第六節 溝通:讓孩子多表達自己
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 作者:周遠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般的父母喜歡讓孩子聽話,而聰明的父母則喜歡讓孩子多說,多表達自己,而自己多聽。年幼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全,如果讓孩子多表達自己,父母保持傾聽的話,雙方既可以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又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有多大,處於什麽樣的水平,你的交流、寵愛、支持和合適的語調都非常重要。在這裏,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有以下兩種:被動傾聽和主動傾聽。
1.被動傾聽
在這種方式下,我們如果不打斷孩子,好像非常困難,這也是大多數人容易犯錯誤的原因之一。我們傾聽孩子的目的就是想解決他的問題,搬走他前麵的路障,讓他感覺前麵的路更好走一些,或抓住事情的關鍵。但使我們不可預料的是,讓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思想,會使父母發現新大陸——有關孩子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遺憾的是,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這樣做。
很多人容易犯錯誤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想急於發表出來,得到認同。但事實是,我們憑自己主觀的情況下,別人往往與我們持相反的態度。或許你有滿腦子的想法要急於告訴孩子,這是重要的。但傾聽孩子同樣重要,它可以使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而在以後的教育中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2.主動傾聽
與被動傾聽不同的是,主動傾聽需要父母自己加入談話,在孩子說話時看著他,試著了解他的觀點,在說的過程中,不提出意見打斷他。
在這種傾聽方式下,父母希望了解孩子的內容,並且在適當的時機給予積極的反饋,認可他的感覺,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意思。你的反饋可以使他得到共鳴,集中了思想,更好地表達自己。
有一天下午放學,楊月月傷心地從學校回到家。媽媽看見她時,發現她的眼睛紅紅的,顯然哭泣過,於是問她:“孩子,今天發生了什麽?看你不開心的樣子,真讓人感到揪心。”
孩子並沒有隱瞞什麽,急著脫口而出:“在音樂課上,我今天是班上最差的學生。我要退出音樂班。”
很多父母對於這類情況的第一反應是先安撫孩子,盡量讓事情看起來不是那麽糟糕,我們可能會說“音樂隻是一種愛好,它對你整個學業的意義並沒有決定性的作用”,或者說“音樂其實沒有那麽難學,你不要為小小的一節課就打退堂鼓。”其實,我們這麽做的時候,等於是在否定和反對孩子的感受。
如果換作我們,在音樂課上,唱出蹩腳的音律,而遭到同學嘲笑,那將是一個怎麽樣的感覺?難以忍受,趕快找一個地縫鑽進去。因此,父母應該簡單地給孩子一些合適的反饋,讓她知道父母正在用心地傾聽她。你可以試著了解她“因為你沒有唱出美妙的音律,遭到同學的嘲笑,所以覺得難過,對嗎?”說的時候不判斷,不下決定,僅是觀察和試探。孩子可能會說:“嗯,我覺得他們認為我很笨,所以,接下來,我唱得更糟了。”你可以這樣反饋說:“當你不高興時,是無法將事情做好,對嗎?”要為孩子提供沒有心理幹擾的氣氛,讓她充分表達自己的感覺,處理自己的問題。這樣,你就給了孩子所需要的支持。
注意,在主動傾聽的過程中,真誠的態度非常重要,盡管我們麵對的隻是孩子。它不是在操縱孩子,更不是鸚鵡學舌。它的目的在於真誠地傾聽,理解孩子要說什麽,並真誠希望孩子得到幫助。因此,你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即使你不希望孩子有這樣的情緒,然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克服孩子目前糟糕的情緒。
當自己成為孩子憤怒的對象時,父母往往不再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了,比如,你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向你大吼:“我討厭你!”或許你立刻發表一通長篇大論,說他應該如何感恩,是你把養著,供著,或許他應該為你的付出而感到內疚,或者“這小子說這樣的話,簡直就是昏了頭”,而把他關回房間。
一個反饋型的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為了孩子,會從孩子的真正需要出發,而忘記自己所處的立場。比如,他或許說:“噢,我讓你很生氣,我想知道是什麽原因。”“我可以想像你的感受。”“我知道,這讓你覺得很難堪。”……不必批評孩子,說他如何不懂規矩之類。
1.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引以注意的是:不是因為你理解孩子,就妥協和同意他的看法。你要讓孩子明白,你關心他的感受、肯定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想法、為他著想,這樣,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就充滿了信任和親密感。
2.孩子不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父母怎麽辦?如果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可以這樣說:你怎麽看起來有什麽心事,可以說說嗎?或者,坐下來,一塊聊聊吧……
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有多大,處於什麽樣的水平,你的交流、寵愛、支持和合適的語調都非常重要。在這裏,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有以下兩種:被動傾聽和主動傾聽。
1.被動傾聽
在這種方式下,我們如果不打斷孩子,好像非常困難,這也是大多數人容易犯錯誤的原因之一。我們傾聽孩子的目的就是想解決他的問題,搬走他前麵的路障,讓他感覺前麵的路更好走一些,或抓住事情的關鍵。但使我們不可預料的是,讓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思想,會使父母發現新大陸——有關孩子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遺憾的是,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這樣做。
很多人容易犯錯誤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想急於發表出來,得到認同。但事實是,我們憑自己主觀的情況下,別人往往與我們持相反的態度。或許你有滿腦子的想法要急於告訴孩子,這是重要的。但傾聽孩子同樣重要,它可以使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而在以後的教育中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2.主動傾聽
與被動傾聽不同的是,主動傾聽需要父母自己加入談話,在孩子說話時看著他,試著了解他的觀點,在說的過程中,不提出意見打斷他。
在這種傾聽方式下,父母希望了解孩子的內容,並且在適當的時機給予積極的反饋,認可他的感覺,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意思。你的反饋可以使他得到共鳴,集中了思想,更好地表達自己。
有一天下午放學,楊月月傷心地從學校回到家。媽媽看見她時,發現她的眼睛紅紅的,顯然哭泣過,於是問她:“孩子,今天發生了什麽?看你不開心的樣子,真讓人感到揪心。”
孩子並沒有隱瞞什麽,急著脫口而出:“在音樂課上,我今天是班上最差的學生。我要退出音樂班。”
很多父母對於這類情況的第一反應是先安撫孩子,盡量讓事情看起來不是那麽糟糕,我們可能會說“音樂隻是一種愛好,它對你整個學業的意義並沒有決定性的作用”,或者說“音樂其實沒有那麽難學,你不要為小小的一節課就打退堂鼓。”其實,我們這麽做的時候,等於是在否定和反對孩子的感受。
如果換作我們,在音樂課上,唱出蹩腳的音律,而遭到同學嘲笑,那將是一個怎麽樣的感覺?難以忍受,趕快找一個地縫鑽進去。因此,父母應該簡單地給孩子一些合適的反饋,讓她知道父母正在用心地傾聽她。你可以試著了解她“因為你沒有唱出美妙的音律,遭到同學的嘲笑,所以覺得難過,對嗎?”說的時候不判斷,不下決定,僅是觀察和試探。孩子可能會說:“嗯,我覺得他們認為我很笨,所以,接下來,我唱得更糟了。”你可以這樣反饋說:“當你不高興時,是無法將事情做好,對嗎?”要為孩子提供沒有心理幹擾的氣氛,讓她充分表達自己的感覺,處理自己的問題。這樣,你就給了孩子所需要的支持。
注意,在主動傾聽的過程中,真誠的態度非常重要,盡管我們麵對的隻是孩子。它不是在操縱孩子,更不是鸚鵡學舌。它的目的在於真誠地傾聽,理解孩子要說什麽,並真誠希望孩子得到幫助。因此,你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即使你不希望孩子有這樣的情緒,然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克服孩子目前糟糕的情緒。
當自己成為孩子憤怒的對象時,父母往往不再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了,比如,你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向你大吼:“我討厭你!”或許你立刻發表一通長篇大論,說他應該如何感恩,是你把養著,供著,或許他應該為你的付出而感到內疚,或者“這小子說這樣的話,簡直就是昏了頭”,而把他關回房間。
一個反饋型的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為了孩子,會從孩子的真正需要出發,而忘記自己所處的立場。比如,他或許說:“噢,我讓你很生氣,我想知道是什麽原因。”“我可以想像你的感受。”“我知道,這讓你覺得很難堪。”……不必批評孩子,說他如何不懂規矩之類。
1.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引以注意的是:不是因為你理解孩子,就妥協和同意他的看法。你要讓孩子明白,你關心他的感受、肯定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想法、為他著想,這樣,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就充滿了信任和親密感。
2.孩子不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父母怎麽辦?如果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可以這樣說:你怎麽看起來有什麽心事,可以說說嗎?或者,坐下來,一塊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