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楠是文理分科時從別的班分過來的,當我向他原來的班主任問過他的情況時,他的班主任什麽也沒有說,隻是輕輕地搖了搖頭,我從此便對他格外注意起來,想看看他到底壞到什麽程度。


    來班裏的第一個星期,我發現他不但不學習,而且不遵守紀律,不但自習課說話,就是在任課老師上課時他也不閑著,不是說話,就是傳紙條,嚴重影響其他同學學習。


    我觀察了幾天後,有了確鑿的證據,就把他叫到辦公室。他的態度倒也恭敬,不跟我頂嘴。


    他告訴我,他從小學一年級成績就差。我覺得他是對自己的學習缺少信心,就鼓勵他向自我挑戰,人生的路程還很長,不要看扁了自己,隻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


    我說著說著,一節課的時間就在我嘴邊溜過去了,也相信他一定也產生了共鳴。可是最後他說了一句:社會上總會有一些渣滓吧,我願意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在後來的交往中,我喜歡過幾天和他聊一聊。他喜歡打羽毛球,有時上體育課他自己對著牆打。我也喜歡,就主動找他打一會兒。我發現他很害羞,一說話白淨的臉上就有一片紅暈。對人很客氣,也很有禮貌。


    他的行為漸漸變了,雖然還是不愛學習,有時上課聽不懂,就看一會課外書,但不再違反紀律了。有時也做點讀書筆記,看看課本,自己開始學習了。


    在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前,至少不要把事情弄得更糟,這應當成為問題孩子轉化工作中的一條準則。當學生問題出現時,要心平氣和地和學生溝通、交流,以弄清孩子,這種溝通和交流也會逐漸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使得學生初步建立起和教師之間的一種信任。


    當孩子長到十三四歲的時候,漸漸地,有的孩子就會失去兒時的乖巧與可愛,他們與大人很少再有言語上的交流。他們和自己的同齡人常常是有說不完的話,可一遇見大人,要麽不開口,要麽開口就沒有好言語來相對待。不難發現,孩子開口傷人最大的受害者是他的父母,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往往會刺激父母對孩子的那顆慈善的心。說話不知輕重的孩子,他對父母的言語是冷漠的,父母不會得到一句來自子女的體貼和溫暖的話——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孩子叛逆的一種表現,很可能是在孩子心裏有著某種對大人的不滿,當孩子對自己的不滿又無力去申訴的時候,他們就用最簡單而又最直接的方式——用傷人的語言來宣泄不滿和抵製給自己帶來不滿的東西。於是,在生活中的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1.當母親在廚房裏切菜手指受傷,向女兒發出包紮的求助時,正在看電視的女兒拋出一句:“這關我什麽事呀!”


    2.看見母親生病躺在床上,剛放學回家的孩子進家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在那躺著,那我晚上吃什麽呀?”


    3.當媽媽在麵前嘮叨時,孩子說一句:“你閉嘴好不好?”


    4.兒子對他的父親說:“你再管我,我就對你不客氣!”


    ……


    對於一個孩子的好壞判斷,一是從孩子行動上來判斷,二就是從孩子的言語上來判斷。當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說出這種不近人情的話時,家長的第一判斷就是孩子的德行太差,自己在這方麵對孩子的教育失職了,需要加強。當家長在麵對這樣的孩子的時候,他們知道對孩子要“加強教育”,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做。


    其實,所謂的“加強教育”,有時候並不僅僅是加大對孩子說教的強度,而是要花精力找出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拿出更多的時間,選用更適當的教育方法等,這才是正確的“加強教育”。但很多家長並不是這樣做的,當孩子語出傷人的時候,他們的“加強教育”,教育得也很“及時”,也有“很強的針對性”,當然,教育的過程也是“步驟清晰”。比如,兒子對他的父親說:“你再管我,我就對你不客氣!”這時,有的父親就會馬上走到孩子的麵前,實施他的教育步驟:


    第一步:對孩子或打或罵;


    第二步(脾氣好的也可能是第一步):直接責問孩子:“我看你如何對我不客氣!”(針對性很強);


    第三步:用思想教育孩子,批判是教育方式,語言為主要教育手段,批評的主題是:“這孩子,太無法無天了。”


    在家長看來,孩子的錯誤言語,自己沒有等閑視之,而是及時地對孩子進行了“說服”教育。這種教育看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過幾天,孩子對父母又冒出一句:“你閉嘴好不好”的話來。孩子語出傷人的毛病依然如故——這種加強的教育沒有起到什麽作用。


    前麵說過,孩子出口傷父母的心,是對父母某些方麵不滿的結果,這些不滿自然就會給孩子的心裏帶來怨氣,特別是對於一個外向型的孩子來說,不滿憋在心裏那可是如魚更在喉,他們隻有通過語言來刺激自己的父母,以此使自己得到均衡。但在現實中,又是父母使叛逆孩子心中失去這種“均衡”的:麵對一件事,媽媽不停的嘮叨,希望是能起到強調的作用,但在孩子心裏卻是母親的囉嗦,這使孩子心境難寧,會感到母親很煩人。


    這就使孩子沒有辦法使自己的生活輕鬆起來,於是,不同的孩子會用不同的叛逆方式來進行“自我釋放”,比如頻繁地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和大人對抗、故意使人痛苦、怨恨他人、報複他人等。孩子說話很傷人,隻是孩子逆反行為中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是被自己不滿情緒憋悶的結果。心裏憋著不滿誰都很難受,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從排解孩子心中的怨氣入手,他們的教育是對孩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的教育是治標不治本的,教育就不會有效果。


    1.反思自己。當孩子突然激烈或苦悶時,父母應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幹預了孩子。


    2.查找原因。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應學會留心觀察孩子,弄清令他鬱悶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遠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遠廉並收藏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