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廣義是指人類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
狹義的文化專指人類的精神創造,它著重人的心態部分。
2.文化事象:當一種現象以同樣的形式反複出現,其中就含有規律性,成為某一曆史時期、
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誌作用的事情,這些現象就稱為文化事象。
3.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
部文化遺產。
4.文化傳統:是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曆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誌時期:竺可楨將從公元1400年到1900年劃為第三個氣候時期,為寒冷時期,因為這
一時期明清現代我國多數地方都有了方誌,對區域性的氣候變化做了更為詳細的記錄,故而得名。
6.分封製:西周建立後,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家,史稱封建,
所形成的社會製度,就是分封製。
7.永嘉之亂: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貴族劉淵的軍隊攻陷洛陽,俘虜晉朝皇帝,西晉滅亡,
史稱“永嘉之亂”。
西晉敗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
8.一條鞭法:是明朝張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國庫收入、減輕民眾負擔的稅製改革,內容是把
田賦、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雜稅合成一條,統一按田畝數量征收,同時還簡化了征收手續。
9.儒戶:是元朝根據宗教派別劃分出的戶籍,與佛教、道教、***、景教、陰陽先生、
薩滿教巫師戶同等級。
10.中國的生產經濟文化:指在中國傳統的農耕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所產生、發展和連續傳
承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又稱農業文明。
1.家庭:指共同居住、經濟協助、有血緣關係的社會集團。
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親屬關係,裏麵包括血緣關係和姻緣關係。
3.賭勝:實質是打賭,碰運氣,刺激人們從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願望。如觸摸某寺
廟山門前的某一動物形狀或形態殊異的一小塊建築物,表示能得到一種定向的神賜。
4.宗法製: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一種製度,由父係家長製演變而成,到周代漸
趨完備。
5.分封製:是與宗法製密切相關的封建製度。
簡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諸侯。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將所得的土地分封給大夫,大夫又將它分封給士,士則直接組織庶人進行生產活動。
國王→諸侯→大夫→士→庶人
6.春秋決獄:即以《春秋》的精神與事例附會法律,《春秋》經義不但成為法律的補充,其
權威性甚至還高於法律。其重要原則,就是重視心理動機的判定。以善惡動機論罪,為人們的主觀臆斷打開了方便之門。
7.整體思維:是指把天地、人、社會看做密切貫通的整體,認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處
在一個整體係統之中,各係統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聯係。
8.類比思維:是指依據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內在屬性進行比照與聯係的思維方式。
9.辯證思維:就是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分析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其含義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1.廣義文化:它是指人類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
2.狹義文化:又稱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曆史發展中經傳承屬積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係。
3.文化產品:它分廣義的文化產品和狹義的文化產品兩種。廣義的文化產品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l既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4.狹義的文化產品專指精神產品,純粹實用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資材等,一般不稱為文化產品。
4.文化內涵:它是把一些不屑於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現出來,稱為事物的文化內涵。如筷子屬於生活用品,隻有實用功能。但它有產生的曆史背景,與民族飲食特點的適應性(也就是其樣式的民族化),各時代對其美化的方式,有關它的傳說故事以及命名的由來等等,這些都屬於它的人文精神屬性的表現,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內涵。我們平時說的“筷子文化”,就是針對所指事物的文化內涵而言的。
5.文化現象:指的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係。
6.文化事象:在某一曆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誌作用的事情反複出現時,這種含規律性的現象稱為文化事象。
7.文化觀念: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裏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觀,審美觀等等,稱作文化觀念。
8.文化思潮:某種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為多數人所讚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稱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
10,民族文化;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裏,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誌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於曆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於平等的地位。
11.國別文化:它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就是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
12,上層文化:指宮廷與上層文入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13.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於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14—,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曆史發展所積澱的文化。
15.文化傳統: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曆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傳統。
1.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大約結束於距今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的製造,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現,氏族製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和東南,西南及華北,東北各地。其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大時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以彩陶文化最為著名。
3.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以黑陶文化最為著名。
4.羲和敬順昊天:傳說堯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測量一年的四季的至點,將一年確定為366日,並“以潤月正四時”,以便“敬授民時”。
5.敬授民時:在上古時期,人們是按著時節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運行中任何反常現象,都會引起他們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對“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卻有著古代天文學科學實踐活動。人們在虔誠的宗教心態下,包含的則是把握農時的努力。這就是“敬授民時”的本質。
6,二裏頭文化:二裏頭文化分布於豫西晉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遺址。遺址中發掘出青銅器,玉器等禮器,祭器,還有大型宮殿的基址;此外還發現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亂葬境,亂葬者可能是戰爭俘虜。這些都顯示著夏已初步進入國家階段。
7.分封製:西周建立後,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家,史稱封建;所形成的社會製度,就叫分封製。
8,二王之後:周武王為了鞏固周家統治,在分封諸候的同時,還把部分商人的後代封到宋國,把夏朝之後封到杞國,所以稱為“二王之後”。
9.西域:西域分狹義的西域和廣義的西域兩種。狹義的西域指新疆地區,天山南北,漢時分布著大小36個國家,文明水準相當高。廣義的西域,除新疆外,還包括中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31.新樂府運動:新樂府是一種自命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在中唐,經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導下,加上李紳,王建,張籍等一批詩人的積極參與,形成一場規模不小的詩歌運動,史稱“新樂府運動”。它以“但歌生民病”為宗旨,實際是有意恢複《詩經》和漢樂府開辟的文學傳統。
32.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企圖以種種新的政治舉措改變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麵。他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製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但由於保守派(舊黨)的固執反對,新法推行迭遭阻礙,總的來說推行新法是失敗的。
33;理學:理學是北宋興起的一門學問;它以闡發孔孟學說中天道性命內容為主,講究成賢成聖。理學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在南宋則有朱熹,陸象山。他們要複興儒學,就是要從精神的層次救敗。像先秦儒家一樣,他們承認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這根源就本於創生萬物的天地。成賢成聖就是要修養成一種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遙,而是像天地那樣“曲成萬物”,也就是本著一種大公精神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4.色目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歐洲人。他們歸順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35.南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後被蒙古人征服的漢族和其他民族。
36.回回:它是元朝進人中原的色目人,經過長期與內地其他各族人民的雜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學習後,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現在稱回族。
37:盂德高維諾:盂德高維諾是11世紀末期意大利方濟合會士。1291年他乘船到達中國泉州,數年後又被教皇任命為汗八裏(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先驅人物。
38.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薩薩派的領袖,元世祖忽必烈奉他為國師,除“做佛事”,為皇帝及後妃傳授佛戒外,並在宗教,文化等方麵備皇帝谘詢。朝廷又設宣政院,讓八思巴管理全國佛教及西藏地區事務,加強了中原與西藏地區的聯係。
39,一條鞭法:它是明朝張居正實行稅製改革的名稱。內容是:把田賦,力役及其他眾多雜稅合成一條,統一按田畝數量征收,簡化手續;目的是:增加國庫收人,減輕民眾負擔。
40.攤丁人畝:它是清朝的一種賦稅製度。“丁”指丁銀,即人頭稅。攤丁人畝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銀額為準,將丁銀攤到人家所占的地畝中去征收賦稅,實際是取消了人頭稅。因為康熙五十年以後出生的人口不納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41.儒戶:這是元朝社會階層中出現的一個新名目。它是根據宗教派別劃分出的戶籍,與佛教,道教,***,景教,陰陽先生,薩滿教巫師戶同等級。據說這是同情漢族讀書人的耶律楚材建議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為儒戶可以像佛,道戶那樣免除賦役。
42.王陽明:明代著名哲學家。因為他把“心”當作宇宙萬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論被稱為“心學”。心學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說,隻要注意自己的內心修養,即可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這種理論,明中葉以後影響很大。
43.徐光啟:明代著名科學家。他是個天主教徒,與西方傳教土利瑪竇關係密切,共同翻譯了西方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前6卷,並對作為天文學和數學基礎的幾何學作了深入的研究。後又與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譯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將西方灌溉工具和技術介紹到中國。祟幀二年(1629年),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訂新曆書《祟幀曆書》,這是他融匯中西文化的結晶。這些都顯示出西方學術對他的積極影響。他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農政全書》,寫成於1628年,共60卷,分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12項,內容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44.文字獄:清朝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多發於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獄主要針對那些有反清複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庫全書》編纂的進行,從搜集來的圖書中,他們發現了大量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東西,於是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文字獄更加殘酷。文字獄使清朝的知識分子走向純而又純的學術研究中去了。
45.乾亮學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慶年號。清朝實行文化高壓政策,為使知識分子不問政治,走純學術研究道路,讓學者對傳統的經史文獻進行考訂,校勘,輯佚,注釋,由此考據文學大盛。這一工作在乾嘉年間最興盛,被稱之為乾嘉學派
1、中國文化的曆史地理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曆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也稱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
2、人文地理環境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3、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必須將它。
狹義的文化專指人類的精神創造,它著重人的心態部分。
2.文化事象:當一種現象以同樣的形式反複出現,其中就含有規律性,成為某一曆史時期、
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誌作用的事情,這些現象就稱為文化事象。
3.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
部文化遺產。
4.文化傳統:是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曆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誌時期:竺可楨將從公元1400年到1900年劃為第三個氣候時期,為寒冷時期,因為這
一時期明清現代我國多數地方都有了方誌,對區域性的氣候變化做了更為詳細的記錄,故而得名。
6.分封製:西周建立後,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家,史稱封建,
所形成的社會製度,就是分封製。
7.永嘉之亂: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貴族劉淵的軍隊攻陷洛陽,俘虜晉朝皇帝,西晉滅亡,
史稱“永嘉之亂”。
西晉敗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
8.一條鞭法:是明朝張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國庫收入、減輕民眾負擔的稅製改革,內容是把
田賦、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雜稅合成一條,統一按田畝數量征收,同時還簡化了征收手續。
9.儒戶:是元朝根據宗教派別劃分出的戶籍,與佛教、道教、***、景教、陰陽先生、
薩滿教巫師戶同等級。
10.中國的生產經濟文化:指在中國傳統的農耕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所產生、發展和連續傳
承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又稱農業文明。
1.家庭:指共同居住、經濟協助、有血緣關係的社會集團。
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親屬關係,裏麵包括血緣關係和姻緣關係。
3.賭勝:實質是打賭,碰運氣,刺激人們從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願望。如觸摸某寺
廟山門前的某一動物形狀或形態殊異的一小塊建築物,表示能得到一種定向的神賜。
4.宗法製: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一種製度,由父係家長製演變而成,到周代漸
趨完備。
5.分封製:是與宗法製密切相關的封建製度。
簡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諸侯。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將所得的土地分封給大夫,大夫又將它分封給士,士則直接組織庶人進行生產活動。
國王→諸侯→大夫→士→庶人
6.春秋決獄:即以《春秋》的精神與事例附會法律,《春秋》經義不但成為法律的補充,其
權威性甚至還高於法律。其重要原則,就是重視心理動機的判定。以善惡動機論罪,為人們的主觀臆斷打開了方便之門。
7.整體思維:是指把天地、人、社會看做密切貫通的整體,認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處
在一個整體係統之中,各係統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聯係。
8.類比思維:是指依據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內在屬性進行比照與聯係的思維方式。
9.辯證思維:就是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分析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其含義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1.廣義文化:它是指人類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
2.狹義文化:又稱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曆史發展中經傳承屬積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係。
3.文化產品:它分廣義的文化產品和狹義的文化產品兩種。廣義的文化產品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l既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4.狹義的文化產品專指精神產品,純粹實用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資材等,一般不稱為文化產品。
4.文化內涵:它是把一些不屑於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現出來,稱為事物的文化內涵。如筷子屬於生活用品,隻有實用功能。但它有產生的曆史背景,與民族飲食特點的適應性(也就是其樣式的民族化),各時代對其美化的方式,有關它的傳說故事以及命名的由來等等,這些都屬於它的人文精神屬性的表現,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內涵。我們平時說的“筷子文化”,就是針對所指事物的文化內涵而言的。
5.文化現象:指的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係。
6.文化事象:在某一曆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誌作用的事情反複出現時,這種含規律性的現象稱為文化事象。
7.文化觀念: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裏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觀,審美觀等等,稱作文化觀念。
8.文化思潮:某種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為多數人所讚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稱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
10,民族文化;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裏,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誌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於曆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於平等的地位。
11.國別文化:它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就是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
12,上層文化:指宮廷與上層文入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13.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於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14—,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曆史發展所積澱的文化。
15.文化傳統: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曆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傳統。
1.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大約結束於距今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的製造,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現,氏族製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和東南,西南及華北,東北各地。其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大時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以彩陶文化最為著名。
3.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以黑陶文化最為著名。
4.羲和敬順昊天:傳說堯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測量一年的四季的至點,將一年確定為366日,並“以潤月正四時”,以便“敬授民時”。
5.敬授民時:在上古時期,人們是按著時節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運行中任何反常現象,都會引起他們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對“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卻有著古代天文學科學實踐活動。人們在虔誠的宗教心態下,包含的則是把握農時的努力。這就是“敬授民時”的本質。
6,二裏頭文化:二裏頭文化分布於豫西晉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遺址。遺址中發掘出青銅器,玉器等禮器,祭器,還有大型宮殿的基址;此外還發現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亂葬境,亂葬者可能是戰爭俘虜。這些都顯示著夏已初步進入國家階段。
7.分封製:西周建立後,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家,史稱封建;所形成的社會製度,就叫分封製。
8,二王之後:周武王為了鞏固周家統治,在分封諸候的同時,還把部分商人的後代封到宋國,把夏朝之後封到杞國,所以稱為“二王之後”。
9.西域:西域分狹義的西域和廣義的西域兩種。狹義的西域指新疆地區,天山南北,漢時分布著大小36個國家,文明水準相當高。廣義的西域,除新疆外,還包括中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31.新樂府運動:新樂府是一種自命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在中唐,經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導下,加上李紳,王建,張籍等一批詩人的積極參與,形成一場規模不小的詩歌運動,史稱“新樂府運動”。它以“但歌生民病”為宗旨,實際是有意恢複《詩經》和漢樂府開辟的文學傳統。
32.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企圖以種種新的政治舉措改變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麵。他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製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但由於保守派(舊黨)的固執反對,新法推行迭遭阻礙,總的來說推行新法是失敗的。
33;理學:理學是北宋興起的一門學問;它以闡發孔孟學說中天道性命內容為主,講究成賢成聖。理學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在南宋則有朱熹,陸象山。他們要複興儒學,就是要從精神的層次救敗。像先秦儒家一樣,他們承認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這根源就本於創生萬物的天地。成賢成聖就是要修養成一種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遙,而是像天地那樣“曲成萬物”,也就是本著一種大公精神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4.色目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歐洲人。他們歸順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35.南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後被蒙古人征服的漢族和其他民族。
36.回回:它是元朝進人中原的色目人,經過長期與內地其他各族人民的雜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學習後,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現在稱回族。
37:盂德高維諾:盂德高維諾是11世紀末期意大利方濟合會士。1291年他乘船到達中國泉州,數年後又被教皇任命為汗八裏(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先驅人物。
38.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薩薩派的領袖,元世祖忽必烈奉他為國師,除“做佛事”,為皇帝及後妃傳授佛戒外,並在宗教,文化等方麵備皇帝谘詢。朝廷又設宣政院,讓八思巴管理全國佛教及西藏地區事務,加強了中原與西藏地區的聯係。
39,一條鞭法:它是明朝張居正實行稅製改革的名稱。內容是:把田賦,力役及其他眾多雜稅合成一條,統一按田畝數量征收,簡化手續;目的是:增加國庫收人,減輕民眾負擔。
40.攤丁人畝:它是清朝的一種賦稅製度。“丁”指丁銀,即人頭稅。攤丁人畝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銀額為準,將丁銀攤到人家所占的地畝中去征收賦稅,實際是取消了人頭稅。因為康熙五十年以後出生的人口不納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41.儒戶:這是元朝社會階層中出現的一個新名目。它是根據宗教派別劃分出的戶籍,與佛教,道教,***,景教,陰陽先生,薩滿教巫師戶同等級。據說這是同情漢族讀書人的耶律楚材建議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為儒戶可以像佛,道戶那樣免除賦役。
42.王陽明:明代著名哲學家。因為他把“心”當作宇宙萬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論被稱為“心學”。心學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說,隻要注意自己的內心修養,即可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這種理論,明中葉以後影響很大。
43.徐光啟:明代著名科學家。他是個天主教徒,與西方傳教土利瑪竇關係密切,共同翻譯了西方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前6卷,並對作為天文學和數學基礎的幾何學作了深入的研究。後又與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譯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將西方灌溉工具和技術介紹到中國。祟幀二年(1629年),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訂新曆書《祟幀曆書》,這是他融匯中西文化的結晶。這些都顯示出西方學術對他的積極影響。他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農政全書》,寫成於1628年,共60卷,分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12項,內容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44.文字獄:清朝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多發於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獄主要針對那些有反清複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庫全書》編纂的進行,從搜集來的圖書中,他們發現了大量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東西,於是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文字獄更加殘酷。文字獄使清朝的知識分子走向純而又純的學術研究中去了。
45.乾亮學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慶年號。清朝實行文化高壓政策,為使知識分子不問政治,走純學術研究道路,讓學者對傳統的經史文獻進行考訂,校勘,輯佚,注釋,由此考據文學大盛。這一工作在乾嘉年間最興盛,被稱之為乾嘉學派
1、中國文化的曆史地理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曆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也稱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
2、人文地理環境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3、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必須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