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聽聞那畫者居然也在,就走到店主身旁,放眼朝裏屋望過去。
屋子不大,擺放的全是繪畫工具,地上還有一些半成品,雖然繁雜但還算整齊。
靠窗的地方站了個人,正伏在一張方桌上,右手執羊毛排掃插入桌子的右前方漿水中,然後提起,向桌麵上的宣紙掃去。
店主解釋:
“這是裱畫的第一道工序,叫‘托底’。你等等,喬弄畫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
林新不說話。
這個人他已經見過兩回,兩回都被他震撼過,總忍不住多看幾眼,但怎麽也比不上現在這樣細致專心,沉默作畫的樣子更震撼。
陽光一點也不過激,溫和地照進來,灑在他身上,把他臉部的輪廓映襯地更加柔和,渾身散著微光一般。他身上披了件極普通的白色工作服,略微沾了幾分顏色,還是好看。
本來林新不確定他有中國血統的,現在已經徹底肯定。
他站在門口繼續看,直到那個人放下筆,遠遠地望過來:
“怎麽了?”很平淡的語氣,在看到林新的時候,眼底閃過一絲情緒,很快又隱去了。
“這位年輕人要買你外麵那幅畫,我做不了主,叫他來問你。”
林新想了半天,才說:
“又見麵了。”
喬抑聲那時候想的是,到底他讓人跟蹤林新,還是林新跟蹤了他。
他淡淡笑了:
“王師傅說的不錯,那畫我不賣。店裏好畫很多,沒必要買那幅,很多地方都處理得糟糕。”
林新有些吃驚,沒回他的話,反而問:
“我沒想到,你還是北京人,以前在北京生活了很長時間吧?”
喬抑聲沒想到他問這話,答他:
“很久之前的事了,我自己都記不清。你還能聽出京味嗎?”
“不那麽明顯,但還能聽得出。人走到哪裏,以前的很多習慣也是沒法改的,植到身體裏一樣,拔不出來的。”
喬抑聲聽他說話,都是新鮮話,從來不會有人對他說。
小時候在北京,他就少言寡語,聽到的大多是嘲諷奚落。後來到了美國,一開始腥風血雨,漸漸地他最常說的是各種各樣的命令,別人回他的,歸結起來也隻有“是”或“不是”,像這樣麵對麵和別人用母語交談,聽別人一句肺腑之言,實在是少之又少。
喬抑聲慢慢走過來,看他一眼,笑著問:
“那幅畫你真心想買?”
林新愣了愣,知道是他畫的,就已經不抱什麽想法了,雖然不知道對方的底細,但兩回見麵,給他唯一的信息就是,這個人不好惹。
然而他現在問出這樣的話,似乎還有轉圜的餘地,林新不想違心,就點頭應他:
“我想買。”
“那好,咱們出去談,不要妨礙王師傅做生意。”
說完看他利落地脫掉了披在身上的工作服,輕輕放在椅背上,又將才開始裱的畫掛好,托店主照管。一切妥當之後,走到他身邊:
“走吧。”
兩人出了門,林新跟著他走,在小街的盡頭找到一家咖啡廳,靠近中午,店裏人不多,悠揚靜謐的小調環繞四周。林新撿了個靠窗的位置,兩人坐下了。
各點了一杯咖啡,喬抑聲喝了一口,問他:
“你怎麽會選中我那幅畫?”
林新搖頭:
“我也說不上來,看到的第一眼就很喜歡,我不懂畫的。”
“你是北京人?”
“對,土生土長的,後來讀大學,忙工作,就四處飄蕩了。”
喬抑聲忽然問他:
“你不餓嗎?”
林新又濯了一口咖啡,答道:
“我不知道你能給我多少時間。”
喬抑聲朝老板招招手,又各點了一客牛排,一份濃湯。林新笑了,這是打算長談。
林新不時抬頭,他家世好,見到的名流貴族無數,個個矜貴優雅,但像喬抑聲這樣,一舉一動,眉眼神態皆是風流的人,實在難得一見,總忍不住多看幾眼。
他不明白,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昨天在酒店外,隱隱見他深不可測地站在人後,一句話也不說,神色淡漠;剛才在畫室,看他專注細致,一筆一劃慢慢勾勒,一身白衣上的斑斑點點簡直把他拉下神壇,化身成人,和無數畫師一樣,原來他心中也是有物的;現在用餐,他把刀叉用得這樣極致,林新覺得優雅從容也不能描繪完全。
“畫我是不賣的,那幅我特別喜歡。”喬抑聲停下手中的刀叉,望向林新。
林新喝了口濃湯,點頭:
“你的畫,你怎麽決定都成。我喜歡那種強烈的對比,就像一個人有兩種性格,但是又銜接得很自然,熱烈磅礴的太陽和靜謐安逸的村野,我都很喜歡。”
喬抑聲半天沒說話,林新不知道他什麽想法,也不再開口,瞬間四周就陷入沉默,刀叉落入盤子的輕微響動都觸目驚心。
“畫雖然不賣,但可以送,我自己的畫,自己裱起來掛了欣賞也沒意思,難得你喜歡,就送你好了。”
他這一番話是林新始料不及的,錯愕地愣在原地,不知要作何反應。
“北京現在變化大嗎?”
林新實在要讚他思維跳躍了,隻能答他:
“大得很,好多地方都拆了,現在兜著整個北京城,四合院也難找了,物以稀為貴,簡直是天價。城市發展的特別快,高樓大廈跟不要錢似的蓋,一座又一座。怎麽,你好多年沒回去了嗎?”
“十多年了。以前在北京就學過一段時間的國畫,後來到了美國,事情忙,沒時間顧上,閑下來好久,才發現那麽個地方,跟小時候學畫的環境居然有幾分相似,而且也能學到東西。”
林新咬了口牛排,然後表示同意:
“我也最不喜歡類似展覽廳的大畫館,花裏胡哨的,理論知識說得太多,真正做起來就差遠了,還是小畫坊有味道,又地道。”
喬抑聲問他:
“你是華僑?或者隻是過來探親旅遊?”
林新搖頭:
“來美國出差而已,後天的機票,就要走了。”
“事情辦好了?”
“不提了,很不順,對方太難纏,隻好再趕下一站。”
喬抑聲微笑:
“我回去把畫裱一下再給你,明天吧,明天晚上應該可以完工。”
“那好,無功不受祿,明晚我請你吃飯,算是答謝。”
喬抑聲點頭:
“到時候我去希爾頓找你,破費了。”
林新向咖啡廳侍者要了紙筆,先低下頭寫了一通,撕下來交給喬抑聲:
“這是我的聯係方式,24小時都開機。”
喬抑聲接過筆,也迅速寫下了自己的號碼和電子郵箱地址。
林新接過去看了一眼,就認真說道:
“你不愧是學國畫的,書法也好,我沒帶名片,不然得把那張紙條收回來,免得丟人。”
又仔細看了看,念出來:
“喬-抑-聲?”
對方點頭,望著他。
“這名字很有意思。”
“怎麽說?”喬抑聲靠近他,等他解釋。
“跟張恨水先生的筆名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白居易的《琵琶行》裏劫來的?”
喬抑聲禁不住笑了兩聲,說:
“我很早就來了美國,中國文學並不精通,可能隻是中小學生的水平,會說會寫而已,你說的那些我不了解。”桌下的手卻交迭在一起,骨節處微微泛白。
林新將紙條小心折好,放進上衣口袋裏,又說:
“你國畫很有意境,我是真心喜歡。剛才隻是揣摩玩笑,不要在意。”
兩個人談了一陣,看時間不早,就告了別,各自離開。
屋子不大,擺放的全是繪畫工具,地上還有一些半成品,雖然繁雜但還算整齊。
靠窗的地方站了個人,正伏在一張方桌上,右手執羊毛排掃插入桌子的右前方漿水中,然後提起,向桌麵上的宣紙掃去。
店主解釋:
“這是裱畫的第一道工序,叫‘托底’。你等等,喬弄畫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
林新不說話。
這個人他已經見過兩回,兩回都被他震撼過,總忍不住多看幾眼,但怎麽也比不上現在這樣細致專心,沉默作畫的樣子更震撼。
陽光一點也不過激,溫和地照進來,灑在他身上,把他臉部的輪廓映襯地更加柔和,渾身散著微光一般。他身上披了件極普通的白色工作服,略微沾了幾分顏色,還是好看。
本來林新不確定他有中國血統的,現在已經徹底肯定。
他站在門口繼續看,直到那個人放下筆,遠遠地望過來:
“怎麽了?”很平淡的語氣,在看到林新的時候,眼底閃過一絲情緒,很快又隱去了。
“這位年輕人要買你外麵那幅畫,我做不了主,叫他來問你。”
林新想了半天,才說:
“又見麵了。”
喬抑聲那時候想的是,到底他讓人跟蹤林新,還是林新跟蹤了他。
他淡淡笑了:
“王師傅說的不錯,那畫我不賣。店裏好畫很多,沒必要買那幅,很多地方都處理得糟糕。”
林新有些吃驚,沒回他的話,反而問:
“我沒想到,你還是北京人,以前在北京生活了很長時間吧?”
喬抑聲沒想到他問這話,答他:
“很久之前的事了,我自己都記不清。你還能聽出京味嗎?”
“不那麽明顯,但還能聽得出。人走到哪裏,以前的很多習慣也是沒法改的,植到身體裏一樣,拔不出來的。”
喬抑聲聽他說話,都是新鮮話,從來不會有人對他說。
小時候在北京,他就少言寡語,聽到的大多是嘲諷奚落。後來到了美國,一開始腥風血雨,漸漸地他最常說的是各種各樣的命令,別人回他的,歸結起來也隻有“是”或“不是”,像這樣麵對麵和別人用母語交談,聽別人一句肺腑之言,實在是少之又少。
喬抑聲慢慢走過來,看他一眼,笑著問:
“那幅畫你真心想買?”
林新愣了愣,知道是他畫的,就已經不抱什麽想法了,雖然不知道對方的底細,但兩回見麵,給他唯一的信息就是,這個人不好惹。
然而他現在問出這樣的話,似乎還有轉圜的餘地,林新不想違心,就點頭應他:
“我想買。”
“那好,咱們出去談,不要妨礙王師傅做生意。”
說完看他利落地脫掉了披在身上的工作服,輕輕放在椅背上,又將才開始裱的畫掛好,托店主照管。一切妥當之後,走到他身邊:
“走吧。”
兩人出了門,林新跟著他走,在小街的盡頭找到一家咖啡廳,靠近中午,店裏人不多,悠揚靜謐的小調環繞四周。林新撿了個靠窗的位置,兩人坐下了。
各點了一杯咖啡,喬抑聲喝了一口,問他:
“你怎麽會選中我那幅畫?”
林新搖頭:
“我也說不上來,看到的第一眼就很喜歡,我不懂畫的。”
“你是北京人?”
“對,土生土長的,後來讀大學,忙工作,就四處飄蕩了。”
喬抑聲忽然問他:
“你不餓嗎?”
林新又濯了一口咖啡,答道:
“我不知道你能給我多少時間。”
喬抑聲朝老板招招手,又各點了一客牛排,一份濃湯。林新笑了,這是打算長談。
林新不時抬頭,他家世好,見到的名流貴族無數,個個矜貴優雅,但像喬抑聲這樣,一舉一動,眉眼神態皆是風流的人,實在難得一見,總忍不住多看幾眼。
他不明白,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昨天在酒店外,隱隱見他深不可測地站在人後,一句話也不說,神色淡漠;剛才在畫室,看他專注細致,一筆一劃慢慢勾勒,一身白衣上的斑斑點點簡直把他拉下神壇,化身成人,和無數畫師一樣,原來他心中也是有物的;現在用餐,他把刀叉用得這樣極致,林新覺得優雅從容也不能描繪完全。
“畫我是不賣的,那幅我特別喜歡。”喬抑聲停下手中的刀叉,望向林新。
林新喝了口濃湯,點頭:
“你的畫,你怎麽決定都成。我喜歡那種強烈的對比,就像一個人有兩種性格,但是又銜接得很自然,熱烈磅礴的太陽和靜謐安逸的村野,我都很喜歡。”
喬抑聲半天沒說話,林新不知道他什麽想法,也不再開口,瞬間四周就陷入沉默,刀叉落入盤子的輕微響動都觸目驚心。
“畫雖然不賣,但可以送,我自己的畫,自己裱起來掛了欣賞也沒意思,難得你喜歡,就送你好了。”
他這一番話是林新始料不及的,錯愕地愣在原地,不知要作何反應。
“北京現在變化大嗎?”
林新實在要讚他思維跳躍了,隻能答他:
“大得很,好多地方都拆了,現在兜著整個北京城,四合院也難找了,物以稀為貴,簡直是天價。城市發展的特別快,高樓大廈跟不要錢似的蓋,一座又一座。怎麽,你好多年沒回去了嗎?”
“十多年了。以前在北京就學過一段時間的國畫,後來到了美國,事情忙,沒時間顧上,閑下來好久,才發現那麽個地方,跟小時候學畫的環境居然有幾分相似,而且也能學到東西。”
林新咬了口牛排,然後表示同意:
“我也最不喜歡類似展覽廳的大畫館,花裏胡哨的,理論知識說得太多,真正做起來就差遠了,還是小畫坊有味道,又地道。”
喬抑聲問他:
“你是華僑?或者隻是過來探親旅遊?”
林新搖頭:
“來美國出差而已,後天的機票,就要走了。”
“事情辦好了?”
“不提了,很不順,對方太難纏,隻好再趕下一站。”
喬抑聲微笑:
“我回去把畫裱一下再給你,明天吧,明天晚上應該可以完工。”
“那好,無功不受祿,明晚我請你吃飯,算是答謝。”
喬抑聲點頭:
“到時候我去希爾頓找你,破費了。”
林新向咖啡廳侍者要了紙筆,先低下頭寫了一通,撕下來交給喬抑聲:
“這是我的聯係方式,24小時都開機。”
喬抑聲接過筆,也迅速寫下了自己的號碼和電子郵箱地址。
林新接過去看了一眼,就認真說道:
“你不愧是學國畫的,書法也好,我沒帶名片,不然得把那張紙條收回來,免得丟人。”
又仔細看了看,念出來:
“喬-抑-聲?”
對方點頭,望著他。
“這名字很有意思。”
“怎麽說?”喬抑聲靠近他,等他解釋。
“跟張恨水先生的筆名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白居易的《琵琶行》裏劫來的?”
喬抑聲禁不住笑了兩聲,說:
“我很早就來了美國,中國文學並不精通,可能隻是中小學生的水平,會說會寫而已,你說的那些我不了解。”桌下的手卻交迭在一起,骨節處微微泛白。
林新將紙條小心折好,放進上衣口袋裏,又說:
“你國畫很有意境,我是真心喜歡。剛才隻是揣摩玩笑,不要在意。”
兩個人談了一陣,看時間不早,就告了別,各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