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元四十來歲,瘦瘦的,整體風格跟常自省相似。他跟常自省一樣,讀書多年也隻考得個秀才,家庭情況不允許繼續讀書,開始養家糊口。求生不得溫飽還有大量賦稅徭役,迫使他向自己的朋友常自省求助,也到了鐵瓦寨。
在燒窯和煉鋼過程中,他為張大民處理文字工作。因為他的認真,張大民很信重他,所以在小學校招老師時,他拒絕了常自省,繼續留在了張大民身邊。
這次被張恭渝發現,讓他來負責這麽關鍵的一個工廠,據說今後這個工廠將來還要製造新式火銃。
麵對定崗定酬方案上麵寫的分廠負責人的薪酬,餘元最終還是不舍的離開了十分重視自己的張大民。
“餘廠長,八月份,我要三萬枚裝好箱的手榴彈。火藥配方和顆粒化工藝必須嚴格保密。我說的流水線作業你記住了,一個人隻做一項工作?”
麵對現在張氏貿易集團總裁張恭渝,哪怕對方還是個孩子,餘元也不敢不應承。尤其是張恭渝把手榴彈的圖紙和工藝資料交給他,並且強調了一番保密紀律之後。
餘元點頭表示記住了。心中卻是腹誹:不記住得行麽?丟了配方或者傳出去了,就要自己的身家性命,方案上也沒有寫啊。現在是貓兒抓糍粑——脫不了爪爪,丟也丟不掉了。
好在回家跟堂客說,自家也是張氏……那個集團的中層領導,銀子比別人多多長一截還是有麵子的。
唉,這些年也是跟我吃了太多苦了!
跟餘元說了半天火藥的提純以及安全要求,見餘元還是懵逼的樣子,張恭渝就直歎氣。這年頭可沒有誰給他準備理科生,所有的人都是文科生。
幹脆交待了一下招錄工人的注意事項,張恭渝就離開了。等開工的時候再來現場指導,那樣對照實物,可能聽得懂的人要多些。
從手榴彈車間出來,經過機械分廠,看著那些還沒有用過的機床張恭渝心裏又是歎氣。這些機床都是建造廠房時一起安裝在這裏的,原本想很快就可以派上用場,誰知道半年了,還是沒有人能操作。
好在日常還有人上油保養這些。
張恭渝有時就想,是不是直接就教一些年輕人來學習操作,最終還是否定了。
原來在工廠時就聽工友們擺談過,說是招工進來就直接學機床的,要想學精,再怎麽努力,也要在三十來歲接近四十歲。而技校畢業或者文化程度高點的,學過操作後,隻要肯努力,技術提高得更快。多少二十來歲的技工,在技術上就敢懟四、五十歲的師傅了。當然,張恭渝不是機加工種,也不知道上麵的說法是不是真的。
再等等吧,大明就是這麽個情況。多給八小講講幾何與製圖,爭取明年就讓八小他們上機床。
從明月峽鎮到雲陽,是下水,速度還不算慢。
船上的所有人都沒有打過仗,精神上都比較緊張。張啟能第一次打仗就成了第一指揮,要說內心一點忐忑都沒有,他自己都不相信。不過麵上他卻不能慫,他知道這些隊員現在就都指望他了。
在雲陽下了碼頭,去到龍崗還有八十裏地,尤其是後半截山路全在大山之中。
在山中對付了一晚,第二日下午,便離得山寨不遠了。
站在一處山梁上,就看見對麵一座山峰露出了一片石壁,石壁上不長寸草。再往石壁下方看去,才發現,深深一處凹陷。石壁也是凹陷的邊緣。不過靠山腳處矮,把石壁露了出來。整個形狀就像是個巨大的水缸砸入了山峰,然後又把缸拿走後留下來的模樣。
怪不得叫“龍缸”。
張大春對張啟能道:“再前麵一點就要到了。”
“張啟元。”
“到。”
“你帶兩個人前麵去偵查一下,注意隱蔽。”
“是。”
張啟元帶了兩個人就摸索著去了,張大春也急忙跟了過去。
“大概有二百來土匪在山門前罵陣,其餘的土匪搭起帳篷,在距離山門五百來米的地方紮營,具體人數不清楚,大概都窩在裏麵休息。外圍根本沒有放哨的,除了進山門的路以外,出山的路隻有兩條小路,都很狹窄。”
張啟元向張啟能報告道。
“應該是圍了一段時間了。”張大春補充道。
張啟能想了下,作出了安排。
“張啟元,你帶十個人在左麵小路上設伏,我去右邊。聽見我這邊放炮後,你也同時放炮。看我打那裏你就打那裏。不一定要傷人。這是長老會規定的,以後還要收編這些土匪。隻要圍住就好。遇到拚命搶路要跑的,打傷不打死。聽明白沒有?”
“聽清楚了。”張啟元立正後回答道。
兩路各十一二人,隱蔽地向各自的埋伏地點靠攏。隨後,張啟能指揮小鋼炮向營地和罵陣的土匪中間開了幾炮,這邊張啟元也跟著放了幾炮。
突如其來的爆炸聲將土匪全都嚇住了,營地裏跑出許多人看著中間被炸得灰塵滿天。
隨後便開始四處逃竄。
對麵就是久攻不下的龍崗山寨,去不了。隻有這邊兩處小路,土匪紛紛朝張啟能和張啟元埋伏的地方衝過來。
“站住,蹲在地上!”隊員們丟下小鋼炮,端起半自動對準越來越近的土匪。
逃跑的土匪並不知道是哪裏在打~炮,現在看見小路上十餘個少年拿著火銃阻攔自己,並未放在眼裏,繼續跑路。有些土匪還向少年揮動手中的棍棒,嘴裏嗚哩哇啦的大叫著。
就聽見“劈劈啪啪”的槍聲響起,跑在前麵的土匪頓時人仰馬翻,撲倒在地。眼見得手腳抽搐,甚至有些腦殼都被打開裂了,紅的白的流出來。
又不見對方上藥子,彈丸不停歇地射出來。
這才想起了剛才少年叫喊的話,馬上抱頭蹲下,不敢再跑一步。
少年端著槍,一邊前進一邊驅趕土匪集中到了一處。張大春見大勢已定,便前去寨門。不一會,湧出上百人,手拿繩索,將蹲下的土匪盡皆綁上。
這就勝了?
張啟能和隊員都還沒有反應過來。
在燒窯和煉鋼過程中,他為張大民處理文字工作。因為他的認真,張大民很信重他,所以在小學校招老師時,他拒絕了常自省,繼續留在了張大民身邊。
這次被張恭渝發現,讓他來負責這麽關鍵的一個工廠,據說今後這個工廠將來還要製造新式火銃。
麵對定崗定酬方案上麵寫的分廠負責人的薪酬,餘元最終還是不舍的離開了十分重視自己的張大民。
“餘廠長,八月份,我要三萬枚裝好箱的手榴彈。火藥配方和顆粒化工藝必須嚴格保密。我說的流水線作業你記住了,一個人隻做一項工作?”
麵對現在張氏貿易集團總裁張恭渝,哪怕對方還是個孩子,餘元也不敢不應承。尤其是張恭渝把手榴彈的圖紙和工藝資料交給他,並且強調了一番保密紀律之後。
餘元點頭表示記住了。心中卻是腹誹:不記住得行麽?丟了配方或者傳出去了,就要自己的身家性命,方案上也沒有寫啊。現在是貓兒抓糍粑——脫不了爪爪,丟也丟不掉了。
好在回家跟堂客說,自家也是張氏……那個集團的中層領導,銀子比別人多多長一截還是有麵子的。
唉,這些年也是跟我吃了太多苦了!
跟餘元說了半天火藥的提純以及安全要求,見餘元還是懵逼的樣子,張恭渝就直歎氣。這年頭可沒有誰給他準備理科生,所有的人都是文科生。
幹脆交待了一下招錄工人的注意事項,張恭渝就離開了。等開工的時候再來現場指導,那樣對照實物,可能聽得懂的人要多些。
從手榴彈車間出來,經過機械分廠,看著那些還沒有用過的機床張恭渝心裏又是歎氣。這些機床都是建造廠房時一起安裝在這裏的,原本想很快就可以派上用場,誰知道半年了,還是沒有人能操作。
好在日常還有人上油保養這些。
張恭渝有時就想,是不是直接就教一些年輕人來學習操作,最終還是否定了。
原來在工廠時就聽工友們擺談過,說是招工進來就直接學機床的,要想學精,再怎麽努力,也要在三十來歲接近四十歲。而技校畢業或者文化程度高點的,學過操作後,隻要肯努力,技術提高得更快。多少二十來歲的技工,在技術上就敢懟四、五十歲的師傅了。當然,張恭渝不是機加工種,也不知道上麵的說法是不是真的。
再等等吧,大明就是這麽個情況。多給八小講講幾何與製圖,爭取明年就讓八小他們上機床。
從明月峽鎮到雲陽,是下水,速度還不算慢。
船上的所有人都沒有打過仗,精神上都比較緊張。張啟能第一次打仗就成了第一指揮,要說內心一點忐忑都沒有,他自己都不相信。不過麵上他卻不能慫,他知道這些隊員現在就都指望他了。
在雲陽下了碼頭,去到龍崗還有八十裏地,尤其是後半截山路全在大山之中。
在山中對付了一晚,第二日下午,便離得山寨不遠了。
站在一處山梁上,就看見對麵一座山峰露出了一片石壁,石壁上不長寸草。再往石壁下方看去,才發現,深深一處凹陷。石壁也是凹陷的邊緣。不過靠山腳處矮,把石壁露了出來。整個形狀就像是個巨大的水缸砸入了山峰,然後又把缸拿走後留下來的模樣。
怪不得叫“龍缸”。
張大春對張啟能道:“再前麵一點就要到了。”
“張啟元。”
“到。”
“你帶兩個人前麵去偵查一下,注意隱蔽。”
“是。”
張啟元帶了兩個人就摸索著去了,張大春也急忙跟了過去。
“大概有二百來土匪在山門前罵陣,其餘的土匪搭起帳篷,在距離山門五百來米的地方紮營,具體人數不清楚,大概都窩在裏麵休息。外圍根本沒有放哨的,除了進山門的路以外,出山的路隻有兩條小路,都很狹窄。”
張啟元向張啟能報告道。
“應該是圍了一段時間了。”張大春補充道。
張啟能想了下,作出了安排。
“張啟元,你帶十個人在左麵小路上設伏,我去右邊。聽見我這邊放炮後,你也同時放炮。看我打那裏你就打那裏。不一定要傷人。這是長老會規定的,以後還要收編這些土匪。隻要圍住就好。遇到拚命搶路要跑的,打傷不打死。聽明白沒有?”
“聽清楚了。”張啟元立正後回答道。
兩路各十一二人,隱蔽地向各自的埋伏地點靠攏。隨後,張啟能指揮小鋼炮向營地和罵陣的土匪中間開了幾炮,這邊張啟元也跟著放了幾炮。
突如其來的爆炸聲將土匪全都嚇住了,營地裏跑出許多人看著中間被炸得灰塵滿天。
隨後便開始四處逃竄。
對麵就是久攻不下的龍崗山寨,去不了。隻有這邊兩處小路,土匪紛紛朝張啟能和張啟元埋伏的地方衝過來。
“站住,蹲在地上!”隊員們丟下小鋼炮,端起半自動對準越來越近的土匪。
逃跑的土匪並不知道是哪裏在打~炮,現在看見小路上十餘個少年拿著火銃阻攔自己,並未放在眼裏,繼續跑路。有些土匪還向少年揮動手中的棍棒,嘴裏嗚哩哇啦的大叫著。
就聽見“劈劈啪啪”的槍聲響起,跑在前麵的土匪頓時人仰馬翻,撲倒在地。眼見得手腳抽搐,甚至有些腦殼都被打開裂了,紅的白的流出來。
又不見對方上藥子,彈丸不停歇地射出來。
這才想起了剛才少年叫喊的話,馬上抱頭蹲下,不敢再跑一步。
少年端著槍,一邊前進一邊驅趕土匪集中到了一處。張大春見大勢已定,便前去寨門。不一會,湧出上百人,手拿繩索,將蹲下的土匪盡皆綁上。
這就勝了?
張啟能和隊員都還沒有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