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天氣漸漸暖和起來,太陽也逐漸變得有些溫度。


    草色青青,鶯飛燕舞,山河秀美。


    長江邊的風景更是與冬日變化甚大。長長的蘆葦顏色清翠,不時有低飛的燕子掠過。沱灣中伴著響亮的鳴叫聲,不時有過冬的野鴨飛起,念念不舍地離開這吃喝不愁的地方。


    一大早起床,張恭渝和張啟文、張啟忠一起趕往明月沱,準備看看那裏春耕的準備情況。


    通往明月沱的水泥路都是分段在進行建造,但還是沒有完全建好。這一次他們在小河邊碼頭坐船去往明月沱。


    張恭渝把電瓶車都拿出來了,也不在乎其他。


    來到江邊碼頭上遊一點,拐個彎,見附近沒有人能看見這裏,就把空間裏麵推駁上的救生艇給拿了出來。


    一人一把船槳,幾人便朝上遊劃去。


    空間裏,還停有兩艘“長航集團”送到修船部改裝的氣墊船,是從俄羅斯進口的。由於船速太快不適宜在長江內行駛,送到修船部改裝降速。張恭渝現在沒有油料來源,輕易不得拿出來使用。何況,包括他在內的所有人都不會操作,這船拿出來也開不走。


    從小河邊往明月沱,水路很短,繞過雞公嘴,總共半小時不到就停靠在了曾經的船廠碼頭江邊。


    這一片地並未劃給農戶,留作將來的船廠用。經原“三百梯”的位置上山,就到了原來的家屬區。一切都還是原始的樣子,隻不過在張恭渝的眼中,每一處地方都有相應的建築。


    嗯,這塊是“二食堂”,旁邊是家屬區第41號樓,還有燈光球場……


    一路回憶著一邊朝新一村方向前進。


    再爬上一座山梁,眼前開始出現了一塊塊新開墾的土地,許多人正在耕作。


    由於流民們都沒有任何家底和勞動工具,按照張恭渝的建議,每個村分了若幹個合作生產社,由社長帶領組長組織全村進行集體生產。農具由張氏集團提供,勞動力出工情況都要記工分……對,就是曾經的公社管理模式。


    這些流民,還包括雲陽下麵幾個土匪山寨的部分人員和家屬。


    土匪山寨的麵積一般都不太大,因為選址的時候就選擇的險要之地,能夠適宜開墾的土地就不多,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搬遷到明月沱後,這些人都積極性和自覺性都很高,能夠服從公社管理安排,至少現階段沒有出現什麽出工不出力的刺頭。


    過來迎接的是新一村的村長張大江,被指定擔任新一村村長前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戶。不過農活很精通,為人也肯幫忙,人緣處得不錯。


    這幾個村長以及村裏的幾大員在擔任職務後,參加過專門的培訓班,當然,講課的依舊隻能是張恭渝。


    張氏集團的專業施工隊派出技術人員,鋼廠又分別送來各種工具,組織村民先期平地,建房屋。好在公社暫時不需要開墾水田,先種蔬菜和紅薯、土豆、玉米等。


    先建的是村辦公樓和各隊、部的辦公室、工具室、庫房等,冬日裏,社員先集體住宿對付過去,今後再各自建房。


    張大江是個健談的農戶,很有幽默感,擔任村長後也沒有什麽官架子,帶著村民各項工作的進度都排在其餘各村之前。


    一見麵,張大江便笑著對張恭渝道:


    “總裁,歡迎來檢查指導工作哈。”


    新詞學的挺快!


    “哪裏是指導?我是來為大家當後勤的。就是看看差什麽工具,糧食這些夠吃不。”


    張恭渝不敢在長輩麵前冒大,現在的人文環境可不是後世。不孝敬老人,不尊敬長輩的,不僅要被人當著麵呸你一臉,就是讀書科考的生員,但有不孝之名的,非被黜名不可,就算當了官也影響升遷。


    張大江還未說話,旁邊一個三十來歲的漢子搶先回話道:“三少爺,現在用的工具都是鐵器,幹起活來趁手。幹完活都到集體食堂吃飯,還沒有聽說有吃不飽飯的。比起以前的日子那是地下和天上……”


    張恭渝對此人沒有印象,就扭頭看了看張大江。


    張大江介紹道:“這是胡長清,家住涪州,前段時間來的鐵瓦寨。農活上是把好手,人又聰明,村裏麵就安排在這個隊當隊長。”


    哦,張恭渝心中有了數,也不覺得胡長清這樣有什麽不好。追求進步或者是喜歡表現一下也不是不行,隻要工作搞起走就行。


    涪陵到明月沱還是非常遠的,張氏集團的影響力不知不覺已經這樣大了。


    “老~胡啊,涪州這麽遠都有人來嗎?”張恭渝問胡長清。


    “回三少爺的話,涪州來的並不算遠,小人知道的,就連宜昌那些地方都有人在張氏集團討生活。”


    胡長清不知道張恭渝為啥子叫他“老~胡”,這種稱呼人的方式他還是第一次遇見,也不知道跟“胡老”有沒有區別。如果沒有區別,那他還是不敢接下來這個稱呼的。態度自然就很謙虛恭敬的樣子。


    上下尊卑,他胡長清可是“下”與“卑”占完了的。


    “叔,陪我到村裏看看。”張恭渝也沒有和胡長清多說,對張大江道。


    既然都出門來了,他還是想實地親眼看看,隻聽匯報的官僚主義作風,還不是他現在該有的。


    幾天的巡視下來,各個村的情況都差不多。住宿條件暫時無法解決,但肯定將會解決。工具偏少的原因是被王行儉臨時抽調了一批,一下子補充不過來,屬於意外。好在是種植蔬菜,對地和工具要求不是太高,種下後加強管護就好。


    張恭渝發現各村對糧食、蔬菜的種植都十分關注,但是對於家禽和豬的養殖就不是很上心。


    “叔啊,春耕是要抓緊,我看還有些弱勞力也可以安排些事作,比如養些豬和雞鴨。一麵可以多得些肉食跟蛋,二來,這些動物的糞便還可以喂魚。魚塘沒有挖好前,用來肥田也是不錯的嘛。”張恭渝對張大江道。


    新開墾的土地肥力不足,還算生地。張恭渝的建議也不算開黃腔。


    從新一村看到新六村,張恭渝大概了解了現在各個公社的現狀和他認為的不足之處。給長老會寫了關於在農村發展養殖業的建議。建議中,張恭渝講述了後世的一些立體養殖的做法,希望由隊為單位,組織弱體力的勞動人員集體喂養。此外還添加了養殖的管理、衛生、防疫等自己了解的部分內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造船工人回明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舾裝工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舾裝工人並收藏造船工人回明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