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加工培訓班開班期間,知府王行儉與知縣王錫都主動到鐵瓦寨與張恭渝見了麵。張恭渝現在伯爵的身份,不再是他們等著張恭渝去拜見他們。而且王行儉已得到消息,崇禎皇帝準備直接提拔一些在州縣工作的官員入京,擔任要職,而他本人有可能入閣。


    上下都知道,張恭渝對崇禎皇帝的影響力不小,這時候不說給張恭渝當舔狗,至少不能得罪他。


    張恭渝終於將炮彈和子彈生產線拿出來,安裝在了重慶。


    這條生產線是留在北京還是安裝在重慶,張恭渝一直搖擺不定。最後,張恭渝決定還是放在重慶。


    至於北京那邊,將來再作打算。


    張恭渝準備在重慶製造炮彈、子彈時,征求過崇禎意見。因為張恭渝說炮彈和子彈生產,需要許多配套工廠,目前這些工廠隻在重慶有。內心中,崇禎是想把子彈生產線留在北京,這基本上是出於皇帝天生的警惕。


    張恭渝考慮到手榴彈的製造相對簡單,把火藥的提純,燧石拉火裝置等資料交給了崇禎,由兵仗局開始製作手榴彈。


    作為現代船廠出來的工人,張恭渝對於鉚接工藝一直是不放心的。不管你鉚接時有多牢固,蒸汽機運行當中的振動,以及船行進中波浪的衝擊、拍打,都會使得鉚接鉚釘越來越鬆。還不要考慮鉚釘的金屬疲勞,鉚釘受到的橫向剪切力等問題。


    反正有電,張恭渝還是想用電焊,所以最近攻關的項目就是電焊條。


    別人穿越,想發電就發電,想造船就造船,到自己這裏怎麽就那麽具體,困難那麽多?


    帶了幾個徒弟,一年多了連化學的基礎都打不好,更別說研製電器、線路板這些。當然,張恭渝也不會製作線路板。


    在廠圖書室,張恭渝揉了揉眼睛,停止了自己的胡思亂想。開始專心查找製作電焊條藥皮的工藝。


    時間很快來到了崇禎三年的七月。


    孫承宗再次向崇禎提出修建大淩河城的建議,遭崇禎否決。崇禎認為目前不需要再采取那樣的措施。現在隻需要積蓄力量,到時候直接用新軍反擊回去就好。現在建城,不過是增加複遼的成本。


    孫承宗理解崇禎反對建城的態度,卻不理解崇禎反對建城的理由。他不明白,建個城又是如何牽涉到“成本”這樣一個新詞來。


    原本就反對建城的朝臣們卻秒懂,並且不厚道地笑了。


    孫承宗?


    由於曹文詔在陝西殺得太凶,流民也好流賊也罷,反正在陝西呆不住了,過黃河跑到了山西界內。


    徐光啟、羅雅各正一人手執一部太陽能計算器在運算,這是張恭渝送給徐光啟的。因為曆法的製定,其中需要大量的運算。


    兩人差不多同時停下,互相對了一下液晶屏幕上的數字。


    “三十一萬六千五百三十七。對了!”羅雅各鬆了一口氣,看來這次的計算沒有問題。


    徐光啟看著手中不如手本大的計算器感歎。雖然算盤在計算上速度並不慢,但是熟悉阿拉伯數字的幾人,還是覺得這個玩意上手快。沒有算盤基礎的人,用算盤計算的速度趕不上計算器,而且對於算盤得出的數據也沒有信心。


    徐光啟早已經打定了主意,待這次曆法修訂完,他肯定是會跟在張恭渝身邊的。七十多歲的他,才不管當什麽官,他現在最上心的就是張恭渝口中說的“科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造船工人回明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舾裝工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舾裝工人並收藏造船工人回明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