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銀聽得啞然失笑。


    漢代文景之治,多年休養生息導致國庫充裕隻進不出,串著銅錢的繩子都爛掉了,銅錢撒了一地。


    看似美好的太平盛世景象,其實是當權者極其頭疼的經濟狀態。


    錢隻有流通起來才是錢,堆在庫房生銅鏽的那就是一堆破爛,非但不能創造價值,反而因為流通貨幣減少,被動製造通縮。


    隻是因為古代缺乏更多的投資渠道,漢代作為初代大一統王朝,沒經曆過這種破事,對此也是束手無策。


    而最後,漢朝還是解決了這個問題,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發動戰爭,隻要仗打起來,金山銀山都能給你花完了。


    漢武帝征戰數十年,大漢國庫空虛,百姓賦稅沉重,經濟幾乎全麵崩潰。


    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文景之治時期的通縮趨勢也是被打破了,漢朝因此進入了一段新的強盛期。


    關東現在的情況,和文景之治正好是相反的。


    一般來說,戰亂之後恢複生產的和平初期,應該是資本最活躍的新興時期。


    到處都是機會,到處都需要資金,這是一個隻要肯努力就有回報的黃金時代。


    和平之後,開發新土地,擴大再生產都需要大量投資,資本應該處於生產再投入的供不應求狀態。


    但關東武家資本的窘迫之處就在於,她們手裏剛有了點錢糧,卻找不到有效投資渠道花出去。


    關東武家是打了百年戰爭,一窮二白,但關東佛教宗派勢力也積累的幾百年資本,武家窮不代表尼姑窮啊。


    因為武家義理促進會這一慈善融資機構的出現,鐮倉五山為首的關東佛教宗派資本,早早就占據水利,救濟,留學等優質投資渠道。


    實力雄厚的宗派資本可以接受百分之五的年利息,大量借出資本金,幫助關八州恢複生產,再賣聖人一個順水人情。


    而手裏剛剛有了點餘錢的關東武家資本,她們渴望更高的利潤回報,卻找不到把錢糧投出的機會。


    傳統的九出十三歸,相當於月複利百分之十三,年利息驚人。有年息百分之五的低息貸款可以借,傻b才去借九出十三歸的高息貸款。


    這就讓關東經濟出現宗派資本活躍,武家資本停滯的可笑局麵。


    而作為武家義理促進會的掌舵人,大藏長安對這一切變化是洞若觀火,沒有人比她更懂關東的資本運作情況。


    所以當聖人問起新增資金來源的時候,正好進入了大藏長安的舒適區,讓她變得自信無比,侃侃而談。


    “聖人,雖然貪腐窩案給武家義理促進會的形象帶來負麵影響,但關東之地其實並不缺新增資本。


    佛教宗派積累的財富如山,樂意提供低息貸款給武家義理促進會增值,利己利人。


    武家大名這幾年從戰爭泥潭中掙紮出來,各家領地又有武家義理促進會協助恢複生產,財政收入不斷新高。


    像上杉武田北條這樣擁有百萬石動員力的強藩,一旦停下戰爭,休養生息,隻是幾年功夫就開始為倉庫裏發黴的糧食擔憂。


    窮人驟富,兩眼珠子隻盯著孔方兄,看不起低息貸款那點利潤。


    以關東大地的豐厚物質體量,聖人隻要將關東武家手裏那些資本籌集起來運往堺港,物資還沒到,堺港的市場信心就會馬上恢複。”


    貨幣的背後是實物供給,貶值的壓力來自於供需的不平衡,隻要確定糧票能夠換到足夠的物資,大家還擠兌個p。


    輕飄飄的幾張糧票放在身邊,總比扛著一麻袋大米,幾十斤重的銅錢出門方便。


    隻要大家敢於安心持有糧票,糧票危機自然就過去了,這就叫做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從大藏長安的闡述,義銀總算明白了關東資本現狀。


    關東戰亂百年,百業凋零,但論起底蘊,破船還有三斤釘,何況是擁有廣大平原的關東大地。


    佛教宗派資本財力雄厚,她們考慮的是穩定增值,利息低一點不要緊,反正自己基數高。


    一百萬石投資下去,百分之五的年利息,一年也有五萬石回報。


    所以,她們願意投資聖人信用擔保的武家義理促進會,就像是現代社會買國債定存之類的低風險投資,講究的是保本增值。


    而關東武家資本的心態卻恰恰相反,因為常年戰亂,大家手裏都沒幾個錢,好不容易太平了幾年,攢了幾萬石出來。


    你讓她們拿百分之五年利息的投資,一萬石賺五百石,完全不夠塞牙縫,當然不願意,人生難得幾回搏,人家求的是高風險高回報。


    大藏長安就是敏銳察覺到了這一點,才會對聖人建議集資關東武家資本,去投資北陸道商路股票。


    股票升值,關東武家資本大賺特賺,糧票不斷流入股票市場這個蓄水池,減少了擠兌風險,這就是雙贏嘛。


    義銀點點頭。


    難怪大藏長安心心念念要等股價壓得更低再入場,隻有股價足夠低廉實惠,未來才漲得高,才能滿足關東武家資本快速增值的渴望。


    既然對大藏長安的建言起了興趣,義銀心裏開始琢磨應該向哪些關東武家大名集資去堺港炒股票。


    正思索著,義銀腦海中忽然跳出一個念頭,讓他心跳驟然加速。


    他是想起了前世一個赫赫有名的存在,美聯儲,隨之產生了一個美好的構想。


    美聯儲誕生的來龍去脈,與斯波家現在的情況還真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在十八十九世紀,隨著西進運動,淘金熱等經濟活動的火熱,新大陸的鐵路業蓬勃發展。


    早期參與鐵路建設的投資者都賺得盆滿缽滿,吸引無數跟風者不斷加入,將鐵路股票炒上了天際。


    但凡事都有極限,鐵路發展的回報率也隨著開發飽和越來越低,最終爆發了經濟危機。


    銀行大量破產,恐慌使得社會動蕩,最終讓新大陸的領導層開始思考完善金融體係,這就是聯邦儲蓄體係誕生的緣由。


    而現在,義銀麵對的情況是北陸道商路經過多年發展,物流市場需求飽和,股價高位,最終泡沫破裂導致堺港混亂,糧票擠兌危機。


    從這個角度來看,還真與美聯儲建立之前的情況有點相似,那麽自己要不要建立一個屬於斯波家的聯合儲蓄體係,斯波聯儲?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一樣的日本戰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四四五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四四五五並收藏不一樣的日本戰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