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即今浙江省境,古亦簡稱“越”,徐霞客曾遍遊餘杭、臨安、桐廬、金體、蘭溪等地。
徐霞客遊浙江的時間是公元1636年。他從家鄉江陰出發,由錫邑(今無錫市)、姑蘇、昆山、青浦至杭州,再取道餘杭、臨安,下桐廬、蘭溪,遊金華三洞……,西行過衢州、常山,再進入江西省境。
9月19日出發,直至25日才入浙境,一路行程匆匆。
10月初一登西湖北岸之寶石山,曆飛來峰、靈隱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到餘杭臨安之間,遊三九山與洞山,對其兩山之間的黑崖白峽、無水枯漲之跡描繪細致,對其洗石如雪之狀甚為驚異。一日之內並遊山中幹、水兩洞,對發現其水洞幽境,頗為滿意。
最為精彩處,即是金華三洞之遊。
赴洞途中,先遊芙蓉峰、鬥雞岩、金星峰,一路美景,目不暇接。
然後遊朝真、冰壺、雙龍三洞。
他總結三洞特征,“朝真似一隙天光為奇,冰壺以萬斛珠磯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除此外,他還遊講堂洞、玲瓏岩、思山祠、洞源寺。在此亦發現三洞:湧雪、白雲、紫雲。他推測趙相國所言“六洞靈山”即指此地,而對“金華三洞”一說亦可修正為“六洞”。
接著乘舟西進,過衢州、常山,竟遊於常山十五裏(今亦名十五裏)。
丙子(公元1636年)九月十九日餘久擬西遊,遷延二載,老病將至,必難再遲。欲候黃石齋先生一晤,而石翁杳無音至;欲與仲昭兄把袂而別,而仲兄又不南來。咋晚趨晤仲昭兄於土瀆莊。
今日為出門計,適杜若叔至,飲至子夜,乘醉放舟。同行者為靜聞師。
二十日天未明,抵錫邑。比曉,先令人知會使知道王孝先,自往看王受時,已他出。即過看王忠紉,忠紉留酌至午,而孝先至,已而受時亦歸。
餘已醉,複同孝先酌於受時處。
孝先以顧東曙家書附橐tuo口袋中。
時東曙為蒼梧道,其乃郎伯昌所寄也。
飲至深夜,乃入舟。
二十一日人看孝先,複小酌。
上午發舟,暮過虎丘,泊於半塘。
二十二日早為仲昭市竹椅於半塘。
午過看文文老乃郎,並買物閶門。晚過葑門看含暉兄。一見輒涕淚交頤,不覺為之惻然。蓋含暉遁跡吳門且十五年,餘與仲昭屢訪之。雖播遷之餘,繼以家蕩子死,猶能風騷自遣;而茲則大異於前,以其孫之剝削無已,而繼之以逆也。因複同小酌餘舟,為餘作與諸楚璵書,諸為橫州守。夜半乃別。
二十三日複至閶門取染rchou綢裱帖。
上午發舟。
七十裏,晚至昆山。又十餘裏,出內村,下青洋江,絕江而渡,泊於江東之小橋渡側。
二十四日五鼓行。二十裏至綠葭浜,天始明。午過青浦。
下午抵餘山北,因與靜聞登陸,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
先過一壞圃,則八年前中秋歌舞之地,所謂施子野之別墅也。
是年,子野繡圃征歌甫就,眉公同餘過訪,極其妖豔。不三年,餘同長卿過,複尋其勝,則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已售兵郎王念生。而今則斷榭零垣,三頓停頓而三改其觀,滄桑之變如此。越塔凹,則寺已無門,惟大鍾猶懸樹間,而山南徐氏別墅亦已轉屬。因急趨眉公頑仙廬。眉公遠望客至,先趨避;詢知餘,複出,挽手入林,飲至深夜。餘欲別,眉公欲為餘作一書寄雞足二僧,一號弘辯,一號安仁。強為少留,遂不發舟。
二十五日清晨,眉公已為餘作二僧書,且修以儀。複留早膳,為書王忠紉乃堂母親壽詩二紙,又以紅香米寫經大士饋餘。
上午始行。
蓋前猶東迂之道,而至是為西行之始也。
三裏,過仁山。又西北三裏,過天馬山。又西三裏,過橫山。又西二裏,過小昆山。又西三裏入泖湖,絕流而西,掠泖寺而過。寺在中流,重台傑閣,方浮屠五層,輝映層波,亦澤國之一勝也。西入慶安橋,十裏為章練塘。其地為長洲南境,亦萬家之市也。又西十裏為蔣家灣,已屬嘉善。貪晚行,為聽蟹群舟所驚,亟入丁家宅而泊。在嘉善北三十六裏,即尚書改亭公之故裏。
二十六日過二蕩,十五裏為西塘,亦大鎮也,天始明。
西十裏為下圩蕩,又南過二蕩,西五裏為唐母村,始有桑。
又西南十三裏為王江涇,其市愈盛。直西二十餘裏,出瀾溪之中。西南十裏為前馬頭,又十裏為師姑橋。又八裏,日尚未薄崦嵫yānzi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而計程去烏鎮尚二十裏,戒於萑苻huǎnpu,泊於十八裏橋北之吳店村浜。其地屬吳江。
二十七日平明行,二十裏抵烏鎮,入叩程尚甫。尚甫方遊虎埠,兩郎出晤。捐橐中資,酬其昔年書價,遂行。西南十八裏,連市。又十八裏,寒山橋。又十八裏,新市。又十五裏,曹村,未晚而泊。
二十八日南行二十五裏,至唐棲,風甚利。
五十裏,入北新關。又七裏,抵棕木場,甫過午。令僮子入杭城,往曹木上解元家,詢黃石翁行旋,猶未北至。
時木上亦往南雍,無從訊。因作書舟中,投其家,為返舟計。此後行蹤修阻,無便鴻即通信也。晚過昭慶,複宿於舟。
二十九日複作寄仲昭兄與陳木叔全公書,靜聞往遊淨慈、吳山。是日複宿於舟。
三十日早入城,市參寄歸。午下舟,省行李之重者付歸。餘同靜聞渡湖入湧金門,市銅炊、竹筒諸行具。晚從朝天門趨昭慶,浴而宿焉。是日複借湛融師銀十兩,以益遊資。
十月初一日晴爽殊甚,而西北風頗厲。餘同靜聞登寶石山巔。巨石堆架者為落星石。西峰突石尤屼嵲,南望湖光江影,北眺皋亭、德清諸山,東瞰杭城萬灶,靡不曆曆。下山五裏,過嶽王墳。十裏至飛來峰,飯於市,即入峰下諸洞。
大約其峰自楓木嶺東來,屏列靈隱之前,至此峰盡骨露;石皆嵌空玲瓏,駢列三洞;洞俱透漏穿錯,不作深杳之狀。昔黥於楊髡kun對和尚的鄙稱之刊鑿,今苦於遊丐之喧汙;而是時獨諸丐寂然,山間石爽,毫無聲聞之溷hun混亂,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
餘遍曆其下,複各捫其巔。
洞頂靈石攢空,怪樹搏影,跨坐其上,不減群玉山頭也。
其峰昔屬靈隱,今為張氏所有矣。
下山涉澗,即為靈隱。有一老僧,擁衲默坐中台,仰受日精,久不一瞬。已入**殿,殿東新構羅漢殿,止得五百之半,其半尚待西構也。是日,獨此寺麗婦兩三群,接踵而至,流香轉豔,與老僧之坐日忘空,同一奇遇矣。
為徘徊久之。
下午,由包園西登楓樹嶺,下至上天竺,出中、下二天竺。複循下天竺後,西循後山,得“三生石”,不特骨態嶙峋,而膚色亦清潤。
度其處,正靈隱麵屏之南麓也,自此東盡飛來,獨擅靈秀矣。
自下天竺五裏,出毛家步渡湖,日色已落西山,抵昭慶昏黑矣。
初二日上午,自棕木場五裏出觀音關。西十裏,女兒橋。又十裏,老人鋪。又五裏,倉前。又十裏,宿於餘杭之溪南。訪何孝廉樸庵,先一日已入杭城矣。
初三日自餘杭南門橋得擔夫,出西門,沿苕溪北岸行。
十裏,丁橋鋪。又十裏,渡馬橋,則餘杭、臨安之界也。
〔其北可達徑山。〕又二裏為青山,居市甚盛。溪山漸合,又有二尖峰屏峙。一名紫薇,一名大山。十五裏,山勢複開。至十錦亭,一路從亭北西去者,於潛、徽州道也;從亭南西去者,即臨安道也。從亭西南又一裏,一石梁橫跨溪上,曰長橋。越橋而南又一裏,入臨安東關。山西關,土城甚低,縣廨頹隘。
外為呂家巷,闤闠huánhui反差盛於城。
又二裏為皇潭,其闤闠與呂家巷同。其西路分南北,北者亦於潛之道即捷徑,南者新城道也。
已而複循山向西南行,又八裏為高坎,始通排簡易木筏。
又三裏,南入嫋柳塢,複入山隘。五裏為下圩橋。由橋南溯溪西上,二裏為全張,一村皆張氏之房也。走分水者,以新嶺為間道,以全張為迂道。餘聞新嶺路隘而無托宿,遂宿於全張之白玉庵。
僧意,餘杭人也。
聞餘好遊,深夜篝燈瀹茗,為餘談其遊日本事甚詳。
初四日雞鳴作飯,昧爽西行。二裏,過橋,折而南又六裏,上幹塢嶺。其嶺甚坦夷,蓋於潛之山西來過脈,東西皆崇山峻嶺,獨此峽中坳。
過脊處止丈餘,南北疊塍而下,皆成稻畦。北流至下圩橋,由青山入苕;南流至沙宕,由新城入浙,不意平陀遂分兩水。其山過東遂插天而起,曰五尖山。
五尖之東北即新嶺矣。
循其西麓,又五裏過唐家橋,則新城北界也。
白石崖山障其南。遂循水西南行,五裏為華龍橋,有水自西塢來合。過橋,南越一小嶺,二裏至沙宕,前有一石梁跨澗,曰趙安橋,則入新城道也。由橋北西溯一澗,沿三九山北麓而入後葉塢。
“三九”之名,以東則從趙安橋南至朱村,北則從趙安橋西南至**牆,南則從**牆東南至朱村,三麵皆九裏也。由後葉塢九裏至**牆,為三九山北來之脊。其脊亦甚坦夷,東流者由後葉出趙安橋,西流者由李王橋合朱村,此“三九”所以名山,亦以水繞無餘也。
**牆之西二裏,為羅村橋,有水自北來,有路亦岐而北,則新城道也。循水南行裏許,為缽盂橋,有水西自龍門龕來。
〔龕有四仙傳道嶺,在橋西四裏,乃於潛境。〕由橋北即轉而東,裏餘複折而南。
其地東為三九,西為洞山,環塢一區,東西皆石峰嶙峋,黑如點漆,丹楓黃杏,翠竹青鬆,間錯如繡,水之透壁而下者,洗石如雪,今雖久旱無溜即流水,而黑崖白峽,處處如懸匹練,心甚異之。二裏,渡李王橋,遂至洞山之東麓。急置行李於吳氏先祠。令僮覓炊店,不得。有吳姓者二人至,一為餘炊,一為贈燭遊洞,餘以魚公書扇答之。
〔洞山者,自龍門龕南迤邐東來,其石棱銳紋疊。東南山半開二洞,正瞰橋下。)餘遂同靜聞西向躡山。
沿小澗而上,石皆峽蹲壑透,清流漱之,淙淙有聲。澗兩旁石片湧出田畦中,側者成塍,突者成台,竹樹透石而出,枝聳石上而不見其根,幹壓石巔而不見其竇出處。
再上,忽一大石當澗而立,端方無倚,而紋細如波轂之旋鳳,最為靈異。再上,修竹中有新建睢陽廟,雪峰之龕在焉。
一名靈隱庵。庵後危壁倚空,疊屏聳翠,屏之南即明洞也。如軒斯啟,其外五柱穿列,正如四明之分窗,〔但四明石色劣下,不能若此列柱連卷也。〕中有一柱,上不至簷,簷下亦垂一石,下不至柱,上下相對,所不接者不盈咫。柱旁有樹高撐,至簷端輒遜而外曲,翠色拂岩而上,黑石得之益章越加明顯。再南即為幽洞。二洞並啟,中間石壁,色輕紅若桃花。洞口高懸,內若橋門之覆空,得呼聲輒傳響不絕,蓋其內空峒無底也。廿丈之內,忽一轉而北,一轉而南。北者為幹洞,拾級而上,如登橉lin即門檻躡閣。
三十丈後,又轉而南,辟一小閣,頗覺幽異。南者為水洞,一轉即仙田成畦,塍界層層,水滿其中,不流不涸。人從塍上曲折而入,約廿丈,忽聞水聲潺潺。透一小門而入,見一小溪自南來,至此破壑下墜,宛轉無底,但聞其聲。循溪而南,又過一峽。仍透小門而入,須從水中行,乃短衣去襪,溯水躡流。又三十丈,中有〔石,俱〕倒垂若蓮花,下卷若象鼻者,平沙隘門,忽束忽敞。
〔正如荊溪白鶴洞,而白鶴潛伏山麓,得水為易,此洞高辟山巔,兼水尤奇耳。〕再入,則石洞既盡,匯水一方,水不甚深,又不知匯者何來,墜者何去也。及出洞,半日之間,已若隔世。
下山,飯於吳祠。乃溯南來之溪,二裏至太平橋。橋西為高氏,橋東為吳氏,亦李王橋之吳氏之派也,亦有先祠甚宏暢。
時日色甚高,因擔夫家近,欲歸宿,托言馬嶺無宿店,遂止祠中。是日行僅三十五裏,而所遊二洞,以無意得之,豈不幸哉!是晚風吼雲屯,達旦而止。
初五日雞再鳴,令僮起炊。炊熟而歸宿之擔夫至,長隨夫王二已逃矣。飯後又轉覓一夫,久之後行。南二裏,上馬嶺,約裏許達其巔。
〔嶺以北屬新城,水亦出新城。嶺南則屬於潛,縣在其西北五十裏,水由應渚埠出分水縣。〕下馬嶺,南二裏為內楮zhu構樹村塢,又一裏為外楮村塢,從此而南,家家以楮為業。隨山塢西南七裏,過兌口橋,岐分南北,〔北達於潛可四十裏,〕南抵應渚埠十八裏。兌口之水北自於潛,馬嶺之水東來,合而南去,路亦隨之。八裏,過板橋。橋下水自西塢來,與前水合,〔溯水西走,路可達於潛及昌化。〕又南五裏為保安坪。
又一裏為玉澗橋,橋甚新整,居市亦盛,又名排石。
山始大開。
又東二裏,止於唐家拱。
其地在應渚埠北二裏,原無市肆,擔夫以應埠之舟下桐廬者,必北曲而經此,遂止於溪畔。久之得桐廬舟。
〔蓋應渚埠為於潛南界,溪之南即隸分水,於潛之水北經玉澗橋,昌化之水西自麻汊埠,俱會於應渚,而水勢始大。
顧五澗橋而上,已不勝舟,麻汊埠而上,小舟直抵昌化,於潛水固不敵昌化也。〕時日已中,無肆覓米,欲覓之應埠,而舟不能待,遂趁之行。下舟東南行十裏,為分水縣。縣在溪之西。分水原止一水東南去,其西雖山勢豁達,惟陸路八十裏達於淳安。
餘初欲從之行,為王奴遁去,不便於陸,仍就水道,反向東南行矣。去分水東南二十裏為頭鋪。又十裏為焦山,居市頗盛。已暮,不能買米,借舟人餘米而炊。舟子順流夜槳晚上行船,五十裏,舊縣,夜過半矣。
初六日雞再鳴,鼓舟,曉出浙江,已桐廬城下矣。令僮子起買米。仍附其舟,十五裏至灘上。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剝,餘舟遂停。亟索飯,飯畢得一舟,別附而去,時已上午。又二裏過清私口,又三裏,人七裏籠。東北風甚利,偶假寐,已過嚴磯。四十裏,烏石關。又十裏,止於(嚴州府)東關之逆旅。
初七日霧漫不辨咫尺,舟人飯而後行,上午複霽。七十裏,至香頭已暮。
香頭,山北之大村落也,張、葉諸姓,簪纓頗盛。月明風利,二十裏,泊於蘭溪。
初八日早登浮橋,橋內外諸舡xiāng船鱗次緊緊相連,以勤王師自衢將至,封橋聚舟,不聽不允許上下也。遂以行囊令顧仆守之南門旅肆中,餘與靜聞俱為金華三洞遊。蓋金華之山,橫峙東西,郡城在其陽,浦江在其北,西垂盡處則為蘭溪,東則義烏也。婺水東南從永康經郡之南門,而西北抵蘭溪與衢江合。
餘初欲陸行,見溪中有舟溯流而東,遂附之。
水流沙岸中,四山俱遠,丹楓疏密,鬥錦裁霞,映疊尤異。然北山突兀天表,若負扆然,而背之東南行。問:“三洞何在?”
則曰:“在北。”問:“郡城何在?”則曰:“在南。”始悟三洞不必至郡,若陸行半日,便可從中道而入,而時已從舟,無及矣。
四十五裏至小溪,已暮,月色如洗。
又十五裏登陸,投宿下馬頭之旅肆,以深夜閉門不納。遇一王姓者,號敬川,高橋埠人。[奇qisuu書]
將乘月歸,見客無投宿處,因引至〔金華〕西門外,同宿於逆旅。
初九日早起,天色如洗,與王敬川同人蘭溪西門,即過縣前。縣前如水,蓋縣君初物故物故即死亡物音mo也。
為歙人項人龍,辛未進士。五日之內,與父與子三人俱死於痢。又東上蘇坊嶺,嶺頗平,闤闠huánhui指街市夾之。東下為四牌坊,自蘇坊至此,街肆頗盛,南去即郡治矣。與王敬川同入歙人麵肆,麵甚佳,因一人兼兩人饌。
仍出西門,即循城西北行,王猶依依,久之乃別。遂有岡隴高下,十裏至羅店。問三洞何在,則曰西;見尖峰前倚,則在東。因執土人詳詢之,曰:“北山之半為鹿田寺。其東下之脈,南峙為芙蓉峰,即尖峰也,為郡龍之所由;萃其西下之脈,南結為三洞,三洞之西即蘭溪界矣。”時欲由三洞返蘭溪,恐東有餘勝,遂望芙蓉而趨。自羅店東北五裏,得智者寺。寺在芙蓉峰之西,乃北山南麓之首刹也,今已凋落。而殿中猶有一碑,乃宋陸務觀為智者大師重建茲寺所撰,而字即其手書。碑陰又鐫務觀與智者手牘數篇。碑楷牘行,俱有風致,〔恨無拓工,不能得一通為快。〕寺東又有芙蓉庵,有路可登芙蓉峰。
餘以峰雖尖圓,高不及北山之半,遂舍之。
仍由智者寺西北登嶺,升陟峰塢,五裏得清景庵。庵僧道修留飯,複引餘由北塢登楊家山。山為此山南下之第二層,再下則芙蓉為第三層矣。
繞其西,從兩山夾中北透而上,東為楊家山,有居民數十家;西為白望山,為仙人望白鹿處。
約共七裏,則北山上倚於後,楊家山排列於前,中開平塢,巨石鋪突,有因累級為台者,種竹列舍,為朱開府之山莊也。
朱名大典。
其東北石累累愈多,大者如獅象,小者如鹿豕,俱蹲伏平莽中,是為石浪,即初平叱石成羊處相傳有董初平見白石乃叱喊“羊起”,白石遂變成羊群,豈今複化為石耶?
石上即為鹿田寺,寺以玉女驅鹿耕田得名。
殿前有石形似者,名馴鹿石。此寺其來已久,後為諸宦所蠶食,而郡公張朝瑞海州人,創殿存羊,屠赤水有《遊紀》刻其間。
餘至已下午,問鬥雞岩在其東,即同靜聞二裏東過山橋。山橋東下一裏,兩峰橫夾,澗出其中,峰石皆片片排空赴澗,形若雞冠怒起,溪流奔躍其下,亦一勝矣。由岩東下數裏,為赤鬆宮,乃郡城東門所入之道,蓋芙蓉峰之東坑也。
鬥雞岩上有樵者趙姓居之,指北山之巔有棋盤石,石後有西玉壺水從石下注,旱時取以為雩祝yu求雨,極著靈驗。時日已下舂,與靜聞亟從蓁莽中攀援而上。上久之,忽聞呼聲,蓋趙樵見餘誤而西,複指東從積莽中行。約直躡者二裏,始至石畔。石前有平台,後聳疊塊,中列室一楹,塑仙像於中,即此山之主。像後石室下有水一盆,蓋即雩祝之水也。然其上尚有澗,泠泠從山頂而下。時日已欲墮,因溯流再躋,則石峽如門,水從中出,門上更得平壑,則所稱西玉壺矣。聞其東尚有東玉壺,皆山頭出水之壑。西玉壺之水,南下者由棋盤石而潛溢於三洞,北下者從裏水源而出蘭溪之北;東玉壺之水,南下者由赤鬆宮而出金華,東下者出義烏,北下者出浦江,蓋亦一郡分流之脊雲。玉壺昔又名盤泉,分聳於上者,今又稱為三望尖,文之者為金星峰,總之所謂北山也。
甫至峰頭,適當落日沉淵,其下恰有水光一片承之,滉漾不定,想即衢江西來一曲,正當其處也。夕陽已墜,皓魄明月繼輝,萬籟盡收,一碧如洗,真是濯zhuo洗滌骨玉壺,覺我兩人形影俱異,回念下界碌碌,誰複知此清光!
即有登樓舒嘯大聲吼叫,釃shi斟酒臨江,其視餘輩獨躡萬山之顛,徑窮路絕,迥然塵界之表完全不同於塵世,不啻霄壤即天地之別矣。雖山精怪獸群而狎戲弄,威脅我,亦不足為懼,而況寂然不動,與太虛太空,高天同遊也耶!
徘徊久之,仍下二裏,至盤石。又從莽棘中下二裏,至鬥雞岩。
趙樵聞聲,啟戶而出,亦以為居山以來所未有也。
複西上一裏至山橋,又西二裏至鹿田寺。僧瑞峰、從聞以餘輩久不至,方分路遙呼,聲震山穀。入寺,浴而就臥。
初十日雞鳴起飯,天色已曙。瑞峰為餘束炬數枚,與從聞分肩以從,從朱莊後西行一裏,北而登嶺。嶺甚峻,約一裏,有石聳突峰頭。由石畔循北山而東,可達玉壺;由石畔逾峰而北,即朝真洞矣。洞門在高峰之上,西向穹然,下臨深壑,壑中居舍環聚,恍疑避秦意即如桃花源中的人為避秦禍一樣與世隔絕,不知從何而入。詢之,即雙龍洞外居人也。
蓋北山自玉壺西來,中支至此而盡,後複生一支,西走蘭溪。後支之層分而南者,一環而為龍洞塢,再環而為講堂塢,三環而為玲瓏岩塢,而金華之界,於是乎盡。玲瓏岩之西,又環而為鈕坑,則蘭溪之東界矣;再環而為白坑,三環而為水源洞,而崇崖巨壑,亦於是乎盡。後支層繞中支,中支西盡,頹然下墜:一墜而朝真辟焉,其洞高峙而底燥;再墜而冰壺窪焉,其洞深奧而水中懸;三墜而雙龍竅焉,其洞變幻而水平流。所謂三洞也,洞門俱西向,層累而下,各去裏許,而山勢嶄絕,俯瞰仰觀,各不相見,而洞中之水,實層注焉。中支既盡,南下之脈複再起而為白望山,東與楊家山駢列於北山之前,而為鹿田門戶者也。
朝真洞門軒豁寬敞寬闊,內洞稍窪而下。秉燭深入,左有一穴如夾室,宛轉從之,夾窮而有水滴瀝,然隙底仍燥,不知水從何去也。出夾室,直窮洞底,則巨石高下,仰眺愈穹,俯瞰愈深。從石隙攀躋下墜,複得巨夾,忽有光一縷自天而下。蓋洞頂高盤千丈,石隙一規,下逗留下天光,宛如半月,幽暗中得之,不啻明珠寶炬矣。
既出內洞,其左複有兩洞,下洞所入無幾,上洞宛轉亦如夾室,右有懸竅,下窺無底,想即內洞之深墜處也。
出洞,仍從突石峰頭南下,裏許,折而西北,又裏許,得冰壺澗,蓋朝真下墜之次重矣。洞門仰如張吻,先投杖垂炬而下,滾滾不見其底;乃攀隙倚空入其咽喉,忽聞水聲轟轟。
愈秉炬從之,則洞之中央,一瀑從空下墜,〔冰花玉屑,從黑暗處耀成潔采。〕水墜石中,複不知從何流去。複秉炬四窮,其深陷逾於朝真,而屈曲不及也。
出洞,直下裏許,得雙龍洞。洞辟兩門,瑞峰曰:“此洞初止一門。其南向者,乃萬曆間水傾崖石而成者。”一南向,一西向,俱為外洞。軒曠宏爽,如廣履高穹,閶闔四啟,非複曲房夾室之觀。
而石筋夭矯美麗,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中有兩碑最古,一立者,鐫“雙龍洞”三字,一仆倒狀者,鐫“冰壺洞”三字,俱用燥筆作飛白即書法中之飛白體,筆畫枯槁而中多空白之形,而不著姓名,必非近代物也。
流水自洞後穿內門西出,經外洞而去。俯視其所出處,低覆僅餘尺五,正如洞庭左衽之墟,須帖地而入,第彼下以土,此下以水為異耳。瑞峰為餘借浴盆於潘姥mu老婦人家,姥居洞口。
姥餉以茶果。乃解衣置盆中,赤身伏水推盆而進隘。隘五六丈,輒穹然高廣,一石板平庋gui置放洞中,離地數尺,大數十丈,薄僅數寸。其左則石乳下垂,色潤形幻,若瓊柱寶幢,橫列洞中。
其下分門剖隙,宛轉玲瓏。溯水再進,水竇愈伏,無可容入矣。竇側石畔一竅如注,孔大僅容指,水從中出,以口承之,甘冷殊異,約內洞之深廣更甚於外洞也。要之即對此上描述之景進行總結,提要,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奇,冰壺以萬斛珠璣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出洞,日色已中,潘姥為炊煮黃粱以待。感其意而餐之,報之以杭傘一把。乃別二僧,西逾一嶺。嶺西複成一塢,由塢北入,仍轉而東,去雙龍約五裏矣。又上山半裏而得講堂洞焉。其洞亦有二門,一西北向,一西南向,軒爽高潔,亢出雙龍洞之上,幽無雙龍洞之黯,真可居可憩之地。昔為劉教標揮鏖zhu拂塵處,今則塑白衣大士於中。
蓋即北山後支南下第一嶺,其陽回環三洞,而陰又辟成此洞也。嶺下塢中,居民以燒石為業,其澗涸而無底流,居人俱登山汲水於講堂之上。渡澗,複西逾第二嶺,則北山後支南下之第二層也。下嶺,其塢甚逼,然澗中有流淙淙北來。又渡而西,再循嶺北上,磴辟流湧,則北山後支南下之第三層也。
外隘而中轉,是名玲瓏岩,去講堂又約六裏矣。
塢中居室鱗次,自成洞壑,晉人桃源不是過晉人桃花源也不能超過此。轉而西,逾其嶺,則蘭溪界也。
下嶺為鈕坑,亦有居人數十家。
又逾一嶺曰思山祠,則北山後支南下之第四層也,去玲瓏岩西又約六裏矣。時日已將墜,問洞源寺路,或曰十裏,或曰五裏。亟下嶺,循澗南趨五裏,暮至白坑。
居人頗多,亦俱燒石。
又西逾石塔嶺,則北山後支南下之第五層也。洞源寺即在嶺後高峰之北,從此嶺穿徑而上僅裏許,而其正路在山前洞之旁。蓋此地亦有三洞,下為水源洞,一名湧雪。
上為上洞一名白雲。中為紫雲洞,而其地總以“水源”名,故一寺而或名水源,或名上洞。而寺與水源洞異地,由嶺上徑道抵寺,故前曰五裏;由水源洞下嶺複上,故前曰十數裏。時昏黑不辨山路,無可詢問,竟循大路下山。已見一徑西岐而下,強強迫靜聞從之。久而不得寺,隻見石窯滿前,徑路紛錯。
正徬徨間,望見一燈隱隱,亟投之,則水舂也。其人曰:“此地即水源,由此塢北過洪橋,循右嶺而上,可三裏即上洞寺矣”。
以深夜難行,欲止宿其中。
其人曰:“月色如晝,至此山徑亦無他岐,不妨行也。”始悟上洞寺在北山第五層之陰。乃溯溪西北至洪橋,自白坑來約四裏矣。
渡橋北,躡嶺而上裏餘,轉而東又裏餘,始得寺,強投宿焉。始聞僧有言靈洞者,因憶趙相國有“六洞靈山”諸刻,豈即是耶?竟未悉知曉而臥。
十一日平明起,僧已出。餘過前殿,讀黃貞父碑,始知所稱“六洞”者,以金華之“三洞”與此中之“三洞”,總而得六也。出殿,則趙相國之祠正當其前,有崇樓傑閣,集、記中所稱靈洞山房者是也。
餘豔豔羨之久矣,今竟以不意得之,山果靈於作合人工造作耶!
乃不待晨餐,與靜聞從寺後躡磴北上,先尋白雲洞。洞在寺北二裏。
一裏至嶺頭,逾嶺而北,嶺凹忽盤旋下窪如盂磐。披莽從之,一洞岈然,下墜深黑,意即所雲白雲而疑其隘。忽有樵者過頂上,仰而問之,曰:“白雲尚在此。此洞窗也。”乃複上,北行。兩山夾中,又回環而成一窪,大且百丈,深數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竟無水;〔倘置水其中,即仙遊鯉湖矣。〕然即無水,餘所見山頂四環而無隙瀉者,僅此也,又下,從歧左西轉山夾,則白雲洞在焉。洞門北向,門頂一石橫裂成梁,架於其前,從洞仰視,宛然鵲橋之橫空也。入洞,轉而左,漸下漸黑,有門穹然,內若甚深,外有石屏遙峙。從黑暗中以杖探地而入數十步,洞愈寬廣,第但是無燈炬,四顧無所見,乃返步而出。出至穹門之內,初入黑甚者,至此光定,已曆曆可睹。乃複轉屏出洞,逾嶺而還。飯而出寺,仍舊路西下,二裏至洪橋。
未渡,複從橋左人居後半裏上紫雲洞。
洞門西向,洞既高亢,上下平整。中有垂柱四五枚,分門列戶,界為內外兩重。
〔瓊窗翠幄,處處皆是,亦敞亦奧,膚色俱勝。〕洞之北隅複通一奧,宛轉深入,以無炬而返。下渡洪橋,循澗而東,山石半削,髡kun剃削為危壁。其下石窯柴積,縱橫塞路,即夜來無問津處也。渡石梁,水源洞即在其側。洞門南向,正跨澗上。洞口垂石繽紛,中有一柱,自下屬上,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紛綸,複辟一竇,幻作海蜃狀。〕洞內上下分二層。下層即水澗所從出,澗水已涸,出洞數步,即有水溢於澗中,蓋為水碓dui石臼引出洞側也。
上層由洞門躡蹬而上,漸入漸下,既下而空廣愈覺無極,聞水聲甚遠,以無炬不及窮。
出坐洞口〔擎柱內,觀石態古幻。〕念兩日之間,於金華得四洞,於蘭溪又得四洞,昔以六洞湊靈,餘且以八洞盡勝,安得不就此一為殿最分高下排名次!雙龍第一,水源第二,講堂第三,紫霞第四,朝真第五,冰壺第六,白雲第七,洞窗第八,此由金華八洞而等第之。若夫新城之墟,聿yu語助詞有洞山,兩洞齊啟,左明右暗,明覽雲霞,暗分水陸,其中仙田每每,塍chēng田埂疊波平,瓊戶重重,隘分竇轉,以斯洞之有餘,補洞窗之不足,法彼入此,當在雙龍、水源之間,非他洞之所得侔mou相等也。品第久之,始與靜聞別洞源而去。過夜來問津之舂,循西嶺出塢,西南行十五裏,而達於蘭溪之南關。
入旅肆,顧仆猶未飯,亟飯而覓舟。時因援師之北,方籍舟以待,而師久不至。忽有一舟自北來,亟附之,乃布舟也。其意猶未行,而籍舟者複至,乃刺舟五裏,泊於橫山頭。
十二日平明發舟。
二十裏,溪之南為青草坑。
其地屬湯溪。
時日已中,水涸舟重,咫尺不前。又十五裏,至裘家堰,舟人覓剝舟卸貨船同泊焉。是夜微雨,東風頗厲。
十三日天明,雲氣複開。舟人起布一艙付剝舟,風已轉利。二十裏至胡鎮,又二十裏於龍遊,日才下午。候換剝舟,遂泊。
十四日天明,諸附舟者,以舟行遲滯,俱索舟價登陸去,舟輕且寬,雖遲不以為恨也。早霧既收,遠山四辟,但風稍轉逆,不能驅帆上磧耳。四十五裏,安仁。
為龍遊、西安界。
又十裏,泊於楊村。
去衡州尚二十五裏。
是日共行五十五裏,追及先行舟同泊,始知遲者不獨此舟也。
江清月皎,水天一空,覺此時萬慮俱淨,一身與村樹人煙俱熔,徹成水晶一塊,直是膚裏無間,渣滓不留,滿前皆飛躍也。
十五日昧爽黎明,連上二灘。援師既撤,貨舟湧下,而沙港澀隘,上下捱擠,前苦舟少,茲苦舟多。行路之難如此!
十裏,過漳樹潭,至雞鳴山。輕帆溯流,十五裏至衢州,將及午矣。
過浮橋,又南三裏,遂西入常山溪口。
風正帆懸,又二裏,過花椒山,兩岸橘綠楓丹,令人應接不暇。
又十裏,轉而北行。又五裏,為黃埠街。橘奴千樹,筐篚滿家,市橘之舟鱗次河下。
餘甫登買橘,舟貪風利,複掛帆而西。
五裏,日沒。乘月十裏,泊於溝溪灘之上。其西即為常山界。
十六日旭日鮮朗,東風愈急。晨起,過焦堰,山回溪轉,已在常山境上。蓋西安多橘,常山多山;西安草木明豔,常山則山樹黯然矣。溯流四十五裏,過午抵常山,風帆之力也。登岸覓夫於東門。徑城裏許,出西門。十裏,辛家鋪,山徑蕭條,無一民舍。又五裏,得荒舍數家,日已西沉,恐前無宿處,遂止其間。地名十五裏。
《徐霞客遊記》第一冊(下)(明)徐宏祖江右遊日記
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南、東北北流向,故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稱江東。我國古代習慣從北往南看,則東在左,西在右。江西省在江右,故江右即指今江西省。
徐霞客由浙江常山入江西,大致遊程是玉山——上饒——弋陽——貴溪——金溪——建昌(今南城)——新城(今黎川)
——南豐,回到建昌遊麻姑山然後西遊至宜黃——永豐——吉水抵吉安,遊西園,西進至永新,北行遊武功山,西入湖南。
此記重點描繪的有以下幾處:弋陽的龜岩。
此山奇峰甚多,山勢連綿,老人、羅漢、淨瓶、觀音諸峰無不高峻挺拔,最奇為龜峰、雙劍峰。此山一共有32峰,皆峭不可攀,而中峰巨石形如龜,故叫龜峰,至今也是旅遊勝地。其餘諸峰,作者於記中多一一記敘,各顯奇妙之處。
貴溪之象山勝景。此地有宋理學家陸象山(九淵)之遺跡,故此地人文景觀也可堪一書。此山五麵峰之一線天為最佳處。另有小隱岩、朝真宮等勝景,其間飛瀑石橋,空山修林,極幽極美。
建昌麻姑山。麻姑山以水稱奇,以水為勝,其瀑布有五級之多,而每一級各顯其奇。
建昌還有飛鼇峰,其中風物、自然景觀也頗使人留連。
吉安永新之梅田洞山,該山山麓有洞穴數個,其洞中結構層疊錯落,洞中有洞,其形萬狀。徐霞客遊此洞,曲盡其妙,此山有洞四個,徐盡遊之。
最後記敘武功山諸景。
記中有多處記敘此次遊曆之遭遇。如在吉水舟中遇盜匪搶劫、在永新行舟受阻等,可見當時世風之頹敗以及行程之艱險。
丙子(公元1636年)
十月十七日雞鳴起飯,再鳴而行。
五裏,蔣蓮鋪,月色皎甚。轉而南行,山勢複簇,始有村居。
又五裏,白石灣,曉日甫升。又五裏,白石鋪。仍轉西行,又七裏,草萍公館,〔為常山、玉山兩縣界,〕昔有驛,今已革革除矣。
又西三裏,即南龍北度之脊也。其脈南自江山縣二十七都之小筸gān嶺,西轉江西永豐東界,迤邐至此。南北俱圓峙一峰,而度處伏而不高,亦束而不闊。脊西即有一澗南流,下流已入鄱陽矣。洞西累石為門,南北俱屬於山,是為東西分界。又十裏為古城鋪,轉而南行,漸出山矣。又五裏,為金雞洞嶺。仍轉而西,又五裏,山塘鋪,山遂大豁。又十裏,東津橋,石梁高跨溪上。
其水自北南流,其山高聳若負扆,然在玉山縣北三十裏外。蓋自草萍北度,即西峙此山,一名大嶺,一名三清山。山之陰即為饒之德興,東北即為徽之婺wu源,東即為衢之開化、常山,蓋浙、直、豫章三麵之水,俱於此分焉。餘昔從堨yè埠山裘裏,乃取道其東南穀中者也。渡橋西五裏,由玉山東門入,裏許,出西門。城中荒落殊甚,而西,城外市肆聚焉,以下水之埠在也。東津橋之水,繞城南而西,至此勝舟。時已下午,水涸無長舟可附,得小舟至府,遂倩之行。
二十裏而暮,舟人乘月鼓棹夜行。
三十裏,過沙溪。
又五十裏,泊於廣信之南門,甫三鼓也。沙溪市肆甚盛,小舟次停河下者百餘艇,夾岸水舂之聲不絕,然聞其地多盜,月中見有揭而涉溪者,不能無戒心。廣信西二十裏有名橋瀕溪,下流又有九股鬆,一本九分,參霄競秀,俱不及登。
十八日早起,仍覓其舟至鉛山之河口。餘初擬由廣信北遊靈山,且聞其地北山寺叢林甚盛,欲往一觀。因驟發膿瘡,行動俱妨,以其為河口舟,遂倩之行,兩過廣信俱不及停也。郡城橫帶溪北,雉堞不甚雄峻,而城外居市遙控,亦山城之大聚落也。城東有靈溪,則靈山之水所泄;城西有永豐溪,則永豐之流所注。西南下三十裏,有峰圓亙,色赭崖盤,名曰仙來山。初過其下,猶臥未起,及過二十裏潭,至馬鞍山之下,回望見之,已不及登矣。自仙來至雷打石,二十裏之內,石山界溪左右,俱如覆釜伏牛,或斷或續,〔不特形絕崆峒,並無波皺文,至纖土寸莖,亦不能受。〕至山斷沙回處,霜痕楓色,映村廬而出,石隙若經一番點綴者。又二十裏,過旁羅,南望鵝峰,峭削天際,此昔餘假道分水關而趨幔亭之處,轉盼已二十年矣。人壽幾何,江山如昨,能不令人有秉燭之思耶!又二十裏抵鉛山河口,日已下舂,因流平風逆也。河口有水自東南分水關發源,經鉛山縣,至此入大溪,市肆甚眾,在大溪之左,蓋兩溪合而始勝重舟也。
十九日晨餐後,覓貴溪舡chuān即船。
甚隘,待附舟者,久而後行。
是早密雲四布,時有零雨。
三十裏,西至叫岩。
瀕溪石崖盤突,下插深潭,澄碧如靛,上開橫竇,回亙峰腰,〔穿穴內徹,如行廊閣道,窗欞戶牖都辨。〕崖上懸書“漁翁隱次”四大字,崖右即有石磴吸波指石級緊貼水麵而向上延伸。急呼舟子停舟而上。列石縱橫,穿一隙而繞其後,見一徑成蹊,遂溯源入壑。其後眾峰環亙,積翠交加,心知已誤,更欲窮源。壑轉峰回,居人多截塢為池種魚。繞麓一山家,廬雲巢翠,恍有幽趣。亟投而問之,則其地已屬興安。其前對之山圓亙而起者,曰團雞石嶺,是為鉛山之西界。團雞之西即叫岩寺也。
叫岩前臨大溪,漁隱崖突於左,又一崖對突於右。
右崖之前,一圓峰兀立溪中,正如揚子之金、焦,潯陽之小孤,而此更圓整,所稱印山也。寺後岩石中虛,兩旁回突,庋gui置放以一軒,即為叫岩。岩為寺蔽,景之佳曠,在漁隱不在此也。
叫岩西十裏為弋陽界,又有山方峙溪右,若列屏而整,上有梵宇,不知其名,以棹急不及登,蓋亦奇境也。又三十裏,日已下舂,西南漸霽,遙望一峰孤插天際,詢之知為龜岩,在弋陽南十五裏。餘心豔之,而舟已覓貴溪者,不能中止。又十裏至弋陽東關,遂以行李托靜聞隨舟去,餘與顧仆留東關外逆旅,為明日龜岩之行。夜半風吼雨作。
二十日早起,雨不止。平明持蓋草編雨具行,人弋陽東門。其城南臨溪上,溪至此稍遜而南,瀕城乃複浚支流為濠,下流複與溪合。雨中過縣前,又西至西南門,遇一龜岩人舒姓者欲歸,遂隨之出城。過濠梁,三裏,渡大溪。溪南有塔,乃弋陽之水口也。自是俱從山岡行,陀石高下,俱成塊而無紋,纖土不受也。
時雨愈甚,淋漓雨中,望龜峰杳不可睹。
忽睹路口一峰,具體而小,疑即夜來插天誘餘者,詢之知為羊角嶠,其去龜峰尚五裏也。比至,遙望一峰中剖如門。已而,門之南忽岐出片石如圭,即天柱峰也。及抵其處,路忽南去。
轉而東入,先過一堰,堰南匯水一池,即放生池也。池水兩浸崖足。循崖左鑿石成棧,〔即展旗峰也。〕上危壁而下澄潭,潭盡,竹樹扶疏,掩映一壑,兩崖飛瀑交注,如玉龍亂舞,皆雨師山靈合而競幻者也。既入,忽見南崖最高處,一竅通明,若耳之附顱,疑為白雲所凝,最近而知其為石隙。及抵方丈,則庭中人立而起者不一,為雲氣氤氳,隱現不定。時雨勢彌甚,衣履沾透,貫心上人急解衣代更,爇ruo火就炙,心知眾峰之奇,不能拔雲驅霧矣。是日競日夜雨,為作《五緣詩》。
晚臥於振衣台下之靜室中。
二十一日早起,寒甚,雨氣漸收,眾峰俱出,惟寺東南絕頂尚有雲氣。與貫心晨餐畢,即出方丈中庭,指點諸勝。
蓋正南而獨高者為寨頂,頂又有石如鸚嘴,又名鸚嘴峰,今又名為老人峰。
〔上特出一圓頂,從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為“老人”者以此。上振衣台平視,則其峰漸分為二;由雙劍下窺,則頂若一葉綴起。〕其北下之脊,一起而為羅漢,再起而為鸚哥,三起而為淨瓶,〔為北下最高脊,〕四起而為觀音,〔亦峭。〕此為中支,北與展旗為對者也,〔楠木殿因之。從南頂〕而西,最峭削者為龜峰、雙劍峰。龜峰三石攢起,兀立峰頭,與雙劍並列,而高頂有疊石,如龜三疊,為一山之主名。
〔峰下裂隙分南北者為一線天,東西者為摩尼洞,其後即為四聲穀。從其側一呼,則聲傳宛轉凡四,蓋以峰東水簾穀石崖回環其上故也。峰東最高者即寨頂,西之最近者為含龜峰,其下即寨頂、含龜分脊處,而龜峰、雙劍峭插於上,為含龜所掩,故其隙或顯或合;合則並成一障,時亦陡露空明,昨遂疑為白雲耳。〕雙劍亦與龜峰並立,龜峰三剖其下而上合,雙劍兩岐其頂而本根基連。其南有大書“壁立萬仞”者,指寨頂而言也。款已剝落,雲是朱晦庵。此〔二峰〕為西南過脊之中,東北與香盒峰為對者也,而舊寺之向因之。從西而北,聯屏障於左者,一為含龜峰,其下即為振衣台,〔平石中懸屏下,乃道登摩尼、一線天者也。〕二為明星峰,〔北接雙鼇,南聯含龜,在正西峰為最高。〕其上有竅若星。三為雙鼇峰,〔峰北下插澄潭,即入穀所經放生池南崖也。〕此〔三峰〕環峙於穀西,而寨頂之脈西北盡於此。從南頂而東,最回環者為城垛峰、圍屏峰,此為東南層繞之後,西北與雙鼇峰為對者也。從東而北,列磷峋於右者,覆者為轎頂峰,尖者為象牙峰,踞者為獅子峰。此聯翩於穀東,而寨頂之脈東北轉於此,又從北而駢立為案焉。平而突者為香盒峰也。幻而起者靈芝峰也,〔即方丈靜室所向。〕斜而張者展旗峰也,〔東昂西下,南北壁立,南插澄潭,即入穀之鑿棧於下者。〕此〔三峰〕排拱於穀北,而寨頂之脈西南盡於此。
此俱穀之內者也。
若穀之外,展旗之北為天柱峰,〔即昨遙望開岐如圭者,旁〕又為狗兒峰。獅子之南為卓筆峰。圍屏峰之南,深壑中有棋盤石。寨頂之南又有朝帽峰。
〔峰獨高,孤立寨頂後,餘從弋陽東舟中遙見者即此,近為諸峰所掩。又寨頂、朝帽間,則為〕接引峰。寨頂之西有畫筆峰,〔蓋寨頂北下者,既為羅漢諸峰,其南回西繞,列成屏嶂,反出龜峰之後者,此是也。岩上有泉,是名〕水簾洞。此俱穀之外者也。
其穀四麵峰攢,獨成洞窟。惟西向一峽,兩崖壁立,水從中出,路亦從之。其南從龜峰之下,西從獅子峰之側,北從香盒、天柱之間,皆逾峰躋隙而後得度,真霄壤天地間一靈勝矣。其中觀音峰一枝,自寨頂北墜,分為二穀:西則方丈靜室所托,最後為振衣台、摩尼洞之路;東則榛莽深翳。
餘曳杖披棘而入,直抵圍屏峰、城垛峰之下,仰視“餓虎趕羊”諸石,何酷肖也。使芟夷深莽,疊級置梯,必有靈關再辟,奧勝莫殫竭盡者。惜石亂棘深,無能再入。出,循獅子峰之北,逾嶺南轉,所謂轎頂、象牙諸峰,從其外西向視之,又俱夾疊而起。中懸一峰,恍若卓筆,有咄咄表示驚訝書空之狀,名之曰卓筆峰,不虛也,不經此不見也。峰之下俱石岡高亙。其東又有石峰一支,自寨頂環而北,西與轎頂、象牙諸峰,又環成一穀。餘從石岡直南披其底,複以石亂棘深而出。因西逾象牙、獅子之間,其脊欹削,幾無容足,回瞰內穀,真別有天地矣。此東外穀之第一層也。
複循外嶺東行,南轉二裏,直披寨頂之後,是為棋盤石。
一大石穹立穀中,上平如砥,鐫其四旁,可踞可憩。想其地昔有考槃,今成關莽,未必神仙之遺也。
其西南為朝帽峰,西北為寨頂,蓋即圍屏峰之後也。其外峰一支,自朝帽峰下複環而北,又成一穀,但其山俱參差環立,不複如內二支俱石骨削成者矣。此東外穀之第二層也。
寨頂、朝帽之間,峰脊度處,一石南向而立,高數十丈,孤懸峰頭,儼若翁仲,或稱為接引峰,或稱為石人峰。從棋盤石望之不覺神飛,疑從此可躋絕頂,遂披棘直窮嶺下,則懸崖削石,無可攀躋也。仍從舊路至獅峰,過香盒峰,登靈芝峰,望天柱、狗兒二峰,直立北穀中。蓋展旗與其北一峰又環成一穀,此北外穀也。
既而從展旗之西南,直東上其巔。
東南眺朝帽峰之東,又分立一石,亦如接引,而接引則隱不可見;南眺疊龜、雙劍,俱若一壁回環,無複寸隙也。下峰,從夾棧西山,循潭外南行,出雙鼇、明星、含龜之後,東視三峰,其背俱垂土可上。
舍而更南,東入即水簾之徑,逾疊龜、雙劍,即下振衣穀中之道也。更舍而南,見有道東上,知為寨頂無疑矣。賈勇而登,二裏,西視疊龜、雙劍〔已在足下,始知已出水簾上。下視穀中,三麵回環如玦jué環形古玉器,一麵有開口,惟北麵正對龜峰、雙劍,〕其西有隙可通,然掩映不見所從。此南外穀之第一層也。
循崖端再上,已而舍左從右,則見東南岡上,亂石湧起,有若雙芝駢立,盤大莖小,下複並蒂,中有穿孔,其上飛舞成形,應接不暇。又上一裏,既登一頂,複舍右從左,穿石隙而上,轉而東南行,其頂更穹然也。其北複另起一頂,兩頂夾而成峽,東南始於過脊,西北溢於水簾,山遂剖為兩界,而過脊之度其東南者,一石如梁,橫兩頂之間,梁盡而轟崖削起,決無登理。
踞脊上回瞰南穀,崩隤直下,不見其底,但見東西對崖,懸嵐倒翠,不知從何而入。此南外穀之第二層也。
久之,覓路欲返,忽見峽北之頂,有石如鑿級自峽中直上者,因詳視峽南石上,亦複有級如之,始知其路不從脊而從峽也。蓋其寨為昔人盤踞之處,故梯險鑿空,今路為草沒,而石跡未泐lè裂開。
遂循級北下峽中,複自峽攀級北上,一裏,複東登再高處,極其東南,則恍與接引比肩,朝帽覿相見麵矣。
惟朝帽東離立之石,自隱不見,而朝帽則四麵孤懸,必無可登。而接引之界於其中者,已立懸脊之上,兩旁俱轟石錯塊,不特不僅僅是下不能上,即上亦不能下。
其北下之穀即棋盤,其南下之穀即朝帽南來之脈所環而成者,亦不知其從何而入。
此南外穀之第三層也。
〔獨西無外穀。乃絕頂之北,東分為圍屏、城垛,西分為鸚口;然其異,下仰則穹然見奇,上瞰反窅yǎo深遠絕難盡也。〕時日色已暮,從絕頂四裏下山。
東向入至雙劍、疊龜之下,見有路可入水簾洞,第昏黑莫辨,亟逾嶺入方丈焉。
二十二日晨起,為貫心書《五緣詩》及《龜峰》五言二首、《贈別》七言一首。晨餐後,複逾振衣台,上至疊龜峰之下,再穿一線而東,複北過四聲穀。蓋四聲穀之壁,有一隙東南向,內皆大石疊架,若累級懸梯,便成樓閣,可通西北。而出其西北為摩尼洞,正下臨方丈,平挹yi觀音、淨瓶、獅子諸峰。
遂下嶺,西南循外穀入水簾洞。
其處三麵環崖,回亙自天,而北與龜、劍二峰為對,泉從崖東飄墜,飛珠卷雪,為此中絕勝。
〔蓋龜峰巒嶂之奇,雁宕所無,但隻有詘qu屈曲水觀耳。此穀獨飛珠卷雪,在深穀尤異。但其洞雖與泉對,而窪伏崖末為恨。顧其危崖四合,已可名洞,不必以一窟標舉也。時朔風舞泉,遊漾乘空,聲影俱異。霽色忽開,日采麗崖光水,〕徘徊不能去離開。久之,再飯於寺,別貫心行。
仍從崖棧西出,十裏,排前。五裏,過狀元橋北之分路亭,其南路乃由橋而至黃源窯者,從其西行十五裏至留口,暮涉其溪。溪西即為貴溪界,其溪自黃源來,至此入大溪,而市肆俱在溪西,乃投宿焉。自排前至留口,回望龜峰,隻見朝帽峰儼若一羊角插天,此西向之望也,與弋陽東麵之望不殊纖毫,第此處轉見一石人亭亭在旁更為異耳。
二十三日晨起,渡大溪之北,複西向行,八裏,將至貴溪城,忽見溪南一橋門架空,以為城門與卷梁皆無此高跨之理。執途人而問之,知為仙人橋,乃石架兩山間,非磚砌所成也。大異之,即欲渡,無梁。亟趨二裏,入貴溪東關,二裏至玉井頭,覓靜聞於逆旅,猶未晨餐也。亟索飯,同出西南門,渡溪而南即建昌道矣。為定車一輛,期明晨早發,即東向欲赴仙橋。逆旅主人舒龍山曰:“此中南山之勝非一。由正南門而過中坊渡一裏,即為象山,又名掛榜山,乃陸象山宋代著名理學家之遺跡也,仰止亭在焉。
其西南二裏為五麵峰,上有佛宇,峰下有一線天,亦此中之最勝也。其南一裏為西華山,則環亙而上,俱仙廬之所托矣。其北二裏為小隱岩,即舊名打虎岩者也。
出小隱二裏為仙橋,乃懸空架壑而成者。
此溪南諸勝之概也。
然五麵峰之西,即有溪自南而北入大溪,此中無渡舟,必仍北渡而再渡中坊。“予時已勃勃興趣勃勃,興不可轉,遂令龍山歸而問道於路隅。於是南經張真人墓。碑乃元時敕趙鬆雪撰而書者,刳ku剖開山為壁,環碑於中。
又一裏,越一小橋,由旁岐東向溪,溪流直逼五麵峰下。蓋此溪發源於江湖山,自花橋而下即通舟楫船隻,六十裏,西北至羅塘,又二十裏至此,人溪為通閩間道,其所北轉皆紙炭之類也。
適有兩舟艤yi停靠溪畔,而無舟人;旋有一人至,呼之渡,輒為刺舟用力劃船。過溪而東一裏,由峰西北入其隘中,始知其山皆石崖盤峙,中剖而開,並夾而起,遠近不一,離立同形。
隨路抵穹岩之下,拾級而上,得一台,綴兩崖如掌。其南下之級,直垂澗底;其西上之級,直繞山巔。餘意南下者為一線天,西上者為五麵峰也。先躋峰,攀磴裏許而至絕頂,則南瞰西華,東瞰夾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顧。然山雨忽來,僧人留點,踉蹌下山。複從前磴南下一線天,則兩崖並夾而上,直南即從峰頂下剖者,是為直峽。路至夾中忽轉而東,穿墜石之隙,複得橫峽。
俱上下壁立,曲直線分,抵東而複出一塢,若非複人世矣。由塢而南,望兩崖穹岩盤竇,往往到處而是。最南抵西華,以已從五麵峰瞰視,遂不複登。
仍轉出一線天,北逾一嶺,二裏,轉而東,入小隱岩。
岩亦一山東西環轉,南連北豁,皆上穹下遜,裂成平竅,〔可廬而憩。〕岩後有宋人洪駒父書雲:“宣和某年由徐岩而上,二裏,複得射虎岩。”餘憶徐岩之名,前由弋陽舟中已知其為餘家物,而至此忽忘不及覺,壁間書若為提撕提醒者,亟出岩詢之,無一能知其處。已而再聞有稱峨嵋,在小隱東南三裏者,餘意其為徐岩之更名也,亟從之。遂由羅塘之大道,過一嶺,始北轉入山,竹樹深蒨qiān草盛之狀,岩石高穹;但為釋人佛教徒,僧尼架屋疊牆,無複本來麵目,且知其非徐岩也。甫欲下,雨複大至,時已過午,遂飯岩中。既飯,雨止。問仙橋之道,適有一知者曰:“此有間道。循山而東,穿塢北去,四裏可至”。從之。路甚荒僻,或隱或現,或岐而東西無定,幾成迷津。久之逾一山,忽見蛩通“拱”然高駕者,甚近也。及下穀而趨,複茫不可得,蓋望之雖近,而隔崖分塢,轉盼易向,猝不易遇矣。既而直抵其下,蓋一石高跨峰凹,上環如卷,中辟成門,兩端石盤下柱,梁麵平整如台,正如砌造而成。梁之東,可循崖而登其上;梁之西,有一石相去三丈餘,轟踞其旁,若人之坐守者然。餘先至橋下,仰視其頂,高穹圓整不啻數十丈;及登步其上,修廣平直,駕虹役鵲之巧,恐不迨dài及至此也。從其西二裏,將抵象山,問所雲徐岩,終不可得。後遇一老翁曰:“餘舍後南入即是。舊名徐岩,今為朝真宮,乃鬼穀即鬼穀子修道處,今荒沒矣。非明晨不可覓,今已暮,姑過而問象山可也。”餘以明晨將發,遂強靜聞南望一山峽而入。
始猶有路,漸入漸滅,兩崖甚深。
不顧莽刺,直窮其底,則石夾盡處,隘不容足。
時漸昏黑,躑躅荊刺中,出穀已不辨路矣,蓋此乃象山東之第三塢也。
望其西又有一塢,入之不得路;時聞人聲高呼,既久,知路在西,乃得入。則穀左高崖盤亙,一入即有深岩,外垂飛瀑。二僧俱新至托宿,問之,亦不知其為徐岩與否,當即所稱朝真宮矣。此乃象山東之第二層也。從暗中出,複西而南尋象山,其地雖暗而路可循,兩崖前突,中塢不深而峻,當其中有坊峙焉。其內有堂兩重,祠位在前而室圮,後則未圮而中空。穿而入,聞崖間人語聲,亟躡級尋之,有戶依岩竇間,一人持火出,乃守祠楊姓者,引餘從崖右登仰止亭。
亭高懸崖際,嵌空環映,仰高峰而俯幽壑,令人徙倚留連忘返。楊姓者以昏黑既久,街鼓已動,恐舟渡無人,暗中扶即陪伴餘二裏,送至中坊渡頭。為餘言,其父年已八十有八,尚健啖dàn吃而善飯,蓋孝而有禮者雲。呼隔溪渡舟,渡入南關,裏餘,抵舒肆而宿。
是遊也,從壁間而得徐岩之名,從昏黑而遍三穀之跡,溪南諸勝一覽無餘,而仙橋、一線二奇,又可以冠生平者,不獨為此中之最也。
二十四日晨餐後,仍渡西南門大溪候車夫,久之發,已上午矣。南十裏,新田鋪。其處山勢漸開,正在西華山之南,回望諸岩突兀,俱並成一山,隻有高下,無複剖裂之痕矣。
又十裏,飯於聯桂鋪。又二十裏,過馬鞍山為橫石鋪,於是複入山穀。又四裏,逾一嶺,下宿於申命地。其地南對應天山,為張真人上清宮入山始境,其曰“申命”者,正對“應天”而言也。
是夜,逆旅主人烏姓為餘言:“此南去上清二十五裏,而西去仙岩隻二十裏,若既至上清而去仙岩,亦二十裏。不若即由此向仙岩而後上清也。”餘善之,遂定計,明日分靜聞同車一輛待我於上清,餘以輕囊同顧仆西從間道向仙岩。主人複言:“仙岩之西十五裏有馬祖岩。
在安仁界。其岩甚勝,但先趨仙岩亦複稍迂,不若竟竟,直接赴馬祖,轉而東,由仙岩、龍虎以盡上清為最便。“餘益善之。
二十五日平明,飯而發。雨絲絲下,不為止。遂別靜聞,彼驅而南,餘趨而西。四裏,至章源。四裏,過一小嶺,至桃源。又過一小嶺,二裏至石底。過水二重,俱有橋,三裏,至連塘。過一小嶺。二裏,過一橋。又二裏,鐵壚阪。又三裏,過香爐峰。其峰回亙三疊,南麵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結佛廬於上。時雨大作,竟不及登。香爐峰西即為安仁東界,於是又涉饒州境矣。三裏,簡堂源。過一裏,雨狂甚,衣內外淋漓。三裏,過新岩腳,而不知岩之在上也。從其東峽穿而北入,見其西崖下俱有橫亙之岩,飛瀑交灑於上,心知已誤,因避雨岩間,剖橘柚為午餐。已而令顧仆先探其北,不見影響既看不到又聽不到。複還探其南,見南崖有戶掩竹間,以為是無誤矣,亟出而趨其上。岩雖高敞,盤亙山半,然石粗竅直,無宛轉玲瓏之致。時已知其為新岩,非舊岩也,且岩僧雖具餐,觀其意惟恐客不去,餘遂亟出,趨下山。又躑躅雨中,西一裏,轉而北入山峽。
峽口巨石磊落,高下盤峙,深樹古藤,籠罩其上,甚有雅致。
由峽而入,其崖東西並峙,北連南豁,豁處即峽口,而連處其底也。馬祖岩在左崖之半,〔即新岩背。〕其橫裂一竅亦大約如新岩,而僧分兩房,其狗竇豬欄,牛宮馬棧,填塞更滿。餘由峽底登岩南上,時雨未已,由岩下行,玉溜交舞於外,玉簾環映於前,仰視重岩疊竇之上,欄柵連空,以為妙極。及登之,則穢臭不可向邇接近,皆其畜塒shi窩之所,而容身之地,麵牆環堵,黑暗如獄矣。時餘衣甚濕,日且就昏,其南房方聚眾作法法事,拒客不納,北房亦尤而效之,求一臥不可得。彷徨既久,寒冽殊甚,強索臥石龕之間。令僮以所齎ji攜帶米具就炊,始辭無薪,既以細米易,而成粥竟不見粒米也。
二十六日平明起,再以米炊,彼仍以細米易,姑餐而即行。仍從北連處下,令顧仆先出峽門之口,餘獨轉上西崖。奇書-整理-提供下載
其岩亦橫裂如馬祖,而無其深,然亦無其填塞諸穢趣也。從岩畔直趨而南,路斷處輒為開鑿,既竭走完岩端,〔崖壁峻立,不可下瞰,〕忽有洞透峽而出。既越洞西,遂分兩道,一道循崖而北,一道循崖而南,兩崖並夾,遂成一線。線中東崖之下,複裂為岩,亦橫如馬祖,而清淨幽渺,忽有霄壤之異。
岩外之崖,與對崖俱下墜百仞,上插千尺,俱不合如咫,而中亦橫裂,邃幽深若重樓。惟極北則豁然,以為可通外境,而豁處天光既辟,地險彌懸,削崖穹壁,莫可下上,洵實在是自然之幽阻,非所稱別有天地者耶?複還至洞門分道處,仰其上層,飛石平出,可以上登而又高無可攀。從其南道轉峰側而上,則飛閣高懸,莫可攀躋,另辟一境矣。時顧仆候餘峽下已久,乃穿透腹之洞,仍東出崖端,欲覓道下峽口,不可得;循舊沿崖抵北連處下,則顧仆見餘久不出,複疾呼而至矣。遂與同出峽口,東南四裏,過南吉嶺。遙望東麵亂山橫翠,駢聳其北者,為排衙石,最高;斜突其南者,為仙岩,最秀;而近瞰嶺下,一石尖插平疇,四麵削起者,為碣石,最峭。下嶺,即見大溪自東而來,直逼嶺腳,〔其溪發源滬溪,由上清而下。〕乃從溪北溯溪,東南四裏,至碣石下。則其石仰望穹然,雖漸展而闊,然削立愈甚,有孤柱撐天之狀。其下有碣石村,是為安仁東南界;渡溪南為瀝水,山溪上居民數十家,於是複屬貴溪矣。又東五裏,直抵排衙石之西,是為漁搪。漁塘居民以造粗紙為業,其地東臨大溪。循溪西南行一裏,為蔡坊渡,遂止宿焉。
二十七日蔡坊渡溪東一裏,龍虎觀。觀後一裏,水簾洞。南出山五裏,蘭車渡。三裏,南鎮宮。北行東轉一裏,渡溪即上清街,其街甚長。東一裏,真人府。南渡溪五裏,越一嶺,曰胡墅。西南七裏,曰石岡山,金谿縣東界也,是入撫州境。又三裏曰淳塘,又五裏曰孔坊,俱江姓,宿。
二十八日由孔坊三裏,鄭陀嶺。七裏,連洋鋪。十裏,葛坊。十裏,青田鋪。
有石梁水,出鄧埠。
十裏,茅田,即往撫州道。下一嶺為五裏橋,水始西向許灣橋,南有庵,旁有閣,為迎送之所。東南入金谿城。城徑二裏,由東出西,其北門為撫州道。城外東北為黃尖嶺,即出金處,《誌》所稱金窟山。
在城東五裏。其西為茵陳嶺,有岡西走,即五裏北分水之岡矣。
金窟山之東南,環繞城南者,曰朱幹山。
即翠雲山,翠雲寺在焉。
今名朱幹。
自金窟、茵陳,北東南三麵環城,所雲“錦繡穀”也。
惟西南少缺,小水沿朱幹西去,而下許灣始勝舟雲。朱於之南有山高聳,亦自東北繞而南,為劉陽寨、牟彌嶺,其東為滬溪,西為金谿之大塘山,疑即《誌》所稱梅峰也。
又南為七寶山。
二十九日發自大塘。
對大塘者,東為牟彌頂大山也。
南十裏為南嶽鋪,又西南十裏為賈源,又五裏為清江源。沿江西南,五裏為後車鋪,飯。又南十裏為界山嶺。
一名韓婆寨。
下嶺二裏,為滬溪分道。又二裏為大坪頭,水始南流。又四裏為橫阪鋪。五裏,七星橋。又五裏,潭樹橋。十裏,梧桐隘。
揭陽無渡,到建昌東門宿。
(十一月初一日缺)
十一月初二日出建昌南門,西行二裏至麻姑山足。上山二裏,半山亭,有臥瀑。又一裏半,噴雪〔亭〕,雙瀑。
〔麻姑以水勝,而詘qu於峰巒。半山亭之上,有水橫騫qiān,如臥龍蜿蜒。上至噴雪,則懸瀑落峰間,一若疋同“匹”練下垂,一若玉箸分瀉。分瀉者,交縈石隙,珠絡縱橫,亦不止於兩,但遠眺則成兩瀑耳。既墜,仍合為一,複如臥龍斜騫出峽去。但上之懸墜止二百尺,不能與雁宕、匡廬爭勝。〕又一裏,連泄五級,上有二潭甚深,舊亭新蓋,〔可名“五泄”。五泄各不相見,各自爭奇。〕〔螺轉環連,雪英指白的水花四出;此可一目而盡,為少遜耳。〕又半裏,龍門峽,上有橋。
〔兩崖夾立,泉搗中壑,不敢下視;架橋俯瞰於上,又變容與為雄壯觀。龍門而上,溪平山繞,自成洞天,不複知身在高山上也。〕又半裏,麻姑壇、仙都觀。左有大夫鬆,已死;右有通海井。西上嶺十裏,逾篾竹嶺,為丹霞洞。又上一裏,為王仙嶺,最高。西下二裏,張坊。西左坳中為華嚴庵,宿。
初三日王仙嶺東下一嶺為丹霞洞。
又逾篾竹嶺西坳中,南上越兩山,東南共五裏為飛爐峰,有小石爐方尺,自軍峰山南飛至。其地南為軍峰,北接麻姑,東瞰盱江,西極芙蓉,蓋在五老峰之西,陽華峰之西北矣。
(以下有缺)
初四日出建昌東門,過太平橋南行,循溪五六界,折而西一裏,出從姑之南,〔上天柱峰,〕見山頂兩石並起如雙髻者。
〔北〕向登其岩,曰飛鼇峰。岩前曰長春閣。閣之東有堂曰“鼇峰”,深處為羅先生講學之所。其後飛突而出,倒書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從東上天際亭,亭後鑿石懸梯而上,有洞。洞口隘如鬥,蛇像蛇一樣伏乃入,其中高穹而寬。
此天柱之南隅也。
出洞,仍下石級,沿崖從西登。
天柱、鼇峰之間,有台一掌,上眺層崖,下臨絕壁,竹拂石門,樹懸崖隙,為雲岩台。從其上西穿峰峽,架木崖間,曰雙玉樓。再西,一石欲墜未墜,兩峽並起,上下離立,若中剖而分者,曰一線天。
此鼇峰之北隅也。
一線既盡,峽轉而北,有平石二片,一方一圓,橫庋峽內,曰跏趺jiāfu佛教徒之盤腿坐法石。此二峰者,從天柱之西,鼇峰之北,又起二峰,高殺於鼇峰、天柱,而附麗成奇者也。其東一峰,即南與鼇峰夾成一線,又與西峰夾庋跏趺者。西峰之西,又有片石橫架成台,其東西俱可跏趺雲。從跏趺石東踐一動石,梯東峰而上,其頂南架梁於一線,遂出鼇峰之崩,東鑿級以躋,遂淩天柱之表。於是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嶠,翡翠插天。
〔時天霽,明爽殊甚。〕從此北下天柱之北,穹崖下臨,片石夾立,上有古梅一株,曰“屏風石”。天柱北裂一隙,上有懸台可躋而坐,曰“滴水崖”。內有石竇,直上三丈,正與南隅懸崖之洞相對。此天柱之北隅也。從此東下,又得穹崖一層,曰讀書台,今為竹影庵。從其南攀石而登,曰梅花岩,石隙東向,可臥可憩。此天柱東隅之下層也。飛鼇之西有鬥姆閣,其側有蟾窟石,下嵌為窩,上突為台,亦可趺fu同跗可嘯。此飛鼇西隅之下層也。
(以下有缺)
是日,建昌遇夏調禦、丘士章。
初五日晨餐後,別丘、夏。二裏,仍出大路南。十裏,登一嶺,曰楊源嶺。
下嶺,東則大溪自南而北,渡溪二裏,曰東界山鋪,去府已二十裏。
於是循溪東行,五裏,曰大洋,三裏,曰界下。眾舟鱗次溪中,以上流有石箭灘,重舟不能上下,俱泊此以待交兌者也。其北多益府王墓。再上二裏,即石箭灘,亂石填塞,溪流甚急。
其西為淩霄峰,亭亭獨上,有佛宇焉。
自楊源來,山勢回合,而淩霄獨高,過此山漸開,亦漸伏矣。又三裏,溪南一山遜於淩霄,而尖峭過之,曰八仙過腿。上有石聳起,頗異眾山,以無渡不及登。又七裏為硝石鋪,去府已四十裏矣。
市肆其長,南、東兩溪至此合流,南來者為新城之溪,東北者為杉關之水。東溪舟抵五福尚四十裏,至杉關尚陸行三十裏,則江、閩分界。南溪則六十裏而舟抵新城。新城之陸路,自硝石東渡東溪橋而南,為鐵仙岩。
其處山俱純石,如鍾推釜覆,北半俱斬峭為崖,屏立平疇間。
由崖隙而上,兩崖之間瀦zhu積累水成溪,崖插溪底。
鑿棧以入,又一水自東注,亦純石插底,隘不容足。架梁南渡,又轉一橋,西渡大溪,遂躡山峽而上,則飛岩高穹東向而出,髡徒和尚法宣依岩結閣,種竹於外,亦幽亦敞。
時日已欲墜,擬假榻於中,而髡奴逐客甚急,形於聲色。
遂出,仍渡峽橋,見有石級西上,遂躡之登。盤旋山頂,兩度過脊,皆深坑斷峽,回豆縱橫,或水或涸,想霖雨時靡非深浸也。時日已落崦嵫,下山二裏,仍西,宿硝石東溪橋之南。
初六日早起,聞有言覺海寺之勝者。平明,南趨二裏,則南溪之左也。寺亦古,其前即鐵仙以西之第二重也。蓋硝石之南,其山皆塊石堆簇,南則交互盤錯,斬若截堵,峰峰皆然,以鐵仙為中;而西則兩突而盡於南溪之左;即覺海寺前。
東則兩突而至於止〔止〕岩之東,再東則山轉而南矣。入覺海,見山在其前,即出而循崖以登崖之西,下瞰南溪涓涓北流,時有小舟自新城來。既南行,崖盡,有峽東下,蓋南北兩崖對峙其來峽,其度脊處反在西瀕溪之上。
餘見其峽深沉,遂躡山級,東向直登其巔。其巔有東西兩台。
〔自西而東,路盡莫前。下瞰亂壑縱橫,峽形屈曲枝分,匯水成潭,分曹疊瀉,疑即所雲金龜湖也。而二峰東下無路,但見東峽有水有徑,疑即鐵仙。仍從舊路下,至溪東兩崖對峽處,即從崖下東入峽中。漸下漸濕,遂東北三裏至小港口。水自韓公橋來,渡之入山。東北三裏,大石岩。五裏,韓公橋。三裏,雙同槽。南二裏,紫雲岩。西一裏,渡溪為夫子岩。返出紫雲,一裏至響石岩,又登嶺一裏至竺岫。〕初七日竺岫渡橋,東南三裏,舒坑嶺。又三裏,緬灣。
又六裏,陳坊。陳坊有溪自北南流,蓋自滬溪而下東溪者也。頂星下載站+qisuu
越橋而東上一嶺,又下而複上,日鐵灣嶺。共三裏,下嶺為錢家灣。又隨東溪二裏至黃源橋。渡溪而南一裏,過黃灣嶺。
南六裏,長行嶺。下嶺為連家灣,是為新城西北界。連家灣出岡為周家隘,即新城入郡官道。又西十裏,百順輔。又三裏上分水嶺。先是自百順西至周家隘,有小水西流,餘以為入南溪者;及登分水,而後知猶北入東溪者也。又五裏,過沙路嶺。又五裏過一橋,其水自高學坡來,五六裏越橋而南,即與南大溪遇。又二裏,東為觀者崖,西為仙居院,兩崖束溪如門,門以內澄潭甚深。
又三裏,入新城北門,出西門。
石門不甚壯,而闤闠頗盛。
出門渡石梁,則日峰山當梁瞰溪。
越橋即南隨溪行。已折西南,登白石嶺。十裏,過文江橋,始複與大溪遇,溪流至此已不勝舟矣。於是多隨溪,西南過竹山,山亦峭特自異,上有竹仙院。又十裏,周舍。周舍之南,路折而東,有潭偃水,頗覺汪洋,即文江之上流也。十五裏,宿於石瓶岡,去城二十五裏,去福山十五裏。
(八日缺)
初九日寫十二詩付崑即昆石上人,已上午矣。
即從草塘左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隱或現。
直下三裏,則溪自簫曲之後直從東南,與外層巨山夾而成者。蓋此山即閩界,其東北度而為簫曲,西北度而為應感峰、會仙峰,兩腋溪流夾而西去,猶屬新城也。
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數家,燕通“藝”,種植山種薑芋茶竹為業,地名阪鋪。由此溪渡,東南上嶺一裏,則平轉山腰。又南二裏,複直上山頂。又二裏,南下而東上,至應感岩。其岩西向,巨壑矗峭,環成一窩,置室於中,自下望之,真憑虛綴壁也。石崖之頂尚高一裏,崖僧留飯後,即從崖側躡蹬而登,以為諸峰莫高於此;既登而後知會仙之更高於眾也。應感二峰連起,東屬於大山,其屬處過脊甚峭。北流之水出於阪鋪,南流之水即從會仙峰北向而去,自應感、會仙西流之水止此。
餘蓋從應感南下三裏,過此一水複南上,則會仙北屬大山之脊也。脊東之水西出會仙之南,其南又有大山,東北而屬於應感後之大山,夾此水西去,其中塢落為九坊,乃新城之五十一都也。對會仙之山名迷陽洞,南即為邵武之建寧,其大山東南為泰寧,其西南為建昌之廣昌,則會仙南之大山,乃南龍北來東轉之處也。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亂壑縱橫,匯水成潭,疑所雲金龜湖即此水也。
〔四下四上,又四裏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無論簫曲、應感矣。自會仙西至南豐百裏,東南抵建寧縣亦百裏。其側有數家斜界迷陽洞南,為大山寥絕處。〕初十日由會仙峰西下,十裏過溪,即應感西南來溪也。
又五裏為官公坳。又五裏,下埔。應感溪自東而西,會仙南溪自南而北,俱會於下埔而北去。
〔自下埔而上,懸崖瀑布,隨處而是,亦俱會於下埔。〕路由下埔南而西,逾一嶺,五裏為黃舍。又西南逾二嶺,五裏至章村,山始大開,始有聚落闤闠kuánkui街市。
〔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寧縣邱家嶺,去章村南十五裏,又五十五裏始抵建寧雲。〕西五裏至容田,又西三裏過長江嶺。又三裏,烏石。
有卷石橋。
又二裏,上坪。隨溪西南四裏,有大溪自西南向東北,複溯之。西三裏,過木橋,溯北來小溪,渡小石橋,北上嶺。三裏,為茶塢坳。又西三裏,為何木嶺。越嶺,西南二裏,宿梅源。
十一日東方乍白,自梅源溯小流西上一嶺。路應度穀梅源至黃婆三十裏,黃婆至縣三十裏。
而西,因歇店主人言,竟從北直上嶺。三裏,逾嶺北,天漸明,問之途人,始知其誤。乃從嶺側徑道轉而南,越嶺兩重,共四裏得一村塢,詢之,曰:“此嶺即南豐界也。嶺北水下新城,嶺南下永豐此處‘永豐’恐為‘南豐’之誤,因為永豐離此地甚遠,但隨小水南行一裏,可得大道。”
從之,至漈ji指水邊,閩方言稱瀑布亦為漈上塢始與梅源大道合。其處平疇一環,四山繞壑,以為下土矣。已而流忽下墜,搗級而下,最下遂成一瀑,乃知五泄、麻姑之名,以幸而獨著也。
是名漈山灶,去梅源始五裏,餘迂作十裏行矣。水上人家為“漈上”,水下人家為“漈下”。又五裏,夏家橋,又五裏,尼姑坳,途中有兩小水自北來合。
又五裏,乾昌橋,已勝筏。
又五裏,滄浪橋。又五裏,黃婆橋。有一溪自北來,橋梁北溪上,水自橋南出,與漈上之水合,共下南山去;而陸路由北嶺入山,迂回嶺上。北行五裏,曰藏石嶺。又三裏,又過一小溪,亦自北而南。越而西,二裏,為思久鋪。鋪有小橋,橋下細流始西向行,路複隨之。五裏,西至來陂橋。又一溪頗大,自北來會,同過橋下;而漈上大溪亦自南來會,遂同注而北。
又一裏,溪之東有獅山,西有象山,獅山石獨突兀,而象山半為斧斤所鑿。二山緊束水口,架石梁其中,曰石家橋,溪自橋下俱北去,路自橋上西向府。渡橋一裏,又有小溪自南而北,亦有石梁跨其上。又三裏,上艾家嶺。又十裏至南豐,入城東門。三裏,出西門,則盱江自西南抵西門,繞南門而北轉,經東門而北下,想與漈上之水會於城北之下流也。
西門外瀕溪岸,則石突溪崖,鑿道其間,架佛閣於上。瀕江帶城,甚可眺望,以行急不及登。
又西五裏,一溪自北來,渡其橋;又一溪自西來,即溯之行。有數家在溪上,曰三江口,想即二溪與盱江合,故名也。
十二日東方甫白,從三江西渡溪,循左路行,路漸微。
六七裏,日出,入山口,居舍一二家,去路頗遙。先是,有言三江再進十裏,有山口可宿者,餘既訝其近,又疑其居者之寡。連逾二嶺,三裏,遇來人詢之,曰:“錯矣!
正道在南,從三江渡溪已誤也。“指餘南循小路轉。蓋其嶺西北為吳坑,東南為東坑,去三江已十裏矣。乃從南轉下一坑,得居民複指上嶺,共五裏,至後阿大山。從其西北小路直上二裏,則一小廟當路岐。從廟西北平循山半陰崖而行,又二裏而至一山過脊處,南北俱有路,而西向登嶺一路獨仄,遂躡之行。
既登一峰,即轉入山峽。其峽有溪在下,自西而東,東口破壁而下;綰wǎn口一峰,西南半壁,直傾至底,石骨如削鐵;路在其對崖。循峽陰西人,〔自過脊登嶺至此,〕共三裏。一石飛突南崖,瞰溪撐日,日光溪影,俱為浮動。溪中大石矗立,其西兩崖逼豎如門,水從崖中墜壁而下,〔瀠回大石而出,蓋軍峰東溪源也。〕崖下新架一橋。渡而北,又登嶺半裏,山回水聚,得岐路入一庵,名龍塘庵。有道人曰:“西有龍潭,路棘不可入。”得茗ming茶,食點數枚。出庵,從左渡小溪,遂複直上嶺。二裏,複循山北陰崖而行,屢有飛澗從山巔墜下,路橫越澗上〔流者五、六次,〕下複成溪。又三裏,得橫木棧崖。又二裏,直轉軍峰之北,仰望峰頂猶刺天也,有石澗自峰頂懸凹而下,蓋北溪之源矣。
渡溪〔二百步,〕複上一嶺,始與北來大路合,遂高南向峰頂,而上無重峰之隔矣。自東北路口西上一裏,至北嶺度脊處,有空屋三間,中有繩床土灶而無人居,其西下〔為〕宜黃之道,東即所從來大道也。自此南上,鑿蹬疊級,次第間出,蹈空而上,道甚修廣,則進賢金父母所助而成者。金名廷璧,自此愈上愈高,風氣寒厲,與會仙異矣。
〔自分道處至絕頂,悉直上無曲墜,共四千三百步,抵軍峰巔。〕登頂下望,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隊而來,乃閩中來脈也。
至絕頂之南,圓亙為著棋峰,亭亭峭削,非他峰所及。
〔蓋自南豐來,從車盤嶺南麵上,不及北道之辟;然經著棋峰棧石轉崖,度西峽中,躡蹬攀隙,路甚奇險。餘從北道望見之,恨不親曆。〕北起為絕頂,則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其北度之脈,則空室處。其北又起一峰,直走而為王仙峰,東下而為麻姑,東北下而為雲蓋,以結建昌者也。自著棋峰夾中望,下有洞穹然,攀箐掛石而下,日尚下午,至洞已漸落虞淵天色黃昏,亟仍攀躡而上,觀落日焉。
十三日(缺)白赤丸如輪,平升玉盤之上,遙望日下,白氣平鋪天末,上有翠尖數點,則會仙諸峰也。
仍從頂北下,十裏,至空屋岐路處,遂不從東而從西下,裏許而得混元觀,則軍峰之北下觀也。
其地已屬撫之宜黃。
〔聞山南車盤來道亦有下觀雲。〕循水北下,兩山排闥tà門,水瀉其中,無甚懸突飛洄之態。又下五裏,始至澗底,此軍峰直北之水也。既下山,境始開。又山一層橫列於外,則魚牙山也。又有一水自西南來,此軍峰西壑之水,至此與北澗會。循水東北又五裏,過袈裟石。綰兩澗之口,水出其間,百家之聚在其外,曰墟上。
又有一水亦自西南來會,則魚牙山之水也,與大溪合而北,西轉下宜黃,為宜黃之源雲。自墟上東北岐,路溯一小溪,十裏至東源。東向上嶺,三裏而登其上,曰板嶺。其水西流入宜,東南流入豐,東北流亦入宜,蓋軍峰北下之脊也。越嶺而東,一裏,複得坪焉。山溪瀠洄,數家倚之,曰章嶺。竟塢一裏,水東出峽間,下墜深坑,有路隨之,想走南豐道也。
其水東南去,必出南豐,則章嶺一隙其為南豐屬明矣。水口墜坑處,北有一徑亦漸下北坑,則走下村道矣。亦漸有溪北自下村出七裏坑,達楓林而下宜黃,則下村以北又俱宜黃之屬。是水口北行一徑,即板嶺東度之脊也,但其脊甚平而狹,過時不覺耳。下脊,北五裏,至下村。又北二裏,水入山夾中,兩山逼束形容兩山相距很近,擠緊收斂,使中間非常狹窄甚隘,而長水傾底,路瀠盤繞山半,山有凹凸,路亦隨之,名曰十八排,即七裏坑也。已而下坑渡澗,複得平塢,始有人居,已明月在中流矣。又北二裏,水複破峽而出。又一裏,出峽,是為楓林內村。又一裏,山開水轉,而西度小橋,是為楓林,一名陳坊。乃宿。
十四日平明飯,行,即從小橋循小溪北上。蓋楓林大溪西下宜黃,而小溪則北自南源分水而來者也。
溯北上五裏,入南灣坳,上分水嶺,南為宜黃,北為南城,西南境逾嶺為南源。五裏至八角莊,為洪氏山莊。
有水東下,舍之。北上黃沙嶺,二裏逾嶺,下巾兒漈,水亦東下,又舍之。北溯一小水,三裏,上欄寨門,平行嶺上,為李家嶺。又一裏,始下,下一裏,則磁龜在焉。磁龜者,羅圭峰玘qi之所居也,在南城西南九十裏,據李文正《東陽記》,北阻芙蓉,西阨連珠峰,南望軍峰,東則靈峰迤邐,有石在溪橋之下,而不甚肖;其溪亦不甚大;自西而東,夾溪而宅,甚富,皆羅氏也。問有花園坑,景亦沒,無可觀。遂東北逾嶺而下,溪自東南下坑中,路不能從也。東下三裏,山峽少開。又循一水,有橋跨之,曰雲陽橋,水亦東南下,又舍之。東逾一嶺,又二裏,曰乘龍坳,水亦南下。複東上二裏,曰鵝腰嶺。平行嶺上又二裏,而下一裏,曰鉏chu源,其水始東行。始至磁龜,以為平地,至此曆級而降,共十裏而至歪排,皆循東下,始知磁龜猶在眾山之心,眾山之頂也。歪排以上多墜峽奔崖之流,但為居民造粗紙,濯水如滓因水被汙染而混濁肮髒,失飛練懸殊之勝。
然鉏chu源小水已如此,不知滋龜以東諸東南注壑者,其必有垂虹界瀑之奇,恨路不能從何。出歪排,其南山塢始開,水亦南去。又東逾黃土嶺,共三裏,則下岐東行平疇中。五裏,一溪自西北東去,有橋架其上,曰遊真觀前橋。
又東五裏,則盱江自東南而北。是時日才下午,不得舟,宿於溪西之路東,其溪之東即新豐大市也。
十五日路東不得舟,遂仍從陸。右江左山,於是純北行矣。六裏,為大安橋。又三十裏,則從姑在望,入郡南門矣。
十六日過東門大橋,即從橋端南下。隨沙岸,叢竹夾道,喬鬆拂雲,江流雉堞右映,深樹密篝左護,是曰中洲。
有道觀,今改為佛宇。前二石將軍古甚,劉文恭鉉為之記,因程南雲盱人,與劉同在翰苑故也。是日再醉於夏調禦處。
十七日靜聞隨二擔從麻源大路先往宜黃,餘作錢、陳、劉諸書。是晚榻於調禦齋中。
十八日別調禦諸君。十五裏,午至麻姑壇。又西二裏,塢窮。循南山上,又二裏轉出五老西南,是為五老坳。於是循北山上,又二裏為篾竹嶺,越嶺二裏為丹霞洞,又西上一裏為王仙嶺,越嶺又西一裏為張村,皆前所曆之道也。於是又西平行山半,四裏,逾朱君嶺,複沿山半行。
深竹密樹,彌山繪穀,〔紅葉朱英,綴映沉綠中,曰鞋山。〕五裏,石坪。山環一穀,隨水峽而入,中甚圓整,萬山之上,得此一龕,亦隱居之所,惜為行道踏破雲幃耳。居民數十家,以造紙為業。
自石坪複登嶺,嶺峻而長,共五裏始達嶺頭,即芙蓉東過之脊也。脊二重,俱狹若堵牆,東西連屬。脊南為南城屬,下有龍潭古刹〔在深坑中,道小不及下。〕脊北為臨川屬。度脊而西即芙蓉山,自南而北高亙於眾山之上。
其山之東則臨川、南城之界。西則宜黃屬矣。循山之東北又上裏許,山開一箝qián即鉗東北向,是為芙蓉庵,昔祠三仙,其今僧西庵葺為佛宇,遂宿其中。
十九日從庵側左登,皆小徑,直躋一裏,出峰上。又平行峰頂,北最高處為三仙石。登其上,東眺黃仙峰,已不能比肩;南眺軍峰,直欲競峻;芙蓉之南,有陳峰山在十裏內,高殺於芙蓉,而削峭形似,蓋芙蓉之來脈也。憑眺久之,從峰北小徑西下裏許,與石坪西來之大道合。又下五裏,忽路分南北。始欲從南,既念大路在北,宜從北行,遂轉而北,始有高篁huáng竹子叢木。
又西下一裏,始有壑居塍壟,名曰爛泥田。複逾嶺西下一裏,更循嶺而登二裏,直躡峰頭,名曰揭燭尖。
又名避暑營。
從尖西南下二裏,是為南坑。有澗自東南來,四山環繞,中開一壑,水口緊束,灣環北去。有潘、吳二姓綰wǎn處此指結集控扼水口而居,獨一高門背水朝尖,雄撮一塢之勝。隨水出其後,數轉而出,一裏,有水自北而來,二水合而南,路隨之。一裏,轉而西,共八裏,西逼高峰,有水自南來會,合而北去,有橋跨之,曰港口橋。循左麓而北,又轉西行,北渡溪,共五裏,得大塢,曰上坪。過上坪石梁,水注而北,路西折登山,迤邐而上,五裏至杉木嶺。逾嶺下二裏,山塢緊逼,有故家宅,其中曰君山,皆黃氏也。飯而出隘,五嶺上矮嶺。逾嶺共五裏,出楊坊,南行為坑陰,乃宜邑钜同“巨”聚。西行七裏,宿車上。
二十日雞再鳴,自車上載月西行,即與大溪遇。
〔想即墟上之溪,自南而北者,發源軍峰,經坑陰至此。〕已而溪直南下,路西入山。又五裏,登嶺。又三裏,逶迤至嶺隘,有屋跨其間,曰黃嶺。下嶺二裏,大溪複自南來。渡溪,天始明,山始大開。隨溪西北行五裏,有塔立溪口小山上,塔之西北即宜黃城也。
又有一大溪西南自東壁巡司來,直抵城東,有長木橋之;水遂北與東溪合,有大石橋架其上,曰貫虹;再北,則一小溪循城西北而東入大溪,亦有橋跨其上,曰豐樂。
是日抵宜黃東門貫虹橋之旅肄,覓得靜聞,始出,亟呼飯飯靜聞,與之北過豐樂橋,上獅子岩。岩回盤兩層,兀立三溪會合之北衝,大溪由此北下撫州者也。
已而西經城北,至新城北門。北一裏,過黃備橋。又西北一裏,北入山,得仙岩。岩高峙若列錦層,上穹下逼,其西垂忽透壁為門,穿石而入,則眾山內閟bi閉,若另一世界。而是岩甚薄,不特南麵壁立,而北麵穹覆更奇,其穿透之隙,正如度之通天岩,亦景之最奇者也。三裏,仍入城之北門。蓋是城東瀕溪為舊城,而西城新辟,一城附其外,繚繞諸峰,因之高下。經城三裏,出南門。
循東壁南來之溪西南行,五裏,過四應山之東麓。
又十五裏,有小峰兀立溪上作猙獰之狀,其內有譚襄敏此人曾與戚繼光大破倭寇墓焉。
又二裏,過玉泉山下,山屏立路右若負扆,仰瞻峭拔,有小廬架崖半。欲從之,時膝以早行,忽腫痛不能升。又隨大溪南行三裏,有小溪自西來注,即石蛩即拱之下流也,始舍大溪溯小溪,折而西入三裏而得石蛩寺。寺新創,頗宏整。寺北有矗崖立溪上,半自山頂平剖而下,其南突兀之峰猶多,與之對峙為門,而石蛩之嶺正中懸其間,而寺倚其東麓。仰望之,隻見峰頂立石轟然,不知其中空也。是晚宿寺中,以足痛不及登蛩。
二十一日晨餐後,亟登蛩。是峰東西橫跨,若飛梁天半,較貴溪之仙橋,高與大俱倍之,而從此西眺,隻得其端。
從寺北轉入峽中,是為萬人緣。
譚襄敏初得此寺,欲廢為墓,感奇夢而止。今譚墓在玉泉山東北,宅基諸坊一時俱倒,後嗣亦不振。寺始為僧贖而興複焉。僧以其地勝,故以為萬人巨塚,甃石甚壯。
地在寺北,左則崖,右則寺也。由萬人緣南向而登,仰見〔竹影浮颺,〕一峰中〔穿〕高迥。
〔透石入,〕南瞰亂峰兀突,〔溪聲山色,另作光響,非複人世。〕於是出橋南,還眺飛梁之上,石痕橫疊,有綴廬嵌室,無路可登。徘徊久之,〔一山鶴衝飛而去,響傳疏竹間,〕令人不能去。蓋是橋之南,其內石原裂兩層,自下而上,不離不合,隙俱尺許。由隙攀躋而上,可達其上層,而隙夾逼仄,轉身不能伸曲,手足無可攀躡,且以足痛未痊,悵悵還寺。問道寺僧,僧雲:“從橋內裂隙而登躡甚難。必去衣脫履,止可及其上層,而從上垂綆,始可引入中層。”僧言如此,餘實不能從也,乃於石蛩飯而行。五裏,由小路抵玉泉山下,遂曆級直登。其山甚峻,屏立溪之西北,上半俱穹崖削壁,僧守原疊級鑿崖,架廬峰側一懸峰上。三麵憑空,後複離大山石崖者丈許,下隔深崖峽。時廬新構,三麵俱半壁,而寂不見人。
餘方賞其虛圓無礙,憑半壁而看後崖。
久之,一人運土至,詢之,曰:“僧以後壁未全,將甃而塞之也。”問僧何在,曰:“業從山下躋級登矣!”因坐候其至,為之畫即劃、策劃之意曰:“汝慮北風吹神像,何不以木為龕坐,護置室中,而空其後壁,正可透引山色。造物之懸設此峰,與爾之綰架此屋,皆此意也。
必甃而塞之,失此初心矣。“僧頷之,引餘觀所謂玉泉者。
有停泓一穴,在廬側石灶之畔,雲三仙卓錫而出者,而不知仙之不杖錫也。
下玉泉,三裏,出襄敏墓前。
又隨溪一裏,由小路從山北行,蓋繞出玉泉山之東北也。
最北又有馬頭山,突兀獨甚,在路左。
過白沙嶺,望西峰尖亙特甚,折而東之,是為北華山。山頂佛宇被災,有僧募飯至,索而食之。下山二裏,入南門,北登鳳凰山。
其山兀立城之東北,城即因之,北而峭削,不煩雉堞也。下山,出北水關,抵逆旅已昏黑矣。
二十二日由北城外曆鳳凰山北麓,經北門,二裏,過黃備橋。
橋架曹溪之上。西北行十裏,溯溪至元口。又五裏至官莊前,西南渡溪,又十裏至陳坊。北渡小木橋,為曹山寺道。
遂令顧仆同擔夫西至樂安之流坑,餘與靜聞攜被襆fu包袱,渡橋沿小溪入。五裏,為獅子口。由回龍洞而入山隘,即曹山也。其內環峰凹辟,平疇一圍,地圓整如砥,山環繞如城,水流其間。自回龍口而南下陳坊,又東下宜黃,交鎖曲折,亦此中一洞天,為丹霞、麻姑之類也。初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後加“草”、加“點”,名荷玉山。唐本寂禪師禮曹溪回,始易名曹山。宋賜額寶積寺,毀於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基田俱屬縉紳。茲有名僧曰觀心,將興複焉。觀心,宜黃人,向駐錫豐城,通儒釋之淵微發生及發展,兼詩文之玄著。餘一至,即有針芥之合指性情契合,設供篝燈,談至丙夜,猶不肯就寢,曰:“恨相見之晚也。”先是,餘午至,留飯後即謂餘曰:“知君誌在煙霞,此中尚有異境,曹山舊跡,不足觀也。”
二十三日早聞雨聲。飯而別觀心,出曹山,而雨絲絲下。三裏至陳坊木橋,仍西從大道。
溯溪二裏,過鵬風橋。
溪南自山來,路西折逾小嶺。又三裏,複西渡溪之上流,曰接龍橋。
蓋溪自曹山後嶺北山峽而來,南下而轉至鵬風橋者,此流尚細,而宜黃、崇仁之界,因逾接龍橋而西,即為崇之東南境。從此入山共三裏,逾大霍嶺,直逼龍骨山下。又二裏,逾骨嶺,水猶東注。又三裏,下襆頭嶺,水始西流。又四裏至純鄉,則一溪自南而北矣。渡溪橋是為純鄉村,有居民頗眾。隨水西二裏,北下為崇仁道。南循小水一裏,西登幹岡嶺,嶺頗峻,逾嶺而下,純西南行矣。十裏,至廖莊橋,有溪自南而北,其大與純鄉之溪並,東北流,當與純溪同下崇仁者也。又西五裏,過練樹橋,橋跨巴溪之上。又西過坳上,蓋南來之脈北過相山者也。其東水下練樹橋為小巴溪,西水下雙溪橋為大巴溪,俱合於罕滸,北即峙為相山,高峙朱碧街之北。再西即為芙蓉山。芙蓉尖峭而相山屏列,俱崇仁西南之巨擘也。自練樹橋又五裏而至朱碧街。其地在崇仁南百餘裏,南五十裏為大華山,西南三十裏為樂安縣。
二十四日昧爽黎明,從朱碧西南行,月正中天。二裏為雙溪橋。二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俱會於橋北,透橋東南去。路從西南,又一裏為玄壇廟橋。其水自西而東,乃芙蓉西南之流,當亦東會雙溪而下罕滸入巴溪者也。過溪南一裏,越雷公嶺,有溪自南而西北去。下嶺即東南溯溪,一裏為雷公場,又南三裏為深坑。又東南二裏為石腦,上有橋曰崑kun陽橋。
又南三裏曰雙湛橋,又二裏曰趙橋,又五裏曰橫岡,又五裏越一嶺,曰趙公嶺。自石腦來十五裏,其嶺坦而長,蓋東自華蓋山度脊,而西經樂安,而北轉進賢,為江西省城之脈者也。嶺北水繞雷公而西北下崇仁,嶺南水由大陂而下永豐、吉水者也。下嶺,山隘漸辟,其內塢曰白麻插,水雖西流樂安、永豐,而地猶屬崇仁;其外岡曰崇仁仙觀,則樂安之界也。由白麻插循左山東南行,三裏至大坪墅,轉而東向入山。又二裏,東至一天門,有澗西注石橋下,從此遂躡級上登。一裏至舊一天門,有二小溪,一自東南,一自東北,合於石屋之上。從此俱峻阪懸級。又七裏至二天門,逐兩度過脊之阪,俱狹若堵牆。於是東北繞三峰之陰北,共七裏而登華蓋之頂,謁三仙焉。蓋華蓋三峰並列,而中峰稍遜,西為著棋,東為華蓋。路由西峰而登,其陽南甚削,故取道於陰。華蓋之上,諸道房如峰窩駕空,簇繞仙殿,旁無餘地,無可眺舒。飯於道士陳雲所房,亟登著棋,四眺形勝。其北正與相山對,而西南則中華山欲與頡頏xiéháng不相同下,東與南俱有崇嶂,而道士不能名,然皆不能與華蓋抗也。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裏,東去宜黃亦百二十裏,西去樂安止三十裏,〔西南一百裏至永豐,〕東南至寧都則二百餘裏焉。
餘自建昌,宜取道磁龜,則直西而至;自宜黃,宜取道石蛩從雲封寺,亦直西而至;今由朱碧,則迂而北,環而西,轉而東向入山,然取道雖迂五十裏,而得北遊曹山洞石,亦不為恨也。下山十五裏,至三天門,渡石橋而南,遂西南向落日趨。五裏過崇仙觀。又三裏越韜嶺,是為樂安界。又西南三裏,渡一溪橋。
又四裏,溪西轉出大陂,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時日已暮,遂宿大陂。
二十五日是日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西南五裏為藥臘。又五裏為曾田,其處村居甚盛,而曾氏為最,家廟祀宗聖公孔子之弟子曾參。從此轉而南,渡溪入山,乃中華山之西北麓支山也。中華在華蓋西南三十裏,從藥臘來循其陰西行,至是乃越而轉其西北。又三裏為饅頭山,見溪邊橫石臨流,因與靜聞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及起而行,回顧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為架壑之石也。餘之從樂安道,初覽其《誌》,知其城西四十裏有天生石梁,其側有石轉運,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為與石橋無緣;而不意複得此石,雖溪小石低,已見“天生”一斑。且其東北亦有石懸豎道旁,上如卓錐,下細若莖,恐亦石橋轉運之類矣。又南一裏為黃漢。又南逾一小嶺,一裏是為簡上,為中華之西南穀矣。從此婉轉山坑,漸次而登,五裏,上荷樹嶺,上有瞻雲亭。
蓋嶺之東北為中華,嶺之西南為雪華,此其過脈之脊雲。逾嶺南下二裏,至坑底,有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會而南。三裏,出源裏橋。又三裏則大溪自東而西,渡長木橋至溪南,是為流坑。其處闤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大溪之水東五十裏自郎嶺而來,又東過大樹嶺,為寧都界,合太華、中華東南之水至此,西八裏至烏江,又合黃漠之水南下永豐焉。是日午至流坑,水涸無舟,又西八裏,宿於烏江溪南之茶園。
二十六日因候舟停逆旅。急索飯,即渡溪橋北上會仙峰。其峰在大溪之北,黃漠溪之西,蓋兩溪交會,而是山獨峙其下流,與雪華山東西夾黃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峰高聳突兀倍於雪華,而陽多石骨嶙峋,於此中獨為峻拔。其西南則豁然,溪流放注永豐之境也。由溪北從東小徑西上,五裏而至會仙峰。按《誌》止有仙女峰,在樂安南六十裏,而今土人訛為會仙雲;然其為三仙之跡則無異矣。是峰孤懸,四眺無所不見。老僧董懷莪為餘言:“北四十裏為樂安,西南六十裏為永豐,直西為新淦gān,直東為寧都。其東北最遠者為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又次為雪華,三華俱在東北。而樂安之北有西華,兀立雲霧之間,為江省過脈,尖拔特甚,蓋從太華西北渡趙公嶺而特起者也。”由會仙而上,更西北一裏,其石巑岏cuánwán山高銳峻,上多鵑花紅豔,〔但〕不甚高,亦冬時一異也。
由會仙南麵石磴而下,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由其山峭拔無水泉,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轍耳。下山五裏,至溪旁,其南即為牛田,水南,其北為烏江,其東為茶園,餘所停屐處也。午返,舟猶不行,遂止宿焉。
〔餘自常出來,所經縣治無不通舟,惟金谿、樂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裏外。〕二十七日〔舟發〕烏江,三十裏,豐陂宿。
二十八日十裏,將軍。二十裏,永豐宿。
二十九日自永豐西南五裏放舟,又三十五裏北郊。
吉水界。二十五裏,亦名烏江。又十裏,下黃宿。
三十日早行。
二十裏,鳳凰橋。
溪右崖上有鳳眼石,溪左為熊右禦史概所居。
又五裏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駕。遂繞吉水東門,轉南門、西門、北門,而與贛水合。蓋三麵繞吉水者為恩江,由永豐來。贛水止徑北門。
十二月初一日先晚雨絲絲下,中夜愈甚,遂無意留吉水。
入城問打聽張侯後裔。
有張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門內,隔晚托顧仆言,與張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雲。蓋張乃世科而無登第者,故後附於侯族,而實非同派。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間雲亦別駕吾常,有遺墨在家雲,曾附祀張侯之廟,為二張祠。此一時附托之言。按張侯無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時被毀已久,何從而二之?更為餘言:侯之後人居西園,在城西五六十裏,亦文昌鄉也;族雖眾,無讀書者,即子衿秀才亦無一人。餘因慨然!時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蓋此中已三月無雨矣。時舟已移北門贛江上。由北門入至南門之張氏,仍出北門。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贛江行。十裏,挾天馬山之西。十裏,過小洲頭,東有大、小洲二重,西則長岡逶迤,有塔與小洲夾江相對。至是雨止日出。又十裏,轉挾螺子山之東,而泊於梅林渡,去吉郡尚十裏。既暮,零雨複至。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吉水東大而高者,曰東山,即仁山也。
太平山在其內,又近而附城,曰龍華寺。寺甚古,今方修葺qi修整,有鄒南皋先生祠。佛殿前東一碑,為韓熙載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寧史。南唐世家》撰,徐鉉八行書。蓋即太平西下之壟,南北回環,瑣成一塢,而寺在中央。
吉水西為天馬山,在恩、贛二江夾脊中。
北為玉笥si山,即峽山之界贛江下流所經也。南為巽xu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為本縣之文筆峰。建昌人言軍峰為吉水文筆,因此峰而誤也,大小迥絕矣。
初二日黎明甫剛剛掛帆,忽有順水舟叱吒而至,掀篷逼舟,痛毆舟人而縛之,蓋此間棍徒托言解官銀,而以拿舟嚇詐舟人也。勢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視舟子如搏羊,竟欲以餘囊過其舟,以餘舟下省。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鋪蓋鈴串之物,而竟不見銀扛,即果解銀,亦無中道之理。餘諭其此間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bi給以汝。其人聞言,咆哮愈甚,竟欲順流挾舟去。餘乘其近涯,一躍登岸,亟覓地方王姓者,梅林保長也。呼而追之,始得放舟。餘行李初已被移,見餘登陸,乃仍畀還即歸還;而舟子所有,悉為抄洗,一舟蕩然矣。
又十裏,飯畢,〔抵吉安郡。〕已過白鷺洲之西,而舟人欲泊南關;餘久聞白鷺書院之勝,仍返舟東泊其下,覓寓於書院中淨土庵。是日雨絲絲不止,餘人遊城中,頗寥寂,出南門,見有大街瀕江,直西屬神岡山,十裏闤闠,不減金閶也。
初三日中夜雨滂沱。
晨餐後,即由南關外西向神岡。
時雨細路濘,舉步不前,半日且行且止,市物未得其半,因還至其寓。是日書院中為郡侯季考,餘出時諸士畢集,及返而各已散矣。郡侯即家複生,是日季考不親至,諸生頗失望。
初四日雨。入遊城中,出止白鷺洲。
初五日入城拜朱貞明、馬繼芳。下午,取藥煮酒,由西門出,街市甚盛。已由南門大街欲上神岡,複行不及也。
初六日臥雪鷺洲。
初七日臥雪鷺洲。下午霽,入城。由東門出,至大覺庵,已在梅林對江,不及返螺子。
初八日由鷺洲後渡梅林,五裏。
又東北十裏,大洲。
乃東十裏入山,登洲嶺,乃南山北度之脊,因西通大洲,故雲。
從嶺直上五裏,天獄山。下直南十裏,宿南山下坑中季道人家。
初九日東十裏,出山口曰五十都。東南十裏,過施坊。
人家甚盛。入山五裏,直抵嵩華山西麓,日虎浮,拜蕭氏。其外包山一重,即與施坊為界者也,東北從嵩華過脈,今鑿而燒灰,西麵有洞雲庵向施坊焉。
初十日登嵩華山,上下俱十裏。
十一日遊洞雲。由北脊來時,由南峽口大路入,往返俱六裏。
十二日晨餐於蕭處,上午始行。循嵩華而南五裏,鏡坊澎。東為嵩華南走之支,北轉而高峙者名香爐峰,其支蓋於查埠止十裏也。
又南五裏登分水嶺,逾嶺東下五裏為帶源,大魁王艮所發處也。由帶源隨水東行五裏,出水口之峽,南入山。三裏為燕山,其處山低嶺小,居民蕭氏,俱築山為塘以蓄水,水邊盛放。複逾小嶺而南,三裏,過羅源橋,複與帶溪水遇,蓋其水出峽東行,循山南轉至此。度橋而南,山始大開,又五裏宿於水北。
十三日由水北度橋,直南五裏,渡滬溪橋,是為夏朗,即劉大魁名儼發跡處也。
又南五裏,為西園張氏,是日在其家。
下午,淮河自羅坡來。
十四日雨雪。淮河同乃郎攜酒來。是晚二巫歸。
十五日霽,風寒甚。晚往西山。
十六日張氏公祠宴。
十七日五教祠宴。
十八日飯於其遠處。上午起身,由夏朗之西、西華山之東小徑北迂,五裏西轉,循西華之北西行,十裏,富源。
其西有三獅鎖水口。又西二裏為瀧頭,彭大魁教發跡處也,溪至此折而南入山。又五裏為瀟瀧,溪束兩山間,如衝崖破峽,兩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為“瑞石飛霞”,峽中有八景焉。由瀧溪三裏,出百裏賢關,謂楊救貧雲“百裏有賢人出也”。
又西北二裏為第二關,亦有崖石危亙溪左。
又西北三裏,出羅潭,為第三關。過是山始開,其溪北去,是為查埠。又西北五裏後與溪遇,渡而北,宿於羅家埠。
十九日昧爽行。十裏,複循西岩山之南而行,三裏為值夏。西八裏,逾孟堂坳,〔則贛江南來,為澆洋入處。〕又二裏,張家渡,乃趁小舟順流北下。十裏,有市在江左,曰永和,其北涯有道,可徑往青原。乃令張氏送者一人,名其遠,張侯之近支。
隨舟竟往白鷺;而餘同張二巫及靜聞,登北涯隨山東北行。五裏,入兩山之間。又一裏,有溪轉峽而出。渡溪南轉,石山當戶,清澗抱壑,青原寺西向而峙。主僧本寂留飯於其寒,亦甚幽靜。蓋寺為七祖舊刹,而後淪於書院,本寂以立禪恢複,盡遷諸書院於山外,而中構傑閣,猶未畢工也。
寺後為七祖塔,前有黃荊樹甚古,乃七祖誓而為記者。
初入山,不過東西兩山之夾耳;至北塢轉入而南,亦但覺水石清異,澗壑瀠回;及登塔院,下瞰寺基,更覺中洋開整,四山湊合向中靠攏。其塢內外兩重,內塢寬而密,外塢曲而長,外以移書院,內以供佛宇,若天造地設者。餘以為從來已久,而本寂一晤,輒言其興複之由,始自丙寅、丁卯之間。蓋是寺久為書院,而〔鄒〕南皋、〔郭〕青螺二老欲兩存之,迎本寂主其事。本寂力言,禪刹與書院必不兩立,持說甚堅,始得遷書院於外,而寺田之複遂如破竹矣。寺前有溪,由寺東南深壑中來,至寺前匯於翠屏之下。
〔翠屏為水所蝕,山骨嶙峋,層疊聳出,老樹懸綴其上,下映清流,景色萬狀。〕寺左循流而上,山夾甚峻,而塢曲甚長,曲折而入十裏,抵黃鯰嶺。
塢中之田,皆寺僧所耕而有者。
入口為寺之龍虎兩砂,回鎖隘甚,但知有寺,不複如寺後複有此塢也。餘自翠屏下循流攀澗,宛轉其間,進進不已,覺水舂菜圃,種種不複人間。
久之,日漸西,乃登山逾嶺,仍由五笑亭入寺。別立禪即本寂出山,渡溪橋,循外重案山之南五裏,越而西,遂西北行十裏,渡贛江,已暮煙橫渚水中之小塊陸地,不辨江城燈火矣。
又三裏,同二張宿於白鷺洲。
二十日同張二巫、靜聞過城西北二裏,入白燕山。山本小壟,乃天華之餘支,寺僧建豎,適恰逢有白燕來翔,故以為名。還由西門入,至北門,過黃禦史園,門扃jiong關閉不入。
黃名憲卿,魏璫事廢。
又北入田中丞園。
田名仰。
園外舊坊巍然,即文襄周公即永樂進士周忱之所居也,魯靈光尚複見此,令人有山鬥即泰山北鬥,意指仰慕之人之想。
日暮寒煙,憑吊久之,乃出昌富門,入白鷺宿。
二十一日張氏子有書辦於郡上,房者曰啟文,沽酒邀酌。遂與二巫、靜聞由西城外南過鐵佛橋,八裏,南登神岡山頂。其山在吉安城南十五裏,安福、永新之江所由入大江處。山之南舊有劉府君廟,劉名竺,陳、梁時以曲江侯為吉安郡守,保良疾奸,綽有神政,沒而為神,故尊其廟曰神岡,宋封為利惠王。
下臨安、永小江。遂由廟左轉神岡東麓,北隨贛江十五裏,至吉安南城之螺川驛。又三裏,暮,入白鷺。
白鷺洲,首自南關之西,尾徑東關,橫亙江中,首伏而尾高。書院創於高處,前鑄大鐵犀以壓水,連建三坊,一曰名臣,二曰忠節,三曰理學。坊內兩旁排列號館,為諸生肄業之所。九縣與郡學共十所,每所樓六楹。其內由橋門而進,正堂曰正學堂,中樓曰明德堂;後閣三層,下列諸賢神位,中曰“天開紫氣”,上曰“雲章”。閣樓回環,而閣傑聳,較之白鹿,迥然大觀也。是院創於宋,至世廟時郡守汪受始擴b而大之。
熹廟明熹宗朱由校時為魏璫指魏忠賢所毀,惟樓閣未盡撤。
至崇禎初,郡守林一仍鼎複舊觀焉。
二十三日在複生署中自宴。
二十四日複生婿吳基美設宴。基美即餘甥。
二十五日張侯後裔以二像入署。上午,別複生,以輿車送入永新舟,即往覓靜聞,已往大覺寺。及至已暮,遂泊螺川驛前。
二十六日舟人市買菜,晨餐始行。十裏,至神岡山下,乃西入小江。風色頗順,又西二十五裏,三江口。一江自西北來者,為安福江;一江自西南來者,為永新江。舟溯永新江西南行,至是始有灘。又十五裏,泊於橫江渡。是日行五十裏。
二十七日昧爽發舟。
二十裏,廖仙岩。
有石崖瞰江,南麵已為泰和界,其北俱廬陵境也。自是舟時轉北向行,蓋山溪雖自西來,而屈曲南北也。十裏,永陽,廬陵大市也,在江之北;〔然江之南岸,猶十裏而始屬泰和,以舟曲而北耳。〕又十五裏,北過狼湖,乃山塢村居,非湖也。居民尹姓,有舡百艘,俱捕魚湖襄間為業。又十五裏,泊於止陽渡,有村在江之北岸。
是日行六十裏,兩日共行百裏,永新之中也。
先是複生以山溪多曲,欲以二騎、二擔夫送至茶陵界;餘自入署,見天輒釀雪,意欲從舟,複生乃索舟,並以二夫為操舟助。至是朔風勁甚,二夫纖荷屢從水中多次下水拉纖,餘甚憫其寒,輒犒以酒資。下午,濃雲漸開,日色亦朗,風之力也。
二十八日昧爽,牽而行,寒甚。二十裏,敖城,始轉而南。掛篷五裏,上黃壩灘。複北折,遂入兩山峽間。五裏,枕頭石。轉而西,仍掛帆行,三裏,上黃牛灘,十八灘從此始矣。灘之上為紛絲潭,潭水深碧,兩崖突束如門,至此始有夾峙之崖,激湍之石。又七裏,上二灘,為周原,山中洋壑少開,村落倚之,皆以貨即賣薪為業者也。
又五裏為畫角灘,十八灘中之最長者。
又五裏為坪上,則廬陵、永新之界也。
兩縣分界在坪上之東,舟泊於坪上之西。
二十九日昧爽行。
二十裏,橋麵上舊有橋跨溪南北,今已圮,惟亂石堆截溪流。
又五裏為還古。
望溪南大山橫亙,下有二小峰拔地兀立,心覺其奇。
問之,舟人曰:“高山名義山,土人所謂上天梁也,雖大而無奇;小峰曰梅田洞,洞即在山之麓。”餘夙慕梅田之勝,亟索飯登涯,令舟子隨舟候於永新。
餘用靜聞由還古南行五裏,至梅田山下,則峰皆叢石聳疊,〔無纖土蒙翳其間,真亭亭出水蓮也。〕山麓有龍姓者居之。
東向者三洞,北向者一洞,惟東北一角山石完好,而東南洞盡處與西北諸麵,俱為燒灰者。鐵削火淬,玲瓏之質,十去其七矣。
東向第一洞在穹崖下,洞左一突石障其側。
由洞門入,穹然而高,十數丈後,洞頂忽盤空而起,四圍俱削壁下垂,如懸帛萬丈,牽綃回幄形容石壁像牽拉纏繞的布慢一般,從天而下者。
其上複噓竇嵌空有洞穴在半壁敞開,結蜃成閣,中有一竅直透山頂,天光直落洞底,日影斜射上層,仰而望之,若有仙靈遊戲其上者,恨無十丈梯,淩空置身其間也。由此北入,左右俱有旋螺之室,透瓣之門,伏獸垂幢,不可枚舉。而正洞垂門五重,第三重有柱中擎,剖門為二:正門在左,直透洞光;旁門在右,暗中由別竇入,至第四門之內而合。再入至第五門,約已半裏,而洞門穹直,光猶遙射。至此路忽轉左,再入一門,黑暗一無所睹,但覺空洞之聲,比明處更宏遠耳。
欲出索炬再入,既還步,所睹比入時更顯,垂乳列柱,種種滿前,應接不暇,不自覺其足之不前也。洞之南不十步,又得一洞,亦直北而入,最後亦轉而左,即昏黑不可辨,較之第一洞,正具體而微,然洞中瑰異宏麗之狀,十不及一二也。
既出,見洞之右壁,一隙岈然若門。側身而入,其門高五六尺,而闊僅尺五,上下二旁,方正如從繩挈矩指合規矩,而檻桔指洞門檻欄之形,宛然斫削而成者。其內石色亦與外洞殊異,圓竇如月,側隙如圭,玲瓏曲折,止可蛇遊猿倒而入。有風蓬蓬然從圓竇出,而忽昏黑一無所見,乃蛇退而返。出洞而南不十步,再得第三洞,則穹然兩門,一東向,一南向,名合掌洞。
中亦穹然明朗。初直北入,既而轉右。轉處有石柱潔白如削玉,上垂而為寶蓋,綃圍珠絡,形甚瑰異。從此東折漸昏黑,兩旁壁亦漸狹,而其上甚高,亦以無火故,不能燭其上層,而下則狹者複漸低,不能容身而出。自是而南,淩空飛雲之石,俱受大斧烈焰之剝膚矣。
仍從山下轉而北,見其聳峭之勝,而四顧俱無徑路。仍過東北龍氏居,折而西,遇一人引入後洞。
是洞在山之北,甫入洞,亦有一洞竅上透山頂,其內直南入,亦高穹明敞。當洞之中,一石柱斜騫於內,作曲折之狀,曰石樹。其下有石棋盤,上有數圓子如未收者。俗謂“棋殘子未收”。後更有平突如牛心、如馬肺者,有下昂首而上、上垂乳而下者,欲接而又不接者。其內西轉,雲可通前洞而出,以黑暗無燈,且無導者,姑出洞外。
時連遊四洞,日已下舂,既不及覓炬再入,而洞外石片嶙峋,又覺空中浮動,益無暇俯幽抉閟bi閉矣此句意即無暇覽那些幽閉的景色。
遂與靜聞由石瓣中攀崖蹈隙而上,下瞰諸懸石,若削若綴,靜聞心動不能從,而山下居人亦群呼無路不可登;餘猶宛轉峰頭,與靜聞各踞一石,出所攜胡餅啖之,度已日暮,不及覓炊所也。既而下山,則山之西北隅,其焚削之慘,與東南無異矣。乃西過一澗,五裏,入西山。循水口而入,又二裏登將軍坳,又二裏下至西嶺角,遂從大道西南行。五裏,則大溪自南而來,繞永新城東北而去,有浮橋橫架其上,過橋即永新之東關矣。時餘舟自還古轉而北去,乃折而南,迂曲甚多,且溯流逆上,尚不能至,乃入遊城中,抵暮乃出,舟已泊浮橋下矣。
永新東二十裏高山曰義山,橫亙而南,為泰和、龍泉界。
西四十裏高山曰禾山,為茶陵州界。南嶺最高者曰嶺背,名七姬嶺,去城五十裏,乃通永寧、龍泉道也。永新之溪西自麻田來,至城下,繞城之南,轉繞其東而北去。麻田去城二十裏,一水自路江東向來,一水自永寧北向來,〔合於麻田。〕三十日永新令閔及申以遏糴禁止買米閉浮橋,且以封印謾許假裝承諾開關,而竟不至。上午,舟人代為覓轎不得,遂無誌永寧,而謀逕趨路江。乃以二夫、一舟人分擔行李,入東門,出南門,溯溪而西。七裏,有小溪南自七姬嶺來人。又西三裏,大溪自西南破壁而出,路自西北沿山而入。又三裏,西上草墅嶺。三裏,越嶺而下為楓樹,複與大溪遇。路由楓樹西北越合口嶺,八裏至黃楊。溯溪而西,山徑始大開,又七裏,李田。
去路江尚二十裏。
日才下午,以除夕恐居停不便,即早覓托宿處,而旅店俱不能容。予方徬徨路口,有儒服者過而問曰:“君且南都人耶?
餘亦將南往留都,豈可使賢者露處於我土地!“揖其族人,主其家。餘問其姓,曰”劉。“且曰:”吾兄亦在南都,故吾欲往。“蓋指肩吾劉禮部也,名元震。
始知劉為永新人,而茲其裏hàn鄉裏雲。餘以行李前往,遂同赴其族劉懷素家。其居甚寬整,乃村居?隱者,而非旅肆也。問肩吾所居,相去尚五裏,遂不及與前所遇者晤。是日止行三十五裏,因市酒肉犒所從三夫,?主人以村醪láo農村製的酒飲餘,竟忘逆旅之苦。但徹夜不聞一炮爆竹聲,山鄉之寥寂,真另一天地也。晚看落日,?望高山甚近,問之,即禾山也?
丁醜(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日曉起,晴麗殊甚。問其地,西去路江二十裏,北由禾山趨武功百二十裏,遂令靜聞同三夫先以行李往路江,餘同顧仆挈被攜帶被子直北入山。
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升陟五裏,越一小溪又五裏,為山上劉家。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嶺,始見平疇,水田漠漠。乃隨流東北行五裏,西北轉,溯溪入山。此溪乃禾山東北之水,其流甚大,餘自永城西行,未見有大水南向入溪者,當由山上劉家之東入永城下流者也。北過青堂嶺西下,複得平疇一塢,是為十二都。西溯溪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峽中破石崖下搗,連泄三、四潭。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兩崖石皆飛突相向。入其內,複得平疇,是為禾山寺。寺南對禾山之五老峰,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複起之山也,有雙重石高峙寺後山上。蓋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峰,最為聳拔。
餘攝其大概雲:“雙童後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
夾凹中有羅漢洞,聞不甚深,寺僧樂庵以積香出供,且留為羅漢、五老之遊。餘急於武功,恐明日窮日力不能至,請留為歸途探曆,遂別樂庵,北登十裏坳。其嶺開陟共十裏而遙,登嶺時,西望寺後山巔,雙重駢立,峰若側耳耦語然。越嶺北下,山複成塢,水由東峽破山去,塢中居室鱗比,是名鐵徑。複從其北越一嶺而下,五裏,再得平疇,是名嚴堂,其水南從嶺西下鐵徑者也。由嚴堂北五裏,上雞公坳,又名雙頂。其嶺甚高,嶺南之水南自鐵徑東去,嶺北之水則自陳山從北溪出南鄉,雞公之北即為安福界。下嶺五裏至陳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隱也。
初二日晨餐後,北向行。其南來之水,從東向破山去,又有北來之水,至此同入而東,路遂溯流北上。蓋陳山東西俱崇山夾峙,而南北開洋成塢,四麵之山俱搏空潰壑,上則虧蔽天日,下則奔墜峭削,非複人世所有矣。五裏,宛轉至嶺上。
轉而東,複循山北度嶺脊,名廟山坳,又名常衝嶺。
其西有峰名喬家山,石勢嵯峨高峻,頂有若屏列、若人立者,諸山之中,此其翹楚qiáo最好的雲。北下三裏,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純石橫豎,作劈翅回翔之狀,水從峰根墜空而下者數十丈。但路從右行,崖畔叢茅蒙茸,不能下窺,徒聞搗空振穀之響而已。下此始見山峽中田塍環壑,又二裏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盧子瀧long一溪自西南山峽中來,與南來常衝之溪合而北去,瀧北一岡橫障溪前,若為當關。溪轉而西,環岡而北,遂西北去。路始舍澗,北過一岡。又五裏,下至平疇,山始大開成南北兩界,是曰台上塘前,而盧子瀧之溪,複自西轉而東,〔遂成大溪,東由洋溪與平田之溪合。〕乃渡溪北行,三裏至妙山,複入山峽,〔三裏〕至泥坡嶺麓,得一夫肩挑行李。
五裏,北越嶺而下,又得平疇一壑,是曰十八都。又三裏,有大溪亦自西而東,〔乃源從錢山洞北至此者,平田橋跨之。〕度平田橋北上相公嶺,從此迢遙直上,俱望翠微,循雲崖。五裏,有路從東來〔合,又直上十裏,盤陟嶺頭,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聞路下淙淙聲,覓莽間一竇出泉,掬飲之。山坳得居落,為〕十九都〔門家坊。坊西一峰甚峻,即相公嶺所望而欲登者,正東北與香爐峰對峙,為武功南案。〕日猶下午,恐前路崎嶇,姑留餘力而止宿焉。主人王姓,其母年九十矣。
初三日晨餐後行,雲氣漸合,而四山無翳。三裏,轉而西,複循山向北,始東見大溪自香爐峰麓來,是為湘吉灣。
又下嶺一裏,得三四家。又登嶺一裏,連過二脊,是為何家坊。有路從西塢下者,乃錢山之道,水遂西下而東,則香爐峰之大溪也;有路從北坳上者,乃九龍之道;而正道則溯大溪東從夾中行。二裏,渡溪循南崖行,又一裏,茅庵一龕在溪北,是為三仙行宮。從此漸陟崇岡,三裏,直造香爐峰。
〔其崖坳時有細流懸掛,北下大溪去。仰見峰頭雲影漸朗,亟上躋,忽零雨飄揚。〕二裏至集雲岩,零雨沾衣,乃入集雲觀少憩焉。
觀為葛仙翁棲真之所,道流以新歲方群嬉正殿上,殿止一楹,建猶未完也。其址高倚香爐,北向武功,前則大溪由東塢來,西向經湘吉灣而去,亦一玄都也。時雨少止,得一道流欲送至山頂,遂西至九龍,乃冒雨行半裏,渡老水橋,〔複循武功南麓行,遂〕上牛心嶺。五裏,過棋盤石,有庵在嶺上。
雨漸大,道流還所畀送資,棄行囊去。蓋棋盤有路直北而上,五裏,經石柱風洞,又五裏,徑達山頂,此集雲〔登山〕大道也;山小徑循深壑而東,乃觀音崖之道。餘欲兼收之,竟從山頂小徑趨九龍,而道流欲仍下集雲,從何家坊大路,故不合而去。餘遂從小徑冒雨東行。從此山支悉從山頂隤壑而下,凸者為岡,凹者為峽,路循其腰,遇岡則躋而上,遇峽則俯而下。由棋盤經第二峽,有石高十餘丈豎峰側,殊覺娉婷。其內峽中突崖叢樹,望之甚異,而曲霏草塞,無可著足。又循路東過三峽,其岡下由澗底橫度而南,直接香爐之東。於是澗中之水遂分東西行,西即由集雲而出平田,東即由觀音崖而下江口,皆安福東北之溪也。
於是又過兩峽。
北望峽內俱樹木蒙茸,石崖突兀,時見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無飛動之勢,細玩欣賞之,俱僵凍成冰也。然後知其地高寒,已異下方,餘躞xiè蹀小步走路雨中不覺耳。
共五裏,抵觀音崖,蓋第三岡過脊處正其中也。觀音崖者,一名白法庵,為白雲法師所建,而其徒隱之擴而大之。蓋在武功之東南隅,其地幽僻深窈,初為山牛野獸之窩,名牛善堂;白雲鼎建禪廬,有白鸚之異,故名白法佛殿。
前有廣池一方,亦高山所難者。
其前有尖峰為案,曰箕山,乃香爐之東又起一尖也。其地有庵而無崖,崖即前山峽中亙石,無定名也。
庵前後竹樹甚盛,其前有大路直下江口,其後即登山頂之東路也。
時餘衣履沾透,亟換之,已不作行計。飯後雨忽止,遂別隱之,向庵東躋其後。直上二裏,忽見西南雲氣濃勃奔馳而來,香爐、箕山倏忽被掩益厲,顧仆竭蹶上躋。又一裏,已達庵後絕頂,而濃霧彌漫,下瞰白雲及過脊諸岡峽,纖毫無可影響,幸霾而不雨。又二裏,抵山頂茅庵中,有道者二人,止行囊於中。三石卷殿即在其上,咫尺不辨。
道者引入叩禮,遂返宿茅庵。
是夜風聲屢吼,以為已轉西北,可幸晴,及明而彌漫如故。
〔武功山東西橫若屏列。正南為香爐峰,香爐西即門家坊尖峰,東即箕峰。三峰俱峭削。而香爐高懸獨聳,並開武功南,若欞門然。其頂有路四達:由正南者,自風洞石柱,下至棋盤、集雲,經相公嶺出平田十八都為大道,餘所從入山者也;由東南者,自觀音崖下至江口,達安福;由東北者,二裏出雷打石,又一裏即為萍鄉界,下至山口達萍鄉;由西北者,自九龍抵攸縣;由西南者,自九龍下錢山,抵茶陵州,為四境雲。〕初四日聞夙霾未開,僵臥久之。晨餐後方起,霧影倏開倏合。因從正道下,欲覓風洞石柱。直下者三裏,漸見兩旁山俱茅脊,無崖岫之奇,遠見香爐峰頂亦時出時沒,而半〔山〕猶濃霧如故。意風洞石柱尚在二三裏下,恐一時難覓,且疑道流裝點之言,即覓得亦無奇,遂仍返山頂,再飯茅庵。
乃從山脊西行,初猶彌漫,已而漸開。
三裏稍下,度一脊,忽霧影中望見中峰之北矗崖嶄柱,上刺層霄,下插九地,所謂千丈崖。
百崖叢峙回環,高下不一,凹凸掩映。
隤北而下,如門如闕,如幛如樓,直墜壑底,皆密樹蒙茸,平鋪其下。然霧猶時〔時〕籠罩,及身至其側,霧複倏開,若先之籠,故為掩袖之避,而後之開,又巧為獻笑之迎者。
蓋武功屏列,東、西、中共起三峰,而中峰最高,純石,南麵猶突兀而已,北則極懸崖回崿之奇。
使不由此而由正道,即由此而霧不收,不幾謂武功無奇勝哉!共三裏,過中嶺之西,連度二脊,其狹僅尺五。至是海北俱石崖,而北尤嶄削無底,環突多奇,〔脊上雙崖重剖如門,下隤至重壑。〕由此通道而下,可盡北崖諸勝,而惜乎山高路絕,無能至者。又西複下而上,是為西峰。
其山與東峰無異,不若中峰之石骨棱嶒矣。又五裏,過野豬窪。西峰盡處,得石崖突出,下容四五人,曰二仙洞。聞其上尚有金雞洞,未之人也。
〔於是山分兩支,路行其中。〕又西稍下四裏,至九龍寺。寺當武功之西垂,崇山至此忽開塢成圍,中有平壑,水帶西出峽橋,墜崖而下,乃神廟時寧州禪師所開,與白雲之開觀音崖,東西並建寺。然觀音崖開爽下臨,九龍幽奧中敞,形勢固不若九龍之端密也。若以地勢論,九龍雖稍下於頂,其高反在觀音崖之上多矣。寺中僧分東西兩寮,昔年南昌王特進山至此,今其規模尚整。西寮僧留宿,餘見霧已漸開,強別之。出寺,西越溪口橋,溪從南下。複西越一嶺,又過一小溪,〔二溪合而南墜穀中。〕溪墜於東,路墜於西,俱垂南直下。五裏為紫竹林,僧寮倚危湍修竹間,幽爽兼得,亦精藍之妙境也。從山上望此,猶在重霧〔中〕;漸下漸開,而破壁飛流,有倒峽懸崖湍之勢。又十裏而至盧台,或從溪右,或從溪左,循度不一,靡不在轟雷倒雪中。但潤崖危聳,竹樹翳密,懸墜不能下窺,及至渡澗,又複平流處矣。出峽至盧〔台〕,始有平疇一壑,亂流交湧畦間,行履沾濡。思先日過相公嶺,求滴水不得;此處地高於彼,而石山瀠繞,遂成沃澤。蓋武功之東垂,其山乃一脊排支分派;武功之西垂,其山乃眾峰聳石攢崖,土石之勢既殊,故燥潤之分亦異也。
夾溪四五家,俱環堵離立,欲投托宿,各以新歲宴客辭。方徘徊路旁,有人一群從東村過西家,正所宴客也。中一少年見餘無宿處,親從各家為覓所棲,乃引至東村宴過者,唐姓家。得留止焉。是日行三十裏。
初五日晨餐後,霧猶翳山頂。乃東南越一嶺,五裏下至平疇,是為大陂。居民數家,自成一壑。一小溪自東北來,乃何家坊之流也,盧台之溪自北來,又有沙盤頭之溪自西北來,同會而出陳錢口。
〔兩山如門,路亦隨之。〕出口即十八都平田,東向大洋也。大陂之水自北而〔出〕陳錢,上陂之水自西而至車江,二水合而東經錢山下平田者也。路由車江循西溪,五裏至七陂,複入山。已渡溪南,複上門樓嶺,五裏越嶺,複與溪會。過平塢又二裏,有一峰當溪之中,其南北各有一溪,瀠峰前而合,是為月溪上流。路從峰之南溪而入,其南有石蘭衝,頗突兀。又三裏登祝高嶺,嶺北之水下安福,嶺南之水下永新。又平行嶺上二裏,下嶺東南行二裏,過石洞北,乃西南登一小山,山石色潤而形巉.由石隙下瞰,一窟四環,有門當隙中,內有精藍,後有深洞,洞名石城。
〔洞外石崖四亙,崖有隙東向,庵即倚之。庵北向,洞在其左,門東北向,〕而門為僧閉無可入。
從石上俯而呼,久之乃得人,因命僧炊飯,而餘入洞,欲出為石門寺之行也。
〔循級而下,頗似陽羨張公洞門,而大過之。洞中高穹與張公並,而深廣倍之。其中一岡橫間,內外分兩重,外重有巨石分列門口如台。當台之中,兩石筍聳立而起。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於筍,而色甚古穆,從石底高擎,上屬洞頂。旁有隙,可環柱轉。柱根湧起處,有石環捧,若植之盤中者。其旁有支洞。曲而北再進,又有一大柱,下若蓮花,困疊成柱;上如寶幢,擎蓋屬頂;旁亦有隙可循轉。柱之左另環一竅,支洞益穹。〕及出,飯後,見洞甚奇,索炬不能,複與顧仆再入細搜之。出已暮矣,遂宿庵中。
石城洞初名石廊;南陂劉元卿開建精藍於洞口石窟中,改名書林;今又名石城,以洞外石崖四亙若城垣也。
初六日晨起,霧仍密翳。晨餐畢,別僧寶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由洞門南越一嶺,五裏,〔其處西為西雲山,東為佛子嶺之西垂,〕望見東麵一山中剖若門,意路且南向,無由一近觀。又二裏至樹林,忽渡橋,路轉而東。又一裏,正取道斷山間,乃即東向洋溪大道也。
〔蓋自祝高嶺而南,山分東西二界,中開大洋,直南抵湯渡。其自斷山之東,山又分南北二界,中井大洋,東抵洋溪。
而武功南麵與石門山之北,彼此相對,中又橫架祝高至兒坡一層,遂分南北二大洋。北洋西自上陂合陳錢口之水,由錢山平田會於洋溪;南洋西自斷山至路口,水始東下,合石門東麓盧子壟之水,由塘前而會於洋溪。二溪合流曰洋岔,始勝舟而入安福。〕初望斷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無奇,是名錯了坳,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由坳入即東南行,三裏為午口。
南上嶺,山峽片石森立,色黑質秀如英石一種製作盆景,假山之特殊石頭。
又二裏,一小峰尖圓特立,土人號為天子地。
乃東逾一嶺,共五裏,為銅坑。濃霧複霾,坑之上,即路口南來初起之脊也。由此南向黑霧中五裏,忽間溪聲如沸,已循危崖峭壁上行,始覺轉入山峽中也。霧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仄,然不能詳也。已而竹影當前,犬聲出戶,遂得石門〔寺〕,乃入而炊。問石門之奇,尚在山頂五裏而遙,時霧霾甚,四顧一無所見,念未即開霧,餘欲餐後即行。見簽板在案,因訣之大士。
得七簽,其由雲:“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好向此中求善果,莫將心境別謀求。”餘曰:“大士知我且留我,晴必矣。”遂留寺中。已而雨大作,見一行衝泥而入寺者,衣履淋璃,蓋即路口之劉,以是日赴館於此,此庵乃其所護持開創者。初見餘,甚落落孤獨而不合,既而同向火,語次大合。師名劉仲鈺,號二玉;弟名劉古心,字若孩。
迨暮,二玉以榻讓餘,餘乃拉若孩同榻焉。
若孩年甫冠,且婚未半月,輒入山從師,亦可嘉也。
初七日平明,聞言天色大霽者,餘猶疑諸人故以此嘲餘,及起果然。亟索飯,恐霧濕未晞xi幹,候日高乃行。僧青香攜火具,而劉二玉挈壺以行。
迨下山,日色已過下午矣。
予欲行,二玉曰:“從此南逾嶺,下白沙五裏,又十五裏而至梁上,始有就宿處。
日色如此,萬萬不能及。“必欲拉餘至其家。
餘從之,遂由舊路下,未及銅坑即北向去,共十裏而抵其家,正在路口廟背過脊之中。入門已昏黑,呼酒痛飲,更餘乃就寢。其父號舞雩,其兄弟四人。
初八日二玉父子割牲設醴,必欲再留一日,俟其弟叔璿歸,時往錢山嶽家。以騎送餘。餘苦求別,迨午乃行。西南向石門北麓行,即向所入天子地處也。五裏,有小流自銅坑北麓西北注山峽間,忽有亂石蜿蜒。得一石橫臥澗上,流淙淙透其下,匪直跨流之石,抑其石玲瓏若雲片偃臥,但流微梁伏,若園亭中物,巧而不钜即生硬耳。
過此,石錯立山頭,俱黝然其色,岈然其形,其地在天子地之旁,與向入山所經片峙之石連峰共脈也。
又五裏,逾岡而得大澗,即銅坑下流,是為南村。
有一峰兀立澗北,是為洞仙岩。
逾澗南循西麓行,其西為竺高南下之大洋,南村之南即為永新界。又五裏遂與大路合。
又五裏,一〔大〕澗東自牢芳坳來,〔坳在禾山絕頂西,北與石門南來之峰連列者。〕渡之而南,即為梁上。複南五裏,連逾東來二澗,過青塘墅。又二裏暮,宿於西塘之王姓家。初九日晨餐後,南行。西逾一北來之澗,〔即前東來之澗轉而南者。〕共六、七裏,至湯家渡,始與大溪遇。
〔此溪發源於祝高南,合南下所經諸澗,盤旋西山麓,至此東轉始勝舟。〕渡溪南行,又五裏為橋上。
〔其處有元陽觀、元陽洞,洞外列三門,內可深入,以不知竟去。〕前溪複自北而南。仍渡溪東,乃東向逾山,四裏為太和,又四裏逾一嶺,已轉行高石坳之南矣。小嶺西為東閣坪,東為坑頭衝,由坑南下二裏,則大溪西自中坊東來。路隨之東入山峽,又二裏為龍山,數家倚溪上。循溪東去,崖石飛突,如蹲獅奮虎,高瞰溪上。
路出其下,灘石湧激,上危崖而飛沫,殊為壯觀。三裏,山峽漸開,溪路出峽,南北廓然。又二裏,溪轉而南,有大路逾岡而東者,由李田入邑之路也;隨溪南下者,路江道也。
於是北望豁然無礙,見禾山高穹其北,與李田之望禾山無異也。
始知牢芳嶺之東,又分一支起為禾山;從牢芳排列南至高石坳者,禾山西環之支,非即一山也。
〔禾山西南有溪南下,至此與龍山大溪合而南去,路亦隨之。〕五裏至龍田溪,轉東行溪上,居肆較多他處。渡溪,循溪南岸東向行。三裏,溪環東北,路折東南,又三裏,溪自北來複與路遇,是為路江。
先是與靜聞約,居停於賀東溪家,至路江問之,則前一裏外所過者是;乃複抵賀,則初一日靜聞先至路江,遂止於劉心川處;於是複轉路江。此裏餘之間,凡三往返而與靜聞遇。
初十日昧爽,由路江以二輿夫、二擔夫西行。循西來小水,初覺山徑凹豁,南有高峰曰石泥坳,永寧之界山也;北有高峰曰龍鳳山,即昨所過龍山溪南之峰也,今又出其陽矣。
共十裏為文竺,居廛chán住房地頗盛,一水自南來,一水自西下,合於村南而東下路江者也。路又溯西溪而上,三裏人岩壁口,南北兩山甚隘,水出其間若門。二裏漸擴,又五裏為橋頭,無橋而有市,永新之公館在焉。
〔分兩道:〕一路直西向茶陵,一路渡溪西南向勒ji子樹下。於是〔從西南道,〕溪流漸微,七裏,過塘石,漸上陂陀。三裏,登一岡,是為界頭嶺,湖廣、江西分界處也。蓋崇山南自崖子壟,東峙為午家山。東行者分永寧、永新之南北界,北轉者至月嶺下伏為唐舍,為茶陵、永新界。下岡,水即西流,聞黃雩ru仙在其南,遂命輿人迂道由皮唐南入皮南,去界頭五裏矣。於是入山,又五裏,〔南越一溪,即黃雩下流也。〕遂南登仙宮嶺,五裏,逾嶺而下。望南山高插天際者,亦謂之界山,即所稱石牛峰,乃永寧、茶陵界也,北與仙宮夾而成塢。塢中一峰自西而來,至此卓立,下有廟宇,即黃雩也。至廟,見廟南有澗奔湧,而不見上流。往察之,則卓峰之下,一竅甚庳bēi低矮,亂波由竅中流出,遂成滔滔之勢。所稱黃雩者,謂雩祝祈雨之祭祀之所潤濟一方甚涯也。索飯於道士,複由舊路登仙宮嶺。五裏,逾嶺北下,又北十裏,與唐舍、界頭之道合。下嶺是為光前,又有溪自西而東者,發源崖子壟,〔在黃雩西北重山中。〕渡溪又北行三裏,過崇岡。地名。
又二裏,複得一溪亦東向去,是名芝水,有石梁跨其上。
渡梁即為勒子樹下,始見大溪自東南注西北,而小舟鱗次其下矣。
自界嶺之西嶺下,一小溪為第一重,黃雩之溪為第二重,崖子壟溪為第三重,芝水橋之溪為第四重。惟黃雩之水最大,俱從東轉西,合於小關洲之下,西至勒子樹下而勝舟,至高隴而更大雲。
“勒子”,樹名,昔有之,今無矣。
徐霞客遊浙江的時間是公元1636年。他從家鄉江陰出發,由錫邑(今無錫市)、姑蘇、昆山、青浦至杭州,再取道餘杭、臨安,下桐廬、蘭溪,遊金華三洞……,西行過衢州、常山,再進入江西省境。
9月19日出發,直至25日才入浙境,一路行程匆匆。
10月初一登西湖北岸之寶石山,曆飛來峰、靈隱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到餘杭臨安之間,遊三九山與洞山,對其兩山之間的黑崖白峽、無水枯漲之跡描繪細致,對其洗石如雪之狀甚為驚異。一日之內並遊山中幹、水兩洞,對發現其水洞幽境,頗為滿意。
最為精彩處,即是金華三洞之遊。
赴洞途中,先遊芙蓉峰、鬥雞岩、金星峰,一路美景,目不暇接。
然後遊朝真、冰壺、雙龍三洞。
他總結三洞特征,“朝真似一隙天光為奇,冰壺以萬斛珠磯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除此外,他還遊講堂洞、玲瓏岩、思山祠、洞源寺。在此亦發現三洞:湧雪、白雲、紫雲。他推測趙相國所言“六洞靈山”即指此地,而對“金華三洞”一說亦可修正為“六洞”。
接著乘舟西進,過衢州、常山,竟遊於常山十五裏(今亦名十五裏)。
丙子(公元1636年)九月十九日餘久擬西遊,遷延二載,老病將至,必難再遲。欲候黃石齋先生一晤,而石翁杳無音至;欲與仲昭兄把袂而別,而仲兄又不南來。咋晚趨晤仲昭兄於土瀆莊。
今日為出門計,適杜若叔至,飲至子夜,乘醉放舟。同行者為靜聞師。
二十日天未明,抵錫邑。比曉,先令人知會使知道王孝先,自往看王受時,已他出。即過看王忠紉,忠紉留酌至午,而孝先至,已而受時亦歸。
餘已醉,複同孝先酌於受時處。
孝先以顧東曙家書附橐tuo口袋中。
時東曙為蒼梧道,其乃郎伯昌所寄也。
飲至深夜,乃入舟。
二十一日人看孝先,複小酌。
上午發舟,暮過虎丘,泊於半塘。
二十二日早為仲昭市竹椅於半塘。
午過看文文老乃郎,並買物閶門。晚過葑門看含暉兄。一見輒涕淚交頤,不覺為之惻然。蓋含暉遁跡吳門且十五年,餘與仲昭屢訪之。雖播遷之餘,繼以家蕩子死,猶能風騷自遣;而茲則大異於前,以其孫之剝削無已,而繼之以逆也。因複同小酌餘舟,為餘作與諸楚璵書,諸為橫州守。夜半乃別。
二十三日複至閶門取染rchou綢裱帖。
上午發舟。
七十裏,晚至昆山。又十餘裏,出內村,下青洋江,絕江而渡,泊於江東之小橋渡側。
二十四日五鼓行。二十裏至綠葭浜,天始明。午過青浦。
下午抵餘山北,因與靜聞登陸,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
先過一壞圃,則八年前中秋歌舞之地,所謂施子野之別墅也。
是年,子野繡圃征歌甫就,眉公同餘過訪,極其妖豔。不三年,餘同長卿過,複尋其勝,則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已售兵郎王念生。而今則斷榭零垣,三頓停頓而三改其觀,滄桑之變如此。越塔凹,則寺已無門,惟大鍾猶懸樹間,而山南徐氏別墅亦已轉屬。因急趨眉公頑仙廬。眉公遠望客至,先趨避;詢知餘,複出,挽手入林,飲至深夜。餘欲別,眉公欲為餘作一書寄雞足二僧,一號弘辯,一號安仁。強為少留,遂不發舟。
二十五日清晨,眉公已為餘作二僧書,且修以儀。複留早膳,為書王忠紉乃堂母親壽詩二紙,又以紅香米寫經大士饋餘。
上午始行。
蓋前猶東迂之道,而至是為西行之始也。
三裏,過仁山。又西北三裏,過天馬山。又西三裏,過橫山。又西二裏,過小昆山。又西三裏入泖湖,絕流而西,掠泖寺而過。寺在中流,重台傑閣,方浮屠五層,輝映層波,亦澤國之一勝也。西入慶安橋,十裏為章練塘。其地為長洲南境,亦萬家之市也。又西十裏為蔣家灣,已屬嘉善。貪晚行,為聽蟹群舟所驚,亟入丁家宅而泊。在嘉善北三十六裏,即尚書改亭公之故裏。
二十六日過二蕩,十五裏為西塘,亦大鎮也,天始明。
西十裏為下圩蕩,又南過二蕩,西五裏為唐母村,始有桑。
又西南十三裏為王江涇,其市愈盛。直西二十餘裏,出瀾溪之中。西南十裏為前馬頭,又十裏為師姑橋。又八裏,日尚未薄崦嵫yānzi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而計程去烏鎮尚二十裏,戒於萑苻huǎnpu,泊於十八裏橋北之吳店村浜。其地屬吳江。
二十七日平明行,二十裏抵烏鎮,入叩程尚甫。尚甫方遊虎埠,兩郎出晤。捐橐中資,酬其昔年書價,遂行。西南十八裏,連市。又十八裏,寒山橋。又十八裏,新市。又十五裏,曹村,未晚而泊。
二十八日南行二十五裏,至唐棲,風甚利。
五十裏,入北新關。又七裏,抵棕木場,甫過午。令僮子入杭城,往曹木上解元家,詢黃石翁行旋,猶未北至。
時木上亦往南雍,無從訊。因作書舟中,投其家,為返舟計。此後行蹤修阻,無便鴻即通信也。晚過昭慶,複宿於舟。
二十九日複作寄仲昭兄與陳木叔全公書,靜聞往遊淨慈、吳山。是日複宿於舟。
三十日早入城,市參寄歸。午下舟,省行李之重者付歸。餘同靜聞渡湖入湧金門,市銅炊、竹筒諸行具。晚從朝天門趨昭慶,浴而宿焉。是日複借湛融師銀十兩,以益遊資。
十月初一日晴爽殊甚,而西北風頗厲。餘同靜聞登寶石山巔。巨石堆架者為落星石。西峰突石尤屼嵲,南望湖光江影,北眺皋亭、德清諸山,東瞰杭城萬灶,靡不曆曆。下山五裏,過嶽王墳。十裏至飛來峰,飯於市,即入峰下諸洞。
大約其峰自楓木嶺東來,屏列靈隱之前,至此峰盡骨露;石皆嵌空玲瓏,駢列三洞;洞俱透漏穿錯,不作深杳之狀。昔黥於楊髡kun對和尚的鄙稱之刊鑿,今苦於遊丐之喧汙;而是時獨諸丐寂然,山間石爽,毫無聲聞之溷hun混亂,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
餘遍曆其下,複各捫其巔。
洞頂靈石攢空,怪樹搏影,跨坐其上,不減群玉山頭也。
其峰昔屬靈隱,今為張氏所有矣。
下山涉澗,即為靈隱。有一老僧,擁衲默坐中台,仰受日精,久不一瞬。已入**殿,殿東新構羅漢殿,止得五百之半,其半尚待西構也。是日,獨此寺麗婦兩三群,接踵而至,流香轉豔,與老僧之坐日忘空,同一奇遇矣。
為徘徊久之。
下午,由包園西登楓樹嶺,下至上天竺,出中、下二天竺。複循下天竺後,西循後山,得“三生石”,不特骨態嶙峋,而膚色亦清潤。
度其處,正靈隱麵屏之南麓也,自此東盡飛來,獨擅靈秀矣。
自下天竺五裏,出毛家步渡湖,日色已落西山,抵昭慶昏黑矣。
初二日上午,自棕木場五裏出觀音關。西十裏,女兒橋。又十裏,老人鋪。又五裏,倉前。又十裏,宿於餘杭之溪南。訪何孝廉樸庵,先一日已入杭城矣。
初三日自餘杭南門橋得擔夫,出西門,沿苕溪北岸行。
十裏,丁橋鋪。又十裏,渡馬橋,則餘杭、臨安之界也。
〔其北可達徑山。〕又二裏為青山,居市甚盛。溪山漸合,又有二尖峰屏峙。一名紫薇,一名大山。十五裏,山勢複開。至十錦亭,一路從亭北西去者,於潛、徽州道也;從亭南西去者,即臨安道也。從亭西南又一裏,一石梁橫跨溪上,曰長橋。越橋而南又一裏,入臨安東關。山西關,土城甚低,縣廨頹隘。
外為呂家巷,闤闠huánhui反差盛於城。
又二裏為皇潭,其闤闠與呂家巷同。其西路分南北,北者亦於潛之道即捷徑,南者新城道也。
已而複循山向西南行,又八裏為高坎,始通排簡易木筏。
又三裏,南入嫋柳塢,複入山隘。五裏為下圩橋。由橋南溯溪西上,二裏為全張,一村皆張氏之房也。走分水者,以新嶺為間道,以全張為迂道。餘聞新嶺路隘而無托宿,遂宿於全張之白玉庵。
僧意,餘杭人也。
聞餘好遊,深夜篝燈瀹茗,為餘談其遊日本事甚詳。
初四日雞鳴作飯,昧爽西行。二裏,過橋,折而南又六裏,上幹塢嶺。其嶺甚坦夷,蓋於潛之山西來過脈,東西皆崇山峻嶺,獨此峽中坳。
過脊處止丈餘,南北疊塍而下,皆成稻畦。北流至下圩橋,由青山入苕;南流至沙宕,由新城入浙,不意平陀遂分兩水。其山過東遂插天而起,曰五尖山。
五尖之東北即新嶺矣。
循其西麓,又五裏過唐家橋,則新城北界也。
白石崖山障其南。遂循水西南行,五裏為華龍橋,有水自西塢來合。過橋,南越一小嶺,二裏至沙宕,前有一石梁跨澗,曰趙安橋,則入新城道也。由橋北西溯一澗,沿三九山北麓而入後葉塢。
“三九”之名,以東則從趙安橋南至朱村,北則從趙安橋西南至**牆,南則從**牆東南至朱村,三麵皆九裏也。由後葉塢九裏至**牆,為三九山北來之脊。其脊亦甚坦夷,東流者由後葉出趙安橋,西流者由李王橋合朱村,此“三九”所以名山,亦以水繞無餘也。
**牆之西二裏,為羅村橋,有水自北來,有路亦岐而北,則新城道也。循水南行裏許,為缽盂橋,有水西自龍門龕來。
〔龕有四仙傳道嶺,在橋西四裏,乃於潛境。〕由橋北即轉而東,裏餘複折而南。
其地東為三九,西為洞山,環塢一區,東西皆石峰嶙峋,黑如點漆,丹楓黃杏,翠竹青鬆,間錯如繡,水之透壁而下者,洗石如雪,今雖久旱無溜即流水,而黑崖白峽,處處如懸匹練,心甚異之。二裏,渡李王橋,遂至洞山之東麓。急置行李於吳氏先祠。令僮覓炊店,不得。有吳姓者二人至,一為餘炊,一為贈燭遊洞,餘以魚公書扇答之。
〔洞山者,自龍門龕南迤邐東來,其石棱銳紋疊。東南山半開二洞,正瞰橋下。)餘遂同靜聞西向躡山。
沿小澗而上,石皆峽蹲壑透,清流漱之,淙淙有聲。澗兩旁石片湧出田畦中,側者成塍,突者成台,竹樹透石而出,枝聳石上而不見其根,幹壓石巔而不見其竇出處。
再上,忽一大石當澗而立,端方無倚,而紋細如波轂之旋鳳,最為靈異。再上,修竹中有新建睢陽廟,雪峰之龕在焉。
一名靈隱庵。庵後危壁倚空,疊屏聳翠,屏之南即明洞也。如軒斯啟,其外五柱穿列,正如四明之分窗,〔但四明石色劣下,不能若此列柱連卷也。〕中有一柱,上不至簷,簷下亦垂一石,下不至柱,上下相對,所不接者不盈咫。柱旁有樹高撐,至簷端輒遜而外曲,翠色拂岩而上,黑石得之益章越加明顯。再南即為幽洞。二洞並啟,中間石壁,色輕紅若桃花。洞口高懸,內若橋門之覆空,得呼聲輒傳響不絕,蓋其內空峒無底也。廿丈之內,忽一轉而北,一轉而南。北者為幹洞,拾級而上,如登橉lin即門檻躡閣。
三十丈後,又轉而南,辟一小閣,頗覺幽異。南者為水洞,一轉即仙田成畦,塍界層層,水滿其中,不流不涸。人從塍上曲折而入,約廿丈,忽聞水聲潺潺。透一小門而入,見一小溪自南來,至此破壑下墜,宛轉無底,但聞其聲。循溪而南,又過一峽。仍透小門而入,須從水中行,乃短衣去襪,溯水躡流。又三十丈,中有〔石,俱〕倒垂若蓮花,下卷若象鼻者,平沙隘門,忽束忽敞。
〔正如荊溪白鶴洞,而白鶴潛伏山麓,得水為易,此洞高辟山巔,兼水尤奇耳。〕再入,則石洞既盡,匯水一方,水不甚深,又不知匯者何來,墜者何去也。及出洞,半日之間,已若隔世。
下山,飯於吳祠。乃溯南來之溪,二裏至太平橋。橋西為高氏,橋東為吳氏,亦李王橋之吳氏之派也,亦有先祠甚宏暢。
時日色甚高,因擔夫家近,欲歸宿,托言馬嶺無宿店,遂止祠中。是日行僅三十五裏,而所遊二洞,以無意得之,豈不幸哉!是晚風吼雲屯,達旦而止。
初五日雞再鳴,令僮起炊。炊熟而歸宿之擔夫至,長隨夫王二已逃矣。飯後又轉覓一夫,久之後行。南二裏,上馬嶺,約裏許達其巔。
〔嶺以北屬新城,水亦出新城。嶺南則屬於潛,縣在其西北五十裏,水由應渚埠出分水縣。〕下馬嶺,南二裏為內楮zhu構樹村塢,又一裏為外楮村塢,從此而南,家家以楮為業。隨山塢西南七裏,過兌口橋,岐分南北,〔北達於潛可四十裏,〕南抵應渚埠十八裏。兌口之水北自於潛,馬嶺之水東來,合而南去,路亦隨之。八裏,過板橋。橋下水自西塢來,與前水合,〔溯水西走,路可達於潛及昌化。〕又南五裏為保安坪。
又一裏為玉澗橋,橋甚新整,居市亦盛,又名排石。
山始大開。
又東二裏,止於唐家拱。
其地在應渚埠北二裏,原無市肆,擔夫以應埠之舟下桐廬者,必北曲而經此,遂止於溪畔。久之得桐廬舟。
〔蓋應渚埠為於潛南界,溪之南即隸分水,於潛之水北經玉澗橋,昌化之水西自麻汊埠,俱會於應渚,而水勢始大。
顧五澗橋而上,已不勝舟,麻汊埠而上,小舟直抵昌化,於潛水固不敵昌化也。〕時日已中,無肆覓米,欲覓之應埠,而舟不能待,遂趁之行。下舟東南行十裏,為分水縣。縣在溪之西。分水原止一水東南去,其西雖山勢豁達,惟陸路八十裏達於淳安。
餘初欲從之行,為王奴遁去,不便於陸,仍就水道,反向東南行矣。去分水東南二十裏為頭鋪。又十裏為焦山,居市頗盛。已暮,不能買米,借舟人餘米而炊。舟子順流夜槳晚上行船,五十裏,舊縣,夜過半矣。
初六日雞再鳴,鼓舟,曉出浙江,已桐廬城下矣。令僮子起買米。仍附其舟,十五裏至灘上。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剝,餘舟遂停。亟索飯,飯畢得一舟,別附而去,時已上午。又二裏過清私口,又三裏,人七裏籠。東北風甚利,偶假寐,已過嚴磯。四十裏,烏石關。又十裏,止於(嚴州府)東關之逆旅。
初七日霧漫不辨咫尺,舟人飯而後行,上午複霽。七十裏,至香頭已暮。
香頭,山北之大村落也,張、葉諸姓,簪纓頗盛。月明風利,二十裏,泊於蘭溪。
初八日早登浮橋,橋內外諸舡xiāng船鱗次緊緊相連,以勤王師自衢將至,封橋聚舟,不聽不允許上下也。遂以行囊令顧仆守之南門旅肆中,餘與靜聞俱為金華三洞遊。蓋金華之山,橫峙東西,郡城在其陽,浦江在其北,西垂盡處則為蘭溪,東則義烏也。婺水東南從永康經郡之南門,而西北抵蘭溪與衢江合。
餘初欲陸行,見溪中有舟溯流而東,遂附之。
水流沙岸中,四山俱遠,丹楓疏密,鬥錦裁霞,映疊尤異。然北山突兀天表,若負扆然,而背之東南行。問:“三洞何在?”
則曰:“在北。”問:“郡城何在?”則曰:“在南。”始悟三洞不必至郡,若陸行半日,便可從中道而入,而時已從舟,無及矣。
四十五裏至小溪,已暮,月色如洗。
又十五裏登陸,投宿下馬頭之旅肆,以深夜閉門不納。遇一王姓者,號敬川,高橋埠人。[奇qisuu書]
將乘月歸,見客無投宿處,因引至〔金華〕西門外,同宿於逆旅。
初九日早起,天色如洗,與王敬川同人蘭溪西門,即過縣前。縣前如水,蓋縣君初物故物故即死亡物音mo也。
為歙人項人龍,辛未進士。五日之內,與父與子三人俱死於痢。又東上蘇坊嶺,嶺頗平,闤闠huánhui指街市夾之。東下為四牌坊,自蘇坊至此,街肆頗盛,南去即郡治矣。與王敬川同入歙人麵肆,麵甚佳,因一人兼兩人饌。
仍出西門,即循城西北行,王猶依依,久之乃別。遂有岡隴高下,十裏至羅店。問三洞何在,則曰西;見尖峰前倚,則在東。因執土人詳詢之,曰:“北山之半為鹿田寺。其東下之脈,南峙為芙蓉峰,即尖峰也,為郡龍之所由;萃其西下之脈,南結為三洞,三洞之西即蘭溪界矣。”時欲由三洞返蘭溪,恐東有餘勝,遂望芙蓉而趨。自羅店東北五裏,得智者寺。寺在芙蓉峰之西,乃北山南麓之首刹也,今已凋落。而殿中猶有一碑,乃宋陸務觀為智者大師重建茲寺所撰,而字即其手書。碑陰又鐫務觀與智者手牘數篇。碑楷牘行,俱有風致,〔恨無拓工,不能得一通為快。〕寺東又有芙蓉庵,有路可登芙蓉峰。
餘以峰雖尖圓,高不及北山之半,遂舍之。
仍由智者寺西北登嶺,升陟峰塢,五裏得清景庵。庵僧道修留飯,複引餘由北塢登楊家山。山為此山南下之第二層,再下則芙蓉為第三層矣。
繞其西,從兩山夾中北透而上,東為楊家山,有居民數十家;西為白望山,為仙人望白鹿處。
約共七裏,則北山上倚於後,楊家山排列於前,中開平塢,巨石鋪突,有因累級為台者,種竹列舍,為朱開府之山莊也。
朱名大典。
其東北石累累愈多,大者如獅象,小者如鹿豕,俱蹲伏平莽中,是為石浪,即初平叱石成羊處相傳有董初平見白石乃叱喊“羊起”,白石遂變成羊群,豈今複化為石耶?
石上即為鹿田寺,寺以玉女驅鹿耕田得名。
殿前有石形似者,名馴鹿石。此寺其來已久,後為諸宦所蠶食,而郡公張朝瑞海州人,創殿存羊,屠赤水有《遊紀》刻其間。
餘至已下午,問鬥雞岩在其東,即同靜聞二裏東過山橋。山橋東下一裏,兩峰橫夾,澗出其中,峰石皆片片排空赴澗,形若雞冠怒起,溪流奔躍其下,亦一勝矣。由岩東下數裏,為赤鬆宮,乃郡城東門所入之道,蓋芙蓉峰之東坑也。
鬥雞岩上有樵者趙姓居之,指北山之巔有棋盤石,石後有西玉壺水從石下注,旱時取以為雩祝yu求雨,極著靈驗。時日已下舂,與靜聞亟從蓁莽中攀援而上。上久之,忽聞呼聲,蓋趙樵見餘誤而西,複指東從積莽中行。約直躡者二裏,始至石畔。石前有平台,後聳疊塊,中列室一楹,塑仙像於中,即此山之主。像後石室下有水一盆,蓋即雩祝之水也。然其上尚有澗,泠泠從山頂而下。時日已欲墮,因溯流再躋,則石峽如門,水從中出,門上更得平壑,則所稱西玉壺矣。聞其東尚有東玉壺,皆山頭出水之壑。西玉壺之水,南下者由棋盤石而潛溢於三洞,北下者從裏水源而出蘭溪之北;東玉壺之水,南下者由赤鬆宮而出金華,東下者出義烏,北下者出浦江,蓋亦一郡分流之脊雲。玉壺昔又名盤泉,分聳於上者,今又稱為三望尖,文之者為金星峰,總之所謂北山也。
甫至峰頭,適當落日沉淵,其下恰有水光一片承之,滉漾不定,想即衢江西來一曲,正當其處也。夕陽已墜,皓魄明月繼輝,萬籟盡收,一碧如洗,真是濯zhuo洗滌骨玉壺,覺我兩人形影俱異,回念下界碌碌,誰複知此清光!
即有登樓舒嘯大聲吼叫,釃shi斟酒臨江,其視餘輩獨躡萬山之顛,徑窮路絕,迥然塵界之表完全不同於塵世,不啻霄壤即天地之別矣。雖山精怪獸群而狎戲弄,威脅我,亦不足為懼,而況寂然不動,與太虛太空,高天同遊也耶!
徘徊久之,仍下二裏,至盤石。又從莽棘中下二裏,至鬥雞岩。
趙樵聞聲,啟戶而出,亦以為居山以來所未有也。
複西上一裏至山橋,又西二裏至鹿田寺。僧瑞峰、從聞以餘輩久不至,方分路遙呼,聲震山穀。入寺,浴而就臥。
初十日雞鳴起飯,天色已曙。瑞峰為餘束炬數枚,與從聞分肩以從,從朱莊後西行一裏,北而登嶺。嶺甚峻,約一裏,有石聳突峰頭。由石畔循北山而東,可達玉壺;由石畔逾峰而北,即朝真洞矣。洞門在高峰之上,西向穹然,下臨深壑,壑中居舍環聚,恍疑避秦意即如桃花源中的人為避秦禍一樣與世隔絕,不知從何而入。詢之,即雙龍洞外居人也。
蓋北山自玉壺西來,中支至此而盡,後複生一支,西走蘭溪。後支之層分而南者,一環而為龍洞塢,再環而為講堂塢,三環而為玲瓏岩塢,而金華之界,於是乎盡。玲瓏岩之西,又環而為鈕坑,則蘭溪之東界矣;再環而為白坑,三環而為水源洞,而崇崖巨壑,亦於是乎盡。後支層繞中支,中支西盡,頹然下墜:一墜而朝真辟焉,其洞高峙而底燥;再墜而冰壺窪焉,其洞深奧而水中懸;三墜而雙龍竅焉,其洞變幻而水平流。所謂三洞也,洞門俱西向,層累而下,各去裏許,而山勢嶄絕,俯瞰仰觀,各不相見,而洞中之水,實層注焉。中支既盡,南下之脈複再起而為白望山,東與楊家山駢列於北山之前,而為鹿田門戶者也。
朝真洞門軒豁寬敞寬闊,內洞稍窪而下。秉燭深入,左有一穴如夾室,宛轉從之,夾窮而有水滴瀝,然隙底仍燥,不知水從何去也。出夾室,直窮洞底,則巨石高下,仰眺愈穹,俯瞰愈深。從石隙攀躋下墜,複得巨夾,忽有光一縷自天而下。蓋洞頂高盤千丈,石隙一規,下逗留下天光,宛如半月,幽暗中得之,不啻明珠寶炬矣。
既出內洞,其左複有兩洞,下洞所入無幾,上洞宛轉亦如夾室,右有懸竅,下窺無底,想即內洞之深墜處也。
出洞,仍從突石峰頭南下,裏許,折而西北,又裏許,得冰壺澗,蓋朝真下墜之次重矣。洞門仰如張吻,先投杖垂炬而下,滾滾不見其底;乃攀隙倚空入其咽喉,忽聞水聲轟轟。
愈秉炬從之,則洞之中央,一瀑從空下墜,〔冰花玉屑,從黑暗處耀成潔采。〕水墜石中,複不知從何流去。複秉炬四窮,其深陷逾於朝真,而屈曲不及也。
出洞,直下裏許,得雙龍洞。洞辟兩門,瑞峰曰:“此洞初止一門。其南向者,乃萬曆間水傾崖石而成者。”一南向,一西向,俱為外洞。軒曠宏爽,如廣履高穹,閶闔四啟,非複曲房夾室之觀。
而石筋夭矯美麗,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中有兩碑最古,一立者,鐫“雙龍洞”三字,一仆倒狀者,鐫“冰壺洞”三字,俱用燥筆作飛白即書法中之飛白體,筆畫枯槁而中多空白之形,而不著姓名,必非近代物也。
流水自洞後穿內門西出,經外洞而去。俯視其所出處,低覆僅餘尺五,正如洞庭左衽之墟,須帖地而入,第彼下以土,此下以水為異耳。瑞峰為餘借浴盆於潘姥mu老婦人家,姥居洞口。
姥餉以茶果。乃解衣置盆中,赤身伏水推盆而進隘。隘五六丈,輒穹然高廣,一石板平庋gui置放洞中,離地數尺,大數十丈,薄僅數寸。其左則石乳下垂,色潤形幻,若瓊柱寶幢,橫列洞中。
其下分門剖隙,宛轉玲瓏。溯水再進,水竇愈伏,無可容入矣。竇側石畔一竅如注,孔大僅容指,水從中出,以口承之,甘冷殊異,約內洞之深廣更甚於外洞也。要之即對此上描述之景進行總結,提要,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奇,冰壺以萬斛珠璣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出洞,日色已中,潘姥為炊煮黃粱以待。感其意而餐之,報之以杭傘一把。乃別二僧,西逾一嶺。嶺西複成一塢,由塢北入,仍轉而東,去雙龍約五裏矣。又上山半裏而得講堂洞焉。其洞亦有二門,一西北向,一西南向,軒爽高潔,亢出雙龍洞之上,幽無雙龍洞之黯,真可居可憩之地。昔為劉教標揮鏖zhu拂塵處,今則塑白衣大士於中。
蓋即北山後支南下第一嶺,其陽回環三洞,而陰又辟成此洞也。嶺下塢中,居民以燒石為業,其澗涸而無底流,居人俱登山汲水於講堂之上。渡澗,複西逾第二嶺,則北山後支南下之第二層也。下嶺,其塢甚逼,然澗中有流淙淙北來。又渡而西,再循嶺北上,磴辟流湧,則北山後支南下之第三層也。
外隘而中轉,是名玲瓏岩,去講堂又約六裏矣。
塢中居室鱗次,自成洞壑,晉人桃源不是過晉人桃花源也不能超過此。轉而西,逾其嶺,則蘭溪界也。
下嶺為鈕坑,亦有居人數十家。
又逾一嶺曰思山祠,則北山後支南下之第四層也,去玲瓏岩西又約六裏矣。時日已將墜,問洞源寺路,或曰十裏,或曰五裏。亟下嶺,循澗南趨五裏,暮至白坑。
居人頗多,亦俱燒石。
又西逾石塔嶺,則北山後支南下之第五層也。洞源寺即在嶺後高峰之北,從此嶺穿徑而上僅裏許,而其正路在山前洞之旁。蓋此地亦有三洞,下為水源洞,一名湧雪。
上為上洞一名白雲。中為紫雲洞,而其地總以“水源”名,故一寺而或名水源,或名上洞。而寺與水源洞異地,由嶺上徑道抵寺,故前曰五裏;由水源洞下嶺複上,故前曰十數裏。時昏黑不辨山路,無可詢問,竟循大路下山。已見一徑西岐而下,強強迫靜聞從之。久而不得寺,隻見石窯滿前,徑路紛錯。
正徬徨間,望見一燈隱隱,亟投之,則水舂也。其人曰:“此地即水源,由此塢北過洪橋,循右嶺而上,可三裏即上洞寺矣”。
以深夜難行,欲止宿其中。
其人曰:“月色如晝,至此山徑亦無他岐,不妨行也。”始悟上洞寺在北山第五層之陰。乃溯溪西北至洪橋,自白坑來約四裏矣。
渡橋北,躡嶺而上裏餘,轉而東又裏餘,始得寺,強投宿焉。始聞僧有言靈洞者,因憶趙相國有“六洞靈山”諸刻,豈即是耶?竟未悉知曉而臥。
十一日平明起,僧已出。餘過前殿,讀黃貞父碑,始知所稱“六洞”者,以金華之“三洞”與此中之“三洞”,總而得六也。出殿,則趙相國之祠正當其前,有崇樓傑閣,集、記中所稱靈洞山房者是也。
餘豔豔羨之久矣,今竟以不意得之,山果靈於作合人工造作耶!
乃不待晨餐,與靜聞從寺後躡磴北上,先尋白雲洞。洞在寺北二裏。
一裏至嶺頭,逾嶺而北,嶺凹忽盤旋下窪如盂磐。披莽從之,一洞岈然,下墜深黑,意即所雲白雲而疑其隘。忽有樵者過頂上,仰而問之,曰:“白雲尚在此。此洞窗也。”乃複上,北行。兩山夾中,又回環而成一窪,大且百丈,深數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竟無水;〔倘置水其中,即仙遊鯉湖矣。〕然即無水,餘所見山頂四環而無隙瀉者,僅此也,又下,從歧左西轉山夾,則白雲洞在焉。洞門北向,門頂一石橫裂成梁,架於其前,從洞仰視,宛然鵲橋之橫空也。入洞,轉而左,漸下漸黑,有門穹然,內若甚深,外有石屏遙峙。從黑暗中以杖探地而入數十步,洞愈寬廣,第但是無燈炬,四顧無所見,乃返步而出。出至穹門之內,初入黑甚者,至此光定,已曆曆可睹。乃複轉屏出洞,逾嶺而還。飯而出寺,仍舊路西下,二裏至洪橋。
未渡,複從橋左人居後半裏上紫雲洞。
洞門西向,洞既高亢,上下平整。中有垂柱四五枚,分門列戶,界為內外兩重。
〔瓊窗翠幄,處處皆是,亦敞亦奧,膚色俱勝。〕洞之北隅複通一奧,宛轉深入,以無炬而返。下渡洪橋,循澗而東,山石半削,髡kun剃削為危壁。其下石窯柴積,縱橫塞路,即夜來無問津處也。渡石梁,水源洞即在其側。洞門南向,正跨澗上。洞口垂石繽紛,中有一柱,自下屬上,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紛綸,複辟一竇,幻作海蜃狀。〕洞內上下分二層。下層即水澗所從出,澗水已涸,出洞數步,即有水溢於澗中,蓋為水碓dui石臼引出洞側也。
上層由洞門躡蹬而上,漸入漸下,既下而空廣愈覺無極,聞水聲甚遠,以無炬不及窮。
出坐洞口〔擎柱內,觀石態古幻。〕念兩日之間,於金華得四洞,於蘭溪又得四洞,昔以六洞湊靈,餘且以八洞盡勝,安得不就此一為殿最分高下排名次!雙龍第一,水源第二,講堂第三,紫霞第四,朝真第五,冰壺第六,白雲第七,洞窗第八,此由金華八洞而等第之。若夫新城之墟,聿yu語助詞有洞山,兩洞齊啟,左明右暗,明覽雲霞,暗分水陸,其中仙田每每,塍chēng田埂疊波平,瓊戶重重,隘分竇轉,以斯洞之有餘,補洞窗之不足,法彼入此,當在雙龍、水源之間,非他洞之所得侔mou相等也。品第久之,始與靜聞別洞源而去。過夜來問津之舂,循西嶺出塢,西南行十五裏,而達於蘭溪之南關。
入旅肆,顧仆猶未飯,亟飯而覓舟。時因援師之北,方籍舟以待,而師久不至。忽有一舟自北來,亟附之,乃布舟也。其意猶未行,而籍舟者複至,乃刺舟五裏,泊於橫山頭。
十二日平明發舟。
二十裏,溪之南為青草坑。
其地屬湯溪。
時日已中,水涸舟重,咫尺不前。又十五裏,至裘家堰,舟人覓剝舟卸貨船同泊焉。是夜微雨,東風頗厲。
十三日天明,雲氣複開。舟人起布一艙付剝舟,風已轉利。二十裏至胡鎮,又二十裏於龍遊,日才下午。候換剝舟,遂泊。
十四日天明,諸附舟者,以舟行遲滯,俱索舟價登陸去,舟輕且寬,雖遲不以為恨也。早霧既收,遠山四辟,但風稍轉逆,不能驅帆上磧耳。四十五裏,安仁。
為龍遊、西安界。
又十裏,泊於楊村。
去衡州尚二十五裏。
是日共行五十五裏,追及先行舟同泊,始知遲者不獨此舟也。
江清月皎,水天一空,覺此時萬慮俱淨,一身與村樹人煙俱熔,徹成水晶一塊,直是膚裏無間,渣滓不留,滿前皆飛躍也。
十五日昧爽黎明,連上二灘。援師既撤,貨舟湧下,而沙港澀隘,上下捱擠,前苦舟少,茲苦舟多。行路之難如此!
十裏,過漳樹潭,至雞鳴山。輕帆溯流,十五裏至衢州,將及午矣。
過浮橋,又南三裏,遂西入常山溪口。
風正帆懸,又二裏,過花椒山,兩岸橘綠楓丹,令人應接不暇。
又十裏,轉而北行。又五裏,為黃埠街。橘奴千樹,筐篚滿家,市橘之舟鱗次河下。
餘甫登買橘,舟貪風利,複掛帆而西。
五裏,日沒。乘月十裏,泊於溝溪灘之上。其西即為常山界。
十六日旭日鮮朗,東風愈急。晨起,過焦堰,山回溪轉,已在常山境上。蓋西安多橘,常山多山;西安草木明豔,常山則山樹黯然矣。溯流四十五裏,過午抵常山,風帆之力也。登岸覓夫於東門。徑城裏許,出西門。十裏,辛家鋪,山徑蕭條,無一民舍。又五裏,得荒舍數家,日已西沉,恐前無宿處,遂止其間。地名十五裏。
《徐霞客遊記》第一冊(下)(明)徐宏祖江右遊日記
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南、東北北流向,故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稱江東。我國古代習慣從北往南看,則東在左,西在右。江西省在江右,故江右即指今江西省。
徐霞客由浙江常山入江西,大致遊程是玉山——上饒——弋陽——貴溪——金溪——建昌(今南城)——新城(今黎川)
——南豐,回到建昌遊麻姑山然後西遊至宜黃——永豐——吉水抵吉安,遊西園,西進至永新,北行遊武功山,西入湖南。
此記重點描繪的有以下幾處:弋陽的龜岩。
此山奇峰甚多,山勢連綿,老人、羅漢、淨瓶、觀音諸峰無不高峻挺拔,最奇為龜峰、雙劍峰。此山一共有32峰,皆峭不可攀,而中峰巨石形如龜,故叫龜峰,至今也是旅遊勝地。其餘諸峰,作者於記中多一一記敘,各顯奇妙之處。
貴溪之象山勝景。此地有宋理學家陸象山(九淵)之遺跡,故此地人文景觀也可堪一書。此山五麵峰之一線天為最佳處。另有小隱岩、朝真宮等勝景,其間飛瀑石橋,空山修林,極幽極美。
建昌麻姑山。麻姑山以水稱奇,以水為勝,其瀑布有五級之多,而每一級各顯其奇。
建昌還有飛鼇峰,其中風物、自然景觀也頗使人留連。
吉安永新之梅田洞山,該山山麓有洞穴數個,其洞中結構層疊錯落,洞中有洞,其形萬狀。徐霞客遊此洞,曲盡其妙,此山有洞四個,徐盡遊之。
最後記敘武功山諸景。
記中有多處記敘此次遊曆之遭遇。如在吉水舟中遇盜匪搶劫、在永新行舟受阻等,可見當時世風之頹敗以及行程之艱險。
丙子(公元1636年)
十月十七日雞鳴起飯,再鳴而行。
五裏,蔣蓮鋪,月色皎甚。轉而南行,山勢複簇,始有村居。
又五裏,白石灣,曉日甫升。又五裏,白石鋪。仍轉西行,又七裏,草萍公館,〔為常山、玉山兩縣界,〕昔有驛,今已革革除矣。
又西三裏,即南龍北度之脊也。其脈南自江山縣二十七都之小筸gān嶺,西轉江西永豐東界,迤邐至此。南北俱圓峙一峰,而度處伏而不高,亦束而不闊。脊西即有一澗南流,下流已入鄱陽矣。洞西累石為門,南北俱屬於山,是為東西分界。又十裏為古城鋪,轉而南行,漸出山矣。又五裏,為金雞洞嶺。仍轉而西,又五裏,山塘鋪,山遂大豁。又十裏,東津橋,石梁高跨溪上。
其水自北南流,其山高聳若負扆,然在玉山縣北三十裏外。蓋自草萍北度,即西峙此山,一名大嶺,一名三清山。山之陰即為饒之德興,東北即為徽之婺wu源,東即為衢之開化、常山,蓋浙、直、豫章三麵之水,俱於此分焉。餘昔從堨yè埠山裘裏,乃取道其東南穀中者也。渡橋西五裏,由玉山東門入,裏許,出西門。城中荒落殊甚,而西,城外市肆聚焉,以下水之埠在也。東津橋之水,繞城南而西,至此勝舟。時已下午,水涸無長舟可附,得小舟至府,遂倩之行。
二十裏而暮,舟人乘月鼓棹夜行。
三十裏,過沙溪。
又五十裏,泊於廣信之南門,甫三鼓也。沙溪市肆甚盛,小舟次停河下者百餘艇,夾岸水舂之聲不絕,然聞其地多盜,月中見有揭而涉溪者,不能無戒心。廣信西二十裏有名橋瀕溪,下流又有九股鬆,一本九分,參霄競秀,俱不及登。
十八日早起,仍覓其舟至鉛山之河口。餘初擬由廣信北遊靈山,且聞其地北山寺叢林甚盛,欲往一觀。因驟發膿瘡,行動俱妨,以其為河口舟,遂倩之行,兩過廣信俱不及停也。郡城橫帶溪北,雉堞不甚雄峻,而城外居市遙控,亦山城之大聚落也。城東有靈溪,則靈山之水所泄;城西有永豐溪,則永豐之流所注。西南下三十裏,有峰圓亙,色赭崖盤,名曰仙來山。初過其下,猶臥未起,及過二十裏潭,至馬鞍山之下,回望見之,已不及登矣。自仙來至雷打石,二十裏之內,石山界溪左右,俱如覆釜伏牛,或斷或續,〔不特形絕崆峒,並無波皺文,至纖土寸莖,亦不能受。〕至山斷沙回處,霜痕楓色,映村廬而出,石隙若經一番點綴者。又二十裏,過旁羅,南望鵝峰,峭削天際,此昔餘假道分水關而趨幔亭之處,轉盼已二十年矣。人壽幾何,江山如昨,能不令人有秉燭之思耶!又二十裏抵鉛山河口,日已下舂,因流平風逆也。河口有水自東南分水關發源,經鉛山縣,至此入大溪,市肆甚眾,在大溪之左,蓋兩溪合而始勝重舟也。
十九日晨餐後,覓貴溪舡chuān即船。
甚隘,待附舟者,久而後行。
是早密雲四布,時有零雨。
三十裏,西至叫岩。
瀕溪石崖盤突,下插深潭,澄碧如靛,上開橫竇,回亙峰腰,〔穿穴內徹,如行廊閣道,窗欞戶牖都辨。〕崖上懸書“漁翁隱次”四大字,崖右即有石磴吸波指石級緊貼水麵而向上延伸。急呼舟子停舟而上。列石縱橫,穿一隙而繞其後,見一徑成蹊,遂溯源入壑。其後眾峰環亙,積翠交加,心知已誤,更欲窮源。壑轉峰回,居人多截塢為池種魚。繞麓一山家,廬雲巢翠,恍有幽趣。亟投而問之,則其地已屬興安。其前對之山圓亙而起者,曰團雞石嶺,是為鉛山之西界。團雞之西即叫岩寺也。
叫岩前臨大溪,漁隱崖突於左,又一崖對突於右。
右崖之前,一圓峰兀立溪中,正如揚子之金、焦,潯陽之小孤,而此更圓整,所稱印山也。寺後岩石中虛,兩旁回突,庋gui置放以一軒,即為叫岩。岩為寺蔽,景之佳曠,在漁隱不在此也。
叫岩西十裏為弋陽界,又有山方峙溪右,若列屏而整,上有梵宇,不知其名,以棹急不及登,蓋亦奇境也。又三十裏,日已下舂,西南漸霽,遙望一峰孤插天際,詢之知為龜岩,在弋陽南十五裏。餘心豔之,而舟已覓貴溪者,不能中止。又十裏至弋陽東關,遂以行李托靜聞隨舟去,餘與顧仆留東關外逆旅,為明日龜岩之行。夜半風吼雨作。
二十日早起,雨不止。平明持蓋草編雨具行,人弋陽東門。其城南臨溪上,溪至此稍遜而南,瀕城乃複浚支流為濠,下流複與溪合。雨中過縣前,又西至西南門,遇一龜岩人舒姓者欲歸,遂隨之出城。過濠梁,三裏,渡大溪。溪南有塔,乃弋陽之水口也。自是俱從山岡行,陀石高下,俱成塊而無紋,纖土不受也。
時雨愈甚,淋漓雨中,望龜峰杳不可睹。
忽睹路口一峰,具體而小,疑即夜來插天誘餘者,詢之知為羊角嶠,其去龜峰尚五裏也。比至,遙望一峰中剖如門。已而,門之南忽岐出片石如圭,即天柱峰也。及抵其處,路忽南去。
轉而東入,先過一堰,堰南匯水一池,即放生池也。池水兩浸崖足。循崖左鑿石成棧,〔即展旗峰也。〕上危壁而下澄潭,潭盡,竹樹扶疏,掩映一壑,兩崖飛瀑交注,如玉龍亂舞,皆雨師山靈合而競幻者也。既入,忽見南崖最高處,一竅通明,若耳之附顱,疑為白雲所凝,最近而知其為石隙。及抵方丈,則庭中人立而起者不一,為雲氣氤氳,隱現不定。時雨勢彌甚,衣履沾透,貫心上人急解衣代更,爇ruo火就炙,心知眾峰之奇,不能拔雲驅霧矣。是日競日夜雨,為作《五緣詩》。
晚臥於振衣台下之靜室中。
二十一日早起,寒甚,雨氣漸收,眾峰俱出,惟寺東南絕頂尚有雲氣。與貫心晨餐畢,即出方丈中庭,指點諸勝。
蓋正南而獨高者為寨頂,頂又有石如鸚嘴,又名鸚嘴峰,今又名為老人峰。
〔上特出一圓頂,從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為“老人”者以此。上振衣台平視,則其峰漸分為二;由雙劍下窺,則頂若一葉綴起。〕其北下之脊,一起而為羅漢,再起而為鸚哥,三起而為淨瓶,〔為北下最高脊,〕四起而為觀音,〔亦峭。〕此為中支,北與展旗為對者也,〔楠木殿因之。從南頂〕而西,最峭削者為龜峰、雙劍峰。龜峰三石攢起,兀立峰頭,與雙劍並列,而高頂有疊石,如龜三疊,為一山之主名。
〔峰下裂隙分南北者為一線天,東西者為摩尼洞,其後即為四聲穀。從其側一呼,則聲傳宛轉凡四,蓋以峰東水簾穀石崖回環其上故也。峰東最高者即寨頂,西之最近者為含龜峰,其下即寨頂、含龜分脊處,而龜峰、雙劍峭插於上,為含龜所掩,故其隙或顯或合;合則並成一障,時亦陡露空明,昨遂疑為白雲耳。〕雙劍亦與龜峰並立,龜峰三剖其下而上合,雙劍兩岐其頂而本根基連。其南有大書“壁立萬仞”者,指寨頂而言也。款已剝落,雲是朱晦庵。此〔二峰〕為西南過脊之中,東北與香盒峰為對者也,而舊寺之向因之。從西而北,聯屏障於左者,一為含龜峰,其下即為振衣台,〔平石中懸屏下,乃道登摩尼、一線天者也。〕二為明星峰,〔北接雙鼇,南聯含龜,在正西峰為最高。〕其上有竅若星。三為雙鼇峰,〔峰北下插澄潭,即入穀所經放生池南崖也。〕此〔三峰〕環峙於穀西,而寨頂之脈西北盡於此。從南頂而東,最回環者為城垛峰、圍屏峰,此為東南層繞之後,西北與雙鼇峰為對者也。從東而北,列磷峋於右者,覆者為轎頂峰,尖者為象牙峰,踞者為獅子峰。此聯翩於穀東,而寨頂之脈東北轉於此,又從北而駢立為案焉。平而突者為香盒峰也。幻而起者靈芝峰也,〔即方丈靜室所向。〕斜而張者展旗峰也,〔東昂西下,南北壁立,南插澄潭,即入穀之鑿棧於下者。〕此〔三峰〕排拱於穀北,而寨頂之脈西南盡於此。
此俱穀之內者也。
若穀之外,展旗之北為天柱峰,〔即昨遙望開岐如圭者,旁〕又為狗兒峰。獅子之南為卓筆峰。圍屏峰之南,深壑中有棋盤石。寨頂之南又有朝帽峰。
〔峰獨高,孤立寨頂後,餘從弋陽東舟中遙見者即此,近為諸峰所掩。又寨頂、朝帽間,則為〕接引峰。寨頂之西有畫筆峰,〔蓋寨頂北下者,既為羅漢諸峰,其南回西繞,列成屏嶂,反出龜峰之後者,此是也。岩上有泉,是名〕水簾洞。此俱穀之外者也。
其穀四麵峰攢,獨成洞窟。惟西向一峽,兩崖壁立,水從中出,路亦從之。其南從龜峰之下,西從獅子峰之側,北從香盒、天柱之間,皆逾峰躋隙而後得度,真霄壤天地間一靈勝矣。其中觀音峰一枝,自寨頂北墜,分為二穀:西則方丈靜室所托,最後為振衣台、摩尼洞之路;東則榛莽深翳。
餘曳杖披棘而入,直抵圍屏峰、城垛峰之下,仰視“餓虎趕羊”諸石,何酷肖也。使芟夷深莽,疊級置梯,必有靈關再辟,奧勝莫殫竭盡者。惜石亂棘深,無能再入。出,循獅子峰之北,逾嶺南轉,所謂轎頂、象牙諸峰,從其外西向視之,又俱夾疊而起。中懸一峰,恍若卓筆,有咄咄表示驚訝書空之狀,名之曰卓筆峰,不虛也,不經此不見也。峰之下俱石岡高亙。其東又有石峰一支,自寨頂環而北,西與轎頂、象牙諸峰,又環成一穀。餘從石岡直南披其底,複以石亂棘深而出。因西逾象牙、獅子之間,其脊欹削,幾無容足,回瞰內穀,真別有天地矣。此東外穀之第一層也。
複循外嶺東行,南轉二裏,直披寨頂之後,是為棋盤石。
一大石穹立穀中,上平如砥,鐫其四旁,可踞可憩。想其地昔有考槃,今成關莽,未必神仙之遺也。
其西南為朝帽峰,西北為寨頂,蓋即圍屏峰之後也。其外峰一支,自朝帽峰下複環而北,又成一穀,但其山俱參差環立,不複如內二支俱石骨削成者矣。此東外穀之第二層也。
寨頂、朝帽之間,峰脊度處,一石南向而立,高數十丈,孤懸峰頭,儼若翁仲,或稱為接引峰,或稱為石人峰。從棋盤石望之不覺神飛,疑從此可躋絕頂,遂披棘直窮嶺下,則懸崖削石,無可攀躋也。仍從舊路至獅峰,過香盒峰,登靈芝峰,望天柱、狗兒二峰,直立北穀中。蓋展旗與其北一峰又環成一穀,此北外穀也。
既而從展旗之西南,直東上其巔。
東南眺朝帽峰之東,又分立一石,亦如接引,而接引則隱不可見;南眺疊龜、雙劍,俱若一壁回環,無複寸隙也。下峰,從夾棧西山,循潭外南行,出雙鼇、明星、含龜之後,東視三峰,其背俱垂土可上。
舍而更南,東入即水簾之徑,逾疊龜、雙劍,即下振衣穀中之道也。更舍而南,見有道東上,知為寨頂無疑矣。賈勇而登,二裏,西視疊龜、雙劍〔已在足下,始知已出水簾上。下視穀中,三麵回環如玦jué環形古玉器,一麵有開口,惟北麵正對龜峰、雙劍,〕其西有隙可通,然掩映不見所從。此南外穀之第一層也。
循崖端再上,已而舍左從右,則見東南岡上,亂石湧起,有若雙芝駢立,盤大莖小,下複並蒂,中有穿孔,其上飛舞成形,應接不暇。又上一裏,既登一頂,複舍右從左,穿石隙而上,轉而東南行,其頂更穹然也。其北複另起一頂,兩頂夾而成峽,東南始於過脊,西北溢於水簾,山遂剖為兩界,而過脊之度其東南者,一石如梁,橫兩頂之間,梁盡而轟崖削起,決無登理。
踞脊上回瞰南穀,崩隤直下,不見其底,但見東西對崖,懸嵐倒翠,不知從何而入。此南外穀之第二層也。
久之,覓路欲返,忽見峽北之頂,有石如鑿級自峽中直上者,因詳視峽南石上,亦複有級如之,始知其路不從脊而從峽也。蓋其寨為昔人盤踞之處,故梯險鑿空,今路為草沒,而石跡未泐lè裂開。
遂循級北下峽中,複自峽攀級北上,一裏,複東登再高處,極其東南,則恍與接引比肩,朝帽覿相見麵矣。
惟朝帽東離立之石,自隱不見,而朝帽則四麵孤懸,必無可登。而接引之界於其中者,已立懸脊之上,兩旁俱轟石錯塊,不特不僅僅是下不能上,即上亦不能下。
其北下之穀即棋盤,其南下之穀即朝帽南來之脈所環而成者,亦不知其從何而入。
此南外穀之第三層也。
〔獨西無外穀。乃絕頂之北,東分為圍屏、城垛,西分為鸚口;然其異,下仰則穹然見奇,上瞰反窅yǎo深遠絕難盡也。〕時日色已暮,從絕頂四裏下山。
東向入至雙劍、疊龜之下,見有路可入水簾洞,第昏黑莫辨,亟逾嶺入方丈焉。
二十二日晨起,為貫心書《五緣詩》及《龜峰》五言二首、《贈別》七言一首。晨餐後,複逾振衣台,上至疊龜峰之下,再穿一線而東,複北過四聲穀。蓋四聲穀之壁,有一隙東南向,內皆大石疊架,若累級懸梯,便成樓閣,可通西北。而出其西北為摩尼洞,正下臨方丈,平挹yi觀音、淨瓶、獅子諸峰。
遂下嶺,西南循外穀入水簾洞。
其處三麵環崖,回亙自天,而北與龜、劍二峰為對,泉從崖東飄墜,飛珠卷雪,為此中絕勝。
〔蓋龜峰巒嶂之奇,雁宕所無,但隻有詘qu屈曲水觀耳。此穀獨飛珠卷雪,在深穀尤異。但其洞雖與泉對,而窪伏崖末為恨。顧其危崖四合,已可名洞,不必以一窟標舉也。時朔風舞泉,遊漾乘空,聲影俱異。霽色忽開,日采麗崖光水,〕徘徊不能去離開。久之,再飯於寺,別貫心行。
仍從崖棧西出,十裏,排前。五裏,過狀元橋北之分路亭,其南路乃由橋而至黃源窯者,從其西行十五裏至留口,暮涉其溪。溪西即為貴溪界,其溪自黃源來,至此入大溪,而市肆俱在溪西,乃投宿焉。自排前至留口,回望龜峰,隻見朝帽峰儼若一羊角插天,此西向之望也,與弋陽東麵之望不殊纖毫,第此處轉見一石人亭亭在旁更為異耳。
二十三日晨起,渡大溪之北,複西向行,八裏,將至貴溪城,忽見溪南一橋門架空,以為城門與卷梁皆無此高跨之理。執途人而問之,知為仙人橋,乃石架兩山間,非磚砌所成也。大異之,即欲渡,無梁。亟趨二裏,入貴溪東關,二裏至玉井頭,覓靜聞於逆旅,猶未晨餐也。亟索飯,同出西南門,渡溪而南即建昌道矣。為定車一輛,期明晨早發,即東向欲赴仙橋。逆旅主人舒龍山曰:“此中南山之勝非一。由正南門而過中坊渡一裏,即為象山,又名掛榜山,乃陸象山宋代著名理學家之遺跡也,仰止亭在焉。
其西南二裏為五麵峰,上有佛宇,峰下有一線天,亦此中之最勝也。其南一裏為西華山,則環亙而上,俱仙廬之所托矣。其北二裏為小隱岩,即舊名打虎岩者也。
出小隱二裏為仙橋,乃懸空架壑而成者。
此溪南諸勝之概也。
然五麵峰之西,即有溪自南而北入大溪,此中無渡舟,必仍北渡而再渡中坊。“予時已勃勃興趣勃勃,興不可轉,遂令龍山歸而問道於路隅。於是南經張真人墓。碑乃元時敕趙鬆雪撰而書者,刳ku剖開山為壁,環碑於中。
又一裏,越一小橋,由旁岐東向溪,溪流直逼五麵峰下。蓋此溪發源於江湖山,自花橋而下即通舟楫船隻,六十裏,西北至羅塘,又二十裏至此,人溪為通閩間道,其所北轉皆紙炭之類也。
適有兩舟艤yi停靠溪畔,而無舟人;旋有一人至,呼之渡,輒為刺舟用力劃船。過溪而東一裏,由峰西北入其隘中,始知其山皆石崖盤峙,中剖而開,並夾而起,遠近不一,離立同形。
隨路抵穹岩之下,拾級而上,得一台,綴兩崖如掌。其南下之級,直垂澗底;其西上之級,直繞山巔。餘意南下者為一線天,西上者為五麵峰也。先躋峰,攀磴裏許而至絕頂,則南瞰西華,東瞰夾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顧。然山雨忽來,僧人留點,踉蹌下山。複從前磴南下一線天,則兩崖並夾而上,直南即從峰頂下剖者,是為直峽。路至夾中忽轉而東,穿墜石之隙,複得橫峽。
俱上下壁立,曲直線分,抵東而複出一塢,若非複人世矣。由塢而南,望兩崖穹岩盤竇,往往到處而是。最南抵西華,以已從五麵峰瞰視,遂不複登。
仍轉出一線天,北逾一嶺,二裏,轉而東,入小隱岩。
岩亦一山東西環轉,南連北豁,皆上穹下遜,裂成平竅,〔可廬而憩。〕岩後有宋人洪駒父書雲:“宣和某年由徐岩而上,二裏,複得射虎岩。”餘憶徐岩之名,前由弋陽舟中已知其為餘家物,而至此忽忘不及覺,壁間書若為提撕提醒者,亟出岩詢之,無一能知其處。已而再聞有稱峨嵋,在小隱東南三裏者,餘意其為徐岩之更名也,亟從之。遂由羅塘之大道,過一嶺,始北轉入山,竹樹深蒨qiān草盛之狀,岩石高穹;但為釋人佛教徒,僧尼架屋疊牆,無複本來麵目,且知其非徐岩也。甫欲下,雨複大至,時已過午,遂飯岩中。既飯,雨止。問仙橋之道,適有一知者曰:“此有間道。循山而東,穿塢北去,四裏可至”。從之。路甚荒僻,或隱或現,或岐而東西無定,幾成迷津。久之逾一山,忽見蛩通“拱”然高駕者,甚近也。及下穀而趨,複茫不可得,蓋望之雖近,而隔崖分塢,轉盼易向,猝不易遇矣。既而直抵其下,蓋一石高跨峰凹,上環如卷,中辟成門,兩端石盤下柱,梁麵平整如台,正如砌造而成。梁之東,可循崖而登其上;梁之西,有一石相去三丈餘,轟踞其旁,若人之坐守者然。餘先至橋下,仰視其頂,高穹圓整不啻數十丈;及登步其上,修廣平直,駕虹役鵲之巧,恐不迨dài及至此也。從其西二裏,將抵象山,問所雲徐岩,終不可得。後遇一老翁曰:“餘舍後南入即是。舊名徐岩,今為朝真宮,乃鬼穀即鬼穀子修道處,今荒沒矣。非明晨不可覓,今已暮,姑過而問象山可也。”餘以明晨將發,遂強靜聞南望一山峽而入。
始猶有路,漸入漸滅,兩崖甚深。
不顧莽刺,直窮其底,則石夾盡處,隘不容足。
時漸昏黑,躑躅荊刺中,出穀已不辨路矣,蓋此乃象山東之第三塢也。
望其西又有一塢,入之不得路;時聞人聲高呼,既久,知路在西,乃得入。則穀左高崖盤亙,一入即有深岩,外垂飛瀑。二僧俱新至托宿,問之,亦不知其為徐岩與否,當即所稱朝真宮矣。此乃象山東之第二層也。從暗中出,複西而南尋象山,其地雖暗而路可循,兩崖前突,中塢不深而峻,當其中有坊峙焉。其內有堂兩重,祠位在前而室圮,後則未圮而中空。穿而入,聞崖間人語聲,亟躡級尋之,有戶依岩竇間,一人持火出,乃守祠楊姓者,引餘從崖右登仰止亭。
亭高懸崖際,嵌空環映,仰高峰而俯幽壑,令人徙倚留連忘返。楊姓者以昏黑既久,街鼓已動,恐舟渡無人,暗中扶即陪伴餘二裏,送至中坊渡頭。為餘言,其父年已八十有八,尚健啖dàn吃而善飯,蓋孝而有禮者雲。呼隔溪渡舟,渡入南關,裏餘,抵舒肆而宿。
是遊也,從壁間而得徐岩之名,從昏黑而遍三穀之跡,溪南諸勝一覽無餘,而仙橋、一線二奇,又可以冠生平者,不獨為此中之最也。
二十四日晨餐後,仍渡西南門大溪候車夫,久之發,已上午矣。南十裏,新田鋪。其處山勢漸開,正在西華山之南,回望諸岩突兀,俱並成一山,隻有高下,無複剖裂之痕矣。
又十裏,飯於聯桂鋪。又二十裏,過馬鞍山為橫石鋪,於是複入山穀。又四裏,逾一嶺,下宿於申命地。其地南對應天山,為張真人上清宮入山始境,其曰“申命”者,正對“應天”而言也。
是夜,逆旅主人烏姓為餘言:“此南去上清二十五裏,而西去仙岩隻二十裏,若既至上清而去仙岩,亦二十裏。不若即由此向仙岩而後上清也。”餘善之,遂定計,明日分靜聞同車一輛待我於上清,餘以輕囊同顧仆西從間道向仙岩。主人複言:“仙岩之西十五裏有馬祖岩。
在安仁界。其岩甚勝,但先趨仙岩亦複稍迂,不若竟竟,直接赴馬祖,轉而東,由仙岩、龍虎以盡上清為最便。“餘益善之。
二十五日平明,飯而發。雨絲絲下,不為止。遂別靜聞,彼驅而南,餘趨而西。四裏,至章源。四裏,過一小嶺,至桃源。又過一小嶺,二裏至石底。過水二重,俱有橋,三裏,至連塘。過一小嶺。二裏,過一橋。又二裏,鐵壚阪。又三裏,過香爐峰。其峰回亙三疊,南麵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結佛廬於上。時雨大作,竟不及登。香爐峰西即為安仁東界,於是又涉饒州境矣。三裏,簡堂源。過一裏,雨狂甚,衣內外淋漓。三裏,過新岩腳,而不知岩之在上也。從其東峽穿而北入,見其西崖下俱有橫亙之岩,飛瀑交灑於上,心知已誤,因避雨岩間,剖橘柚為午餐。已而令顧仆先探其北,不見影響既看不到又聽不到。複還探其南,見南崖有戶掩竹間,以為是無誤矣,亟出而趨其上。岩雖高敞,盤亙山半,然石粗竅直,無宛轉玲瓏之致。時已知其為新岩,非舊岩也,且岩僧雖具餐,觀其意惟恐客不去,餘遂亟出,趨下山。又躑躅雨中,西一裏,轉而北入山峽。
峽口巨石磊落,高下盤峙,深樹古藤,籠罩其上,甚有雅致。
由峽而入,其崖東西並峙,北連南豁,豁處即峽口,而連處其底也。馬祖岩在左崖之半,〔即新岩背。〕其橫裂一竅亦大約如新岩,而僧分兩房,其狗竇豬欄,牛宮馬棧,填塞更滿。餘由峽底登岩南上,時雨未已,由岩下行,玉溜交舞於外,玉簾環映於前,仰視重岩疊竇之上,欄柵連空,以為妙極。及登之,則穢臭不可向邇接近,皆其畜塒shi窩之所,而容身之地,麵牆環堵,黑暗如獄矣。時餘衣甚濕,日且就昏,其南房方聚眾作法法事,拒客不納,北房亦尤而效之,求一臥不可得。彷徨既久,寒冽殊甚,強索臥石龕之間。令僮以所齎ji攜帶米具就炊,始辭無薪,既以細米易,而成粥竟不見粒米也。
二十六日平明起,再以米炊,彼仍以細米易,姑餐而即行。仍從北連處下,令顧仆先出峽門之口,餘獨轉上西崖。奇書-整理-提供下載
其岩亦橫裂如馬祖,而無其深,然亦無其填塞諸穢趣也。從岩畔直趨而南,路斷處輒為開鑿,既竭走完岩端,〔崖壁峻立,不可下瞰,〕忽有洞透峽而出。既越洞西,遂分兩道,一道循崖而北,一道循崖而南,兩崖並夾,遂成一線。線中東崖之下,複裂為岩,亦橫如馬祖,而清淨幽渺,忽有霄壤之異。
岩外之崖,與對崖俱下墜百仞,上插千尺,俱不合如咫,而中亦橫裂,邃幽深若重樓。惟極北則豁然,以為可通外境,而豁處天光既辟,地險彌懸,削崖穹壁,莫可下上,洵實在是自然之幽阻,非所稱別有天地者耶?複還至洞門分道處,仰其上層,飛石平出,可以上登而又高無可攀。從其南道轉峰側而上,則飛閣高懸,莫可攀躋,另辟一境矣。時顧仆候餘峽下已久,乃穿透腹之洞,仍東出崖端,欲覓道下峽口,不可得;循舊沿崖抵北連處下,則顧仆見餘久不出,複疾呼而至矣。遂與同出峽口,東南四裏,過南吉嶺。遙望東麵亂山橫翠,駢聳其北者,為排衙石,最高;斜突其南者,為仙岩,最秀;而近瞰嶺下,一石尖插平疇,四麵削起者,為碣石,最峭。下嶺,即見大溪自東而來,直逼嶺腳,〔其溪發源滬溪,由上清而下。〕乃從溪北溯溪,東南四裏,至碣石下。則其石仰望穹然,雖漸展而闊,然削立愈甚,有孤柱撐天之狀。其下有碣石村,是為安仁東南界;渡溪南為瀝水,山溪上居民數十家,於是複屬貴溪矣。又東五裏,直抵排衙石之西,是為漁搪。漁塘居民以造粗紙為業,其地東臨大溪。循溪西南行一裏,為蔡坊渡,遂止宿焉。
二十七日蔡坊渡溪東一裏,龍虎觀。觀後一裏,水簾洞。南出山五裏,蘭車渡。三裏,南鎮宮。北行東轉一裏,渡溪即上清街,其街甚長。東一裏,真人府。南渡溪五裏,越一嶺,曰胡墅。西南七裏,曰石岡山,金谿縣東界也,是入撫州境。又三裏曰淳塘,又五裏曰孔坊,俱江姓,宿。
二十八日由孔坊三裏,鄭陀嶺。七裏,連洋鋪。十裏,葛坊。十裏,青田鋪。
有石梁水,出鄧埠。
十裏,茅田,即往撫州道。下一嶺為五裏橋,水始西向許灣橋,南有庵,旁有閣,為迎送之所。東南入金谿城。城徑二裏,由東出西,其北門為撫州道。城外東北為黃尖嶺,即出金處,《誌》所稱金窟山。
在城東五裏。其西為茵陳嶺,有岡西走,即五裏北分水之岡矣。
金窟山之東南,環繞城南者,曰朱幹山。
即翠雲山,翠雲寺在焉。
今名朱幹。
自金窟、茵陳,北東南三麵環城,所雲“錦繡穀”也。
惟西南少缺,小水沿朱幹西去,而下許灣始勝舟雲。朱於之南有山高聳,亦自東北繞而南,為劉陽寨、牟彌嶺,其東為滬溪,西為金谿之大塘山,疑即《誌》所稱梅峰也。
又南為七寶山。
二十九日發自大塘。
對大塘者,東為牟彌頂大山也。
南十裏為南嶽鋪,又西南十裏為賈源,又五裏為清江源。沿江西南,五裏為後車鋪,飯。又南十裏為界山嶺。
一名韓婆寨。
下嶺二裏,為滬溪分道。又二裏為大坪頭,水始南流。又四裏為橫阪鋪。五裏,七星橋。又五裏,潭樹橋。十裏,梧桐隘。
揭陽無渡,到建昌東門宿。
(十一月初一日缺)
十一月初二日出建昌南門,西行二裏至麻姑山足。上山二裏,半山亭,有臥瀑。又一裏半,噴雪〔亭〕,雙瀑。
〔麻姑以水勝,而詘qu於峰巒。半山亭之上,有水橫騫qiān,如臥龍蜿蜒。上至噴雪,則懸瀑落峰間,一若疋同“匹”練下垂,一若玉箸分瀉。分瀉者,交縈石隙,珠絡縱橫,亦不止於兩,但遠眺則成兩瀑耳。既墜,仍合為一,複如臥龍斜騫出峽去。但上之懸墜止二百尺,不能與雁宕、匡廬爭勝。〕又一裏,連泄五級,上有二潭甚深,舊亭新蓋,〔可名“五泄”。五泄各不相見,各自爭奇。〕〔螺轉環連,雪英指白的水花四出;此可一目而盡,為少遜耳。〕又半裏,龍門峽,上有橋。
〔兩崖夾立,泉搗中壑,不敢下視;架橋俯瞰於上,又變容與為雄壯觀。龍門而上,溪平山繞,自成洞天,不複知身在高山上也。〕又半裏,麻姑壇、仙都觀。左有大夫鬆,已死;右有通海井。西上嶺十裏,逾篾竹嶺,為丹霞洞。又上一裏,為王仙嶺,最高。西下二裏,張坊。西左坳中為華嚴庵,宿。
初三日王仙嶺東下一嶺為丹霞洞。
又逾篾竹嶺西坳中,南上越兩山,東南共五裏為飛爐峰,有小石爐方尺,自軍峰山南飛至。其地南為軍峰,北接麻姑,東瞰盱江,西極芙蓉,蓋在五老峰之西,陽華峰之西北矣。
(以下有缺)
初四日出建昌東門,過太平橋南行,循溪五六界,折而西一裏,出從姑之南,〔上天柱峰,〕見山頂兩石並起如雙髻者。
〔北〕向登其岩,曰飛鼇峰。岩前曰長春閣。閣之東有堂曰“鼇峰”,深處為羅先生講學之所。其後飛突而出,倒書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從東上天際亭,亭後鑿石懸梯而上,有洞。洞口隘如鬥,蛇像蛇一樣伏乃入,其中高穹而寬。
此天柱之南隅也。
出洞,仍下石級,沿崖從西登。
天柱、鼇峰之間,有台一掌,上眺層崖,下臨絕壁,竹拂石門,樹懸崖隙,為雲岩台。從其上西穿峰峽,架木崖間,曰雙玉樓。再西,一石欲墜未墜,兩峽並起,上下離立,若中剖而分者,曰一線天。
此鼇峰之北隅也。
一線既盡,峽轉而北,有平石二片,一方一圓,橫庋峽內,曰跏趺jiāfu佛教徒之盤腿坐法石。此二峰者,從天柱之西,鼇峰之北,又起二峰,高殺於鼇峰、天柱,而附麗成奇者也。其東一峰,即南與鼇峰夾成一線,又與西峰夾庋跏趺者。西峰之西,又有片石橫架成台,其東西俱可跏趺雲。從跏趺石東踐一動石,梯東峰而上,其頂南架梁於一線,遂出鼇峰之崩,東鑿級以躋,遂淩天柱之表。於是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嶠,翡翠插天。
〔時天霽,明爽殊甚。〕從此北下天柱之北,穹崖下臨,片石夾立,上有古梅一株,曰“屏風石”。天柱北裂一隙,上有懸台可躋而坐,曰“滴水崖”。內有石竇,直上三丈,正與南隅懸崖之洞相對。此天柱之北隅也。從此東下,又得穹崖一層,曰讀書台,今為竹影庵。從其南攀石而登,曰梅花岩,石隙東向,可臥可憩。此天柱東隅之下層也。飛鼇之西有鬥姆閣,其側有蟾窟石,下嵌為窩,上突為台,亦可趺fu同跗可嘯。此飛鼇西隅之下層也。
(以下有缺)
是日,建昌遇夏調禦、丘士章。
初五日晨餐後,別丘、夏。二裏,仍出大路南。十裏,登一嶺,曰楊源嶺。
下嶺,東則大溪自南而北,渡溪二裏,曰東界山鋪,去府已二十裏。
於是循溪東行,五裏,曰大洋,三裏,曰界下。眾舟鱗次溪中,以上流有石箭灘,重舟不能上下,俱泊此以待交兌者也。其北多益府王墓。再上二裏,即石箭灘,亂石填塞,溪流甚急。
其西為淩霄峰,亭亭獨上,有佛宇焉。
自楊源來,山勢回合,而淩霄獨高,過此山漸開,亦漸伏矣。又三裏,溪南一山遜於淩霄,而尖峭過之,曰八仙過腿。上有石聳起,頗異眾山,以無渡不及登。又七裏為硝石鋪,去府已四十裏矣。
市肆其長,南、東兩溪至此合流,南來者為新城之溪,東北者為杉關之水。東溪舟抵五福尚四十裏,至杉關尚陸行三十裏,則江、閩分界。南溪則六十裏而舟抵新城。新城之陸路,自硝石東渡東溪橋而南,為鐵仙岩。
其處山俱純石,如鍾推釜覆,北半俱斬峭為崖,屏立平疇間。
由崖隙而上,兩崖之間瀦zhu積累水成溪,崖插溪底。
鑿棧以入,又一水自東注,亦純石插底,隘不容足。架梁南渡,又轉一橋,西渡大溪,遂躡山峽而上,則飛岩高穹東向而出,髡徒和尚法宣依岩結閣,種竹於外,亦幽亦敞。
時日已欲墜,擬假榻於中,而髡奴逐客甚急,形於聲色。
遂出,仍渡峽橋,見有石級西上,遂躡之登。盤旋山頂,兩度過脊,皆深坑斷峽,回豆縱橫,或水或涸,想霖雨時靡非深浸也。時日已落崦嵫,下山二裏,仍西,宿硝石東溪橋之南。
初六日早起,聞有言覺海寺之勝者。平明,南趨二裏,則南溪之左也。寺亦古,其前即鐵仙以西之第二重也。蓋硝石之南,其山皆塊石堆簇,南則交互盤錯,斬若截堵,峰峰皆然,以鐵仙為中;而西則兩突而盡於南溪之左;即覺海寺前。
東則兩突而至於止〔止〕岩之東,再東則山轉而南矣。入覺海,見山在其前,即出而循崖以登崖之西,下瞰南溪涓涓北流,時有小舟自新城來。既南行,崖盡,有峽東下,蓋南北兩崖對峙其來峽,其度脊處反在西瀕溪之上。
餘見其峽深沉,遂躡山級,東向直登其巔。其巔有東西兩台。
〔自西而東,路盡莫前。下瞰亂壑縱橫,峽形屈曲枝分,匯水成潭,分曹疊瀉,疑即所雲金龜湖也。而二峰東下無路,但見東峽有水有徑,疑即鐵仙。仍從舊路下,至溪東兩崖對峽處,即從崖下東入峽中。漸下漸濕,遂東北三裏至小港口。水自韓公橋來,渡之入山。東北三裏,大石岩。五裏,韓公橋。三裏,雙同槽。南二裏,紫雲岩。西一裏,渡溪為夫子岩。返出紫雲,一裏至響石岩,又登嶺一裏至竺岫。〕初七日竺岫渡橋,東南三裏,舒坑嶺。又三裏,緬灣。
又六裏,陳坊。陳坊有溪自北南流,蓋自滬溪而下東溪者也。頂星下載站+qisuu
越橋而東上一嶺,又下而複上,日鐵灣嶺。共三裏,下嶺為錢家灣。又隨東溪二裏至黃源橋。渡溪而南一裏,過黃灣嶺。
南六裏,長行嶺。下嶺為連家灣,是為新城西北界。連家灣出岡為周家隘,即新城入郡官道。又西十裏,百順輔。又三裏上分水嶺。先是自百順西至周家隘,有小水西流,餘以為入南溪者;及登分水,而後知猶北入東溪者也。又五裏,過沙路嶺。又五裏過一橋,其水自高學坡來,五六裏越橋而南,即與南大溪遇。又二裏,東為觀者崖,西為仙居院,兩崖束溪如門,門以內澄潭甚深。
又三裏,入新城北門,出西門。
石門不甚壯,而闤闠頗盛。
出門渡石梁,則日峰山當梁瞰溪。
越橋即南隨溪行。已折西南,登白石嶺。十裏,過文江橋,始複與大溪遇,溪流至此已不勝舟矣。於是多隨溪,西南過竹山,山亦峭特自異,上有竹仙院。又十裏,周舍。周舍之南,路折而東,有潭偃水,頗覺汪洋,即文江之上流也。十五裏,宿於石瓶岡,去城二十五裏,去福山十五裏。
(八日缺)
初九日寫十二詩付崑即昆石上人,已上午矣。
即從草塘左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隱或現。
直下三裏,則溪自簫曲之後直從東南,與外層巨山夾而成者。蓋此山即閩界,其東北度而為簫曲,西北度而為應感峰、會仙峰,兩腋溪流夾而西去,猶屬新城也。
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數家,燕通“藝”,種植山種薑芋茶竹為業,地名阪鋪。由此溪渡,東南上嶺一裏,則平轉山腰。又南二裏,複直上山頂。又二裏,南下而東上,至應感岩。其岩西向,巨壑矗峭,環成一窩,置室於中,自下望之,真憑虛綴壁也。石崖之頂尚高一裏,崖僧留飯後,即從崖側躡蹬而登,以為諸峰莫高於此;既登而後知會仙之更高於眾也。應感二峰連起,東屬於大山,其屬處過脊甚峭。北流之水出於阪鋪,南流之水即從會仙峰北向而去,自應感、會仙西流之水止此。
餘蓋從應感南下三裏,過此一水複南上,則會仙北屬大山之脊也。脊東之水西出會仙之南,其南又有大山,東北而屬於應感後之大山,夾此水西去,其中塢落為九坊,乃新城之五十一都也。對會仙之山名迷陽洞,南即為邵武之建寧,其大山東南為泰寧,其西南為建昌之廣昌,則會仙南之大山,乃南龍北來東轉之處也。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亂壑縱橫,匯水成潭,疑所雲金龜湖即此水也。
〔四下四上,又四裏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無論簫曲、應感矣。自會仙西至南豐百裏,東南抵建寧縣亦百裏。其側有數家斜界迷陽洞南,為大山寥絕處。〕初十日由會仙峰西下,十裏過溪,即應感西南來溪也。
又五裏為官公坳。又五裏,下埔。應感溪自東而西,會仙南溪自南而北,俱會於下埔而北去。
〔自下埔而上,懸崖瀑布,隨處而是,亦俱會於下埔。〕路由下埔南而西,逾一嶺,五裏為黃舍。又西南逾二嶺,五裏至章村,山始大開,始有聚落闤闠kuánkui街市。
〔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寧縣邱家嶺,去章村南十五裏,又五十五裏始抵建寧雲。〕西五裏至容田,又西三裏過長江嶺。又三裏,烏石。
有卷石橋。
又二裏,上坪。隨溪西南四裏,有大溪自西南向東北,複溯之。西三裏,過木橋,溯北來小溪,渡小石橋,北上嶺。三裏,為茶塢坳。又西三裏,為何木嶺。越嶺,西南二裏,宿梅源。
十一日東方乍白,自梅源溯小流西上一嶺。路應度穀梅源至黃婆三十裏,黃婆至縣三十裏。
而西,因歇店主人言,竟從北直上嶺。三裏,逾嶺北,天漸明,問之途人,始知其誤。乃從嶺側徑道轉而南,越嶺兩重,共四裏得一村塢,詢之,曰:“此嶺即南豐界也。嶺北水下新城,嶺南下永豐此處‘永豐’恐為‘南豐’之誤,因為永豐離此地甚遠,但隨小水南行一裏,可得大道。”
從之,至漈ji指水邊,閩方言稱瀑布亦為漈上塢始與梅源大道合。其處平疇一環,四山繞壑,以為下土矣。已而流忽下墜,搗級而下,最下遂成一瀑,乃知五泄、麻姑之名,以幸而獨著也。
是名漈山灶,去梅源始五裏,餘迂作十裏行矣。水上人家為“漈上”,水下人家為“漈下”。又五裏,夏家橋,又五裏,尼姑坳,途中有兩小水自北來合。
又五裏,乾昌橋,已勝筏。
又五裏,滄浪橋。又五裏,黃婆橋。有一溪自北來,橋梁北溪上,水自橋南出,與漈上之水合,共下南山去;而陸路由北嶺入山,迂回嶺上。北行五裏,曰藏石嶺。又三裏,又過一小溪,亦自北而南。越而西,二裏,為思久鋪。鋪有小橋,橋下細流始西向行,路複隨之。五裏,西至來陂橋。又一溪頗大,自北來會,同過橋下;而漈上大溪亦自南來會,遂同注而北。
又一裏,溪之東有獅山,西有象山,獅山石獨突兀,而象山半為斧斤所鑿。二山緊束水口,架石梁其中,曰石家橋,溪自橋下俱北去,路自橋上西向府。渡橋一裏,又有小溪自南而北,亦有石梁跨其上。又三裏,上艾家嶺。又十裏至南豐,入城東門。三裏,出西門,則盱江自西南抵西門,繞南門而北轉,經東門而北下,想與漈上之水會於城北之下流也。
西門外瀕溪岸,則石突溪崖,鑿道其間,架佛閣於上。瀕江帶城,甚可眺望,以行急不及登。
又西五裏,一溪自北來,渡其橋;又一溪自西來,即溯之行。有數家在溪上,曰三江口,想即二溪與盱江合,故名也。
十二日東方甫白,從三江西渡溪,循左路行,路漸微。
六七裏,日出,入山口,居舍一二家,去路頗遙。先是,有言三江再進十裏,有山口可宿者,餘既訝其近,又疑其居者之寡。連逾二嶺,三裏,遇來人詢之,曰:“錯矣!
正道在南,從三江渡溪已誤也。“指餘南循小路轉。蓋其嶺西北為吳坑,東南為東坑,去三江已十裏矣。乃從南轉下一坑,得居民複指上嶺,共五裏,至後阿大山。從其西北小路直上二裏,則一小廟當路岐。從廟西北平循山半陰崖而行,又二裏而至一山過脊處,南北俱有路,而西向登嶺一路獨仄,遂躡之行。
既登一峰,即轉入山峽。其峽有溪在下,自西而東,東口破壁而下;綰wǎn口一峰,西南半壁,直傾至底,石骨如削鐵;路在其對崖。循峽陰西人,〔自過脊登嶺至此,〕共三裏。一石飛突南崖,瞰溪撐日,日光溪影,俱為浮動。溪中大石矗立,其西兩崖逼豎如門,水從崖中墜壁而下,〔瀠回大石而出,蓋軍峰東溪源也。〕崖下新架一橋。渡而北,又登嶺半裏,山回水聚,得岐路入一庵,名龍塘庵。有道人曰:“西有龍潭,路棘不可入。”得茗ming茶,食點數枚。出庵,從左渡小溪,遂複直上嶺。二裏,複循山北陰崖而行,屢有飛澗從山巔墜下,路橫越澗上〔流者五、六次,〕下複成溪。又三裏,得橫木棧崖。又二裏,直轉軍峰之北,仰望峰頂猶刺天也,有石澗自峰頂懸凹而下,蓋北溪之源矣。
渡溪〔二百步,〕複上一嶺,始與北來大路合,遂高南向峰頂,而上無重峰之隔矣。自東北路口西上一裏,至北嶺度脊處,有空屋三間,中有繩床土灶而無人居,其西下〔為〕宜黃之道,東即所從來大道也。自此南上,鑿蹬疊級,次第間出,蹈空而上,道甚修廣,則進賢金父母所助而成者。金名廷璧,自此愈上愈高,風氣寒厲,與會仙異矣。
〔自分道處至絕頂,悉直上無曲墜,共四千三百步,抵軍峰巔。〕登頂下望,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隊而來,乃閩中來脈也。
至絕頂之南,圓亙為著棋峰,亭亭峭削,非他峰所及。
〔蓋自南豐來,從車盤嶺南麵上,不及北道之辟;然經著棋峰棧石轉崖,度西峽中,躡蹬攀隙,路甚奇險。餘從北道望見之,恨不親曆。〕北起為絕頂,則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其北度之脈,則空室處。其北又起一峰,直走而為王仙峰,東下而為麻姑,東北下而為雲蓋,以結建昌者也。自著棋峰夾中望,下有洞穹然,攀箐掛石而下,日尚下午,至洞已漸落虞淵天色黃昏,亟仍攀躡而上,觀落日焉。
十三日(缺)白赤丸如輪,平升玉盤之上,遙望日下,白氣平鋪天末,上有翠尖數點,則會仙諸峰也。
仍從頂北下,十裏,至空屋岐路處,遂不從東而從西下,裏許而得混元觀,則軍峰之北下觀也。
其地已屬撫之宜黃。
〔聞山南車盤來道亦有下觀雲。〕循水北下,兩山排闥tà門,水瀉其中,無甚懸突飛洄之態。又下五裏,始至澗底,此軍峰直北之水也。既下山,境始開。又山一層橫列於外,則魚牙山也。又有一水自西南來,此軍峰西壑之水,至此與北澗會。循水東北又五裏,過袈裟石。綰兩澗之口,水出其間,百家之聚在其外,曰墟上。
又有一水亦自西南來會,則魚牙山之水也,與大溪合而北,西轉下宜黃,為宜黃之源雲。自墟上東北岐,路溯一小溪,十裏至東源。東向上嶺,三裏而登其上,曰板嶺。其水西流入宜,東南流入豐,東北流亦入宜,蓋軍峰北下之脊也。越嶺而東,一裏,複得坪焉。山溪瀠洄,數家倚之,曰章嶺。竟塢一裏,水東出峽間,下墜深坑,有路隨之,想走南豐道也。
其水東南去,必出南豐,則章嶺一隙其為南豐屬明矣。水口墜坑處,北有一徑亦漸下北坑,則走下村道矣。亦漸有溪北自下村出七裏坑,達楓林而下宜黃,則下村以北又俱宜黃之屬。是水口北行一徑,即板嶺東度之脊也,但其脊甚平而狹,過時不覺耳。下脊,北五裏,至下村。又北二裏,水入山夾中,兩山逼束形容兩山相距很近,擠緊收斂,使中間非常狹窄甚隘,而長水傾底,路瀠盤繞山半,山有凹凸,路亦隨之,名曰十八排,即七裏坑也。已而下坑渡澗,複得平塢,始有人居,已明月在中流矣。又北二裏,水複破峽而出。又一裏,出峽,是為楓林內村。又一裏,山開水轉,而西度小橋,是為楓林,一名陳坊。乃宿。
十四日平明飯,行,即從小橋循小溪北上。蓋楓林大溪西下宜黃,而小溪則北自南源分水而來者也。
溯北上五裏,入南灣坳,上分水嶺,南為宜黃,北為南城,西南境逾嶺為南源。五裏至八角莊,為洪氏山莊。
有水東下,舍之。北上黃沙嶺,二裏逾嶺,下巾兒漈,水亦東下,又舍之。北溯一小水,三裏,上欄寨門,平行嶺上,為李家嶺。又一裏,始下,下一裏,則磁龜在焉。磁龜者,羅圭峰玘qi之所居也,在南城西南九十裏,據李文正《東陽記》,北阻芙蓉,西阨連珠峰,南望軍峰,東則靈峰迤邐,有石在溪橋之下,而不甚肖;其溪亦不甚大;自西而東,夾溪而宅,甚富,皆羅氏也。問有花園坑,景亦沒,無可觀。遂東北逾嶺而下,溪自東南下坑中,路不能從也。東下三裏,山峽少開。又循一水,有橋跨之,曰雲陽橋,水亦東南下,又舍之。東逾一嶺,又二裏,曰乘龍坳,水亦南下。複東上二裏,曰鵝腰嶺。平行嶺上又二裏,而下一裏,曰鉏chu源,其水始東行。始至磁龜,以為平地,至此曆級而降,共十裏而至歪排,皆循東下,始知磁龜猶在眾山之心,眾山之頂也。歪排以上多墜峽奔崖之流,但為居民造粗紙,濯水如滓因水被汙染而混濁肮髒,失飛練懸殊之勝。
然鉏chu源小水已如此,不知滋龜以東諸東南注壑者,其必有垂虹界瀑之奇,恨路不能從何。出歪排,其南山塢始開,水亦南去。又東逾黃土嶺,共三裏,則下岐東行平疇中。五裏,一溪自西北東去,有橋架其上,曰遊真觀前橋。
又東五裏,則盱江自東南而北。是時日才下午,不得舟,宿於溪西之路東,其溪之東即新豐大市也。
十五日路東不得舟,遂仍從陸。右江左山,於是純北行矣。六裏,為大安橋。又三十裏,則從姑在望,入郡南門矣。
十六日過東門大橋,即從橋端南下。隨沙岸,叢竹夾道,喬鬆拂雲,江流雉堞右映,深樹密篝左護,是曰中洲。
有道觀,今改為佛宇。前二石將軍古甚,劉文恭鉉為之記,因程南雲盱人,與劉同在翰苑故也。是日再醉於夏調禦處。
十七日靜聞隨二擔從麻源大路先往宜黃,餘作錢、陳、劉諸書。是晚榻於調禦齋中。
十八日別調禦諸君。十五裏,午至麻姑壇。又西二裏,塢窮。循南山上,又二裏轉出五老西南,是為五老坳。於是循北山上,又二裏為篾竹嶺,越嶺二裏為丹霞洞,又西上一裏為王仙嶺,越嶺又西一裏為張村,皆前所曆之道也。於是又西平行山半,四裏,逾朱君嶺,複沿山半行。
深竹密樹,彌山繪穀,〔紅葉朱英,綴映沉綠中,曰鞋山。〕五裏,石坪。山環一穀,隨水峽而入,中甚圓整,萬山之上,得此一龕,亦隱居之所,惜為行道踏破雲幃耳。居民數十家,以造紙為業。
自石坪複登嶺,嶺峻而長,共五裏始達嶺頭,即芙蓉東過之脊也。脊二重,俱狹若堵牆,東西連屬。脊南為南城屬,下有龍潭古刹〔在深坑中,道小不及下。〕脊北為臨川屬。度脊而西即芙蓉山,自南而北高亙於眾山之上。
其山之東則臨川、南城之界。西則宜黃屬矣。循山之東北又上裏許,山開一箝qián即鉗東北向,是為芙蓉庵,昔祠三仙,其今僧西庵葺為佛宇,遂宿其中。
十九日從庵側左登,皆小徑,直躋一裏,出峰上。又平行峰頂,北最高處為三仙石。登其上,東眺黃仙峰,已不能比肩;南眺軍峰,直欲競峻;芙蓉之南,有陳峰山在十裏內,高殺於芙蓉,而削峭形似,蓋芙蓉之來脈也。憑眺久之,從峰北小徑西下裏許,與石坪西來之大道合。又下五裏,忽路分南北。始欲從南,既念大路在北,宜從北行,遂轉而北,始有高篁huáng竹子叢木。
又西下一裏,始有壑居塍壟,名曰爛泥田。複逾嶺西下一裏,更循嶺而登二裏,直躡峰頭,名曰揭燭尖。
又名避暑營。
從尖西南下二裏,是為南坑。有澗自東南來,四山環繞,中開一壑,水口緊束,灣環北去。有潘、吳二姓綰wǎn處此指結集控扼水口而居,獨一高門背水朝尖,雄撮一塢之勝。隨水出其後,數轉而出,一裏,有水自北而來,二水合而南,路隨之。一裏,轉而西,共八裏,西逼高峰,有水自南來會,合而北去,有橋跨之,曰港口橋。循左麓而北,又轉西行,北渡溪,共五裏,得大塢,曰上坪。過上坪石梁,水注而北,路西折登山,迤邐而上,五裏至杉木嶺。逾嶺下二裏,山塢緊逼,有故家宅,其中曰君山,皆黃氏也。飯而出隘,五嶺上矮嶺。逾嶺共五裏,出楊坊,南行為坑陰,乃宜邑钜同“巨”聚。西行七裏,宿車上。
二十日雞再鳴,自車上載月西行,即與大溪遇。
〔想即墟上之溪,自南而北者,發源軍峰,經坑陰至此。〕已而溪直南下,路西入山。又五裏,登嶺。又三裏,逶迤至嶺隘,有屋跨其間,曰黃嶺。下嶺二裏,大溪複自南來。渡溪,天始明,山始大開。隨溪西北行五裏,有塔立溪口小山上,塔之西北即宜黃城也。
又有一大溪西南自東壁巡司來,直抵城東,有長木橋之;水遂北與東溪合,有大石橋架其上,曰貫虹;再北,則一小溪循城西北而東入大溪,亦有橋跨其上,曰豐樂。
是日抵宜黃東門貫虹橋之旅肄,覓得靜聞,始出,亟呼飯飯靜聞,與之北過豐樂橋,上獅子岩。岩回盤兩層,兀立三溪會合之北衝,大溪由此北下撫州者也。
已而西經城北,至新城北門。北一裏,過黃備橋。又西北一裏,北入山,得仙岩。岩高峙若列錦層,上穹下逼,其西垂忽透壁為門,穿石而入,則眾山內閟bi閉,若另一世界。而是岩甚薄,不特南麵壁立,而北麵穹覆更奇,其穿透之隙,正如度之通天岩,亦景之最奇者也。三裏,仍入城之北門。蓋是城東瀕溪為舊城,而西城新辟,一城附其外,繚繞諸峰,因之高下。經城三裏,出南門。
循東壁南來之溪西南行,五裏,過四應山之東麓。
又十五裏,有小峰兀立溪上作猙獰之狀,其內有譚襄敏此人曾與戚繼光大破倭寇墓焉。
又二裏,過玉泉山下,山屏立路右若負扆,仰瞻峭拔,有小廬架崖半。欲從之,時膝以早行,忽腫痛不能升。又隨大溪南行三裏,有小溪自西來注,即石蛩即拱之下流也,始舍大溪溯小溪,折而西入三裏而得石蛩寺。寺新創,頗宏整。寺北有矗崖立溪上,半自山頂平剖而下,其南突兀之峰猶多,與之對峙為門,而石蛩之嶺正中懸其間,而寺倚其東麓。仰望之,隻見峰頂立石轟然,不知其中空也。是晚宿寺中,以足痛不及登蛩。
二十一日晨餐後,亟登蛩。是峰東西橫跨,若飛梁天半,較貴溪之仙橋,高與大俱倍之,而從此西眺,隻得其端。
從寺北轉入峽中,是為萬人緣。
譚襄敏初得此寺,欲廢為墓,感奇夢而止。今譚墓在玉泉山東北,宅基諸坊一時俱倒,後嗣亦不振。寺始為僧贖而興複焉。僧以其地勝,故以為萬人巨塚,甃石甚壯。
地在寺北,左則崖,右則寺也。由萬人緣南向而登,仰見〔竹影浮颺,〕一峰中〔穿〕高迥。
〔透石入,〕南瞰亂峰兀突,〔溪聲山色,另作光響,非複人世。〕於是出橋南,還眺飛梁之上,石痕橫疊,有綴廬嵌室,無路可登。徘徊久之,〔一山鶴衝飛而去,響傳疏竹間,〕令人不能去。蓋是橋之南,其內石原裂兩層,自下而上,不離不合,隙俱尺許。由隙攀躋而上,可達其上層,而隙夾逼仄,轉身不能伸曲,手足無可攀躡,且以足痛未痊,悵悵還寺。問道寺僧,僧雲:“從橋內裂隙而登躡甚難。必去衣脫履,止可及其上層,而從上垂綆,始可引入中層。”僧言如此,餘實不能從也,乃於石蛩飯而行。五裏,由小路抵玉泉山下,遂曆級直登。其山甚峻,屏立溪之西北,上半俱穹崖削壁,僧守原疊級鑿崖,架廬峰側一懸峰上。三麵憑空,後複離大山石崖者丈許,下隔深崖峽。時廬新構,三麵俱半壁,而寂不見人。
餘方賞其虛圓無礙,憑半壁而看後崖。
久之,一人運土至,詢之,曰:“僧以後壁未全,將甃而塞之也。”問僧何在,曰:“業從山下躋級登矣!”因坐候其至,為之畫即劃、策劃之意曰:“汝慮北風吹神像,何不以木為龕坐,護置室中,而空其後壁,正可透引山色。造物之懸設此峰,與爾之綰架此屋,皆此意也。
必甃而塞之,失此初心矣。“僧頷之,引餘觀所謂玉泉者。
有停泓一穴,在廬側石灶之畔,雲三仙卓錫而出者,而不知仙之不杖錫也。
下玉泉,三裏,出襄敏墓前。
又隨溪一裏,由小路從山北行,蓋繞出玉泉山之東北也。
最北又有馬頭山,突兀獨甚,在路左。
過白沙嶺,望西峰尖亙特甚,折而東之,是為北華山。山頂佛宇被災,有僧募飯至,索而食之。下山二裏,入南門,北登鳳凰山。
其山兀立城之東北,城即因之,北而峭削,不煩雉堞也。下山,出北水關,抵逆旅已昏黑矣。
二十二日由北城外曆鳳凰山北麓,經北門,二裏,過黃備橋。
橋架曹溪之上。西北行十裏,溯溪至元口。又五裏至官莊前,西南渡溪,又十裏至陳坊。北渡小木橋,為曹山寺道。
遂令顧仆同擔夫西至樂安之流坑,餘與靜聞攜被襆fu包袱,渡橋沿小溪入。五裏,為獅子口。由回龍洞而入山隘,即曹山也。其內環峰凹辟,平疇一圍,地圓整如砥,山環繞如城,水流其間。自回龍口而南下陳坊,又東下宜黃,交鎖曲折,亦此中一洞天,為丹霞、麻姑之類也。初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後加“草”、加“點”,名荷玉山。唐本寂禪師禮曹溪回,始易名曹山。宋賜額寶積寺,毀於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基田俱屬縉紳。茲有名僧曰觀心,將興複焉。觀心,宜黃人,向駐錫豐城,通儒釋之淵微發生及發展,兼詩文之玄著。餘一至,即有針芥之合指性情契合,設供篝燈,談至丙夜,猶不肯就寢,曰:“恨相見之晚也。”先是,餘午至,留飯後即謂餘曰:“知君誌在煙霞,此中尚有異境,曹山舊跡,不足觀也。”
二十三日早聞雨聲。飯而別觀心,出曹山,而雨絲絲下。三裏至陳坊木橋,仍西從大道。
溯溪二裏,過鵬風橋。
溪南自山來,路西折逾小嶺。又三裏,複西渡溪之上流,曰接龍橋。
蓋溪自曹山後嶺北山峽而來,南下而轉至鵬風橋者,此流尚細,而宜黃、崇仁之界,因逾接龍橋而西,即為崇之東南境。從此入山共三裏,逾大霍嶺,直逼龍骨山下。又二裏,逾骨嶺,水猶東注。又三裏,下襆頭嶺,水始西流。又四裏至純鄉,則一溪自南而北矣。渡溪橋是為純鄉村,有居民頗眾。隨水西二裏,北下為崇仁道。南循小水一裏,西登幹岡嶺,嶺頗峻,逾嶺而下,純西南行矣。十裏,至廖莊橋,有溪自南而北,其大與純鄉之溪並,東北流,當與純溪同下崇仁者也。又西五裏,過練樹橋,橋跨巴溪之上。又西過坳上,蓋南來之脈北過相山者也。其東水下練樹橋為小巴溪,西水下雙溪橋為大巴溪,俱合於罕滸,北即峙為相山,高峙朱碧街之北。再西即為芙蓉山。芙蓉尖峭而相山屏列,俱崇仁西南之巨擘也。自練樹橋又五裏而至朱碧街。其地在崇仁南百餘裏,南五十裏為大華山,西南三十裏為樂安縣。
二十四日昧爽黎明,從朱碧西南行,月正中天。二裏為雙溪橋。二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俱會於橋北,透橋東南去。路從西南,又一裏為玄壇廟橋。其水自西而東,乃芙蓉西南之流,當亦東會雙溪而下罕滸入巴溪者也。過溪南一裏,越雷公嶺,有溪自南而西北去。下嶺即東南溯溪,一裏為雷公場,又南三裏為深坑。又東南二裏為石腦,上有橋曰崑kun陽橋。
又南三裏曰雙湛橋,又二裏曰趙橋,又五裏曰橫岡,又五裏越一嶺,曰趙公嶺。自石腦來十五裏,其嶺坦而長,蓋東自華蓋山度脊,而西經樂安,而北轉進賢,為江西省城之脈者也。嶺北水繞雷公而西北下崇仁,嶺南水由大陂而下永豐、吉水者也。下嶺,山隘漸辟,其內塢曰白麻插,水雖西流樂安、永豐,而地猶屬崇仁;其外岡曰崇仁仙觀,則樂安之界也。由白麻插循左山東南行,三裏至大坪墅,轉而東向入山。又二裏,東至一天門,有澗西注石橋下,從此遂躡級上登。一裏至舊一天門,有二小溪,一自東南,一自東北,合於石屋之上。從此俱峻阪懸級。又七裏至二天門,逐兩度過脊之阪,俱狹若堵牆。於是東北繞三峰之陰北,共七裏而登華蓋之頂,謁三仙焉。蓋華蓋三峰並列,而中峰稍遜,西為著棋,東為華蓋。路由西峰而登,其陽南甚削,故取道於陰。華蓋之上,諸道房如峰窩駕空,簇繞仙殿,旁無餘地,無可眺舒。飯於道士陳雲所房,亟登著棋,四眺形勝。其北正與相山對,而西南則中華山欲與頡頏xiéháng不相同下,東與南俱有崇嶂,而道士不能名,然皆不能與華蓋抗也。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裏,東去宜黃亦百二十裏,西去樂安止三十裏,〔西南一百裏至永豐,〕東南至寧都則二百餘裏焉。
餘自建昌,宜取道磁龜,則直西而至;自宜黃,宜取道石蛩從雲封寺,亦直西而至;今由朱碧,則迂而北,環而西,轉而東向入山,然取道雖迂五十裏,而得北遊曹山洞石,亦不為恨也。下山十五裏,至三天門,渡石橋而南,遂西南向落日趨。五裏過崇仙觀。又三裏越韜嶺,是為樂安界。又西南三裏,渡一溪橋。
又四裏,溪西轉出大陂,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時日已暮,遂宿大陂。
二十五日是日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西南五裏為藥臘。又五裏為曾田,其處村居甚盛,而曾氏為最,家廟祀宗聖公孔子之弟子曾參。從此轉而南,渡溪入山,乃中華山之西北麓支山也。中華在華蓋西南三十裏,從藥臘來循其陰西行,至是乃越而轉其西北。又三裏為饅頭山,見溪邊橫石臨流,因與靜聞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及起而行,回顧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為架壑之石也。餘之從樂安道,初覽其《誌》,知其城西四十裏有天生石梁,其側有石轉運,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為與石橋無緣;而不意複得此石,雖溪小石低,已見“天生”一斑。且其東北亦有石懸豎道旁,上如卓錐,下細若莖,恐亦石橋轉運之類矣。又南一裏為黃漢。又南逾一小嶺,一裏是為簡上,為中華之西南穀矣。從此婉轉山坑,漸次而登,五裏,上荷樹嶺,上有瞻雲亭。
蓋嶺之東北為中華,嶺之西南為雪華,此其過脈之脊雲。逾嶺南下二裏,至坑底,有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會而南。三裏,出源裏橋。又三裏則大溪自東而西,渡長木橋至溪南,是為流坑。其處闤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大溪之水東五十裏自郎嶺而來,又東過大樹嶺,為寧都界,合太華、中華東南之水至此,西八裏至烏江,又合黃漠之水南下永豐焉。是日午至流坑,水涸無舟,又西八裏,宿於烏江溪南之茶園。
二十六日因候舟停逆旅。急索飯,即渡溪橋北上會仙峰。其峰在大溪之北,黃漠溪之西,蓋兩溪交會,而是山獨峙其下流,與雪華山東西夾黃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峰高聳突兀倍於雪華,而陽多石骨嶙峋,於此中獨為峻拔。其西南則豁然,溪流放注永豐之境也。由溪北從東小徑西上,五裏而至會仙峰。按《誌》止有仙女峰,在樂安南六十裏,而今土人訛為會仙雲;然其為三仙之跡則無異矣。是峰孤懸,四眺無所不見。老僧董懷莪為餘言:“北四十裏為樂安,西南六十裏為永豐,直西為新淦gān,直東為寧都。其東北最遠者為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又次為雪華,三華俱在東北。而樂安之北有西華,兀立雲霧之間,為江省過脈,尖拔特甚,蓋從太華西北渡趙公嶺而特起者也。”由會仙而上,更西北一裏,其石巑岏cuánwán山高銳峻,上多鵑花紅豔,〔但〕不甚高,亦冬時一異也。
由會仙南麵石磴而下,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由其山峭拔無水泉,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轍耳。下山五裏,至溪旁,其南即為牛田,水南,其北為烏江,其東為茶園,餘所停屐處也。午返,舟猶不行,遂止宿焉。
〔餘自常出來,所經縣治無不通舟,惟金谿、樂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裏外。〕二十七日〔舟發〕烏江,三十裏,豐陂宿。
二十八日十裏,將軍。二十裏,永豐宿。
二十九日自永豐西南五裏放舟,又三十五裏北郊。
吉水界。二十五裏,亦名烏江。又十裏,下黃宿。
三十日早行。
二十裏,鳳凰橋。
溪右崖上有鳳眼石,溪左為熊右禦史概所居。
又五裏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駕。遂繞吉水東門,轉南門、西門、北門,而與贛水合。蓋三麵繞吉水者為恩江,由永豐來。贛水止徑北門。
十二月初一日先晚雨絲絲下,中夜愈甚,遂無意留吉水。
入城問打聽張侯後裔。
有張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門內,隔晚托顧仆言,與張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雲。蓋張乃世科而無登第者,故後附於侯族,而實非同派。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間雲亦別駕吾常,有遺墨在家雲,曾附祀張侯之廟,為二張祠。此一時附托之言。按張侯無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時被毀已久,何從而二之?更為餘言:侯之後人居西園,在城西五六十裏,亦文昌鄉也;族雖眾,無讀書者,即子衿秀才亦無一人。餘因慨然!時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蓋此中已三月無雨矣。時舟已移北門贛江上。由北門入至南門之張氏,仍出北門。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贛江行。十裏,挾天馬山之西。十裏,過小洲頭,東有大、小洲二重,西則長岡逶迤,有塔與小洲夾江相對。至是雨止日出。又十裏,轉挾螺子山之東,而泊於梅林渡,去吉郡尚十裏。既暮,零雨複至。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吉水東大而高者,曰東山,即仁山也。
太平山在其內,又近而附城,曰龍華寺。寺甚古,今方修葺qi修整,有鄒南皋先生祠。佛殿前東一碑,為韓熙載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寧史。南唐世家》撰,徐鉉八行書。蓋即太平西下之壟,南北回環,瑣成一塢,而寺在中央。
吉水西為天馬山,在恩、贛二江夾脊中。
北為玉笥si山,即峽山之界贛江下流所經也。南為巽xu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為本縣之文筆峰。建昌人言軍峰為吉水文筆,因此峰而誤也,大小迥絕矣。
初二日黎明甫剛剛掛帆,忽有順水舟叱吒而至,掀篷逼舟,痛毆舟人而縛之,蓋此間棍徒托言解官銀,而以拿舟嚇詐舟人也。勢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視舟子如搏羊,竟欲以餘囊過其舟,以餘舟下省。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鋪蓋鈴串之物,而竟不見銀扛,即果解銀,亦無中道之理。餘諭其此間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bi給以汝。其人聞言,咆哮愈甚,竟欲順流挾舟去。餘乘其近涯,一躍登岸,亟覓地方王姓者,梅林保長也。呼而追之,始得放舟。餘行李初已被移,見餘登陸,乃仍畀還即歸還;而舟子所有,悉為抄洗,一舟蕩然矣。
又十裏,飯畢,〔抵吉安郡。〕已過白鷺洲之西,而舟人欲泊南關;餘久聞白鷺書院之勝,仍返舟東泊其下,覓寓於書院中淨土庵。是日雨絲絲不止,餘人遊城中,頗寥寂,出南門,見有大街瀕江,直西屬神岡山,十裏闤闠,不減金閶也。
初三日中夜雨滂沱。
晨餐後,即由南關外西向神岡。
時雨細路濘,舉步不前,半日且行且止,市物未得其半,因還至其寓。是日書院中為郡侯季考,餘出時諸士畢集,及返而各已散矣。郡侯即家複生,是日季考不親至,諸生頗失望。
初四日雨。入遊城中,出止白鷺洲。
初五日入城拜朱貞明、馬繼芳。下午,取藥煮酒,由西門出,街市甚盛。已由南門大街欲上神岡,複行不及也。
初六日臥雪鷺洲。
初七日臥雪鷺洲。下午霽,入城。由東門出,至大覺庵,已在梅林對江,不及返螺子。
初八日由鷺洲後渡梅林,五裏。
又東北十裏,大洲。
乃東十裏入山,登洲嶺,乃南山北度之脊,因西通大洲,故雲。
從嶺直上五裏,天獄山。下直南十裏,宿南山下坑中季道人家。
初九日東十裏,出山口曰五十都。東南十裏,過施坊。
人家甚盛。入山五裏,直抵嵩華山西麓,日虎浮,拜蕭氏。其外包山一重,即與施坊為界者也,東北從嵩華過脈,今鑿而燒灰,西麵有洞雲庵向施坊焉。
初十日登嵩華山,上下俱十裏。
十一日遊洞雲。由北脊來時,由南峽口大路入,往返俱六裏。
十二日晨餐於蕭處,上午始行。循嵩華而南五裏,鏡坊澎。東為嵩華南走之支,北轉而高峙者名香爐峰,其支蓋於查埠止十裏也。
又南五裏登分水嶺,逾嶺東下五裏為帶源,大魁王艮所發處也。由帶源隨水東行五裏,出水口之峽,南入山。三裏為燕山,其處山低嶺小,居民蕭氏,俱築山為塘以蓄水,水邊盛放。複逾小嶺而南,三裏,過羅源橋,複與帶溪水遇,蓋其水出峽東行,循山南轉至此。度橋而南,山始大開,又五裏宿於水北。
十三日由水北度橋,直南五裏,渡滬溪橋,是為夏朗,即劉大魁名儼發跡處也。
又南五裏,為西園張氏,是日在其家。
下午,淮河自羅坡來。
十四日雨雪。淮河同乃郎攜酒來。是晚二巫歸。
十五日霽,風寒甚。晚往西山。
十六日張氏公祠宴。
十七日五教祠宴。
十八日飯於其遠處。上午起身,由夏朗之西、西華山之東小徑北迂,五裏西轉,循西華之北西行,十裏,富源。
其西有三獅鎖水口。又西二裏為瀧頭,彭大魁教發跡處也,溪至此折而南入山。又五裏為瀟瀧,溪束兩山間,如衝崖破峽,兩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為“瑞石飛霞”,峽中有八景焉。由瀧溪三裏,出百裏賢關,謂楊救貧雲“百裏有賢人出也”。
又西北二裏為第二關,亦有崖石危亙溪左。
又西北三裏,出羅潭,為第三關。過是山始開,其溪北去,是為查埠。又西北五裏後與溪遇,渡而北,宿於羅家埠。
十九日昧爽行。十裏,複循西岩山之南而行,三裏為值夏。西八裏,逾孟堂坳,〔則贛江南來,為澆洋入處。〕又二裏,張家渡,乃趁小舟順流北下。十裏,有市在江左,曰永和,其北涯有道,可徑往青原。乃令張氏送者一人,名其遠,張侯之近支。
隨舟竟往白鷺;而餘同張二巫及靜聞,登北涯隨山東北行。五裏,入兩山之間。又一裏,有溪轉峽而出。渡溪南轉,石山當戶,清澗抱壑,青原寺西向而峙。主僧本寂留飯於其寒,亦甚幽靜。蓋寺為七祖舊刹,而後淪於書院,本寂以立禪恢複,盡遷諸書院於山外,而中構傑閣,猶未畢工也。
寺後為七祖塔,前有黃荊樹甚古,乃七祖誓而為記者。
初入山,不過東西兩山之夾耳;至北塢轉入而南,亦但覺水石清異,澗壑瀠回;及登塔院,下瞰寺基,更覺中洋開整,四山湊合向中靠攏。其塢內外兩重,內塢寬而密,外塢曲而長,外以移書院,內以供佛宇,若天造地設者。餘以為從來已久,而本寂一晤,輒言其興複之由,始自丙寅、丁卯之間。蓋是寺久為書院,而〔鄒〕南皋、〔郭〕青螺二老欲兩存之,迎本寂主其事。本寂力言,禪刹與書院必不兩立,持說甚堅,始得遷書院於外,而寺田之複遂如破竹矣。寺前有溪,由寺東南深壑中來,至寺前匯於翠屏之下。
〔翠屏為水所蝕,山骨嶙峋,層疊聳出,老樹懸綴其上,下映清流,景色萬狀。〕寺左循流而上,山夾甚峻,而塢曲甚長,曲折而入十裏,抵黃鯰嶺。
塢中之田,皆寺僧所耕而有者。
入口為寺之龍虎兩砂,回鎖隘甚,但知有寺,不複如寺後複有此塢也。餘自翠屏下循流攀澗,宛轉其間,進進不已,覺水舂菜圃,種種不複人間。
久之,日漸西,乃登山逾嶺,仍由五笑亭入寺。別立禪即本寂出山,渡溪橋,循外重案山之南五裏,越而西,遂西北行十裏,渡贛江,已暮煙橫渚水中之小塊陸地,不辨江城燈火矣。
又三裏,同二張宿於白鷺洲。
二十日同張二巫、靜聞過城西北二裏,入白燕山。山本小壟,乃天華之餘支,寺僧建豎,適恰逢有白燕來翔,故以為名。還由西門入,至北門,過黃禦史園,門扃jiong關閉不入。
黃名憲卿,魏璫事廢。
又北入田中丞園。
田名仰。
園外舊坊巍然,即文襄周公即永樂進士周忱之所居也,魯靈光尚複見此,令人有山鬥即泰山北鬥,意指仰慕之人之想。
日暮寒煙,憑吊久之,乃出昌富門,入白鷺宿。
二十一日張氏子有書辦於郡上,房者曰啟文,沽酒邀酌。遂與二巫、靜聞由西城外南過鐵佛橋,八裏,南登神岡山頂。其山在吉安城南十五裏,安福、永新之江所由入大江處。山之南舊有劉府君廟,劉名竺,陳、梁時以曲江侯為吉安郡守,保良疾奸,綽有神政,沒而為神,故尊其廟曰神岡,宋封為利惠王。
下臨安、永小江。遂由廟左轉神岡東麓,北隨贛江十五裏,至吉安南城之螺川驛。又三裏,暮,入白鷺。
白鷺洲,首自南關之西,尾徑東關,橫亙江中,首伏而尾高。書院創於高處,前鑄大鐵犀以壓水,連建三坊,一曰名臣,二曰忠節,三曰理學。坊內兩旁排列號館,為諸生肄業之所。九縣與郡學共十所,每所樓六楹。其內由橋門而進,正堂曰正學堂,中樓曰明德堂;後閣三層,下列諸賢神位,中曰“天開紫氣”,上曰“雲章”。閣樓回環,而閣傑聳,較之白鹿,迥然大觀也。是院創於宋,至世廟時郡守汪受始擴b而大之。
熹廟明熹宗朱由校時為魏璫指魏忠賢所毀,惟樓閣未盡撤。
至崇禎初,郡守林一仍鼎複舊觀焉。
二十三日在複生署中自宴。
二十四日複生婿吳基美設宴。基美即餘甥。
二十五日張侯後裔以二像入署。上午,別複生,以輿車送入永新舟,即往覓靜聞,已往大覺寺。及至已暮,遂泊螺川驛前。
二十六日舟人市買菜,晨餐始行。十裏,至神岡山下,乃西入小江。風色頗順,又西二十五裏,三江口。一江自西北來者,為安福江;一江自西南來者,為永新江。舟溯永新江西南行,至是始有灘。又十五裏,泊於橫江渡。是日行五十裏。
二十七日昧爽發舟。
二十裏,廖仙岩。
有石崖瞰江,南麵已為泰和界,其北俱廬陵境也。自是舟時轉北向行,蓋山溪雖自西來,而屈曲南北也。十裏,永陽,廬陵大市也,在江之北;〔然江之南岸,猶十裏而始屬泰和,以舟曲而北耳。〕又十五裏,北過狼湖,乃山塢村居,非湖也。居民尹姓,有舡百艘,俱捕魚湖襄間為業。又十五裏,泊於止陽渡,有村在江之北岸。
是日行六十裏,兩日共行百裏,永新之中也。
先是複生以山溪多曲,欲以二騎、二擔夫送至茶陵界;餘自入署,見天輒釀雪,意欲從舟,複生乃索舟,並以二夫為操舟助。至是朔風勁甚,二夫纖荷屢從水中多次下水拉纖,餘甚憫其寒,輒犒以酒資。下午,濃雲漸開,日色亦朗,風之力也。
二十八日昧爽,牽而行,寒甚。二十裏,敖城,始轉而南。掛篷五裏,上黃壩灘。複北折,遂入兩山峽間。五裏,枕頭石。轉而西,仍掛帆行,三裏,上黃牛灘,十八灘從此始矣。灘之上為紛絲潭,潭水深碧,兩崖突束如門,至此始有夾峙之崖,激湍之石。又七裏,上二灘,為周原,山中洋壑少開,村落倚之,皆以貨即賣薪為業者也。
又五裏為畫角灘,十八灘中之最長者。
又五裏為坪上,則廬陵、永新之界也。
兩縣分界在坪上之東,舟泊於坪上之西。
二十九日昧爽行。
二十裏,橋麵上舊有橋跨溪南北,今已圮,惟亂石堆截溪流。
又五裏為還古。
望溪南大山橫亙,下有二小峰拔地兀立,心覺其奇。
問之,舟人曰:“高山名義山,土人所謂上天梁也,雖大而無奇;小峰曰梅田洞,洞即在山之麓。”餘夙慕梅田之勝,亟索飯登涯,令舟子隨舟候於永新。
餘用靜聞由還古南行五裏,至梅田山下,則峰皆叢石聳疊,〔無纖土蒙翳其間,真亭亭出水蓮也。〕山麓有龍姓者居之。
東向者三洞,北向者一洞,惟東北一角山石完好,而東南洞盡處與西北諸麵,俱為燒灰者。鐵削火淬,玲瓏之質,十去其七矣。
東向第一洞在穹崖下,洞左一突石障其側。
由洞門入,穹然而高,十數丈後,洞頂忽盤空而起,四圍俱削壁下垂,如懸帛萬丈,牽綃回幄形容石壁像牽拉纏繞的布慢一般,從天而下者。
其上複噓竇嵌空有洞穴在半壁敞開,結蜃成閣,中有一竅直透山頂,天光直落洞底,日影斜射上層,仰而望之,若有仙靈遊戲其上者,恨無十丈梯,淩空置身其間也。由此北入,左右俱有旋螺之室,透瓣之門,伏獸垂幢,不可枚舉。而正洞垂門五重,第三重有柱中擎,剖門為二:正門在左,直透洞光;旁門在右,暗中由別竇入,至第四門之內而合。再入至第五門,約已半裏,而洞門穹直,光猶遙射。至此路忽轉左,再入一門,黑暗一無所睹,但覺空洞之聲,比明處更宏遠耳。
欲出索炬再入,既還步,所睹比入時更顯,垂乳列柱,種種滿前,應接不暇,不自覺其足之不前也。洞之南不十步,又得一洞,亦直北而入,最後亦轉而左,即昏黑不可辨,較之第一洞,正具體而微,然洞中瑰異宏麗之狀,十不及一二也。
既出,見洞之右壁,一隙岈然若門。側身而入,其門高五六尺,而闊僅尺五,上下二旁,方正如從繩挈矩指合規矩,而檻桔指洞門檻欄之形,宛然斫削而成者。其內石色亦與外洞殊異,圓竇如月,側隙如圭,玲瓏曲折,止可蛇遊猿倒而入。有風蓬蓬然從圓竇出,而忽昏黑一無所見,乃蛇退而返。出洞而南不十步,再得第三洞,則穹然兩門,一東向,一南向,名合掌洞。
中亦穹然明朗。初直北入,既而轉右。轉處有石柱潔白如削玉,上垂而為寶蓋,綃圍珠絡,形甚瑰異。從此東折漸昏黑,兩旁壁亦漸狹,而其上甚高,亦以無火故,不能燭其上層,而下則狹者複漸低,不能容身而出。自是而南,淩空飛雲之石,俱受大斧烈焰之剝膚矣。
仍從山下轉而北,見其聳峭之勝,而四顧俱無徑路。仍過東北龍氏居,折而西,遇一人引入後洞。
是洞在山之北,甫入洞,亦有一洞竅上透山頂,其內直南入,亦高穹明敞。當洞之中,一石柱斜騫於內,作曲折之狀,曰石樹。其下有石棋盤,上有數圓子如未收者。俗謂“棋殘子未收”。後更有平突如牛心、如馬肺者,有下昂首而上、上垂乳而下者,欲接而又不接者。其內西轉,雲可通前洞而出,以黑暗無燈,且無導者,姑出洞外。
時連遊四洞,日已下舂,既不及覓炬再入,而洞外石片嶙峋,又覺空中浮動,益無暇俯幽抉閟bi閉矣此句意即無暇覽那些幽閉的景色。
遂與靜聞由石瓣中攀崖蹈隙而上,下瞰諸懸石,若削若綴,靜聞心動不能從,而山下居人亦群呼無路不可登;餘猶宛轉峰頭,與靜聞各踞一石,出所攜胡餅啖之,度已日暮,不及覓炊所也。既而下山,則山之西北隅,其焚削之慘,與東南無異矣。乃西過一澗,五裏,入西山。循水口而入,又二裏登將軍坳,又二裏下至西嶺角,遂從大道西南行。五裏,則大溪自南而來,繞永新城東北而去,有浮橋橫架其上,過橋即永新之東關矣。時餘舟自還古轉而北去,乃折而南,迂曲甚多,且溯流逆上,尚不能至,乃入遊城中,抵暮乃出,舟已泊浮橋下矣。
永新東二十裏高山曰義山,橫亙而南,為泰和、龍泉界。
西四十裏高山曰禾山,為茶陵州界。南嶺最高者曰嶺背,名七姬嶺,去城五十裏,乃通永寧、龍泉道也。永新之溪西自麻田來,至城下,繞城之南,轉繞其東而北去。麻田去城二十裏,一水自路江東向來,一水自永寧北向來,〔合於麻田。〕三十日永新令閔及申以遏糴禁止買米閉浮橋,且以封印謾許假裝承諾開關,而竟不至。上午,舟人代為覓轎不得,遂無誌永寧,而謀逕趨路江。乃以二夫、一舟人分擔行李,入東門,出南門,溯溪而西。七裏,有小溪南自七姬嶺來人。又西三裏,大溪自西南破壁而出,路自西北沿山而入。又三裏,西上草墅嶺。三裏,越嶺而下為楓樹,複與大溪遇。路由楓樹西北越合口嶺,八裏至黃楊。溯溪而西,山徑始大開,又七裏,李田。
去路江尚二十裏。
日才下午,以除夕恐居停不便,即早覓托宿處,而旅店俱不能容。予方徬徨路口,有儒服者過而問曰:“君且南都人耶?
餘亦將南往留都,豈可使賢者露處於我土地!“揖其族人,主其家。餘問其姓,曰”劉。“且曰:”吾兄亦在南都,故吾欲往。“蓋指肩吾劉禮部也,名元震。
始知劉為永新人,而茲其裏hàn鄉裏雲。餘以行李前往,遂同赴其族劉懷素家。其居甚寬整,乃村居?隱者,而非旅肆也。問肩吾所居,相去尚五裏,遂不及與前所遇者晤。是日止行三十五裏,因市酒肉犒所從三夫,?主人以村醪láo農村製的酒飲餘,竟忘逆旅之苦。但徹夜不聞一炮爆竹聲,山鄉之寥寂,真另一天地也。晚看落日,?望高山甚近,問之,即禾山也?
丁醜(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日曉起,晴麗殊甚。問其地,西去路江二十裏,北由禾山趨武功百二十裏,遂令靜聞同三夫先以行李往路江,餘同顧仆挈被攜帶被子直北入山。
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升陟五裏,越一小溪又五裏,為山上劉家。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嶺,始見平疇,水田漠漠。乃隨流東北行五裏,西北轉,溯溪入山。此溪乃禾山東北之水,其流甚大,餘自永城西行,未見有大水南向入溪者,當由山上劉家之東入永城下流者也。北過青堂嶺西下,複得平疇一塢,是為十二都。西溯溪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峽中破石崖下搗,連泄三、四潭。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兩崖石皆飛突相向。入其內,複得平疇,是為禾山寺。寺南對禾山之五老峰,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複起之山也,有雙重石高峙寺後山上。蓋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峰,最為聳拔。
餘攝其大概雲:“雙童後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
夾凹中有羅漢洞,聞不甚深,寺僧樂庵以積香出供,且留為羅漢、五老之遊。餘急於武功,恐明日窮日力不能至,請留為歸途探曆,遂別樂庵,北登十裏坳。其嶺開陟共十裏而遙,登嶺時,西望寺後山巔,雙重駢立,峰若側耳耦語然。越嶺北下,山複成塢,水由東峽破山去,塢中居室鱗比,是名鐵徑。複從其北越一嶺而下,五裏,再得平疇,是名嚴堂,其水南從嶺西下鐵徑者也。由嚴堂北五裏,上雞公坳,又名雙頂。其嶺甚高,嶺南之水南自鐵徑東去,嶺北之水則自陳山從北溪出南鄉,雞公之北即為安福界。下嶺五裏至陳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隱也。
初二日晨餐後,北向行。其南來之水,從東向破山去,又有北來之水,至此同入而東,路遂溯流北上。蓋陳山東西俱崇山夾峙,而南北開洋成塢,四麵之山俱搏空潰壑,上則虧蔽天日,下則奔墜峭削,非複人世所有矣。五裏,宛轉至嶺上。
轉而東,複循山北度嶺脊,名廟山坳,又名常衝嶺。
其西有峰名喬家山,石勢嵯峨高峻,頂有若屏列、若人立者,諸山之中,此其翹楚qiáo最好的雲。北下三裏,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純石橫豎,作劈翅回翔之狀,水從峰根墜空而下者數十丈。但路從右行,崖畔叢茅蒙茸,不能下窺,徒聞搗空振穀之響而已。下此始見山峽中田塍環壑,又二裏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盧子瀧long一溪自西南山峽中來,與南來常衝之溪合而北去,瀧北一岡橫障溪前,若為當關。溪轉而西,環岡而北,遂西北去。路始舍澗,北過一岡。又五裏,下至平疇,山始大開成南北兩界,是曰台上塘前,而盧子瀧之溪,複自西轉而東,〔遂成大溪,東由洋溪與平田之溪合。〕乃渡溪北行,三裏至妙山,複入山峽,〔三裏〕至泥坡嶺麓,得一夫肩挑行李。
五裏,北越嶺而下,又得平疇一壑,是曰十八都。又三裏,有大溪亦自西而東,〔乃源從錢山洞北至此者,平田橋跨之。〕度平田橋北上相公嶺,從此迢遙直上,俱望翠微,循雲崖。五裏,有路從東來〔合,又直上十裏,盤陟嶺頭,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聞路下淙淙聲,覓莽間一竇出泉,掬飲之。山坳得居落,為〕十九都〔門家坊。坊西一峰甚峻,即相公嶺所望而欲登者,正東北與香爐峰對峙,為武功南案。〕日猶下午,恐前路崎嶇,姑留餘力而止宿焉。主人王姓,其母年九十矣。
初三日晨餐後行,雲氣漸合,而四山無翳。三裏,轉而西,複循山向北,始東見大溪自香爐峰麓來,是為湘吉灣。
又下嶺一裏,得三四家。又登嶺一裏,連過二脊,是為何家坊。有路從西塢下者,乃錢山之道,水遂西下而東,則香爐峰之大溪也;有路從北坳上者,乃九龍之道;而正道則溯大溪東從夾中行。二裏,渡溪循南崖行,又一裏,茅庵一龕在溪北,是為三仙行宮。從此漸陟崇岡,三裏,直造香爐峰。
〔其崖坳時有細流懸掛,北下大溪去。仰見峰頭雲影漸朗,亟上躋,忽零雨飄揚。〕二裏至集雲岩,零雨沾衣,乃入集雲觀少憩焉。
觀為葛仙翁棲真之所,道流以新歲方群嬉正殿上,殿止一楹,建猶未完也。其址高倚香爐,北向武功,前則大溪由東塢來,西向經湘吉灣而去,亦一玄都也。時雨少止,得一道流欲送至山頂,遂西至九龍,乃冒雨行半裏,渡老水橋,〔複循武功南麓行,遂〕上牛心嶺。五裏,過棋盤石,有庵在嶺上。
雨漸大,道流還所畀送資,棄行囊去。蓋棋盤有路直北而上,五裏,經石柱風洞,又五裏,徑達山頂,此集雲〔登山〕大道也;山小徑循深壑而東,乃觀音崖之道。餘欲兼收之,竟從山頂小徑趨九龍,而道流欲仍下集雲,從何家坊大路,故不合而去。餘遂從小徑冒雨東行。從此山支悉從山頂隤壑而下,凸者為岡,凹者為峽,路循其腰,遇岡則躋而上,遇峽則俯而下。由棋盤經第二峽,有石高十餘丈豎峰側,殊覺娉婷。其內峽中突崖叢樹,望之甚異,而曲霏草塞,無可著足。又循路東過三峽,其岡下由澗底橫度而南,直接香爐之東。於是澗中之水遂分東西行,西即由集雲而出平田,東即由觀音崖而下江口,皆安福東北之溪也。
於是又過兩峽。
北望峽內俱樹木蒙茸,石崖突兀,時見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無飛動之勢,細玩欣賞之,俱僵凍成冰也。然後知其地高寒,已異下方,餘躞xiè蹀小步走路雨中不覺耳。
共五裏,抵觀音崖,蓋第三岡過脊處正其中也。觀音崖者,一名白法庵,為白雲法師所建,而其徒隱之擴而大之。蓋在武功之東南隅,其地幽僻深窈,初為山牛野獸之窩,名牛善堂;白雲鼎建禪廬,有白鸚之異,故名白法佛殿。
前有廣池一方,亦高山所難者。
其前有尖峰為案,曰箕山,乃香爐之東又起一尖也。其地有庵而無崖,崖即前山峽中亙石,無定名也。
庵前後竹樹甚盛,其前有大路直下江口,其後即登山頂之東路也。
時餘衣履沾透,亟換之,已不作行計。飯後雨忽止,遂別隱之,向庵東躋其後。直上二裏,忽見西南雲氣濃勃奔馳而來,香爐、箕山倏忽被掩益厲,顧仆竭蹶上躋。又一裏,已達庵後絕頂,而濃霧彌漫,下瞰白雲及過脊諸岡峽,纖毫無可影響,幸霾而不雨。又二裏,抵山頂茅庵中,有道者二人,止行囊於中。三石卷殿即在其上,咫尺不辨。
道者引入叩禮,遂返宿茅庵。
是夜風聲屢吼,以為已轉西北,可幸晴,及明而彌漫如故。
〔武功山東西橫若屏列。正南為香爐峰,香爐西即門家坊尖峰,東即箕峰。三峰俱峭削。而香爐高懸獨聳,並開武功南,若欞門然。其頂有路四達:由正南者,自風洞石柱,下至棋盤、集雲,經相公嶺出平田十八都為大道,餘所從入山者也;由東南者,自觀音崖下至江口,達安福;由東北者,二裏出雷打石,又一裏即為萍鄉界,下至山口達萍鄉;由西北者,自九龍抵攸縣;由西南者,自九龍下錢山,抵茶陵州,為四境雲。〕初四日聞夙霾未開,僵臥久之。晨餐後方起,霧影倏開倏合。因從正道下,欲覓風洞石柱。直下者三裏,漸見兩旁山俱茅脊,無崖岫之奇,遠見香爐峰頂亦時出時沒,而半〔山〕猶濃霧如故。意風洞石柱尚在二三裏下,恐一時難覓,且疑道流裝點之言,即覓得亦無奇,遂仍返山頂,再飯茅庵。
乃從山脊西行,初猶彌漫,已而漸開。
三裏稍下,度一脊,忽霧影中望見中峰之北矗崖嶄柱,上刺層霄,下插九地,所謂千丈崖。
百崖叢峙回環,高下不一,凹凸掩映。
隤北而下,如門如闕,如幛如樓,直墜壑底,皆密樹蒙茸,平鋪其下。然霧猶時〔時〕籠罩,及身至其側,霧複倏開,若先之籠,故為掩袖之避,而後之開,又巧為獻笑之迎者。
蓋武功屏列,東、西、中共起三峰,而中峰最高,純石,南麵猶突兀而已,北則極懸崖回崿之奇。
使不由此而由正道,即由此而霧不收,不幾謂武功無奇勝哉!共三裏,過中嶺之西,連度二脊,其狹僅尺五。至是海北俱石崖,而北尤嶄削無底,環突多奇,〔脊上雙崖重剖如門,下隤至重壑。〕由此通道而下,可盡北崖諸勝,而惜乎山高路絕,無能至者。又西複下而上,是為西峰。
其山與東峰無異,不若中峰之石骨棱嶒矣。又五裏,過野豬窪。西峰盡處,得石崖突出,下容四五人,曰二仙洞。聞其上尚有金雞洞,未之人也。
〔於是山分兩支,路行其中。〕又西稍下四裏,至九龍寺。寺當武功之西垂,崇山至此忽開塢成圍,中有平壑,水帶西出峽橋,墜崖而下,乃神廟時寧州禪師所開,與白雲之開觀音崖,東西並建寺。然觀音崖開爽下臨,九龍幽奧中敞,形勢固不若九龍之端密也。若以地勢論,九龍雖稍下於頂,其高反在觀音崖之上多矣。寺中僧分東西兩寮,昔年南昌王特進山至此,今其規模尚整。西寮僧留宿,餘見霧已漸開,強別之。出寺,西越溪口橋,溪從南下。複西越一嶺,又過一小溪,〔二溪合而南墜穀中。〕溪墜於東,路墜於西,俱垂南直下。五裏為紫竹林,僧寮倚危湍修竹間,幽爽兼得,亦精藍之妙境也。從山上望此,猶在重霧〔中〕;漸下漸開,而破壁飛流,有倒峽懸崖湍之勢。又十裏而至盧台,或從溪右,或從溪左,循度不一,靡不在轟雷倒雪中。但潤崖危聳,竹樹翳密,懸墜不能下窺,及至渡澗,又複平流處矣。出峽至盧〔台〕,始有平疇一壑,亂流交湧畦間,行履沾濡。思先日過相公嶺,求滴水不得;此處地高於彼,而石山瀠繞,遂成沃澤。蓋武功之東垂,其山乃一脊排支分派;武功之西垂,其山乃眾峰聳石攢崖,土石之勢既殊,故燥潤之分亦異也。
夾溪四五家,俱環堵離立,欲投托宿,各以新歲宴客辭。方徘徊路旁,有人一群從東村過西家,正所宴客也。中一少年見餘無宿處,親從各家為覓所棲,乃引至東村宴過者,唐姓家。得留止焉。是日行三十裏。
初五日晨餐後,霧猶翳山頂。乃東南越一嶺,五裏下至平疇,是為大陂。居民數家,自成一壑。一小溪自東北來,乃何家坊之流也,盧台之溪自北來,又有沙盤頭之溪自西北來,同會而出陳錢口。
〔兩山如門,路亦隨之。〕出口即十八都平田,東向大洋也。大陂之水自北而〔出〕陳錢,上陂之水自西而至車江,二水合而東經錢山下平田者也。路由車江循西溪,五裏至七陂,複入山。已渡溪南,複上門樓嶺,五裏越嶺,複與溪會。過平塢又二裏,有一峰當溪之中,其南北各有一溪,瀠峰前而合,是為月溪上流。路從峰之南溪而入,其南有石蘭衝,頗突兀。又三裏登祝高嶺,嶺北之水下安福,嶺南之水下永新。又平行嶺上二裏,下嶺東南行二裏,過石洞北,乃西南登一小山,山石色潤而形巉.由石隙下瞰,一窟四環,有門當隙中,內有精藍,後有深洞,洞名石城。
〔洞外石崖四亙,崖有隙東向,庵即倚之。庵北向,洞在其左,門東北向,〕而門為僧閉無可入。
從石上俯而呼,久之乃得人,因命僧炊飯,而餘入洞,欲出為石門寺之行也。
〔循級而下,頗似陽羨張公洞門,而大過之。洞中高穹與張公並,而深廣倍之。其中一岡橫間,內外分兩重,外重有巨石分列門口如台。當台之中,兩石筍聳立而起。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於筍,而色甚古穆,從石底高擎,上屬洞頂。旁有隙,可環柱轉。柱根湧起處,有石環捧,若植之盤中者。其旁有支洞。曲而北再進,又有一大柱,下若蓮花,困疊成柱;上如寶幢,擎蓋屬頂;旁亦有隙可循轉。柱之左另環一竅,支洞益穹。〕及出,飯後,見洞甚奇,索炬不能,複與顧仆再入細搜之。出已暮矣,遂宿庵中。
石城洞初名石廊;南陂劉元卿開建精藍於洞口石窟中,改名書林;今又名石城,以洞外石崖四亙若城垣也。
初六日晨起,霧仍密翳。晨餐畢,別僧寶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由洞門南越一嶺,五裏,〔其處西為西雲山,東為佛子嶺之西垂,〕望見東麵一山中剖若門,意路且南向,無由一近觀。又二裏至樹林,忽渡橋,路轉而東。又一裏,正取道斷山間,乃即東向洋溪大道也。
〔蓋自祝高嶺而南,山分東西二界,中開大洋,直南抵湯渡。其自斷山之東,山又分南北二界,中井大洋,東抵洋溪。
而武功南麵與石門山之北,彼此相對,中又橫架祝高至兒坡一層,遂分南北二大洋。北洋西自上陂合陳錢口之水,由錢山平田會於洋溪;南洋西自斷山至路口,水始東下,合石門東麓盧子壟之水,由塘前而會於洋溪。二溪合流曰洋岔,始勝舟而入安福。〕初望斷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無奇,是名錯了坳,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由坳入即東南行,三裏為午口。
南上嶺,山峽片石森立,色黑質秀如英石一種製作盆景,假山之特殊石頭。
又二裏,一小峰尖圓特立,土人號為天子地。
乃東逾一嶺,共五裏,為銅坑。濃霧複霾,坑之上,即路口南來初起之脊也。由此南向黑霧中五裏,忽間溪聲如沸,已循危崖峭壁上行,始覺轉入山峽中也。霧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仄,然不能詳也。已而竹影當前,犬聲出戶,遂得石門〔寺〕,乃入而炊。問石門之奇,尚在山頂五裏而遙,時霧霾甚,四顧一無所見,念未即開霧,餘欲餐後即行。見簽板在案,因訣之大士。
得七簽,其由雲:“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好向此中求善果,莫將心境別謀求。”餘曰:“大士知我且留我,晴必矣。”遂留寺中。已而雨大作,見一行衝泥而入寺者,衣履淋璃,蓋即路口之劉,以是日赴館於此,此庵乃其所護持開創者。初見餘,甚落落孤獨而不合,既而同向火,語次大合。師名劉仲鈺,號二玉;弟名劉古心,字若孩。
迨暮,二玉以榻讓餘,餘乃拉若孩同榻焉。
若孩年甫冠,且婚未半月,輒入山從師,亦可嘉也。
初七日平明,聞言天色大霽者,餘猶疑諸人故以此嘲餘,及起果然。亟索飯,恐霧濕未晞xi幹,候日高乃行。僧青香攜火具,而劉二玉挈壺以行。
迨下山,日色已過下午矣。
予欲行,二玉曰:“從此南逾嶺,下白沙五裏,又十五裏而至梁上,始有就宿處。
日色如此,萬萬不能及。“必欲拉餘至其家。
餘從之,遂由舊路下,未及銅坑即北向去,共十裏而抵其家,正在路口廟背過脊之中。入門已昏黑,呼酒痛飲,更餘乃就寢。其父號舞雩,其兄弟四人。
初八日二玉父子割牲設醴,必欲再留一日,俟其弟叔璿歸,時往錢山嶽家。以騎送餘。餘苦求別,迨午乃行。西南向石門北麓行,即向所入天子地處也。五裏,有小流自銅坑北麓西北注山峽間,忽有亂石蜿蜒。得一石橫臥澗上,流淙淙透其下,匪直跨流之石,抑其石玲瓏若雲片偃臥,但流微梁伏,若園亭中物,巧而不钜即生硬耳。
過此,石錯立山頭,俱黝然其色,岈然其形,其地在天子地之旁,與向入山所經片峙之石連峰共脈也。
又五裏,逾岡而得大澗,即銅坑下流,是為南村。
有一峰兀立澗北,是為洞仙岩。
逾澗南循西麓行,其西為竺高南下之大洋,南村之南即為永新界。又五裏遂與大路合。
又五裏,一〔大〕澗東自牢芳坳來,〔坳在禾山絕頂西,北與石門南來之峰連列者。〕渡之而南,即為梁上。複南五裏,連逾東來二澗,過青塘墅。又二裏暮,宿於西塘之王姓家。初九日晨餐後,南行。西逾一北來之澗,〔即前東來之澗轉而南者。〕共六、七裏,至湯家渡,始與大溪遇。
〔此溪發源於祝高南,合南下所經諸澗,盤旋西山麓,至此東轉始勝舟。〕渡溪南行,又五裏為橋上。
〔其處有元陽觀、元陽洞,洞外列三門,內可深入,以不知竟去。〕前溪複自北而南。仍渡溪東,乃東向逾山,四裏為太和,又四裏逾一嶺,已轉行高石坳之南矣。小嶺西為東閣坪,東為坑頭衝,由坑南下二裏,則大溪西自中坊東來。路隨之東入山峽,又二裏為龍山,數家倚溪上。循溪東去,崖石飛突,如蹲獅奮虎,高瞰溪上。
路出其下,灘石湧激,上危崖而飛沫,殊為壯觀。三裏,山峽漸開,溪路出峽,南北廓然。又二裏,溪轉而南,有大路逾岡而東者,由李田入邑之路也;隨溪南下者,路江道也。
於是北望豁然無礙,見禾山高穹其北,與李田之望禾山無異也。
始知牢芳嶺之東,又分一支起為禾山;從牢芳排列南至高石坳者,禾山西環之支,非即一山也。
〔禾山西南有溪南下,至此與龍山大溪合而南去,路亦隨之。〕五裏至龍田溪,轉東行溪上,居肆較多他處。渡溪,循溪南岸東向行。三裏,溪環東北,路折東南,又三裏,溪自北來複與路遇,是為路江。
先是與靜聞約,居停於賀東溪家,至路江問之,則前一裏外所過者是;乃複抵賀,則初一日靜聞先至路江,遂止於劉心川處;於是複轉路江。此裏餘之間,凡三往返而與靜聞遇。
初十日昧爽,由路江以二輿夫、二擔夫西行。循西來小水,初覺山徑凹豁,南有高峰曰石泥坳,永寧之界山也;北有高峰曰龍鳳山,即昨所過龍山溪南之峰也,今又出其陽矣。
共十裏為文竺,居廛chán住房地頗盛,一水自南來,一水自西下,合於村南而東下路江者也。路又溯西溪而上,三裏人岩壁口,南北兩山甚隘,水出其間若門。二裏漸擴,又五裏為橋頭,無橋而有市,永新之公館在焉。
〔分兩道:〕一路直西向茶陵,一路渡溪西南向勒ji子樹下。於是〔從西南道,〕溪流漸微,七裏,過塘石,漸上陂陀。三裏,登一岡,是為界頭嶺,湖廣、江西分界處也。蓋崇山南自崖子壟,東峙為午家山。東行者分永寧、永新之南北界,北轉者至月嶺下伏為唐舍,為茶陵、永新界。下岡,水即西流,聞黃雩ru仙在其南,遂命輿人迂道由皮唐南入皮南,去界頭五裏矣。於是入山,又五裏,〔南越一溪,即黃雩下流也。〕遂南登仙宮嶺,五裏,逾嶺而下。望南山高插天際者,亦謂之界山,即所稱石牛峰,乃永寧、茶陵界也,北與仙宮夾而成塢。塢中一峰自西而來,至此卓立,下有廟宇,即黃雩也。至廟,見廟南有澗奔湧,而不見上流。往察之,則卓峰之下,一竅甚庳bēi低矮,亂波由竅中流出,遂成滔滔之勢。所稱黃雩者,謂雩祝祈雨之祭祀之所潤濟一方甚涯也。索飯於道士,複由舊路登仙宮嶺。五裏,逾嶺北下,又北十裏,與唐舍、界頭之道合。下嶺是為光前,又有溪自西而東者,發源崖子壟,〔在黃雩西北重山中。〕渡溪又北行三裏,過崇岡。地名。
又二裏,複得一溪亦東向去,是名芝水,有石梁跨其上。
渡梁即為勒子樹下,始見大溪自東南注西北,而小舟鱗次其下矣。
自界嶺之西嶺下,一小溪為第一重,黃雩之溪為第二重,崖子壟溪為第三重,芝水橋之溪為第四重。惟黃雩之水最大,俱從東轉西,合於小關洲之下,西至勒子樹下而勝舟,至高隴而更大雲。
“勒子”,樹名,昔有之,今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