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潮起潮落第十五章金陵王氣(6)
李湘道:“所以,在奪取政權之後,洪秀全為了一洗自己屢試不第的黴運,才著手改革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製度,對嗎?”
黃悅椿道:“洪秀全屢試不中,發誓有朝一日自己開科取士。定都南京後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正式舉行了科舉考試,規定了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京試5級考試。其中京試又分天試、東試、北試、翼試4種,一年4次,以各王生日為期,各自開科取士,各自出榜。”
何碧香道:“這個洪秀全很有思想嘛,充分體現了太平天國的和諧關係,如果馮雲山、蕭朝貴不死,京試就應該有6試了,那生活在太平天國的讀書人簡直太幸福了,機會多多,每年至少產生4個狀元,若幹年積累下來,也許上廁所或者在大街小巷溜達,都可能見到狀元郎。”
黃悅椿道:“京試的4試資格同等,不分高低,每試均可產生狀元、榜眼、探花。此舉大大地滿足了一下天王的虛榮心,也彌補了他考試不中的遺憾。由於京試試題由各王自行命題,考試內容一律出自《新約》《舊約》《天王詔書》《天條書》《天命詔旨書》《天父上帝言題皇詔》等。熟讀四書五經、子史文集的學子對這些不屑一顧,而太平軍中的青年又缺少文化,於是天國的科舉便出現報名者少、錄取者多的狀況。”
嶽靈珊道:“我認為考試本來就不是最重要的,隻要他有心為朝廷出力,考試成績的好壞並不影響他們當官為人民服務,椿哥,你說對吧?”
黃悅椿道:“能否招考到優秀的人才,也看主考官的德才和在讀書人心中的威望。如果讀書人不服你,你也不一定能招考到有才能的人。如1853年八月京試的東試,因為大家對楊秀清同誌的所作所為不太認同,經反複宣傳,報名者僅50餘人,因人數太少不得不延期10天,10天後仍寥寥無幾,於是采取強製威逼的辦法,凡是符合基本條件者一律被押進考場,這樣拚湊了300餘人。隻要考生試卷中無譏諷太平天國的詞句,不錯寫避諱字都錄取。考試結果不問可知。”
李湘道:“這樣也可以啊?可惜我們生不逢時啊,不然,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女狀元……今年成不了,明年再補考……高考擴招,讓讀書人機會太多了!”
黃悅椿道:“是呀,太平天國的高考製度本來就是對隋朝以來的科舉製度的一次改革,不過,這次改革最終看來似乎是沒有成功。後來又規定不滿300字、寫錯題目、字體兩樣者不錄。天京事變後,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出走,京試僅剩下洪秀全的天試。”
何碧香道:“這時候的考試該爆棚了吧?天王……不就是和皇帝差不多嘛?”
黃悅椿道:“是呀,天王……就是太平天國的皇帝。他頒布《欽定士階條例》,將每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可惜,不久太平天國覆滅了,三年一試的科舉製度並沒有真正的實行。太平天國通過科舉製網羅了一些從事文案工作的知識分子。但因科舉過繁、過濫,形同兒戲,大大降低了高考選拔人才的作用,考試內容也為讀書人所不屑,因此沒有招考道真正的人才。”
嶽靈珊道:“按理說,天王那麽理解讀書人的辛苦,大家不用三更燈火五更雞發奮讀書了,怎麽還不能招考到真正的人才呢?那些人才都跑到哪兒去了?”
黃悅椿道:“讀書人最好麵子,你不尊重人可以,但你不能不尊重人家的知識和才能。因為洪秀全的科舉製度對知識和才能的忽略,導致了讀書人不以參加科舉考中狀元為榮,因此,有真才實學的人都不屑參加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反而跑到了個人品德高尚、戰功卓著且以文章名世,權力炙手可熱的太平天國的死對頭曾國藩那邊去為他服務去了。”
李湘道:“看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古都是這個道理。有什麽有的上司就有什麽樣的下屬,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有什麽樣的朝臣。同樣的道理,有什麽樣的主考大人,就會招收到什麽樣的學子,是這樣的吧?”
黃悅椿道:“太平天國的京試共舉辦了22次,產生了22名狀元。這些狀元雖然不是平庸無能之輩,但也絕對不是出類拔萃的經營之才。但由於科舉製度的改革不成功,所以,自始至終也沒有從科舉考試中選拔出棟梁之才。”
何碧香道:“本來洪秀全也算是讀書人出身,照理說應該能凝聚到大批有才華的讀書人在身邊,更好地為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服務,讓太平天國的基業江山永固,永不變色。可歎,美好的理想因為人才的缺乏而夭折了!”
嶽靈珊道:“天下的人才不會因為誰而多,也不會因為誰而少。如果人才都沒有被洪秀全籠絡住,那麽,那些人才跑到哪裏去了?”
黃悅椿道:“自然是跑到洪秀全的對頭曾國藩那邊去了。曾國藩雖然不是一國之君,也沒有開科取士的權力,但曾氏注重人才的舉薦,通過曾國藩的推薦,真正的有才學的知識分子都得到了國家的重用,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讓曾國藩身邊集聚了當時最優秀的人才。這也是曾國藩能打敗洪秀全的太平軍的根本原因之一。”
李湘道:“咱們隻顧著和椿哥聊天,忘記了咱們王爺還沒有發言呢……王爺哥哥,你有什麽高見呢?”
段郎道:“你們說得很對,分析得都很有見地,我還沒有思考成熟,就暫時不發言了……”
其實,段郎一路走,也在一路思考。大理段氏的人才戰略上,過分重視段氏家族的人才培養,而忽略了大理國的國民教育。從武功上看,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隻在皇室成員範圍內傳授,保證了國內政權的穩固,是加強對內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法寶之一;但一旦遇到外地入侵,僅僅靠皇室成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實行全民練兵運動,培養一大批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保家衛國的精銳之師、文明之師。文化教育上也是一樣。段郎通過對太平天國的科舉製度的反思,深刻認識到了一個道理——統治階級,一定要在注重自身德才的基礎上,以德服人,量才用人,把時代的精英人才都籠絡到統治階級的集團裏來。給予高官厚祿,寄予殷切希望,讓這些優秀的人才安安心心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不是讓他們的民間隱居,浪費人才。一旦國家有事,內無安民之官吏,外無禦敵之兵將。賢達者隱居於鬧市,隱逸者躲藏在深山,朝廷從哪裏去找治國理政所需的濟世人才呢?
《段郎傳奇》第二部《潮起潮落》終。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段郎傳奇》第三部《福兮禍兮》。
李湘道:“所以,在奪取政權之後,洪秀全為了一洗自己屢試不第的黴運,才著手改革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製度,對嗎?”
黃悅椿道:“洪秀全屢試不中,發誓有朝一日自己開科取士。定都南京後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正式舉行了科舉考試,規定了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京試5級考試。其中京試又分天試、東試、北試、翼試4種,一年4次,以各王生日為期,各自開科取士,各自出榜。”
何碧香道:“這個洪秀全很有思想嘛,充分體現了太平天國的和諧關係,如果馮雲山、蕭朝貴不死,京試就應該有6試了,那生活在太平天國的讀書人簡直太幸福了,機會多多,每年至少產生4個狀元,若幹年積累下來,也許上廁所或者在大街小巷溜達,都可能見到狀元郎。”
黃悅椿道:“京試的4試資格同等,不分高低,每試均可產生狀元、榜眼、探花。此舉大大地滿足了一下天王的虛榮心,也彌補了他考試不中的遺憾。由於京試試題由各王自行命題,考試內容一律出自《新約》《舊約》《天王詔書》《天條書》《天命詔旨書》《天父上帝言題皇詔》等。熟讀四書五經、子史文集的學子對這些不屑一顧,而太平軍中的青年又缺少文化,於是天國的科舉便出現報名者少、錄取者多的狀況。”
嶽靈珊道:“我認為考試本來就不是最重要的,隻要他有心為朝廷出力,考試成績的好壞並不影響他們當官為人民服務,椿哥,你說對吧?”
黃悅椿道:“能否招考到優秀的人才,也看主考官的德才和在讀書人心中的威望。如果讀書人不服你,你也不一定能招考到有才能的人。如1853年八月京試的東試,因為大家對楊秀清同誌的所作所為不太認同,經反複宣傳,報名者僅50餘人,因人數太少不得不延期10天,10天後仍寥寥無幾,於是采取強製威逼的辦法,凡是符合基本條件者一律被押進考場,這樣拚湊了300餘人。隻要考生試卷中無譏諷太平天國的詞句,不錯寫避諱字都錄取。考試結果不問可知。”
李湘道:“這樣也可以啊?可惜我們生不逢時啊,不然,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女狀元……今年成不了,明年再補考……高考擴招,讓讀書人機會太多了!”
黃悅椿道:“是呀,太平天國的高考製度本來就是對隋朝以來的科舉製度的一次改革,不過,這次改革最終看來似乎是沒有成功。後來又規定不滿300字、寫錯題目、字體兩樣者不錄。天京事變後,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出走,京試僅剩下洪秀全的天試。”
何碧香道:“這時候的考試該爆棚了吧?天王……不就是和皇帝差不多嘛?”
黃悅椿道:“是呀,天王……就是太平天國的皇帝。他頒布《欽定士階條例》,將每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可惜,不久太平天國覆滅了,三年一試的科舉製度並沒有真正的實行。太平天國通過科舉製網羅了一些從事文案工作的知識分子。但因科舉過繁、過濫,形同兒戲,大大降低了高考選拔人才的作用,考試內容也為讀書人所不屑,因此沒有招考道真正的人才。”
嶽靈珊道:“按理說,天王那麽理解讀書人的辛苦,大家不用三更燈火五更雞發奮讀書了,怎麽還不能招考到真正的人才呢?那些人才都跑到哪兒去了?”
黃悅椿道:“讀書人最好麵子,你不尊重人可以,但你不能不尊重人家的知識和才能。因為洪秀全的科舉製度對知識和才能的忽略,導致了讀書人不以參加科舉考中狀元為榮,因此,有真才實學的人都不屑參加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反而跑到了個人品德高尚、戰功卓著且以文章名世,權力炙手可熱的太平天國的死對頭曾國藩那邊去為他服務去了。”
李湘道:“看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古都是這個道理。有什麽有的上司就有什麽樣的下屬,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有什麽樣的朝臣。同樣的道理,有什麽樣的主考大人,就會招收到什麽樣的學子,是這樣的吧?”
黃悅椿道:“太平天國的京試共舉辦了22次,產生了22名狀元。這些狀元雖然不是平庸無能之輩,但也絕對不是出類拔萃的經營之才。但由於科舉製度的改革不成功,所以,自始至終也沒有從科舉考試中選拔出棟梁之才。”
何碧香道:“本來洪秀全也算是讀書人出身,照理說應該能凝聚到大批有才華的讀書人在身邊,更好地為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服務,讓太平天國的基業江山永固,永不變色。可歎,美好的理想因為人才的缺乏而夭折了!”
嶽靈珊道:“天下的人才不會因為誰而多,也不會因為誰而少。如果人才都沒有被洪秀全籠絡住,那麽,那些人才跑到哪裏去了?”
黃悅椿道:“自然是跑到洪秀全的對頭曾國藩那邊去了。曾國藩雖然不是一國之君,也沒有開科取士的權力,但曾氏注重人才的舉薦,通過曾國藩的推薦,真正的有才學的知識分子都得到了國家的重用,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讓曾國藩身邊集聚了當時最優秀的人才。這也是曾國藩能打敗洪秀全的太平軍的根本原因之一。”
李湘道:“咱們隻顧著和椿哥聊天,忘記了咱們王爺還沒有發言呢……王爺哥哥,你有什麽高見呢?”
段郎道:“你們說得很對,分析得都很有見地,我還沒有思考成熟,就暫時不發言了……”
其實,段郎一路走,也在一路思考。大理段氏的人才戰略上,過分重視段氏家族的人才培養,而忽略了大理國的國民教育。從武功上看,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隻在皇室成員範圍內傳授,保證了國內政權的穩固,是加強對內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法寶之一;但一旦遇到外地入侵,僅僅靠皇室成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實行全民練兵運動,培養一大批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保家衛國的精銳之師、文明之師。文化教育上也是一樣。段郎通過對太平天國的科舉製度的反思,深刻認識到了一個道理——統治階級,一定要在注重自身德才的基礎上,以德服人,量才用人,把時代的精英人才都籠絡到統治階級的集團裏來。給予高官厚祿,寄予殷切希望,讓這些優秀的人才安安心心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不是讓他們的民間隱居,浪費人才。一旦國家有事,內無安民之官吏,外無禦敵之兵將。賢達者隱居於鬧市,隱逸者躲藏在深山,朝廷從哪裏去找治國理政所需的濟世人才呢?
《段郎傳奇》第二部《潮起潮落》終。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段郎傳奇》第三部《福兮禍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