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戰將林彪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的產物(上)
林彪善思,善戰。彭德懷由勇生智,林彪則由智生勇。從帶兵伊始,他就與“主力”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彭德懷在《彭德懷自述》中就寫過,他說紅軍長征實際上是一、三軍團像兩個轎夫,把中央縱隊這頂轎子抬到了陝北。一軍團林彪,三軍團彭德懷,一、三軍團是你開路我殿後,或者你左位我右位,或者你右位我左位,擔負著護衛中央縱隊前進最關鍵的任務。
當然林彪“文化大革命”期間出了很大的問題,我覺得我們在今天要講到這位卓越戰將,不能簡單地一醜遮百俊,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林彪在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那些傑出的指揮作戰的戰例。
林彪本人是中國共產黨的產物,他能夠指揮作戰達到這樣一個水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他,沒有工農紅軍就沒有他。他指揮作戰的成功是工農紅軍的一部分,是共產黨曆史的一部分,並不隻是他個人的一部分。不能因為他後來出了問題了,我們就把戰史全部抹殺,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以林彪當年黃埔四期的資格,如果在國民黨軍隊中,最後當個軍長都很困難。一直到解放戰爭,黃埔四期擔任軍長的人都不是很多。像張靈甫這樣算黃埔四期很好的了——七十四師整編師師長,相當於軍長。國民黨軍隊中大量執掌實權的人都是黃埔一期的。所以最近台灣地區前軍事大員郝伯村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就總結蔣介石在大陸為什麽失敗,軍事潰敗為什麽這麽快。
郝伯村在書中講,一個大的弊病是蔣介石把指揮權全部交給了黃埔一期,而黃埔一期的這些人指揮訓練的素質都不是很好,部隊訓練指揮放手交給下麵人去幹,下麵人也不是很明白,就弄得滿盤皆輸。
郝伯村總結的這個理由也不是全部理由,是一些麵上的理由。但是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一點,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政大員是黃埔一期的,共產黨的指揮官是黃埔四期的。
前麵說過,如果林彪不在共產黨的隊伍裏幹,在國民黨隊伍裏頂多幹個軍長就了不得了,但是軍長這個職務,在共產黨隊伍中,林彪在24歲就達到了。那麽林彪在紅軍作戰中最後之所以這麽有特色,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江西蘇區的紅土地給了他一張最新最美的白紙,他在這張白紙上畫出了中國工農紅軍產生的將領指揮作戰的一些傑出戰例。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給了林彪空前廣闊的天地,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沒有這一點他也做不到。
所以我們在講到林彪的功績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的努力,他是一個黨的產物,一個事業的產物。林彪在紅軍時期指揮作戰與抗日戰爭的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指揮了兩個戰役,取得這麽多突出的軍事成就,我覺得就是因為個人融入中國革命這個轟轟烈烈的曆史進程中去了,使他的個人能力和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給他個人提供的巨大空間而形成的結果。
55.戰將林彪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的產物(下)
林彪因為打過很多勝仗,也由此引發出許多傳奇故事。例如說林彪在黃埔軍校成績優秀,深受一些軍事教官的青睞,被同學們稱為“軍校之鷹”。美國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也在其《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說:“林在著名的廣州黃埔軍校受訓期間,也曾是蔣介石和後來成為蘇聯元帥的勃留赫爾(加倫將軍)的寵兒。”
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能夠為這些傳說拿出可信的證據。
直到1930年年底開始第一次“圍剿”,蔣介石親自明令懸賞緝拿朱德、毛澤東、彭德懷、黃公略,也還不知道紅軍中冉冉升起的青年將領林彪曾是黃埔軍校的學生。
最早發現林彪軍事才能的不是毛澤東,而是朱德。
1928年2月,南昌起義部隊到耒陽城下。朱德聽取當地縣委的情況匯報後決定:大部隊正麵進攻桌子坳之敵,抽出一個主力連隊配合農軍攻城。
被抽出的,就是林彪率領的連隊。
耒陽被一舉攻克,我軍損失很小,繳獲卻很大。
朱德由此發現林彪的作戰指揮能力。這一發現此後反複被實戰證明。
他當連長的連隊,是全團戰鬥力最強的連;當營長的營,是全團最過硬的營;當團長的團,是紅四軍的頭等主力團。王爾琢犧牲後,朱德代了幾個月團長,很快就推薦林彪接替。如果一次、兩次,還可說有哪種不好排除的偶然性,幾十年如一日,帶出一批擅長野戰的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便不能全部歸諸偶然了。
毛澤東發現林彪,則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朱、毛紅軍會師後,一日軍長朱德與黨代表毛澤東相伴而行,見路邊一個年輕指揮員正給部隊講話:“不管是這個軍閥,還是那個土匪,隻要有槍,就有地盤,就有一塊天下。我們紅軍也有槍,也能坐天下!”
毛澤東聽了一怔,問朱德:這個娃娃是誰?朱德回答:一營營長林彪。提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毛澤東,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青年指揮員。
那個年代並不是一個憑借關係就能提升的年代。一切都需要經過戰爭實踐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時雖然沒有人明確這麽講,卻一切都是按照這個做的。
非凡的戰爭年代,造就了林彪非凡的野戰才華。
第一次反“圍剿”,殲滅張輝瓚的十八師,紅軍由以遊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林彪指揮的紅四軍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第二次反“圍剿”,橫掃七百餘裏,紅軍五戰五捷,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第三次反“圍剿”,紅軍六戰五捷,擊潰敵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餘,繳槍2萬餘。
第四次反“圍剿”,首創大兵團山地伏擊的範例。在黃陂、草台崗兩次戰鬥中,一舉殲滅蔣介石的嫡係部隊近三個師,俘師長李明、陳時驥,擊傷師長蕭乾,俘虜官兵萬餘,是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中央紅軍最大規模的伏擊戰鬥。
從1930年11月第一次反“圍剿”開始,至1933年3月第四次反“圍剿”結束,不到三年時間,林彪率領的紅四軍和紅一軍團戰功卓著,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評價說:“一軍團在決戰方麵作用很大。”林彪的聲望迅速上升,達到與彭德懷並駕齊驅的程度。
前麵講過,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廣昌戰鬥,李德指揮紅軍與敵人正麵硬拚,三軍團四分之一兵力傷亡,彭德懷當麵罵李德“崽賣爺田心不痛”,把李德氣得暴跳如雷。彭德懷說:“我要罵,我知道我回去大不了殺頭,我準備好了。”彭德懷非常硬氣。
林彪則有另外一種處理方法。廣昌戰鬥前夕,林彪以個人的名義寫了《關於作戰指揮和戰略戰術問題給軍委的信》,認為多次戰鬥都說明“短促突擊”使我們成了“守株待兔”,“沒有一次收效”。他直指軍委在指揮上存在四大缺點:
一、決心遲緩喪失取勝機會,這是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
二、對時間的計算極不精確,使各部隊動作不能協同。
三、對任務及執行手段的規定過於瑣細,使下級無機動餘地。
四、於戰術原則未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一套老辦法到處照搬。
這是一封尖銳潑辣又不失冷靜分析的信,直指“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這樣明確、大膽而具體地向軍委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在當時黨和紅軍高級領導人中並不多見。
林彪以冷靜的剖析對李德的批判,其力度不亞於怒火中燒的彭德懷。
林彪善思,善戰。彭德懷由勇生智,林彪則由智生勇。從帶兵伊始,他就與“主力”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彭德懷在《彭德懷自述》中就寫過,他說紅軍長征實際上是一、三軍團像兩個轎夫,把中央縱隊這頂轎子抬到了陝北。一軍團林彪,三軍團彭德懷,一、三軍團是你開路我殿後,或者你左位我右位,或者你右位我左位,擔負著護衛中央縱隊前進最關鍵的任務。
當然林彪“文化大革命”期間出了很大的問題,我覺得我們在今天要講到這位卓越戰將,不能簡單地一醜遮百俊,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林彪在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那些傑出的指揮作戰的戰例。
林彪本人是中國共產黨的產物,他能夠指揮作戰達到這樣一個水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他,沒有工農紅軍就沒有他。他指揮作戰的成功是工農紅軍的一部分,是共產黨曆史的一部分,並不隻是他個人的一部分。不能因為他後來出了問題了,我們就把戰史全部抹殺,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以林彪當年黃埔四期的資格,如果在國民黨軍隊中,最後當個軍長都很困難。一直到解放戰爭,黃埔四期擔任軍長的人都不是很多。像張靈甫這樣算黃埔四期很好的了——七十四師整編師師長,相當於軍長。國民黨軍隊中大量執掌實權的人都是黃埔一期的。所以最近台灣地區前軍事大員郝伯村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就總結蔣介石在大陸為什麽失敗,軍事潰敗為什麽這麽快。
郝伯村在書中講,一個大的弊病是蔣介石把指揮權全部交給了黃埔一期,而黃埔一期的這些人指揮訓練的素質都不是很好,部隊訓練指揮放手交給下麵人去幹,下麵人也不是很明白,就弄得滿盤皆輸。
郝伯村總結的這個理由也不是全部理由,是一些麵上的理由。但是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一點,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政大員是黃埔一期的,共產黨的指揮官是黃埔四期的。
前麵說過,如果林彪不在共產黨的隊伍裏幹,在國民黨隊伍裏頂多幹個軍長就了不得了,但是軍長這個職務,在共產黨隊伍中,林彪在24歲就達到了。那麽林彪在紅軍作戰中最後之所以這麽有特色,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江西蘇區的紅土地給了他一張最新最美的白紙,他在這張白紙上畫出了中國工農紅軍產生的將領指揮作戰的一些傑出戰例。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給了林彪空前廣闊的天地,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沒有這一點他也做不到。
所以我們在講到林彪的功績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的努力,他是一個黨的產物,一個事業的產物。林彪在紅軍時期指揮作戰與抗日戰爭的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指揮了兩個戰役,取得這麽多突出的軍事成就,我覺得就是因為個人融入中國革命這個轟轟烈烈的曆史進程中去了,使他的個人能力和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給他個人提供的巨大空間而形成的結果。
55.戰將林彪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的產物(下)
林彪因為打過很多勝仗,也由此引發出許多傳奇故事。例如說林彪在黃埔軍校成績優秀,深受一些軍事教官的青睞,被同學們稱為“軍校之鷹”。美國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也在其《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說:“林在著名的廣州黃埔軍校受訓期間,也曾是蔣介石和後來成為蘇聯元帥的勃留赫爾(加倫將軍)的寵兒。”
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能夠為這些傳說拿出可信的證據。
直到1930年年底開始第一次“圍剿”,蔣介石親自明令懸賞緝拿朱德、毛澤東、彭德懷、黃公略,也還不知道紅軍中冉冉升起的青年將領林彪曾是黃埔軍校的學生。
最早發現林彪軍事才能的不是毛澤東,而是朱德。
1928年2月,南昌起義部隊到耒陽城下。朱德聽取當地縣委的情況匯報後決定:大部隊正麵進攻桌子坳之敵,抽出一個主力連隊配合農軍攻城。
被抽出的,就是林彪率領的連隊。
耒陽被一舉攻克,我軍損失很小,繳獲卻很大。
朱德由此發現林彪的作戰指揮能力。這一發現此後反複被實戰證明。
他當連長的連隊,是全團戰鬥力最強的連;當營長的營,是全團最過硬的營;當團長的團,是紅四軍的頭等主力團。王爾琢犧牲後,朱德代了幾個月團長,很快就推薦林彪接替。如果一次、兩次,還可說有哪種不好排除的偶然性,幾十年如一日,帶出一批擅長野戰的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便不能全部歸諸偶然了。
毛澤東發現林彪,則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朱、毛紅軍會師後,一日軍長朱德與黨代表毛澤東相伴而行,見路邊一個年輕指揮員正給部隊講話:“不管是這個軍閥,還是那個土匪,隻要有槍,就有地盤,就有一塊天下。我們紅軍也有槍,也能坐天下!”
毛澤東聽了一怔,問朱德:這個娃娃是誰?朱德回答:一營營長林彪。提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毛澤東,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青年指揮員。
那個年代並不是一個憑借關係就能提升的年代。一切都需要經過戰爭實踐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時雖然沒有人明確這麽講,卻一切都是按照這個做的。
非凡的戰爭年代,造就了林彪非凡的野戰才華。
第一次反“圍剿”,殲滅張輝瓚的十八師,紅軍由以遊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林彪指揮的紅四軍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第二次反“圍剿”,橫掃七百餘裏,紅軍五戰五捷,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第三次反“圍剿”,紅軍六戰五捷,擊潰敵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餘,繳槍2萬餘。
第四次反“圍剿”,首創大兵團山地伏擊的範例。在黃陂、草台崗兩次戰鬥中,一舉殲滅蔣介石的嫡係部隊近三個師,俘師長李明、陳時驥,擊傷師長蕭乾,俘虜官兵萬餘,是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中央紅軍最大規模的伏擊戰鬥。
從1930年11月第一次反“圍剿”開始,至1933年3月第四次反“圍剿”結束,不到三年時間,林彪率領的紅四軍和紅一軍團戰功卓著,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評價說:“一軍團在決戰方麵作用很大。”林彪的聲望迅速上升,達到與彭德懷並駕齊驅的程度。
前麵講過,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廣昌戰鬥,李德指揮紅軍與敵人正麵硬拚,三軍團四分之一兵力傷亡,彭德懷當麵罵李德“崽賣爺田心不痛”,把李德氣得暴跳如雷。彭德懷說:“我要罵,我知道我回去大不了殺頭,我準備好了。”彭德懷非常硬氣。
林彪則有另外一種處理方法。廣昌戰鬥前夕,林彪以個人的名義寫了《關於作戰指揮和戰略戰術問題給軍委的信》,認為多次戰鬥都說明“短促突擊”使我們成了“守株待兔”,“沒有一次收效”。他直指軍委在指揮上存在四大缺點:
一、決心遲緩喪失取勝機會,這是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
二、對時間的計算極不精確,使各部隊動作不能協同。
三、對任務及執行手段的規定過於瑣細,使下級無機動餘地。
四、於戰術原則未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一套老辦法到處照搬。
這是一封尖銳潑辣又不失冷靜分析的信,直指“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這樣明確、大膽而具體地向軍委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在當時黨和紅軍高級領導人中並不多見。
林彪以冷靜的剖析對李德的批判,其力度不亞於怒火中燒的彭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