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中國革命,從全球化進程開始
現在把整個東方20世紀的曆史加以回顧。
中國革命,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中國革命,如果放在一個東方大背景之下看,能夠看得更加清楚。它就像一幅油畫一樣,光看一個高光點,光看一個局部是看不清楚的。隻有把它並不很清晰的背景全部看清楚了,那麽這個高光點,這個著力描述的地方,就會凸顯得更加厲害。所以,在回顧中國革命曆史的時候,應該看到一個更為巨大的裏程碑。
就像現在談論全球化一樣,真正的全球化進程,實際上是從發現新大陸,發現新航線,從達?伽馬,從哥倫布,從麥哲倫環球航行開始的。
這一點,非常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本主義商品的低廉價格,是他用於摧毀一切萬裏長城,征服異族最頑強仇外心理的重炮,他迫使一切不想滅亡的民族采取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迫使他們在自己那裏推行資本主義製度,變成資產者。一句話,他按照自己的麵貌,為自己創造一個世界”。
毫無疑問,這就是全球化的進程。
所以,要看中國革命,實際上應該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之下。在這種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開始了資本主義向全世界的擴張,向全世界的掠奪。當時的亞洲國家,幾乎都麵臨危險,不光是中國。
當然,中國麵臨的危險是最直接的。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大英帝國憑借16條軍艦,4000名陸軍就能迫使當時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江寧條約》——我們後來稱為《南京條約》。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英軍18000人,法軍7200人,25000多人,長驅直入中國首都,殺人放火,把圓明園付之一炬。
前不久有關“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流失”的話題,圓明園內十二生肖的流失,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25000多人長驅直入我們首都,殺人放火,把圓明園付之一炬,將十二生肖掠走。我們現在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包括購買的方法把它們拿回來,但是如果我們以為把這些牛首、馬首、兔首買回來就算終結了那段曆史,那我們把自己看得太簡單了。
中國近代以來,這種積貧積弱,這種喪權辱國,其中的教訓非常多,非常值得思考,不是用重金把十二生肖買回來就能了斷這段曆史的。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開始了空前的割地賠款。甲午戰爭結束,實際上國土已經被多個帝國主義勢力範圍瓜分,中國淪落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過抗爭嗎?
在這其中,有過道光皇帝對英國宣戰,有過鹹豐皇帝對英法宣戰,有過光緒皇帝對日本宣戰,有過慈禧太後對十三國宣戰,結果怎麽樣?一次敗得比一次慘。而且國內還有太平天國起義,有撚軍起義,有白蓮教起義,有義和團運動,也都一次一次歸於失敗。
這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命運,這是中國大革命的背景。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發生革命,就像魯迅所講的一樣,地火在地下奔騰運行,熔漿一旦噴出,將要燃盡一切。
中國革命,能量聚積的時間太長,它不僅僅是從20世紀,它從1840年以來,無盡的探索都在蘊積這樣一個運動,就缺一個突破口。那麽辛亥革命是這樣一個突破口,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導致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篡奪,中國走向共和,沒有走成。
沒有走成共和的中國,又該經曆怎樣的選擇?可以把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命運與印度的命運作一個比較,與日本的命運作一個比較。可以看一看,在當時世界的整個東方,包括中國,包括印度,包括日本,是怎樣完成自己的選擇的。
94.麵對侵略,中印選擇抵抗革命道路為何有別
1840年,中國遭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入侵。而在將近100年前,印度在1757年,已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1858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了印度。
當時英國人曾經有過一句豪言,叫“寧願失去印度,也不願意失去莎士比亞”。這句話說得非常紳士,我寧願丟掉印度,也不願丟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是英國大文豪、世界級大文豪,給英國思想、文化、藝術帶來多麽輝煌的東西。但是話說得紳士,實際上英國人是絕對不能容忍印度的丟失。這種語言行動,實際上就是“寧願失去莎士比亞,也不願失去印度”。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的巨大差異,話能說得非常漂亮,但實際上不一定能做得如此漂亮。
印度的革命跟中國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印度民族解放領袖甘地,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是其中的典型,他跟中國所采取的行動完全不一樣。甘地崇尚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導致他反對一切暴力。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甘地勸告捷克人、波蘭人、猶太人,不要反抗法西斯納粹,隻要不合作就行,因為他在印度推行的就是不合作。“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怎麽打我都行,反正我就是不合作,我也不反抗。他的這種理論在印度可能行得通,但拿去勸告捷克人、波蘭人、猶太人,萬萬不行。
1936年,甘地曾經還接受過中國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的訪問。當時在中國,局部的抗日已經開始,甘地認為中國正在進行抗日作戰,違背非暴力主張。甘地當時這麽說:“從一個非暴力者的角度來看,我必須說,以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中國,對付一個開化的日本,還不得不以與日本人同樣的手段來抵抗日本侵略,我認為這是不適當的。”他還說,“假如中國人有了我這樣非暴力的概念,就不需要用日本一樣的毀滅手段。”
當然,我們非常尊重甘地的偉大人格,非常尊重甘地那種自我約束、自我犧牲的美德,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真理往前再多邁一步,就是謬誤。當甘地把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絕對化,認為是世間解決一切矛盾、紛爭、戰爭、屠殺的靈丹妙藥時,另一種謬誤也就產生了。
實際上,甘地這樣的人物,大英帝國的殖民者也是難以容忍的,盡管他主張“非暴力不合作”。在30多年時間裏,英國人把甘地12次抓進監獄,他幾乎就在監獄裏度過了整個後半生。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在印度的整個民族解放中,實際上作用並不像後來宣傳的那麽重大。
再回過頭來看,英國哪有一點兒“寧願丟掉印度,也不願丟掉莎士比亞”的紳士風度?他們一點兒風度都沒有。把這麽一個“非暴力”分子在監獄裏幾乎關了後半生,這是莎士比亞的風度嗎?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印度追求民族獨立的解放鬥爭中,它的選擇跟中國是不一樣的。
95.日本選擇脫亞入歐,區別中國抵抗運動
當中國正在不停地嚐試選擇道路的時候,印度在民族英雄甘地的領導下,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而日本,則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日本最初跟中國和印度是一樣的,它也是一個被侵略的國家。1840年中國遭鴉片戰爭入侵,日本晚了13年。1853年,美國海軍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裏率領四艘軍艦強行闖入日本浦賀港,要求談判通商,否則動武,日本沒有辦法。1854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即《安政條約》。
此後,日本與中國一樣,一發而不可收。1855年,俄國強迫日本簽訂《下田條約》;1856年,荷蘭強迫日本簽署《和親條約》;1857年和1858年,美國又與日本簽訂兩個所謂的《通商友好條約》,不僅奪得了租界和領事裁判權,而且剝奪了日本的關稅自主權;1860年以後,英國也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1863年至1864年,美、英、法、荷四國組成聯合艦隊,炮擊日本下關,勒索戰爭賠款,控製日本關稅,取得在日本的駐兵權。
日本的命運最初與中國完全一樣,從這一點看,東方的整個革命所發生的背景,印度、日本、中國這些國家民族最初遭遇的命運都一樣,從當時的東方看,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被入侵,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簽訂過不平等條約。但走的方法、道路完全不一樣。
當中國選擇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時候,印度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日本則選擇了“脫亞入歐”。
日本在簽訂了大量喪權辱國條約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經驗:絕對不能跟亞洲這些國家再混在一起,不能跟朝鮮,不能跟中國,不能跟東南亞,不能跟菲律賓,跟誰都不行,要自己走。“莫如與其脫離關係,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支那和朝鮮是日本的鄰國,同它們打交道,用不著特別客氣,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處理。”這是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論》。
日本遭到殖民搶掠,在完成自己的民族解放的過程中,完成了明治維新,然後通過戰爭掠奪,壓榨比它更弱的國家,完成自己的發達。它走了一條戰爭和軍閥的道路,走上一條法西斯道路。
當中國正在開展抵抗運動,印度正在開展不合作運動時,日本走了另外一條道路,“先順從,再效仿,最後脫亞入歐”。強權來了,我打不過,美國也好,英國也好,法國也好,荷蘭也好,俄國也好,反正打不過,我就順從,然後我再效仿,學會用西方的方法來對付東方的國家。日本最直接的侵略對象是誰?第一是朝鮮,第二是中國。通過對朝鮮的占領、擊敗中國獲取巨額的戰爭賠款,完成日本的現代化。
印度是怎麽走上一條“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中國是怎麽走上一條“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道路,日本是怎麽走上一條所謂“脫亞入歐”的法西斯道路,都是在今天觀察中國革命的時候,不能不思考的。中國革命絕對不是單獨在真空中發生的,是在東方這樣一個大環境、大背景下發生的。
20世紀,風起雲湧,各個國家民族都在進行自己的選擇,這些選擇效果完全不一樣。當年選擇的效果在今天都很明顯,今天印度的狀態是印度當年選擇的結果,今天中國的狀態是中國當年選擇的結果,今天日本的狀態也是日本當年選擇的結果。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跟一個人一樣,曆史進程中大的十字路口並沒有幾個,一旦選擇過去,影響重大。從今天來看,我們都能看清這些重大的影響。
現在把整個東方20世紀的曆史加以回顧。
中國革命,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中國革命,如果放在一個東方大背景之下看,能夠看得更加清楚。它就像一幅油畫一樣,光看一個高光點,光看一個局部是看不清楚的。隻有把它並不很清晰的背景全部看清楚了,那麽這個高光點,這個著力描述的地方,就會凸顯得更加厲害。所以,在回顧中國革命曆史的時候,應該看到一個更為巨大的裏程碑。
就像現在談論全球化一樣,真正的全球化進程,實際上是從發現新大陸,發現新航線,從達?伽馬,從哥倫布,從麥哲倫環球航行開始的。
這一點,非常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本主義商品的低廉價格,是他用於摧毀一切萬裏長城,征服異族最頑強仇外心理的重炮,他迫使一切不想滅亡的民族采取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迫使他們在自己那裏推行資本主義製度,變成資產者。一句話,他按照自己的麵貌,為自己創造一個世界”。
毫無疑問,這就是全球化的進程。
所以,要看中國革命,實際上應該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之下。在這種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開始了資本主義向全世界的擴張,向全世界的掠奪。當時的亞洲國家,幾乎都麵臨危險,不光是中國。
當然,中國麵臨的危險是最直接的。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大英帝國憑借16條軍艦,4000名陸軍就能迫使當時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江寧條約》——我們後來稱為《南京條約》。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英軍18000人,法軍7200人,25000多人,長驅直入中國首都,殺人放火,把圓明園付之一炬。
前不久有關“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流失”的話題,圓明園內十二生肖的流失,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25000多人長驅直入我們首都,殺人放火,把圓明園付之一炬,將十二生肖掠走。我們現在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包括購買的方法把它們拿回來,但是如果我們以為把這些牛首、馬首、兔首買回來就算終結了那段曆史,那我們把自己看得太簡單了。
中國近代以來,這種積貧積弱,這種喪權辱國,其中的教訓非常多,非常值得思考,不是用重金把十二生肖買回來就能了斷這段曆史的。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開始了空前的割地賠款。甲午戰爭結束,實際上國土已經被多個帝國主義勢力範圍瓜分,中國淪落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過抗爭嗎?
在這其中,有過道光皇帝對英國宣戰,有過鹹豐皇帝對英法宣戰,有過光緒皇帝對日本宣戰,有過慈禧太後對十三國宣戰,結果怎麽樣?一次敗得比一次慘。而且國內還有太平天國起義,有撚軍起義,有白蓮教起義,有義和團運動,也都一次一次歸於失敗。
這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命運,這是中國大革命的背景。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發生革命,就像魯迅所講的一樣,地火在地下奔騰運行,熔漿一旦噴出,將要燃盡一切。
中國革命,能量聚積的時間太長,它不僅僅是從20世紀,它從1840年以來,無盡的探索都在蘊積這樣一個運動,就缺一個突破口。那麽辛亥革命是這樣一個突破口,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導致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篡奪,中國走向共和,沒有走成。
沒有走成共和的中國,又該經曆怎樣的選擇?可以把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命運與印度的命運作一個比較,與日本的命運作一個比較。可以看一看,在當時世界的整個東方,包括中國,包括印度,包括日本,是怎樣完成自己的選擇的。
94.麵對侵略,中印選擇抵抗革命道路為何有別
1840年,中國遭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入侵。而在將近100年前,印度在1757年,已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1858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了印度。
當時英國人曾經有過一句豪言,叫“寧願失去印度,也不願意失去莎士比亞”。這句話說得非常紳士,我寧願丟掉印度,也不願丟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是英國大文豪、世界級大文豪,給英國思想、文化、藝術帶來多麽輝煌的東西。但是話說得紳士,實際上英國人是絕對不能容忍印度的丟失。這種語言行動,實際上就是“寧願失去莎士比亞,也不願失去印度”。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的巨大差異,話能說得非常漂亮,但實際上不一定能做得如此漂亮。
印度的革命跟中國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印度民族解放領袖甘地,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是其中的典型,他跟中國所采取的行動完全不一樣。甘地崇尚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導致他反對一切暴力。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甘地勸告捷克人、波蘭人、猶太人,不要反抗法西斯納粹,隻要不合作就行,因為他在印度推行的就是不合作。“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怎麽打我都行,反正我就是不合作,我也不反抗。他的這種理論在印度可能行得通,但拿去勸告捷克人、波蘭人、猶太人,萬萬不行。
1936年,甘地曾經還接受過中國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的訪問。當時在中國,局部的抗日已經開始,甘地認為中國正在進行抗日作戰,違背非暴力主張。甘地當時這麽說:“從一個非暴力者的角度來看,我必須說,以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中國,對付一個開化的日本,還不得不以與日本人同樣的手段來抵抗日本侵略,我認為這是不適當的。”他還說,“假如中國人有了我這樣非暴力的概念,就不需要用日本一樣的毀滅手段。”
當然,我們非常尊重甘地的偉大人格,非常尊重甘地那種自我約束、自我犧牲的美德,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真理往前再多邁一步,就是謬誤。當甘地把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絕對化,認為是世間解決一切矛盾、紛爭、戰爭、屠殺的靈丹妙藥時,另一種謬誤也就產生了。
實際上,甘地這樣的人物,大英帝國的殖民者也是難以容忍的,盡管他主張“非暴力不合作”。在30多年時間裏,英國人把甘地12次抓進監獄,他幾乎就在監獄裏度過了整個後半生。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在印度的整個民族解放中,實際上作用並不像後來宣傳的那麽重大。
再回過頭來看,英國哪有一點兒“寧願丟掉印度,也不願丟掉莎士比亞”的紳士風度?他們一點兒風度都沒有。把這麽一個“非暴力”分子在監獄裏幾乎關了後半生,這是莎士比亞的風度嗎?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印度追求民族獨立的解放鬥爭中,它的選擇跟中國是不一樣的。
95.日本選擇脫亞入歐,區別中國抵抗運動
當中國正在不停地嚐試選擇道路的時候,印度在民族英雄甘地的領導下,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而日本,則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日本最初跟中國和印度是一樣的,它也是一個被侵略的國家。1840年中國遭鴉片戰爭入侵,日本晚了13年。1853年,美國海軍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裏率領四艘軍艦強行闖入日本浦賀港,要求談判通商,否則動武,日本沒有辦法。1854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即《安政條約》。
此後,日本與中國一樣,一發而不可收。1855年,俄國強迫日本簽訂《下田條約》;1856年,荷蘭強迫日本簽署《和親條約》;1857年和1858年,美國又與日本簽訂兩個所謂的《通商友好條約》,不僅奪得了租界和領事裁判權,而且剝奪了日本的關稅自主權;1860年以後,英國也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1863年至1864年,美、英、法、荷四國組成聯合艦隊,炮擊日本下關,勒索戰爭賠款,控製日本關稅,取得在日本的駐兵權。
日本的命運最初與中國完全一樣,從這一點看,東方的整個革命所發生的背景,印度、日本、中國這些國家民族最初遭遇的命運都一樣,從當時的東方看,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被入侵,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簽訂過不平等條約。但走的方法、道路完全不一樣。
當中國選擇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時候,印度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日本則選擇了“脫亞入歐”。
日本在簽訂了大量喪權辱國條約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經驗:絕對不能跟亞洲這些國家再混在一起,不能跟朝鮮,不能跟中國,不能跟東南亞,不能跟菲律賓,跟誰都不行,要自己走。“莫如與其脫離關係,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支那和朝鮮是日本的鄰國,同它們打交道,用不著特別客氣,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處理。”這是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論》。
日本遭到殖民搶掠,在完成自己的民族解放的過程中,完成了明治維新,然後通過戰爭掠奪,壓榨比它更弱的國家,完成自己的發達。它走了一條戰爭和軍閥的道路,走上一條法西斯道路。
當中國正在開展抵抗運動,印度正在開展不合作運動時,日本走了另外一條道路,“先順從,再效仿,最後脫亞入歐”。強權來了,我打不過,美國也好,英國也好,法國也好,荷蘭也好,俄國也好,反正打不過,我就順從,然後我再效仿,學會用西方的方法來對付東方的國家。日本最直接的侵略對象是誰?第一是朝鮮,第二是中國。通過對朝鮮的占領、擊敗中國獲取巨額的戰爭賠款,完成日本的現代化。
印度是怎麽走上一條“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中國是怎麽走上一條“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道路,日本是怎麽走上一條所謂“脫亞入歐”的法西斯道路,都是在今天觀察中國革命的時候,不能不思考的。中國革命絕對不是單獨在真空中發生的,是在東方這樣一個大環境、大背景下發生的。
20世紀,風起雲湧,各個國家民族都在進行自己的選擇,這些選擇效果完全不一樣。當年選擇的效果在今天都很明顯,今天印度的狀態是印度當年選擇的結果,今天中國的狀態是中國當年選擇的結果,今天日本的狀態也是日本當年選擇的結果。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跟一個人一樣,曆史進程中大的十字路口並沒有幾個,一旦選擇過去,影響重大。從今天來看,我們都能看清這些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