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州有大山,名曰昆梁。


    山嶺橫亙於昆離二州交界之處,綿延幾十裏,如同天塹。


    大山雖廣,卻是不高,大片常葉高木遍布山崗,樹冠層層疊疊,鬱鬱蔥蔥,自遠端遙望過去,日光映下,隨風起伏的林海一片青翠。


    中原南地山多林多,單一座普通大山,並不需多述篇幅,而之所以特意提起,自然是因為這座昆梁山,有其值得提起的特別之處。


    離州已是中原邊界,和物產極為豐富的南疆眾多森林接壤,自古以來便有商隊來往於中原兩地,商路繁華,而自離州往江南去,昆州便是必經之地,古人見大山攔路,何解?


    開道。


    於是,有人開道於天塹之下。起初,隻有一條羊腸小道蜿蜒盤旋,直上昆梁山,小道狹窄而隱蔽,外人無從知曉,僅一些本地采藥人和獵人行於此道,橫穿險峻山嶺。


    但走的人多了,小道也慢慢被踩寬踏闊,逐漸有途經行腳商人發現了這條奇險的山路,詢問了當地人通往何處,得知竟可越山而去,皆大驚,信者不信者均有,其中有膽大者一試,驗證了此言為真,心中震動之餘,還驚喜地發現,走這條捷徑要比原本繞過大山的路線要快上許多。


    商人們嚐到了甜頭,頓時一發不可收拾,對他們來說,時間相當於錢財,省時即賺錢,既然走近道能賺不少錢,何不為呢?漸漸地,無數商人開始從此地過,昆梁山也不再是天塹,而變成了商驛要道。


    然而有商,便有匪。


    不知何時起,昆梁山中出現了不少匪徒,占山為王。這些山匪之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前朝江山未定,連年征戰,無數貧苦百姓流離失所,多少武林豪傑無處容身,隻得遁入山林,落草為寇;二說是商人們常年行商往來,其中有些許心思活絡、或說邪左之輩,於此地發現了“商機”:方圓幾十裏的昆梁山,僅此一處可以通行,實乃要道中的要道,並且道旁山林聳立,地勢奇險易守難攻,若將其占領,何愁金銀錢財不滾滾來?這可比辛辛苦苦跑商賺錢啊,由於本身是商人,自然懂其他商人的性子,僅需付上一丁點“過路費”,便能破財消災,安安穩穩地過了這昆梁山,這等好事,無誰不願。


    最初的山匪是其中之一,或是兩者兼有,早已不可考,總之魚龍混雜的山匪占據了這條不可或缺的山道,設卡攔阻來往商人,不講道理地收取“買路財”,商人心中雖有幾分不滿,可也無法子,隻得被迫接受了。


    然而昆梁山山匪甚眾,他們並不是一體,又豈會是一心?商人隊伍往來多了後,各種亂象層出不窮,收費不勻、一道多卡、劫完再劫等等,弄得商人們苦不堪言,心中已隱隱生出怯意,然而一些目光短淺的山匪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更有歹毒者,直接豪奪貨物殺人拋屍山中,一了百了。


    細水長流無本萬利的生意,就硬生生被那些家夥搞壞了,不過轉念一想,也正常,畢竟世上沒腦子的人還是占多數。事情傳開後,商人們驚懼萬分,錢雖重要,卻也能賺到,可命隻有一條,丟了便再無,於是此地日漸蕭條,連買路財都已經收不到了。


    得虧這些落草之寇不全是無能之輩,還是有明白人的,在山匪們沒了收入來源、眼看已離餓死不遠,即將為爭奪資源而自相殘殺之際,其中的聰明人牽頭,不知用了什麽辦法將各個山匪團夥湊到了一起,成立了個大寨子,就地以昆梁為名,並立下眾多條框規矩。


    規矩是為了大家的利益,至少表麵上看是如此,於是很順利地推行下去,在外對商人言,山寨隻為守護昆梁山道不受侵擾而立,可任由商人通行,隻收買路財,絕不傷人。


    商人謹慎而趨利,山匪之言,不論信不信,都無人敢來以命一試,但在山匪收買了幾名商人,讓其安穩地來回跑商後,商人們見有同道做出了表率,在金錢的驅使之下,終於忍不住再度回來,以一些銀錢為代價,換求通過此地。


    見著了既得利益,即使是目光短淺之輩也開始擁護支持這些新規矩,盡管還有少許不服從者,但在嚴格執行之下,死的死,驅逐的驅逐,原本雜亂無章的山賊盜匪團夥,開始逐漸變得秩序井然。


    而商人們見山匪確實如其所說,一直老老實實,隻收一份買路財,絕不傷人,似已洗心革麵,提著的心也都放了下來,享受到了此等便利,哪裏還會再走其他道。


    來往昆離兩地,必須要過這昆梁山,隻有兩種選擇,要麽多繞幾十裏路,要麽交財直接越過山嶺,該如何選,那還不簡單?


    同時永歌森林的貨物也傳出了名聲,運到中原便能輕而易舉地賣出高價,於是兩地跑商的商人越來越多,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其通行,昆梁寨大修山道,拓寬道路,將陡峭的地形盡量平坦齊整,至少能過馬車,與此相對應的,商人隊伍的規模也越來越龐大,由早時的單人行腳商,到後來十多輛車的大批商隊,無數商人經由此地,而自比“山主”的昆梁寨,一直收取買路財,雖收得少,但日積月累積水成渠之下,自然聚斂了無數錢財。


    時至今日,昆梁山已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


    最初的昆梁寨,早已不複存在。


    而昆梁山的山腳下,商道的必經之處,多了一個小鎮,往來的人們都稱其為昆梁鎮。


    昆梁寨便是小鎮的前身,至於為何由寨變鎮,這是必然。昆梁寨當初占山為王沒有被剿滅,是因為前朝朝廷江山不穩,忙於朝權爭鬥,沒空關注小地方,再加上昆州這邊天高皇帝遠的,也沒人會花大代價去剿一個窮哈哈的土匪山寨,而後來起勢之時,又極快地成了氣候,再剿滅已來不及了。


    但朝廷不會永遠混亂,江山總會一統,到時候,這個收買路財收到富得流油的土匪山寨,便成了朝廷眼裏的香餑餑,想跑都跑不掉,反抗必是死路一條,或許是那些聰明人看到了這一點,就在此之前直接投了朝廷,奉上半數錢財的同時,甘願被納入朝廷之下,於是,山水正誌中出現了昆州昆梁鎮。


    當初的山匪搖身一變,成了黎民百姓,雖無一官半職,卻仍保留了半數家財,原本全力促使投靠朝廷的幾名山寨首領,更是開枝散葉,成了本地的大家族。


    在這兒,最大的看似是縣老爺,實際上,縣老爺都得看那幾家臉色。


    而昆梁山這條要道看似歸了朝廷,私底下,卻是由那幾家共同掌管。


    昆梁鎮以這條商驛要道為基礎,不再收買路財,而是改收“通行費”,並興建客棧、馬廄、酒肆、商鋪等等,專為來往跑商的商人,發展至今,昆梁小鎮已成了商隊必經落腳點之一。


    此時,昆梁鎮五裏之外,一名白袍儒雅公子騎著一匹健碩的黃驃馬,緩步踱於大道上。


    關於這些對昆梁山的了解,都來源於腦海中曾讀過的一篇《昆州誌·昆梁》,當然,連背著朝廷做事的內容都如此詳實,自然不會是朝廷記載的正誌,是結合了正誌與一些鄉野秘史傳聞、最終編成的秘辛,雖說無甚大用,可有些特定的時候,知曉多寡,便直接代表著能力強弱。


    無所不知,即無所不能。


    可我與之差距,猶如雲泥。白袍公子自嘲一笑,麵上卻是顯得極為溫和儒雅。


    他輕輕揚了揚韁繩,胯下黃驃馬似通人性,不待主人出聲,便加快了步子,順著道路,往昆梁鎮的方向趕去。


    如今這條橫貫昆梁山的道路早已不是普通山路了,在昆梁寨慢慢演變成昆梁鎮之後,因之而發家的鎮民們更是大加修整,伐木動土,拓寬道路,對其常年進行修繕和維護,要道一詞名副其實,不僅是商人,包括鏢隊、遊人、甚至驛馬,幾乎所有來往昆離兩地之人都會選擇此道。


    不多時,昆梁鎮已出現在視野中的遠方。


    正值立夏時節,夏日的炎熱氣息徹底驅散了涼寒春意,樹繁葉茂,蟲鳥相鳴,這會兒正是商隊往來最頻繁的時期之一,無論是離州那邊的永歌森林還是這邊的昆梁山,山裏頭的獵物漸漸活躍了起來,老練的獵人們都知道,最好捕獵的時節便是夏秋兩季,樹植反青,蔥鬱生長,而山間的動物們,熬過了肅殺萬物的冬天,又養了一個春天,此刻那叫一個又肥又美,肉質鮮嫩,皮毛油光水滑,均是值錢物件。


    商人們也見利便來,相對低價收了這些東西,再回中原高價賣出,循環往複,便是他們的生活。


    白袍公子望著前路,忽地一拉馬繩,大黃馬慢慢停了下來。


    此處道旁,不知誰人立了個一人高的石碑,上刻有兩字。


    昆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雨長劍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世羽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世羽翼並收藏風雨長劍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