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太平頂,南太平道總壇所在。


    作為影響江淮、荊襄、汝潁的南太平道總壇所在,自然有一番氣度在。


    其規模首要體現在這太平峰上。


    整條山峰以明堂為中心,內為包括劉辟、龔都在內的一眾南太平道渠帥。然後沿著山脊線往下則坐落著一些地位稍高的軍將、黃巾力士。


    這些都算是太平道的核心領導層,他們都生活在太平峰上。而在山腳下也形成了一片坊區,南太平道的資深教眾就生活在這裏。


    沒人能說清這片坊區生活了多少人,但大體過萬人是有的。這些核心教眾除了供應峰上的一切需求之外,其餘時間都在誦念《太平經》。


    所以太平峰總是縈繞著連綿不絕的唱經聲,神聖莊重。


    其實從太平峰的空間結構就折射出了南太平道渴望構建的俗世權力的結構。


    在整個教內金字塔中,位於峰頂最上層的就是教內的渠首,再下麵就是掌握武力的武士和黃巾力士,他們作為太平道的武力保障,最底層的就是教眾,他們負責耕作來供應以上兩個階層。


    可以說,此時的南太平道已經發展出較為成熟的組織結構了。


    太平峰隻是桐柏山的核心,在其他諸多峰,還有各種坊,它們和外圍的溝壑、望樓、溝渠、土牆一起將太平峰護衛在中間。


    以上這些就共同構成了桐柏山黃巾的防務結構。


    而現在,也就是當袁軍攻破其最外圍的陽口壁的時候,這片山區裏依舊生活著大概十萬人左右。


    而這十萬人絕大多數都是農民、匠人。


    因為泰山軍一直以來對工匠的重視,這也自然影響到了劉辟他們,在擴張信徒的過程中,劉辟他們就有意識的將各色工匠聚集到桐柏山,形成自己的加工能力。


    這些工匠上至鐵匠、刀匠、甲匠,下至漆工、箍桶工、陶工,可以說日常百藝無所不包。


    其中還有一些行商業生活在這裏,這些人負責將山貨販運出去以換得山內所需。可以說,桐柏山就是一個微型的國家,不怪乎他們自己人將之稱呼為人間樂土。


    在此前,因為鑄劍為犁的原因,桐柏山裏的軍隊並不是很多。但隨著外部形勢的惡化,以及對袁紹可能反目的擔心,太平道開始重建黃巾軍。


    這一次有了足夠財力以及對過去經驗教訓的吸取,劉辟他們開始以較為正規的軍製開始組織和編練軍隊。


    其從南陽和汝南道徒眾中簡拔善戰者三萬,分為六個部,號位“中黃太乙六部眾。”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人隻是職業戰兵,並不是說其他信徒就不需要服役了。


    實際上,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黃巾軍一直奉行著全民皆兵的策略,凡是中黃太乙之信徒,皆要為戰出力。


    現在這些人可能不用負擔戰兵之責了,但依舊需要參加溝壑、土牆等防禦工事的修建,可以說太平道不養閑人。


    本來以這樣的龐大的人力,又將對抗性的宗教轉型為福利性宗教,按理說倒是真的可以在這亂世開辟出一條樂土的。


    但可惜,他們遇到了乾坤獨斷的雄主袁紹。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劉辟這些人可能也有一二能力,但確實是缺乏足夠的大局眼光。


    他們到現在還認為,之所以袁紹要伐他們,就是因為這個袁紹惦記他們的丁口錢糧。


    其實這份心思隻是第一層,更深一層的意思袁紹卻從來沒有和他人提起過。


    那涉及到袁紹不為他人道也的陰私了。


    如今什麽形勢呢?少有大局見識者也能說出一二。


    自北向南,現在是泰山軍獨占幽、平、冀;然後是關西朝庭握雍、隴、並、益;關東朝庭據京畿、河內,曹操據青州、陶謙據徐州、而兗州是泰山軍三占其二,張邈占其一;袁術占南陽、劉表占荊襄。他袁紹占據豫州。


    可以說現在的時局是非常明朗了。


    那就是袁紹周邊勢力不是盟友就是兄弟,隻有北麵的關東朝庭還有西南角的劉表可以下手。


    這裏麵不是說就不能對自己盟友下手,如張邈、曹操這些人,他袁紹也不是講究這些的人,但重點是北麵還有一個泰山軍啊。


    在北麵大勢壓下的時候,他袁紹需要曹操、張邈這些盟友一起分擔壓力。


    那對京畿的關東朝庭呢?


    袁紹也不打算下手,即便他起兵的旗幟就是打著推翻漢室,即便他與關東朝庭血海深仇,他也不打算攻擊京畿。


    這是他從地緣角度決定的,因為一旦進攻京畿,到時候他的防禦壓力就會特別大。


    除了在北麵河東和西麵要應對關西的反攻,還會讓他和泰山軍的接觸麵變大,這並不利於袁紹的防務。


    那算來算去,隻有西南的荊州和南麵的揚州是可以作為下階段擴張方向了。


    而好死不死,豫州通往這兩個地方的通道都被黃巾軍給占據了。豫州進入荊襄的通道有兩條。


    一條就是從潁川昆陽、葉縣一帶向東穿過方城夏路進入南陽。


    方城夏路實際上就是服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之間的通道,從這可以沿著澧水進入南陽。


    而到了南陽盆地後,就可以沿著白河支流河穀南下進入荊襄。


    這條路是最好走的,也是過去楚王數次北上中原爭霸走的通道,但可惜袁紹不能走。


    在南陽的袁術是不可能讓袁紹過自己境的,更不用說自己那個弟弟也在打荊襄的主意,他袁紹就更不能暴露自己意圖了。


    所以留給袁紹的路就隻有第二條路,也就是直接從桐柏群山脈之間穿越過去。


    而從先民開辟山路到楚國建關,正有三條山路可以從汝南直達荊襄,而這三關正叫義陽三關。


    其三關從西到東,分別為叫冥阨(今平靖關)、直轅(今武勝關)、大隧(今九裏關),是崎嶇的兩座山脈之中相對平坦的三條隧道。


    可以說,如果南陽方麵不能走,那這三條路也能直達荊襄。


    不過走這裏最大的風險就是容易被困死在山穀裏,所以要想奪此三關必須出奇不意。


    而袁紹信重的謀士郭嘉給他獻上的計策就是如此,明攻黃巾,暗度三關。


    而且黃巾分別把盤踞桐柏山和大別山,本就威脅著袁紹的後路,所以必然要被鏟除的。


    可以說,要用兵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那就一定是走此三關。


    日後解放戰爭,有一支軍隊正是走的義陽三關,然後千裏挺進大別山,威脅到了長江流域腹地,為之後淮海戰役的展開創立條件。


    且不說以後,實際上當年孫武和伍子胥帶著吳國軍隊攻入楚國,也走的是三關通道。


    當年吳楚之戰,楚國為了防備長江下遊的吳國,將絕大數兵力布置在長江中遊一線,也就是從九江到安慶一帶。


    但孫子卻開創性的劍走偏鋒,帶著三萬吳國輕甲向北經邗溝進入淮河,然後沿著淮河一路逆流而上到了桐柏山。


    此前我們也說了,淮河的源頭就在桐柏山。


    而孫子到了淮河源頭後棄舟登岸,從桐柏山和大別山之間,也就是義陽三關這個地方攻入楚國。正出其不意,一舉攻入楚國腹地。


    現在袁紹的大謀士郭嘉就給他獻上這樣的策略,真深得用兵之險的險字。


    如今,袁紹實際上就是兩步走。


    其一,先殲滅擊潰桐柏山、大別山之黃巾,收其糧秣士馬。


    其二,征剿大軍方向一調,直接從義陽三關穿行,進入荊州的江夏郡。


    如今的江夏太守是劉表所表的黃祖,其家出自江夏黃氏,累世豪門,所以江夏不好打。


    但即便是袁術都沒想到袁紹會是征剿黃巾,意在荊襄,更何況是黃祖呢?


    而一旦袁紹占據江夏,其向東可直接進攻江陵,向北可絕斷南陽,向東可以直接南下揚州。


    可以說,一旦袁紹占據了江夏,那袁軍的整個戰略就活了。


    到時候有了更廣闊的縱深,有整個南方的資源,袁紹自可以和泰山軍決戰中原。而且到時候,他那愚蠢的弟弟袁術就被他完全包圍,到時候就隻能永遠做自己的弟弟了。


    時勢的發展就是這樣,總是在動態的平衡中的。


    泰山軍是強,但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皆是雄主,他們也不會甘心引頸就戮的。所以曹操進攻徐州,試圖全據青徐,而袁紹也是如此,準備飛奪三關進入荊州。


    而以上這些,是袁軍的最高機密,隻有袁紹和少數幾個謀士知道,所以劉辟當然無從得知。


    而他和自己的一眾渠帥又不具備超卓的戰略視野,自己也想不到這些。


    於是,這些人就隻能看到眼前,努力應對著當下的危機。


    雄鷹翱翔可以縱目千裏,雄兔撲朔也隻能看到眼前寸光。但自然界卻常常有兔子腳蹬雄鷹的奇跡。


    長期的戰爭看雙方的戰略優劣,但一場戰爭的勝負卻隻和當下有關。吏士有死心呼?上下用命呼?有不可奪之氣呼?


    所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總是不時出現。


    而一旦出現,戰略再好也是無用之功。


    隻是黃巾軍可以嗎?


    且看袁大將軍,明剿黃巾,暗渡三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犁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請叫我陳總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請叫我陳總長並收藏犁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