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糊名的問題。


    糊名是肯定的,但是在定下五經魁之後,所有的糊名就都拆開了,接下來就是前五名的排序,當然最主要就是第一名的歸屬。


    真實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具體操作肯定不一樣,反正本文就是這麽理解並且設定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往回翻一翻,前麵寫鄉試的時候也是定下經魁就拆開了糊名。


    2)徐穆劇情問題。


    首先要明確幾個前提。


    一是徐穆與徐麟表麵上談不上親朋好友,但往前倒個五六代或者七八代確實扯得上關係。


    二是行卷幹謁。


    也就是在考前帶著文章私下拜見主考官,這種行為唐宋元明清都有。從有科舉製度以來,一直到科舉製度徹底被廢除,自始至終都沒有杜絕過。


    三是科舉舞弊屢禁不止。


    唐代禮部侍郎錢徽舞弊案,北宋陳堯谘、劉師道舞弊案,南宋秦檜舞弊,明朝甲辰科場案,清朝順治丁酉北闈科場案,光緒年間,周樹人的爺爺還搞過賄賂鄉試考官的事情。


    四是科舉舞弊被檢舉揭發的代價並沒有一些讀者想象中那麽大。


    前麵提到的北宋陳堯谘、劉師道舞弊案中,禮部試主考官陳堯谘因為夥同劉師道替他弟弟舞弊,被貶為單州團練副使,但很快就被起複,甚至後來又再次擔任過科舉考官。


    當然,這隻是北宋的情況。


    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科舉舞弊一旦被抓到,動不動就是殺頭,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五是科舉考試並不公平。


    朝中大員有很多方法對科舉結果施加影響力,而且還不會被定性為舞弊,各種“內定狀元”、“後門狀元”、“權得狀元”層出不窮。


    比如大詩人王維能考中狀元,走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妹妹的門路。


    又比如嘉靖年間靠著巴結嚴嵩父子才考中的狀元唐汝楫。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兒子裏,一個狀元、一個榜眼、一個進士,而且張居正還當過自己二兒子的主考官……


    ———————


    明確了以上幾點,再來看本文中主考官徐穆。


    徐穆肯定是有私心的,他希望徐麟成為會元,但他的所作所為根本談不上舞弊,也談不上徇私枉法。


    首先,徐穆和徐麟一個是桐廬徐氏,一個是清江徐氏,表麵看起來並沒有直接的親屬關係,這一點文中已經交代過。


    其次,徐穆自始至終都沒有旗幟鮮明地亮出過自己的態度,還擺出避嫌的姿態,不幹預同考官們的討論。


    或許王文清點明徐麟出身後,同考官們已經對徐穆的態度有所猜測,可徐穆表麵上和徐麟並沒有任何關係,從始至終也沒替徐麟說過一句好話。


    即便有人上書彈劾,但無憑無據地彈劾一位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龍圖閣大學士,恐怕得做好自己的官帽先不保的打算。


    猜測僅僅是猜測,並不能給徐穆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威脅。可是一旦生出這種猜測,卻反而會讓同考官們投鼠忌器。


    同考官們會在心裏權衡萬一這猜測是真的,自己如何和徐穆站在對立麵,那又會有什麽後果?


    有了這一層顧慮,他們就算不直接反對徐穆,也不敢隨便發言,然後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這也就是為什麽,同考官們討論前期,僅憑張茂修和邱鍾意兩個人,就輕易主導了場中的局勢。


    假設一下,如果沒有那位年輕翰林出來仗義執言,張茂修和邱鍾意這少數人的觀點是不是就會變成“公論”。


    到時候,徐穆隻需像鄉試時王文清取衛辰為解元那樣,半推半就,秉持“公論”行事,就可以名正言順取徐麟為會元,誰也挑不出什麽錯來。


    和衛辰那一次比,徐麟差的可能就是一點點硬實力了,而張茂修和邱鍾意就負責用輿論聲勢補上這一環。


    要知道,在討論會試人選之前,徐麟就已經是考官們商定好的詩經房經魁了,這也就意味著,徐麟的文章就算比衛辰差,也差不了多少。


    還是那句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文章水平好到一定程度時,哪一個更好都隻是主觀的評判而已。


    你翰林院說衛辰的文章更勝一籌,可我張茂修和邱鍾意就是喜歡徐麟這種文風,這也是我的自由啊。


    雖然有點兒無理取鬧,但理兒就是這麽個理兒。


    他們兩個隻是在履行同考官的職責,作為同考官,推薦自己喜歡的卷子而已,有錯嗎?


    當然沒錯。


    說到底,整件事就是徐穆的地位和權勢在起作用。


    即便徐穆一句話不說,其他人依然能夠感受到這種權力帶來的無形的壓力,而後不自覺地遵照徐穆的意願行動。


    這算舞弊嗎?


    當然不算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否從蒙童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騎小豬兜兜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騎小豬兜兜風並收藏知否從蒙童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