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求戰 使命感 戰始


    趙能率領部隊從濟南城出發的時候,山東全省加上兩淮,本來還是熱火朝天的輿論,突然間變得安靜了起來,之前那一片頌聖之聲,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


    文人們不比百姓,對國家大事知道的多點,自然是知道那韃子大軍這些年的赫赫戰績,大明兵馬從來沒有討到過一點的便宜,一旦接戰,就算是守著金城湯池,用著西洋大炮,往往也是一鼓而下,在口耳相傳裏,那些韃子都變成了縱馬奔馳,彎弓射雕的神奇存在。膠州營盡管也是強大,屢戰屢勝,可那勝利都是在官兵和賊兵的身上取得的。


    以官兵這麽低標準的部隊作為參照物,膠州營的部隊戰力如何也是值得商榷了,而且這膠州營的兵馬都是腦筋不太好,濟南城這些年修建的好像是刺蝟一樣,守在裏麵還有幾分安全,這些傻冒居然跑出去野戰,誰聽說過哪支大明軍隊跟韃子野戰討過一點便宜的?大好的小夥子,這麽一去,肯定是回不來了。


    這局麵實在是凶險,鎮東將軍李孟幾乎是把山東七成的兵馬都是帶到了南直隸去,原本看著是一招妙棋,現在看來,這韃子大軍才是真正的妙,趕來的這個時機恰到好處,正好是趕到山東最虛弱的時候。


    你說守還罷了,偏偏還傻乎乎的出去作戰,這可就是自己找死怪不得別人了,這不是拿著肉送上去給韃子啃嗎?


    韃子大軍來了來了還要走,然後元氣大傷的山東肯定要有人進來替代,想想自己寫了這麽多歌功頌德的文章,會不會惹來麻煩,想到這裏,幾乎是所有人都是噤聲。開始閉門讀書,不問世事。


    末世自然有末世之像,慷慨激昂者固然有,但更多的則是這種道德敗壞、見利忘義之輩,他們都是牆頭草,在山東聲威煊赫之時,自然是要圍著吹捧盤旋,希望能在這上麵撈點好處。一看危急,又是躲避不迭,唯恐遭遇麻煩。


    趙能率領大軍從濟南出發,一路的急行軍,在十一月二十那天的中午趕到了德州城,這三天的時間之內,消息已經順著膠州營地驛路,官府的官道。還有種種消息流通的渠道,傳到了山東各個大城鎮。


    一片安靜,一片噤若寒蟬,兗州府內更是有些人蠢蠢欲動,讓人感覺到荒唐的是。孔府和魯王府兩處居然大排筵宴慶祝,他們也是大明的子民,韃虜南下,他們同樣是會受到損害。當此大難,居然還這樣的幸災樂禍,總覺得這巨大的災難跟自己無關似的。


    這個時代,這些大貴族家庭往往如此,張獻忠圍攻武昌,當地官僚請楚王拿點錢出來佐軍,王爺居然指著洪武爺賜下地交椅說隻有這個東西可以拿來佐軍,真是又可笑又可悲。


    到達德州之後。趙能停駐了兩天,這時候他率領的兵馬已經是增加到兩萬一千多人,沿途各處的零散人馬都是過來匯集,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種眼看著必敗的仗,大家還能令行禁止,這恐怕是山東不同於這個時代其他集團的重要地方了,當然大部分人都看不出來。


    兵貴神速,但是在德州的準備和布置必須要花費時間。因為在山東境內行軍。大批的糧草輜重,後勤物資。都可以通過在運輸要道上設立的中轉倉庫獲得補充,可出了山東之後,一切就要依靠山東後方地運輸了。


    德州一帶有屯田田莊的設立,這在當初就是有考慮的,為了在大軍行動的時候,抽調人力作為民夫丁壯,負責大軍的運輸和各種雜項地工作。各部隊到了德州附近,堅固設防的營房都準備好了,庫房裏麵的糧食,兵器,火藥,鉛丸也都準備停當,戰馬馱畜也都安置停當,所謂的有備無患,今日總算得到了佐證。


    武城、武定州、臨邑、平原、德州幾地地武裝鹽丁也都是集中到了德州,在魯北的這些屯田田莊,也是知道韃虜大軍來襲的消息,而且他們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必經之路上,難免人心惶惶。


    如果沒有相應的武力壓服鎮守,保不準會出什麽亂子,為穩妥起見,還是要有二線部隊和治安部隊來這裏鎮守各處縣城,田莊寨子,既保證穩定,也震懾了地方豪強。


    德州是水陸兩方麵進入山東的樞紐之地,各種信息都是在這邊向趙能匯總,山東軍重建了對於河北的偵查網絡,大量的偵騎出動搜索,流水一樣地消息傳遞而來。天津被打破之後,韃虜大軍的行進速度稍微緩慢了些,但去勢依舊是不可阻擋,天津破城之後,在運河沿線的靜海很快就被打破。


    等到給養之類的後勤物資補充完畢,又是傳來了消息,青縣縣令棄城而逃,滿城軍民大潰,敵未至,城已空。


    景州東、德州北,這已經是在北直隸的境內了,山東的兵馬軍將跟此處壓根沒有什麽統轄的關係。


    而且韃虜南下,整個北直隸除了京師派出信使在各處調兵勤王之外,一切其他的指令都沒有下達,哪怕是就地抵抗,或者說軍民與城共存之類地命令也沒有下達。


    大家都是亂成一團,各行其是,府、州、縣之間原來地上下指派反饋都是中斷,每個人都是無頭蒼蠅一般的亂行動。


    景州也是如此,知州一幹人等早就是絕望了,聽說那青縣縣令棄城而逃,倒是給他們這些不知道如何是好地官吏一個方向,大家都是想,索性一跑了之,而且不用擔負什麽責任。


    沿河各處,大大小小的倉庫眾多,多少都是積儲著部分物資,這年景不好,很多人都是盯著這些東西,局麵一亂,就有些無賴子開始作亂搶掠。而且這局麵迅速的就變得不能控製。


    在景州駐紮的官兵也是跟著參與進來,除卻那些運河邊上的倉庫,就連城內的平民百姓和大戶人家也開始被搶掠。


    這邊距離山東近,民間從上到下,都是和山東的關係比較近,這麽一亂,根本沒有人想到去找朝廷,反倒是有去德州求救地。


    趙能率領大軍前來。正好是趕上這個亂局,本來趙能就需要景州的地方官提供民夫和向導,還有一些輔助物資的提供,正要派人去聯係,誰想到卻遇到這樣的局麵,分守登州參將趙能雖然是忠厚人,但對這樣的事情處理也是遵循膠州營常見的手段。


    派去和景州知州聯係的一名千總,率領著一個營的士兵來到了景州城。雖說韃子大軍還要好久才能前來,但城內卻已經是像是城破,隻不過在那裏洗掠作亂地卻是本城的無賴子,煙塵處處,一幅亂象。


    膠州營的士兵從東門進城。就以東門為起點,一戶戶人家的洗刷過去,凡是遇到作亂搶掠的,不管罪行輕重一概是砍了腦袋。


    有那嗓門好的士兵在前麵喊“官兵入城。此時宵禁,無關人等各回各家”,後麵則是幹脆利索的殺人。


    這樣的治安崩潰局麵,唯有動手殺人才是最好地方法,膠州營這一營兵馬可以說沒太大的聲勢,東邊安靜了,其他幾處卻還是亂哄哄的消停不下來,不過在兩個時辰之後。不大的景州城一片死寂。


    這是冬天,也不怕屍體腐爛,自有景州城的地方人士來收拾這些屍體,膠州營地士兵卻是懶得管,所以景州城的街道上全是屍體,而且全都是被砍掉了腦袋的屍體,所有作亂的人和一些沒有來得及回家地人都是被砍掉了腦袋。


    景州知州衙門上下,看到這個之後。莫名其妙的心思居然安定了下來。至於這山東兵馬為何在沒有旨意,沒有公文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在景州,這不合常理體製的事情壓根沒有人去提起,對這名千總提出的要求是滿口應承。


    去打韃子,不管這行為本身是否明智,可總是充滿了一些神聖的味道,精忠報國總是沒錯的。盡自己所能去配合這種事情,在明麵上,每個人都是義不容辭。


    殺人穩定治安,對膠州營來說是小事一樁,景州上下感謝還來不及,自然也不會多說,不過事後卻有些意想不到的餘音。


    在多少年後,始終是有傳言,說是膠州營軍將入景州勒索軍需,景州士民威武不能屈,以大義相抗,結果膠州營軍將惱羞成怒,率兵屠城,造成了極大地慘案,而且還在城外發現了埋葬大批屍骨的深坑,實在是說不清楚。


    崇禎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趙能正在景州東,緊鄰運河的安陵鎮修築工事的時候,卻接到了哨探的消息,韃虜大軍已經是過了滄州,快要到半壁店了。


    半壁店已經是滄州南的鎮子,距離安陵鎮這邊最多也就是兩天的路程,這個消息讓趙能大驚。


    也就是說,不緊不慢行進了幾天之後,滿清的大軍突然地加速前進,莫非他們已經是知道膠州營在南邊布防等候。


    按說河間府之中,最富地地方就是滄州,那裏乃是長蘆鹽政所在,數百年鹽入,很有些富可敵國的豪富之家,不搶一把實在是有些不對勁。而那裏民團和官兵都還有一定地實力,當地武風很盛,平日裏械鬥很多,宗族很有些武力,富豪們的精銳家丁戰力據說不比總兵內丁差,城壁塢堡都很堅實,糧草補給什麽的也是充足,滿清兵馬要是攻打,倉促間是拿不下來的,總歸是會給膠州營的隊伍爭取些時間。


    誰想到打下了靜海之後,韃子兵馬竟然沒有理會富庶的滄州,反倒是縱兵急進,實在是讓人措手不及。


    但趙能率領的登州軍,撒出去的騎兵哨探並沒有和韃子的兵馬遭遇,各處埋藏的暗樁之類的也是同樣如此,按說韃子不應該知道正麵膠州軍的存在,那為什麽如此的急進?


    若是韃虜大軍按照這樣的速度行進,趙能率領的兵馬已經沒有時間在安陵鎮構築一個完整地防禦體係,以逸待勞,讓韃子在工事麵前碰個頭破血流。


    實際上韃虜兵馬這般行動卻不是針對誰。而是很正常的,之所以打薊州,那是為了做出進攻京師的態勢,吸引北直隸各處兵馬匯集到京師一帶,好給韃虜大軍更大更自由的空間行動。


    打天津三衛,是因為天津三衛值得劫掠的目標是火器製造匠人,這些人如果大軍不管不顧的先過去,他們就自己跑了。回來可抓不到。


    而其餘的地方,如果現在在上麵浪費太多的精力,帶著大批地金銀和人口南下行動,肯定會遲滯部隊的行動速度,影響軍隊的靈活。


    像是滄州這種地方,等大軍回師的時候再洗掠也不遲,而且入關已經接近半月,消息在大明漸漸的傳開。山東等地應該是作好了準備,而且匯集到京師的大明官軍也應該有些行動了。


    這段日子一直是保持慢慢的行動,突然加速行進,這個變化卻可以讓大明各路的兵馬,已經是按照從前那行進速度來判斷到達時間地地方。發生誤判,這樣大軍到來的時候,就可以給對方措手不及的打擊。


    出其不意、措手不及,這兩種的情緒。的確是讓膠州營地趙能感覺到了。


    在山東,甚至是在軍中,對膠州營的軍將們,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評價,各人處的位置不同,對人地評價也大大的不同,但是其中,對趙能的評價卻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忠心和勤勉。


    趙能年紀本來就比李孟還要大,在參加鹽竿子之前不過是老實巴交的種田煮鹽軍戶,他不是將門子,沒有受過熏陶,也沒有什麽傳統,沒有什麽軍事素質和指揮技能,甚至連訓練部隊也沒有任何的概念,但他很勤勉。李孟交給他的。他領會了之後,就是一絲不苟的執行下去。


    判斷大勢。判斷敵情,臨敵地決斷,趙能都是有欠缺的,可他練兵練的勤勉,手下的兵馬的戰鬥力,卻是足夠的強;他用兵也非常謹慎,他紮的營盤,也是足夠的堅固,甚至經常被人批評為浪費,這些素質,可以彌補很多。


    而且趙能參加地戰鬥,基本上不會讓他擔負一個方麵,都是在李孟地直接指揮之下,他忠實的去執行就可以,這次讓他留守也是如此,上麵有幾位能夠判斷指揮地大人物,趙能隻要忠謹用事,聽命就是。


    可眼下這個情況卻是始料未及的,按說應該是孫傳庭親自前來,可濟南府和東昌府的防務也需要這位有軍事才能的“公孫先生”調度指揮,不能前往,趙能必須自己來下這個判斷,自己來指揮自己。


    “聽說韃子這次來,是帶著大將軍炮的,那炮恐怕不會次於咱們的十二磅炮,咱們就算是在這個鎮子守備,恐怕還是讓對方轟開了!”


    “怕她娘的,咱們出去打就是,膠州營的方陣怕過誰!!”


    “是不是再派人回濟南城問問?”


    “問個鬼,恐怕等到咱們的信使到了濟南城,韃子的大軍就該打過來了!!”


    在安陵鎮外的軍營帥帳,趙能和各營千總都在其中,眾人爭論成一團,說到那火炮,眾人都是發愁,因為戰鬥大都是在南直隸和河南,兵器製造局的火炮大多是供給老營和南邊幾處的需要。


    現在兵器製造局的火炮產量不足,各部隊的配備都嚴重不足,到這次的南征,更是把大部分的炮都是帶走。而且這次帶出山東的火炮,大多是精良的好炮。這次登州軍出擊德州,重裝備上根本沒有得到什麽補充,都是原有的那些裝備。


    為了濟南的安全,還留部分給濟南城做城防武器,目前登州軍自己的火炮才不過十門,六門三磅加農炮,四門六磅加農炮。雖然用於野戰,輕捷便利,遠遠勝於沉重的十二磅長炮,但是這一次的對手,可是野戰天下無雙的韃子精騎啊,他們奔行若雷,出去野戰實在太過凶險,可是據營而戰的話,對手的巨炮可是難以匹敵。


    對關外的韃子兵馬。從李孟到下麵的士官,都有一種這樣地認識,韃子兵馬勇悍精銳,不過裝備卻遜色於膠州營很多,火銃、火炮這都是膠州營的優勢,《濟南軍議冊子》上曾經單獨的提到,我們膠州營的優勢就是火器,要在戰鬥中把這個優勢發揮到最大。


    從濟南城離開的時候。他們也是這麽想的,所以留給濟南城的火炮還是趙能主動的表示。


    誰想到隨著一路行軍北上,遇見地潰兵難民,還有打探消息的探子,滿清大軍的情報卻愈發的明晰起來。


    大批的馬隊,有女真韃子,有蒙古韃子,這都是以往同樣的。有大將軍炮,有火銃兵這可是以往從來沒有聽過的,若是這支大軍按照以往的行進速度,趙能這邊或許還有可能從濟南抽調火器。


    可對方突然加速,已經是徹底地打消了這樣的可能。趙能知道自己在判斷方麵不足,而有過親兵營經曆的各營軍官們,或許能有更深更準確的判斷,不如讓全部叫來商議。或許能得到個結果。


    不過,李孟和身邊的軍官本身就對這方麵有欠缺,在親兵營帶過地營千總們,又能強到那裏去。


    軍帳中爭執辯論不休,但卻得不出什麽有用的結論,趙能心中煩躁異常,一個時辰之後就是終止了這個討論,讓這些軍官回營等待命令。趙能把軍帳中所有的人都是趕了出去,在軍帳中自己發愁。


    眼前這般的局麵,不知道如何是好,趙能無奈之餘,隻得是這麽想,自己身受大帥地大恩,此時的局麵,大不了把這條命賠進去……


    “趙大人。歐先生求見!”


    帳外的親兵揚聲通傳道。趙能一愣,隨即才反應過來。這“歐先生”正是洋人加裏斯.歐曼,臨走的時候他和實驗營留在濟南實驗各種戰法,地位相當於實驗營副千總,可實驗營是王海直屬,隱約間這洋人就是實驗營的統領。


    這次拚湊兵馬出兵,實驗營都是老兵,最是精銳,這次自然要一起派出來,方才的爭論是登州軍內部的事情,歐曼是老營係統,又是洋人,自然沒有相請。


    誰想到這洋人居然主動上門,趙能心中煩躁,根本無心相見,而且他久在登萊之地鎮守,和洋人打交道很少,本能的有一種反感。不過想了想,歐曼畢竟是和那公孫先生差不多地地位,還是不要貿然拒絕,當下勉強說了句“請“。


    歐曼身上穿著營千總製式的甲胄,大步的走了進來,膠州營對軍容看得極重,這個來自德意誌地區的老傭兵卻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為要想培養一名士兵作為軍人的榮譽感和對軍隊的歸屬感,軍容軍紀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


    膠州營對這方麵地培養,正是讓他覺得選擇地正確,所以他進入這個軍隊的時間不長,卻盡力聯係和模仿,加上從前在歐洲地基礎,當真是有板有眼。


    進來之後,按照目前的軍官階級,歐曼立正,左拳擊胸行過軍禮,看見對方這個做派,趙能很是舒服,連帶著那惡感也去了些,開口說道:


    “歐先生,來這裏到底有什麽事情?”


    “將軍,按照公孫先生的意見,我們要拖住蠻族的大軍,不能在這個安陵鎮據守,而要主動出戰!!”


    今日的爭論,這還是第一個人給出了明確的判斷,盡管這人是個洋人,可趙能仍然感覺到精神一振。


    “將軍,這樣的平原超過了我在家鄉和周圍那些國家看到的任何一個,能和這裏相比的,恐怕是隻有波蘭東麵那塊土地。”


    邊上的通譯低頭恭謹的站在一邊,口中卻是不停,把歐曼話語中的非漢語詞匯和不正常的語序調整後說出來。


    “這樣廣闊的平原,即便是幾萬騎兵都可以做出大規模的機動,不用考慮地形的限製,公孫先生對我們這個軍團的命令是把蠻族的大部隊拖住,可如果我們在這個鎮子據守的話,一來是無法抵擋對方的重炮,二來是對方完全可以忽視我們,繞過我們,跑到安全的距離上。”


    歐曼的先生身份能讓他知道一些這個級別軍官不能知道地情報,也讓他能做出更全麵的分析。


    跟隨大軍離開濟南府行進到北直隸之後。歐曼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不是為了軍隊和局勢,而是因為地形。


    這個時代的歐洲人無法想像大明帝國的巨大,大明帝國的省已經是德意誌地區的大小了,許多小國甚至是省內州府的規模,福建地多山、山東的丘陵和北直隸的大平原,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


    孫傳庭的判斷自然在歐曼這裏要進行修正,按照他的觀察。趙能軍團來到安陵鎮之後,就有準備據守的意向,在濟南府,公孫先生的判斷和指揮沒有錯誤,但到了現場,就要根據具體地情況做出修正。


    “我們的士兵和軍官,家鄉就在身後的山東,如果蠻族的軍隊繞過了安陵鎮。直接進入山東,即便是他們要回身作戰,但因為憂心自己的親人,士氣也會降低,甚至會發生騷亂。”


    趙能凜然。對歐曼地那些看法都是煙消雲散,當下肅聲開口問道:


    “歐先生,咱們該如何做!!”


    “主動出擊,目前蠻族軍團的速度已經開始加快。遲滯他們的行動,隻有主動求戰。”


    趙能眉頭皺起,拽拽自己的胡須,招呼了一下歐曼,兩人一同轉身來到軍帳掛著地地圖前,能看見在大運河眼前的一個個地名,上麵那些用紅叉劃掉的地點,就都是被韃子打下的。那箭頭則是韃子兵馬前進的方向。


    看到這個地圖,一切更加的明白,歐曼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


    “蠻族的軍隊雖然避開那些大的城市,來加快行軍地速度,可如果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有這麽一支軍隊攔住,隻要是正常的指揮官肯定是會來作戰,我聽說在這十年中大明帝國的軍團從來沒有在蠻族麵前取得勝利,將軍你的軍團出現在他們的麵前。蠻族將領肯定不會避開。而是要上前作戰,並且消滅他!”


    通譯的速度有些跟不上。歐曼.加裏斯停頓了下等待,又是繼續開口說道:


    “對方盡管大部分是騎兵,我方大部分是步兵,機動性不如,可要是主動應戰,形成膠著,就能把他們的機動性優勢抵消,拖到援軍來地那一刻!”


    聽到這洋人地判斷和分析,趙能深深呼吸了幾口,已然是下定了決心,他盯著滄州南半壁店那邊的位置,目光不斷地向下移動,伸手指著一個點,出聲肯定的說道:


    “我軍明日拔營北上,韃子的大軍正在南下,若不出什麽意外,咱們要和韃子的兵馬在東光縣左近會戰了!”


    話音一落,趙能轉身大喝道:


    “傳各營統領千總來我軍帳議事!!”


    奉命大將軍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的行動意圖,的確是在孫傳庭和歐曼的判斷之中,或者換句話說,這個時代水準以上的將領都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


    不幸的是,近現代色彩很濃,士官出身李孟培養出來的軍官團體對這個有所欠缺,這個需要的培養時間的確是很長,需要的環境也是很高。


    相比於同時代的東亞部隊來說,以滿八旗為核心的部隊的確是精悍,阿巴泰的加速行進和大幅度的機動,實際上都是常規常識的東西,可是同樣的動作,如果是流民和官軍來做,部隊怕是就要散掉了。


    所謂的機動,就是從滄州北的運河處,渡過結冰的運河向西運動三十裏之後,折向東南,來到了半壁店一帶。


    如果周圍有明軍的動向或者是有追兵的話,在這個機動上差不多就要暴露了,不過和阿巴泰預料的一樣,沒有什麽追兵和伏兵,接下來的就是全力向南,準備放開手腳搶人搶金銀、搶牲畜了。


    阿巴泰和他手下的將領所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這個機動,早就驚慌失措的滄州不說,河間府城、交河、獻縣、南皮、鹽山等城池內的軍民都是驚破了膽,河間府城當日見就是關閉了城門,而交河和南皮縣的縣令棄城出逃,百姓士民也是朝著西邊的府縣蜂擁而去,獻縣和鹽山兩縣則是直接亂了起來。很多宵小之輩趁機渾水摸魚。


    一時間局麵極為的不堪……


    這還不算什麽,天下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京師中地皇帝、大臣、武將們,無人知道韃子兵馬現在在那裏,如何的動作。在京城周圍,算上京營和各處勤王的兵馬,足足二十萬,但有戰鬥力的。那可就是少的可憐。


    韃子大軍入寇,天下震動,可中樞的表現卻是如此,實在是讓天下的有心人心寒,但這也是無奈,幾次關外的大敗這個不去說,在中原之地和流民大軍地彼此攻伐,所消耗的部隊。折損的軍將,還有那天文數字一般的軍費,都不比和滿清交戰的損失小。


    現如今根本是無兵無將無錢,那裏拿得出什麽辦法,何況朝野內外還有黨爭內鬥。更是耽誤事情。


    至於在北直隸邊上的山東,倒是有兵有將,可指望不上,這李孟的野心愈發的明顯。這人晚點搗亂就已經是謝天謝地,怎麽敢指望他勤王。


    後來人看曆史,地確會有感覺,天命或許是真的存在,大明帝國在走過兩百多年之後,遭遇到了內憂外患。


    建州女真興起,盡管大明和他們的戰鬥並沒有占過什麽便宜,可還能從容的應付。但在天啟末年到崇禎年間,天降大災,在陝西之地的流民大起,一內一外,大明帝國開始應接不暇。


    盧象升、孫傳庭和盧象升甚至是楊嗣昌等督撫大臣,率領官兵幾次都要把李闖、張獻忠之流趕入絕境,當年地闖王高迎祥都被抓住處死,但每次趕入絕境。就要趕盡殺絕的時候。韃虜入寇,然後朝廷又是調集兵馬去圍堵阻擊韃虜。反倒是給了內部的流民反賊喘息之機,讓他們恢複過來。


    邊事稍微平靜,結果流民兵馬又是恢複過來,朝廷還要繼續的發兵平叛,如此周而複始,沒有一頭能夠完美地解決,兩方卻都是不斷的發展壯大。


    到了今年,北方連綿不斷的大災總算是有所緩和,山東這種沒有太亂的地方甚至都可以說得上是“風調雨順”。


    但原來因為求活而起的流民大軍已經成了爭奪天下的武裝集團,關外的滿洲韃虜也已經有了完備的軍事民政體製,都已經是成了氣候,而大明帝國則是在這內外交替地禍患之中,不斷的衰弱了下去。


    勢力此消彼長,大明的劫難,中華民族的黑暗時代就這麽緩慢但又不可逆轉的到來了,從頭到尾的縱觀分析,真好像是冥冥之中,真是有什麽不可逆轉的命運,讓大明帝國滅亡。


    同樣的,在文明世界中領先了幾千年地華夏大漢民族,在明末之世,也開始緩慢地被西方文明超越。


    滿清得國之後,中華民族陷入了黑暗之中,停滯了幾百年,連追趕的可能都是喪失殆盡,等到了鴉片戰爭地時候,國門被大炮敲開,然後陷入了恥辱落後的百餘年,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最黑暗時代。


    李孟的到來,打亂了這冥冥之中的結局,他和他的團體就是要改變這個領無數漢民族,無數中華民族子弟痛心疾首,即將到來的黑暗、亂世和毀滅。


    以鎮東將軍、山東總兵李孟這一年來的所作所為,天下人皆視之為董卓、安祿山之輩,此類野心家武將的集團,往往是野蠻、貪財逐利、勾心鬥角的團體,驕兵悍將,屬下的百姓都視之為禽獸大害。


    可李孟、他的軍官團、他的膠州營、他的山東卻和這種常見的概念完全不同,李孟和他的屬下,無論身份高低,文官武將,都是有一種使命感,一種上層無能,需要我們山東兵馬來挺身而出來拯救這個時代和這個國家的使命感。


    所以盡管膠州營的主力在南直隸,山東空虛,韃子大軍實力強大,來勢洶洶,這一戰凶多吉少。可參將趙能沒有什麽猶豫,領兵出戰。


    這行為在膠州營上下看來,本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可在天下人看來,膠州營的行動就好像是腦子燒壞了,完全是傻子。


    崇禎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中午,運河邊上的東光縣城西二十五裏處,外出查探一天的膠州營登州軍探子張某在外遊蕩查看了幾個時辰,華北平原廣闊,登州軍的騎兵比較少,偵緝的範圍比較大,張某從軍營出來,就沒有看到同伴,中午時分終於是看到了遠遠的一名騎兵。


    探馬張某還以為是自己的同伴,連忙催動馬匹向那邊跑去,對方估計也是如此,同樣是催馬過來。


    會戰拉開帷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順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特別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特別白並收藏順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