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項梁乃下相人,其父即楚名將項燕。戰國時,秦兵攻楚,項燕拒敵兵敗,被秦將王翦殺死。項氏世為楚將,秦既滅楚,項梁身為布衣,常思為父複仇,未得其便。


    項梁有侄名籍,字羽。少時失父,依著項梁過日,為人放蕩不羈。項梁嚐命其學書,過了許久考問學業,並無成績。


    項梁心想:“我家世代將門,將門之子性質本與文墨不甚相關,不如教他武藝,或者易於成就,也不至墮落家風。”於是命項籍棄書學劍,學了一時,卻又無甚長進。項梁大怒,便將項籍喚至麵前道:“你年紀也不小了,偏偏終日嬉遊懶求學業。文既不成武又不就,將來長成之後何以自立?!”項籍道:“並非侄兒不肯用心,學書能記得姓名就行。學劍縱然技藝精能,不過敵得一人。此兩件事徒費心力,無大用處。侄兒欲學得萬人之敵才行。”項梁見項籍誌趣不凡,便道:“既然如此,我就教你兵法。”項籍大喜,從此跟從叔父學習兵法。誰知他又不肯耐煩,遇事都是一時高興。所以起初尚留心聽受,到後來領略用兵大概也就撇開,不願學習到底。項梁知其生性如此,隻得由他。


    後來項梁因事殺人,本地不可居住,便帶項籍避到吳中。項梁在吳中住了一時,與本地一班有名之人盡情結識。人見項梁才學出眾,辦事幹練,都十分敬服。每遇地方上興大工,或富貴人家出喪,皆請項梁主辦。項梁預先定下章程,分發諸人辦事,暗地都用兵法管束,以此人人畏服。所辦之事井井有條,一郡之人皆稱其才。


    此時項籍年已弱冠,生得魁梧雄壯,身長八尺二寸,力能舉鼎,才氣過人。吳中少年也都畏懼。項梁見眾心歸附,又有勇猛之侄為其輔助,便欲陰圖起事。暗地收養死士九十人,其中有一人名稱“最高者”,臂力甚大,能拔起樹木持在手中,用力擊地地麵皆陷;又有一人名“參木”,富有智略,項梁常與謀議。參木教項梁收拾密室一間,自己假稱養病,藏身其內私鑄大錢,置備兵甲以待機會。


    一日忽聞秦始皇東遊會稽郡,將渡浙江。當地士女爭往觀看。項梁雖然有誌報仇,但因布置未周,不敢下手,也想看看始皇到底是何形狀。於是帶同項籍隨眾前往。項籍見皇帝出行十分威武,便用手指著秦始皇對項梁說:“彼可以取而代之。”項梁大驚!惟恐旁人聽見惹禍,急將手掩住項籍之口喝道:“不要亂道,誅及三族矣!”項梁由此益加看重項籍,知其侄將來定是不凡,因而謀變之心愈急。


    過了一年便是二世元年。其時陳勝起兵占據陳縣,四方響應。項梁聽說後便欲乘機舉事。誰知會稽郡守殷通也想據郡獨立,因此遣人請項梁來商議。項梁不知郡守召他何事,隻得往見。殷通告知自己意見。項梁聽後甚是歡喜。心想:“我正無機可乘,如今有此買賣送上門來,真是湊巧!”遂極口讚成道:“現在江西一帶皆反,此時正是天亡秦國之時。吾聞‘先發製人;後發為人所製’,時機不可錯過,望明公立即起兵。”殷通長歎道:“我也作此打算。但是起兵須有將官,古語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久仰足下世代為將,現在能統兵者僅有足下一人,敢請足下助我一臂?”項梁踴躍道:“如蒙明公不棄,某願效力。但恐才薄不勝其任,願舉一人相助。”殷通道:“足下如果有人最好,請問其人姓名?”項梁道:“吳中有一奇士姓桓名楚,現在亡命澤中,無人知其去向,惟侄兒項籍知之。不如令項籍往召,若得此人肯來,舉事易矣!”殷通依允。


    項梁便回家中囑咐項籍,命其帶劍隨同到府,先在外邊等候。項梁直入內衙見了殷通,麵陳練兵、籌餉、安撫屬縣等計劃。殷通見項梁實心相助,而且指陳方法深合機宜,十分敬重。自以為舉事得人定可成功。二人談論一番,殷通即遣人傳進項籍。殷通見項籍軀幹雄偉狀貌粗豪,十分喜歡,便向項梁說道:“好一位壯士,真不愧項君令侄。”項梁微笑道:“一介蠢夫何足過獎。”殷通乃命項籍往召桓楚,項籍突然拔出懷中藏劍對殷通說:“我與你不同!我家爺爺項燕曾被秦害,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汝食秦祿為會稽郡守,乃興此叛逆不忠甚矣!我今殺汝以為不忠者戒。”說完拔劍向殷通砍去,首隨劍落屍身倒地。殷通到死都莫名其妙。


    項梁將殷通首級持在手中,又取郡守印綬佩在身上。


    這時府中大亂,許多兵役各持兵器洶湧進來,無奈項籍勇猛非常,掄劍殺人宛如切菜一般,近他身者頭即落下。被殺者將近百人,其餘四散而逃。項梁提頭大呼曰:“殷通背秦,不足以為郡守,今已殺之。爾等如有不服者,以此頭為令。”門卒胥吏俱各驚惶,府中之人皆不敢再抗。項梁遂召集府中屬吏連同本地有名望的人,將自己起兵之事告知大家。


    時有二牙將季布、鍾離昧上堂責之曰:“入其邦,殺其主,奪而自立,非義也。”籍曰:“在殷通為叛臣,在項公為義主,借秦地而報楚仇,天下之大智也。將軍若肯相從,共伐暴秦以複六國之後,名垂竹帛不朽之功也,何必以區區殷通為念耶?”二將下堂拜伏道:“願從將軍指揮。”項梁遂以二將為都騎。


    於是項梁據了會稽郡城,自稱將軍,以項籍為裨將。一麵遣人分路調取各屬縣兵隊,得精兵八千人。選派當地豪傑充當校尉、司馬等職。有一人自負才能不得項梁委任,便自己麵求項梁。項梁道:“我非忘記足下,隻因某年月日遇著某家喪事,曾令足下辦理某事,足下不能照辦,所以今日不用。”其人一想果有此事,遂無言而退。眾人都服項梁知人之明,用人之公。項梁又命項籍前往招安屬縣。


    項籍年方二十有四,做了八千子弟的首領,越顯出一種威風。他表字叫做子羽,因嫌雙名累墜,減去一字,獨留羽字,自己呼為項羽,別人也叫他項羽,所以古今相傳。


    一日季布、鍾離昧複進言道:“協力足以成謀,得將足以立功,今力雖協,而左右尚未得其助,恐孤立不足以建功也。今會稽塗山中有二將,乃桓楚、於英,統八千精兵,嘯聚山林,俱有萬夫不當之勇。公如得此二將,可以為助。”項梁遂遣項羽往招二將。


    項羽同季布等前至塗山,桓楚、於英就請項羽、季布相見。項羽道:“方今二世無道,英雄並起,天下莫不欲誅此暴秦以解生民塗炭。二將軍當為天下除害,奈何潛跡山林埋名丘壑,天下諸侯皆笑將軍為怯也?項羽今從項公聚精兵數萬共議伐秦,欲為六國報仇除此殘暴。仰將軍之名久矣,待來陳說大義,敬請下山同力伐秦,如成王業之後,富貴共之。”桓楚曰:“秦雖無道,而勢力甚強,非有蓋世之雄,不足與敵也。公今欲舉大義,恐力未足耳。願比試其強,果能力敵萬人,吾二人即從之。”項羽曰:“隨將軍比試,吾力足以當之。”桓楚曰:“山下禹王廟前有鼎,不知幾千斤,公能舉起,方可謂無敵矣。”項羽曰:“願往觀之。”隨同二將並眾多小校來到禹王廟前。看那鼎時,高七尺,圍圓五尺,約有五千餘斤。項羽乃拽衣向前,用手插入鼎足下,盡力舉個平身,繞殿連走三次,麵不改容氣不喘息,仍輕輕安於原處,看二將道:“汝以為何如?”二將向前抱住道:“公真天神也!吾輩願隨鞭蹬。”眾多小校拜伏在地,大呼曰:“公非凡人,古之罕有。”二將遂請項羽一行人進寨置酒延款,次日統領人馬一同下山。


    正行之間,忽有一族人驚惶馳走。項羽策馬近前問道:“爾等居民為何驚走?”眾人告曰:“塗山大洋中有一黑龍忽化為馬,每日到南阜村咆哮,民不能禁。聞將軍大兵至,請為民除害。”項羽同桓楚等人步行到大澤邊,隻見那馬咆哮近前兩足騰起,其勢有齧人之狀。項羽捺衣近前,就勢將馬鬃揪住,直身上馬,繞澤邊馳驟十餘遍,馬汗出勢弱無複跳躍。眾居民羅拜於前願求大名,項羽曰:“某楚將項燕之後,姓項名籍字羽,舉義兵伐秦,因招軍至此。”中有老人長揖向前道:“某等聞將軍之名久矣,敢望暫將人馬屯住,請將軍到小莊拜茶。”項羽遂同恒楚一行人入得莊來,施禮畢,老人殷勤進酒,項羽問曰:“賢公高姓大名未曾相識,乃蒙愛如此!”老人曰:“某姓虞,排行第一,人稱某為虞一公。敢問將軍青春幾何?”項羽道:“某年二十四歲。”虞公曰:“將軍有家室否?”項羽道:“尚未擇配。”公曰:“某年老無子止生一女,生有聰慧幽閑貞靜,不輕笑語自幼讀書,明大義。其母生時夢五鳳鳴於室,知其長成後必貴也。村中雖有豪家子弟,皆愚陋不足為配。適才見將軍力能扛鼎勇敵萬人,倡舉義兵誌在天下,乃蓋世英雄也。願以小女為配。”項羽再拜稱謝。公呼虞姬出見,蘭姿蕙質真國色也。項羽遂解所佩之寶劍為定,又恐人馬騷擾,於是傳令起行。


    來到會稽城內,項羽領桓楚、於英二將參見,項梁看那二將時,雄雄將士糾糾武夫,所領八千子弟盡是精銳人馬。又將所降之馬牽過堂下。那馬高六尺,長一丈,真龍駒也,項羽命名為烏騅,項羽又以虞姬許配一節告說一遍。項梁大喜曰:“予自起兵以來招亡納叛,人心順附,如此天下不難圖也。”數日後,項梁遣人娶虞姬歸會稽,與項羽成親,虞姬堂弟虞子期隨軍聽用。


    項梁未知陳勝已死,遂於二世二年正月,同項籍帶領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西行。


    卻說陳嬰本是東陽令史,為人誠實,一縣皆稱其長厚。此次東陽百姓殺死縣令,聚眾數千人,欲推一人為主。但起事之人甚多,地位不相上下,不知應立何人?彼此爭持不決。末後有人提議:“請就起事之人以外另推一人,以息急端。”大眾都讚成。但所推之人須是平日名譽甚好,為眾信服者方能勝任。於是有人想到陳嬰身上,眾人都讚成。遂遣人到陳嬰家中來請。陳嬰方閉門自守,忽見多人到來,不知何事吃了一驚。後來聽說眾人推他為主,陳嬰再三辭謝。眾人堅執不放,也不管陳嬰肯與不肯,將他擁至軍中強立為主。陳嬰無可奈何隻得承認。此信傳到外間,人民聽說陳嬰為主,因他信義素著,一時從者竟有二萬人。遂占住東陽招兵買馬,聲勢漸大。眾人又推戴陳嬰為王,獨霸一方不與各地聯合。陳嬰也覺心動。想要答應,又慮事或不成身家受禍。欲待辭絕,又舍不得王位。心中遲疑不決,便入內與其母商議。


    其母聽後歎了一口氣說:“你到底閱曆未深,遇事全無把握。須知一國之王豈是輕易作得!第一須憑借門第壓服眾人。汝本一介平民,自從我為汝家之婦,未曾聽說你先代出過顯貴之人,此‘門第’二字不消說了。其次也須才能出眾方能保守一方。似你平日為人拘謹,局度不能開展,加以時局多事,臨機應變更非所長。據我看來,你若驟然稱王享得高位,不但無福消受,反會惹出許多禍殃。何苦作此妄想,我今為你打算,不如依傍他人,事成可得封侯之賞;事敗亦不至被世人指名,此是穩當辦法。”陳嬰受母教訓不敢稱王。便對諸將道:“凡舉大事須是主將得人。吾聞項梁乃項燕之子,項氏世代為將有功於楚,人民盡皆信服。現在項梁已定江東,不日領兵將到。我輩不如率眾前往相投,倚其聲望必可滅秦,不知大家意見如何?”眾人聞言無甚異議。陳嬰遂引部下來投項梁。項梁大喜,於是合兵一處渡過淮水,又遇英布領兵也來歸附。


    英布乃六縣人,少年時曾遇一善相之人,看了英布之相便說:“當先受黥刑,然後稱王。”英布一聽便改黥姓以應之。及至壯年,果然犯法應黥。英布記起相士之言後笑道:“我如今已遭黥刑,為王之事當不遠矣!”旁人聽後以為笑樂。英布受黥後被發往驪山作工。


    驪山工徒不下數十萬,英布盡與其頭目及豪傑交結。乘督工防範稍疏,帶領一眾人逃入江中為盜。後聞陳勝起事,也想與之響應,卻因兵力寡少未去。鄱陽令吳芮甚得江湖民心,人稱“鄱君”,見英布英勇,也與之一同起兵,且以女嫁之。


    英布聚兵數千人擊破秦兵,一路東行,聞項梁名望故來相投。項梁一路上添兵增將,行至下邳已有六七萬人。


    這時探馬報稱:“淩人秦嘉近立景駒為楚王,駐軍彭城之東,欲拒我兵。”項梁聞報對眾將道:“陳王首先起事,近與秦兵戰敗,尚不知其下落。今秦嘉竟敢背叛陳王擅立景駒,大逆不道!宜進兵攻之。”諸將奉命奮勇前進,秦嘉戰敗身死於陣,全軍投降。景駒逃往梁地被人殺死。項梁既滅秦嘉,引兵至薛駐紮,有眾十餘萬。正議進兵攻秦,忽報:“沛公劉邦帶領百餘人來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漢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劉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劉華並收藏秦漢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