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前昌邑王劉賀被廢之後,連王號也一概削除。昌邑國改為漢山陽郡。上官太後仍許劉賀歸到昌邑故宮居住,賜以食邑二千戶。劉賀回到昌邑,終日幽囚宮中如同犯人,若是他人早已憂鬱不堪。偏他不知憤恨安閑過日,但不比從前那種快意。到了地節三年霍光已死。宣帝親理政事,念起劉賀也曾為帝,今雖被廢住在昌邑,萬一有人蓄意作亂,或者托名推戴,煽惑人心聚眾起事,豈非養虎貽患。於是命張敞為山陽太守,隨時防範方可放心。
張敞字子高,平陽人,昭帝時官為太仆丞。劉賀被征即位後,種種舉動不遵法度。張敞上書切諫,劉賀不聽,未幾為霍光所廢。張敞由此顯名,擢為豫州刺史。
宣帝即位後召拜張敞為太中大夫,同判尚書事。張敞遇事守正不阿,因此忤了霍光之意,出為函穀關都尉。宣帝久知張敞才具過人,故用為山陽太守。
張敞於地節三年五月到任視事,查得故昌邑王劉賀現居舊宮,奴婢等在宮者共有一百八十三人,閉起正中大門,但開旁向小門,選吏一人為之主管錢物,每日買入食物一次,除食物外,其他不得出入。又用督盜一人,專掌稽察往來之人。更由王家出錢雇用士卒,巡邏宮牆,清除中禁,防備盜賊。張敞時遣屬吏前往察看。
到了四年九月,張敞親自入宮視察情形,劉賀聞信急出接見。張敞留心觀看劉賀,見他年約二十六七歲,麵帶青黑色,小目尖鼻須眉稀少,身材卻甚長大。隻因酒色過度,得了痿病行動不便。身穿短衣大褲,腰佩玉環,頭上插筆一枝,手中持著木簡。張敞暗想從前我與他本是君臣,如今他並無爵位,算來反不如我,時異勢殊,令人不勝感慨。
張敞一路行進,到了中庭與劉賀敘禮,分賓主坐下。張敞欲探劉賀之意,借著惡鳥動他,遂開言道:“昌邑梟鳥甚多。”劉賀急應道:“是,從前賀到長安,不聞有梟,及回時東行,到了濟陽又聞梟聲。”張敞聽他說話毫無意思,遂不再言。
此時官吏見太守到來,照例將劉賀妻子奴婢財物簿冊呈請張敞點驗。張敞點至劉賀之女持轡,劉賀跪起說道:“持轡之母乃嚴延年之女也。”張敞聞言點頭無語。共計劉賀妻妾十六人,子女二十二人,張敞逐一點驗已畢。過了一時,張敞查知昌邑哀王劉髆有歌舞女張修等十人未生子女,且在後宮並無位號。哀王既死,照例應遣發回家。劉賀卻說:“這些人有病不必診治,自相殺傷也不必究辦,太守何必遣其歸家耶?”張敞心想此人始終不知仁義,與他更無話說。後來張敞還是將張修等人一律遣發。
張敞回奏宣帝,宣帝方悟劉賀不足畏忌。元康三年春,乃下詔封劉賀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
劉賀得封侯爵,便由昌邑移居海昏。侍中金安上上書道:
劉賀天之所棄,陛下至仁封為列侯。賀乃放廢之人,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
宣帝見書批準。於是劉賀雖然封侯,對於朝廷典禮不得參預,不過得食租稅掛個空名而已。
又過數年,揚州刺史上奏道:“劉賀與前太守吏卒孫萬世交好。孫萬世曾對劉賀說:‘君被廢之時,何不堅守勿出宮門,立斬大將軍,竟聽他人奪取璽綬。’劉賀聽後急應道:‘是也,我當日失於留意。’孫萬世又說:‘劉賀不久當為豫章王。’劉賀也信以為實,便應道:‘亦將如此。’以上兩次言語,皆非劉賀所應言,應請究治。”有司查明是實,請將劉賀逮捕。宣帝命削奪三千戶。劉賀方知自己為眾人所唾棄,心中漸覺鬱悶。他所居海昏本豫章郡屬縣,有贛水繞城,東出大江。劉賀閑中乘舟順流東望,往往憤慨而還,後人名其地為慨口。
神爵三年劉賀身死。有司奏其子劉充國當嗣爵。充國竟死,有司複奏其弟奉親嗣爵,奉親又死。宣帝命有司會議,皆認為不宜再立嗣,於是除國為縣。及元帝即位,又封劉賀兒子劉代宗為海昏侯,傳到東漢國尚未絕,此是後話。
卻說自從劉賀被廢,昌邑群臣一同下獄,龔遂因平日直言敢諫,得免死刑,罰為城旦。後來宣帝即位被赦出獄。朝中公卿雖然都知道龔遂之賢,但因霍光當國最惡昌邑舊人,所以無人敢引薦,龔遂也就隱居不仕。
數年以後,渤海(今河北倉縣東)郡及其附近地區發生災荒,農民起義並起,皇室多次派兵鎮壓而不能平息。於是,宣帝親自選拔能治之才。丞相、禦史均舉薦龔遂,此時龔遂年已七十餘歲。
龔遂聞召即來,宣帝一眼望見頓覺失望。原來龔遂年紀已老,又兼身材短小,宣帝心中不免看輕。但因詔書已下未便收回成命,隻得開言問道:“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將用何法息其盜賊以副朕意?”龔遂對道:“海邊僻遠之地不沾聖化,其民為饑寒所困,而官吏不知撫恤,今使臣前往是用威勝之,還是以德安之?”宣帝一聽方知龔遂名不虛傳,不覺大悅,便答道:“舉用賢良之人,原欲安之而已。”龔遂接著說道:“臣聞治亂民如治亂繩,勢不宜急,惟有緩之,然後可治。臣請丞相禦史暫時勿用文法拘束,使臣得一切便宜從事。”宣帝許之,並加賜黃金,使其乘驛前往。
當日龔遂乘坐驛車到了渤海郡界。郡中官吏聽說新太守到任,恐被盜劫急發兵來迎。龔遂見了傳令全數撤回不用,一麵通飭各屬縣停止捕拿盜賊。凡人民手持耕田器具者皆是良民,官吏毋得過問;惟手持兵器者方是盜賊。此令一下,說也奇怪,不消數日,渤海界內許多盜賊忽然不見。龔遂也不帶人保護,獨自單車到府,郡中安然無事。讀者試想,渤海當日何等大亂,盜賊成群結隊遍地皆是,誰知拿捕愈嚴盜賊愈多,正在無法可治,適遇龔遂到來,卻將盜賊看同無物,從容下一命令,便收拾得無影無蹤。須知盜賊與良民同是人類,大抵衣食充足,盜賊便轉為良民;饑寒交迫,良民皆化為盜賊。渤海連年饑荒人民無食,不得已聚眾劫奪苟全性命。今見新太守命令不問前事,大眾自然歡喜,立即棄卻兵器弓矢,手持鐮刀鋤頭耕作,所以境內平靜。
龔遂於是大開倉廩借與貧民,選用良吏安撫百姓。又見渤海風俗奢侈,人民多從事手工技藝不重耕作,龔遂乃提倡節儉,勸民勤力農桑,下令每人須種榆一株,蔥五十根,韭菜一畦,又每家須養母豬二頭,雞五隻。渤海人民既受龔遂教化,風氣為之一變。每年春夏時節便齊往田中耕種。到了秋冬家家俱有收成。遇有山場並可摘取果子,湖蕩又可收取菱芡。
龔遂在任數年,宣帝見其治功卓著,地節四年,遣使召之入京。
卻說王吉自昌邑王劉賀被廢後,與龔遂等一同下獄,因其屢次直諫,免死罰為城旦,後刑期既滿,起為益州刺史,告病歸家,複召為諫大夫。他針對皇室奢侈糜費、任人唯親等時弊,上疏勸宣帝選賢任能,廢除蔭襲製度;提倡儉樸,愛惜財力,以整頓吏治,淳厚民風,使國家興旺發達。他是中國最早的晚婚提倡者,他在上書漢宣帝時寫道:“夫婦,人倫之大綱、夭壽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夭。”王吉主張晚婚的目的是要達到“不夭”和“明教化”,意即“優生優育”。
王吉生性廉正,當少年時家居長安,東鄰有大棗樹一株,枝葉垂到王吉庭中,適值棗熟之時,王吉之妻見了便私自摘取,進與王吉食之。王吉先前不知,將棗食畢出到庭中,偶然望見棗樹垂下之枝並無一棗,不覺生疑,向妻究問,其妻隻得明言。王吉大怒,立時休去其妻。東鄰主人聞知其事,心想不過吃了幾個棗子,卻害人夫婦離散,覺得甚不過意。論起來都是此株棗樹招災惹禍,便欲動手將樹砍去。一時哄動鄉人前來觀看,都為感動。大眾便出頭調停,先阻止東鄰勿砍棗樹;然後力勸王吉迎歸其妻。王吉卻不過大眾好意方才應允,於是地方上的人為之作歌道:
東家有樹,王陽婦去。
東家棗完,去婦複還。
另外有一富室,兄弟二人都已娶妻,一向同居並未分家。妯娌之間也還相得,後二人同時懷孕,長婦小產,次婦生下一男。長婦起意謀奪家產,硬說次婦之子是她親生。次婦不服,彼此爭持訴到官府,屢經審訊,曆時三年案尚未決。及王吉到任,看了案卷忽得一法。即日傳集二人到堂審問。王吉略問二人數語,便命人抱其兒子於庭中,對二人說道:“此子是誰親生,隻有你二人知道,旁人如何了解。汝二人皆執為己子,誰直誰曲非神明不能辨別。我今憑天處斷,此子現在庭中,你二人上前抱取,何人先行抱得便是何人之子。二人一齊奔向庭中惟恐落後。長婦先到,她怕次婦趕來爭奪,也不顧手勢輕重,狠命捉住兒臂將兒提起。次婦隨後趕到心中不忍,便急呼道:“勿傷兒手。”王吉留心觀看二人神情立時明白。此時長婦十分高興,抱兒走上堂來。次婦垂頭喪氣,回身立在一邊。長婦上前說道:“兒已被我抱得,求太守斷歸於我。”王吉大聲喝道:“你明明貪得家財強占他人兒子,所以信手亂捉並不愛惜,哪管小兒有無受傷,若確係親生豈肯如此。”遂將兒斷歸次婦。時人皆服其明決。
東海有一孝婦姓周名青,早寡無子家甚貧苦。孝婦朝夕紡織,奉養其婆婆。婆婆憐憫周青青年守節,勸令再嫁。周青立誓不肯,其婆便對鄰人說道:“媳婦奉事老身甚是勤苦,她正年少又無子女,因我尚在不肯再嫁,我年已老偏又不死,累她擔擱青春如何是好?”鄰人聽說不以為意。誰知婆婆說此話時早已懷下死心,不久乘人不備自縊而死。其婆婆生有一女,算是周青小姑,見其母死得不明不白,便疑到周青身上,便向縣中告說周青勒死其母。縣令遣人拿到周青,問其何故將婆婆勒死。周青自辯並無此事。縣令便欲動刑逼供,周青自念:我雖然不曾殺婆婆,但婆婆終究為我而死,我仍活在世上,也覺對她不住,不如認個死罪,既可借此相從地下,也免得生受刑法。周青想罷,便轉過口來胡亂供認。縣令見她肯供求之不得,也不問是真是假,便將周青定案,擬了死刑報到郡署。王吉早聞周青守節養婆婆十餘年,平日鄉裏皆稱其孝,斷無殺婆婆之理,便將此案批駁,偏遇東海太守不肯依從。王吉向太守力爭,太守始終不聽,王吉無法,隻得抱著案卷向府署痛哭一場,托病辭職而去。
王吉辭官回鄉時隻帶著自己的行裝,毫無積蓄。回鄉後衣食如同平民百姓。
王吉既去,太守竟將周青核準定罪。到了冬日便將周青由獄中提出處斬,遠近人民皆來觀看,也有許多人替周青大抱不平。周青早已安排一死,但想起守節事姑十餘年費盡辛苦,到頭遭此枉死,還要落個惡名真是不值,須趁臨死之際,想個方法表白一番,免得受人唾罵。
於是先期預備一條竹竿,長有十丈,做成五麵布幡掛在竹竿之上,及至臨刑,周青將幡載在車上,一路乘車到了法場下車,便將竹竿插在身旁。此時周青一股怨氣直衝霄漢,開眼向四下觀望一遍,歎口氣厲聲對眾說道:“我周青死得不明不白,今當大眾立誓,借著此物表明心跡。我若罪該斬首,血濺竹幡便當順流而下;若是冤枉,血當逆流而上。”說罷閉目不語。此時圍觀之人擁擠異常,人人定睛觀看。不消片刻劊子手奉命行刑,但見刀光過處血雨橫飛。
說也奇怪,那血正濺在竹竿上,變作青黃顏色,果然逐節逆流而上,一直到了竿頂方才緣著布幡流下。眾目共睹無不駭然,也有為之流涕者。是日天地慘淡,風霾四起沙石皆飛,後人有詩歎道:
能使慈姑為舍生,
周青節孝動神明。
臨刑碧血緣竿上,
始信人間有至誠。
周青冤死之後,東海郡一連枯旱三年,赤地千裏民不聊生,太守因事罷官。後任太守到來,見地方如此久旱,心中不解其故,正欲命卜人問卦,忽報王吉求見,太守命之入見。王吉便將周青故事說了一遍,並且說道:“此是孝婦,本不應死,前任太守強為斷定其罪,諒此事觸怒神明降此殃咎。”太守聞言也就相信,便命預備一席豐盛祭品,親到周青墓前致祭,並替她建立牌坊,祭畢回署。霎時間陰雲四布大雨如注。是年東海郡年歲大熟,由此一郡之人都十分敬重王吉。
王吉與司馬相如是好朋友,王吉曾對他說:“你在外麵遊學,如果官運不好,日子不好過,就到臨邛找我。”有一天,司馬相如真的來投奔了王吉。兩人攜手來到客廳,司馬相如向王吉談了近幾年的行蹤,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說起,臨邛首富卓王孫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娘家守寡。與相如是天生的一雙。司馬相如聽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覺得事在人為。
王吉與貢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後來有“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的成語。漢元帝即位後,召王吉和貢禹同赴朝廷為官,王吉於赴長安途中病故。
張敞字子高,平陽人,昭帝時官為太仆丞。劉賀被征即位後,種種舉動不遵法度。張敞上書切諫,劉賀不聽,未幾為霍光所廢。張敞由此顯名,擢為豫州刺史。
宣帝即位後召拜張敞為太中大夫,同判尚書事。張敞遇事守正不阿,因此忤了霍光之意,出為函穀關都尉。宣帝久知張敞才具過人,故用為山陽太守。
張敞於地節三年五月到任視事,查得故昌邑王劉賀現居舊宮,奴婢等在宮者共有一百八十三人,閉起正中大門,但開旁向小門,選吏一人為之主管錢物,每日買入食物一次,除食物外,其他不得出入。又用督盜一人,專掌稽察往來之人。更由王家出錢雇用士卒,巡邏宮牆,清除中禁,防備盜賊。張敞時遣屬吏前往察看。
到了四年九月,張敞親自入宮視察情形,劉賀聞信急出接見。張敞留心觀看劉賀,見他年約二十六七歲,麵帶青黑色,小目尖鼻須眉稀少,身材卻甚長大。隻因酒色過度,得了痿病行動不便。身穿短衣大褲,腰佩玉環,頭上插筆一枝,手中持著木簡。張敞暗想從前我與他本是君臣,如今他並無爵位,算來反不如我,時異勢殊,令人不勝感慨。
張敞一路行進,到了中庭與劉賀敘禮,分賓主坐下。張敞欲探劉賀之意,借著惡鳥動他,遂開言道:“昌邑梟鳥甚多。”劉賀急應道:“是,從前賀到長安,不聞有梟,及回時東行,到了濟陽又聞梟聲。”張敞聽他說話毫無意思,遂不再言。
此時官吏見太守到來,照例將劉賀妻子奴婢財物簿冊呈請張敞點驗。張敞點至劉賀之女持轡,劉賀跪起說道:“持轡之母乃嚴延年之女也。”張敞聞言點頭無語。共計劉賀妻妾十六人,子女二十二人,張敞逐一點驗已畢。過了一時,張敞查知昌邑哀王劉髆有歌舞女張修等十人未生子女,且在後宮並無位號。哀王既死,照例應遣發回家。劉賀卻說:“這些人有病不必診治,自相殺傷也不必究辦,太守何必遣其歸家耶?”張敞心想此人始終不知仁義,與他更無話說。後來張敞還是將張修等人一律遣發。
張敞回奏宣帝,宣帝方悟劉賀不足畏忌。元康三年春,乃下詔封劉賀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
劉賀得封侯爵,便由昌邑移居海昏。侍中金安上上書道:
劉賀天之所棄,陛下至仁封為列侯。賀乃放廢之人,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
宣帝見書批準。於是劉賀雖然封侯,對於朝廷典禮不得參預,不過得食租稅掛個空名而已。
又過數年,揚州刺史上奏道:“劉賀與前太守吏卒孫萬世交好。孫萬世曾對劉賀說:‘君被廢之時,何不堅守勿出宮門,立斬大將軍,竟聽他人奪取璽綬。’劉賀聽後急應道:‘是也,我當日失於留意。’孫萬世又說:‘劉賀不久當為豫章王。’劉賀也信以為實,便應道:‘亦將如此。’以上兩次言語,皆非劉賀所應言,應請究治。”有司查明是實,請將劉賀逮捕。宣帝命削奪三千戶。劉賀方知自己為眾人所唾棄,心中漸覺鬱悶。他所居海昏本豫章郡屬縣,有贛水繞城,東出大江。劉賀閑中乘舟順流東望,往往憤慨而還,後人名其地為慨口。
神爵三年劉賀身死。有司奏其子劉充國當嗣爵。充國竟死,有司複奏其弟奉親嗣爵,奉親又死。宣帝命有司會議,皆認為不宜再立嗣,於是除國為縣。及元帝即位,又封劉賀兒子劉代宗為海昏侯,傳到東漢國尚未絕,此是後話。
卻說自從劉賀被廢,昌邑群臣一同下獄,龔遂因平日直言敢諫,得免死刑,罰為城旦。後來宣帝即位被赦出獄。朝中公卿雖然都知道龔遂之賢,但因霍光當國最惡昌邑舊人,所以無人敢引薦,龔遂也就隱居不仕。
數年以後,渤海(今河北倉縣東)郡及其附近地區發生災荒,農民起義並起,皇室多次派兵鎮壓而不能平息。於是,宣帝親自選拔能治之才。丞相、禦史均舉薦龔遂,此時龔遂年已七十餘歲。
龔遂聞召即來,宣帝一眼望見頓覺失望。原來龔遂年紀已老,又兼身材短小,宣帝心中不免看輕。但因詔書已下未便收回成命,隻得開言問道:“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將用何法息其盜賊以副朕意?”龔遂對道:“海邊僻遠之地不沾聖化,其民為饑寒所困,而官吏不知撫恤,今使臣前往是用威勝之,還是以德安之?”宣帝一聽方知龔遂名不虛傳,不覺大悅,便答道:“舉用賢良之人,原欲安之而已。”龔遂接著說道:“臣聞治亂民如治亂繩,勢不宜急,惟有緩之,然後可治。臣請丞相禦史暫時勿用文法拘束,使臣得一切便宜從事。”宣帝許之,並加賜黃金,使其乘驛前往。
當日龔遂乘坐驛車到了渤海郡界。郡中官吏聽說新太守到任,恐被盜劫急發兵來迎。龔遂見了傳令全數撤回不用,一麵通飭各屬縣停止捕拿盜賊。凡人民手持耕田器具者皆是良民,官吏毋得過問;惟手持兵器者方是盜賊。此令一下,說也奇怪,不消數日,渤海界內許多盜賊忽然不見。龔遂也不帶人保護,獨自單車到府,郡中安然無事。讀者試想,渤海當日何等大亂,盜賊成群結隊遍地皆是,誰知拿捕愈嚴盜賊愈多,正在無法可治,適遇龔遂到來,卻將盜賊看同無物,從容下一命令,便收拾得無影無蹤。須知盜賊與良民同是人類,大抵衣食充足,盜賊便轉為良民;饑寒交迫,良民皆化為盜賊。渤海連年饑荒人民無食,不得已聚眾劫奪苟全性命。今見新太守命令不問前事,大眾自然歡喜,立即棄卻兵器弓矢,手持鐮刀鋤頭耕作,所以境內平靜。
龔遂於是大開倉廩借與貧民,選用良吏安撫百姓。又見渤海風俗奢侈,人民多從事手工技藝不重耕作,龔遂乃提倡節儉,勸民勤力農桑,下令每人須種榆一株,蔥五十根,韭菜一畦,又每家須養母豬二頭,雞五隻。渤海人民既受龔遂教化,風氣為之一變。每年春夏時節便齊往田中耕種。到了秋冬家家俱有收成。遇有山場並可摘取果子,湖蕩又可收取菱芡。
龔遂在任數年,宣帝見其治功卓著,地節四年,遣使召之入京。
卻說王吉自昌邑王劉賀被廢後,與龔遂等一同下獄,因其屢次直諫,免死罰為城旦,後刑期既滿,起為益州刺史,告病歸家,複召為諫大夫。他針對皇室奢侈糜費、任人唯親等時弊,上疏勸宣帝選賢任能,廢除蔭襲製度;提倡儉樸,愛惜財力,以整頓吏治,淳厚民風,使國家興旺發達。他是中國最早的晚婚提倡者,他在上書漢宣帝時寫道:“夫婦,人倫之大綱、夭壽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夭。”王吉主張晚婚的目的是要達到“不夭”和“明教化”,意即“優生優育”。
王吉生性廉正,當少年時家居長安,東鄰有大棗樹一株,枝葉垂到王吉庭中,適值棗熟之時,王吉之妻見了便私自摘取,進與王吉食之。王吉先前不知,將棗食畢出到庭中,偶然望見棗樹垂下之枝並無一棗,不覺生疑,向妻究問,其妻隻得明言。王吉大怒,立時休去其妻。東鄰主人聞知其事,心想不過吃了幾個棗子,卻害人夫婦離散,覺得甚不過意。論起來都是此株棗樹招災惹禍,便欲動手將樹砍去。一時哄動鄉人前來觀看,都為感動。大眾便出頭調停,先阻止東鄰勿砍棗樹;然後力勸王吉迎歸其妻。王吉卻不過大眾好意方才應允,於是地方上的人為之作歌道:
東家有樹,王陽婦去。
東家棗完,去婦複還。
另外有一富室,兄弟二人都已娶妻,一向同居並未分家。妯娌之間也還相得,後二人同時懷孕,長婦小產,次婦生下一男。長婦起意謀奪家產,硬說次婦之子是她親生。次婦不服,彼此爭持訴到官府,屢經審訊,曆時三年案尚未決。及王吉到任,看了案卷忽得一法。即日傳集二人到堂審問。王吉略問二人數語,便命人抱其兒子於庭中,對二人說道:“此子是誰親生,隻有你二人知道,旁人如何了解。汝二人皆執為己子,誰直誰曲非神明不能辨別。我今憑天處斷,此子現在庭中,你二人上前抱取,何人先行抱得便是何人之子。二人一齊奔向庭中惟恐落後。長婦先到,她怕次婦趕來爭奪,也不顧手勢輕重,狠命捉住兒臂將兒提起。次婦隨後趕到心中不忍,便急呼道:“勿傷兒手。”王吉留心觀看二人神情立時明白。此時長婦十分高興,抱兒走上堂來。次婦垂頭喪氣,回身立在一邊。長婦上前說道:“兒已被我抱得,求太守斷歸於我。”王吉大聲喝道:“你明明貪得家財強占他人兒子,所以信手亂捉並不愛惜,哪管小兒有無受傷,若確係親生豈肯如此。”遂將兒斷歸次婦。時人皆服其明決。
東海有一孝婦姓周名青,早寡無子家甚貧苦。孝婦朝夕紡織,奉養其婆婆。婆婆憐憫周青青年守節,勸令再嫁。周青立誓不肯,其婆便對鄰人說道:“媳婦奉事老身甚是勤苦,她正年少又無子女,因我尚在不肯再嫁,我年已老偏又不死,累她擔擱青春如何是好?”鄰人聽說不以為意。誰知婆婆說此話時早已懷下死心,不久乘人不備自縊而死。其婆婆生有一女,算是周青小姑,見其母死得不明不白,便疑到周青身上,便向縣中告說周青勒死其母。縣令遣人拿到周青,問其何故將婆婆勒死。周青自辯並無此事。縣令便欲動刑逼供,周青自念:我雖然不曾殺婆婆,但婆婆終究為我而死,我仍活在世上,也覺對她不住,不如認個死罪,既可借此相從地下,也免得生受刑法。周青想罷,便轉過口來胡亂供認。縣令見她肯供求之不得,也不問是真是假,便將周青定案,擬了死刑報到郡署。王吉早聞周青守節養婆婆十餘年,平日鄉裏皆稱其孝,斷無殺婆婆之理,便將此案批駁,偏遇東海太守不肯依從。王吉向太守力爭,太守始終不聽,王吉無法,隻得抱著案卷向府署痛哭一場,托病辭職而去。
王吉辭官回鄉時隻帶著自己的行裝,毫無積蓄。回鄉後衣食如同平民百姓。
王吉既去,太守竟將周青核準定罪。到了冬日便將周青由獄中提出處斬,遠近人民皆來觀看,也有許多人替周青大抱不平。周青早已安排一死,但想起守節事姑十餘年費盡辛苦,到頭遭此枉死,還要落個惡名真是不值,須趁臨死之際,想個方法表白一番,免得受人唾罵。
於是先期預備一條竹竿,長有十丈,做成五麵布幡掛在竹竿之上,及至臨刑,周青將幡載在車上,一路乘車到了法場下車,便將竹竿插在身旁。此時周青一股怨氣直衝霄漢,開眼向四下觀望一遍,歎口氣厲聲對眾說道:“我周青死得不明不白,今當大眾立誓,借著此物表明心跡。我若罪該斬首,血濺竹幡便當順流而下;若是冤枉,血當逆流而上。”說罷閉目不語。此時圍觀之人擁擠異常,人人定睛觀看。不消片刻劊子手奉命行刑,但見刀光過處血雨橫飛。
說也奇怪,那血正濺在竹竿上,變作青黃顏色,果然逐節逆流而上,一直到了竿頂方才緣著布幡流下。眾目共睹無不駭然,也有為之流涕者。是日天地慘淡,風霾四起沙石皆飛,後人有詩歎道:
能使慈姑為舍生,
周青節孝動神明。
臨刑碧血緣竿上,
始信人間有至誠。
周青冤死之後,東海郡一連枯旱三年,赤地千裏民不聊生,太守因事罷官。後任太守到來,見地方如此久旱,心中不解其故,正欲命卜人問卦,忽報王吉求見,太守命之入見。王吉便將周青故事說了一遍,並且說道:“此是孝婦,本不應死,前任太守強為斷定其罪,諒此事觸怒神明降此殃咎。”太守聞言也就相信,便命預備一席豐盛祭品,親到周青墓前致祭,並替她建立牌坊,祭畢回署。霎時間陰雲四布大雨如注。是年東海郡年歲大熟,由此一郡之人都十分敬重王吉。
王吉與司馬相如是好朋友,王吉曾對他說:“你在外麵遊學,如果官運不好,日子不好過,就到臨邛找我。”有一天,司馬相如真的來投奔了王吉。兩人攜手來到客廳,司馬相如向王吉談了近幾年的行蹤,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說起,臨邛首富卓王孫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娘家守寡。與相如是天生的一雙。司馬相如聽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覺得事在人為。
王吉與貢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後來有“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的成語。漢元帝即位後,召王吉和貢禹同赴朝廷為官,王吉於赴長安途中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