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飛剪船
大明:殖民全球,打造海上日不落 作者:死在羊中的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事這麽開心呀?”張亦知放下手中的書卷,看向衝回來的吳三桂。
聽聞他父親一直想把他培養成文官,但係出將門,看吳三桂這小子做什麽事都火急火燎的樣子,張亦知覺得他應該是成不了文官,還是會走武官的路線的。
這讓他十分羨慕。
同樣是官宦世家出身,自己這邊卻再也無法走上仕途了。
“亦知哥,你可以回家了!”
還真的是值得開心的事呀。
張亦知收好了書卷,問到:“宋大人告訴你的?”
“嗯。”
張亦知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活動了下筋骨後,說道:“三桂,我能拜訪下宋大人嘛,算是打個招呼。”
他的確是真麽想的,但同時也準備借這個難得的能正大光明私下見宋應星的機會和他搭上線。
可惜吳三桂露出了一臉為難的表情。
張亦知頓時心中哀歎道:難道宋應星防我防到這種程度了嘛,連離開前打個招呼的機會都不給?
宋應星和他們江陵張家沒什麽關係,但吳三桂是他弟子,自己是吳三桂的親戚,他就勉強算張亦知的長輩。平時張亦知的拜訪當然可以無情婉拒,但這種情況下,他也被軟禁了這麽多天,離開前打個招呼的機會都不給未免太不計人情了。
吳三桂猜到了他在想什麽,趕緊替自己的老師解釋道:“亦知哥,不是你想的那樣的,老師已經不在金山城了。”
不在金山城了?
張亦知沒有過問宋應星的行蹤,他隻是一個平民,不配過問一個朝廷正4品官員的行蹤。但他大概猜到了,宋應星應該是去看金礦了。
這很符合邏輯的猜測最終還是錯誤了,宋應星是北上藟山城了。坐的還正是張鈞的那艘鄭和級,還帶上了劉一峰。
“你想什麽呢,火炮怎麽可能給你看?”
張鈞翻著白眼吐槽道:“我現在是大明海軍的破浪校尉,不是你的合夥人。鄭和級的火炮還屬於軍事機密,正常來說你這種人上了鄭和級是要蒙著眼睛鎖進船艙的,等靠岸了才能放出來。現在放你住在上甲板,已經是很大的讓步了。”
劉一峰隻能笑了笑,放棄了進去炮艙的想法。他其實也不是很好奇,他又不是風帆戰艦愛好者,後世也看過17世紀到18世紀的各種在曆史上留名的風帆戰艦圖片。
“怎麽樣,和你坐過的南洋級比,是不是要快很多?”
的確是要快很多,畢竟宋應星的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送到藟山城的,為此他這會兒正在船艙中鐵青著臉強忍著暈船的痛苦呢。
“還行吧。”
還……還行吧!?
張鈞嘴巴都氣歪了。
“這可是全天下最快的船了,你居然說還行吧!?”
劉一峰可沒有死鴨子嘴硬,他坐過渡輪,坐過快艇,鄭和級平均7-10節的航速在他眼中真不算什麽。長江中的遊輪平均航速都在15節上下,海中的渡輪也差不多這個數,快艇就更別說了。
鄭和級的技術含量相當於是準蓋倫船,風帆戰艦時代最快的風帆船就是18世紀後半夜的飛剪船,也就和後世的渡輪相當。當然,如果不考慮船體的壽命,飛剪船也能是保持20節左右的巡航速度的。
劉一峰現在就在觀摩著鄭和級心裏想著飛剪船,但和上次在船隊商會麵對邱麒麟時一樣,他想不起來飛剪船的具體情況了,就記得18世紀出現過風帆戰艦航速最快的船,那是17世紀的科技和工業能力就能實現的。
“喂,劉一峰,我和你說話呢!”
劉一峰被驚醒,看向了青筋畢露的張鈞:“抱歉,我剛才在想一種船。”
聽到船,張鈞被無視的怒氣瞬間消失了大半:“什麽船?你能見過什麽船,南洋級就是你見過最大的船了吧。”
最大的船肯定算不上,二十萬噸的油輪了解下。不過就風帆船而言,南洋級的確是最大的,鄭和級都沒有南洋級大,大概隻有南洋級的三分之二左右。至於王掌櫃的那艘尼德蘭人的卡拉克帆船,隻有南洋級的五分之二左右了。
“我不是在想船的大小,我是在想船的速度。”
鄭和級是西式軟帆,南洋級是傳統硬帆,放二十多年前非要有人說硬帆船速度不如軟帆船,大明海軍絕對第一個跳出來打爆他的狗頭。但一場呂宋海戰後,大明海軍被總部門外那塊床板刺激到了,開始痛定思痛的研究尼德蘭人和弗朗機人的卡拉克帆船,漸漸的明白了單論速度,同等條件下硬帆永遠比不過軟帆。
這點在後世曆史上,也是有定論的。
清朝後期,有商人找到當時造船能力最強的不列顛,訂購了一艘硬帆船,要求就是速度。後來這艘西式船體中式硬帆的帆船,的確跑出了能媲美當時主流的蓋倫船的速度,也成功的從江南橫跨印度洋過好望角到達紐約,耗時甚至比普通蓋倫船還要快。
但很可惜的是當時最快的帆船已經不是蓋倫船了,而是劉一峰一直在回憶卻怎麽也回憶不起來的飛剪船。
當時主做美洲和歐洲,美洲和亞洲生意的飛剪船,平均速度都比那艘最快的硬帆船還要快五分之一。而最快的那部分飛剪船,甚至快它三分之一。
這是硬帆天然的在遠海對強大風力較低的轉換率造成的。
後世有專家分析過為什麽隻有東亞和南亞部分區域發展出了硬帆,而中亞沿海,北非和歐洲為什麽又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軟帆。這是因為東亞和南亞沿海地區的海風風速的確比中亞沿海,環地中海和歐洲沿海地區慢20-30%,硬帆就能滿足近海航行的需求了。
需求被滿足後,早期的海船自然也就不會去卷了。
後來因為奧斯曼的出現,與東方的貿易被它截斷,弗朗機人才開始在海船上開始卷,最後卷出了能跨洋的卡拉克帆船。
東亞這邊卷的程度沒歐洲厲害,所有對海洋的需求也被滿足了,就止步在了硬帆船上。
“速度?全天下速度最快的船,就是鄭和級了。”
“如果還有總軟帆船,比鄭和級還要快呢?”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聽聞他父親一直想把他培養成文官,但係出將門,看吳三桂這小子做什麽事都火急火燎的樣子,張亦知覺得他應該是成不了文官,還是會走武官的路線的。
這讓他十分羨慕。
同樣是官宦世家出身,自己這邊卻再也無法走上仕途了。
“亦知哥,你可以回家了!”
還真的是值得開心的事呀。
張亦知收好了書卷,問到:“宋大人告訴你的?”
“嗯。”
張亦知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活動了下筋骨後,說道:“三桂,我能拜訪下宋大人嘛,算是打個招呼。”
他的確是真麽想的,但同時也準備借這個難得的能正大光明私下見宋應星的機會和他搭上線。
可惜吳三桂露出了一臉為難的表情。
張亦知頓時心中哀歎道:難道宋應星防我防到這種程度了嘛,連離開前打個招呼的機會都不給?
宋應星和他們江陵張家沒什麽關係,但吳三桂是他弟子,自己是吳三桂的親戚,他就勉強算張亦知的長輩。平時張亦知的拜訪當然可以無情婉拒,但這種情況下,他也被軟禁了這麽多天,離開前打個招呼的機會都不給未免太不計人情了。
吳三桂猜到了他在想什麽,趕緊替自己的老師解釋道:“亦知哥,不是你想的那樣的,老師已經不在金山城了。”
不在金山城了?
張亦知沒有過問宋應星的行蹤,他隻是一個平民,不配過問一個朝廷正4品官員的行蹤。但他大概猜到了,宋應星應該是去看金礦了。
這很符合邏輯的猜測最終還是錯誤了,宋應星是北上藟山城了。坐的還正是張鈞的那艘鄭和級,還帶上了劉一峰。
“你想什麽呢,火炮怎麽可能給你看?”
張鈞翻著白眼吐槽道:“我現在是大明海軍的破浪校尉,不是你的合夥人。鄭和級的火炮還屬於軍事機密,正常來說你這種人上了鄭和級是要蒙著眼睛鎖進船艙的,等靠岸了才能放出來。現在放你住在上甲板,已經是很大的讓步了。”
劉一峰隻能笑了笑,放棄了進去炮艙的想法。他其實也不是很好奇,他又不是風帆戰艦愛好者,後世也看過17世紀到18世紀的各種在曆史上留名的風帆戰艦圖片。
“怎麽樣,和你坐過的南洋級比,是不是要快很多?”
的確是要快很多,畢竟宋應星的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送到藟山城的,為此他這會兒正在船艙中鐵青著臉強忍著暈船的痛苦呢。
“還行吧。”
還……還行吧!?
張鈞嘴巴都氣歪了。
“這可是全天下最快的船了,你居然說還行吧!?”
劉一峰可沒有死鴨子嘴硬,他坐過渡輪,坐過快艇,鄭和級平均7-10節的航速在他眼中真不算什麽。長江中的遊輪平均航速都在15節上下,海中的渡輪也差不多這個數,快艇就更別說了。
鄭和級的技術含量相當於是準蓋倫船,風帆戰艦時代最快的風帆船就是18世紀後半夜的飛剪船,也就和後世的渡輪相當。當然,如果不考慮船體的壽命,飛剪船也能是保持20節左右的巡航速度的。
劉一峰現在就在觀摩著鄭和級心裏想著飛剪船,但和上次在船隊商會麵對邱麒麟時一樣,他想不起來飛剪船的具體情況了,就記得18世紀出現過風帆戰艦航速最快的船,那是17世紀的科技和工業能力就能實現的。
“喂,劉一峰,我和你說話呢!”
劉一峰被驚醒,看向了青筋畢露的張鈞:“抱歉,我剛才在想一種船。”
聽到船,張鈞被無視的怒氣瞬間消失了大半:“什麽船?你能見過什麽船,南洋級就是你見過最大的船了吧。”
最大的船肯定算不上,二十萬噸的油輪了解下。不過就風帆船而言,南洋級的確是最大的,鄭和級都沒有南洋級大,大概隻有南洋級的三分之二左右。至於王掌櫃的那艘尼德蘭人的卡拉克帆船,隻有南洋級的五分之二左右了。
“我不是在想船的大小,我是在想船的速度。”
鄭和級是西式軟帆,南洋級是傳統硬帆,放二十多年前非要有人說硬帆船速度不如軟帆船,大明海軍絕對第一個跳出來打爆他的狗頭。但一場呂宋海戰後,大明海軍被總部門外那塊床板刺激到了,開始痛定思痛的研究尼德蘭人和弗朗機人的卡拉克帆船,漸漸的明白了單論速度,同等條件下硬帆永遠比不過軟帆。
這點在後世曆史上,也是有定論的。
清朝後期,有商人找到當時造船能力最強的不列顛,訂購了一艘硬帆船,要求就是速度。後來這艘西式船體中式硬帆的帆船,的確跑出了能媲美當時主流的蓋倫船的速度,也成功的從江南橫跨印度洋過好望角到達紐約,耗時甚至比普通蓋倫船還要快。
但很可惜的是當時最快的帆船已經不是蓋倫船了,而是劉一峰一直在回憶卻怎麽也回憶不起來的飛剪船。
當時主做美洲和歐洲,美洲和亞洲生意的飛剪船,平均速度都比那艘最快的硬帆船還要快五分之一。而最快的那部分飛剪船,甚至快它三分之一。
這是硬帆天然的在遠海對強大風力較低的轉換率造成的。
後世有專家分析過為什麽隻有東亞和南亞部分區域發展出了硬帆,而中亞沿海,北非和歐洲為什麽又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軟帆。這是因為東亞和南亞沿海地區的海風風速的確比中亞沿海,環地中海和歐洲沿海地區慢20-30%,硬帆就能滿足近海航行的需求了。
需求被滿足後,早期的海船自然也就不會去卷了。
後來因為奧斯曼的出現,與東方的貿易被它截斷,弗朗機人才開始在海船上開始卷,最後卷出了能跨洋的卡拉克帆船。
東亞這邊卷的程度沒歐洲厲害,所有對海洋的需求也被滿足了,就止步在了硬帆船上。
“速度?全天下速度最快的船,就是鄭和級了。”
“如果還有總軟帆船,比鄭和級還要快呢?”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