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寂的印象裏,媽媽袁萍清是寒酸的。
別說和家裏姨娘比,姨夫是當官的,官太太身上戴點珍珠翡翠都是自然的。
可哪怕是和其他親戚比,袁萍清連一件首飾都沒有過。
隻有一枚金戒指,在落了灰的地方,被認真的“藏”好,從未戴過一天。
這金戒指,可能是袁萍清這大半輩子所擁有的唯一的貴重首飾。
可怎麽說呢?袁萍清是不在意的。
尤其是生出那些物質都不充裕的年代,本身作為苦孩子出生的袁萍清,小時候窮過餓過受凍過,大了也沒有見過什麽世麵,在內心永遠認為隻有糧食關乎冷暖,是現實的東西。
她不理解金銀珠寶錦上添花的東西,有什麽實質性的好處。
因此她說她不在意穿金戴銀,不是因為自己沒有而推脫的套話,這就是她內心的真實想法。
結婚的時候,婆婆沒有給袁萍清什麽聘禮,類似三金五金還是多少金的連環套件,袁萍清都沒有,
忽然有一年,還是花寂低年級讀幼小的時候,在鄉下度假,不知為何,奶奶說要給花寂傳一枚戒指,花寂之所以對這個事情有很深的印象是因為奶奶是抱著她說的,尤其是讓花寂摸著那一枚戒指,那是一個小女孩第一次看見這種金色發光的小小的手指圈。
市裏麵老許家給他們家某某某辦了結婚的喜酒,爺爺依然不願意回這傷心地,隻能由奶奶出席,當時暫住花寂家,順勢把那枚戒指帶來了。
這時候,奶奶舉著這枚金戒指,或許是以為花寂年紀小不當真,奶奶當著花寂的麵把這枚戒指給了花寂媽,並且認認真真說:“這是專門給你的戒指。”
一時半刻,袁萍清還頗為感動。
雖然袁萍清不看重這些,但不代表她不珍惜它。
她從來沒有戴過,而是將這枚毫無任何造型的金指圈,用紅色毛線一層一層圈住,圈的完全看不見內裏的金子成分,至今都藏在家裏的衣櫃頂部,袁萍清的理念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便是最安全的地方”。
後來,也不記得是什麽環境了,好像是討論起這個戒指,花寂才和媽媽講,她說,奶奶明明說過這個戒指是給自己的呀,應該就是同一枚呢。
當時袁萍清的第一反應,便是“難道一枚戒指還要做兩次人情?”
花寂無意同媽媽去爭這枚戒指的歸屬,因為在她心中,這枚看上去極其珍貴需要媽媽費心思保管的戒指,好像也不是什麽很有用的東西。
隻是這件小事,在倆母女心裏,落下了一個關於這個戒指“來曆不明”的小閑話,但也隻模糊帶過,不曾深究,偶爾會拿出來讓袁萍清取消一下花平津:“你家老娘唯一拿了一枚戒指都說不清道不明到底是給花寂還是給我的。”
————
“媽,你記得不記得在我小時候,關於一枚金戒指的事情?”花寂問。
袁萍清沉默了半晌。
花寂說道:“媽,其實,你不需要太感動了。我總覺得,奶奶把你領上去,瞞著別人,口頭上說要拿這7萬給你,但是又和你強調這個錢是拿來她養老的,可能隻是試探我們而已。”
“你想,大伯的兒子年初二,來討錢,就連去外麵打工路費都要找爺爺,那你又未可知大伯他們蓋這個新樓,又找爺爺拿了多少?”
“你再想,小叔叔這麽一把年紀的人了,他連買個摩托車都找爺爺要錢,摩托車才多少錢?他沒存款?沒上班嗎?完全不是。反而大手大腳到處打牌,處處顯示比我們有錢。況且,我其實還聽他說,以後書懷可能要買學位房,去他們的市裏讀書,到時候肯定又要爺爺拿錢。更可怕的是,他還有靠山,連要個摩托車的錢還要小奶奶出麵當說客,這不是說明他們蛇鼠一窩嗎?”
袁萍清一聽花寂的分析,琢磨琢磨,說:“你的意思是,我不拿是對的?”
“沒錯!”花寂微微皺眉,說:“你剛才講,奶奶給你看她的大洋,存款,一聽你不要,也沒有特別塞給你,反而是你情緒激動,忍不住流了眼淚。你們倆從樓下下來的時候,我便有了這種感覺。我認為,爺爺奶奶是想看看,我們究竟對他們的財產,覬覦多少。”
“天地良心,我們從來沒想過拿一分啊。”聽到這裏,袁萍清忍不住大聲起來。幸好這是在河邊田野,無人在旁。
“反正,媽,幸虧你沒拿奶奶的錢,但凡你要是流露出一點跡象,想必爺爺奶奶就該防著我們了。”
這……,袁萍清的腦子漸漸清晰了起來。
她開始回憶婆婆在閣樓和自己拉扯的種種細微表情或者動作。
尤其是她一說不要,婆婆馬上把現金大洋悉數收好,那冷靜理智的樣子,反襯出自己的感動多麽可笑,她越發覺得花寂說的有理。
可是,換一個角度,她再看花寂給她前前後後,分析得頭頭是道的樣子,心裏又生出一種別樣的滋味,並沿著她的心扉逐漸蔓延開,惹得她頻頻覺得胸口發酸。
“你怎麽會想這麽多事情?”袁萍清問。
花寂沒有回話,她也不知道怎麽解釋自己會想這麽多。
《平凡的世界》裏有一句話:
“我不啼哭,不哀歎,不悔恨,金黃的落葉堆滿心間,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恰到好處形容地便是花寂當下的心境,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呢?
她早已不是內心陽光輕鬆無事的青春少年了。
花寂看向遠方連綿起伏的山巒,歎了口氣。
這口氣分明是歎在了當媽媽的袁萍清的心裏麵,說起來,她何嚐是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呢?
左右不過是看多了人情冷暖的人,站在局外,則會格外清醒吧,花寂就是這樣的孩子。
兩母女都沒有說話,沿著河邊田埂往回走。
灰色的雲朵孤零零地飄在上空,花寂想,人真是情景交融的動物,當自己低氣壓的時候,看什麽都是消極落寞的,即使,眼下明明還在正月新年裏吖。
這件事,最後還是由袁萍清告訴了花平津,和花寂猜想的場景一樣,花平津依然不怎麽評價爺爺奶奶的行為。
很快,終於要回去了。
奶奶再也沒提現金大洋的事情,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算著他們要回去的日子,忙忙碌碌的準備各種年貨,都是新鮮油炸可以保存好久的魚幹、蒸釀豆泡、殺雞殺鴨、準備臘肉等等。
和往年一樣,幾天的備貨,肯定不是給花寂一家的。
花寂走進屋還是有被小小震撼到,桌子上、凳子上甚至地上,都是大包小包的,一律是黑色的袋子,嚴嚴實實的包紮好,每一個袋子上麵,都扣著一個標記。
奶奶在給媽媽反反複複確認,每一個標記是代表誰的。
花寂他們的任務,是要把這些老家的年貨,全部帶回去給姑姑啊,給爺爺的弟弟——小爺爺小奶奶,甚至顧及到了他們的幾個兒子女兒,幾乎是人人有份。
臨走的那一天,來來回回不知道多少趟,從家裏運到花寂家的小車上。
小叔叔沒去打牌,他跟前跟後地,與其說他有幫著花寂他們拿東西,倒不如說,是檢查花寂他們家有沒有帶走別的什麽不為人知的“值錢寶貝”。
袁萍清有心地主動問起了小芋頭是否同來同回,得到的答案是小芋頭應該要在村裏過完元宵,他們家自然會有人來接他返程。
總歸是一年才回來一次,花寂收拾好自己的東西,等搬上車後,她鄭重其事地去和爺爺奶奶告別。
摸了摸書懷的頭,這短暫的姐弟情,還不知來年彼此會如何。
好像都各懷心事,無論是車上的,還是地麵揮手的。
當爸爸的小貨車開出元許村,又是沿路村民老鄉的注目禮。
村子的牌坊越來越靠後,花寂趴在窗前,覺得變得越來越模糊的不隻是老屋,還有親情。
媽媽一路吃著西瓜子,又大又黑的西瓜子,這可能是從爺爺奶奶家額外帶回來的東西,小叔叔看不上的吧。
乏味的回程在花寂半睡半醒間進行,她依稀聽見媽媽對爸爸講:“我們先回自己家。”
“不是要送東西嗎?”
如果不是小芋頭不隨他們同回來,她還沒有機會去印證自己的想法。
“先回家!”袁萍清的口氣,是命令。
費了好大的力氣,把所有的沉甸甸的袋子,全部從車庫院子裏,背上家裏。
花平津一直罵罵咧咧,一改在元許村的好脾氣,不理解自己媳婦為什麽如此多事,費老勁,吃這苦,非要搞回家裏,而不是誠意滿滿的,順道,一戶一戶送到人家家門口。
袁萍清隻黑著一張臉,任憑花平津各種不耐煩,過嘴癮地吐槽,沒有解釋。
是的,沒錯,十多年之久了,每一次從鄉下帶東西回來,每一次袋子都是非透明,而且綁地結結實實,每一次都要特別用記號注明清楚哪一袋屬於誰家,每一次都是婆婆千叮嚀萬叮囑不要搞錯,每一次袁萍清都乖巧地照做了。
今天,她不。
有什麽東西在袁萍清心裏覺醒了。
袁萍清不顧花平津的阻攔,毅然決然地用剪刀剪開了所有的袋子。
哪一袋是許寧津(靜)的,哪一袋是許家叔叔的,哪一袋是花平津堂兄弟家的,哪一袋又是花平津家自己的。
當所有的袋子都完全拆開之後,一切都明朗了。
好像印證了她的猜測,袁萍清冷笑了幾聲,隨後指著花平津說:
“傻子,大傻子,你自己來看,你自己來看。”
不一樣,全都不一樣。
袋子裏,是三六九等。
就如魚幹為例,大塊的,完整的,魚肉多的,全在其他人袋子裏,有序排列著,反觀花平津家這一袋子,碎得多,魚刺多;
再看釀豆泡,圓鼓鼓的一個球的,和自己家幹癟癟,有瑕疵的,形成鮮明對比;
還有臘肉,肥瘦相間的,完整漂亮的,在別人家;被老鼠咬過的,牙印都有的,在自己家。
……
“我早該想到,我真的早該想到,你家的父母娘親,對我們全都是虛情假意。”
這一次,袁萍清是真的傷心了。
這麽多年了,她從未想過拆開這些袋子瞧一瞧,她總信婆婆的公正,即便是以前吃到過焦黑的魚幹,她總想是人有失手馬有失蹄,總想著每家每戶都一樣。
若不是那天,婆婆拿著現金大洋在她麵前試探,若不是女兒花寂說了那麽一番話,她根本不懷疑婆婆對自己的真心。
可人心是如此來不得被窺探,來不得考驗,這一袋袋對比極其強烈的年貨,都是在啪啪打臉,他們始終都不是姓“許”,他們是外人,連他們父母親都是這樣想的。
花平津嘴角抽動了幾下,他默默去包紮好。
很平靜地說:“你別搞亂了,回頭分不清哪一袋是誰的。”
袁萍清詫異看著如此冷漠的花平津,好像這一切與他沒有關係,心裏又淩冽了幾分。
她知道自己的老公,是全然接受一切的安排,沒有任何不忿。
甚至,可以說,他已經卑微到會認為能有如此殘羹冷炙留給他,就是來自這個家族特別大的恩情,他早已心滿意足並誠惶誠恐地接受且感恩。
他姓花,他連流淌的血液,支撐的骨頭,都已經刻上了“花”這個姓。
這一幕幕都被花寂看在眼底。
講真的,他們帶回來什麽東西,她不關心;分作了幾等,這個結果,她亦並不意外。
在許家食物鏈的低端,原本就是她們花姓三人。
可她心疼是她媽,這輩子嫁進了這樣一個家庭,任勞任怨,也沒有什麽應得的尊重。
她回了房間,關上門。
不忍心再去看見媽媽的落寞。
後麵的事情,媽媽沒有去管。
花平津像個勤勞的小蜜蜂,提著袋子,挨家挨戶去走動。
花寂絕對想象得到他“送貨”的表情。
那一定是,笑容滿麵,猶如春風拂麵吧。
別說和家裏姨娘比,姨夫是當官的,官太太身上戴點珍珠翡翠都是自然的。
可哪怕是和其他親戚比,袁萍清連一件首飾都沒有過。
隻有一枚金戒指,在落了灰的地方,被認真的“藏”好,從未戴過一天。
這金戒指,可能是袁萍清這大半輩子所擁有的唯一的貴重首飾。
可怎麽說呢?袁萍清是不在意的。
尤其是生出那些物質都不充裕的年代,本身作為苦孩子出生的袁萍清,小時候窮過餓過受凍過,大了也沒有見過什麽世麵,在內心永遠認為隻有糧食關乎冷暖,是現實的東西。
她不理解金銀珠寶錦上添花的東西,有什麽實質性的好處。
因此她說她不在意穿金戴銀,不是因為自己沒有而推脫的套話,這就是她內心的真實想法。
結婚的時候,婆婆沒有給袁萍清什麽聘禮,類似三金五金還是多少金的連環套件,袁萍清都沒有,
忽然有一年,還是花寂低年級讀幼小的時候,在鄉下度假,不知為何,奶奶說要給花寂傳一枚戒指,花寂之所以對這個事情有很深的印象是因為奶奶是抱著她說的,尤其是讓花寂摸著那一枚戒指,那是一個小女孩第一次看見這種金色發光的小小的手指圈。
市裏麵老許家給他們家某某某辦了結婚的喜酒,爺爺依然不願意回這傷心地,隻能由奶奶出席,當時暫住花寂家,順勢把那枚戒指帶來了。
這時候,奶奶舉著這枚金戒指,或許是以為花寂年紀小不當真,奶奶當著花寂的麵把這枚戒指給了花寂媽,並且認認真真說:“這是專門給你的戒指。”
一時半刻,袁萍清還頗為感動。
雖然袁萍清不看重這些,但不代表她不珍惜它。
她從來沒有戴過,而是將這枚毫無任何造型的金指圈,用紅色毛線一層一層圈住,圈的完全看不見內裏的金子成分,至今都藏在家裏的衣櫃頂部,袁萍清的理念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便是最安全的地方”。
後來,也不記得是什麽環境了,好像是討論起這個戒指,花寂才和媽媽講,她說,奶奶明明說過這個戒指是給自己的呀,應該就是同一枚呢。
當時袁萍清的第一反應,便是“難道一枚戒指還要做兩次人情?”
花寂無意同媽媽去爭這枚戒指的歸屬,因為在她心中,這枚看上去極其珍貴需要媽媽費心思保管的戒指,好像也不是什麽很有用的東西。
隻是這件小事,在倆母女心裏,落下了一個關於這個戒指“來曆不明”的小閑話,但也隻模糊帶過,不曾深究,偶爾會拿出來讓袁萍清取消一下花平津:“你家老娘唯一拿了一枚戒指都說不清道不明到底是給花寂還是給我的。”
————
“媽,你記得不記得在我小時候,關於一枚金戒指的事情?”花寂問。
袁萍清沉默了半晌。
花寂說道:“媽,其實,你不需要太感動了。我總覺得,奶奶把你領上去,瞞著別人,口頭上說要拿這7萬給你,但是又和你強調這個錢是拿來她養老的,可能隻是試探我們而已。”
“你想,大伯的兒子年初二,來討錢,就連去外麵打工路費都要找爺爺,那你又未可知大伯他們蓋這個新樓,又找爺爺拿了多少?”
“你再想,小叔叔這麽一把年紀的人了,他連買個摩托車都找爺爺要錢,摩托車才多少錢?他沒存款?沒上班嗎?完全不是。反而大手大腳到處打牌,處處顯示比我們有錢。況且,我其實還聽他說,以後書懷可能要買學位房,去他們的市裏讀書,到時候肯定又要爺爺拿錢。更可怕的是,他還有靠山,連要個摩托車的錢還要小奶奶出麵當說客,這不是說明他們蛇鼠一窩嗎?”
袁萍清一聽花寂的分析,琢磨琢磨,說:“你的意思是,我不拿是對的?”
“沒錯!”花寂微微皺眉,說:“你剛才講,奶奶給你看她的大洋,存款,一聽你不要,也沒有特別塞給你,反而是你情緒激動,忍不住流了眼淚。你們倆從樓下下來的時候,我便有了這種感覺。我認為,爺爺奶奶是想看看,我們究竟對他們的財產,覬覦多少。”
“天地良心,我們從來沒想過拿一分啊。”聽到這裏,袁萍清忍不住大聲起來。幸好這是在河邊田野,無人在旁。
“反正,媽,幸虧你沒拿奶奶的錢,但凡你要是流露出一點跡象,想必爺爺奶奶就該防著我們了。”
這……,袁萍清的腦子漸漸清晰了起來。
她開始回憶婆婆在閣樓和自己拉扯的種種細微表情或者動作。
尤其是她一說不要,婆婆馬上把現金大洋悉數收好,那冷靜理智的樣子,反襯出自己的感動多麽可笑,她越發覺得花寂說的有理。
可是,換一個角度,她再看花寂給她前前後後,分析得頭頭是道的樣子,心裏又生出一種別樣的滋味,並沿著她的心扉逐漸蔓延開,惹得她頻頻覺得胸口發酸。
“你怎麽會想這麽多事情?”袁萍清問。
花寂沒有回話,她也不知道怎麽解釋自己會想這麽多。
《平凡的世界》裏有一句話:
“我不啼哭,不哀歎,不悔恨,金黃的落葉堆滿心間,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恰到好處形容地便是花寂當下的心境,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呢?
她早已不是內心陽光輕鬆無事的青春少年了。
花寂看向遠方連綿起伏的山巒,歎了口氣。
這口氣分明是歎在了當媽媽的袁萍清的心裏麵,說起來,她何嚐是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呢?
左右不過是看多了人情冷暖的人,站在局外,則會格外清醒吧,花寂就是這樣的孩子。
兩母女都沒有說話,沿著河邊田埂往回走。
灰色的雲朵孤零零地飄在上空,花寂想,人真是情景交融的動物,當自己低氣壓的時候,看什麽都是消極落寞的,即使,眼下明明還在正月新年裏吖。
這件事,最後還是由袁萍清告訴了花平津,和花寂猜想的場景一樣,花平津依然不怎麽評價爺爺奶奶的行為。
很快,終於要回去了。
奶奶再也沒提現金大洋的事情,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算著他們要回去的日子,忙忙碌碌的準備各種年貨,都是新鮮油炸可以保存好久的魚幹、蒸釀豆泡、殺雞殺鴨、準備臘肉等等。
和往年一樣,幾天的備貨,肯定不是給花寂一家的。
花寂走進屋還是有被小小震撼到,桌子上、凳子上甚至地上,都是大包小包的,一律是黑色的袋子,嚴嚴實實的包紮好,每一個袋子上麵,都扣著一個標記。
奶奶在給媽媽反反複複確認,每一個標記是代表誰的。
花寂他們的任務,是要把這些老家的年貨,全部帶回去給姑姑啊,給爺爺的弟弟——小爺爺小奶奶,甚至顧及到了他們的幾個兒子女兒,幾乎是人人有份。
臨走的那一天,來來回回不知道多少趟,從家裏運到花寂家的小車上。
小叔叔沒去打牌,他跟前跟後地,與其說他有幫著花寂他們拿東西,倒不如說,是檢查花寂他們家有沒有帶走別的什麽不為人知的“值錢寶貝”。
袁萍清有心地主動問起了小芋頭是否同來同回,得到的答案是小芋頭應該要在村裏過完元宵,他們家自然會有人來接他返程。
總歸是一年才回來一次,花寂收拾好自己的東西,等搬上車後,她鄭重其事地去和爺爺奶奶告別。
摸了摸書懷的頭,這短暫的姐弟情,還不知來年彼此會如何。
好像都各懷心事,無論是車上的,還是地麵揮手的。
當爸爸的小貨車開出元許村,又是沿路村民老鄉的注目禮。
村子的牌坊越來越靠後,花寂趴在窗前,覺得變得越來越模糊的不隻是老屋,還有親情。
媽媽一路吃著西瓜子,又大又黑的西瓜子,這可能是從爺爺奶奶家額外帶回來的東西,小叔叔看不上的吧。
乏味的回程在花寂半睡半醒間進行,她依稀聽見媽媽對爸爸講:“我們先回自己家。”
“不是要送東西嗎?”
如果不是小芋頭不隨他們同回來,她還沒有機會去印證自己的想法。
“先回家!”袁萍清的口氣,是命令。
費了好大的力氣,把所有的沉甸甸的袋子,全部從車庫院子裏,背上家裏。
花平津一直罵罵咧咧,一改在元許村的好脾氣,不理解自己媳婦為什麽如此多事,費老勁,吃這苦,非要搞回家裏,而不是誠意滿滿的,順道,一戶一戶送到人家家門口。
袁萍清隻黑著一張臉,任憑花平津各種不耐煩,過嘴癮地吐槽,沒有解釋。
是的,沒錯,十多年之久了,每一次從鄉下帶東西回來,每一次袋子都是非透明,而且綁地結結實實,每一次都要特別用記號注明清楚哪一袋屬於誰家,每一次都是婆婆千叮嚀萬叮囑不要搞錯,每一次袁萍清都乖巧地照做了。
今天,她不。
有什麽東西在袁萍清心裏覺醒了。
袁萍清不顧花平津的阻攔,毅然決然地用剪刀剪開了所有的袋子。
哪一袋是許寧津(靜)的,哪一袋是許家叔叔的,哪一袋是花平津堂兄弟家的,哪一袋又是花平津家自己的。
當所有的袋子都完全拆開之後,一切都明朗了。
好像印證了她的猜測,袁萍清冷笑了幾聲,隨後指著花平津說:
“傻子,大傻子,你自己來看,你自己來看。”
不一樣,全都不一樣。
袋子裏,是三六九等。
就如魚幹為例,大塊的,完整的,魚肉多的,全在其他人袋子裏,有序排列著,反觀花平津家這一袋子,碎得多,魚刺多;
再看釀豆泡,圓鼓鼓的一個球的,和自己家幹癟癟,有瑕疵的,形成鮮明對比;
還有臘肉,肥瘦相間的,完整漂亮的,在別人家;被老鼠咬過的,牙印都有的,在自己家。
……
“我早該想到,我真的早該想到,你家的父母娘親,對我們全都是虛情假意。”
這一次,袁萍清是真的傷心了。
這麽多年了,她從未想過拆開這些袋子瞧一瞧,她總信婆婆的公正,即便是以前吃到過焦黑的魚幹,她總想是人有失手馬有失蹄,總想著每家每戶都一樣。
若不是那天,婆婆拿著現金大洋在她麵前試探,若不是女兒花寂說了那麽一番話,她根本不懷疑婆婆對自己的真心。
可人心是如此來不得被窺探,來不得考驗,這一袋袋對比極其強烈的年貨,都是在啪啪打臉,他們始終都不是姓“許”,他們是外人,連他們父母親都是這樣想的。
花平津嘴角抽動了幾下,他默默去包紮好。
很平靜地說:“你別搞亂了,回頭分不清哪一袋是誰的。”
袁萍清詫異看著如此冷漠的花平津,好像這一切與他沒有關係,心裏又淩冽了幾分。
她知道自己的老公,是全然接受一切的安排,沒有任何不忿。
甚至,可以說,他已經卑微到會認為能有如此殘羹冷炙留給他,就是來自這個家族特別大的恩情,他早已心滿意足並誠惶誠恐地接受且感恩。
他姓花,他連流淌的血液,支撐的骨頭,都已經刻上了“花”這個姓。
這一幕幕都被花寂看在眼底。
講真的,他們帶回來什麽東西,她不關心;分作了幾等,這個結果,她亦並不意外。
在許家食物鏈的低端,原本就是她們花姓三人。
可她心疼是她媽,這輩子嫁進了這樣一個家庭,任勞任怨,也沒有什麽應得的尊重。
她回了房間,關上門。
不忍心再去看見媽媽的落寞。
後麵的事情,媽媽沒有去管。
花平津像個勤勞的小蜜蜂,提著袋子,挨家挨戶去走動。
花寂絕對想象得到他“送貨”的表情。
那一定是,笑容滿麵,猶如春風拂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