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從學校回到家裏的花寂整個人是頹然的,沒有生機,連推門而進的影子都是流露出生無可戀的憂傷。
全然不顧袁萍清異樣的目光,她把自己關進家裏麵狹小又昏黃的衛生間。
轉開老式的水龍頭,在嘩啦啦的流水聲中,花寂嗚嗚咽咽,傷心地哭了出來。
本來,在這個清貧簡陋的家裏,她沒有嫌棄,但唯獨很是不喜歡衛生間裏的陰暗和潮濕。
如果是亮堂的白熾燈還好些,可以如月光一樣清冷明晰。
因為白色的日光仿佛有一種特殊的技能,可以委婉的給那些老舊的黑黑的瓷磚過濾掉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視覺感受;
怎奈,花平津是一個精神世界相當貧瘠的人,斷然沒有這些略微可提升家庭生活品質和追求的責任或者心思,他隻是用了最便宜的圓滾滾的燈泡,那燈泡發出暗黃暗黃的光,像個見不得人的小媳婦,照著狹小的空間,顯得猥瑣並不光明磊落。
可花寂不同,她今天居然把自己關進去了,借著稀裏嘩啦的水聲,她藏在裏麵哭了一場。
隻因為,張歆告知她,如果順利的話,最遲讀完眼前這個學期,至高三前的暑假,張歆就要轉學了,去其他縣城某一個以嚴厲出名的寄宿中學讀書靠大學。
這樣的安排,縱觀整個讀書圈子,倒是不足為奇。
想想看,既然有張挺父母這一種,看中g中省重點學校的師資力量,從外地費盡心思轉到g中,把孩子交給住校班老師全程監管學習的家長;當然也會有人像張歆的父母一樣做出類似的選擇,把自己孩子輾轉安排去另一個以軍事化管理惡魔集訓手段為主,強化拔高成績,攻克高三難關考取理想大學的某一些學校。
既然有人來,總會有人走,能量守恒。
可是花寂不懂,不是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麽,這麽久了常年累月的花錢補課還不夠嗎?
還有,若按照私心來講,g中到底是這名副其實的重點學府,百年曆史,那麽就算張挺的家長調動資源慕名轉學至此,此舉實屬情有可原;
可莫非是遠香近臭?
為什麽張歆的父母,偏偏放棄人家還千辛萬苦轉來的學校,特意把張歆送去別處,那個地方就會比咱們這省重點還厲害麽?
再說,僅僅依靠轉學,謀求一個全新的環境,真的就可以提升學生的日常成績,培養更好的學習習慣嗎?
另外,這種分離的感覺,湧上心頭,花寂太熟悉了。
從她的小學時光開始,原本感情那麽好的白星懌就因為其父母的用心良苦,將其擇校轉學,不由分說不問意見。
回憶起來還有別樣的心跳湧動,想想那時候,少年的白星懌對花寂尚有一顆赤誠之心,也曾多番顧及過她的感受,說過一些溫暖而心動的話。
如果,當年白星懌沒有離開,是不是一切就會不一樣?
他們還能相知相交相伴,即便沒有紅鸞星動,是不是也可以演化像岑琳與胖子那種純粹的友情?
後來,不同的中考誌願,也將她與葛泰生分開,多少年的共同成長,一個班集體榮譽和升國旗的榮辱與共,都化為烏有。
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裏,是張歆率先帶著她滿滿的善意,像天使一般降臨到她的身邊,而且在張歆的記憶力仍然滿滿裝著花寂初中時代的高光時刻。
張歆不嫌棄她窮,不嫌棄她穿著難看,不嫌棄她沒見過世麵,成為她高中時代第一個最親近的朋友。
明裏暗裏的,花寂受過張歆許多的恩惠。
文理分科以後,隻要在校園,每每看見花寂,張歆就會手舞足蹈地跑過來抱住她。
結果現在,她又說她要轉學了。
這意味著真正的分離。
當然,分離這件事,早晚都會來到。
高考之後,各奔東西,這實屬尋常。
可區別在於,那時候花寂她也會走,離開這個給她不快樂成長記憶的城市,遠走高飛。
可眼下,留下的那個,還是她。
最痛苦的也莫過於此。
花寂太不舍得,可亦無能為力改變什麽。
坦白說,這時候的花寂,倒也沒有淚雨滂沱。
其實青春期的女孩子總是容易陷入一種淒迷與矯情,是一種情緒的宣威,自我感動,把她拉進深淵;
但不失為是一種精神世界裏的一種拉扯,勢必要經過這樣一段扭捏的過程。
反過來看,這時候的張歆,自有她的痛苦與迷茫。
小小年紀的張歆,在讀書這件事情上不知道為什麽被其母親張羅得格外複雜。
追溯至幼兒園開始,那個年代大多是以各企業單位主導的職工托兒所,公立的保育員可不是誰能都進得去的。
張歆能進去,全是得益於爸媽都是體製內的幹部。
然而這麽好的條件,她幼兒園都換過一次。
此外,張歆的家一直是住在花寂就讀的九年連讀的學校旁,直線距離不到200米。
論劃分學區,張歆本該就讀於此,可張歆小學學前班就被安排在更好的學校,前前後後分別在市師大附小和中心小學就讀。
初中順利進入在更好的a中,其中,又轉學回來,基於她媽媽和老師的同學關係,被安排進入和花寂鄰班。
而私底下,她從初中開始就一直保持著在a中老師家裏補各門功課的狀態,並未與a中脫節過。
每一次補課的夜晚都是家長接送,整個過程堅持下來著實難得。
可見,張歆父母對張歆的栽培確實是付出了精力與財力雙重的心血。
來到g中以後,高一開始,便在師太門下補習英語,也因此和陸一諾熟悉,比起花寂,才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契機。
除了英語之外,一開始不分文理科,她補物理化學數學;分科之後,又是地理政治數學,她沒有哪一門不再繼續補課。
可能自小如此,總是在某一個地方走走停停,沒辦法落地生根,似乎自己的身份就是學海裏的浮萍,飄哪裏都是過客,這節奏她早已習慣。
而且,通過她常年補課的經曆來看:
她身邊的人,可能除了花寂是真心條件太差不允許補課吧,反正認識的有點交情的大部分,怕是陳繪繪這種看上去學習極好、年級之花般的人物,也是在多地補課的;
岑琳也在數學老師家補數學,隻是時間段不同。
但是張歆就是知道,她還知道,岑琳補課的頻率並不高,但是起碼這個行為是有的。
有時候,遇到考試,花寂考的不好,張歆發自肺腑覺得花寂是挺吃虧的,人人都在補課搶跑的狀態中,而她隻能抱著自己的書,吭哧吭哧自學,學也學不會,看也看不懂,問又問不出。
雖然也有不需要補課的,可那畢竟是學霸,或者是程獻這一類還算聰慧學起來不吃力的學生。
花寂硬留在理科班,著實吃虧。
花寂每次因為成績不好而挨父親毒打的時候,也會委屈的哭訴,大家都在補課這件事,但是換來的隻是父親更為嚴重的下手。
她爸爸一直覺得這是謬論,補課就是恥辱,正兒八經的課不好好學不聽見,怎麽能說補課是出路呢?
對於張欣來說,她兜兜轉轉,可以說整個市的教育資源,她都有所利用,可大體上都是以本市為圈子。
這下可好了,她那個媽媽又動了歪腦筋,居然要把她引到“溝”裏去,去一個莫名其妙不知所謂的什麽嚴格的什麽鬼的學校去。
她眼中的住校生,就是學校二樓那倆教室全部學生的狀態。
她馬上就要變成他們其中的一份子,對於徹底離開家庭的寄宿生活,張歆完全不敢想象。
張歆自己很清楚,她亦很怕孤單。
輾轉來輾轉去的讀書生涯裏,讓她總是缺少穩定的朋友關係。
花寂是她讀初中就想認識與交往的人,有幸能夠在高中同班,並且走到一起,成為她最信任最親近的小姐妹。
在張歆看來,即便文理分科,也不能改變她們之間堅固的關係。
她不害怕地理的威脅,真正讓她產生了危機意識是因為蘇婭的出現。
如果自己走了,一來不確定自己去了一個完全陌生沒有後路沒有親友的環境,還有沒有這樣的幸運,能認識像花寂一樣誌同道合心意相通的朋友;而來花寂是否就會忘記自己,從而隻記得蘇婭與岑琳。
如果可以,張歆她真的想,把花寂折起來踹在兜裏,和她一起去那個學校寄宿讀書,這樣就完美。
此外,張歆完全不知道,她媽到底怎樣想的,為什麽就舍得把自己送走?
難道密集的補課,還不夠?
為了她轉學讀書這個事情,張歆都聽到很多回父母親的爭吵。
張歆可不是木訥的人,她能察覺到伴隨父母之間的關係,在惡化。
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
張歆說不清楚。
在張歆成長的過程中,在她的潛在的意識裏,爸爸媽媽互相之間就相敬如賓,尊重有餘,情愛或少。
她沒有花寂那麽善於捕捉人心,心細如發,但是她也或多或少感覺得到,這種狀態並不是夫妻關係好的代表。
關於張歆的各種安排,實則都是媽媽一手操辦的,選學校選老師,他爸爸隻要提出意見呢,媽媽就會駁回,隻堅持自己。
可能也是因為無數次的妥協,這一次要把她送到更遠的地方去顯得更過分了。
她爸很是不滿,好幾次和她媽媽有過激烈的爭執。
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麽,張歆確定,她爸爸絕對是不滿的,她是爸爸的掌上明珠毋庸置疑,從小到大爸爸對她的疼愛可謂寵溺,從未不曾說過重話。
他們夫妻之間的爭執也有這個導火索,可是整個過程中張歆居然沒直接聽出爸爸反對的聲音。
似乎,她要被送走,爸爸雖然不忿,可也是默認的支持的,好像別無他法。
這種心事,說來說去也隻有找花寂,趁著她還有個把月在這個學校讀書,張歆想要盡可能地多看見花寂,和花寂互相作伴。
於是,張歆和花寂約好每一天中午出門的時刻,她們能很容易的掐準在花寂家樓下的紅綠燈碰頭的時間。
張歆還因此挖掘出一個“新歡”,是小賣部,就在紅綠燈附近的店麵。
裏麵有她最喜歡吃的某個牌子的牛肉幹,特別辣有味道,可她媽媽總是不讓她吃限製給她買。
現在被她發現了找到了這個“供貨渠道”,豈能放過?
張歆總是喜歡把車停在門口,等花寂出現,這個當下的碎片時間,就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一點藏包裏,晚上回家的時候躲在小臥室偷偷吃。
這樣花寂一出門,遠遠地在就能看見她的自行車,便知道她已經到了。
花寂為此還取笑張歆,到時候去了寄宿學校,是不是要批發帶去,她媽媽可就真的管不了她了。
盡管整件事都不開心,但是人總歸還是要往前看,總歸是要靠自己自愈,花寂是這樣想的;凡事有利有弊,所以她會換一個稍微樂觀的表達。
不過,即使不聽張歆對自己傾訴那些疑惑,花寂也持有她的疑惑。
畢竟,作為獨生女兒,現在享受的教育資源簡直是巔峰,何以選擇那麽遠的地方去寄宿受苦?
又能給高考的成績,提升多少分?
萬一不適應,成績一落千丈,會不會太得不償失太誇張了?
全然不顧袁萍清異樣的目光,她把自己關進家裏麵狹小又昏黃的衛生間。
轉開老式的水龍頭,在嘩啦啦的流水聲中,花寂嗚嗚咽咽,傷心地哭了出來。
本來,在這個清貧簡陋的家裏,她沒有嫌棄,但唯獨很是不喜歡衛生間裏的陰暗和潮濕。
如果是亮堂的白熾燈還好些,可以如月光一樣清冷明晰。
因為白色的日光仿佛有一種特殊的技能,可以委婉的給那些老舊的黑黑的瓷磚過濾掉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視覺感受;
怎奈,花平津是一個精神世界相當貧瘠的人,斷然沒有這些略微可提升家庭生活品質和追求的責任或者心思,他隻是用了最便宜的圓滾滾的燈泡,那燈泡發出暗黃暗黃的光,像個見不得人的小媳婦,照著狹小的空間,顯得猥瑣並不光明磊落。
可花寂不同,她今天居然把自己關進去了,借著稀裏嘩啦的水聲,她藏在裏麵哭了一場。
隻因為,張歆告知她,如果順利的話,最遲讀完眼前這個學期,至高三前的暑假,張歆就要轉學了,去其他縣城某一個以嚴厲出名的寄宿中學讀書靠大學。
這樣的安排,縱觀整個讀書圈子,倒是不足為奇。
想想看,既然有張挺父母這一種,看中g中省重點學校的師資力量,從外地費盡心思轉到g中,把孩子交給住校班老師全程監管學習的家長;當然也會有人像張歆的父母一樣做出類似的選擇,把自己孩子輾轉安排去另一個以軍事化管理惡魔集訓手段為主,強化拔高成績,攻克高三難關考取理想大學的某一些學校。
既然有人來,總會有人走,能量守恒。
可是花寂不懂,不是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麽,這麽久了常年累月的花錢補課還不夠嗎?
還有,若按照私心來講,g中到底是這名副其實的重點學府,百年曆史,那麽就算張挺的家長調動資源慕名轉學至此,此舉實屬情有可原;
可莫非是遠香近臭?
為什麽張歆的父母,偏偏放棄人家還千辛萬苦轉來的學校,特意把張歆送去別處,那個地方就會比咱們這省重點還厲害麽?
再說,僅僅依靠轉學,謀求一個全新的環境,真的就可以提升學生的日常成績,培養更好的學習習慣嗎?
另外,這種分離的感覺,湧上心頭,花寂太熟悉了。
從她的小學時光開始,原本感情那麽好的白星懌就因為其父母的用心良苦,將其擇校轉學,不由分說不問意見。
回憶起來還有別樣的心跳湧動,想想那時候,少年的白星懌對花寂尚有一顆赤誠之心,也曾多番顧及過她的感受,說過一些溫暖而心動的話。
如果,當年白星懌沒有離開,是不是一切就會不一樣?
他們還能相知相交相伴,即便沒有紅鸞星動,是不是也可以演化像岑琳與胖子那種純粹的友情?
後來,不同的中考誌願,也將她與葛泰生分開,多少年的共同成長,一個班集體榮譽和升國旗的榮辱與共,都化為烏有。
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裏,是張歆率先帶著她滿滿的善意,像天使一般降臨到她的身邊,而且在張歆的記憶力仍然滿滿裝著花寂初中時代的高光時刻。
張歆不嫌棄她窮,不嫌棄她穿著難看,不嫌棄她沒見過世麵,成為她高中時代第一個最親近的朋友。
明裏暗裏的,花寂受過張歆許多的恩惠。
文理分科以後,隻要在校園,每每看見花寂,張歆就會手舞足蹈地跑過來抱住她。
結果現在,她又說她要轉學了。
這意味著真正的分離。
當然,分離這件事,早晚都會來到。
高考之後,各奔東西,這實屬尋常。
可區別在於,那時候花寂她也會走,離開這個給她不快樂成長記憶的城市,遠走高飛。
可眼下,留下的那個,還是她。
最痛苦的也莫過於此。
花寂太不舍得,可亦無能為力改變什麽。
坦白說,這時候的花寂,倒也沒有淚雨滂沱。
其實青春期的女孩子總是容易陷入一種淒迷與矯情,是一種情緒的宣威,自我感動,把她拉進深淵;
但不失為是一種精神世界裏的一種拉扯,勢必要經過這樣一段扭捏的過程。
反過來看,這時候的張歆,自有她的痛苦與迷茫。
小小年紀的張歆,在讀書這件事情上不知道為什麽被其母親張羅得格外複雜。
追溯至幼兒園開始,那個年代大多是以各企業單位主導的職工托兒所,公立的保育員可不是誰能都進得去的。
張歆能進去,全是得益於爸媽都是體製內的幹部。
然而這麽好的條件,她幼兒園都換過一次。
此外,張歆的家一直是住在花寂就讀的九年連讀的學校旁,直線距離不到200米。
論劃分學區,張歆本該就讀於此,可張歆小學學前班就被安排在更好的學校,前前後後分別在市師大附小和中心小學就讀。
初中順利進入在更好的a中,其中,又轉學回來,基於她媽媽和老師的同學關係,被安排進入和花寂鄰班。
而私底下,她從初中開始就一直保持著在a中老師家裏補各門功課的狀態,並未與a中脫節過。
每一次補課的夜晚都是家長接送,整個過程堅持下來著實難得。
可見,張歆父母對張歆的栽培確實是付出了精力與財力雙重的心血。
來到g中以後,高一開始,便在師太門下補習英語,也因此和陸一諾熟悉,比起花寂,才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契機。
除了英語之外,一開始不分文理科,她補物理化學數學;分科之後,又是地理政治數學,她沒有哪一門不再繼續補課。
可能自小如此,總是在某一個地方走走停停,沒辦法落地生根,似乎自己的身份就是學海裏的浮萍,飄哪裏都是過客,這節奏她早已習慣。
而且,通過她常年補課的經曆來看:
她身邊的人,可能除了花寂是真心條件太差不允許補課吧,反正認識的有點交情的大部分,怕是陳繪繪這種看上去學習極好、年級之花般的人物,也是在多地補課的;
岑琳也在數學老師家補數學,隻是時間段不同。
但是張歆就是知道,她還知道,岑琳補課的頻率並不高,但是起碼這個行為是有的。
有時候,遇到考試,花寂考的不好,張歆發自肺腑覺得花寂是挺吃虧的,人人都在補課搶跑的狀態中,而她隻能抱著自己的書,吭哧吭哧自學,學也學不會,看也看不懂,問又問不出。
雖然也有不需要補課的,可那畢竟是學霸,或者是程獻這一類還算聰慧學起來不吃力的學生。
花寂硬留在理科班,著實吃虧。
花寂每次因為成績不好而挨父親毒打的時候,也會委屈的哭訴,大家都在補課這件事,但是換來的隻是父親更為嚴重的下手。
她爸爸一直覺得這是謬論,補課就是恥辱,正兒八經的課不好好學不聽見,怎麽能說補課是出路呢?
對於張欣來說,她兜兜轉轉,可以說整個市的教育資源,她都有所利用,可大體上都是以本市為圈子。
這下可好了,她那個媽媽又動了歪腦筋,居然要把她引到“溝”裏去,去一個莫名其妙不知所謂的什麽嚴格的什麽鬼的學校去。
她眼中的住校生,就是學校二樓那倆教室全部學生的狀態。
她馬上就要變成他們其中的一份子,對於徹底離開家庭的寄宿生活,張歆完全不敢想象。
張歆自己很清楚,她亦很怕孤單。
輾轉來輾轉去的讀書生涯裏,讓她總是缺少穩定的朋友關係。
花寂是她讀初中就想認識與交往的人,有幸能夠在高中同班,並且走到一起,成為她最信任最親近的小姐妹。
在張歆看來,即便文理分科,也不能改變她們之間堅固的關係。
她不害怕地理的威脅,真正讓她產生了危機意識是因為蘇婭的出現。
如果自己走了,一來不確定自己去了一個完全陌生沒有後路沒有親友的環境,還有沒有這樣的幸運,能認識像花寂一樣誌同道合心意相通的朋友;而來花寂是否就會忘記自己,從而隻記得蘇婭與岑琳。
如果可以,張歆她真的想,把花寂折起來踹在兜裏,和她一起去那個學校寄宿讀書,這樣就完美。
此外,張歆完全不知道,她媽到底怎樣想的,為什麽就舍得把自己送走?
難道密集的補課,還不夠?
為了她轉學讀書這個事情,張歆都聽到很多回父母親的爭吵。
張歆可不是木訥的人,她能察覺到伴隨父母之間的關係,在惡化。
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
張歆說不清楚。
在張歆成長的過程中,在她的潛在的意識裏,爸爸媽媽互相之間就相敬如賓,尊重有餘,情愛或少。
她沒有花寂那麽善於捕捉人心,心細如發,但是她也或多或少感覺得到,這種狀態並不是夫妻關係好的代表。
關於張歆的各種安排,實則都是媽媽一手操辦的,選學校選老師,他爸爸隻要提出意見呢,媽媽就會駁回,隻堅持自己。
可能也是因為無數次的妥協,這一次要把她送到更遠的地方去顯得更過分了。
她爸很是不滿,好幾次和她媽媽有過激烈的爭執。
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麽,張歆確定,她爸爸絕對是不滿的,她是爸爸的掌上明珠毋庸置疑,從小到大爸爸對她的疼愛可謂寵溺,從未不曾說過重話。
他們夫妻之間的爭執也有這個導火索,可是整個過程中張歆居然沒直接聽出爸爸反對的聲音。
似乎,她要被送走,爸爸雖然不忿,可也是默認的支持的,好像別無他法。
這種心事,說來說去也隻有找花寂,趁著她還有個把月在這個學校讀書,張歆想要盡可能地多看見花寂,和花寂互相作伴。
於是,張歆和花寂約好每一天中午出門的時刻,她們能很容易的掐準在花寂家樓下的紅綠燈碰頭的時間。
張歆還因此挖掘出一個“新歡”,是小賣部,就在紅綠燈附近的店麵。
裏麵有她最喜歡吃的某個牌子的牛肉幹,特別辣有味道,可她媽媽總是不讓她吃限製給她買。
現在被她發現了找到了這個“供貨渠道”,豈能放過?
張歆總是喜歡把車停在門口,等花寂出現,這個當下的碎片時間,就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一點藏包裏,晚上回家的時候躲在小臥室偷偷吃。
這樣花寂一出門,遠遠地在就能看見她的自行車,便知道她已經到了。
花寂為此還取笑張歆,到時候去了寄宿學校,是不是要批發帶去,她媽媽可就真的管不了她了。
盡管整件事都不開心,但是人總歸還是要往前看,總歸是要靠自己自愈,花寂是這樣想的;凡事有利有弊,所以她會換一個稍微樂觀的表達。
不過,即使不聽張歆對自己傾訴那些疑惑,花寂也持有她的疑惑。
畢竟,作為獨生女兒,現在享受的教育資源簡直是巔峰,何以選擇那麽遠的地方去寄宿受苦?
又能給高考的成績,提升多少分?
萬一不適應,成績一落千丈,會不會太得不償失太誇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