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穀西側山頭上,那位即便殺敵也從不絮叨的少年,對著兩座墳墓,零零散散的嘮叨著,說著走馬雁門力抗北蟒四十萬大軍,說著師兄何居言武道跌境,說著青牛道的兩袖青牛,說了很多很多,或許直到此刻,許南燭都不願承認,那位總愛悔棋的老神棍師傅和總是一副憨傻模樣的老容,已經離開了。
那一壇老神棍親手釀的酒被許南燭埋進了土裏,以往與老容在山下茶館聽說書先生講江湖快事,內心無比向往,得知越是高手越愛飲酒,雖然不是高手的許南燭可也總期望有朝一日能入那江湖漲漲見識,因此老神棍釀的酒大多都被許南燭給偷喝了,拎著酒壇子學著說書先生講述的高手模樣,故作瀟灑。
老容每次看到許南燭飲酒端腔的模樣,總是咧著嘴憨笑著道:“少爺,那高手也不一定非得喝酒啊!”
老神棍得知自己辛苦陳釀的酒又被頑徒偷喝,總會拎著木棒追趕,可沒有一次真舍得下去手。
武當山上素來忌葷腥,為了能夠吃上一口肉,老容和許南燭便是下山,坑蒙拐騙,能想到的伎倆都渾身解數耍了出去,可惜往往都是顆粒無收不說,還要討一頓白眼追打,打著師傅李清風的名號,佯裝窮方士給人胡掐算命,賣過字畫,也幫村夫村婦代寫過家書,偷雞摸狗,少有不被鄉民追打的好運氣,偶爾得手也總會被人追上山堵罵。
到頭來坑蒙拐騙的雞鴨魚肉錢都悉數落在了李清風這位冤大頭身上,以往吃素麵還能有一個雞蛋,最後便是隻能多加兩片可憐的青菜葉了。
而正是這幾年如一日的相處,老容這邋遢老頭也正式走進了許南燭的心裏,成為了他亦仆亦友的親人,直至老容展露鋒芒一刀斬下黑狗頭顱,雖有震驚,可是,即便如此,在許南燭眼中,老容就是那個背著自己艱難前行的邋遢老頭而已,刀神容七是很其次的,但他卻不敢說出口,怕顯得矯情!
隻是那位總是勸說自己‘打不過便要風緊扯呼’的老容卻在雲之城一戰中忘了個幹淨,有些人有些事不提起,不代表忘記
(本章未完,請翻頁)
,往往能夠輕易說出口的人事才最容易褪散,老容或許是一個刀癡,去北海雲之城就是為了證‘刀神容七’這四個字,但其實許南燭很清楚,老容就是為了自己去的,沒其它緣由了,或許是想告訴那位一直隱忍的少爺,將來若是複不了國,還有個江湖可以念想念想嘛,也許是因為下山一直以來沒有給自己長過臉,想要風風光光的走一次,也許,誰知道呢?總之容七走了,跟老天師李清風一樣,人生在世都難逃一死,為了自己這位不算很靠譜的少爺“風緊扯呼了”!
在老容垂死彌留之際的那一句語重心長的“少爺”二字異常沉重,但隨之那‘風緊扯呼’卻說地很是隨意,或許不想看見許南燭為自己傷心落淚,這位模樣憨傻的老頭,曾經說“一個人來,一個人走,瀟灑自在!”
每回聽到這話,許南燭總會忍不住給這邋遢老頭一腳,罵道:“你要真死了,我許南燭給你送終,每逢清明時節,我許南燭給你燒紙錢!”
聞言呐,老容總是一副憨笑模樣,跟少爺討價還價:“少爺,若是真有那一天,你可別忘了多燒點紙錢,還有好酒好菜,要是可以的話,給我多燒幾個紙紮的漂亮娘們,最好是前凸後翹的那種,嘿嘿....”
許南燭笑著笑著便是長歎了一聲,抬起臂膀擁住老容的墓碑,強顏歡笑道:“老容啊,你他娘打不過怎就不知道跑呢?那可是你老容的看家本事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死化成一捧土便是他娘的一了百了,這些個道理不還是你告訴我的嘛?難道在你心中那什麽破刀名比你少爺我還重要?”
許南燭將紙錢給老容燒完,這才抬手抿了把眼淚跪在了李清風的墓前,一言未發,但這些年老神棍為他攬下了多少禍事,已經記不清了,曾以老道身份背劍下山濟世百姓,告知頑徒“江湖絕處有俠氣便是一快事,或許在世人眼中隻是有些傻,但若沒有人去做,那便真的就沒有人願意去做了。”
盡管許南燭打心眼裏有些瞧不上自個這便宜師傅,畢竟他與那說書先生口述的高手判若兩人,一輩子也隻是守在武當山,沒有雲之城上那位白
(本章未完,請翻頁)
衣東方宇軒一劍鯨吞海的氣勢,更沒有天下謀士獨善其身逍遙自在的黃龍士來的灑脫。在許南燭眼裏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混蛋,騙自己習武,騙自己讀書!
總愛在星光璀璨的夜晚,卜算幾卦,洞察預知,師父幾乎獨身一人,力勸楊直不爭天下,不坐那張滾燙的龍椅,想到算到便去做,從來不怕得罪權貴,這便是李清風,他仿佛一輩子活的都十分灑脫,可又仿佛拘束了一輩子。
那一句“天道無情,人有情,所以人間才能勝那天道一籌!”現在細細想來,那是師父老人家終其一生的抱負,隻為證得人間劍猶勝那天道的豪情!
在許南燭印象裏,師父雖是道士但最不像道士,棋臭癮大,總喜歡拉著許南燭跟他對弈,眼瞧著要輸便吵鬧著悔棋,哪裏有一分仙風道骨的模樣。
蓮花論經大會上,小輩言論激昂,最後花落少林一小輩身上,奪得頭籌榜首。
待到大會散去,察覺到頑徒疑惑便是出言點撥:
“佛道本一家,這個一家並不是指同根本源而生,說句通俗點的話便是勸人向善乃是共同點毋庸置疑,可這其中也並非全對,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因為人都是帶有私欲的,而正是這種私欲才會讓事情產生偏頗。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所謂有果必有因,有因必產生果,“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緣起性空。倘若去掉這‘因果循環’就沒有實在了。反過來說,本原是空,緣起於空。空反而是最真實的,我們眼睛看到的所謂的實在,反而是表象。”
“自古道佛兩教互相都想壓過對方一頭,並且做出了相應舉措。當年何小子便是另辟蹊徑提出‘老子化胡’一說,至此以佛家本源同根道家分支獨壓佛門一頭,現在年齡大了,倒是對這些也失去了興致,這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擋是擋不住的,可也不能世事都求佛問路吧?這麽多年相互談經論道,互有勝負,兩派交融倒也算得上是‘一家’了。”
(本章完)
7017k
那一壇老神棍親手釀的酒被許南燭埋進了土裏,以往與老容在山下茶館聽說書先生講江湖快事,內心無比向往,得知越是高手越愛飲酒,雖然不是高手的許南燭可也總期望有朝一日能入那江湖漲漲見識,因此老神棍釀的酒大多都被許南燭給偷喝了,拎著酒壇子學著說書先生講述的高手模樣,故作瀟灑。
老容每次看到許南燭飲酒端腔的模樣,總是咧著嘴憨笑著道:“少爺,那高手也不一定非得喝酒啊!”
老神棍得知自己辛苦陳釀的酒又被頑徒偷喝,總會拎著木棒追趕,可沒有一次真舍得下去手。
武當山上素來忌葷腥,為了能夠吃上一口肉,老容和許南燭便是下山,坑蒙拐騙,能想到的伎倆都渾身解數耍了出去,可惜往往都是顆粒無收不說,還要討一頓白眼追打,打著師傅李清風的名號,佯裝窮方士給人胡掐算命,賣過字畫,也幫村夫村婦代寫過家書,偷雞摸狗,少有不被鄉民追打的好運氣,偶爾得手也總會被人追上山堵罵。
到頭來坑蒙拐騙的雞鴨魚肉錢都悉數落在了李清風這位冤大頭身上,以往吃素麵還能有一個雞蛋,最後便是隻能多加兩片可憐的青菜葉了。
而正是這幾年如一日的相處,老容這邋遢老頭也正式走進了許南燭的心裏,成為了他亦仆亦友的親人,直至老容展露鋒芒一刀斬下黑狗頭顱,雖有震驚,可是,即便如此,在許南燭眼中,老容就是那個背著自己艱難前行的邋遢老頭而已,刀神容七是很其次的,但他卻不敢說出口,怕顯得矯情!
隻是那位總是勸說自己‘打不過便要風緊扯呼’的老容卻在雲之城一戰中忘了個幹淨,有些人有些事不提起,不代表忘記
(本章未完,請翻頁)
,往往能夠輕易說出口的人事才最容易褪散,老容或許是一個刀癡,去北海雲之城就是為了證‘刀神容七’這四個字,但其實許南燭很清楚,老容就是為了自己去的,沒其它緣由了,或許是想告訴那位一直隱忍的少爺,將來若是複不了國,還有個江湖可以念想念想嘛,也許是因為下山一直以來沒有給自己長過臉,想要風風光光的走一次,也許,誰知道呢?總之容七走了,跟老天師李清風一樣,人生在世都難逃一死,為了自己這位不算很靠譜的少爺“風緊扯呼了”!
在老容垂死彌留之際的那一句語重心長的“少爺”二字異常沉重,但隨之那‘風緊扯呼’卻說地很是隨意,或許不想看見許南燭為自己傷心落淚,這位模樣憨傻的老頭,曾經說“一個人來,一個人走,瀟灑自在!”
每回聽到這話,許南燭總會忍不住給這邋遢老頭一腳,罵道:“你要真死了,我許南燭給你送終,每逢清明時節,我許南燭給你燒紙錢!”
聞言呐,老容總是一副憨笑模樣,跟少爺討價還價:“少爺,若是真有那一天,你可別忘了多燒點紙錢,還有好酒好菜,要是可以的話,給我多燒幾個紙紮的漂亮娘們,最好是前凸後翹的那種,嘿嘿....”
許南燭笑著笑著便是長歎了一聲,抬起臂膀擁住老容的墓碑,強顏歡笑道:“老容啊,你他娘打不過怎就不知道跑呢?那可是你老容的看家本事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死化成一捧土便是他娘的一了百了,這些個道理不還是你告訴我的嘛?難道在你心中那什麽破刀名比你少爺我還重要?”
許南燭將紙錢給老容燒完,這才抬手抿了把眼淚跪在了李清風的墓前,一言未發,但這些年老神棍為他攬下了多少禍事,已經記不清了,曾以老道身份背劍下山濟世百姓,告知頑徒“江湖絕處有俠氣便是一快事,或許在世人眼中隻是有些傻,但若沒有人去做,那便真的就沒有人願意去做了。”
盡管許南燭打心眼裏有些瞧不上自個這便宜師傅,畢竟他與那說書先生口述的高手判若兩人,一輩子也隻是守在武當山,沒有雲之城上那位白
(本章未完,請翻頁)
衣東方宇軒一劍鯨吞海的氣勢,更沒有天下謀士獨善其身逍遙自在的黃龍士來的灑脫。在許南燭眼裏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混蛋,騙自己習武,騙自己讀書!
總愛在星光璀璨的夜晚,卜算幾卦,洞察預知,師父幾乎獨身一人,力勸楊直不爭天下,不坐那張滾燙的龍椅,想到算到便去做,從來不怕得罪權貴,這便是李清風,他仿佛一輩子活的都十分灑脫,可又仿佛拘束了一輩子。
那一句“天道無情,人有情,所以人間才能勝那天道一籌!”現在細細想來,那是師父老人家終其一生的抱負,隻為證得人間劍猶勝那天道的豪情!
在許南燭印象裏,師父雖是道士但最不像道士,棋臭癮大,總喜歡拉著許南燭跟他對弈,眼瞧著要輸便吵鬧著悔棋,哪裏有一分仙風道骨的模樣。
蓮花論經大會上,小輩言論激昂,最後花落少林一小輩身上,奪得頭籌榜首。
待到大會散去,察覺到頑徒疑惑便是出言點撥:
“佛道本一家,這個一家並不是指同根本源而生,說句通俗點的話便是勸人向善乃是共同點毋庸置疑,可這其中也並非全對,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因為人都是帶有私欲的,而正是這種私欲才會讓事情產生偏頗。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所謂有果必有因,有因必產生果,“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緣起性空。倘若去掉這‘因果循環’就沒有實在了。反過來說,本原是空,緣起於空。空反而是最真實的,我們眼睛看到的所謂的實在,反而是表象。”
“自古道佛兩教互相都想壓過對方一頭,並且做出了相應舉措。當年何小子便是另辟蹊徑提出‘老子化胡’一說,至此以佛家本源同根道家分支獨壓佛門一頭,現在年齡大了,倒是對這些也失去了興致,這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擋是擋不住的,可也不能世事都求佛問路吧?這麽多年相互談經論道,互有勝負,兩派交融倒也算得上是‘一家’了。”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