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多快好省,突破技術障礙(上)
邊緣世界裏不可能有牧場物語 作者:入潼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何建設好一個牧場?
這是一個方法問題,也是一個路線問題。
正所謂路線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比如我雖然掌握了核心科技,卻找了成龍來代言……哦不對,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沒有把殖民者係統很好地運用於礦石鎮牧場之中。
誠然,一部分的原因要歸結於兩個東西的相性較差。
在我眼中,殖民者係統旨在維持較低程度的經濟需求之後,就把大量資源投入於保障自身安全和領地安全之中。
這裏麵突出的一個理念,就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用殖民者係統宛如開掛的生產建設方式,完全可以承擔與強行換家、對拚損失的殘酷方式贏取最終勝利。
所以什麽寡淡無味的簡單食物、永遠隻會建一層的房屋建築、摸一把就能改變物質性質的製造材料,就成了我手上的奇跡。
而一些經濟價值比較高的高附加產業,似乎就被殖民者係統弱化,轉而去加強耐災難、耐破壞的生產存續性了。
而牧場需要的是什麽?
牧場發展的總設計師馬庫斯說過,集體貧窮不是牧場的目的,落後麵貌也不是牧場的追求。
牧場所需要的,就是養殖、種植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再將這些東西轉化成牧場擴大生產的資本,從而進入滾雪球般的良性循環。
所以第二個問題,是整座牧場的建設出發點,從底子上就存在方向問題。
對,就是怪那個一臉褶子的太空旅行團怪老頭!
礦石鎮牧場建設的初衷,是胡克老爹為了保證礦石鎮的物資生產供應線,作為礦工們失去馬德斯山的一條退路。
可要命的是這家夥本身就是個極端懷疑論者,看誰都信不過。
在外敵威脅的情況下,他用一種末世災難生存狂魔的心態,在馬德斯山腳下高草叢生的土地裏,硬生生開拓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縫合怪——這座牧場一邊種植、一邊放牧、一邊還有生產工作台、水利磨坊的留存痕跡。
也許是老天看他這麽真誠,所以就真的賜給他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在礦石鎮繁榮破滅的時間裏,胡克老爹就靠著當年的準備,在這座牧場裏苟延殘喘了幾十年,終於見證了小鎮宛如火山肆虐後萌發嫩芽的草原,恢複了一絲生機。
到最後,這個有些畸形的產業,就傳到了我的手裏。
從商業頭腦上,我願意將胡克老爹和達特老板,稱作破產雙驕、經營寶才,礦石鎮簡直是撿到鬼了!
不吹不黑,就看同樣經營牧場的穆奇老頭和莉莉雅夫人,一個用心鑽研牛羊牧種的培育,一個長期致力禽類養殖,他們不用花唄也能養活一家人,他們都有美好的未來——我現在,人都快餓死了。
…………
這些問題我一開始也沒有想清楚,就像一個剛接手公司的二代,腦子裏就沒想過以後要怎麽發展,往往是什麽順眼做什麽哪裏不順眼改哪裏。
比如那個代言人王力宏,都幹了二十年了也沒變,太老了!必須拿掉!換成新人!
而在邊緣世界星球我一手主導了米奇不妙屋貿易區的創立、發展,並進行了遠景規劃,保證了整個區域的穩定發展輻射範圍甚至跨越了裏厄戈米荒漠威名傳到了內海對岸的大片地區。
再者我統合被壓迫的零散部落,組成了盜版……呸呸銳視聯盟把欺壓他們多年的大部落們打了個四腳朝天,極大體現出製度的優越性。
實踐出真知啊同誌們!
有了這麽多或渾水摸魚、或火中取栗的經驗我才剖析審視了自己之前犯下的過錯,準備修正一下路線問題……
但注意這不是修正主義!
我這是對過往經驗教訓的吸取和借鑒!
…………
平整農田開墾荒地隻是第一步。
種下當季作物準備收獲果實是牧場必須擁有的基本功,在殖民者係統的幫助下,這些植物本就富含魔法成分,什麽亂七八糟的問題都不會出現,能夠幫助我平穩過渡到秋季的最佳時節。
我種下的番茄、玉米、菠蘿、茄子,都有比較高的經濟價值,可惜的是黃瓜已經過季,目前種植下去有點晚,也不知道能不能順利收獲。
動物養殖方麵,我現在已經徹底放棄了。
形形色色的神奇動物在我這裏繁衍,我老是感覺狠不下心來屠宰或者販賣掉——我又沒有在野馬身上榨汁、豹子胸口擠奶的能力,幹脆就放著吧,就當自己這兒是動物園馬戲團什麽的吧。
但是我意外地在河邊的一棵樹上,發現了一處蜂巢。
辛勤的蜜蜂在樹上不知繁衍了多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巢穴,每天飛躍河岸,到對麵的密林中采集花粉,壯大著自身的實力。
看到這些勤勞的小東西,我本人深受鼓舞,連這樣的昆蟲都在努力,我又有什麽資格不去奮鬥呢!
於是我在感動之下……直接把它們的家拆了,裝進了一個現場拚裝出來的蜂箱中,以後好好為我努力造蜜。
加油,打工蜂!
“物品名稱:木蜂箱
物品介紹:這是一個蜜蜂生活繁衍的封閉結構,殖民者可以從中收獲蜂蜜。為了提高這種古老農業技術的效率,蜂箱搭載了最新的量子養蜂技術,極大提高了安全性,給您非一般的感覺!”
量子養蜂?這個係統的製造者是不是被人騙了?我還隨緣槍法呢,保證打哪指哪,誰死打誰。
聽懂掌聲!
但這就引出牧場的第三個問題:副產品和手工業。
按道理,牧場就是大力發展第一手的養殖種植,等著田野上布滿了自家的牧群和種植園,就能迎來收獲。
副產品加工屬於產業鏈上的延伸,分出農閑時的精力搞一搞,屬於正常情況。
但是手工業和牧場一樣,都是吞噬勞動力的無底洞,兩項產業屬於性質上存在矛盾的東西,正經牧場誰幹這事。
但在我這裏,又不一樣了。
我在副產品上毫無產出,卻將手工業搞得有聲有色。
從我的一季度財務報表上看,唯一一次可圈可點的貿易,就是在手工加工點製造出的短弓弦,成功轉化成了真金白銀的收益。
而勞動力分配的衝突,對我來說又完全不存在——橫豎就我一個人,還能怎麽衝突?
種植業裏我隻負責灑下種子、等待收獲,那麽剩餘的時間我也不能總是蹲在酒館裏打發時間,活得像個貓冬的俄羅斯人吧?
因此我要走的道路,就是種植業和手工業並舉,雙管齊下開拓市場,在本就處於劣勢的海外偏僻區域裏,殺出一條血路來。
咳咳,扯遠了。
牧場偉大導師馬庫斯曾經說過,要搞清楚牧場缺什麽的問題,就要先搞清楚牧場需要什麽的問題。而牧場需要什麽,則取決於下一步要做什麽。
種花家富強的經驗中,有一個不破的真理就是物質和精神的基建為先,想維持大一統帝國?廢封國、改郡縣、書同文、車同軌、再將直道修到祖國的邊疆海防去!
“選擇工作命令:鋪設通用石材地板。”
積攢多時的通用石材終於又派上了用場。在一陣神奇的徒手劈石頭操作後,我麵前出現了一批銀白色切麵、岩石紋路的精致地磚。
生產力不發達地區的道路,都是墊兩塊石板、架一座竹橋、鑿一些地坎解決問題,修路所需要的勞動力和資金,都是擺在麵前的大問題。
但是在我這裏……
“物品名稱:通用石材地板
物品介紹:粗糙切割的岩石地磚,不太好看,但非常適合鋪設道路和室外的走道。由於特殊的建築工藝,鋪設後的石板無法回收使用。”
和它簡略的介紹相襯的,是它充滿了極簡主義的建築方式。
我手拿起疊塊磚,往地上一拋,等它落地平穩後,就身體往前一傾,控製起跳落在了地磚之上。
身體下沉的力道就像是舉槌砸落,把原本就貼在地表的通用石材磚塊往下壓落。然後我的手裏就拋出了第二塊磚,往前麵規劃好的藍圖填充著,姿勢也再度重複。
整個流程輕鬆得宛如小孩跳房子,坑窪不平的地麵卻像是被燒熔變形一般,主動放棄一切棱角,讓我拋出的磚石可以完美貼合,並且隨著我頓地的身形挪動,便往地下沉浸了三分,與土地完全合並在了一起,組成一條筆直向前的石磚道路……
我看了看殖民者係統的“土地”功能界麵,裏麵還有許多種不同的土地樣式,比如裝飾性的“混凝土地板”、“鋪裝地磚”、“精致地磚”、“竹木地板”,甚至有將土地肥力翻倍的“育苗地”的類型存在。
對於這個“土地肥力翻倍”的說法,我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信心,會用植物成長速度翻倍來體現。
這麽一想,原本就隻需要六天成熟的作物,遇上了這種神奇的耕地……是不是每三天就能收獲一次,讓我天天都麵對著爆倉的甜蜜和痛苦呢?
不過又掃了一眼,我發現“育苗地”的鋪設需要一種叫“複合肥”的物質。
好吧,像這種能夠讓土壤富含氮磷鉀、小麥畝產一千八的神奇物質,包裝袋上一定印著“金坷垃”三個字吧……
所以想要實現目標,要等我攀到化肥的科技樹,掀起新一輪農業革命了吧?
多源app:咪咪閱讀
我翻遍了殖民者係統的界麵,也沒能找到更加激進而神奇的農業設施,所以在徒手打了一口水井後,我就把農業技術的整合放到一邊,尋找下一處的亟需完善處。
…………
在塞巴拉的協助,牧場具備了完善的電力係統,通過鋪設在底下的電纜,已經能夠將電力輸送到每個角落。主屋的電力供給是為了自用、倉庫的電力是為了生產,而牧場邊緣的電力線路,則是為了進一步完善防衛係統。
我本以為殖民者係統的防衛,就止步於沙袋、柵欄這樣的民用設施,但隨著殖民者係統在邊緣世界一番深造,竟然自動掌握了更高一層次的軍事防衛建築。
更別說我還體驗了一把一人成軍的無人機槍、熔火加農炮防衛陣地,如今的我隻能說……
喔唷真香!
科技樹要是能攀到這個水平,那我一個人對付恐獸浪潮、海盜大軍都不成問題。而我要是有希望觸摸到“創世紀”號的門檻,能一炮將“告死之眼”轟成碎渣的話……
雖然那隻是“告死之眼”的一個載體,可那也是一個天體啊!
一個播放著死亡之音,原本會遊蕩在宇宙中,掀起無數恐怖浪潮的混沌存在啊!
這個夢想離我還是太遠了。
在邊緣世界裏,我碰到過手拿棍棒、身穿皮衣的蠻族,也遇見配著燧發槍、鋼鐵胸甲的中世紀騎兵,更有研究古代文明遺落科技的人民、直接繼承了星際文明的古板帝國。
在這些亂七八糟文化的科技熏陶裏,我能一眼看過去快速掌握的,都是中世紀左右的鍛冶、釀造等技術,宛如開了寫輪眼一般,毫不把版權問題放在眼裏。
而涉及初步電力科技、槍械製造的,我就需要比較親身接觸,閱讀諸如設計圖、成分配方在內的其他東西,才可能在殖民者係統裏擁有同樣的性質的製造選項。
為了掌握讓我眼饞的防衛科技,我曾經重返矮了一截的科裏洛山,運用權限進入了中控室,順利拿到了無人機槍和熔火加農炮的製造圖。
但是上麵的配件名稱,全都充滿了微電子時代特有的複雜氣息,想要靠手工業完成製作,難度不亞於手雕一顆cpu,跑分還要能超過ryzen95950x的難度。
總而言之……
amd,yes!
我分析一下殖民者係統的科技構成,似乎是隱隱把電力係統視為一個門檻。
無需電力係統的東西,隻需要簡單的製造台、隨手可見的原材料就能生產。
而電力技術以後的,則需要更加精密的裝配台、更加複雜的零件和罕見的原料,才能完成一整個工序。
我隱隱感覺,再往後隻有突破了微電子的門檻,製造出計算機一類的設備,才能算打破技術壁壘,邁進新技術時代……
但總體來講我不太慌。
首先,技術的總體框架,我在心裏已經有數。邊緣世界裏不同文明的碰撞,讓我能夠充分比較、對照,找出它們間的共性,作為我技術突破的指導方向。
手工製造業我可以學習部落、中世紀技術照搬裝填手之領、城鎮時代技術則從阿伊姆人類聯邦找到了藍本。
我很有把握,能夠在牧場製造出末日廢土據點那種等級的文明!
其次,我除了搬回來便攜式反應堆,還搞回來了那台神奇的破損永恒熔爐,完全可以打造出手工業巔峰的產品。
從紮克那裏搜刮來的一箱子船用機械零件,我從裏麵挑出了各種型號的齒輪、電容器、電路板、管子、電線和芯片,通過工作台“製造零配件”的命令,成功製造出了十幾個神奇得萬用零配件,可以適配各種各樣的係統機械,用來裝配電子產品和複雜機械。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推進下,我發展的速度還能不快?那效率怎麽也得媲美人到了重慶、不小心吃了“微辣”火鍋、肚子裏安裝了氨氣加速、飛快衝向廁所的速度吧?chaptere
這是一個方法問題,也是一個路線問題。
正所謂路線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比如我雖然掌握了核心科技,卻找了成龍來代言……哦不對,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沒有把殖民者係統很好地運用於礦石鎮牧場之中。
誠然,一部分的原因要歸結於兩個東西的相性較差。
在我眼中,殖民者係統旨在維持較低程度的經濟需求之後,就把大量資源投入於保障自身安全和領地安全之中。
這裏麵突出的一個理念,就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用殖民者係統宛如開掛的生產建設方式,完全可以承擔與強行換家、對拚損失的殘酷方式贏取最終勝利。
所以什麽寡淡無味的簡單食物、永遠隻會建一層的房屋建築、摸一把就能改變物質性質的製造材料,就成了我手上的奇跡。
而一些經濟價值比較高的高附加產業,似乎就被殖民者係統弱化,轉而去加強耐災難、耐破壞的生產存續性了。
而牧場需要的是什麽?
牧場發展的總設計師馬庫斯說過,集體貧窮不是牧場的目的,落後麵貌也不是牧場的追求。
牧場所需要的,就是養殖、種植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再將這些東西轉化成牧場擴大生產的資本,從而進入滾雪球般的良性循環。
所以第二個問題,是整座牧場的建設出發點,從底子上就存在方向問題。
對,就是怪那個一臉褶子的太空旅行團怪老頭!
礦石鎮牧場建設的初衷,是胡克老爹為了保證礦石鎮的物資生產供應線,作為礦工們失去馬德斯山的一條退路。
可要命的是這家夥本身就是個極端懷疑論者,看誰都信不過。
在外敵威脅的情況下,他用一種末世災難生存狂魔的心態,在馬德斯山腳下高草叢生的土地裏,硬生生開拓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縫合怪——這座牧場一邊種植、一邊放牧、一邊還有生產工作台、水利磨坊的留存痕跡。
也許是老天看他這麽真誠,所以就真的賜給他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在礦石鎮繁榮破滅的時間裏,胡克老爹就靠著當年的準備,在這座牧場裏苟延殘喘了幾十年,終於見證了小鎮宛如火山肆虐後萌發嫩芽的草原,恢複了一絲生機。
到最後,這個有些畸形的產業,就傳到了我的手裏。
從商業頭腦上,我願意將胡克老爹和達特老板,稱作破產雙驕、經營寶才,礦石鎮簡直是撿到鬼了!
不吹不黑,就看同樣經營牧場的穆奇老頭和莉莉雅夫人,一個用心鑽研牛羊牧種的培育,一個長期致力禽類養殖,他們不用花唄也能養活一家人,他們都有美好的未來——我現在,人都快餓死了。
…………
這些問題我一開始也沒有想清楚,就像一個剛接手公司的二代,腦子裏就沒想過以後要怎麽發展,往往是什麽順眼做什麽哪裏不順眼改哪裏。
比如那個代言人王力宏,都幹了二十年了也沒變,太老了!必須拿掉!換成新人!
而在邊緣世界星球我一手主導了米奇不妙屋貿易區的創立、發展,並進行了遠景規劃,保證了整個區域的穩定發展輻射範圍甚至跨越了裏厄戈米荒漠威名傳到了內海對岸的大片地區。
再者我統合被壓迫的零散部落,組成了盜版……呸呸銳視聯盟把欺壓他們多年的大部落們打了個四腳朝天,極大體現出製度的優越性。
實踐出真知啊同誌們!
有了這麽多或渾水摸魚、或火中取栗的經驗我才剖析審視了自己之前犯下的過錯,準備修正一下路線問題……
但注意這不是修正主義!
我這是對過往經驗教訓的吸取和借鑒!
…………
平整農田開墾荒地隻是第一步。
種下當季作物準備收獲果實是牧場必須擁有的基本功,在殖民者係統的幫助下,這些植物本就富含魔法成分,什麽亂七八糟的問題都不會出現,能夠幫助我平穩過渡到秋季的最佳時節。
我種下的番茄、玉米、菠蘿、茄子,都有比較高的經濟價值,可惜的是黃瓜已經過季,目前種植下去有點晚,也不知道能不能順利收獲。
動物養殖方麵,我現在已經徹底放棄了。
形形色色的神奇動物在我這裏繁衍,我老是感覺狠不下心來屠宰或者販賣掉——我又沒有在野馬身上榨汁、豹子胸口擠奶的能力,幹脆就放著吧,就當自己這兒是動物園馬戲團什麽的吧。
但是我意外地在河邊的一棵樹上,發現了一處蜂巢。
辛勤的蜜蜂在樹上不知繁衍了多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巢穴,每天飛躍河岸,到對麵的密林中采集花粉,壯大著自身的實力。
看到這些勤勞的小東西,我本人深受鼓舞,連這樣的昆蟲都在努力,我又有什麽資格不去奮鬥呢!
於是我在感動之下……直接把它們的家拆了,裝進了一個現場拚裝出來的蜂箱中,以後好好為我努力造蜜。
加油,打工蜂!
“物品名稱:木蜂箱
物品介紹:這是一個蜜蜂生活繁衍的封閉結構,殖民者可以從中收獲蜂蜜。為了提高這種古老農業技術的效率,蜂箱搭載了最新的量子養蜂技術,極大提高了安全性,給您非一般的感覺!”
量子養蜂?這個係統的製造者是不是被人騙了?我還隨緣槍法呢,保證打哪指哪,誰死打誰。
聽懂掌聲!
但這就引出牧場的第三個問題:副產品和手工業。
按道理,牧場就是大力發展第一手的養殖種植,等著田野上布滿了自家的牧群和種植園,就能迎來收獲。
副產品加工屬於產業鏈上的延伸,分出農閑時的精力搞一搞,屬於正常情況。
但是手工業和牧場一樣,都是吞噬勞動力的無底洞,兩項產業屬於性質上存在矛盾的東西,正經牧場誰幹這事。
但在我這裏,又不一樣了。
我在副產品上毫無產出,卻將手工業搞得有聲有色。
從我的一季度財務報表上看,唯一一次可圈可點的貿易,就是在手工加工點製造出的短弓弦,成功轉化成了真金白銀的收益。
而勞動力分配的衝突,對我來說又完全不存在——橫豎就我一個人,還能怎麽衝突?
種植業裏我隻負責灑下種子、等待收獲,那麽剩餘的時間我也不能總是蹲在酒館裏打發時間,活得像個貓冬的俄羅斯人吧?
因此我要走的道路,就是種植業和手工業並舉,雙管齊下開拓市場,在本就處於劣勢的海外偏僻區域裏,殺出一條血路來。
咳咳,扯遠了。
牧場偉大導師馬庫斯曾經說過,要搞清楚牧場缺什麽的問題,就要先搞清楚牧場需要什麽的問題。而牧場需要什麽,則取決於下一步要做什麽。
種花家富強的經驗中,有一個不破的真理就是物質和精神的基建為先,想維持大一統帝國?廢封國、改郡縣、書同文、車同軌、再將直道修到祖國的邊疆海防去!
“選擇工作命令:鋪設通用石材地板。”
積攢多時的通用石材終於又派上了用場。在一陣神奇的徒手劈石頭操作後,我麵前出現了一批銀白色切麵、岩石紋路的精致地磚。
生產力不發達地區的道路,都是墊兩塊石板、架一座竹橋、鑿一些地坎解決問題,修路所需要的勞動力和資金,都是擺在麵前的大問題。
但是在我這裏……
“物品名稱:通用石材地板
物品介紹:粗糙切割的岩石地磚,不太好看,但非常適合鋪設道路和室外的走道。由於特殊的建築工藝,鋪設後的石板無法回收使用。”
和它簡略的介紹相襯的,是它充滿了極簡主義的建築方式。
我手拿起疊塊磚,往地上一拋,等它落地平穩後,就身體往前一傾,控製起跳落在了地磚之上。
身體下沉的力道就像是舉槌砸落,把原本就貼在地表的通用石材磚塊往下壓落。然後我的手裏就拋出了第二塊磚,往前麵規劃好的藍圖填充著,姿勢也再度重複。
整個流程輕鬆得宛如小孩跳房子,坑窪不平的地麵卻像是被燒熔變形一般,主動放棄一切棱角,讓我拋出的磚石可以完美貼合,並且隨著我頓地的身形挪動,便往地下沉浸了三分,與土地完全合並在了一起,組成一條筆直向前的石磚道路……
我看了看殖民者係統的“土地”功能界麵,裏麵還有許多種不同的土地樣式,比如裝飾性的“混凝土地板”、“鋪裝地磚”、“精致地磚”、“竹木地板”,甚至有將土地肥力翻倍的“育苗地”的類型存在。
對於這個“土地肥力翻倍”的說法,我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信心,會用植物成長速度翻倍來體現。
這麽一想,原本就隻需要六天成熟的作物,遇上了這種神奇的耕地……是不是每三天就能收獲一次,讓我天天都麵對著爆倉的甜蜜和痛苦呢?
不過又掃了一眼,我發現“育苗地”的鋪設需要一種叫“複合肥”的物質。
好吧,像這種能夠讓土壤富含氮磷鉀、小麥畝產一千八的神奇物質,包裝袋上一定印著“金坷垃”三個字吧……
所以想要實現目標,要等我攀到化肥的科技樹,掀起新一輪農業革命了吧?
多源app:咪咪閱讀
我翻遍了殖民者係統的界麵,也沒能找到更加激進而神奇的農業設施,所以在徒手打了一口水井後,我就把農業技術的整合放到一邊,尋找下一處的亟需完善處。
…………
在塞巴拉的協助,牧場具備了完善的電力係統,通過鋪設在底下的電纜,已經能夠將電力輸送到每個角落。主屋的電力供給是為了自用、倉庫的電力是為了生產,而牧場邊緣的電力線路,則是為了進一步完善防衛係統。
我本以為殖民者係統的防衛,就止步於沙袋、柵欄這樣的民用設施,但隨著殖民者係統在邊緣世界一番深造,竟然自動掌握了更高一層次的軍事防衛建築。
更別說我還體驗了一把一人成軍的無人機槍、熔火加農炮防衛陣地,如今的我隻能說……
喔唷真香!
科技樹要是能攀到這個水平,那我一個人對付恐獸浪潮、海盜大軍都不成問題。而我要是有希望觸摸到“創世紀”號的門檻,能一炮將“告死之眼”轟成碎渣的話……
雖然那隻是“告死之眼”的一個載體,可那也是一個天體啊!
一個播放著死亡之音,原本會遊蕩在宇宙中,掀起無數恐怖浪潮的混沌存在啊!
這個夢想離我還是太遠了。
在邊緣世界裏,我碰到過手拿棍棒、身穿皮衣的蠻族,也遇見配著燧發槍、鋼鐵胸甲的中世紀騎兵,更有研究古代文明遺落科技的人民、直接繼承了星際文明的古板帝國。
在這些亂七八糟文化的科技熏陶裏,我能一眼看過去快速掌握的,都是中世紀左右的鍛冶、釀造等技術,宛如開了寫輪眼一般,毫不把版權問題放在眼裏。
而涉及初步電力科技、槍械製造的,我就需要比較親身接觸,閱讀諸如設計圖、成分配方在內的其他東西,才可能在殖民者係統裏擁有同樣的性質的製造選項。
為了掌握讓我眼饞的防衛科技,我曾經重返矮了一截的科裏洛山,運用權限進入了中控室,順利拿到了無人機槍和熔火加農炮的製造圖。
但是上麵的配件名稱,全都充滿了微電子時代特有的複雜氣息,想要靠手工業完成製作,難度不亞於手雕一顆cpu,跑分還要能超過ryzen95950x的難度。
總而言之……
amd,yes!
我分析一下殖民者係統的科技構成,似乎是隱隱把電力係統視為一個門檻。
無需電力係統的東西,隻需要簡單的製造台、隨手可見的原材料就能生產。
而電力技術以後的,則需要更加精密的裝配台、更加複雜的零件和罕見的原料,才能完成一整個工序。
我隱隱感覺,再往後隻有突破了微電子的門檻,製造出計算機一類的設備,才能算打破技術壁壘,邁進新技術時代……
但總體來講我不太慌。
首先,技術的總體框架,我在心裏已經有數。邊緣世界裏不同文明的碰撞,讓我能夠充分比較、對照,找出它們間的共性,作為我技術突破的指導方向。
手工製造業我可以學習部落、中世紀技術照搬裝填手之領、城鎮時代技術則從阿伊姆人類聯邦找到了藍本。
我很有把握,能夠在牧場製造出末日廢土據點那種等級的文明!
其次,我除了搬回來便攜式反應堆,還搞回來了那台神奇的破損永恒熔爐,完全可以打造出手工業巔峰的產品。
從紮克那裏搜刮來的一箱子船用機械零件,我從裏麵挑出了各種型號的齒輪、電容器、電路板、管子、電線和芯片,通過工作台“製造零配件”的命令,成功製造出了十幾個神奇得萬用零配件,可以適配各種各樣的係統機械,用來裝配電子產品和複雜機械。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推進下,我發展的速度還能不快?那效率怎麽也得媲美人到了重慶、不小心吃了“微辣”火鍋、肚子裏安裝了氨氣加速、飛快衝向廁所的速度吧?chapt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