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
縫屍房裏,香煙緩緩升騰。
燃至盡頭。
李休穿戴好魚皮手套,拿起針線,開始縫屍。
這是一具被車裂的屍體。
車裂,又稱五馬分屍。
這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
一般隻用在犯了重罪的犯人身上。
李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屍體,便多嘴問了一句。
趙小江回答說,犯人叫李成業,是一個太平教的首腦人物。
昨天晚上太平教的人之所以會在城中製造混亂,就是想要分散黑甲衛的兵力,到獄中救他。
劫獄的事情李休早已知道,便沒有多問。
而是繼續開口,詢問抓捕行動的後續。
趙小江知道他是在擔心仇萬九回來報複,便向他透露了一個好消息。
他告訴李休,桂安坊那邊今晚會有大動靜。
什麽動靜他沒說,但意思已經很清楚了。
黑甲衛的人應該是發現了太平教餘孽藏匿的地方,準備在今夜動手,將他們一網打盡。
李休原本還在擔心他們會不會過來搶李成業的屍體,現在倒是不必有所顧慮。
因為屍體被肢解,需要縫合的地方很多。
李休花了很長時間才縫好。
屍體縫完,自屍身上漂浮出來一黑一白兩道玄氣。
李休緩緩閉眼,腦海之中快速閃過李成業的生平。
李休驚訝地發現,李成業竟然就是拋棄了春桃的那個書生。
他本名姓張,叫張子明。
李成業是他加入太平教之後使用的化名。
張子明從小便胸懷大誌,以匡扶天下為己任。
每日發奮苦讀,隻為一朝金榜題名,取得官身獻於貧苦百姓。
就算娶得嬌妻,他也不敢過度放縱。
依舊每日用功讀書,沒有絲毫懈怠。
那年,他告別愛妻,前往帝都赴會試。
對未來,他心中早已勾勒出一片美好的藍圖。
他滿懷期待和憧憬,正是最意氣風發的時候。
他與友人自南向北而行,一路所見,盡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之景,內心頗多感慨。
但是,當他好不容易來到心心念念的帝都之時,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
齊皇荒淫無度,縱情聲色,常常宴請百官,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為人臣子者,本該進言進諫,加以約束和勸阻。
然而,卻沒有人站出來發聲。
又或者說,諾大的帝都,已經容不下反對的聲音。
為官者,不思民間疾苦,反而千方百計討好權貴和帝王。
天下明明早已大亂,但帝都裏卻到處都是歌功頌德的聲音。
所有人都沉浸在太平盛世的美好幻夢之中,不願醒來。
帝都的繁華,在張子明眼中,突然成為了一種諷刺。
考試那天,他思慮良多,心中所想,皆是天下大計。
但當他拿起筆來的時候,卻是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最終,他隻交了一張白卷。
寒窗苦讀十年,他不曾有過絲毫動搖。
但一直到那一天他在考場上拿起筆來的時候,他方才醒悟過來,大齊積弊已久,已無藥可救。
於是,他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筆從戎,加入太平教。
這是一條注定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
張子明有預感,自己應該會不得善終。
但他堅信,像他這樣的人以後會越來越多。
他隻是比別人更早醒悟過來而已。
他們是先驅,是引領者,是黑夜裏熊熊燃燒起來的火焰,是這亂世之中唯一的希望。
從加入太平教的那一刻起,張子明就做好了殉道的準備。
但他不知道該如何麵對還在家中等自己好消息的妻子,也害怕自己這麽做會牽連到她。
於是乎,他便改名換姓,給自己取了李成業這個名字。
他暗暗告訴自己,張子明已經死在了帝都繁華的幻象之中。
活下來的是李成業,一個發誓要讓帝都的權貴們從美夢之中驚醒過來的男人!
肩負著這樣的使命,他展開了自己長達十五年的造反之旅。
直到這一次內部出現叛徒,行蹤泄露,他才被抓了起來。
到了獄中,他方才知道,出賣他的人,竟然是他最信任的手下。
至於事情的經過,說來也諷刺。
那叛徒想要上位,便故意將他的行蹤泄露給官府。
結果官府的人順藤摸瓜,反倒先把那叛徒給抓了起來。
那叛徒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害了他自己,還害得張子明落得這樣一個死無全屍的下場。
張子明臨死之前,得到總壇的密令,讓他聯合南方教眾,在洛鄴城中尋找前朝大將軍趙誌敬的後人。
坊間一直有傳聞,一百年前洛鄴城即將被攻破的時候,趙誌敬得到梁王受命,秘密轉移了大梁國庫中的金銀珠寶,並且將其藏在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作為將來起事的資金。
為了保險起見,趙誌敬不僅殺掉了埋藏寶物的士兵,還將藏寶圖一分為九,分別交給自己最信任的九名義子保管。
太平教的人不知從哪裏得到消息,說是趙誌敬的其中一名義子在大梁滅亡之後,自毀麵目,隱居在洛鄴城中,以賣燒餅為生。
因為張子明老家就在洛鄴城,對這裏比較熟悉,方便找人。
於是,太平教總壇便命他擔任特使,作為此次行動的負責人。
結果行動還沒開始,張子明就先出現了意外,連上級指派的任務都沒能傳達下去。
人死如燈滅,張子明跌宕起伏的一生到此結束。
李休睜開雙眼,心情略微有些複雜。
毫無疑問,張子明是一個非常值得敬重的君子。
他始終以家國天下為先,一直致力於推翻當朝的暴虐統治。
雖然辜負了春桃對他的一片深情,但他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
他無愧於整個天下,也無愧於自己年少時曾經許下的誓言。
遺憾的是,像他這樣憂國憂民的君子,沒能死在戰場的刀劍之下,反而死於內部的權力之爭。
出賣他的叛徒,真的該死!!!
想到這裏,李休忍不住長長歎了口氣。
王朝興衰更替,這是亙古不變的曆史規律。
於這世界而言,他終究隻是一名過客。
對大齊,他並無歸屬之感。
大齊最終的命運如何,李休並不關心。
亂世之中,他隻求自保。
至於將來如何,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縫屍房裏,香煙緩緩升騰。
燃至盡頭。
李休穿戴好魚皮手套,拿起針線,開始縫屍。
這是一具被車裂的屍體。
車裂,又稱五馬分屍。
這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
一般隻用在犯了重罪的犯人身上。
李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屍體,便多嘴問了一句。
趙小江回答說,犯人叫李成業,是一個太平教的首腦人物。
昨天晚上太平教的人之所以會在城中製造混亂,就是想要分散黑甲衛的兵力,到獄中救他。
劫獄的事情李休早已知道,便沒有多問。
而是繼續開口,詢問抓捕行動的後續。
趙小江知道他是在擔心仇萬九回來報複,便向他透露了一個好消息。
他告訴李休,桂安坊那邊今晚會有大動靜。
什麽動靜他沒說,但意思已經很清楚了。
黑甲衛的人應該是發現了太平教餘孽藏匿的地方,準備在今夜動手,將他們一網打盡。
李休原本還在擔心他們會不會過來搶李成業的屍體,現在倒是不必有所顧慮。
因為屍體被肢解,需要縫合的地方很多。
李休花了很長時間才縫好。
屍體縫完,自屍身上漂浮出來一黑一白兩道玄氣。
李休緩緩閉眼,腦海之中快速閃過李成業的生平。
李休驚訝地發現,李成業竟然就是拋棄了春桃的那個書生。
他本名姓張,叫張子明。
李成業是他加入太平教之後使用的化名。
張子明從小便胸懷大誌,以匡扶天下為己任。
每日發奮苦讀,隻為一朝金榜題名,取得官身獻於貧苦百姓。
就算娶得嬌妻,他也不敢過度放縱。
依舊每日用功讀書,沒有絲毫懈怠。
那年,他告別愛妻,前往帝都赴會試。
對未來,他心中早已勾勒出一片美好的藍圖。
他滿懷期待和憧憬,正是最意氣風發的時候。
他與友人自南向北而行,一路所見,盡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之景,內心頗多感慨。
但是,當他好不容易來到心心念念的帝都之時,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
齊皇荒淫無度,縱情聲色,常常宴請百官,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為人臣子者,本該進言進諫,加以約束和勸阻。
然而,卻沒有人站出來發聲。
又或者說,諾大的帝都,已經容不下反對的聲音。
為官者,不思民間疾苦,反而千方百計討好權貴和帝王。
天下明明早已大亂,但帝都裏卻到處都是歌功頌德的聲音。
所有人都沉浸在太平盛世的美好幻夢之中,不願醒來。
帝都的繁華,在張子明眼中,突然成為了一種諷刺。
考試那天,他思慮良多,心中所想,皆是天下大計。
但當他拿起筆來的時候,卻是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最終,他隻交了一張白卷。
寒窗苦讀十年,他不曾有過絲毫動搖。
但一直到那一天他在考場上拿起筆來的時候,他方才醒悟過來,大齊積弊已久,已無藥可救。
於是,他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筆從戎,加入太平教。
這是一條注定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
張子明有預感,自己應該會不得善終。
但他堅信,像他這樣的人以後會越來越多。
他隻是比別人更早醒悟過來而已。
他們是先驅,是引領者,是黑夜裏熊熊燃燒起來的火焰,是這亂世之中唯一的希望。
從加入太平教的那一刻起,張子明就做好了殉道的準備。
但他不知道該如何麵對還在家中等自己好消息的妻子,也害怕自己這麽做會牽連到她。
於是乎,他便改名換姓,給自己取了李成業這個名字。
他暗暗告訴自己,張子明已經死在了帝都繁華的幻象之中。
活下來的是李成業,一個發誓要讓帝都的權貴們從美夢之中驚醒過來的男人!
肩負著這樣的使命,他展開了自己長達十五年的造反之旅。
直到這一次內部出現叛徒,行蹤泄露,他才被抓了起來。
到了獄中,他方才知道,出賣他的人,竟然是他最信任的手下。
至於事情的經過,說來也諷刺。
那叛徒想要上位,便故意將他的行蹤泄露給官府。
結果官府的人順藤摸瓜,反倒先把那叛徒給抓了起來。
那叛徒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害了他自己,還害得張子明落得這樣一個死無全屍的下場。
張子明臨死之前,得到總壇的密令,讓他聯合南方教眾,在洛鄴城中尋找前朝大將軍趙誌敬的後人。
坊間一直有傳聞,一百年前洛鄴城即將被攻破的時候,趙誌敬得到梁王受命,秘密轉移了大梁國庫中的金銀珠寶,並且將其藏在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作為將來起事的資金。
為了保險起見,趙誌敬不僅殺掉了埋藏寶物的士兵,還將藏寶圖一分為九,分別交給自己最信任的九名義子保管。
太平教的人不知從哪裏得到消息,說是趙誌敬的其中一名義子在大梁滅亡之後,自毀麵目,隱居在洛鄴城中,以賣燒餅為生。
因為張子明老家就在洛鄴城,對這裏比較熟悉,方便找人。
於是,太平教總壇便命他擔任特使,作為此次行動的負責人。
結果行動還沒開始,張子明就先出現了意外,連上級指派的任務都沒能傳達下去。
人死如燈滅,張子明跌宕起伏的一生到此結束。
李休睜開雙眼,心情略微有些複雜。
毫無疑問,張子明是一個非常值得敬重的君子。
他始終以家國天下為先,一直致力於推翻當朝的暴虐統治。
雖然辜負了春桃對他的一片深情,但他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
他無愧於整個天下,也無愧於自己年少時曾經許下的誓言。
遺憾的是,像他這樣憂國憂民的君子,沒能死在戰場的刀劍之下,反而死於內部的權力之爭。
出賣他的叛徒,真的該死!!!
想到這裏,李休忍不住長長歎了口氣。
王朝興衰更替,這是亙古不變的曆史規律。
於這世界而言,他終究隻是一名過客。
對大齊,他並無歸屬之感。
大齊最終的命運如何,李休並不關心。
亂世之中,他隻求自保。
至於將來如何,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