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十五章 帳中對話
穿越神話之易小川走開 作者:夕如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下方一片寂靜,沒有一絲聲音傳出,所有的內侍跪在地上,大氣都不敢出一口,死死低著頭,心裏惶恐不安。
秦皇麵色一沉,稍顯怒氣道,“告訴寡人這是什麽地方,說。”
盡管剛剛醒來,記憶還有些模糊,腦海中也有些迷茫,可秦皇畢竟是一代帝王,即使在這種時候也還是保持著帝王威儀,話一出口,就帶有極大的壓迫性,營帳中氣氛頓時凝固了起來,內侍們的心裏更為緊張,惴惴不安。
旁邊站著的那個稍微機靈點的喂秦皇喝水的內侍,聽到秦皇再一次開口問道,忙語氣驚慌的回答道,“回陛下,這裏還是博浪沙,那日陛下遇刺,丞相大人就讓隊伍停了下來,在此處安營紮寨,陛下現在就是在一個營帳中。”
“嗯?”秦皇眉頭皺了皺,內侍的話在他的腦海裏回蕩,秦皇低下頭開始回想當日自己昏迷前的景象。
那日自己在馬車裏與麗妃說話,突然興之所至,將丞相李斯找來,與他談論起了三川郡守李由,李由是李斯的兒子,現在正擔任三川郡的郡守之職。
自己一路東巡,沿途經過數個郡縣,唯獨這三川郡的民生讓自己頗為滿意,兵甲齊備,民風淳樸,治下一派繁榮,於是便對這郡守李由起了一絲興趣。
又得知李由竟然是李斯的兒子,這下自己更感興趣了,所以才將李斯給找來,說起了李由的事情,一方麵自己確實是想重用這個李由,想從李斯這裏更了解李由一些,日後也好安排,另一方麵也不乏些許敲打的意味。
父子二人皆是帝國官員,一者為朝廷左相,地位顯赫,另一者雖暫居郡守之職,可也是一個人傑,未來成就不可限量,想必日後也能位列朝堂,躋身高層之列,一門雙重臣,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壓力。
在自己的心裏,李斯的確是值得信賴的心腹親信,也是自己治國理政,管理天下的左膀右臂,自己對他一直信重有加,讓他當丞相,還以左相之身壓過右相馮去疾,在朝堂之上威風凜凜,大權在握。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自己就一定對李斯毫無防備,帝王多疑,更何況是自己這種千古一帝,對那些功勳卓著,威望甚高的大臣總會抱有幾分戒心,李斯已經位極人臣了,還有一個如此優秀的兒子,這就讓自己不得不敲打一番,予以警示了。
腦海中的記憶還停留在李斯說完話的那一刻,自己在馬車裏突然聽到外麵傳來一陣驚慌聲,眾人吵吵鬧鬧,大呼小叫的,讓自己心情很是不好,正想要大聲嗬斥一番,卻聽到姬離的叫喊聲,讓自己小心,有刺客。
記得當時自己愣了一下,手裏還握著麗妃的手,然後反應過來笑了幾聲,有些不以為然,沒有將所謂的刺客當回事兒,開口安慰了麗妃幾句,正想要出去看看情況,穩住局麵。
然後就看見趙高突然闖了進來,伸出手想要抓住什麽,自己當時正要怒罵出聲,可接下來便是一聲巨大的響聲,“砰”的一聲,將自己給震懵了,還沒有反應過來,緊接著便是馬車突然倒塌,將自己和麗妃,趙高全都壓在底下,之後自己便失去了意識,暈了過去。
秦皇回憶了一下自己昏迷之前發生的一切事情,腦海中漸漸有了明悟,自己遇刺了。
說實話,昏迷之前聽到姬離的聲音,說有刺客,秦皇心裏還真沒當一回事,畢竟刺客年年有,今年特別多而已,他是誰?始皇帝,大秦帝國的掌舵者,一統天下的帝王,想要刺殺他的人簡直不要太多,區區刺客,何足掛齒。
可是聯想到那聲巨大的聲響,秦皇知道自己這次小瞧了那些刺客,估計就是那些刺客,造成了那麽大的動靜,讓自己被埋在了馬車下麵,昏了過去。
對了,秦皇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寡人昏迷了多久?”
旁邊的內侍急忙回答道,“陛下,您已經昏迷了五天了。”
“五天?”秦皇臉色變了變,自己在這裏躺了五天,那出巡隊伍豈不是毫無進展,在這裏停留了五天,大大耽誤了自己東巡的進展,太浪費時間了。
想到這,秦皇就對那些刺客憤恨不已,怒聲道,“那些刺殺寡人的刺客呢?在哪裏?”
一旁的內侍正要回答,這時候帳外一道聲音傳了過來,“陛下,刺客的事情已經有了著落,姬離將軍正帶人前去抓捕,想必很快就能回來,到時陛下就能見到刺客了。”
聲音傳來,帳幕也被人掀開,進來一道身影,秦皇定睛看去,原來是李斯。
“丞相,你來了。”
“陛下得上天庇佑,自能逢凶化吉,化險為夷,那些刺客處心積慮的想要傷害陛下,結果都是徒勞無功,陛下隻不過是休息了幾天便再無大礙,可見陛下氣運驚人,有我大秦國運護身,百劫不侵。”
秦皇見到李斯這麽快趕來,就知道肯定是有內侍去通知了的,他心裏明白,自己昏迷了五天的時間,而出巡隊伍絲毫未亂,更是沒有任何情況發生,這裏麵肯定是李斯出了大力氣的,畢竟整個出巡隊伍裏,就屬他官職最高,威望最深,是出麵主持大局,安穩人心的不二人選。
自己不管心裏怎麽想的,麵上還得誇讚李斯幾句,這也是收攏人心的必要之處。
“謝陛下,不過這裏麵也並非微臣一人之功,還有前將軍姬離的大力協助,才能讓微臣封鎖陛下遇刺的消息,穩住隊伍,還望陛下不要忘記姬將軍的功勞。”
李斯一進來便給秦皇說了一大通奉承話,盡管知道都是扯淡,可聽著確實令人舒服,秦皇臉色稍緩,露出了一副笑容。
“丞相,寡人昏迷的這幾天,多虧了你出麵主持大局,才能讓隊伍平靜安穩,順順利利的等到寡人醒來,這其中的功勞,寡人是不會忘了丞相的,等東巡結束,寡人一並論功行賞。”
秦皇麵色一沉,稍顯怒氣道,“告訴寡人這是什麽地方,說。”
盡管剛剛醒來,記憶還有些模糊,腦海中也有些迷茫,可秦皇畢竟是一代帝王,即使在這種時候也還是保持著帝王威儀,話一出口,就帶有極大的壓迫性,營帳中氣氛頓時凝固了起來,內侍們的心裏更為緊張,惴惴不安。
旁邊站著的那個稍微機靈點的喂秦皇喝水的內侍,聽到秦皇再一次開口問道,忙語氣驚慌的回答道,“回陛下,這裏還是博浪沙,那日陛下遇刺,丞相大人就讓隊伍停了下來,在此處安營紮寨,陛下現在就是在一個營帳中。”
“嗯?”秦皇眉頭皺了皺,內侍的話在他的腦海裏回蕩,秦皇低下頭開始回想當日自己昏迷前的景象。
那日自己在馬車裏與麗妃說話,突然興之所至,將丞相李斯找來,與他談論起了三川郡守李由,李由是李斯的兒子,現在正擔任三川郡的郡守之職。
自己一路東巡,沿途經過數個郡縣,唯獨這三川郡的民生讓自己頗為滿意,兵甲齊備,民風淳樸,治下一派繁榮,於是便對這郡守李由起了一絲興趣。
又得知李由竟然是李斯的兒子,這下自己更感興趣了,所以才將李斯給找來,說起了李由的事情,一方麵自己確實是想重用這個李由,想從李斯這裏更了解李由一些,日後也好安排,另一方麵也不乏些許敲打的意味。
父子二人皆是帝國官員,一者為朝廷左相,地位顯赫,另一者雖暫居郡守之職,可也是一個人傑,未來成就不可限量,想必日後也能位列朝堂,躋身高層之列,一門雙重臣,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壓力。
在自己的心裏,李斯的確是值得信賴的心腹親信,也是自己治國理政,管理天下的左膀右臂,自己對他一直信重有加,讓他當丞相,還以左相之身壓過右相馮去疾,在朝堂之上威風凜凜,大權在握。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自己就一定對李斯毫無防備,帝王多疑,更何況是自己這種千古一帝,對那些功勳卓著,威望甚高的大臣總會抱有幾分戒心,李斯已經位極人臣了,還有一個如此優秀的兒子,這就讓自己不得不敲打一番,予以警示了。
腦海中的記憶還停留在李斯說完話的那一刻,自己在馬車裏突然聽到外麵傳來一陣驚慌聲,眾人吵吵鬧鬧,大呼小叫的,讓自己心情很是不好,正想要大聲嗬斥一番,卻聽到姬離的叫喊聲,讓自己小心,有刺客。
記得當時自己愣了一下,手裏還握著麗妃的手,然後反應過來笑了幾聲,有些不以為然,沒有將所謂的刺客當回事兒,開口安慰了麗妃幾句,正想要出去看看情況,穩住局麵。
然後就看見趙高突然闖了進來,伸出手想要抓住什麽,自己當時正要怒罵出聲,可接下來便是一聲巨大的響聲,“砰”的一聲,將自己給震懵了,還沒有反應過來,緊接著便是馬車突然倒塌,將自己和麗妃,趙高全都壓在底下,之後自己便失去了意識,暈了過去。
秦皇回憶了一下自己昏迷之前發生的一切事情,腦海中漸漸有了明悟,自己遇刺了。
說實話,昏迷之前聽到姬離的聲音,說有刺客,秦皇心裏還真沒當一回事,畢竟刺客年年有,今年特別多而已,他是誰?始皇帝,大秦帝國的掌舵者,一統天下的帝王,想要刺殺他的人簡直不要太多,區區刺客,何足掛齒。
可是聯想到那聲巨大的聲響,秦皇知道自己這次小瞧了那些刺客,估計就是那些刺客,造成了那麽大的動靜,讓自己被埋在了馬車下麵,昏了過去。
對了,秦皇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寡人昏迷了多久?”
旁邊的內侍急忙回答道,“陛下,您已經昏迷了五天了。”
“五天?”秦皇臉色變了變,自己在這裏躺了五天,那出巡隊伍豈不是毫無進展,在這裏停留了五天,大大耽誤了自己東巡的進展,太浪費時間了。
想到這,秦皇就對那些刺客憤恨不已,怒聲道,“那些刺殺寡人的刺客呢?在哪裏?”
一旁的內侍正要回答,這時候帳外一道聲音傳了過來,“陛下,刺客的事情已經有了著落,姬離將軍正帶人前去抓捕,想必很快就能回來,到時陛下就能見到刺客了。”
聲音傳來,帳幕也被人掀開,進來一道身影,秦皇定睛看去,原來是李斯。
“丞相,你來了。”
“陛下得上天庇佑,自能逢凶化吉,化險為夷,那些刺客處心積慮的想要傷害陛下,結果都是徒勞無功,陛下隻不過是休息了幾天便再無大礙,可見陛下氣運驚人,有我大秦國運護身,百劫不侵。”
秦皇見到李斯這麽快趕來,就知道肯定是有內侍去通知了的,他心裏明白,自己昏迷了五天的時間,而出巡隊伍絲毫未亂,更是沒有任何情況發生,這裏麵肯定是李斯出了大力氣的,畢竟整個出巡隊伍裏,就屬他官職最高,威望最深,是出麵主持大局,安穩人心的不二人選。
自己不管心裏怎麽想的,麵上還得誇讚李斯幾句,這也是收攏人心的必要之處。
“謝陛下,不過這裏麵也並非微臣一人之功,還有前將軍姬離的大力協助,才能讓微臣封鎖陛下遇刺的消息,穩住隊伍,還望陛下不要忘記姬將軍的功勞。”
李斯一進來便給秦皇說了一大通奉承話,盡管知道都是扯淡,可聽著確實令人舒服,秦皇臉色稍緩,露出了一副笑容。
“丞相,寡人昏迷的這幾天,多虧了你出麵主持大局,才能讓隊伍平靜安穩,順順利利的等到寡人醒來,這其中的功勞,寡人是不會忘了丞相的,等東巡結束,寡人一並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