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向石壁瞧去,隻見壁上密密麻麻的刻滿了字,但見千百文字之中,有些筆劃宛然便是一把長劍,共有二三十把。
這些劍形或橫或直,或撇或捺,在識字之人眼中,隻是一個字中的一筆,但知道這些字隻是障眼法,真正隱藏其中的是筆畫的體態。
但如今他存了知見障,卻是修煉不成的。
稍微看了一陣,賀奇便離開了第二間石室。
信步走到第三座石室之中。
一踏進石室,便覺風聲勁急,卻是三個勁裝老者展開輕功,正在迅速異常的奔行。這三人奔得快極,隻帶得滿室生風。三人腳下追逐奔跑,口中卻在不停說話,而語氣甚是平靜,足見內功修為都是甚高,竟不因疾馳而令呼吸急促。
隻聽第一個老者道:“這一首‘俠客行’乃大詩人李白所作。但李白是詩仙,卻不是劍仙,何以短短一首二十四句的詩中,卻含有武學至理?”
第二人道:“創製這套武功的才是一位震古爍今、不可企及的武學大宗師。他老人家隻是借用了李白這首詩,來抒寫他的神奇武功。咱們不可太鑽牛角尖,拘泥於李白這首‘俠客行’的詩意。”
第三人道:“紀兄之言雖極有理,但這句‘銀鞍照白馬’,若是離開了李白的詩意,便不可索解。”第一個老者道:“是啊。不但如此,我以為還得和第四室中那句‘颯遝如流星’連在一起,方為正解。解釋詩文固不可斷章取義,咱們研討武學,也不能斷章取義才是。”
隻聽那第二個老者道:“你既自負於這兩句詩所悟比我為多,為何用到輕功之上,卻也不過爾爾,始終追我不上?”
第一個老者笑道:“難道你又追得我上了?”隻見三人越奔越急,衣襟帶風,連成了一個圓圈,但三人相互間距離始終不變,顯是三人功力相若,誰也不能稍有超越。
賀奇看了一會,轉頭去看壁上所刻圖形,見畫的是一匹駿馬,昂首奔行,腳下雲氣瀰漫,便如是在天空飛行一般。
再細看馬足下的雲氣,隻見一團團雲霧似乎在不斷向前推湧,直如意欲破壁飛出,他看得片刻,內息翻湧,不由自主的拔足便奔。
隨即賀奇強行壓下這種衝動,隻是不存雜念,隨意觀摩牆上圖畫。過了許久,三個老者已經離去,另有四人手執長劍正模仿壁上飛馬的姿式,正在互相擊刺。
這四人出劍狠辣,口中都是念念有詞,誦讀石壁上的口訣注解。一人道:“銀光燦爛,鞍自平穩。”另一人道:“‘照’者居高而臨下,‘白’則皎潔而淵深。”又一人道:“天馬行空,瞬息萬裏。”
第四人道:“李商隱文:‘手為天馬,心為國圖。’韻府:‘道家以手為天馬’,原來天馬是手,並非真的是馬。”
賀奇並不修行,隻是隨意觀看,很快將二十四間石室瀏覽完畢。
“俠客行”一詩共二十四句,即有二十四間石室圖解。按照原著所說,那第五句“十步殺一人”,第十句“脫劍膝前橫”,第十七句“救趙揮金錘”,每一句都是一套劍法。
第六句“千裏不留行”,第七句“事了拂衣去”,第八句“深藏身與名”,每一句都是一套輕身功夫;
第九句“閑過信陵飲”,第十四句“五嶽倒為輕”,第十六句“縱死俠骨香”,則各是一套拳掌之法。
第十三句“三杯吐言諾”,第十八句“意氣素霓生”,第二十句“喧赫大梁城”,則是吐納呼吸的內功。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賀奇對照《俠客行》全文,不由得囧然,這等解釋,有些牽強附會了。不過賀奇自認自己中人之資,並非絕世天才。俠客島這數百人參悟不出來,他也不指望從文字中領悟什麽東西出來。
好在,賀奇有賀奇自己的辦法。
變天擊地大法!
有了催眠侍劍的經驗,他已經是輕車熟路,而這一次是要自我催眠,更加簡單。很快,賀奇便自我催眠完畢。
從這一刻起,賀奇變成了不識字的人。
他從第一間石室開始練起。
在他眼中,圖畫也好,文字也罷,都變成了圖形。
那是一把把長長短短的劍,有的劍尖朝上,有的向下,有的斜起欲飛,有的橫掠欲墮,賀奇一把劍一把劍的瞧將下來,瞧到第十二柄劍時,突然間右肩“巨骨穴”間一熱,有一股熱氣蠢蠢欲動,再看第十三柄劍時,熱氣順著經脈,到了“五裏穴”中,再看第十四柄劍時,熱氣跟著到了“曲池穴”中。
熱氣越來越盛,從丹田中不斷湧將上來。
按照石壁上所繪劍形,內力便自行按著經脈運行,腹中熱氣緩緩散之於周身穴道,
當下自第一柄劍從頭看起,順著劍形而觀,心內存想,內力流動不息,如川之行。從第一柄劍看到第二十四柄時,內力也自“迎香穴”而至“商陽穴”運行了一周。
搞定之後,賀奇又趕到這第一圖中卻隻一個青年書生,並無其他圖形。
看了片刻,覺得圖中人右袖揮出之勢甚是飄逸好看,不禁多看了一會,突然間隻覺得右脅下“淵腋穴”上一動,一道熱線沿著“足少陽膽經”,向著“日月”、“京門”二穴行去。
他心中一喜,再細看圖形,見構成圖中人身上衣褶、麵容、扇子的線條,一筆筆均有貫串之意,當下順著氣勢一路觀將下來,果然自己體內的內息也依照線路運行。
當下尋到了圖中筆法的源頭,依勢練了起來。
這圖形的筆法與世上書畫大不相同,筆劃順逆頗異常法,好在他從來沒學過寫字,自不知不論寫字畫圖,每一筆都該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雖然勾挑是自上而下,曲撇是自右而左,然而均係斜行而非直筆。
這圖形中卻是自下而上、自右向左的直筆甚多,與書畫筆意往往截然相反,拗拙非凡。他可絲毫不以為怪,照樣習練。換作一個學寫過幾十天字的蒙童,便決計不會順著如此的筆路存想了。
圖中筆畫上下倒順,共有八十一筆。
這些劍形或橫或直,或撇或捺,在識字之人眼中,隻是一個字中的一筆,但知道這些字隻是障眼法,真正隱藏其中的是筆畫的體態。
但如今他存了知見障,卻是修煉不成的。
稍微看了一陣,賀奇便離開了第二間石室。
信步走到第三座石室之中。
一踏進石室,便覺風聲勁急,卻是三個勁裝老者展開輕功,正在迅速異常的奔行。這三人奔得快極,隻帶得滿室生風。三人腳下追逐奔跑,口中卻在不停說話,而語氣甚是平靜,足見內功修為都是甚高,竟不因疾馳而令呼吸急促。
隻聽第一個老者道:“這一首‘俠客行’乃大詩人李白所作。但李白是詩仙,卻不是劍仙,何以短短一首二十四句的詩中,卻含有武學至理?”
第二人道:“創製這套武功的才是一位震古爍今、不可企及的武學大宗師。他老人家隻是借用了李白這首詩,來抒寫他的神奇武功。咱們不可太鑽牛角尖,拘泥於李白這首‘俠客行’的詩意。”
第三人道:“紀兄之言雖極有理,但這句‘銀鞍照白馬’,若是離開了李白的詩意,便不可索解。”第一個老者道:“是啊。不但如此,我以為還得和第四室中那句‘颯遝如流星’連在一起,方為正解。解釋詩文固不可斷章取義,咱們研討武學,也不能斷章取義才是。”
隻聽那第二個老者道:“你既自負於這兩句詩所悟比我為多,為何用到輕功之上,卻也不過爾爾,始終追我不上?”
第一個老者笑道:“難道你又追得我上了?”隻見三人越奔越急,衣襟帶風,連成了一個圓圈,但三人相互間距離始終不變,顯是三人功力相若,誰也不能稍有超越。
賀奇看了一會,轉頭去看壁上所刻圖形,見畫的是一匹駿馬,昂首奔行,腳下雲氣瀰漫,便如是在天空飛行一般。
再細看馬足下的雲氣,隻見一團團雲霧似乎在不斷向前推湧,直如意欲破壁飛出,他看得片刻,內息翻湧,不由自主的拔足便奔。
隨即賀奇強行壓下這種衝動,隻是不存雜念,隨意觀摩牆上圖畫。過了許久,三個老者已經離去,另有四人手執長劍正模仿壁上飛馬的姿式,正在互相擊刺。
這四人出劍狠辣,口中都是念念有詞,誦讀石壁上的口訣注解。一人道:“銀光燦爛,鞍自平穩。”另一人道:“‘照’者居高而臨下,‘白’則皎潔而淵深。”又一人道:“天馬行空,瞬息萬裏。”
第四人道:“李商隱文:‘手為天馬,心為國圖。’韻府:‘道家以手為天馬’,原來天馬是手,並非真的是馬。”
賀奇並不修行,隻是隨意觀看,很快將二十四間石室瀏覽完畢。
“俠客行”一詩共二十四句,即有二十四間石室圖解。按照原著所說,那第五句“十步殺一人”,第十句“脫劍膝前橫”,第十七句“救趙揮金錘”,每一句都是一套劍法。
第六句“千裏不留行”,第七句“事了拂衣去”,第八句“深藏身與名”,每一句都是一套輕身功夫;
第九句“閑過信陵飲”,第十四句“五嶽倒為輕”,第十六句“縱死俠骨香”,則各是一套拳掌之法。
第十三句“三杯吐言諾”,第十八句“意氣素霓生”,第二十句“喧赫大梁城”,則是吐納呼吸的內功。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賀奇對照《俠客行》全文,不由得囧然,這等解釋,有些牽強附會了。不過賀奇自認自己中人之資,並非絕世天才。俠客島這數百人參悟不出來,他也不指望從文字中領悟什麽東西出來。
好在,賀奇有賀奇自己的辦法。
變天擊地大法!
有了催眠侍劍的經驗,他已經是輕車熟路,而這一次是要自我催眠,更加簡單。很快,賀奇便自我催眠完畢。
從這一刻起,賀奇變成了不識字的人。
他從第一間石室開始練起。
在他眼中,圖畫也好,文字也罷,都變成了圖形。
那是一把把長長短短的劍,有的劍尖朝上,有的向下,有的斜起欲飛,有的橫掠欲墮,賀奇一把劍一把劍的瞧將下來,瞧到第十二柄劍時,突然間右肩“巨骨穴”間一熱,有一股熱氣蠢蠢欲動,再看第十三柄劍時,熱氣順著經脈,到了“五裏穴”中,再看第十四柄劍時,熱氣跟著到了“曲池穴”中。
熱氣越來越盛,從丹田中不斷湧將上來。
按照石壁上所繪劍形,內力便自行按著經脈運行,腹中熱氣緩緩散之於周身穴道,
當下自第一柄劍從頭看起,順著劍形而觀,心內存想,內力流動不息,如川之行。從第一柄劍看到第二十四柄時,內力也自“迎香穴”而至“商陽穴”運行了一周。
搞定之後,賀奇又趕到這第一圖中卻隻一個青年書生,並無其他圖形。
看了片刻,覺得圖中人右袖揮出之勢甚是飄逸好看,不禁多看了一會,突然間隻覺得右脅下“淵腋穴”上一動,一道熱線沿著“足少陽膽經”,向著“日月”、“京門”二穴行去。
他心中一喜,再細看圖形,見構成圖中人身上衣褶、麵容、扇子的線條,一筆筆均有貫串之意,當下順著氣勢一路觀將下來,果然自己體內的內息也依照線路運行。
當下尋到了圖中筆法的源頭,依勢練了起來。
這圖形的筆法與世上書畫大不相同,筆劃順逆頗異常法,好在他從來沒學過寫字,自不知不論寫字畫圖,每一筆都該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雖然勾挑是自上而下,曲撇是自右而左,然而均係斜行而非直筆。
這圖形中卻是自下而上、自右向左的直筆甚多,與書畫筆意往往截然相反,拗拙非凡。他可絲毫不以為怪,照樣習練。換作一個學寫過幾十天字的蒙童,便決計不會順著如此的筆路存想了。
圖中筆畫上下倒順,共有八十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