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收拾東西,我們明天一早就走。”


    回到事務所,王勿對著馮雪瑤說道。


    馮雪瑤神色還是有些擔憂。


    王勿看出了馮雪瑤的擔憂,過去拍了拍馮雪瑤的肩膀。


    “沒事的雪瑤,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們龍組敢來我就敢殺,麵子已經給過了,如果為了一個東瀛人過來找我麻煩,別說我到時候不給他們麵子,現在最主要的,就是先去峨眉,尋找你母親的下落。”


    “嗯......”


    馮雪瑤倚在王勿的懷裏,輕輕點了點頭......


    雖然已經過去二十年了,但是這件事情在馮雪瑤心裏一直是道坎,現在,就快要到這道坎磨平的時候了......


    第二天......


    洛雨菲送二人上了飛機,一直到飛機遠去,才默默轉頭離開......


    峨眉山(mountemei)位於北緯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誌》雲:“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係成分複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係,有植物3200多種,約占華夏植物物種總數的1/10。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該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曆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鬱氣息。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華夏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對於峨眉山名來曆,眾說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誌蜀誌》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戶,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但為什麽稱之為“峨眉“。其說不一。一說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說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隻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這種說法係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關於峨眉派武術曆史沿革,與少林和武當派有所區別,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是由明初道家張三豐創始。峨眉派的始創則遠遠早於兩派,根據現有史料研究後認為,峨眉武術孕育時間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成型於春秋的戰國,以白猿祖師(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為曆史依據。關於峨眉武術的地域定義,史學界尚有爭議:從廣義上認為,峨眉武術形成於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傳於巴蜀(西南大部)地域範圍內的武術各流派由於相近的地理環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風格和特征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術“相稱,形成為以峨眉山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術派係--峨眉派。


    從理論上講,峨眉派武術是在武術的基礎上形成的,武術則來源於武藝等形式,與社會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聯係,在形成和發展進程中,必然會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地域因素的製約。所以,峨眉武術在孕育期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根深蒂固的巴蜀神巫文化影響,在形成期間益於道家養生行氣之術和佛門內外兼修之精髓,在發展中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熏陶,是數千年來巴蜀各民族的智慧和結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陽間巡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幽穀尋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幽穀尋芳並收藏陽間巡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