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河,古稱平水,位於延安府的北部地區,整體呈東西走向,全長四百餘裏,河麵寬闊、水流湍急,想要渡過、絕非易事!
「弟兄們,把征集來的大小船隻都排列好了,在河麵上拋錨定位,再用繩索進行固定,一定要捆綁的結實點,千萬別被河水衝跑了!」
「這些船隻都是從附近的百姓們手中征集來的,固定的時候注意一點,千萬不要弄壞了,否則要賠銀子的!」
「知道啦!」
……
中午時分,天威軍的工兵營將士們,正在利用船隻、木板、繩索、鐵釘等物品,在水流湍急的大理河上架設浮橋,共計四座。
其餘的天威軍將士們則坐在北岸的空地上休息,一邊吃著幹糧,一邊等待渡河!
秦鋒沒有休息,而是站在河岸邊上,正麵色陰沉的看著一封剛剛收到的書信,信中的主要內容是:寧夏城發生了大規模兵變,情況十分嚴重!
寧夏城是寧夏鎮的中心治所,為何突然發生了大規模兵變呢?
問題就出在寧夏鎮總兵官—賀虎臣身上。
賀虎臣,直隸—保定府人氏,將門出身、武藝不凡,後來從戎入伍,並在軍中步步高升,曆任遊擊、參將、副將等職務……崇禎二年,因其鎮壓流寇有功,被提升為寧夏鎮總兵官,佩征西將軍印!
憑心而論,賀虎臣驍勇善戰,確是一員虎將,可惜其人有兩大性格缺陷:
一是貪財,經常收取賄賂、克扣軍餉,甚至在戰亂中搶奪民財。
二是殘暴,動輒打罵手下將士,被其打死、打殘者眾多。
又貪財、又殘暴,致使賀虎臣雖然身居高位,卻一直不得軍心,手下將士對其生怨者不計其數!
楊鶴上任三邊總督之後,曾想撤掉賀虎臣,另選大將坐鎮寧夏城,奈何賀虎臣出身將門,在朝廷中頗有靠山,根本無法將其撤換,最後隻能不了了之。
………
幾個月前,河套平原大戰的時候,秦鋒判斷出女真、蒙古聯軍要長途奔襲寧夏鎮,於是命人快馬致書賀虎臣,讓其提高警惕、加強防備。
賀虎臣卻認為寧夏鎮北側有八百裏騰格裏大沙漠做為屏障,是不可能受到偷襲的,故而沒有聽從秦鋒的建議,及時加強防備。
結果女真、蒙古聯軍真的長途奔襲而來,趁著寧夏鎮守軍不備,連克四座重要邊城,屠殺軍民兩萬餘人,還搶走了大量的錢財、糧食、牲畜!
按照大明律法:邊將防守不利,致使失陷城池者,輕則流放、重則斬首!
不過嘛,現在的大明朝還有一條比律法更管用的潛規則:財可通神、財可免災!
賀虎臣深知這條官場潛規則,於是將自己多年來搜刮的金銀珠寶全都交給心腹人,讓其前往京師賄賂重臣、疏通關係,同時不斷上奏皇帝,直接顛倒黑白,將疏於防備、失陷城池的罪責全都推給了手下的幾名將領。
結果是,幾名將領成了替罪羔羊,被梟首示眾了,賀虎臣則平安無事,隻罰了一年俸祿,受了一頓訓斥而已。
而保住了性命和官職之後,賀虎臣為了彌補損失,變本加厲的搜刮錢財,甚至連即將出征的將士們的糧餉都不放過,將其貪汙大半!
為了圍剿中原流寇,寧夏鎮集結了一萬八千名將士,全部駐紮在寧夏城附近。
糧餉被貪汙大半,吃不飽肚子、又無銀兩安置家人們將士們徹底憤怒了,於是發動了兵變,並迅速占領了寧夏城,生擒了賀虎臣……
秦鋒為了獲取情報,在西北各個重鎮都安插了大量的耳目,其中便包括寧夏城。
而寧夏城發生兵變之後,安插的木耳目迅速探明了情況
,而後寫了一封書信,用快馬送到了秦鋒手中,這便是事情的全部經過了。
而麵對這一重大事情,秦鋒又做何反應呢?
「來人啊,吹響號角,召集眾將前來議事!」
「遵命……嗚……嗚!」
一聲令下,周圍的幾名親兵立刻取出牛角號,用力的吹了起來,蒼涼的號角聲頓時響徹四方。
片刻之後,聽到號角聲的董天豹、雷大鵬、陸玄丘、項千軍、曹變蛟、祖澤清等人以最快速度來到了秦鋒身邊。
秦鋒沒有廢話,直接將書信傳閱眾人,而眾人看完書信之後,頓時議論了起來。
「該死的賀虎臣,連出征將士的糧餉都敢貪汙,這下闖出大禍了!」
「亂兵如火,一旦蔓延開來,不僅是寧夏鎮,連咱們榆林鎮都會受到牽連的,後果不堪設想啊!」
「立刻上報朝廷,調集兵馬、鎮壓叛亂!」
「路途太遠了,時間上隻怕來不及啊!」
……
按理來說,寧夏城發生了大規模兵變,應該立刻將這件事上報朝廷,而後由朝廷調兵遣將,鎮壓兵變。
問題是,寧夏城距離大明京師足足有兩千四百餘裏,而且中間山川阻隔、道路不太通暢。
簡單計算一下,兵變的消息傳到京師,皇帝和重臣們進行商議,而後下達命令,從各鎮調兵前往鎮壓,至少需要二十幾天時間。
而二十幾天之後,寧夏城的兵變肯定會蔓延開來,
甚至蔓延到整個寧夏鎮!
那個時候,要想將兵變鎮壓下去,可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要打很多大仗、要死很多人,甚至將整個寧夏鎮打成一片廢墟!
有辦法減輕損失嗎?
有,就是不等朝廷的旨意,立刻率軍前往寧夏城,趁著兵變還沒有蔓延開來,將其立刻鎮壓下去,而秦鋒就是這樣打算的,並告訴了一眾將領們,結果遭到了反對!
「大人,按照大明律法:無令興兵,視同謀反,那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啊!」
「大人,還請三思而後行,切莫衝動出兵!」
……
「爾等不必再說了,本副總兵心意已決,立刻率軍前往寧夏城,鎮壓兵變!」
無令出兵的後果,秦鋒自然是知道的,可是權衡利弊之後,還是決定出兵鎮壓叛亂,原因有二,一公一私。
於公來說,不想讓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西北大地,再次陷入連綿不斷的戰火當中。
於私來說,趁著這次鎮壓兵變,可以在寧夏鎮發展自己的勢力,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不容錯過!
打定主意之後,秦鋒開始調兵遣將了:
「馬勇、馬武,立刻挑選八千精銳騎兵,配備三倍的馬匹,攜帶充足的幹糧,再多帶一些旗幟和盔甲,隨本副總兵前往寧夏城,鎮壓兵變!」
「遵命!」
「董天豹、雷大鵬,本副總兵離開之後,大軍由你們二人負責指揮,繼續前往潼關,不得有誤!」
「遵命!」
命令下達之後,眾人各自準備去了。
秦鋒也沒閑著,從行囊中取出筆墨紙硯,用一塊平整的大青石做桌子,附在上麵連寫了兩封書信。
第一封書信,寫給五省總督—楊鶴,告之寧夏城發生兵變,自己率軍前往鎮壓的事情,並請楊鶴補一道手令給自己,讓事情變的合理合法!
第二封書信,寫給內閣首輔—溫體仁,將整件事情詳細告之,請其在朝廷上設法維護自己,以免受人彈劾,並言明事後必有重謝!
接下來,命兩隊親兵以最快的速度將兩封書信送出去
!
兩封書信送了出去,等於有了兩道護身符,可還是不太夠用。
為了安全起見,秦鋒決定再加一道護身符,於是趁著準備出發的間隙,找到了隨軍出征的楚夢溪和葉青竹,並將情況告訴了二人。
「大人,無令興兵,視同謀反,一旦朝廷怪罪下來如何是好?」
「大人,為了安全起見,還是等朝廷的旨意下來,再行出兵吧!」
「寧夏城的情況萬分緊急,一旦兵變蔓延開來,整個西北地區都可能陷入戰火當中,而且會貽誤圍剿中原流寇的大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江山社稷、為了黎民百姓,本副總兵必須立刻出兵,將寧夏城的兵變鎮壓下去才行,至於事後朝廷怪罪的話,那就聽天由命吧!
好了,本副總兵這就出發了,你們兩個照顧好自己!」
說完之後,秦鋒擺出一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架勢,翻身上馬,率領已經準備就緒的八千精銳騎兵,直奔西北方向去了。
而秦鋒的這副架勢和上麵的那番話,都是做給葉青竹看的,更準確的說是做給葉青竹背後的崇禎皇帝看的。
相信崇禎皇帝得知這一情況,肯定不會過於怪罪自己這位大忠臣的,而這便是秦鋒的第三張護身符!
免費閱讀.
「弟兄們,把征集來的大小船隻都排列好了,在河麵上拋錨定位,再用繩索進行固定,一定要捆綁的結實點,千萬別被河水衝跑了!」
「這些船隻都是從附近的百姓們手中征集來的,固定的時候注意一點,千萬不要弄壞了,否則要賠銀子的!」
「知道啦!」
……
中午時分,天威軍的工兵營將士們,正在利用船隻、木板、繩索、鐵釘等物品,在水流湍急的大理河上架設浮橋,共計四座。
其餘的天威軍將士們則坐在北岸的空地上休息,一邊吃著幹糧,一邊等待渡河!
秦鋒沒有休息,而是站在河岸邊上,正麵色陰沉的看著一封剛剛收到的書信,信中的主要內容是:寧夏城發生了大規模兵變,情況十分嚴重!
寧夏城是寧夏鎮的中心治所,為何突然發生了大規模兵變呢?
問題就出在寧夏鎮總兵官—賀虎臣身上。
賀虎臣,直隸—保定府人氏,將門出身、武藝不凡,後來從戎入伍,並在軍中步步高升,曆任遊擊、參將、副將等職務……崇禎二年,因其鎮壓流寇有功,被提升為寧夏鎮總兵官,佩征西將軍印!
憑心而論,賀虎臣驍勇善戰,確是一員虎將,可惜其人有兩大性格缺陷:
一是貪財,經常收取賄賂、克扣軍餉,甚至在戰亂中搶奪民財。
二是殘暴,動輒打罵手下將士,被其打死、打殘者眾多。
又貪財、又殘暴,致使賀虎臣雖然身居高位,卻一直不得軍心,手下將士對其生怨者不計其數!
楊鶴上任三邊總督之後,曾想撤掉賀虎臣,另選大將坐鎮寧夏城,奈何賀虎臣出身將門,在朝廷中頗有靠山,根本無法將其撤換,最後隻能不了了之。
………
幾個月前,河套平原大戰的時候,秦鋒判斷出女真、蒙古聯軍要長途奔襲寧夏鎮,於是命人快馬致書賀虎臣,讓其提高警惕、加強防備。
賀虎臣卻認為寧夏鎮北側有八百裏騰格裏大沙漠做為屏障,是不可能受到偷襲的,故而沒有聽從秦鋒的建議,及時加強防備。
結果女真、蒙古聯軍真的長途奔襲而來,趁著寧夏鎮守軍不備,連克四座重要邊城,屠殺軍民兩萬餘人,還搶走了大量的錢財、糧食、牲畜!
按照大明律法:邊將防守不利,致使失陷城池者,輕則流放、重則斬首!
不過嘛,現在的大明朝還有一條比律法更管用的潛規則:財可通神、財可免災!
賀虎臣深知這條官場潛規則,於是將自己多年來搜刮的金銀珠寶全都交給心腹人,讓其前往京師賄賂重臣、疏通關係,同時不斷上奏皇帝,直接顛倒黑白,將疏於防備、失陷城池的罪責全都推給了手下的幾名將領。
結果是,幾名將領成了替罪羔羊,被梟首示眾了,賀虎臣則平安無事,隻罰了一年俸祿,受了一頓訓斥而已。
而保住了性命和官職之後,賀虎臣為了彌補損失,變本加厲的搜刮錢財,甚至連即將出征的將士們的糧餉都不放過,將其貪汙大半!
為了圍剿中原流寇,寧夏鎮集結了一萬八千名將士,全部駐紮在寧夏城附近。
糧餉被貪汙大半,吃不飽肚子、又無銀兩安置家人們將士們徹底憤怒了,於是發動了兵變,並迅速占領了寧夏城,生擒了賀虎臣……
秦鋒為了獲取情報,在西北各個重鎮都安插了大量的耳目,其中便包括寧夏城。
而寧夏城發生兵變之後,安插的木耳目迅速探明了情況
,而後寫了一封書信,用快馬送到了秦鋒手中,這便是事情的全部經過了。
而麵對這一重大事情,秦鋒又做何反應呢?
「來人啊,吹響號角,召集眾將前來議事!」
「遵命……嗚……嗚!」
一聲令下,周圍的幾名親兵立刻取出牛角號,用力的吹了起來,蒼涼的號角聲頓時響徹四方。
片刻之後,聽到號角聲的董天豹、雷大鵬、陸玄丘、項千軍、曹變蛟、祖澤清等人以最快速度來到了秦鋒身邊。
秦鋒沒有廢話,直接將書信傳閱眾人,而眾人看完書信之後,頓時議論了起來。
「該死的賀虎臣,連出征將士的糧餉都敢貪汙,這下闖出大禍了!」
「亂兵如火,一旦蔓延開來,不僅是寧夏鎮,連咱們榆林鎮都會受到牽連的,後果不堪設想啊!」
「立刻上報朝廷,調集兵馬、鎮壓叛亂!」
「路途太遠了,時間上隻怕來不及啊!」
……
按理來說,寧夏城發生了大規模兵變,應該立刻將這件事上報朝廷,而後由朝廷調兵遣將,鎮壓兵變。
問題是,寧夏城距離大明京師足足有兩千四百餘裏,而且中間山川阻隔、道路不太通暢。
簡單計算一下,兵變的消息傳到京師,皇帝和重臣們進行商議,而後下達命令,從各鎮調兵前往鎮壓,至少需要二十幾天時間。
而二十幾天之後,寧夏城的兵變肯定會蔓延開來,
甚至蔓延到整個寧夏鎮!
那個時候,要想將兵變鎮壓下去,可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要打很多大仗、要死很多人,甚至將整個寧夏鎮打成一片廢墟!
有辦法減輕損失嗎?
有,就是不等朝廷的旨意,立刻率軍前往寧夏城,趁著兵變還沒有蔓延開來,將其立刻鎮壓下去,而秦鋒就是這樣打算的,並告訴了一眾將領們,結果遭到了反對!
「大人,按照大明律法:無令興兵,視同謀反,那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啊!」
「大人,還請三思而後行,切莫衝動出兵!」
……
「爾等不必再說了,本副總兵心意已決,立刻率軍前往寧夏城,鎮壓兵變!」
無令出兵的後果,秦鋒自然是知道的,可是權衡利弊之後,還是決定出兵鎮壓叛亂,原因有二,一公一私。
於公來說,不想讓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西北大地,再次陷入連綿不斷的戰火當中。
於私來說,趁著這次鎮壓兵變,可以在寧夏鎮發展自己的勢力,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不容錯過!
打定主意之後,秦鋒開始調兵遣將了:
「馬勇、馬武,立刻挑選八千精銳騎兵,配備三倍的馬匹,攜帶充足的幹糧,再多帶一些旗幟和盔甲,隨本副總兵前往寧夏城,鎮壓兵變!」
「遵命!」
「董天豹、雷大鵬,本副總兵離開之後,大軍由你們二人負責指揮,繼續前往潼關,不得有誤!」
「遵命!」
命令下達之後,眾人各自準備去了。
秦鋒也沒閑著,從行囊中取出筆墨紙硯,用一塊平整的大青石做桌子,附在上麵連寫了兩封書信。
第一封書信,寫給五省總督—楊鶴,告之寧夏城發生兵變,自己率軍前往鎮壓的事情,並請楊鶴補一道手令給自己,讓事情變的合理合法!
第二封書信,寫給內閣首輔—溫體仁,將整件事情詳細告之,請其在朝廷上設法維護自己,以免受人彈劾,並言明事後必有重謝!
接下來,命兩隊親兵以最快的速度將兩封書信送出去
!
兩封書信送了出去,等於有了兩道護身符,可還是不太夠用。
為了安全起見,秦鋒決定再加一道護身符,於是趁著準備出發的間隙,找到了隨軍出征的楚夢溪和葉青竹,並將情況告訴了二人。
「大人,無令興兵,視同謀反,一旦朝廷怪罪下來如何是好?」
「大人,為了安全起見,還是等朝廷的旨意下來,再行出兵吧!」
「寧夏城的情況萬分緊急,一旦兵變蔓延開來,整個西北地區都可能陷入戰火當中,而且會貽誤圍剿中原流寇的大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江山社稷、為了黎民百姓,本副總兵必須立刻出兵,將寧夏城的兵變鎮壓下去才行,至於事後朝廷怪罪的話,那就聽天由命吧!
好了,本副總兵這就出發了,你們兩個照顧好自己!」
說完之後,秦鋒擺出一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架勢,翻身上馬,率領已經準備就緒的八千精銳騎兵,直奔西北方向去了。
而秦鋒的這副架勢和上麵的那番話,都是做給葉青竹看的,更準確的說是做給葉青竹背後的崇禎皇帝看的。
相信崇禎皇帝得知這一情況,肯定不會過於怪罪自己這位大忠臣的,而這便是秦鋒的第三張護身符!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