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這番話語,讓陽毅陷入了漫長的沉思之中。
陵邑製度,算是陽毅前世修學之時,對劉漢王朝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
與後世君王,乃至於絕大多數封建帝王所不同,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對於‘死亡’的話題,從來都沒有太大的忌諱。
早在劉邦還帶兵馳騁關東之時,其死後安葬所用的長陵,就已經開始建造了。
高皇帝九年,劉邦更是接納了婁敬的建議,下令將關東地區的豪門望族、官員勳貴舉家遷入長安。
與此同時,在長陵附近建造陵邑,用來安置這些關東移民。
劉邦想的很簡單:把官員、豪強舉家遷入長安,方便官員在長安工作不說,也利於長安附近區域的經濟建設。
對外,劉邦也解釋的很合理:我死了之後,就要埋在長陵了,如果沒幾個有頭有臉的人家守靈,那我的麵子還往哪兒擱?
就這樣,一條關乎劉漢王朝國運的製度,便在高皇帝劉邦的親身示範後,順利成為定製。
——漢天子自登基始建陵、邑,廣遷天下豪傑入關中!
而陽毅之所以想到借陵邑之事重歸朝堂,也算是無奈之舉。
——此時的漢室,實在是太窮了些……
別說大興土木了,就連建造都城長安這麽重要的事,都逼得首席工程師陽城延日夜無眠,窮思經費來源!
長安城自高皇帝五年起建,至今過去了足足七年,卻連城牆輪廓都沒完成。
如果按照曆史軌跡,長安城徹底建造完成,更是要等到七年之後的孝惠六年!
都城長安的建造工程,都能因為中央財政匱乏,而硬生生拖十四年,就足以說明此時的漢室,究竟有多窮了。
中央貧窮,自然使得‘無為而治’,成了此時漢室最好的選擇。
但用陽毅的話來說,‘無為而治’,也就意味著啥也不幹;而陽毅要想回歸朝堂,又必須做點什麽。
陵邑製度,便順其自然的,出現在了陽毅腦海當中。
在陽毅看來,有劉邦親自定下的陵邑製度,那無論中央再怎麽沒錢,朝堂再怎麽推崇‘無為而治’,帝陵、陵邑的建造,都勢在必行。
而隻要帝陵、陵邑起建,那就必然需要有人去監督,去負責;陽毅也就有機會染指其中,撈取一些政治聲望。
但季布說的沒錯:帝陵之事最為關鍵的一點,被陽毅遺漏了。
——主要負責這件事的,絕對不可能是什麽小魚小蝦!
甚至就連丞相蕭何,都大概率要掛個名,做理論上的‘主要負責人’。
明白過來這一點,陽毅縱是顧忌親疏,也隻好將家中的事,隱晦的擺在了季布麵前。
“季兄不知,吾長兄去疾,已為家父舉任長樂宮謁者,侍於太後左右……”
“於少府,弟已然無甚助力……”
現在的情況,恐怕季布也能看的清楚:除了那些因為周呂侯呂澤,而早早綁定在呂雉陣營的十幾個人,以及陽毅這個‘劉盈鐵杆’之外,朝中幾乎所有公卿百官,幾乎都在觀望。
準確的說,是沒有人敢輕易下注呂雉、劉盈兩方中的某一方。
就連實際上屬於劉盈陣營的季布,都出於隱藏陣營屬性的考慮,暫時躲在了暗處,明麵上擺出了‘中立’姿態。
“嗯……”
想到這裏,陽毅突然感覺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光點?
“到底是哪裏不對呢……”
就在陽毅苦思冥想之時,季布似是無意,又似是自語的一聲呢喃,終於讓陽毅抓住了那個光點!
“長樂、未央兩宮築造之時,便乃蕭相國為主,陽少府為佐……”
“今少府如此慎重,當乃憚蕭相國為前時之事牽連……”
——蕭何!
——陽城延和蕭何,早有幹聯!
直到此時,陽毅才終於反應過來,陽城延在那次軍議之後,對長子陽去疾做出的安排,究竟是什麽意思了。
陽城延之所以把大兒子陽去疾派到呂雉那邊,又任由陽毅站隊劉盈,恐怕並非是想腳踏兩條船!
一念及此,陽毅頓覺豁然開朗。
陽城延所要的,應該是假裝不知道劉盈、呂雉雙方已經變成了兩個陣營,隻做好本職工作,好置身事外。
在陽毅‘悍跳’皇黨之後,陽城延的中立地位,卻被畫上了疑點。
——兒子都這樣幫劉盈對太後了,陽城延能是中立?
為了避免這樣的想法出現在公卿百官,尤其是太後呂雉的腦海當中,陽城延這才決定把大兒子陽去疾,送去了太後呂雉身旁。
陽城延要的是左右逢源,兩不得罪,兩邊都留點香火情?
錯!
不是兩不得罪,而是兩不相幫!
甚至是假裝不知道這兩方陣營的存在!
“嗬……”
“我說呢……”
之前,陽毅還一直搞不明白:那日軍議,為什麽會輪到自己這個小小的侍郎開口?
即便是在原本的曆史上,中郎將季布這麽個小蝦米,又如何有資格跳出來?
太後受辱,跳出來的為什麽不是其他開國元勳?
國家貧窮,無力開戰,那出頭勸阻的,又為什麽不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臣?
這一下,陽毅徹底明白了。
——滿朝文武百官,包括丞相蕭何,乃至於老爹陽城延在內的所有人,都在裝傻!
所有人都知道呂雉身後的呂氏外戚,在朝堂上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呂雉的太後身份,又使得這個勢力在高皇帝劉邦駕崩之後,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那日軍議,之所以會有原本曆史上的季布、如今這個時間線上的陽毅開口,替劉盈阻止戰爭爆發,其實是外朝刻意為之!
是外朝忌憚呂雉,不敢惹呂氏外戚及利益集團,所以想要讓劉盈去蹚雷,自己好收漁翁之利!
“這麽一想,很多不合理的事,也就能說得通了。”
“比如劉盈‘沒兒子’,前少帝‘壯即有變’,呂氏‘謀逆’之類的……”
想到這裏,陽毅不由疲憊的長歎口氣,目光晦暗的望向季布。
——季布身為劉盈心腹,卻被逼到了不得不裝成‘外朝成員’的地步。
那除了季布之外,還有沒有類似情況的‘同事’呢?
太後呂雉那邊,會不會也有季布這樣,看上去是中立的外朝臣子,實際上卻是呂氏心腹的‘臥底’呢?
甚至於,會不會有人本身是外朝成員,卻假裝成了劉盈的心腹,玩起了雙麵間諜的把戲呢……
陵邑製度,算是陽毅前世修學之時,對劉漢王朝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
與後世君王,乃至於絕大多數封建帝王所不同,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對於‘死亡’的話題,從來都沒有太大的忌諱。
早在劉邦還帶兵馳騁關東之時,其死後安葬所用的長陵,就已經開始建造了。
高皇帝九年,劉邦更是接納了婁敬的建議,下令將關東地區的豪門望族、官員勳貴舉家遷入長安。
與此同時,在長陵附近建造陵邑,用來安置這些關東移民。
劉邦想的很簡單:把官員、豪強舉家遷入長安,方便官員在長安工作不說,也利於長安附近區域的經濟建設。
對外,劉邦也解釋的很合理:我死了之後,就要埋在長陵了,如果沒幾個有頭有臉的人家守靈,那我的麵子還往哪兒擱?
就這樣,一條關乎劉漢王朝國運的製度,便在高皇帝劉邦的親身示範後,順利成為定製。
——漢天子自登基始建陵、邑,廣遷天下豪傑入關中!
而陽毅之所以想到借陵邑之事重歸朝堂,也算是無奈之舉。
——此時的漢室,實在是太窮了些……
別說大興土木了,就連建造都城長安這麽重要的事,都逼得首席工程師陽城延日夜無眠,窮思經費來源!
長安城自高皇帝五年起建,至今過去了足足七年,卻連城牆輪廓都沒完成。
如果按照曆史軌跡,長安城徹底建造完成,更是要等到七年之後的孝惠六年!
都城長安的建造工程,都能因為中央財政匱乏,而硬生生拖十四年,就足以說明此時的漢室,究竟有多窮了。
中央貧窮,自然使得‘無為而治’,成了此時漢室最好的選擇。
但用陽毅的話來說,‘無為而治’,也就意味著啥也不幹;而陽毅要想回歸朝堂,又必須做點什麽。
陵邑製度,便順其自然的,出現在了陽毅腦海當中。
在陽毅看來,有劉邦親自定下的陵邑製度,那無論中央再怎麽沒錢,朝堂再怎麽推崇‘無為而治’,帝陵、陵邑的建造,都勢在必行。
而隻要帝陵、陵邑起建,那就必然需要有人去監督,去負責;陽毅也就有機會染指其中,撈取一些政治聲望。
但季布說的沒錯:帝陵之事最為關鍵的一點,被陽毅遺漏了。
——主要負責這件事的,絕對不可能是什麽小魚小蝦!
甚至就連丞相蕭何,都大概率要掛個名,做理論上的‘主要負責人’。
明白過來這一點,陽毅縱是顧忌親疏,也隻好將家中的事,隱晦的擺在了季布麵前。
“季兄不知,吾長兄去疾,已為家父舉任長樂宮謁者,侍於太後左右……”
“於少府,弟已然無甚助力……”
現在的情況,恐怕季布也能看的清楚:除了那些因為周呂侯呂澤,而早早綁定在呂雉陣營的十幾個人,以及陽毅這個‘劉盈鐵杆’之外,朝中幾乎所有公卿百官,幾乎都在觀望。
準確的說,是沒有人敢輕易下注呂雉、劉盈兩方中的某一方。
就連實際上屬於劉盈陣營的季布,都出於隱藏陣營屬性的考慮,暫時躲在了暗處,明麵上擺出了‘中立’姿態。
“嗯……”
想到這裏,陽毅突然感覺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光點?
“到底是哪裏不對呢……”
就在陽毅苦思冥想之時,季布似是無意,又似是自語的一聲呢喃,終於讓陽毅抓住了那個光點!
“長樂、未央兩宮築造之時,便乃蕭相國為主,陽少府為佐……”
“今少府如此慎重,當乃憚蕭相國為前時之事牽連……”
——蕭何!
——陽城延和蕭何,早有幹聯!
直到此時,陽毅才終於反應過來,陽城延在那次軍議之後,對長子陽去疾做出的安排,究竟是什麽意思了。
陽城延之所以把大兒子陽去疾派到呂雉那邊,又任由陽毅站隊劉盈,恐怕並非是想腳踏兩條船!
一念及此,陽毅頓覺豁然開朗。
陽城延所要的,應該是假裝不知道劉盈、呂雉雙方已經變成了兩個陣營,隻做好本職工作,好置身事外。
在陽毅‘悍跳’皇黨之後,陽城延的中立地位,卻被畫上了疑點。
——兒子都這樣幫劉盈對太後了,陽城延能是中立?
為了避免這樣的想法出現在公卿百官,尤其是太後呂雉的腦海當中,陽城延這才決定把大兒子陽去疾,送去了太後呂雉身旁。
陽城延要的是左右逢源,兩不得罪,兩邊都留點香火情?
錯!
不是兩不得罪,而是兩不相幫!
甚至是假裝不知道這兩方陣營的存在!
“嗬……”
“我說呢……”
之前,陽毅還一直搞不明白:那日軍議,為什麽會輪到自己這個小小的侍郎開口?
即便是在原本的曆史上,中郎將季布這麽個小蝦米,又如何有資格跳出來?
太後受辱,跳出來的為什麽不是其他開國元勳?
國家貧窮,無力開戰,那出頭勸阻的,又為什麽不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臣?
這一下,陽毅徹底明白了。
——滿朝文武百官,包括丞相蕭何,乃至於老爹陽城延在內的所有人,都在裝傻!
所有人都知道呂雉身後的呂氏外戚,在朝堂上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呂雉的太後身份,又使得這個勢力在高皇帝劉邦駕崩之後,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那日軍議,之所以會有原本曆史上的季布、如今這個時間線上的陽毅開口,替劉盈阻止戰爭爆發,其實是外朝刻意為之!
是外朝忌憚呂雉,不敢惹呂氏外戚及利益集團,所以想要讓劉盈去蹚雷,自己好收漁翁之利!
“這麽一想,很多不合理的事,也就能說得通了。”
“比如劉盈‘沒兒子’,前少帝‘壯即有變’,呂氏‘謀逆’之類的……”
想到這裏,陽毅不由疲憊的長歎口氣,目光晦暗的望向季布。
——季布身為劉盈心腹,卻被逼到了不得不裝成‘外朝成員’的地步。
那除了季布之外,還有沒有類似情況的‘同事’呢?
太後呂雉那邊,會不會也有季布這樣,看上去是中立的外朝臣子,實際上卻是呂氏心腹的‘臥底’呢?
甚至於,會不會有人本身是外朝成員,卻假裝成了劉盈的心腹,玩起了雙麵間諜的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