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垣曲縣,地處幽州,接壤雲州,乃是大幽嶺以南,幽州的最後一縣。
幽雲兩州交界之處被一條大瀆曲折貫穿橫隔開來,部分交界處,那條宛如大蟒,盤繞群山的大瀆便成了天然的州界。
大瀆兩側地勢,山峰環繞,山勢臨水一方縱崖陡峭,大瀆沿岸密林蔥鬱,如今雖然已是立秋,不過依舊密布遮掩著江河水麵,密集之處隻能聞其流水潺潺,不可見粼粼水漾。
大瀆隔開的兩座山頭之上,分屬兩州共有的一座鐵索木橋橫架在其間。
此刻橋上有一隊車馬正從雲州地界駕車駛向幽州。
那行人隊伍之中,前後分別有兩騎扈從護持,將一輛尋常馬車護在中間,四騎皆是一身統一黑衣輕甲勁裝,身側配有一柄製式長刀,馬上四人表情淡漠,不時朝著周遭四處漫無目的的隨意打量。
不過目之所及,卻處處是些能夠藏形匿影的地方,隨行的四位扈從氣息深沉如淵,眼眸神光內斂,目光如炬,一看便知乃是修行中人,且修為境界皆是不低。
四人奉兩位百鬼監監執之命護送這輛馬車過境入幽州,一路隨行不得怠慢。
心知肚明的四人自然知道車上那位的身份,正因知其身份,所以更加不敢怠慢,時時刻刻謹言慎行,矜矜業業瞭望守夜。
畢竟百鬼監察使這麽大的官,充其一輩子,也不知能見到幾次。
……
馬車行駛不快,畢竟山路崎嶇,為減少顛簸索性便一路緩行。
車頭前,兩匹健碩駿馬走得閑庭信步,其間另有一匹韁繩不同,背不負輈的孱弱瘦黑老馬,濫竽充數般的夾在中間。
如此一看,馬車行駛緩慢,卻也不知究竟是車中之人受不了顛簸,還是在照顧那匹瘦弱不堪的老黑馬。
馬車隊伍很快便來到了那座橫跨兩州的木橋前的一塊緩地,趕車的馬夫徒然拉了拉手中韁繩,緩緩停下了馬車。
車夫並無修為境界,隻是一個尋常凡人,家中三代都是朝廷譜牒記錄在冊的驅馬人,據說祖上還曾還出過一位人皇麾下從二品鎮軍大將軍的馬弁,曾為行軍扛過麾纛。
如今車夫繼承了老祖宗的本事,十幾年來跋山涉水,趟過羊腸小道,走過舊時妖族遺跡的八尺直道。
因此對於勘山驗路的經驗早已駕輕就熟,正因如此,才會被百鬼監的監執從百業亭抽調過來為監察使趕車。
此刻更是遠遠隔著六七丈的距離,僅憑以往經驗便瞧出了那座木橋的端倪。
車前的兩騎不由分說,一人驅馬上橋,仔細檢查了橋麵的情況,一人停滯在橋頭,看到了一塊三尺破敗,碑底覆滿青苔的殘破石碑,石碑上的刻文早已不可考究,不過從石碑上的雕紋刻畫上,大致可以看出乃是一塊佛碑。
若是一塊佛碑,倒也說的通,畢竟此處與那妖患肆虐的大幽嶺隻隔著一條大瀆,而大幽嶺以東便是界壁照拂不到的妖洲地界了。
曾經的逐妖之變,此處便是當年的一處戰場,盡管千百年過去,當年的一些痕跡幾盡蕩然無存,不過總有一些遺留下來的痕跡不曾被磨滅。
就像木橋前的這塊佛碑,當年靈山在大幽嶺裏裏外外鎮壓了多少所謂的妖魔邪祟,一路上便就留下了多少的佛像石碑。
這些曾經藏著佛門殺伐果斷的經文神通的附著之物,如今神意早已消弭,那些被鎮壓在佛像石碑之下的妖族修士,縱使憑借著強大的妖族體魄,與遠遠長過人族的壽命撐得過十年百年,如今大多數也早已被其中佛門的神通意誌渡化,徒作一杯黃土深掩地下。
但就像樹葉分兩麵,線頭有兩端,終究也有道運好到極致,命不該絕的妖族修士,硬生生熬過了佛像石碑之中佛陀意誌的鎮壓渡化,千百年後破土而出,重見天日,但也隻在少數。
佛碑碑麵有許多糊紙留下的痕跡,並且碑上如今尚貼有一張些許殘破的告示,儼然是把這佛碑當作了一處告示欄使用。
碑前勒馬的黑騎掃了一眼那張告示上的文字,心中思索片刻,大致補全了其中的意思,微微皺了皺眉,隨後目光停在最後“符祥三年春末,幽州將軍府。”幾字落款上。
黑騎調轉馬頭,來到馬車車廂右方窗畔,靠近簾幕,低聲恭敬的對著車內說著什麽。
依稀可聞那黑衣扈從似乎提到了“妖邪出沒”,“禍亂一方”的言語。
另一邊,上橋查探的黑騎也已經回來,對著車夫搖了搖頭,示意以馬車的重量過橋,隻怕會壓垮木橋,隨後便落後了馬車頭馬一個身位,繼續靜默護持在馬車左前方,不再言語。
駕車車夫聞言,隻得如實向車內之人稟告。
半響之後,馬車的簾幕被一隻略顯幹枯的手掌掀開,一位灰藍衣袍的山羊胡老者緩緩下了馬車,來到那兩匹健碩駿馬身前,順了順中間孱弱瘦馬的鬃毛。
老者一麵解開係在車輈上的韁繩,一麵對著那四騎以及車夫道:“馬車過不去,那就送到這兒吧,你們回吧,如此也好,再這麽慢吞吞耽擱下去,隻怕老頭子我少不了又是一遭臭罵,唉,勞累命,難做啊,難做……”
老者一臉的愁容,一麵無所顧忌的抱怨,一麵牽著瘦馬朝那木橋上走去。
那馬車旁的四騎扈從與那車夫聞言,連忙下馬,五人對於老者的安排自然沒有絲毫異議,便對著老者作揖辭別,口中齊道大人慢走。
五人一揖到底,久久不曾起身,前方老者剛走幾步,突然腳步一頓,躊躇猶豫半響,隨即臉色莫明有些窘迫。
卻見老者有些尷尬的轉身,一隻手揣在懷裏四處摸索,半響沒摸出個所以然來,便赧然一笑,伸手虛抬,道:“甭拜了,咱不興那一套,打個商量?”
立在老者身前的那位甲士連忙上前,恭敬頷首作揖道:“大人請吩咐。”
老者笑著擺擺手,扶起甲士手臂,和顏悅色道:“嗯?都是同僚,吩咐個啥,老頭子我最近手頭有點緊,兄弟若能借我點盤纏,往後待我返回雲州自然會送還你一份不小機緣,如何?”
老者眼前那甲士本是編外入調不久,從前隻是聽百鬼監監執老人說起過那些他們高攀不起的大人們,哪裏能夠想象如今此刻眼前這般景象。
甲士受寵若驚,後撤一步,拜得更加恭敬,頷首低眉連忙道:“大人哪裏的話,能助大人是我等福分,哪敢奢求回報。”
話音落下,甲士告罪一聲,隨即轉身,以眼神示意四人。
……
馬車漸行漸遠,很快就被山野中的樹葉林木遮掩,灰藍衣袍老者看了看手中自四位下屬“搜刮”而來的四片金葉子,以及若幹碎銀。
老者望向馬車沒入的那片山叢樹海,空氣中揚起的塵埃緩緩飄蕩搖曳,陽光依稀著幾片淺淡浮雲,透過山間野徑忽爍熒熒。
掂了掂手中錢袋的分量,老者眉眼含笑,收袋入袖,口中輕聲喃喃:“小子上道。”
老者牽起瘦馬,走了兩步,隨後突然轉身解下了瘦馬身上的韁繩,摸著馬脖子道:“老家夥,老夫帶著你,騎你又不讓騎,老夫自己禦風而行,你又追不上,幹脆你就自己在山裏四處逛逛吃吃草吧。”
說罷,老者便拍了拍馬屁股,老馬卻紋絲不動,隻是轉頭盯著他不懷好意的嘶鳴一聲。
老者猶豫片刻,歎息一聲,心疼的從芥子物中拿出兩壺百濁釀掛在老馬脖子上。
隨後,轉過頭去,罵道:“趁老夫還沒改主意,趕緊滾!”
馬蹄疾馳如雷,老者趕緊回頭,隻看到歡快揚起的塵土。
“……”
……
……
破佛碑前,突兀刮起一陣旋風,旋風卷起石碑上那張不知是被晨霧地氣,還是秋雨白頭霜所蝕的告示,朝橋的另一頭掠去。
————————
過了鐵索木橋,直直向西而行,有四座環繞而成的山峰阻擋去往幽州曲縣的官道,四座山峰環口如袋,聖洲朝廷勘山立碑於此,名喚“口袋山”。
口袋山方圓百裏,人煙罕跡,四座主峰山腳皆有一座佛廟,《幽州山水地理誌》中詳盡記載了幽州地界無論大小的所有佛廟位置,承建年月,甚至於精準到了時刻毫秒。
這些如今早已苔橫上階綠,佛像神韻去之八九,甚至大部分已淪為殘垣斷壁的佛廟,荒廢已久。
山坳其中一處破敗佛廟前,有白衣青年手執一本聽雨樓翻印的《幽州山水地理誌》正不斷勘驗。
隨後地理誌中突現一本不厚的小冊子,青年皺眉翻開注有“小閣藏春”名頭的封麵……
青年著一身質地不俗的羽白長袍,其中衣襟袖口流晶逸彩,細看之下,似有金絲勾勒雲紋異獸。
他的背後一截做工極為細致的劍柄極為靚眼,原來是他背負一把通體墨黑的木製長劍。
青年此刻眉眼濃愁,那張工畫大家也雕琢不出的飄渺俊逸麵容,如今早已成為雲州各大錦繡閨閣少女們衣裝銅鏡前必掛畫像。
現如今,修行界中這位同劍閣首徒問道於劍,一身劍氣同樣不輕的白衣劍仙,早已成為年輕一輩口中道不盡的綽約風流。
當然,更有大家閨秀們果真人手一冊的《小閣藏春》之中,九方之名赫然在列,自然更離不開見縫插針聽雨樓中,刊杏坊日夜操勞的點評天下正道幾大青年才俊,倚照修為境界與年歲相貌所作的九字點睛。
評語出自書香門第,當世最為叛經離道的一位讀書人。
聖洲一界文脈承自靈州孔聖廟,若要給各州一句點評,劍氣長存唯雲州,劍閣劍仙乃是一洲劍修當仁不讓的骨梁所在,當屬肝膽俠義最風流。
而世間文運半數匯聚於靈州,孔聖廟荀家,聖人之後,世間起民開智,教化功勞最大,得文運者更是有大半被其囊括。
至於聽雨樓中,為《小閣藏春》做評的那位讀書人身有功名卻不去做官,正是出自靈州孔聖廟荀家聖人之後,如今自號扉墨先生,屈尊做了聽雨樓一位點睛筆杆子。
曾膽大妄為的為紫紗坊舞絕坊主過一首閨閣詩,不曾想不僅沒有唐突佳人,反而被其欣然接受。
要知道,荀家雖說乃是一洲文運所在,但在當時,當家主聽聞此事之後,卻依舊隻能下令為自家的不肖子孫提前備好一副棺材。
荀家道理與拳並重,其聲勢比之各大山門宗派同樣絲毫不弱,然而他們遇上的是同重嶽門杠了幾百年也沒個所謂的紫紗坊,尤其還是一位上境的坊主,與仙子講道理?
修行界中隻怕無人不知紫紗坊舞絕坊主素來以脾氣火爆著稱,紫紗坊三絕技之一的千愁思,以及這位坊主的紫灩琉璃裙下不知收了多少此類不知天高地厚之徒。
然而這位扉墨先生不僅相安無事,甚至事後還得了紫紗坊的一塊坊主令,可隨意出入紫紗坊,倒是叫當日等著看年輕書生笑話的好一眾人等瞠目結舌。
這樣一位來頭極大,名聲爭議極大讀書人所作的點評,似乎正好順了不管是大家閨秀還是那些好事看客們的口味。
九方評語寥寥數語,可以說平平無奇,甚至意思有些過於通俗,與那江湖話本小說無異。
那《小閣藏春》扉頁有兩行清秀小楷,乃是“指點萬裏江山,勘評人間風流”依次排開。
翻開小冊子,依次是畫像,人物誌與那多半憑空而來卻繪聲繪色煞有介事的風流平生事跡。
最後點睛卻是虎頭蛇尾,混若調侃的“修為高,劍術好,模樣俏。”九字。
九方輕笑一聲,合上地理誌,收入芥子物中。
“字寫的不錯。”
幽雲兩州交界之處被一條大瀆曲折貫穿橫隔開來,部分交界處,那條宛如大蟒,盤繞群山的大瀆便成了天然的州界。
大瀆兩側地勢,山峰環繞,山勢臨水一方縱崖陡峭,大瀆沿岸密林蔥鬱,如今雖然已是立秋,不過依舊密布遮掩著江河水麵,密集之處隻能聞其流水潺潺,不可見粼粼水漾。
大瀆隔開的兩座山頭之上,分屬兩州共有的一座鐵索木橋橫架在其間。
此刻橋上有一隊車馬正從雲州地界駕車駛向幽州。
那行人隊伍之中,前後分別有兩騎扈從護持,將一輛尋常馬車護在中間,四騎皆是一身統一黑衣輕甲勁裝,身側配有一柄製式長刀,馬上四人表情淡漠,不時朝著周遭四處漫無目的的隨意打量。
不過目之所及,卻處處是些能夠藏形匿影的地方,隨行的四位扈從氣息深沉如淵,眼眸神光內斂,目光如炬,一看便知乃是修行中人,且修為境界皆是不低。
四人奉兩位百鬼監監執之命護送這輛馬車過境入幽州,一路隨行不得怠慢。
心知肚明的四人自然知道車上那位的身份,正因知其身份,所以更加不敢怠慢,時時刻刻謹言慎行,矜矜業業瞭望守夜。
畢竟百鬼監察使這麽大的官,充其一輩子,也不知能見到幾次。
……
馬車行駛不快,畢竟山路崎嶇,為減少顛簸索性便一路緩行。
車頭前,兩匹健碩駿馬走得閑庭信步,其間另有一匹韁繩不同,背不負輈的孱弱瘦黑老馬,濫竽充數般的夾在中間。
如此一看,馬車行駛緩慢,卻也不知究竟是車中之人受不了顛簸,還是在照顧那匹瘦弱不堪的老黑馬。
馬車隊伍很快便來到了那座橫跨兩州的木橋前的一塊緩地,趕車的馬夫徒然拉了拉手中韁繩,緩緩停下了馬車。
車夫並無修為境界,隻是一個尋常凡人,家中三代都是朝廷譜牒記錄在冊的驅馬人,據說祖上還曾還出過一位人皇麾下從二品鎮軍大將軍的馬弁,曾為行軍扛過麾纛。
如今車夫繼承了老祖宗的本事,十幾年來跋山涉水,趟過羊腸小道,走過舊時妖族遺跡的八尺直道。
因此對於勘山驗路的經驗早已駕輕就熟,正因如此,才會被百鬼監的監執從百業亭抽調過來為監察使趕車。
此刻更是遠遠隔著六七丈的距離,僅憑以往經驗便瞧出了那座木橋的端倪。
車前的兩騎不由分說,一人驅馬上橋,仔細檢查了橋麵的情況,一人停滯在橋頭,看到了一塊三尺破敗,碑底覆滿青苔的殘破石碑,石碑上的刻文早已不可考究,不過從石碑上的雕紋刻畫上,大致可以看出乃是一塊佛碑。
若是一塊佛碑,倒也說的通,畢竟此處與那妖患肆虐的大幽嶺隻隔著一條大瀆,而大幽嶺以東便是界壁照拂不到的妖洲地界了。
曾經的逐妖之變,此處便是當年的一處戰場,盡管千百年過去,當年的一些痕跡幾盡蕩然無存,不過總有一些遺留下來的痕跡不曾被磨滅。
就像木橋前的這塊佛碑,當年靈山在大幽嶺裏裏外外鎮壓了多少所謂的妖魔邪祟,一路上便就留下了多少的佛像石碑。
這些曾經藏著佛門殺伐果斷的經文神通的附著之物,如今神意早已消弭,那些被鎮壓在佛像石碑之下的妖族修士,縱使憑借著強大的妖族體魄,與遠遠長過人族的壽命撐得過十年百年,如今大多數也早已被其中佛門的神通意誌渡化,徒作一杯黃土深掩地下。
但就像樹葉分兩麵,線頭有兩端,終究也有道運好到極致,命不該絕的妖族修士,硬生生熬過了佛像石碑之中佛陀意誌的鎮壓渡化,千百年後破土而出,重見天日,但也隻在少數。
佛碑碑麵有許多糊紙留下的痕跡,並且碑上如今尚貼有一張些許殘破的告示,儼然是把這佛碑當作了一處告示欄使用。
碑前勒馬的黑騎掃了一眼那張告示上的文字,心中思索片刻,大致補全了其中的意思,微微皺了皺眉,隨後目光停在最後“符祥三年春末,幽州將軍府。”幾字落款上。
黑騎調轉馬頭,來到馬車車廂右方窗畔,靠近簾幕,低聲恭敬的對著車內說著什麽。
依稀可聞那黑衣扈從似乎提到了“妖邪出沒”,“禍亂一方”的言語。
另一邊,上橋查探的黑騎也已經回來,對著車夫搖了搖頭,示意以馬車的重量過橋,隻怕會壓垮木橋,隨後便落後了馬車頭馬一個身位,繼續靜默護持在馬車左前方,不再言語。
駕車車夫聞言,隻得如實向車內之人稟告。
半響之後,馬車的簾幕被一隻略顯幹枯的手掌掀開,一位灰藍衣袍的山羊胡老者緩緩下了馬車,來到那兩匹健碩駿馬身前,順了順中間孱弱瘦馬的鬃毛。
老者一麵解開係在車輈上的韁繩,一麵對著那四騎以及車夫道:“馬車過不去,那就送到這兒吧,你們回吧,如此也好,再這麽慢吞吞耽擱下去,隻怕老頭子我少不了又是一遭臭罵,唉,勞累命,難做啊,難做……”
老者一臉的愁容,一麵無所顧忌的抱怨,一麵牽著瘦馬朝那木橋上走去。
那馬車旁的四騎扈從與那車夫聞言,連忙下馬,五人對於老者的安排自然沒有絲毫異議,便對著老者作揖辭別,口中齊道大人慢走。
五人一揖到底,久久不曾起身,前方老者剛走幾步,突然腳步一頓,躊躇猶豫半響,隨即臉色莫明有些窘迫。
卻見老者有些尷尬的轉身,一隻手揣在懷裏四處摸索,半響沒摸出個所以然來,便赧然一笑,伸手虛抬,道:“甭拜了,咱不興那一套,打個商量?”
立在老者身前的那位甲士連忙上前,恭敬頷首作揖道:“大人請吩咐。”
老者笑著擺擺手,扶起甲士手臂,和顏悅色道:“嗯?都是同僚,吩咐個啥,老頭子我最近手頭有點緊,兄弟若能借我點盤纏,往後待我返回雲州自然會送還你一份不小機緣,如何?”
老者眼前那甲士本是編外入調不久,從前隻是聽百鬼監監執老人說起過那些他們高攀不起的大人們,哪裏能夠想象如今此刻眼前這般景象。
甲士受寵若驚,後撤一步,拜得更加恭敬,頷首低眉連忙道:“大人哪裏的話,能助大人是我等福分,哪敢奢求回報。”
話音落下,甲士告罪一聲,隨即轉身,以眼神示意四人。
……
馬車漸行漸遠,很快就被山野中的樹葉林木遮掩,灰藍衣袍老者看了看手中自四位下屬“搜刮”而來的四片金葉子,以及若幹碎銀。
老者望向馬車沒入的那片山叢樹海,空氣中揚起的塵埃緩緩飄蕩搖曳,陽光依稀著幾片淺淡浮雲,透過山間野徑忽爍熒熒。
掂了掂手中錢袋的分量,老者眉眼含笑,收袋入袖,口中輕聲喃喃:“小子上道。”
老者牽起瘦馬,走了兩步,隨後突然轉身解下了瘦馬身上的韁繩,摸著馬脖子道:“老家夥,老夫帶著你,騎你又不讓騎,老夫自己禦風而行,你又追不上,幹脆你就自己在山裏四處逛逛吃吃草吧。”
說罷,老者便拍了拍馬屁股,老馬卻紋絲不動,隻是轉頭盯著他不懷好意的嘶鳴一聲。
老者猶豫片刻,歎息一聲,心疼的從芥子物中拿出兩壺百濁釀掛在老馬脖子上。
隨後,轉過頭去,罵道:“趁老夫還沒改主意,趕緊滾!”
馬蹄疾馳如雷,老者趕緊回頭,隻看到歡快揚起的塵土。
“……”
……
……
破佛碑前,突兀刮起一陣旋風,旋風卷起石碑上那張不知是被晨霧地氣,還是秋雨白頭霜所蝕的告示,朝橋的另一頭掠去。
————————
過了鐵索木橋,直直向西而行,有四座環繞而成的山峰阻擋去往幽州曲縣的官道,四座山峰環口如袋,聖洲朝廷勘山立碑於此,名喚“口袋山”。
口袋山方圓百裏,人煙罕跡,四座主峰山腳皆有一座佛廟,《幽州山水地理誌》中詳盡記載了幽州地界無論大小的所有佛廟位置,承建年月,甚至於精準到了時刻毫秒。
這些如今早已苔橫上階綠,佛像神韻去之八九,甚至大部分已淪為殘垣斷壁的佛廟,荒廢已久。
山坳其中一處破敗佛廟前,有白衣青年手執一本聽雨樓翻印的《幽州山水地理誌》正不斷勘驗。
隨後地理誌中突現一本不厚的小冊子,青年皺眉翻開注有“小閣藏春”名頭的封麵……
青年著一身質地不俗的羽白長袍,其中衣襟袖口流晶逸彩,細看之下,似有金絲勾勒雲紋異獸。
他的背後一截做工極為細致的劍柄極為靚眼,原來是他背負一把通體墨黑的木製長劍。
青年此刻眉眼濃愁,那張工畫大家也雕琢不出的飄渺俊逸麵容,如今早已成為雲州各大錦繡閨閣少女們衣裝銅鏡前必掛畫像。
現如今,修行界中這位同劍閣首徒問道於劍,一身劍氣同樣不輕的白衣劍仙,早已成為年輕一輩口中道不盡的綽約風流。
當然,更有大家閨秀們果真人手一冊的《小閣藏春》之中,九方之名赫然在列,自然更離不開見縫插針聽雨樓中,刊杏坊日夜操勞的點評天下正道幾大青年才俊,倚照修為境界與年歲相貌所作的九字點睛。
評語出自書香門第,當世最為叛經離道的一位讀書人。
聖洲一界文脈承自靈州孔聖廟,若要給各州一句點評,劍氣長存唯雲州,劍閣劍仙乃是一洲劍修當仁不讓的骨梁所在,當屬肝膽俠義最風流。
而世間文運半數匯聚於靈州,孔聖廟荀家,聖人之後,世間起民開智,教化功勞最大,得文運者更是有大半被其囊括。
至於聽雨樓中,為《小閣藏春》做評的那位讀書人身有功名卻不去做官,正是出自靈州孔聖廟荀家聖人之後,如今自號扉墨先生,屈尊做了聽雨樓一位點睛筆杆子。
曾膽大妄為的為紫紗坊舞絕坊主過一首閨閣詩,不曾想不僅沒有唐突佳人,反而被其欣然接受。
要知道,荀家雖說乃是一洲文運所在,但在當時,當家主聽聞此事之後,卻依舊隻能下令為自家的不肖子孫提前備好一副棺材。
荀家道理與拳並重,其聲勢比之各大山門宗派同樣絲毫不弱,然而他們遇上的是同重嶽門杠了幾百年也沒個所謂的紫紗坊,尤其還是一位上境的坊主,與仙子講道理?
修行界中隻怕無人不知紫紗坊舞絕坊主素來以脾氣火爆著稱,紫紗坊三絕技之一的千愁思,以及這位坊主的紫灩琉璃裙下不知收了多少此類不知天高地厚之徒。
然而這位扉墨先生不僅相安無事,甚至事後還得了紫紗坊的一塊坊主令,可隨意出入紫紗坊,倒是叫當日等著看年輕書生笑話的好一眾人等瞠目結舌。
這樣一位來頭極大,名聲爭議極大讀書人所作的點評,似乎正好順了不管是大家閨秀還是那些好事看客們的口味。
九方評語寥寥數語,可以說平平無奇,甚至意思有些過於通俗,與那江湖話本小說無異。
那《小閣藏春》扉頁有兩行清秀小楷,乃是“指點萬裏江山,勘評人間風流”依次排開。
翻開小冊子,依次是畫像,人物誌與那多半憑空而來卻繪聲繪色煞有介事的風流平生事跡。
最後點睛卻是虎頭蛇尾,混若調侃的“修為高,劍術好,模樣俏。”九字。
九方輕笑一聲,合上地理誌,收入芥子物中。
“字寫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