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漸急,照明的火盆之中火焰在夜風的吹襲之下不斷的搖曳。


    木柴燃燒發出劈啪的輕響聲,伴隨著陣陣的蟲鳴聲傳入了陳望的耳中。


    陳望身穿著赤色的箭衣,手持著木棍撥弄著身前早已經熄滅了的篝火。


    空氣之中仍舊是那一股難聞至極的血腥味,停口鎮外死傷者以千計,血水幾乎染紅了兩水。


    白日紛爭和血腥的片段,不時仍然在陳望的腦海之中閃過。


    這麽久以來,他一直故意去忽略一些,讓自己不去想多想。


    但是今天白日所見的情形,卻讓他難以靜下心來,沒有辦法去不想。


    都說清末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明末之時,明廷所需要麵對的困境不遑多讓。


    外有北虜之禍,內有天災民變,沿海倭寇之亂雖消,但多地仍有海盜西夷。


    回憶起記憶之中的明朝,永遠繞不開一個話題。


    這個話題,便是天災。


    明朝末年,正處於小冰河時期最為寒冷,影響最為深重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甚至連廣東等靠近熱帶地方都狂降暴雪。


    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從萬曆十三年開始逐漸變得明顯了起來,到萬曆二十八年前後驟然開始加劇。


    萬曆四十八年間,有災荒記錄的占了二十五年,越往後推,災荒越是頻繁和劇烈。


    而到了崇禎登基之後,災變徹底達到了頂峰。


    崇禎共有十七年,十七年間,連年災荒,未有一刻停止。


    接踵而至的天災、不斷的加派、肆虐的流寇、腐朽的官僚,最終徹底摧垮了明朝本就脆弱的財政。


    就是在科技發達的後世,天災仍然能夠造成巨大的破壞,更何況是連來往通訊都要靠快馬加鞭傳遞的此世。


    正是因為天災,才使得明末之時的起義軍,不同於其他曆朝曆代的起義軍。


    無論是秦末之時的陳勝吳廣、還是西漢的綠林赤眉、東漢之時的黃巾黑山等眾。


    還是隋末的杜伏威瓦崗,唐末之時的龐勳王仙芝,元末明初之時朱元璋、陳友諒等人。


    他們在發動起義之後積蓄到了一定的力量之後,第一時間便會立即割據一方,而後對抗官府、對抗朝廷。


    但是明末之時,因為連年不斷的天災人禍,陝西、山西等地早已經是千瘡百孔。


    更為嚴重的是,這個時候明朝雖然衰弱,雖然腐朽,但是實力仍舊強橫。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在後世看來有諸多的弊病,引發了許多的其他問題。


    但是沒有人可以否認,正是因為張居正的改革才為這個大明這個老大的帝國再度續上了新鮮的血脈,使得其再度強盛了起來。


    萬曆三大征,消耗了明朝國庫大量的錢糧,雖使得明庭變得虛弱了起來。


    但是同時也養出了一批名將,也養出了一大批的精銳敢戰之兵。


    明軍的戰力並不差,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一將無能而累死三軍。


    譬如楊鎬,他先是在朝鮮帶領著明朝的得勝之軍圍困蔚山,在巨大的優勢之下,卻因為敵軍援軍到來,心中驚懼還未接戰,竟然就率先逃亡。


    而後又在薩爾滸擔任統帥,葬送了北方明軍四萬餘名精銳,上百名將校,明朝和後金之間的攻守之勢就此改易。


    但即便是連連的戰敗,不斷的消耗,但大明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仍然是一棟巍峨的大廈。


    明軍仍然還有大量的精銳,九邊的明軍雖然已經走了下坡路,但是仍然具備著一定的戰鬥力。


    陝西、山西兩地雖亂,但是延綏鎮、大同鎮、寧夏鎮、固原鎮、山西鎮五處九邊重鎮皆在兩地。


    明軍軍力鼎盛,相比於缺少衣甲的義軍來說,戰力不可謂不強橫。


    割據就是死路一條,不僅無險可守,而且山西和陝西兩地早已糜爛,占下來也沒有什麽用處。


    所以為了求活覓食,為了躲避官兵,明末之時的農民起義軍隻能是不斷的轉戰,不斷的流竄於各地,劫掠地方。


    為了對抗官兵,隻能不斷的裹挾的地方的民眾,以人海戰術來對抗,來養蠱的辦法來培訓兵員。


    而正是因為如此惡性的循環,在他們勢力逐漸強大之後,甚至在覆滅了明朝之後,卻仍然還沒有從流竄作戰的老思想之中轉變過來,為自己其後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所謂的流寇,在一開始隻不過是不想再吃樹皮,不想再吃草根,不想再忍饑挨餓,想要吃上一頓飽飯的饑民罷了,他們甚至沒有想過去吃米麵。


    但是那些廟堂之上的那些高高在上,養尊處優的老爺根本就不在意他們的死活。


    民變爆發,他們聚集在一起,打開了官倉吃上了米麵,一路對抗官兵,為的隻是一條活路。


    你沒有辦法去譴責他們,他們一開始並沒有錯,因為他們也隻不過是想要爭一條活路罷了。


    隻是在後麵局勢逐漸失控,不斷的變化,有的人不僅吃上了米,還吃到了肉,他們嚐到了血肉的滋味。


    血肉的滋味太過於美味,美味到他們忘記了當初為什麽揭竿而起,忘記了當初的的承諾。


    他們不願意再去吃米,再去吃麵,再去吃那些草根和樹皮。


    被調集前去平叛的那些遵紀守法的明軍一開始也沒有錯,他們隻是聽從國家的命令,聽從上官的軍令,前來平滅四處劫掠的賊匪,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秩序。


    他們身處社會的底層,很多營兵忍饑挨餓,過的比流寇甚至都還慘。


    他們原先也不過隻是一群升鬥小民罷了,他們根本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他們所求的,也不過隻是活著。


    活著是最簡單的事,但卻又是最難的事……


    陳望放下了手中的木棍,看著身前已經熄滅的篝火堆,凝視著火堆之中一塊即將燃燒將盡的木炭。


    曹文詔的存活使得陝西的局勢發生了不小的變動,後麵的很多事情都被遮上了一層迷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起明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小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小明並收藏風起明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