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錦書道德論
“今天說第十二章,這小段話的斷句上基本不會產生什麽爭議。”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對於此章,要聯係到當時實際,就容易看懂了。下麵我也是先通譯一遍。”
“五顏六色(各種顏色)的旌旗招展同時舞動,令人目不暇接。當旗幟亂舞失去聯絡與指揮的功效而導致(士兵們無從行動,不知該聽哪個的好),就如同眼盲般看不到一般的結果。
(一窩瘋)一堆人到處馳騁而進行田獵,隻是追求圍獵野獸的快感,而不是為了食物,這樣的行為使得人的心變得狂妄自大。
珍貴的難以得到的貨物財寶,讓人的行為為之而發生了改變(與平時不同),去行竊或搶劫。
各種美味讓人的口舌得到滿足。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讓人聽不清何意。
所以聖人的治理這些缺點的方法,實實在在地填飽肚子就行,而不是追求這些看上去美麗無比卻華而不實的事物。簡而言之,舍棄虛妄的而使用實在的。”
靜待秦深記錄好筆記,秦無敵繼續往下說道:“對於那時候王候勳爵等貴族的奢靡生活,李師是持反對意見的。李師看到了功勳貴族們的聲色犬馬般的生活,詳細地描述了出來。
首先是對他們的出行方式的不認同。貴族們外出田獵,每人打著一個旗號,於是各色各式的旗幟就顯得混亂不堪。偏偏還經常借著練兵團戰的名義,卻是為了滿足私欲互相炫耀而已。
這樣盲目地浪費時間與精力,李師是不認同的。眾多之人圍獵弱小的動物,反而容易造成狂妄自大的心態,遇到狡猾的強敵之時就容易中伏了。
當圍獵到比較珍貴稀奇的獵物,貴族們還會互相牽製,相互之間還暗中下絆子,妨礙對方而搶到獵物與功勞。說得好聽這是競爭,但實際出戰的時候,那會不會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李師覺得這樣反而會消磨相互間的信任,而且可能會在戰爭中貽誤戰機。
田獵遊玩過後,貴族們紮營安寨休息的情況,李師也是極為厭惡的。美味的食物佳肴配上好酒珍釀,讓人滿足了口腹之欲。而真正的戰爭之時,怎麽可能有這種悠閑的情況。更令李師反感的是,貴族們還配以歌舞糜音,大搞宴席。其聲音吵雜估計連敵人襲來都聽不見了。
所以李師在文中勸解道,上古聖賢之人治理之下,田獵是為了獲取食物帶回城內儲備,為大家不受餓而尋找生存口糧。而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追求華麗的感觀,炫耀武力隻是中看不中用的銀鑞槍頭,沒有什麽實際效果。
最後,李師總結到,大家要拋棄去掉這些奢靡的習慣,仿效聖人講求務實簡樸的生活方式。這才是對的,可取的田獵之道。”
秦無敵把全篇分析通透之後,還接著繼續往下說著。
“本篇描述一個連貫的事件,那就是貴族們喜歡的田獵活動,以此來作為警醒與告誡。
從中不難看出,李師生活的大周,那時候至少貴族們的生活是富裕的,過著衣食不缺,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並把田獵作為了娛樂節目。
而貴族們的這些奢靡之風氣,與李師所奉行的儉樸之德是剛好相反的。為何李師要提倡節儉呢?
從之前的第五篇可以感受得到,李師看到還有眾多的百姓民眾像芻狗一般生活著,他們的基本溫飽都得不得保障。這就與貴族們的奢靡生活形成了兩個極端。
觀史為鑒,當極端不斷積累,導致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原本的平衡穩定的格局就會被打破。
所以李師提倡貴族們節儉,大概就是為了平和兩個極端階級的衝突,化解這最尖銳的矛盾。”
“以上,就是我對整篇文章的基本分析了。接下來,給你布置一個課後作業吧。
作為一個領主,你認為李師所提倡的去彼取此,究竟好不好?這條倡議是否要在你的領地推行開來?”
思索著師父留給自己的問題,秦深來到了小草堂中。
這兩個問題乍一看是十分簡單,但細細思索,秦深發覺十分難以回答。
坐在石凳上,秦深陷入了沉思之中。
瓊尼與陳曉曉十分默契沒有去打擾思考問題的秦深,彼此之間的眼神交流之後,甚至連為秦深續杯的動作都是格外地輕柔。
秦無敵留給秦深的作業對目前的秦深來說是一道難題,這更像是秦無敵對秦深的考驗。
畢竟沒有真正接管領主,秦深既沒管理經驗,也無實踐時間。隻憑這小篇文字,要進行作答,確實不易。
回答好,還是回答不好。就首先要弄明白何為師祖所提倡的去彼取此。
師祖所謂儉樸,就是舍棄虛妄的而使用實在的。這是師父總結的內容。
師祖文中所述之虛妄大致就是文中提到的盲目、心狂、行妨、口爽、耳聾。
盲目則色不可察,心狂則躁動不安,行妨則手足互殘,口爽則舌齒難控,耳聾則鳴不得知。
那麽去彼,則是將以上虛妄之症狀丟棄舍去。
那麽取此,是取何為實在?
師祖所謂的聖人之舉措,就隻是為了治腹,而不是為了看。田獵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飽吃一頓。而貴族們則是為了這一頓,把田獵弄得繁複無比。
所以師祖的取此,就是直奔目的而去的意思。
所以師父授課總結的儉樸,與師祖所取之簡樸,還是有所區別的。
秦深折了根樹枝,默默將自己所悟的道在地上寫了出來。
簡樸、儉樸。
簡簡單單的四個大字,卻是讓瓊尼與陳曉曉看了之後雙目都為之而一亮。
所謂去彼取此,不是什麽目及千裏、心靜如水、手足隨心、口齒伶俐、耳聽八方。
能做到這些的,那都不是聖人,而是神人。
李師在本篇中的去彼取此,就是去虛取實。
秦深悟了,瓊尼與陳曉曉也跟著明悟了。
所謂大道至簡,這就是李師在本篇中的所取之道。
秦深將端在手上的涼咖啡一飲而盡。
無論是師祖所取之簡樸,還是師父所述之儉樸,那都是挺好的。
對於自己名義上所屬的領地,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領土。所以推行樸實,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吧。
答案會是這樣簡單嗎?秦深繼續思索著。
樸實很好,但師祖那時倡議就推行失敗了。是師祖沒有實權的原因嗎?並不盡是。
師祖之敗,在於勢微。雖敗尤榮,生道德之論,立創世之言。
是以倡議雖然不被當時的社會所采納,卻是在人們的心中種下來種子的。
衡量簡樸或是儉樸的好與不好,更在於人心。
人都是有欲望的。人心之欲,來回往複,上下波動,沒有盡頭。
向往美好生活,無疑是人們眾多欲求願望之一。
自己親自創出的優質生活也好,繼承父輩們留下的良好生活也罷。
站在客觀立場去看,貴族們田獵出遊的生活方式正是人們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體現。
但師祖卻是站在了人心所向的對立麵,倡議控製欲望,尋求簡樸。
所以師祖這舉動當時就像是螳臂當車一般,完全被碾壓得無還手之力。
而以今日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師祖的倡議無疑是極有道理的。
人心之欲,不能放縱。過度放縱則易盲目,盲目則狂妄,狂妄則行張。
當人行不能斂,耳不可聞,心不知控,則亡矣。
這是師祖總結出來的道理。所以師祖堅持不過度奢華鋪張,以其儉,立為德一,用以束縛人的自身之欲望,使自己不步入亡之道。
但那時候的祖族之人,生而易老,老而易死。生命匆匆百年不足,能夠控製自己的心中之欲,遵循縹緲的大道而生活的人,那確實不多的。
長生不老,存而不亡。道之艱矣,難無望矣。
是以人心皆浮動,不求其生,轉求其樂。樂不思蜀,得過且過,存之亡矣。
生機渺茫,若斷若續。師祖以一人而求道之生,似水藍以一星而求道的極,皆為獨挽狂瀾之舉。
師祖之道,謂去彼取此,講究的是製衡。其精華,就在於不可過奢,亦不可過陋。
這條倡議在領地中如果能夠推行,自然是極好的。但是實際上若是真正想要推行下去,卻是困難重重。這都是能預計到的情形。
連師父都不能在炎族中強行推行“去彼取此”之道,自己若是想要推行,無疑是在自討苦吃。
人心繁盛,卻非整齊如一,難以強行以個人意誌去完全更改。道雖簡明,卻不容易辨明,難以從紛雜混亂中找到絕對正確。
想要推行師祖的道,得像師祖、師父這般,取之自然,順其自然。
師祖所提的倡議,自然是要在領地中推行的。至於如何推行,得要先去了解自己領地目前的風氣到底是過奢還是過儉,才能因勢利導,去引導改變整個領地中的社會風氣。
所以並不是說百廢待興,就依然要推行儉樸。那樣可能陋之更陋,難以維續生存。反而推行奢華,更能讓社會為之而振興。
這就是道的作用了。
心至繁而道至簡。
當所有的人都能明白道,領悟道,就會遵守德,保護德。
正所謂,凡事皆有其度。過奢易折,過樸易夭。
秦深想明白了問題,不由咧嘴而笑。
“想清楚了嗎?”瓊尼與陳曉曉不約而同問道。
“嗯,我想清楚了。”
……
——錦書道德論
“今天說第十二章,這小段話的斷句上基本不會產生什麽爭議。”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對於此章,要聯係到當時實際,就容易看懂了。下麵我也是先通譯一遍。”
“五顏六色(各種顏色)的旌旗招展同時舞動,令人目不暇接。當旗幟亂舞失去聯絡與指揮的功效而導致(士兵們無從行動,不知該聽哪個的好),就如同眼盲般看不到一般的結果。
(一窩瘋)一堆人到處馳騁而進行田獵,隻是追求圍獵野獸的快感,而不是為了食物,這樣的行為使得人的心變得狂妄自大。
珍貴的難以得到的貨物財寶,讓人的行為為之而發生了改變(與平時不同),去行竊或搶劫。
各種美味讓人的口舌得到滿足。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讓人聽不清何意。
所以聖人的治理這些缺點的方法,實實在在地填飽肚子就行,而不是追求這些看上去美麗無比卻華而不實的事物。簡而言之,舍棄虛妄的而使用實在的。”
靜待秦深記錄好筆記,秦無敵繼續往下說道:“對於那時候王候勳爵等貴族的奢靡生活,李師是持反對意見的。李師看到了功勳貴族們的聲色犬馬般的生活,詳細地描述了出來。
首先是對他們的出行方式的不認同。貴族們外出田獵,每人打著一個旗號,於是各色各式的旗幟就顯得混亂不堪。偏偏還經常借著練兵團戰的名義,卻是為了滿足私欲互相炫耀而已。
這樣盲目地浪費時間與精力,李師是不認同的。眾多之人圍獵弱小的動物,反而容易造成狂妄自大的心態,遇到狡猾的強敵之時就容易中伏了。
當圍獵到比較珍貴稀奇的獵物,貴族們還會互相牽製,相互之間還暗中下絆子,妨礙對方而搶到獵物與功勞。說得好聽這是競爭,但實際出戰的時候,那會不會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李師覺得這樣反而會消磨相互間的信任,而且可能會在戰爭中貽誤戰機。
田獵遊玩過後,貴族們紮營安寨休息的情況,李師也是極為厭惡的。美味的食物佳肴配上好酒珍釀,讓人滿足了口腹之欲。而真正的戰爭之時,怎麽可能有這種悠閑的情況。更令李師反感的是,貴族們還配以歌舞糜音,大搞宴席。其聲音吵雜估計連敵人襲來都聽不見了。
所以李師在文中勸解道,上古聖賢之人治理之下,田獵是為了獲取食物帶回城內儲備,為大家不受餓而尋找生存口糧。而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追求華麗的感觀,炫耀武力隻是中看不中用的銀鑞槍頭,沒有什麽實際效果。
最後,李師總結到,大家要拋棄去掉這些奢靡的習慣,仿效聖人講求務實簡樸的生活方式。這才是對的,可取的田獵之道。”
秦無敵把全篇分析通透之後,還接著繼續往下說著。
“本篇描述一個連貫的事件,那就是貴族們喜歡的田獵活動,以此來作為警醒與告誡。
從中不難看出,李師生活的大周,那時候至少貴族們的生活是富裕的,過著衣食不缺,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並把田獵作為了娛樂節目。
而貴族們的這些奢靡之風氣,與李師所奉行的儉樸之德是剛好相反的。為何李師要提倡節儉呢?
從之前的第五篇可以感受得到,李師看到還有眾多的百姓民眾像芻狗一般生活著,他們的基本溫飽都得不得保障。這就與貴族們的奢靡生活形成了兩個極端。
觀史為鑒,當極端不斷積累,導致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原本的平衡穩定的格局就會被打破。
所以李師提倡貴族們節儉,大概就是為了平和兩個極端階級的衝突,化解這最尖銳的矛盾。”
“以上,就是我對整篇文章的基本分析了。接下來,給你布置一個課後作業吧。
作為一個領主,你認為李師所提倡的去彼取此,究竟好不好?這條倡議是否要在你的領地推行開來?”
思索著師父留給自己的問題,秦深來到了小草堂中。
這兩個問題乍一看是十分簡單,但細細思索,秦深發覺十分難以回答。
坐在石凳上,秦深陷入了沉思之中。
瓊尼與陳曉曉十分默契沒有去打擾思考問題的秦深,彼此之間的眼神交流之後,甚至連為秦深續杯的動作都是格外地輕柔。
秦無敵留給秦深的作業對目前的秦深來說是一道難題,這更像是秦無敵對秦深的考驗。
畢竟沒有真正接管領主,秦深既沒管理經驗,也無實踐時間。隻憑這小篇文字,要進行作答,確實不易。
回答好,還是回答不好。就首先要弄明白何為師祖所提倡的去彼取此。
師祖所謂儉樸,就是舍棄虛妄的而使用實在的。這是師父總結的內容。
師祖文中所述之虛妄大致就是文中提到的盲目、心狂、行妨、口爽、耳聾。
盲目則色不可察,心狂則躁動不安,行妨則手足互殘,口爽則舌齒難控,耳聾則鳴不得知。
那麽去彼,則是將以上虛妄之症狀丟棄舍去。
那麽取此,是取何為實在?
師祖所謂的聖人之舉措,就隻是為了治腹,而不是為了看。田獵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飽吃一頓。而貴族們則是為了這一頓,把田獵弄得繁複無比。
所以師祖的取此,就是直奔目的而去的意思。
所以師父授課總結的儉樸,與師祖所取之簡樸,還是有所區別的。
秦深折了根樹枝,默默將自己所悟的道在地上寫了出來。
簡樸、儉樸。
簡簡單單的四個大字,卻是讓瓊尼與陳曉曉看了之後雙目都為之而一亮。
所謂去彼取此,不是什麽目及千裏、心靜如水、手足隨心、口齒伶俐、耳聽八方。
能做到這些的,那都不是聖人,而是神人。
李師在本篇中的去彼取此,就是去虛取實。
秦深悟了,瓊尼與陳曉曉也跟著明悟了。
所謂大道至簡,這就是李師在本篇中的所取之道。
秦深將端在手上的涼咖啡一飲而盡。
無論是師祖所取之簡樸,還是師父所述之儉樸,那都是挺好的。
對於自己名義上所屬的領地,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領土。所以推行樸實,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吧。
答案會是這樣簡單嗎?秦深繼續思索著。
樸實很好,但師祖那時倡議就推行失敗了。是師祖沒有實權的原因嗎?並不盡是。
師祖之敗,在於勢微。雖敗尤榮,生道德之論,立創世之言。
是以倡議雖然不被當時的社會所采納,卻是在人們的心中種下來種子的。
衡量簡樸或是儉樸的好與不好,更在於人心。
人都是有欲望的。人心之欲,來回往複,上下波動,沒有盡頭。
向往美好生活,無疑是人們眾多欲求願望之一。
自己親自創出的優質生活也好,繼承父輩們留下的良好生活也罷。
站在客觀立場去看,貴族們田獵出遊的生活方式正是人們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體現。
但師祖卻是站在了人心所向的對立麵,倡議控製欲望,尋求簡樸。
所以師祖這舉動當時就像是螳臂當車一般,完全被碾壓得無還手之力。
而以今日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師祖的倡議無疑是極有道理的。
人心之欲,不能放縱。過度放縱則易盲目,盲目則狂妄,狂妄則行張。
當人行不能斂,耳不可聞,心不知控,則亡矣。
這是師祖總結出來的道理。所以師祖堅持不過度奢華鋪張,以其儉,立為德一,用以束縛人的自身之欲望,使自己不步入亡之道。
但那時候的祖族之人,生而易老,老而易死。生命匆匆百年不足,能夠控製自己的心中之欲,遵循縹緲的大道而生活的人,那確實不多的。
長生不老,存而不亡。道之艱矣,難無望矣。
是以人心皆浮動,不求其生,轉求其樂。樂不思蜀,得過且過,存之亡矣。
生機渺茫,若斷若續。師祖以一人而求道之生,似水藍以一星而求道的極,皆為獨挽狂瀾之舉。
師祖之道,謂去彼取此,講究的是製衡。其精華,就在於不可過奢,亦不可過陋。
這條倡議在領地中如果能夠推行,自然是極好的。但是實際上若是真正想要推行下去,卻是困難重重。這都是能預計到的情形。
連師父都不能在炎族中強行推行“去彼取此”之道,自己若是想要推行,無疑是在自討苦吃。
人心繁盛,卻非整齊如一,難以強行以個人意誌去完全更改。道雖簡明,卻不容易辨明,難以從紛雜混亂中找到絕對正確。
想要推行師祖的道,得像師祖、師父這般,取之自然,順其自然。
師祖所提的倡議,自然是要在領地中推行的。至於如何推行,得要先去了解自己領地目前的風氣到底是過奢還是過儉,才能因勢利導,去引導改變整個領地中的社會風氣。
所以並不是說百廢待興,就依然要推行儉樸。那樣可能陋之更陋,難以維續生存。反而推行奢華,更能讓社會為之而振興。
這就是道的作用了。
心至繁而道至簡。
當所有的人都能明白道,領悟道,就會遵守德,保護德。
正所謂,凡事皆有其度。過奢易折,過樸易夭。
秦深想明白了問題,不由咧嘴而笑。
“想清楚了嗎?”瓊尼與陳曉曉不約而同問道。
“嗯,我想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