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錦書道德論
“第三十二章斷句無難點,暢讀之,遂斷之。”
“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
“對於這三十二章,下麵也是先譯成可以通讀的白話文,然後再行他說。”
秦無敵見秦深做好了準備,隨即繼續往下開口講道:“道存在了很久了,一直默然沒有名字。
古樸的道一直保持卑微弱小的模樣而天下之間就沒有誰敢讓他稱臣的。
侯王(若有所悟)遵從道的指引而行之,天下萬物自然將賓服於侯王。
(這時候)天地異象呈祥,相合拜服,以降灑下甘雨美露。
民眾不需要發號施令就自動地均平和諧共處了。(意指無為之治的實現。)
(這才)開始(規定)定下來有了名稱(人的名字,或銘文),
名稱與意義既然有了(明確)。
當然也必須知道明白不可做的行止,知道何為可行,何為須止,所以才會長盛不衰。
俾侍著大道之後(就能發現道的廣袤無垠),
再與這天下所有的一切相比,
猶如小水坑(天下)與江海(道)一般的對比呀。”
秦無敵所譯的白話文通俗明了,秦深記錄下來,又仔細研讀了兩三遍,方才對秦無敵說道:“師父,我記好了。這章講的是什麽?是道之樸,道之大,還是其他?”
秦無敵解釋道:“從這後麵總結來看,第三十二章也是與水有關,而且也是以江海之浴來喻之大道。但從本文開始來看,本章講的中心是樸。
道之樸,應歸於德篇。此篇存於道,所以整篇所述的內容,或許更偏多於闡道,而不是論德。
道樸,小到毫不起眼。卻能成為至尊。為什麽會這樣?
通讀全文,可以看出。李師認為道並不是小,反而是認為道很大,大到天下沒有誰敢將其納為臣下。
道之所以小,是由於道像水滴匯聚而成的大海一般,能化整為零,還保持著樸的本心。似毫不存在,卻又無所不在。
但如果道隻是單純的大,顯然,‘天下弗敢臣’並不成立。所以是樸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合,方為之成其天下第一之實。”
秦深不解問道:“師祖說的樸,究竟是什麽呢?”
“樸,引至木之未加工成器的狀態,所謂木素。在現在的理解之中,這樣解釋說明或許還是會有些許歧義。
我用白話文來說吧。李師謂道之樸,引申來源於木頭渾圓又筆直粗壯的木心,木將成材的部分,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原木。這樣,或許你能夠大致理解明白了吧。”
樸的古義與今日衍生出的多種含義已是不盡相同,為了避免秦深所有誤解,秦無敵耐心為他闡述了文中之“樸”究竟為何。
秦深認真聽完,又靜坐思考了好一會,這才抬起頭來興奮說道:“啊。我大概知道了。這道之樸,就是道最中心的常見部分,我們經常取用。可以將之分解並又組合,這就是道的本質。師父老爹,是不是這樣去理解?”
“是的。道不斷成長,如木之成材。道樸至理可如木材一樣,供大家取而用之,又複再生而長之。這就是李師謂之道樸之本質。究其意,可曰之,道身不殆,長生而不死。”
文章概要已經在對答中一一點明,秦無敵結束今天對秦深的傳道,走到了木屋之外。
“所以,李師是想讓大家遵守道的本質。不需要什麽文字,不需要什麽傳授。讓大家都遵循自然而然就能知道的道理,最為基礎的古樸之道。”
陳曉曉正在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與瓊尼在亭內繼續相互討論印證所得。
“這不對吧,若是這樣,那和原始動物有什麽區別。隻懂得捕食和繁殖,這樣的生活很美好嗎?”
瓊尼說出陳曉曉觀點中的矛盾。秦無敵聽後笑而插話道:“我希望你們學會不要過度解讀。
有時候,文章的內容就是那樣,文章的意思也是那樣。過度解讀,雖然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做法,但是,可能因鑽牛角尖,誤入歧途。所以,我認為這樣做並不好。”
“秦爺爺,那如何解讀才是好的呢?”瓊尼見秦無敵走進亭中,連忙為其沏上一杯熱咖啡呈過去,並虛心請教道。
秦無敵坐了下來,然後說道:“大道至簡,明白和理解了李師的思想中心。那就可以了。本章李師想要侯王引導大家去遵從道的本質,並不是讓大家都回到原始社會那種生活狀態中去。
社會在不斷進步,原始社會的那種古樸無華的簡陋狀態是回不去的,也不應該再次倒退回去。
所以不要像某些人那樣,一味曲解此中含義,一直構想通過大毀滅再去尋回那種原始的生活,那是錯誤的。
能夠看到每次改朝換代後的質樸人民他們生活的本質,從中領悟那種環境的根本之道。你大致也就可以推算李師所想要講的道理了。”
瓊尼聽完雙眸一亮,撫掌道:“保持住本心的樸,再以此去安享現在的生活。這就是整個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
李師認為保持這個狀態,並推廣實行下去,那麽大家都可以不需要什麽強製約束,就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
“沒有文字,沒有文明,大家也能幸福的生活。有了文字,有了文明傳承,大家也能繼續幸福的生活,這就是樸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樸,心中有樸,則行而知止,知止而不殆。妙哉!”
待瓊尼說完,陳曉曉繼續補充說出了自己的所得。
見兩個小家夥也都有了各自的心得,秦無敵知道自己今天所要講授的道理,大致已經給他們講明白了。
將剛才來到亭中之時接到手中的那杯咖啡輕輕飲盡,秦無敵放下空杯瀟灑離去。“你們三人接著探討,我去找老家夥下棋去了。”
秦深在師父說話之時就走了過來,隨後一直站在旁邊默默聆聽,收獲頗多。
所以此時,三人已是文意通達,無甚難點。於是恭送秦無敵離去,這又才重新落座,繼續互相交流心得。
“曉曉姐,今天由你來總結歸納一下唄。”
“行吧。我講講我對這章的理解,我覺得用類似故事敘事的方式,直接用現今的通用語將它陳述出來就挺不錯的。
道恒久就存在了,沒有光明之顯耀,樸實無華像非常微小難察的東西一樣地存在著,而天下這世間沒有誰敢讓祂臣服其下。
侯王如嚐試著遵守道的本意而施政,就能發現萬物都將自己奉為主上,自然而然分出了賓主。
天地之間的一切都相互配合王道之政,甘甜的雨露這種難得的援助隻要民間有所求就能降下來了,民眾們不需要命令就自行均分所需互相援助,沒有爭紛了。
時間延續,萬物繁衍。開始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並賦予名字與意義。社會的文明得到傳承,大家也就能知道了解可以做的與不可做的。
知道不能去做的事,所以就不會步入滅亡。
依道而行,不斷深入了解祂之後,再看這天下間的一切,猶如小小水坑所容與無垠大海所容進行比較。
所以,還有更多的道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不錯,不錯。譯得非常好。”瓊尼覺得陳曉曉比起之前大有進步,於是大讚道。
“曉曉,你為何把這章按故事敘事的方法來譯呢?”秦深聽完,卻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陳曉曉微笑著對秦深道:“你難道沒有覺得這章中所說的內容太過理想化,想要實現起來非常困難嗎?
天地陰陽交泰,雨露充沛,又無天災人禍,民眾和諧相處,領土沒有內憂外患,其樂融融。這樣的情況,哪怕是在幻世之中,都不可能完美呈現,何況是在現實中要將其做到。”
“確實有道理。我們能看到曆代記載,基本都是這世界上統治階層失道之樸,奢靡浪費,道德淪喪之後,造成怨眾皆反。
然後就是政權被顛覆推翻,製度變革修繕,民眾再重拾其樸,複歸於始。
在這麽多記載之中卻難以看到,有知止不殆,俾道樸而不失的理想之國。”
聽到陳曉曉這般說明,秦深心中的疑問完全解開。
“道之樸,知易行難。適者曰樸,過之為摳。沒有固定的量度去定義樸的標準。
如果是一直維持適量生存的需要供給,那麽外部因素一旦突變,就會形成弱勢發展的落後局麵。
如果是保持滿足所有發展需要的充足供給,那麽內部因素容易臃腫,然後形成膨脹過度的失衡局麵。
所以秦深哥哥,這種構想雖然美好,但想在領土之中推行的話,那就是非一般的艱難啊。”
瓊尼將話題轉向了實際應用中來。
秦深為此沉默了好一會。仔細思索之後,這才把自己理順的思緒講了出來:“雖然是難以達到,但是師祖的這一構想作為參考目標,還是不錯的。
所謂心中執樸,則道引成直。心中無樸,則行之無據。目標明確,是為有名,有名則可知行止。行止得當,長存不殆,同之天地,則道成江海也。”
——錦書道德論
“第三十二章斷句無難點,暢讀之,遂斷之。”
“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
“對於這三十二章,下麵也是先譯成可以通讀的白話文,然後再行他說。”
秦無敵見秦深做好了準備,隨即繼續往下開口講道:“道存在了很久了,一直默然沒有名字。
古樸的道一直保持卑微弱小的模樣而天下之間就沒有誰敢讓他稱臣的。
侯王(若有所悟)遵從道的指引而行之,天下萬物自然將賓服於侯王。
(這時候)天地異象呈祥,相合拜服,以降灑下甘雨美露。
民眾不需要發號施令就自動地均平和諧共處了。(意指無為之治的實現。)
(這才)開始(規定)定下來有了名稱(人的名字,或銘文),
名稱與意義既然有了(明確)。
當然也必須知道明白不可做的行止,知道何為可行,何為須止,所以才會長盛不衰。
俾侍著大道之後(就能發現道的廣袤無垠),
再與這天下所有的一切相比,
猶如小水坑(天下)與江海(道)一般的對比呀。”
秦無敵所譯的白話文通俗明了,秦深記錄下來,又仔細研讀了兩三遍,方才對秦無敵說道:“師父,我記好了。這章講的是什麽?是道之樸,道之大,還是其他?”
秦無敵解釋道:“從這後麵總結來看,第三十二章也是與水有關,而且也是以江海之浴來喻之大道。但從本文開始來看,本章講的中心是樸。
道之樸,應歸於德篇。此篇存於道,所以整篇所述的內容,或許更偏多於闡道,而不是論德。
道樸,小到毫不起眼。卻能成為至尊。為什麽會這樣?
通讀全文,可以看出。李師認為道並不是小,反而是認為道很大,大到天下沒有誰敢將其納為臣下。
道之所以小,是由於道像水滴匯聚而成的大海一般,能化整為零,還保持著樸的本心。似毫不存在,卻又無所不在。
但如果道隻是單純的大,顯然,‘天下弗敢臣’並不成立。所以是樸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合,方為之成其天下第一之實。”
秦深不解問道:“師祖說的樸,究竟是什麽呢?”
“樸,引至木之未加工成器的狀態,所謂木素。在現在的理解之中,這樣解釋說明或許還是會有些許歧義。
我用白話文來說吧。李師謂道之樸,引申來源於木頭渾圓又筆直粗壯的木心,木將成材的部分,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原木。這樣,或許你能夠大致理解明白了吧。”
樸的古義與今日衍生出的多種含義已是不盡相同,為了避免秦深所有誤解,秦無敵耐心為他闡述了文中之“樸”究竟為何。
秦深認真聽完,又靜坐思考了好一會,這才抬起頭來興奮說道:“啊。我大概知道了。這道之樸,就是道最中心的常見部分,我們經常取用。可以將之分解並又組合,這就是道的本質。師父老爹,是不是這樣去理解?”
“是的。道不斷成長,如木之成材。道樸至理可如木材一樣,供大家取而用之,又複再生而長之。這就是李師謂之道樸之本質。究其意,可曰之,道身不殆,長生而不死。”
文章概要已經在對答中一一點明,秦無敵結束今天對秦深的傳道,走到了木屋之外。
“所以,李師是想讓大家遵守道的本質。不需要什麽文字,不需要什麽傳授。讓大家都遵循自然而然就能知道的道理,最為基礎的古樸之道。”
陳曉曉正在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與瓊尼在亭內繼續相互討論印證所得。
“這不對吧,若是這樣,那和原始動物有什麽區別。隻懂得捕食和繁殖,這樣的生活很美好嗎?”
瓊尼說出陳曉曉觀點中的矛盾。秦無敵聽後笑而插話道:“我希望你們學會不要過度解讀。
有時候,文章的內容就是那樣,文章的意思也是那樣。過度解讀,雖然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做法,但是,可能因鑽牛角尖,誤入歧途。所以,我認為這樣做並不好。”
“秦爺爺,那如何解讀才是好的呢?”瓊尼見秦無敵走進亭中,連忙為其沏上一杯熱咖啡呈過去,並虛心請教道。
秦無敵坐了下來,然後說道:“大道至簡,明白和理解了李師的思想中心。那就可以了。本章李師想要侯王引導大家去遵從道的本質,並不是讓大家都回到原始社會那種生活狀態中去。
社會在不斷進步,原始社會的那種古樸無華的簡陋狀態是回不去的,也不應該再次倒退回去。
所以不要像某些人那樣,一味曲解此中含義,一直構想通過大毀滅再去尋回那種原始的生活,那是錯誤的。
能夠看到每次改朝換代後的質樸人民他們生活的本質,從中領悟那種環境的根本之道。你大致也就可以推算李師所想要講的道理了。”
瓊尼聽完雙眸一亮,撫掌道:“保持住本心的樸,再以此去安享現在的生活。這就是整個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
李師認為保持這個狀態,並推廣實行下去,那麽大家都可以不需要什麽強製約束,就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
“沒有文字,沒有文明,大家也能幸福的生活。有了文字,有了文明傳承,大家也能繼續幸福的生活,這就是樸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樸,心中有樸,則行而知止,知止而不殆。妙哉!”
待瓊尼說完,陳曉曉繼續補充說出了自己的所得。
見兩個小家夥也都有了各自的心得,秦無敵知道自己今天所要講授的道理,大致已經給他們講明白了。
將剛才來到亭中之時接到手中的那杯咖啡輕輕飲盡,秦無敵放下空杯瀟灑離去。“你們三人接著探討,我去找老家夥下棋去了。”
秦深在師父說話之時就走了過來,隨後一直站在旁邊默默聆聽,收獲頗多。
所以此時,三人已是文意通達,無甚難點。於是恭送秦無敵離去,這又才重新落座,繼續互相交流心得。
“曉曉姐,今天由你來總結歸納一下唄。”
“行吧。我講講我對這章的理解,我覺得用類似故事敘事的方式,直接用現今的通用語將它陳述出來就挺不錯的。
道恒久就存在了,沒有光明之顯耀,樸實無華像非常微小難察的東西一樣地存在著,而天下這世間沒有誰敢讓祂臣服其下。
侯王如嚐試著遵守道的本意而施政,就能發現萬物都將自己奉為主上,自然而然分出了賓主。
天地之間的一切都相互配合王道之政,甘甜的雨露這種難得的援助隻要民間有所求就能降下來了,民眾們不需要命令就自行均分所需互相援助,沒有爭紛了。
時間延續,萬物繁衍。開始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並賦予名字與意義。社會的文明得到傳承,大家也就能知道了解可以做的與不可做的。
知道不能去做的事,所以就不會步入滅亡。
依道而行,不斷深入了解祂之後,再看這天下間的一切,猶如小小水坑所容與無垠大海所容進行比較。
所以,還有更多的道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不錯,不錯。譯得非常好。”瓊尼覺得陳曉曉比起之前大有進步,於是大讚道。
“曉曉,你為何把這章按故事敘事的方法來譯呢?”秦深聽完,卻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陳曉曉微笑著對秦深道:“你難道沒有覺得這章中所說的內容太過理想化,想要實現起來非常困難嗎?
天地陰陽交泰,雨露充沛,又無天災人禍,民眾和諧相處,領土沒有內憂外患,其樂融融。這樣的情況,哪怕是在幻世之中,都不可能完美呈現,何況是在現實中要將其做到。”
“確實有道理。我們能看到曆代記載,基本都是這世界上統治階層失道之樸,奢靡浪費,道德淪喪之後,造成怨眾皆反。
然後就是政權被顛覆推翻,製度變革修繕,民眾再重拾其樸,複歸於始。
在這麽多記載之中卻難以看到,有知止不殆,俾道樸而不失的理想之國。”
聽到陳曉曉這般說明,秦深心中的疑問完全解開。
“道之樸,知易行難。適者曰樸,過之為摳。沒有固定的量度去定義樸的標準。
如果是一直維持適量生存的需要供給,那麽外部因素一旦突變,就會形成弱勢發展的落後局麵。
如果是保持滿足所有發展需要的充足供給,那麽內部因素容易臃腫,然後形成膨脹過度的失衡局麵。
所以秦深哥哥,這種構想雖然美好,但想在領土之中推行的話,那就是非一般的艱難啊。”
瓊尼將話題轉向了實際應用中來。
秦深為此沉默了好一會。仔細思索之後,這才把自己理順的思緒講了出來:“雖然是難以達到,但是師祖的這一構想作為參考目標,還是不錯的。
所謂心中執樸,則道引成直。心中無樸,則行之無據。目標明確,是為有名,有名則可知行止。行止得當,長存不殆,同之天地,則道成江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