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三十分,阿納從他的總經理辦公室裏大踏步走出來,經過生產經理和物料經理合用的那間現在開著門的辦公室,微笑著對方自歸說:“拜拜!”
幾間獨立辦公室的燈熄滅了,同事們緊跟阿納下班的步伐,陸陸續續向外走去。幾分鍾後,前台小姑娘把公共辦公區域的燈也關了,整個大廳暗了下來,隻剩下方自歸辦公室的燈還亮著。
唯一亮著的日光燈在地磚上投下一片光影,唯一的那台還未關閉的電腦,在周圍暗下來的背景下顯得格外燦亮明媚,正等待新主人方自歸給它發出下一條指令。
五點三十五分,除方自歸以外,辦公室裏的職員全下班了。一個人坐在空空蕩蕩的辦公區裏,方自歸環顧上下左右,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悵然若失、憶往日崢嶸歲月稠的感覺。這與過去那幾年天天起早貪黑的日子,實在很不兼容。
上班第一天,阿納主要跟方自歸談了談未來一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工廠要上erp係統的事情。多卡集團在中國的四家工廠,就是做門的上海工廠,做泵的廣州工廠,做閥的大連工廠,做傳感器的無錫工廠,都要在跨世紀的節骨眼上啟動erp。做這個項目,除了提高效率的原因外,也是為了實現不同事業部管理上的標準化。集團內的幾個不同的事業部,都是集團在不同時期並購進來的一些企業,並購後,集團當然要逐漸統一管理平台,就好像秦始皇並吞六國後,要“車同軌,書同文”一樣。
此時,全中國正規一點兒的公司,與全世界基本保持同步,掀起了建設erp的高潮,多卡集團自然不甘落伍。因為電腦普及了,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數據庫技術也日臻完善成熟了,企業日常管理就到了電腦取代人腦的時代。不過那時業界也流行一句話,說“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因為企業管理從手工單據式的老係統切換到計算機係統,陣痛甚至很痛是確實存在的,所以快退休的阿納才希望方自歸早點兒上班,能全程參與到實施erp的整個過程中,使他自己能依然保持很高的準時下班率。
阿納下班超級準時,公司規定的下班時間是五點三十分,他每天下班走出公司辦公樓,再走十幾步路鑽進公司給他配的那輛商務車的時間,為五點三十一分正負一分鍾。由於阿納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通常五點三十五分辦公室內就空無一人了,搞得方自歸剛開始很不適應。後來方自歸才知道,除非月底財務部做月結的那一兩天,因為財務部要加班,才能夠讓五點三十五分後的辦公室有點兒人氣。
接下來幾天,方自歸在下班時間後會在電腦前多坐個半小時,希望阿納對自己產生一種勵精圖治的感覺。但幾天後,方自歸就感覺到,在這公司不能這樣自我孤立,還是入鄉隨俗為好。好在這種調整,是“朝五晚九”到“朝九晚五”,就像“由儉入奢”一樣,調整起來非常順暢。
方自歸最後一次坐在下班後空空蕩蕩的辦公室裏,心想雖然為同一個集團工作,幸好阿納與工作狂老卑、瑪麗安娜不在同一個區域辦公,否則瑪麗安娜天天加班,老卑常常晚上十一二點還有工作郵件發出來,而阿納每天五點三十一分正負一分鍾卻一騎絕塵而去,就實在相映成趣了。
自從在多卡門業開始上班,方自歸就感覺自己掉進了一個新世界。
方自歸漸漸了解到,阿納對當代時髦的工廠管理技術不怎麽熟悉,對什麽5s、6σ、7大質量手法、8大生產浪費、9型人格領導力什麽的沒多少概念,也對什麽tps(豐田製造係統)、tpm(全員生產維修)、tqm(全麵質量管理)不太了解。方自歸那次在工廠麵試,跟隨阿納參觀生產線時,曾問阿納,門板線的takttime是多少。阿納眨了眨眼睛,反問道:“什麽是takttime?”【譯:節拍生產時間】
但是,阿納對產品和工藝真是非常熟悉,因為他從做學徒起就為這家公司服務,這也解釋了阿納為什麽對工廠管理的時尚流行趨勢不甚了了,他畢竟沒怎麽見過外麵的世界。
雖然上了一陣子班,方自歸看出來工廠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但絕不能說阿納的管理有問題,因為工廠運作得頗有效率。阿納雖然不知道什麽是tps和lean,但他知道什麽是邏輯。阿納沒學過人體工程學,但他知道什麽是便利。比如門板生產線,長門板必須兩個工人抬,生產中自然要考慮減少搬運,按照這個邏輯,門板生產線就搞成了被精益生產理論推崇備至的ucell。【譯:u型生產單元】
在阿納的管理下,工廠的各種流程搞得像瑞典的家具一樣簡約,許多流程簡化到不能更簡化的程度。方自歸在多卡門業的第一次報銷就很驚訝,上午貼好發票填了申請單,下午財務小姑娘就把現金給方自歸了。要是在徳弗勒,走完報銷流程怎麽也要一兩個星期。
阿納寫郵件都特別簡約,郵件裏基本上沒有任何廢話。比如阿納每周要把產量、新訂單量、庫存訂單量、準時交貨率等數據做一份周報發給他的直線老板,在歐洲的多卡門業全球運營總監,他郵件的標題欄是“wkxxreport”,然後郵件正文沒有一個字,隻有一個excel格式的附件。這種周報,阿納也抄送給他的虛線老板老卑和他的直線下級方自歸。方自歸剛開始看到這種郵件,既驚訝又覺得好笑,怎麽阿納發給老板的郵件,連一聲尊稱都沒有?但這就是阿納一貫的風格,哪怕說一件要緊事,阿納寫郵件也不過寥寥數語,半句廢話都沒有,頗有《論語》的文風。
但是方自歸漸漸喜歡上了阿納的寫作風格,也喜歡上了阿納的工作風格。這老頭對老板不諂媚,對下屬不端架子。
方自歸對工業門有一定了解後,發現這個行業跟汽車行業相比,實在像理想的人類社會一樣,真是太寬容了。不管是質量還是交貨期,這個行業的要求都不高。比如外觀劃傷這樣的質量缺陷,在徳弗勒,是操作員把每個產品湊在眼睛跟前用放大鏡檢查,而在多卡門業,是質檢員按照規定必須離門板一米開外用肉眼觀察,而且是5%的抽檢。方自歸上了一個月的班,不禁感歎:怪不得下班都這麽準時,多卡門業真是個很簡約很輕鬆的公司啊!
但是,工人不喜歡準時下班,為了賺加班費,工人最喜歡無窮無盡的加班。中國古代婦女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中國當代工人餓死事大,累死事小。年底是多卡門業的生產旺季,特別十一、十二兩個月,生產常常忙得每天做十六個小時,並且整月沒有一天休息,工人們卻天天高高興興,精神抖擻。但是過了春節進入生產淡季,工人們像職員們一樣可以準時下班了,他們卻無精打采。年底生產旺季時是沒有工人離職的,年初生產淡季就有很多工人離職,可見現在的人民,確實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幣服務。
對這種“人民為人民幣瘋狂”的現象,阿納不太理解。
阿納滿懷真誠地給工人講企業價值觀、使命、願景等等,一點兒用都沒有,隔壁工廠多給個一百塊,電焊工就跳槽了。阿納發現,中國工人遠沒有瑞典工人穩定,並且經理和職員也不是省油的燈。以阿納的眼光看,經理們跳起槽來比跳蚤們玩立定跳遠還跳得活躍,實在令人費解。其實老卑之所以讓方自歸早點兒回國到多卡門業服務,就因為前生產經理跳槽了。前生產經理在多卡門業服務了一年多,眼看差不多可以獨當一麵了,卻提出辭職,讓阿納有些受傷。
“中國太動態了,”阿納有天對方自歸說,“我不能理解。”
方自歸對這種現象是能夠理解的。
中國人最近一百多年都苦大仇深,改革開放後終於放開手腳了,便摒棄了“有奶便是娘”的古訓,普遍認為“奶多才是娘”。雖然經理跟工人有所不同,經理是不會為一百塊就隨便跳槽的,給經理們講講多卡門業牛逼的價值觀、使命和願景,他們也不會像工人那樣全部都開小差,但經理們也喜歡跳槽。因為,對經理來說,九十年代末接下來的十年中機會太多了,機會不多的工人們都采取了“奶多才是娘”的策略,經理們便采取了“奶很多才是娘”的策略。
方自歸畢業時,外企還不是特別多,但後來的十幾年,外企像雨後春筍一樣在中國沿海一帶冒出來,於是市場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大漲,可人才培養沒那麽快,經濟學上著名的供需曲線剪刀叉,就在一個高點上交叉,而且不斷向上叉,叉出一條外企經理工資不斷上漲的路來。那時但凡在外企有幾年工作經驗並且會謅外語的經理,換家公司就能加薪30%、50%甚至100%,這種大勢豈是阿納能夠阻擋的?
這種大勢當然也不是阿納能夠完全理解的,關鍵是最近一百多年瑞典人沒有餓過肚子,怎麽能期望這個時代的瑞典人完全理解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呢?
幾間獨立辦公室的燈熄滅了,同事們緊跟阿納下班的步伐,陸陸續續向外走去。幾分鍾後,前台小姑娘把公共辦公區域的燈也關了,整個大廳暗了下來,隻剩下方自歸辦公室的燈還亮著。
唯一亮著的日光燈在地磚上投下一片光影,唯一的那台還未關閉的電腦,在周圍暗下來的背景下顯得格外燦亮明媚,正等待新主人方自歸給它發出下一條指令。
五點三十五分,除方自歸以外,辦公室裏的職員全下班了。一個人坐在空空蕩蕩的辦公區裏,方自歸環顧上下左右,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悵然若失、憶往日崢嶸歲月稠的感覺。這與過去那幾年天天起早貪黑的日子,實在很不兼容。
上班第一天,阿納主要跟方自歸談了談未來一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工廠要上erp係統的事情。多卡集團在中國的四家工廠,就是做門的上海工廠,做泵的廣州工廠,做閥的大連工廠,做傳感器的無錫工廠,都要在跨世紀的節骨眼上啟動erp。做這個項目,除了提高效率的原因外,也是為了實現不同事業部管理上的標準化。集團內的幾個不同的事業部,都是集團在不同時期並購進來的一些企業,並購後,集團當然要逐漸統一管理平台,就好像秦始皇並吞六國後,要“車同軌,書同文”一樣。
此時,全中國正規一點兒的公司,與全世界基本保持同步,掀起了建設erp的高潮,多卡集團自然不甘落伍。因為電腦普及了,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數據庫技術也日臻完善成熟了,企業日常管理就到了電腦取代人腦的時代。不過那時業界也流行一句話,說“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因為企業管理從手工單據式的老係統切換到計算機係統,陣痛甚至很痛是確實存在的,所以快退休的阿納才希望方自歸早點兒上班,能全程參與到實施erp的整個過程中,使他自己能依然保持很高的準時下班率。
阿納下班超級準時,公司規定的下班時間是五點三十分,他每天下班走出公司辦公樓,再走十幾步路鑽進公司給他配的那輛商務車的時間,為五點三十一分正負一分鍾。由於阿納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通常五點三十五分辦公室內就空無一人了,搞得方自歸剛開始很不適應。後來方自歸才知道,除非月底財務部做月結的那一兩天,因為財務部要加班,才能夠讓五點三十五分後的辦公室有點兒人氣。
接下來幾天,方自歸在下班時間後會在電腦前多坐個半小時,希望阿納對自己產生一種勵精圖治的感覺。但幾天後,方自歸就感覺到,在這公司不能這樣自我孤立,還是入鄉隨俗為好。好在這種調整,是“朝五晚九”到“朝九晚五”,就像“由儉入奢”一樣,調整起來非常順暢。
方自歸最後一次坐在下班後空空蕩蕩的辦公室裏,心想雖然為同一個集團工作,幸好阿納與工作狂老卑、瑪麗安娜不在同一個區域辦公,否則瑪麗安娜天天加班,老卑常常晚上十一二點還有工作郵件發出來,而阿納每天五點三十一分正負一分鍾卻一騎絕塵而去,就實在相映成趣了。
自從在多卡門業開始上班,方自歸就感覺自己掉進了一個新世界。
方自歸漸漸了解到,阿納對當代時髦的工廠管理技術不怎麽熟悉,對什麽5s、6σ、7大質量手法、8大生產浪費、9型人格領導力什麽的沒多少概念,也對什麽tps(豐田製造係統)、tpm(全員生產維修)、tqm(全麵質量管理)不太了解。方自歸那次在工廠麵試,跟隨阿納參觀生產線時,曾問阿納,門板線的takttime是多少。阿納眨了眨眼睛,反問道:“什麽是takttime?”【譯:節拍生產時間】
但是,阿納對產品和工藝真是非常熟悉,因為他從做學徒起就為這家公司服務,這也解釋了阿納為什麽對工廠管理的時尚流行趨勢不甚了了,他畢竟沒怎麽見過外麵的世界。
雖然上了一陣子班,方自歸看出來工廠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但絕不能說阿納的管理有問題,因為工廠運作得頗有效率。阿納雖然不知道什麽是tps和lean,但他知道什麽是邏輯。阿納沒學過人體工程學,但他知道什麽是便利。比如門板生產線,長門板必須兩個工人抬,生產中自然要考慮減少搬運,按照這個邏輯,門板生產線就搞成了被精益生產理論推崇備至的ucell。【譯:u型生產單元】
在阿納的管理下,工廠的各種流程搞得像瑞典的家具一樣簡約,許多流程簡化到不能更簡化的程度。方自歸在多卡門業的第一次報銷就很驚訝,上午貼好發票填了申請單,下午財務小姑娘就把現金給方自歸了。要是在徳弗勒,走完報銷流程怎麽也要一兩個星期。
阿納寫郵件都特別簡約,郵件裏基本上沒有任何廢話。比如阿納每周要把產量、新訂單量、庫存訂單量、準時交貨率等數據做一份周報發給他的直線老板,在歐洲的多卡門業全球運營總監,他郵件的標題欄是“wkxxreport”,然後郵件正文沒有一個字,隻有一個excel格式的附件。這種周報,阿納也抄送給他的虛線老板老卑和他的直線下級方自歸。方自歸剛開始看到這種郵件,既驚訝又覺得好笑,怎麽阿納發給老板的郵件,連一聲尊稱都沒有?但這就是阿納一貫的風格,哪怕說一件要緊事,阿納寫郵件也不過寥寥數語,半句廢話都沒有,頗有《論語》的文風。
但是方自歸漸漸喜歡上了阿納的寫作風格,也喜歡上了阿納的工作風格。這老頭對老板不諂媚,對下屬不端架子。
方自歸對工業門有一定了解後,發現這個行業跟汽車行業相比,實在像理想的人類社會一樣,真是太寬容了。不管是質量還是交貨期,這個行業的要求都不高。比如外觀劃傷這樣的質量缺陷,在徳弗勒,是操作員把每個產品湊在眼睛跟前用放大鏡檢查,而在多卡門業,是質檢員按照規定必須離門板一米開外用肉眼觀察,而且是5%的抽檢。方自歸上了一個月的班,不禁感歎:怪不得下班都這麽準時,多卡門業真是個很簡約很輕鬆的公司啊!
但是,工人不喜歡準時下班,為了賺加班費,工人最喜歡無窮無盡的加班。中國古代婦女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中國當代工人餓死事大,累死事小。年底是多卡門業的生產旺季,特別十一、十二兩個月,生產常常忙得每天做十六個小時,並且整月沒有一天休息,工人們卻天天高高興興,精神抖擻。但是過了春節進入生產淡季,工人們像職員們一樣可以準時下班了,他們卻無精打采。年底生產旺季時是沒有工人離職的,年初生產淡季就有很多工人離職,可見現在的人民,確實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幣服務。
對這種“人民為人民幣瘋狂”的現象,阿納不太理解。
阿納滿懷真誠地給工人講企業價值觀、使命、願景等等,一點兒用都沒有,隔壁工廠多給個一百塊,電焊工就跳槽了。阿納發現,中國工人遠沒有瑞典工人穩定,並且經理和職員也不是省油的燈。以阿納的眼光看,經理們跳起槽來比跳蚤們玩立定跳遠還跳得活躍,實在令人費解。其實老卑之所以讓方自歸早點兒回國到多卡門業服務,就因為前生產經理跳槽了。前生產經理在多卡門業服務了一年多,眼看差不多可以獨當一麵了,卻提出辭職,讓阿納有些受傷。
“中國太動態了,”阿納有天對方自歸說,“我不能理解。”
方自歸對這種現象是能夠理解的。
中國人最近一百多年都苦大仇深,改革開放後終於放開手腳了,便摒棄了“有奶便是娘”的古訓,普遍認為“奶多才是娘”。雖然經理跟工人有所不同,經理是不會為一百塊就隨便跳槽的,給經理們講講多卡門業牛逼的價值觀、使命和願景,他們也不會像工人那樣全部都開小差,但經理們也喜歡跳槽。因為,對經理來說,九十年代末接下來的十年中機會太多了,機會不多的工人們都采取了“奶多才是娘”的策略,經理們便采取了“奶很多才是娘”的策略。
方自歸畢業時,外企還不是特別多,但後來的十幾年,外企像雨後春筍一樣在中國沿海一帶冒出來,於是市場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大漲,可人才培養沒那麽快,經濟學上著名的供需曲線剪刀叉,就在一個高點上交叉,而且不斷向上叉,叉出一條外企經理工資不斷上漲的路來。那時但凡在外企有幾年工作經驗並且會謅外語的經理,換家公司就能加薪30%、50%甚至100%,這種大勢豈是阿納能夠阻擋的?
這種大勢當然也不是阿納能夠完全理解的,關鍵是最近一百多年瑞典人沒有餓過肚子,怎麽能期望這個時代的瑞典人完全理解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