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七日之前,李從珂傳下聖旨,加封高行周為太原四麵招撫使兼排陣使,急令高行周率潞州昭義軍主力北上,以解朝廷第一路北上平叛大軍張敬達部之圍。
高行周雖自知敵眾我寡,但一方麵對於朝廷加急軍令不敢不從,另一方麵潞州以北也盡皆落入敵手,孤城難守,主動出擊以挫敵銳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三國曹魏名將張遼守合肥時,孫權趁曹操西征,率十萬之眾禦駕親征,兵臨城下。
合肥城中兵不過幾千,值此危難之際,副將樂進、李典皆雲堅守不出乃是上策。唯獨張遼力排眾議,堅持認為敵軍勢大,城中守軍軍心惶惶,唯有挫敵銳氣,方能守城。
之後便是張文遠八百勇士奇襲吳軍,打了孫權一個措手不及,落得個狼狽不堪。
經此一役之後,東吳軍果然士氣大減,十萬之眾圍攻合肥日久不下,隻得退兵,張遼又伺機追擊,一戰威震逍遙津,揚名天下。
高行周將門世家,自然也對逍遙津大戰有所知曉,固守便未必見得一定是上策。
卻說他率兩萬步兵、五千精騎日夜兼程,一邊一路北上,一邊探聽消息。
行軍剛過一天,潞州方向突然一名斥候快馬趕上來報,說契丹一小撮人馬後方作亂,已經被郭威處置。
高行周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有郭威坐鎮潞州,且朝廷大軍已距潞州不遠,哪怕契丹人有通天的本事,他也不信契丹人能繞過他昭義軍拿下潞州城。
高行周明白真正的敵人就在眼前,他這幾日神經緊繃,夜不能寐,一邊行軍,一邊隨時派斥候探查著敵情。
卻說這日上午,高行周正親自統率中軍行進,敏銳的戰爭嗅覺告訴他,他離自己的戰場已經不遠。
正行軍間,高行周突然見得一匹快馬奔馳而來,那快馬氣喘籲籲,到得高行周麵前,馬上斥候滾鞍下馬稟報道:“報將軍!前方二十裏有一支大軍駐紮,乃是易州刺史旗號。”
高行周勒馬停住思考片刻,想起那易州刺史乃是出身將門的符彥卿,此人也是奇人,方入中年,已與高行周並為後唐良將。
符彥卿初年從軍之時尚且年輕,彼時深受後唐莊宗李存勖信賴,並委以重任。待到李存勖兄長李嗣源突發兵變,可謂是“一夫夜呼,亂者四應”,李存勖倉促間出兵迎敵,士氣渙散,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最終一代梟雄李存勖落得眾叛親離,身邊隻剩十餘名死士相隨。他身邊這最後的忠義之士誓天斷發,泣下沾襟,無不悲慟慷慨,發誓決死護得李存勖周全,以報皇恩。後人每每說起這段,無不為之唏噓。
年輕的符彥卿就是這十幾人中的一個,李存勖剩的孤家寡人之時,仍有他相隨左右,為李存勖血戰據敵,決死相搏,踐行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誓言。
後李存勖死於流矢,符彥卿為李存勖痛哭一場,離開洛陽。在這叛主弑帝家常便飯的五代中,符彥卿已可謂忠義至極。
李存勖死後,符彥卿並未被埋沒,也未被秋後算賬,反而重又受到起用。彼時契丹人在北境虎視眈眈,大兵壓境,中原王朝諸將多有畏懼,符彥卿於嘉山大敗契丹,功勳卓著。
而後符彥卿以軍功屢升官位,更是被此時的後唐皇帝李從珂委以統領北境騎軍的大任。
因此當下高行周聽得符彥卿率軍北上,心下稍安,喚來傳令兵士道:“傳令三軍,加快腳程,盡快與易州軍合兵一處。”
兵士道聲:“遵命!”匆匆快馬去向四處傳令。
高行周隨即趕到陣前,親自率領先鋒騎兵快馬向符彥卿軍營趕去。
高行周久曆行伍,最為擅長騎兵戰法,其父高思繼人稱“白馬銀槍”,與後梁大將“王鐵槍”王彥章並驅爭先,一時將遇良才,難分伯仲。
而高行周盡得家傳,年輕時一杆馬上銀槍無人能敵。他這五千精騎更是他的戰術核心。
遠遠到得易州軍營之前,早有一支騎軍相迎。高行周遠遠望去,卻看這隊騎軍旌旗飄揚,果然個個神采奕奕,兵勢雄武,好不威風!
高行周到得跟前,為首一員大將緩緩騎馬來迎,正是符彥卿。卻見符彥卿濃眉短須,威風凜凜,身高七尺開外,闊肩虎背,猿臂細腰,頭戴一頂炫目亮銀盔,身穿一身亮眼明光鎧,在烈日之下熠熠生輝。
除此之外,又有座下一匹卷毛赤兔馬,手中一柄三尖兩刃刀,背披一麵西川百獸袍,果然是戰場宿將的派頭,讓高行周見了也不由得暗暗叫好。
見高行周到來,符彥卿催馬上前迎著,行軍禮道:“末將奉命北上逆擊賊兵,賊兵勢大,不敢造次,在此恭候高將軍多時。”
高行周年紀大符彥卿許多,當下也回軍禮道:“你我皆為朝廷效力,不分彼此。陛下有良將如此,何愁賊兵不破哉?”說罷兩人一起大笑。
符彥卿將高行周引到中軍帳中,兩人坐定,符彥卿問高行周道:“高將軍久曆軍陣,必有高見。如今叛軍結連契丹,敵眾我寡,不知高將軍有何見教?”
高行周略略撫須道:“依在下之意,本該待朝廷大軍會合之後合兵一路出戰,可如今尚有數萬大軍被圍,不得不出兵解圍。”
符彥卿點點頭道:“高將軍所言甚是,依末將愚見,既然敵眾我寡,高將軍不如與在下易州軍合兵一處。今日正午兩軍稍作歇息,之後晝夜行軍,擊潰賊兵包圍圈、救出張將軍後且戰且退,仍回到潞州堅守。”
高行周聽得符彥卿這條謀劃正合自己心意,便就同意下來,傳令諸軍埋鍋做飯,待到飽食過後,準備強行軍北上救援。
高行周和符彥卿兩人走在軍營之間,卻見軍容雄壯,飽食一頓的兵士紛紛秣兵曆馬,隻待殺敵。又有軍中號角聲、鐵甲聲不絕於耳,著實是一副“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的鐵血場景。
兩人走在行伍之間,胸中自然豪氣衝霄,但心中卻也隱隱生出了一層擔憂。
“高將軍乃是將門世家,久居軍旅,末將著實佩服啊!”兩人正繞營行走間,符彥卿突然說道。
高行周見符彥卿似是話中有話,一笑道:“老夫不過是虛度幾十春秋罷了。如今天下大亂,你我身為武夫,自然要立下不世之功,定這萬裏江山,若是苟活於世,豈能對得起一身武藝?”
符彥卿也笑道:“如今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昔年曹公曾與季漢先主有天下英雄之論,高將軍轉戰四方,必有高見,何不試言之?”
高行周唯恐符彥卿言語表麵發問,實乃試探,小心翼翼道:“你我同為朝廷一方節度使,若說此話,恐有不忠之嫌。”
符彥卿又是一笑道:“高將軍勿憂,此乃符某酒後閑談耳,但說無妨。”
高行周見符彥卿不像加害於己,歎口氣道:“老夫且不說天下英雄,單說當今中原朝廷,大敵當前調度不一,各軍指揮混亂,怕是命數已到。”
符彥卿輕輕拍拍高行周肩膀,壓低聲音道:“這正是符某要與高老兄說的。此次北上凶多吉少,你我能戰則戰,盡到臣子本分。至於成敗利鈍,非你我所能逆睹也。”
高行周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看了看眼前這個正當春秋鼎盛的將軍,他似乎已不是當年那個一心思國死社稷的少年豪傑,而是活成了一個亂世中該有的模樣……
————
卻說二軍合為一處,飽食一頓後啟程急行軍北上,又行一百餘裏,這天正行軍間,突然一名斥候飛馬趕來,滾鞍下馬向兩人稟報道:“報二位將軍!契丹軍別遣一支先鋒前來迎戰,距我軍不到五十裏。”
高行周與符彥卿對視一眼,兩人都麵色嚴峻,高行周喚來傳令兵道:“急令三軍,準備迎戰。”
軍令傳下,三軍氣勢正盛,呼聲震天。
片刻之後,軍前忽然又衝來一匹血馬,馬上騎兵身中四五支箭矢,已受重傷,高行周連忙令親信將他扶下。
那騎兵趕到高行周馬前,“撲通”一聲跪下,痛哭不止道:“求將軍救救張將軍!兄弟們兵糧寸斷,實在撐不下去了!”
高行周令親兵將他扶起,問道:“張敬達張將軍統領數萬大軍,如何一戰失利而一蹶不振?”
那士兵道:“回高將軍,張將軍本大敗叛軍逆賊,圍石賊於太原。奈何契丹皇帝率數萬鐵騎自雁門關出,經陽武穀南下來為石賊解圍,張將軍腹背受敵,不得已退守晉安寨。”
高興周點點頭道:“你冒死突圍,可敢再殺回營中報信?”
那士兵慨然道:“萬死不辭!”
高行周道:“你且告於張將軍,張將軍所屬皆是步卒,難以與契丹騎軍抗衡,且先繼續安守。待本將軍與符將軍親自率精騎來援之時,請張將軍從內策應。”
說罷高行周回顧麾下諸將道:“誰敢送這位壯士回寨?”
問過半晌,眾將各自沉默,麵麵相覷,並無一人上前。
高行周喟歎一聲道:“本將統率三軍,不得再逞匹夫之勇,乃至於軍中無一好漢!若有郭雀兒隨軍出征,何至於此?”
話音剛落,卻見眾將身後一少年慨然縱馬上前道:“高將軍何必輕薄我等?他郭威郭榮雖然厲害,在下這一杆鐵槍也不是吃素的!”
高行周定睛一看,卻見這少年將軍身材雄壯,麵目英武,手持一杆丈八滾銀槍,頗有自己年輕時白馬銀槍的風采。
高行周當下不由得大喜道:“你是何人?現居何職?”
那人執槍朗然道:“末將太原人氏,名叫韓通,軍中兄弟都喚我‘韓瞠眼’,現是一名騎軍伍長。”
高行周問道:“你匹馬單槍去踹賊兵大營,可有畏懼?”
韓通瞠目握拳道:“這有何懼?憑在下一匹馬,一杆槍,管教他一千個來,一千個死!”
高行周雖自知敵眾我寡,但一方麵對於朝廷加急軍令不敢不從,另一方麵潞州以北也盡皆落入敵手,孤城難守,主動出擊以挫敵銳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三國曹魏名將張遼守合肥時,孫權趁曹操西征,率十萬之眾禦駕親征,兵臨城下。
合肥城中兵不過幾千,值此危難之際,副將樂進、李典皆雲堅守不出乃是上策。唯獨張遼力排眾議,堅持認為敵軍勢大,城中守軍軍心惶惶,唯有挫敵銳氣,方能守城。
之後便是張文遠八百勇士奇襲吳軍,打了孫權一個措手不及,落得個狼狽不堪。
經此一役之後,東吳軍果然士氣大減,十萬之眾圍攻合肥日久不下,隻得退兵,張遼又伺機追擊,一戰威震逍遙津,揚名天下。
高行周將門世家,自然也對逍遙津大戰有所知曉,固守便未必見得一定是上策。
卻說他率兩萬步兵、五千精騎日夜兼程,一邊一路北上,一邊探聽消息。
行軍剛過一天,潞州方向突然一名斥候快馬趕上來報,說契丹一小撮人馬後方作亂,已經被郭威處置。
高行周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有郭威坐鎮潞州,且朝廷大軍已距潞州不遠,哪怕契丹人有通天的本事,他也不信契丹人能繞過他昭義軍拿下潞州城。
高行周明白真正的敵人就在眼前,他這幾日神經緊繃,夜不能寐,一邊行軍,一邊隨時派斥候探查著敵情。
卻說這日上午,高行周正親自統率中軍行進,敏銳的戰爭嗅覺告訴他,他離自己的戰場已經不遠。
正行軍間,高行周突然見得一匹快馬奔馳而來,那快馬氣喘籲籲,到得高行周麵前,馬上斥候滾鞍下馬稟報道:“報將軍!前方二十裏有一支大軍駐紮,乃是易州刺史旗號。”
高行周勒馬停住思考片刻,想起那易州刺史乃是出身將門的符彥卿,此人也是奇人,方入中年,已與高行周並為後唐良將。
符彥卿初年從軍之時尚且年輕,彼時深受後唐莊宗李存勖信賴,並委以重任。待到李存勖兄長李嗣源突發兵變,可謂是“一夫夜呼,亂者四應”,李存勖倉促間出兵迎敵,士氣渙散,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最終一代梟雄李存勖落得眾叛親離,身邊隻剩十餘名死士相隨。他身邊這最後的忠義之士誓天斷發,泣下沾襟,無不悲慟慷慨,發誓決死護得李存勖周全,以報皇恩。後人每每說起這段,無不為之唏噓。
年輕的符彥卿就是這十幾人中的一個,李存勖剩的孤家寡人之時,仍有他相隨左右,為李存勖血戰據敵,決死相搏,踐行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誓言。
後李存勖死於流矢,符彥卿為李存勖痛哭一場,離開洛陽。在這叛主弑帝家常便飯的五代中,符彥卿已可謂忠義至極。
李存勖死後,符彥卿並未被埋沒,也未被秋後算賬,反而重又受到起用。彼時契丹人在北境虎視眈眈,大兵壓境,中原王朝諸將多有畏懼,符彥卿於嘉山大敗契丹,功勳卓著。
而後符彥卿以軍功屢升官位,更是被此時的後唐皇帝李從珂委以統領北境騎軍的大任。
因此當下高行周聽得符彥卿率軍北上,心下稍安,喚來傳令兵士道:“傳令三軍,加快腳程,盡快與易州軍合兵一處。”
兵士道聲:“遵命!”匆匆快馬去向四處傳令。
高行周隨即趕到陣前,親自率領先鋒騎兵快馬向符彥卿軍營趕去。
高行周久曆行伍,最為擅長騎兵戰法,其父高思繼人稱“白馬銀槍”,與後梁大將“王鐵槍”王彥章並驅爭先,一時將遇良才,難分伯仲。
而高行周盡得家傳,年輕時一杆馬上銀槍無人能敵。他這五千精騎更是他的戰術核心。
遠遠到得易州軍營之前,早有一支騎軍相迎。高行周遠遠望去,卻看這隊騎軍旌旗飄揚,果然個個神采奕奕,兵勢雄武,好不威風!
高行周到得跟前,為首一員大將緩緩騎馬來迎,正是符彥卿。卻見符彥卿濃眉短須,威風凜凜,身高七尺開外,闊肩虎背,猿臂細腰,頭戴一頂炫目亮銀盔,身穿一身亮眼明光鎧,在烈日之下熠熠生輝。
除此之外,又有座下一匹卷毛赤兔馬,手中一柄三尖兩刃刀,背披一麵西川百獸袍,果然是戰場宿將的派頭,讓高行周見了也不由得暗暗叫好。
見高行周到來,符彥卿催馬上前迎著,行軍禮道:“末將奉命北上逆擊賊兵,賊兵勢大,不敢造次,在此恭候高將軍多時。”
高行周年紀大符彥卿許多,當下也回軍禮道:“你我皆為朝廷效力,不分彼此。陛下有良將如此,何愁賊兵不破哉?”說罷兩人一起大笑。
符彥卿將高行周引到中軍帳中,兩人坐定,符彥卿問高行周道:“高將軍久曆軍陣,必有高見。如今叛軍結連契丹,敵眾我寡,不知高將軍有何見教?”
高行周略略撫須道:“依在下之意,本該待朝廷大軍會合之後合兵一路出戰,可如今尚有數萬大軍被圍,不得不出兵解圍。”
符彥卿點點頭道:“高將軍所言甚是,依末將愚見,既然敵眾我寡,高將軍不如與在下易州軍合兵一處。今日正午兩軍稍作歇息,之後晝夜行軍,擊潰賊兵包圍圈、救出張將軍後且戰且退,仍回到潞州堅守。”
高行周聽得符彥卿這條謀劃正合自己心意,便就同意下來,傳令諸軍埋鍋做飯,待到飽食過後,準備強行軍北上救援。
高行周和符彥卿兩人走在軍營之間,卻見軍容雄壯,飽食一頓的兵士紛紛秣兵曆馬,隻待殺敵。又有軍中號角聲、鐵甲聲不絕於耳,著實是一副“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的鐵血場景。
兩人走在行伍之間,胸中自然豪氣衝霄,但心中卻也隱隱生出了一層擔憂。
“高將軍乃是將門世家,久居軍旅,末將著實佩服啊!”兩人正繞營行走間,符彥卿突然說道。
高行周見符彥卿似是話中有話,一笑道:“老夫不過是虛度幾十春秋罷了。如今天下大亂,你我身為武夫,自然要立下不世之功,定這萬裏江山,若是苟活於世,豈能對得起一身武藝?”
符彥卿也笑道:“如今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昔年曹公曾與季漢先主有天下英雄之論,高將軍轉戰四方,必有高見,何不試言之?”
高行周唯恐符彥卿言語表麵發問,實乃試探,小心翼翼道:“你我同為朝廷一方節度使,若說此話,恐有不忠之嫌。”
符彥卿又是一笑道:“高將軍勿憂,此乃符某酒後閑談耳,但說無妨。”
高行周見符彥卿不像加害於己,歎口氣道:“老夫且不說天下英雄,單說當今中原朝廷,大敵當前調度不一,各軍指揮混亂,怕是命數已到。”
符彥卿輕輕拍拍高行周肩膀,壓低聲音道:“這正是符某要與高老兄說的。此次北上凶多吉少,你我能戰則戰,盡到臣子本分。至於成敗利鈍,非你我所能逆睹也。”
高行周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看了看眼前這個正當春秋鼎盛的將軍,他似乎已不是當年那個一心思國死社稷的少年豪傑,而是活成了一個亂世中該有的模樣……
————
卻說二軍合為一處,飽食一頓後啟程急行軍北上,又行一百餘裏,這天正行軍間,突然一名斥候飛馬趕來,滾鞍下馬向兩人稟報道:“報二位將軍!契丹軍別遣一支先鋒前來迎戰,距我軍不到五十裏。”
高行周與符彥卿對視一眼,兩人都麵色嚴峻,高行周喚來傳令兵道:“急令三軍,準備迎戰。”
軍令傳下,三軍氣勢正盛,呼聲震天。
片刻之後,軍前忽然又衝來一匹血馬,馬上騎兵身中四五支箭矢,已受重傷,高行周連忙令親信將他扶下。
那騎兵趕到高行周馬前,“撲通”一聲跪下,痛哭不止道:“求將軍救救張將軍!兄弟們兵糧寸斷,實在撐不下去了!”
高行周令親兵將他扶起,問道:“張敬達張將軍統領數萬大軍,如何一戰失利而一蹶不振?”
那士兵道:“回高將軍,張將軍本大敗叛軍逆賊,圍石賊於太原。奈何契丹皇帝率數萬鐵騎自雁門關出,經陽武穀南下來為石賊解圍,張將軍腹背受敵,不得已退守晉安寨。”
高興周點點頭道:“你冒死突圍,可敢再殺回營中報信?”
那士兵慨然道:“萬死不辭!”
高行周道:“你且告於張將軍,張將軍所屬皆是步卒,難以與契丹騎軍抗衡,且先繼續安守。待本將軍與符將軍親自率精騎來援之時,請張將軍從內策應。”
說罷高行周回顧麾下諸將道:“誰敢送這位壯士回寨?”
問過半晌,眾將各自沉默,麵麵相覷,並無一人上前。
高行周喟歎一聲道:“本將統率三軍,不得再逞匹夫之勇,乃至於軍中無一好漢!若有郭雀兒隨軍出征,何至於此?”
話音剛落,卻見眾將身後一少年慨然縱馬上前道:“高將軍何必輕薄我等?他郭威郭榮雖然厲害,在下這一杆鐵槍也不是吃素的!”
高行周定睛一看,卻見這少年將軍身材雄壯,麵目英武,手持一杆丈八滾銀槍,頗有自己年輕時白馬銀槍的風采。
高行周當下不由得大喜道:“你是何人?現居何職?”
那人執槍朗然道:“末將太原人氏,名叫韓通,軍中兄弟都喚我‘韓瞠眼’,現是一名騎軍伍長。”
高行周問道:“你匹馬單槍去踹賊兵大營,可有畏懼?”
韓通瞠目握拳道:“這有何懼?憑在下一匹馬,一杆槍,管教他一千個來,一千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