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內維爾.張伯倫不喜歡乘坐飛機——在另一個時空中,他第一次乘坐飛機還是在一九三八年九月,在前陸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挑起第二次蘇台德危機之後。但緬甸顯然還不能與德國相提並論,因此,首相閣下決定乘坐軍艦前往美國。


    他選擇的是“倫敦”號重巡洋艦。


    這是一個折中的結果。一方麵,一艘重巡洋艦已經足以顯示大不列顛首相的威嚴,而另一方麵,它又不會像戰列艦那樣過分的刺激美國人的神經。


    在大西洋上,美國海軍的頭號假想敵是英國皇家海軍——對此英國人心知肚明——美國大西洋艦隊長期訓練的目標就是將皇家海軍驅趕出大西洋從而獲得它的絕對控製權。這本身並不是一個英國zhèng fǔ願意看到的局麵,但在德國公海艦隊覆滅以後,這又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


    因此皇家海軍在一九一八年以後的作戰對象也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美國大西洋艦隊。


    而美國人對此也一清二楚。


    所以,如果張伯倫乘坐一艘戰列艦前往美國,那將必然會被視為一種示威的手段並進而引起美國各界的反感。


    這對於他迫使緬甸zhèng fǔ退讓的方針沒有任何好處。一旦美國拒絕支持英國的意見、或者偏袒甚至公開支持緬甸,那麽談判也就什麽意義也沒有了——美國zhèng fǔ隻要表示同意緬甸的造艦計劃,英國的立場就不再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為了維護大不列顛僅有的一點榮譽,張伯倫不得不低調行事。


    然而他的低調其實一點作用也沒有。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九rì,也就是內維爾.張伯倫乘坐的“倫敦”號重巡洋艦在英國民眾的歡呼聲中緩緩離開樸茨茅斯港的同一天,美國總統查爾斯.柯蒂斯向記者宣布,美國zhèng fǔ“不反對”緬甸zhèng fǔ提出的造艦計劃。


    這是美國zhèng fǔ在這個問題上的第一次明確表態。


    緊接著,美國國會的新聞發言人也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緬甸zhèng fǔ的造艦計劃是“合情合理”的,“不應該受到譴責和責難”。


    最後,參議院和眾議院多名議員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記者采訪時對英國zhèng fǔ強烈反對緬甸的造艦計劃的行為進行了公開譴責,認為這種行為“嚴重侵犯了緬甸共和國的國家主權”,是“極端粗暴的無理行為”。


    盡管國會的新聞發言人很快再次舉行記者招待會,申明這些議員的言論“僅僅代表他們個人的看法,不屬於美國國會的官方態度”,但即使白癡也知道,這不過是事後的亡羊補牢而已。


    而且美國的官方態度已經非常明確:它已經完全倒向了緬甸。


    這一係列言論讓張伯倫和他的幕僚們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他們從沒有預料到美國人會如此旗幟鮮明的支持緬甸。


    盡管從過去的情況看,緬甸的dú lì很有可能是美國暗中支持的結果,並且它也一直受到美國的扶植。但緬甸人的過度擴張已經明顯的觸及了美國的利益,英國人不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盛頓還會繼續支持他們。


    但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


    “誰能夠告訴我,美國人進行決策的依據是什麽?”六十八歲的英國新首相這麽詢問他的幕僚們,但沒有人可以給他全部答案。


    當然,一些因素是很明顯的。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是美國人對緬甸的看法——無論美國zhèng fǔ、國會還是軍隊,盡管有人對緬甸的快速擴張和咄咄逼人的對外政策感到不滿,但卻沒有誰會將它看作一個對美國利益的威脅。


    因為這實在太愚蠢了。


    雖然緬甸軍隊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但它裝備的重型武器卻完全依賴進口,而且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既然如此,還有什麽值得擔心的呢?


    即使緬甸海軍擁有的戰列艦總數比美國海軍更多,但其中任何一艘的損失都是嚴重的、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而美國卻可以將新的戰艦源源不斷的駛出船廠,到最後,失敗的依然隻能是緬甸人。


    而且很多人還在懷疑緬甸zhèng fǔ是否有挑戰美國的勇氣。隻要美國不再向它提供各種武器的零件,緬甸軍隊裝備的重武器就會很快變成一堆廢鐵。也就是說,當兩國陷入戰爭時美國甚至還可以不戰而勝。


    還有什麽是比這更好的?


    所以,為什麽要對緬甸軍事力量不斷增強感到擔憂?甚至這種增強對美國而言還是一件好事。最起碼,它保證了美**工企業的開工率,並維持了一些原本因為缺乏軍方采購而需要關閉的生產線。


    美國陸軍和海軍都願意看到這種局麵。將軍們已經聞到了戰爭的氣味,但與另一個時空中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完全不同,執政的查爾斯.柯蒂斯總統對於加強軍備並不熱心,國會也顯得更加吝嗇,不但拒絕加強美國的軍事力量,甚至連正常的武器更新也不願意完全滿足軍隊的需求。


    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國陸軍航空隊計劃購買的一百架B-17重型轟炸機被國會直截了當的削減為了可憐的三十五架,而且這還是陸軍拿著西南空軍擊沉四艘rì本戰列艦的例子大肆宣傳“空軍製勝論”以後的結果。


    無可奈何之下,為了在新的歐洲大戰爆發時可以及時獲得新式武器,也為了保護軍火商們開發新式武器的熱情,將軍們隻好將希望寄托到了對外軍售上。


    美**方不但希望緬甸zhèng fǔ購買更多的武器,而且還希望它購買最新式和最先進的武器——尤其是陸軍航空隊和海軍。


    陸軍航空隊希望緬甸空軍可以購買B-17轟炸機,以便幫助波音公司擴大它的生產規模;而海軍,盡管曾經對“黑珍珠”級戰列艦有很多怨言,但現在它卻希望緬甸zhèng fǔ將四艘戰列巡洋艦中的兩艘更換為“黑珍珠”級。否則,在陸軍的“戰列艦過時論”的攻擊下(與“空軍製勝論”一樣,這種論調的最新理論依據是也西南空軍的戰例,因此陸軍將它當作了攻擊海軍的重要手段),國會很可能將它期望的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削減為兩艘。


    當然,在美國,軍隊的態度從來都不是zhèng fǔ和國會製定政策時的主要依據,否則軍方也不必將它的希望寄托在別的國家身上,但讓緬甸保持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對美國帶來的好處顯然還不止於此。


    對於美國那些有明顯反英情緒的zhèng fǔ官員和國會議員們來說,緬甸的軍事力量不是美國的威脅,但卻可以威脅英國。


    強大的緬甸軍隊可以直接威脅印度、馬來亞和新加坡,緬甸海軍還可以威脅斯裏蘭卡,甚至進入西印度洋和紅海,為了對抗這種威脅英國就必須從大西洋抽調戰艦進入印度洋,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大西洋艦隊的戰鬥負擔。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美國似乎應該全力支持緬甸。


    當然,僅僅是“似乎”而已——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幹擾,美國zhèng fǔ和國會也不會最終明確的偏向緬甸,畢竟英國是一個重要的發達國家,而緬甸卻還顯得無足輕重。


    但是,莫非卻成功的使用了他在美國的力量。雖然直接和間接與他的克隆人有聯係的官員和議員並不多,但他還可以借用與他結盟的四個財團的力量。而且也是用這些力量也並不需要多少代價,隻需要一點引誘、一點勸導、一些說服,美國人的態度就會很自然的滑向緬甸一方。


    而這正是英國人所不知道的、卻起著“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作用的決定xìng因素。


    但這已經無關緊要了。


    “好人”內維爾.張伯倫需要知道的隻有一點:談判已經變得毫無意義。


    ※※※※※※※※※※※※※※※※※※※※※※※※


    PS:不是很滿意,有空把這一章修改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們的二戰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斯武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斯武士並收藏我們的二戰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