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官家覺得哪個稱號好?
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 作者:紫色之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檉看著道君皇帝,一步步向前走去。
道君皇帝坐在龍椅上,戰栗道:“吾兒,吾兒還有何事?”
趙檉踏上禦階:“官家!”
道君皇帝一愣,神情難看,果真是逆子啊,剛才滿朝文武在的時候喚爹爹,現在沒人了卻喚上官家。
“吾兒,可是有話要和為父說?”
趙檉這時走上最高一級,來到禦案旁,看了看桌麵,正有一張神譜擺放,是之前何栗查索資料排出來的摩尼教神序。
他笑道:“爹爹想做大光明神?”
道君皇帝看趙檉悠然模樣站於禦階,心中不由既忿忿又惶恐,這逆子想要幹什麽,已經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中了嗎?
他覺得自家應該威嚴些,咳嗽一聲:“朕不就是大光明神嗎!”
趙檉嘴角一彎:“摩尼教眾神來源西方,看來官家親近西方啊。”
“什麽西方?”道君皇帝立刻慌亂,西方這個詞怎麽聽著如此刺耳?
“官家年歲已近五旬,該知天命,是時候樂以忘憂,榮辱淡然,修身養性了。”
“吾兒,你,你此話何意?”道君皇帝囁嚅道,這逆子什麽意思?讓他修身養性,樂以忘憂,那這朝事天下事誰來管理?
趙檉淡淡地道:“官家在位近三十年,二開隴右,重複青唐,滅西夏,收燕雲,打下東喀喇汗,封禪泰山,已經差不多夠了。”
道君皇帝聞言心中一動,眼珠轉了轉:“這,這些全是朕的功績?”
他就做了二開隴右複青唐和收燕雲,結果燕雲收回不到一年就丟了,如果沒有趙檉所說的其它功績加持,此刻看封禪泰山似乎也是個笑話。
趙檉點了點頭:“可以算上官家的。”
道君皇帝一聽,立刻有些不滿,什麽叫可以算上自己?既然他在位,這逆子又沒正式起兵謀反,另立山頭,自然是有自己的。
“那便好,那便好。”
“既然官家也覺得好,覺得夠,那官家是時候該放下俗世心思,逍遙修身,養善天年了。”
“啊?”道君皇帝聞言立刻打個激靈:“吾兒,吾兒說甚麽?”
趙檉摸過案上的白玉拂塵,虛甩了幾下:“臣之意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官家既然喜歡做大光明神,親近西方,那就去西方養老可好?”
“不,不……”道君皇帝嚇得身子往後躲起,龍椅都差點被撞翻,這逆子想要弑父不成嗎?西方,西方莫不是不駕鶴西歸之意?
趙檉看他,知他有些想差了,不由搖頭:“臣的意思是青唐那裏不錯,風光秀麗,山水壯闊,官家可以去那邊住住。”
“青,青唐啊……”道君皇帝這才穩住身體,就說這逆子不敢弑父弑君嗎,竟是想要驅趕自家去青唐,然後呢?然後他好登基為帝?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啊!
“朕不去,朕才不去那荒涼貧瘠的地方!”道君皇帝鬆了口氣,但說完之後不由一愣,這怎麽聽著自家好像同意遜位之事了?還要選擇地方養老?
“朕還要處理國家大事,怎能離開神京,往去外地!”道君皇帝鼓氣說道,心中卻慌亂無比惴惴不安。
趙檉笑了笑,手指輕叩桌案,片刻才道:“官家,還是聽臣的勸說為好,不然臣想了幾個號,官家可要選擇一個?”
“號?什麽號?”道君皇帝納悶道,這逆子什麽意思,自家有不少號啊,比如宣和主人不就是嗎?是自家最得意的一個號。
趙檉嘴角微微彎起,道:“官家覺得……是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好呢,還是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好?”
“啊?什麽……”道君皇帝聞言大驚,這,這是什麽號?這號聽詞字長短分明就是諡號啊,這逆子難道還是想要弑君嗎?竟然連諡號都想好了,而且還兩個!
他唬得差點從椅子上跌落下去:“不,不,為父哪個都不想要,哪個都不想要啊,吾兒說得就算,說得就算,為父明日就下旨離開東京,去西麵養老。”
趙檉點了點頭:“官家這樣想就對了,該靖的事業都已完成,手段本領已至盡頭,再下去過猶不及便不好了,這般才能保住名聲後世,不至最終遺臭萬年,有道是榮到深處宜先退,功至盡頭便可休。”
道君皇帝慌亂點頭:“吾兒說得對,說得對,為父適當禪位養老,適當禪位養老。”
他心中卻尋思,什麽榮到深處宜先退,功至盡頭便可休,這逆子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啊,這是逼迫朕退位呢,此刻暫且答應於他,隻要朕一天不死,就還有機會複辟,有道是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無處下金鉤。
趙檉微微一笑:“皇位倒暫不必,於臣攝政便是了。”
“攝政?”道君皇帝想了想,不知這逆子何意,這有區別嗎?你都要趕朕去西方了,你自家攝政和做皇帝還有什麽兩樣?
“好,好,攝政便攝政,吾兒想什麽時候登臨大寶便什麽時候。”
趙檉道:“官家想通就好,可以回去準備一下了。”
道君皇帝心思轉動,忽然期期艾艾地道:“吾兒,剛才說的西方……西京洛陽也是西方,不如去那裏如何?還省了車馬銀錢,如今國庫空虛,可以節省些錢貼補……”
趙檉聞言搖了搖頭,這時候才想到節省,是不是有些晚了:“官家,回鶻的高昌城亦是西方,官家莫非想要去高昌?”
“啊?”道君皇帝立刻把頭搖得潑浪鼓一般,高昌?那豈不是在沙漠之中,去了那這輩子都別想回來了,還不如青唐呢。
“不去高昌,不去高昌,就聽吾兒的,青唐最好。”
趙檉想了想:“聖人倒是不必去,小王賢妃幾個也不必去,餘下者全可陪同官家一起前往,左右陪伴,不至寂寞。”
道君皇帝呆了呆,聖人不去他理解,畢竟鄭娘娘是這逆子生母,怎肯叫去青唐之地受苦,這小王賢妃什麽意思?
他突然想起好像逆子自小就與王月宮相近,學馬打球之時,都是王月宮抱著教授,兩個交情深厚,果真是個逆子啊!
趙檉繼續道:“哥兒姐兒們本也都不用去,但官家年歲漸大,身邊總得有侍奉伺候的,叫大哥跟著好了,對了,官家一直寵愛三哥兒,三哥兒也一起同去,家眷全都跟隨。”
道君皇帝張了張嘴巴,想要說什麽卻沒有說出來,但看趙檉有要結束對話的意思,又急忙硬著頭皮道:“吾兒,你剛才說的那個什麽號……號就不要了吧?”
趙檉笑道:“號還是要改的。”
道君皇帝腦門立刻沁汗:“啊?”
趙檉道:“官家,改的是國號,宋改為秦,從此以後,以秦為名,統領四邦!”
“是改國號啊……”道君皇帝忙道:“改成秦好,改成秦好,吾兒想怎麽改就怎麽改,都是吾兒說了算。”
趙檉瞅著道君皇帝,微微彎身:“那官家就回去做這些事吧,臣恭送官家。”
“我現在就去擬詔,現在就去……”道君皇帝站了起來。
趙檉看著道君皇帝後麵出殿,這才緩緩轉過身,朝皇宮之外走去。
這時整座皇宮都已經被他手下的軍兵控製,各朝臣的府外也同樣被監視起來。
至於城內的禁軍其實不少,金兵圍城之前,駐紮於外的全部撤了進來,還有種彥崇和吳玠帶回的兩萬來人馬,加在一起有七八萬人,但這七八萬人的戰力卻一言難盡。
種彥崇和吳玠帶回的兩萬雖然是西軍,但潰敗下來,不少身上有傷,而且精氣神都已經被連場大敗給摧毀了,短時間已經打不得仗。
而京畿的禁軍雖然個個養的膘肥體壯,也沒傷在身,卻嚇也被嚇破膽,守城還可以,卻也是上不得戰場的。
而金兵攻東京,數日下來,折損了兩萬左右,此刻還剩五萬多人。
這五萬多人裏的禁軍,一部分屬侍衛親軍司,其實算是趙檉的舊部,趙檉掌控侍衛親軍司多年,打下了極好的根底,裏麵又有譚真等人掌權,一句話就收攏了,包括殿前司的禁軍,也一同拉了過來。
至於西軍的人馬雖然沒在趙檉麾下效力過,但大都去征過方臘,當時回去後西北幾路都在談論二大王軍神之名,所以他在西軍內名聲也是極高的,此刻又有折家軍的人馬附庸,折知武兄弟往去走動,便也順勢靠了過來。
隻是三兩天時間,東京城就盡在掌控之下。
大宋靖康三年五月十八,道君皇帝對外發出禪位詔書:
乾道統天,文明於是馭曆,大寶曰位,宸極所以居尊,在昔勳華,不昌厥緒,揖遜之禮,旁求曆試……
朕膺期受命,握圖闡極,然而昧旦丕顯,日昃坐朝,馭朽兢懷,履冰在念,憂勤庶政,數載於茲,今英華已竭,耄期倦勤……
皇太子檉,久葉祥符,夙彰奇表,天縱神武,智韞機深,內發謀猷,外清氛祲,英圖冠世,妙算窮神,伐暴除凶,無思不服,功格穹蒼,德孚宇宙,雄才宏略,振古莫儔,造我今宋,係其是賴……
今傳皇帝位於檉,所司備禮,以時冊授,公卿百官,四方路使及府州,下至士民,宜悉祗奉,以稱朕意……
夫政惟通變,禮貴從宜,利在因民,義存適要,朕方遊心恬淡,安神元默,無為拱揖,憲章往古,稱謂之儀,社稷之固,申錫無疆;天祿之期,永安勿替,布告天下,鹹使知聞。
詔書自然是傳帝位,這裏麵用的是皇太子檉,而非皇二子,或是秦王,就是要彰顯大義,得位其正。
至於廢除原太子,冊封新太子,這些程序都簡化了,一切都以這內禪詔書為準。
趙檉自然推了又推,卻了又卻,這是該有的謙恭。
他連推三次,最後在滿城軍民,朝上大臣的呼聲中,才勉為其難開口接受,這不是虛偽,是於禮須表現出來的態度。
不過接受內禪之後,他卻下令止住備禮冊授,暫緩登基稱帝,而是以攝政王名義,暫代朝政,並對外宣告,更改國號為秦。
隨即全國開始改旗易幟,然後趙檉下令,封柳隨雲為左相,總攬中書門下事宜,封盧俊義為樞密使,總攬西府事宜,封譚真為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封杜壆為殿前司都指揮使。
兩府軍政職務敲定之後,再加封福建路安撫使黃覺為江南廉訪使,李綱為江北廉訪使,督察各路貪墨事宜。
黃覺本來率領大軍正層層推進,得此令後更是名正言順,在南方督起各級官吏違律事宜。
李綱也領命而走,督促北方之事,接著趙檉將道君皇帝與一些妃嬪,還有趙桓、趙楷連帶其家眷,宮中部分宦官,全都派人向西寧州送去。
道君皇帝這一朝,此刻單言內事,妃媛最多,是以往先朝十倍,宦官最多,是以往先朝二十倍,宮內鋪張浪費最多,甚或以往宮廷百倍。
這一路西去人馬,足足上千人,在一萬精兵護送之下,往西直奔了熙河隴右。
待道君皇帝西行之後,趙檉便開始整肅兵馬,分做兩路。
一路自家親自率領,走西北往太原而去,完顏宗弼此刻與完顏宗翰合軍一處,依舊在圍攻太原城,看樣子是想把這座城打下來,作為金國前方的楔點,插在兩國邊境上的一顆釘子,此萬萬不能叫其得逞。
另一路則由李彥仙率領,直接過黃河,走河北,安撫各州縣,將完顏宗弼留在河北的一些軍馬全部清繳幹淨,讓流離失所的百姓能有家可回。
大軍整頓完畢,隨即啟程,各領十萬,浩浩蕩蕩離開東京。
且說趙檉這路軍,十萬人裏並不包括折家的兩萬,至於當時那些自發組織的義軍已經解散了。
不過參加義軍之人都給了賞賜,有願意繼續從軍的便直接並入正規軍馬之內。
他這次帶得大將不多,也就七八名,因為得留些人鎮壓京師,但“四猛”自然在內,依舊做先鋒。
出東京,走鄭州,然後過黃河,在懷州停了一停,放出探馬北上打探消息。
又幾日,上澤州,過隆德府和威勝軍,便接近了太原府的地界。
(本章完)
道君皇帝坐在龍椅上,戰栗道:“吾兒,吾兒還有何事?”
趙檉踏上禦階:“官家!”
道君皇帝一愣,神情難看,果真是逆子啊,剛才滿朝文武在的時候喚爹爹,現在沒人了卻喚上官家。
“吾兒,可是有話要和為父說?”
趙檉這時走上最高一級,來到禦案旁,看了看桌麵,正有一張神譜擺放,是之前何栗查索資料排出來的摩尼教神序。
他笑道:“爹爹想做大光明神?”
道君皇帝看趙檉悠然模樣站於禦階,心中不由既忿忿又惶恐,這逆子想要幹什麽,已經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中了嗎?
他覺得自家應該威嚴些,咳嗽一聲:“朕不就是大光明神嗎!”
趙檉嘴角一彎:“摩尼教眾神來源西方,看來官家親近西方啊。”
“什麽西方?”道君皇帝立刻慌亂,西方這個詞怎麽聽著如此刺耳?
“官家年歲已近五旬,該知天命,是時候樂以忘憂,榮辱淡然,修身養性了。”
“吾兒,你,你此話何意?”道君皇帝囁嚅道,這逆子什麽意思?讓他修身養性,樂以忘憂,那這朝事天下事誰來管理?
趙檉淡淡地道:“官家在位近三十年,二開隴右,重複青唐,滅西夏,收燕雲,打下東喀喇汗,封禪泰山,已經差不多夠了。”
道君皇帝聞言心中一動,眼珠轉了轉:“這,這些全是朕的功績?”
他就做了二開隴右複青唐和收燕雲,結果燕雲收回不到一年就丟了,如果沒有趙檉所說的其它功績加持,此刻看封禪泰山似乎也是個笑話。
趙檉點了點頭:“可以算上官家的。”
道君皇帝一聽,立刻有些不滿,什麽叫可以算上自己?既然他在位,這逆子又沒正式起兵謀反,另立山頭,自然是有自己的。
“那便好,那便好。”
“既然官家也覺得好,覺得夠,那官家是時候該放下俗世心思,逍遙修身,養善天年了。”
“啊?”道君皇帝聞言立刻打個激靈:“吾兒,吾兒說甚麽?”
趙檉摸過案上的白玉拂塵,虛甩了幾下:“臣之意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官家既然喜歡做大光明神,親近西方,那就去西方養老可好?”
“不,不……”道君皇帝嚇得身子往後躲起,龍椅都差點被撞翻,這逆子想要弑父不成嗎?西方,西方莫不是不駕鶴西歸之意?
趙檉看他,知他有些想差了,不由搖頭:“臣的意思是青唐那裏不錯,風光秀麗,山水壯闊,官家可以去那邊住住。”
“青,青唐啊……”道君皇帝這才穩住身體,就說這逆子不敢弑父弑君嗎,竟是想要驅趕自家去青唐,然後呢?然後他好登基為帝?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啊!
“朕不去,朕才不去那荒涼貧瘠的地方!”道君皇帝鬆了口氣,但說完之後不由一愣,這怎麽聽著自家好像同意遜位之事了?還要選擇地方養老?
“朕還要處理國家大事,怎能離開神京,往去外地!”道君皇帝鼓氣說道,心中卻慌亂無比惴惴不安。
趙檉笑了笑,手指輕叩桌案,片刻才道:“官家,還是聽臣的勸說為好,不然臣想了幾個號,官家可要選擇一個?”
“號?什麽號?”道君皇帝納悶道,這逆子什麽意思,自家有不少號啊,比如宣和主人不就是嗎?是自家最得意的一個號。
趙檉嘴角微微彎起,道:“官家覺得……是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好呢,還是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好?”
“啊?什麽……”道君皇帝聞言大驚,這,這是什麽號?這號聽詞字長短分明就是諡號啊,這逆子難道還是想要弑君嗎?竟然連諡號都想好了,而且還兩個!
他唬得差點從椅子上跌落下去:“不,不,為父哪個都不想要,哪個都不想要啊,吾兒說得就算,說得就算,為父明日就下旨離開東京,去西麵養老。”
趙檉點了點頭:“官家這樣想就對了,該靖的事業都已完成,手段本領已至盡頭,再下去過猶不及便不好了,這般才能保住名聲後世,不至最終遺臭萬年,有道是榮到深處宜先退,功至盡頭便可休。”
道君皇帝慌亂點頭:“吾兒說得對,說得對,為父適當禪位養老,適當禪位養老。”
他心中卻尋思,什麽榮到深處宜先退,功至盡頭便可休,這逆子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啊,這是逼迫朕退位呢,此刻暫且答應於他,隻要朕一天不死,就還有機會複辟,有道是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無處下金鉤。
趙檉微微一笑:“皇位倒暫不必,於臣攝政便是了。”
“攝政?”道君皇帝想了想,不知這逆子何意,這有區別嗎?你都要趕朕去西方了,你自家攝政和做皇帝還有什麽兩樣?
“好,好,攝政便攝政,吾兒想什麽時候登臨大寶便什麽時候。”
趙檉道:“官家想通就好,可以回去準備一下了。”
道君皇帝心思轉動,忽然期期艾艾地道:“吾兒,剛才說的西方……西京洛陽也是西方,不如去那裏如何?還省了車馬銀錢,如今國庫空虛,可以節省些錢貼補……”
趙檉聞言搖了搖頭,這時候才想到節省,是不是有些晚了:“官家,回鶻的高昌城亦是西方,官家莫非想要去高昌?”
“啊?”道君皇帝立刻把頭搖得潑浪鼓一般,高昌?那豈不是在沙漠之中,去了那這輩子都別想回來了,還不如青唐呢。
“不去高昌,不去高昌,就聽吾兒的,青唐最好。”
趙檉想了想:“聖人倒是不必去,小王賢妃幾個也不必去,餘下者全可陪同官家一起前往,左右陪伴,不至寂寞。”
道君皇帝呆了呆,聖人不去他理解,畢竟鄭娘娘是這逆子生母,怎肯叫去青唐之地受苦,這小王賢妃什麽意思?
他突然想起好像逆子自小就與王月宮相近,學馬打球之時,都是王月宮抱著教授,兩個交情深厚,果真是個逆子啊!
趙檉繼續道:“哥兒姐兒們本也都不用去,但官家年歲漸大,身邊總得有侍奉伺候的,叫大哥跟著好了,對了,官家一直寵愛三哥兒,三哥兒也一起同去,家眷全都跟隨。”
道君皇帝張了張嘴巴,想要說什麽卻沒有說出來,但看趙檉有要結束對話的意思,又急忙硬著頭皮道:“吾兒,你剛才說的那個什麽號……號就不要了吧?”
趙檉笑道:“號還是要改的。”
道君皇帝腦門立刻沁汗:“啊?”
趙檉道:“官家,改的是國號,宋改為秦,從此以後,以秦為名,統領四邦!”
“是改國號啊……”道君皇帝忙道:“改成秦好,改成秦好,吾兒想怎麽改就怎麽改,都是吾兒說了算。”
趙檉瞅著道君皇帝,微微彎身:“那官家就回去做這些事吧,臣恭送官家。”
“我現在就去擬詔,現在就去……”道君皇帝站了起來。
趙檉看著道君皇帝後麵出殿,這才緩緩轉過身,朝皇宮之外走去。
這時整座皇宮都已經被他手下的軍兵控製,各朝臣的府外也同樣被監視起來。
至於城內的禁軍其實不少,金兵圍城之前,駐紮於外的全部撤了進來,還有種彥崇和吳玠帶回的兩萬來人馬,加在一起有七八萬人,但這七八萬人的戰力卻一言難盡。
種彥崇和吳玠帶回的兩萬雖然是西軍,但潰敗下來,不少身上有傷,而且精氣神都已經被連場大敗給摧毀了,短時間已經打不得仗。
而京畿的禁軍雖然個個養的膘肥體壯,也沒傷在身,卻嚇也被嚇破膽,守城還可以,卻也是上不得戰場的。
而金兵攻東京,數日下來,折損了兩萬左右,此刻還剩五萬多人。
這五萬多人裏的禁軍,一部分屬侍衛親軍司,其實算是趙檉的舊部,趙檉掌控侍衛親軍司多年,打下了極好的根底,裏麵又有譚真等人掌權,一句話就收攏了,包括殿前司的禁軍,也一同拉了過來。
至於西軍的人馬雖然沒在趙檉麾下效力過,但大都去征過方臘,當時回去後西北幾路都在談論二大王軍神之名,所以他在西軍內名聲也是極高的,此刻又有折家軍的人馬附庸,折知武兄弟往去走動,便也順勢靠了過來。
隻是三兩天時間,東京城就盡在掌控之下。
大宋靖康三年五月十八,道君皇帝對外發出禪位詔書:
乾道統天,文明於是馭曆,大寶曰位,宸極所以居尊,在昔勳華,不昌厥緒,揖遜之禮,旁求曆試……
朕膺期受命,握圖闡極,然而昧旦丕顯,日昃坐朝,馭朽兢懷,履冰在念,憂勤庶政,數載於茲,今英華已竭,耄期倦勤……
皇太子檉,久葉祥符,夙彰奇表,天縱神武,智韞機深,內發謀猷,外清氛祲,英圖冠世,妙算窮神,伐暴除凶,無思不服,功格穹蒼,德孚宇宙,雄才宏略,振古莫儔,造我今宋,係其是賴……
今傳皇帝位於檉,所司備禮,以時冊授,公卿百官,四方路使及府州,下至士民,宜悉祗奉,以稱朕意……
夫政惟通變,禮貴從宜,利在因民,義存適要,朕方遊心恬淡,安神元默,無為拱揖,憲章往古,稱謂之儀,社稷之固,申錫無疆;天祿之期,永安勿替,布告天下,鹹使知聞。
詔書自然是傳帝位,這裏麵用的是皇太子檉,而非皇二子,或是秦王,就是要彰顯大義,得位其正。
至於廢除原太子,冊封新太子,這些程序都簡化了,一切都以這內禪詔書為準。
趙檉自然推了又推,卻了又卻,這是該有的謙恭。
他連推三次,最後在滿城軍民,朝上大臣的呼聲中,才勉為其難開口接受,這不是虛偽,是於禮須表現出來的態度。
不過接受內禪之後,他卻下令止住備禮冊授,暫緩登基稱帝,而是以攝政王名義,暫代朝政,並對外宣告,更改國號為秦。
隨即全國開始改旗易幟,然後趙檉下令,封柳隨雲為左相,總攬中書門下事宜,封盧俊義為樞密使,總攬西府事宜,封譚真為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封杜壆為殿前司都指揮使。
兩府軍政職務敲定之後,再加封福建路安撫使黃覺為江南廉訪使,李綱為江北廉訪使,督察各路貪墨事宜。
黃覺本來率領大軍正層層推進,得此令後更是名正言順,在南方督起各級官吏違律事宜。
李綱也領命而走,督促北方之事,接著趙檉將道君皇帝與一些妃嬪,還有趙桓、趙楷連帶其家眷,宮中部分宦官,全都派人向西寧州送去。
道君皇帝這一朝,此刻單言內事,妃媛最多,是以往先朝十倍,宦官最多,是以往先朝二十倍,宮內鋪張浪費最多,甚或以往宮廷百倍。
這一路西去人馬,足足上千人,在一萬精兵護送之下,往西直奔了熙河隴右。
待道君皇帝西行之後,趙檉便開始整肅兵馬,分做兩路。
一路自家親自率領,走西北往太原而去,完顏宗弼此刻與完顏宗翰合軍一處,依舊在圍攻太原城,看樣子是想把這座城打下來,作為金國前方的楔點,插在兩國邊境上的一顆釘子,此萬萬不能叫其得逞。
另一路則由李彥仙率領,直接過黃河,走河北,安撫各州縣,將完顏宗弼留在河北的一些軍馬全部清繳幹淨,讓流離失所的百姓能有家可回。
大軍整頓完畢,隨即啟程,各領十萬,浩浩蕩蕩離開東京。
且說趙檉這路軍,十萬人裏並不包括折家的兩萬,至於當時那些自發組織的義軍已經解散了。
不過參加義軍之人都給了賞賜,有願意繼續從軍的便直接並入正規軍馬之內。
他這次帶得大將不多,也就七八名,因為得留些人鎮壓京師,但“四猛”自然在內,依舊做先鋒。
出東京,走鄭州,然後過黃河,在懷州停了一停,放出探馬北上打探消息。
又幾日,上澤州,過隆德府和威勝軍,便接近了太原府的地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