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檉的短劍是莫邪,春秋名劍莫邪。


    世之名劍,大抵以春秋戰國時為最好。


    春秋戰國之名劍,又大抵以出自歐冶子、幹將、風胡子之手為頂尖。


    純鈞、幹將、莫邪、湛盧、巨闕、勝邪、魚藏、太阿、工布、七星龍淵。


    其中巨闕與承影、純鈞、魚藏、太阿、湛瀘、龍淵、工布,合稱為“八荒名劍”。


    又與湛盧、純鈞、勝邪、魚藏並稱“越五劍”。


    魚藏又名魚腸,乃是極短劍,或稱之為匕。


    湛盧劍、巨闕劍、純鈞劍,勝邪劍、魚藏劍、這五劍出於歐冶子,在歐冶子單獨鍛造的劍裏,湛盧第一。


    而太阿、工布、七星龍淵,則是歐冶子與幹將合鑄,其鑄造時以幹將為主。


    七星龍淵就是龍泉劍。


    相傳歐冶子和幹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鬥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


    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此劍名“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龍淵劍改“淵”為“泉”,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晉書·卷三十六·張華傳》,西晉中書令張華精通天文,夜觀天象看到在二十八宿的鬥宿和牛宿之間,出現了一道紫氣。


    他推測這道紫氣是世間珍寶輝映所致,便找來豫章人雷煥共同研究。


    雷煥細觀天象,同意張華的看法,並指出這是劍氣所致,寶劍的所在位置應在豫章郡的豐城一帶。


    張華任命雷煥為豐城縣令,秘密尋訪寶劍,雷煥到任以後,經過一番勘察,判定寶劍埋在縣監獄的地下,掘地四丈多後,掘地人發現了一隻玉匣,玉匣外籠罩著一片紫光。


    雷煥讓掘地人將玉匣取上來打開一看,匣中是兩把劍,就是龍淵和太阿。


    王勃的滕王閣序裏,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歐冶子與幹將的關係,共有三種說法,師徒,師兄弟,翁婿,翁婿一說,言道莫邪乃歐冶子之女,嫁與幹將為妻。


    幹將莫邪這對雌雄雙劍,又有兩種說法。


    一說楚王令幹將鑄劍,三年才成,劍分雌雄,幹將去給楚王送劍前,和莫邪說楚王肯定會嫌棄鑄劍時間太長,從而殺了他。


    隨後幹將把雄劍藏於山中,隻帶雌劍前往,果不其然被楚王賜死,後來幹將兒子長大,從母親莫邪口中得知實情,上山找到了幹將當年所藏雄劍,持雄劍殺了楚王報仇,這便是眉間尺的傳說。


    另外一說法,是幹將為吳王鑄劍。


    幹將為了煉製讓吳王滿意的劍,專門挑選了一些稀世寶料,號稱是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


    可這些寶料燒煉了很長時間卻沒有任何變化,這讓他變得非常急躁,因為如果煉不成劍的話,他們夫妻二人肯定難逃一死。


    莫邪這時言道,師傅曾說凡是寶料煉劍,必須要以人為獻祭,才能夠化開,如此才能成功鍛造一柄好劍。


    她將自己的頭發等物剪下,投入了火爐之中,接著讓手下的門徒全力燒旺炭火,就在這個時候她縱身一躍,投入火爐之中,以身祭劍。


    那些無法融化的寶料便開始緩緩融化,很快便化成了液體,幹將雙目含淚將其鑄成了兩柄寶劍。


    兩劍出爐有先後,先出來的為陽劍,名為幹將,後出來的為陰劍,名為莫邪。


    幹將把陽劍收藏起來,然後將陰劍交了上去,莫邪雖然是陰劍,卻鋒利無比,吳王用堅石試劍,劍落石開,吳王大喜,重金賞賜了幹將。


    不過,根據流傳下來的各種史料來看,第一種應該隻是傳說,第二種才貼近真實。


    世之名劍出春秋,春秋名劍又以純鈞、幹將、莫邪、湛盧、巨闕、勝邪、魚藏、太阿、工布、七星龍淵為頂尖。


    幹將莫邪這兩口劍再是頂尖中的頂尖,想要找能超過這兩口劍的存在,大抵就要再往前推了。


    後世雖然也有一些削鐵如泥的劍,但是因為一些鑄劍寶料在戰國時就耗盡了,所以後世的劍哪怕也夠鋒銳,但卻不會再超過春秋時鑄造的劍了。


    這些名劍隨著曆史長河的流淌,如那燦爛的星辰,曾經光照一時,後來朝代更迭,時光輪轉,漸漸不知去向。


    大宋建國之後,隻在仁宗朝時有過名劍現世,分別是湛盧和巨闕,但這兩口劍現世時間並不長,僅僅十幾年後便杳如黃鶴,再無消息。


    趙檉的這口莫邪劍,乃是得自太宗皇帝武庫。


    是太宗皇帝武庫之中,最珍貴的一件東西。


    就算是王彥章的盔甲兵器,李存孝的拳腳槍棒,都比不上這劍。


    這口劍的來曆,其實還有一段說法。


    太宗即位的第三年,就是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王錢俶與平海節度使陳洪進先後入朝,到了東京。


    陳洪進原是南唐後主李煜手下的一個節度使,掌握漳、泉二州,南唐被平定之後,他很不安,此次入朝,便將漳、泉二州版圖獻給宋太宗,宋太宗授他高官宅第。


    錢俶見陳洪進獻出地盤版圖,心中十分著急,這時吳越國乃是大宋的屬國,還未並入大宋國土,他為了自保,就呈上表章,想要罷去吳越國王,情願卸甲歸田,終享天年,但是太宗不準。


    錢俶急得無法,手下人便道:“朝廷旨意,不言可知,大王若不納土,大禍將至!”


    錢俶前思後想,最後隻得上表,獻上吳越十三州土地盡歸宋廷。


    宋太宗大大褒獎了錢俶,隨後下了旨意,以淮南節度使管內,封錢俶為淮海王,錢俶子弟俱封官職。


    從此自錢鏐得吳越國,共五世,統治八十一年而亡,東南一帶盡為宋朝版圖。


    這口莫邪劍,便是吳越國錢家的祖傳之物。


    錢俶知道太宗好武,獻上國土的同時,也獻上了這口劍,太宗則視若珍寶。


    但這莫邪乃是短劍,細窄秀氣,不好佩戴。


    因此太宗皇帝平日裏並不隨身,隻是放在寢宮之中。


    後來太宗皇帝兩次北伐失敗,心灰意冷之下,每日歌舞玩樂,便是連槍棒也不再耍。


    這口莫邪劍便被封於武庫之中,標字壹號,乃是整座武庫最珍貴之物。


    後來的大宋皇室弟子,皆對武藝不感興趣,便是百多年間,都無人打開武庫尋找東西。


    直至後來趙檉開啟武庫,才讓這口莫邪劍重見天日。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紫色之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紫色之水並收藏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