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鄭成功,康熙,都用過藤甲,清晚期因為火器盛行,藤甲藤牌防禦降低,才漸漸取消。


    還有就是藤甲的防禦力,公論的要高過西方的板甲,明清兩朝時都在使用,甚至上個世紀香港、澳門等地,還在使用藤甲藤牌。


    至於藤甲懼火這點,大抵以訛傳訛。


    《武備誌》記載: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內水浸半月,取出曬三日,複入槽添水。如此浸滿一周歲,曬幹,照式編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輕堅,能隔矢刃。利於水火。又以此藤作笠,臨敵作盔,陰則備雨。


    可以看出藤甲手續繁多又堅固無比,可擋箭石攻擊,利於水火,也就是水火不能侵。


    原因反而是因為赤藤甲是用桐油浸刷的,來作為禦火之用的,桐油聽著是油,但實際上是古代用來塗抹在武器木製部位上的一種防火、防蛀、防水的材料,燃點極高。


    桐油具有耐高溫、耐腐蝕的特點,所以一般的火燒是沒用的,隻有超過其燃點才行,可是按照桐油的燃點,一旦超過了它燃點,那不管是穿著鐵甲還是藤甲都會被烤焦的。


    由此來看,便不能說藤甲懼火了,而雲南是桐油的主要產區之一。


    再就是藤甲真正有詳細記載,是於唐朝,不是名著裏的三國時期。


    《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在這裏說說藤甲,防禦以及水火問題 正在手打中,請稍等片刻,


    內容更新後,請重新刷新頁麵,即可獲取最新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紫色之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紫色之水並收藏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