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在前麵帶路,陳長亭和兩個徒弟,跟他來到一塊山地邊。


    原來,老農家的一條大水牛,不小心從土坎上麵摔下來,後腿被跌傷,胯骨已經錯位,站立不起來了。


    如不及時醫治,必死無疑。


    陳打匠圍著水牛前後看了看,用手探了一下牛骨頭錯位的地方,決定用武醫接骨法,給水牛正骨。


    各位看官,練武之人,難免會有骨肉損傷,因此練武之人大都會醫治跌打損傷。


    陳長亭由於長期研究武醫接骨法,並配有特效的酒藥,常常為鄉親醫治骨折和外傷。


    曾有一個農民右臂粉碎性骨折,請陳打匠去診治。


    陳打匠以掌徐徐揉捏右臂,使骨塊迅即複位,然後以酒藥敷之,用柏樹皮夾住,再用布帶將右臂平懸於胸前,一個月後骨折痊愈了。


    陳長亭雖然沒有醫治過牛羊的骨傷,但是人畜醫理相通。


    因此,對這條牛的正骨,他還是很有信心。


    陳長亭要老農將牛拴好,雙手扶住牛頭,林光鬥和林梅山扶住牛身。


    作好準備後,陳長亭上去左手扶住牛胯,右手抓住牛蹄,暗運內功,稍微用力拉動牛後腿,隻聽“噗”的一聲輕響,牛腿胯骨已複位。


    陳長亭輕拍一下牛屁股,喝聲“站起來!”,水牛真的站起來了。


    老農牽牛向前走了幾步,水牛行動自由如初。


    老農大喜,叫家人給陳長亭送來幾十個雞蛋,陳打匠堅辭不受。


    他還送了一瓶醫治跌打損傷的藥酒,讓老農塗在牛傷處。


    林光鬥和林梅山齊誇師父的神功,真了不起。


    師父道:“牛對農民來說太重要了,我本來沒有把握能治好牛傷,但是,我想隻要對農民兄弟有利的事,我就要盡力去試一試,結果真給治好了。”


    林光鬥和林梅山道:“哦,師父,我們懂了。”


    二人告別師父,各自回學校上學去了。


    且說陳長亭在家鄉發展了二十幾個袍哥,便在廣福“三蘇茶館”裏,立起“義字”山堂,當起了袍哥大爺。


    清明節前,陳長亭坐在三蘇茶館裏喝茶,見一個客人用灰布纏頭,並把纏在耳邊的布角豎起來。


    這是袍哥的一種著裝式樣,立即引起了陳長亭的注意。


    隻見這人走進茶館找到一張空桌子,端端正正地坐下來。


    堂倌把茶碗端上來時,這人用“三把半香”手勢雙手接了茶杯。


    他不急著喝茶,而是順手將茶蓋斜放在茶托上,不吭一聲地坐著,看樣子是在等什麽人。


    各位看官,何謂“三把半香”?其手勢如何擺放?


    先說袍哥的“三把半香”。袍哥主張滅滿興漢,劫富濟貧,崇尚生死情誼。


    袍哥敬奉的“三把半香”是:


    一把香,敬鮑叔牙與管仲的無私友情;


    二把香,敬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兄弟;


    三把香,敬瓦崗寨上的眾虎將;


    另外半把香,敬的是梁山上的女中豪傑,孫二娘和扈三娘。


    再說“三把半香”的手勢,其實是袍哥之間的接頭暗語。


    袍哥來到一個新地方喝茶,如果想要和當地的袍哥接頭,他會從堂倌手中雙手去接茶杯。


    同時以右手拇指置於茶杯邊沿,其餘四指托住杯底。


    然後左手食指向內彎曲,其餘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頭向上伸直,輕輕附在茶杯上。


    注意大拇指一定要挺直向上,這就做成了“三把半香”的形狀。


    雙手接過茶杯後,一般會將茶杯擺放在自己胸口正對著的位置上。


    四川各地的茶館裏麵,常有袍哥進出,有的茶館裏麵就設有袍哥堂口。


    堂倌或袍哥見到客人的“三把半香”手勢,會主動去接洽。


    陳長亭從這人的衣著打扮和“三把半香”手勢看出,這人是袍哥同道中人,正在尋求幫助。


    便走過去裝著請這人抽煙,做個聯絡手勢,故意把煙筒扔給他。


    這人見到袍哥的聯絡暗號,便用雙手接住煙筒,然後誦詩:


    “雙手抱住一條龍,如今到來扶明公。莫說此槍無用處,反清複明第一功。”


    聯絡暗號全部對上了,陳長亭問道:“從遠方來?”


    這人上前行了個歪歪禮,口中念道:


    “兄弟我姓劉,草字青山。久聞貴龍碼頭,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兄弟我多在山崗,少在書房。


    隻知江湖貴重,不知江湖禮節。一切不周到之處,還望陳大哥,高抬龍袖,亮個膀子。


    龍鳳旗,日月旗,花花旗,給兄弟我打個好字旗!”


    這人拜完碼頭,又客套了一番。


    陳長亭叫堂倌把劉青山的茶端過來,兩個袍哥內夥子坐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陳長亭問他有何事相求?劉青山答道:


    “久聞陳大哥英名,我在茶館裏等了兩天,總算等到你了,今有一事相求。”


    接著,劉青山告訴陳長亭,他的妹妹嫁給鄰鄉富戶羅某,婚後生有一子,現在年方五歲。


    前不久,妹夫暴疾去世,族長羅幺公眼饞羅劉氏有些顏色,多次想調戲她。


    羅劉氏堅決反抗,因此羅幺公懷恨在心。


    後來,羅幺公動了蛇蠍之心。


    準備在今年羅氏宗祠舉辦的清明會上,借訓誡家族子弟為由,欲將其孤兒置於死地。


    再逼寡母改嫁,以便霸占羅某家的三百餘畝良田和房產。


    陳長亭聽後,怒道:“拯救孤寡,義不容辭,這事我管定了。”


    當天,陳長亭隨同劉青山一起,悄悄去他的妹妹家了解情況,然後商量了解救辦法。


    幾天後,羅氏族人在宗祠舉辦清明大會,設宴七十餘桌,附近鄉鎮的羅氏宗親都來參會。


    中午開始祭拜祖宗,族長羅幺公領頭,點燃香蠟紙錢,帶領大家在神龕前,先向羅氏曆代的祖宗神位磕頭作揖。


    接下來,羅幺公主持訓誡會,對族人的不肖子弟執行家規,或訓斥,或責打,或活埋,挾仇者則趁機報複。


    訓誡數人後,族長一聲令下:“把那個小野種拉出來!”


    這時,族人中兩個大漢衝到羅劉氏麵前,從她手中奪走小孩,擲於羅幺公座位前。


    族長高聲吼道:


    “這個小雜種是野種,不是羅氏骨血……”眾族人聽後大驚,隨後有人高喊:“打死他!”


    兩個大漢正準備動手,忽聞房頂上一聲大吼:“誰敢!”


    這時,從房頂上突然跳下一個壯漢,衝上去抱起孤兒,幾個縱跳衝出了祠堂,此人正是陳長亭。


    他事先躲在房頂上看動靜,見兩個大漢要對小孩下毒手時,跳下來抱走孤兒,遞給在外麵等候的劉青山。


    羅幺公見有人搶走了孤兒,大怒,令族人去追回來。


    兩個大漢提起木凳,後麵跟了十幾個男丁,一起操起家夥衝出去,追趕陳長亭。


    陳長亭故意停下來不走,等兩個大漢用木凳打來時,他左一掃腿踢倒一個,右一掃腿又踢翻一個。


    陳長亭抓起一條木凳,一掌擊在凳子的腰上,隻聽“叭”的一聲脆響,木凳被折斷成兩節。


    陳長亭又抓起另一條木凳,對著十幾個男丁,向擀麵皮一樣,由前向後用力橫推過去,男丁們全部被推倒在地上。


    陳長亭手指著眾人喊道:


    “你們欺負孤兒寡母,喪盡天良。今後誰敢再來惹是生非,謹防我打斷他的筋骨!”


    羅氏族人見了,嚇得趕緊逃跑。


    羅氏母子得救後,向陳長亭磕頭謝恩,道:


    “陳大哥慷慨出手,我們母子才能得生。我們母子今生今世,終生不忘陳大哥的救命之恩!”


    劉青山再三感謝陳長亭的幫助,陳長亭道:


    “袍哥人家,義字為先,兄弟夥有難,我義不容辭。你跟我去一趟興隆鎮,我再介紹幾位兄弟與你相識。”


    第二天,劉青山隨陳長亭去興隆鎮。


    在兄弟茶館裏,廖春雷給劉青山介紹了幾位“義字堂”兄弟,然後對劉青山說道:


    “青山兄弟,天下袍哥是一家。今後你如有什麽難事,盡管來這裏找袍哥兄弟幫忙。”


    陳長亭和劉青山謝過眾人,各自回家去了。


    卻說智涵子那天從縣城出發,去大鎮看望師父吳春。


    見師父近來身體常常生病,他準備搬到大鎮來照顧老人家的身體。


    吳春製止道:


    “師父老矣,今後靠你將吳門功夫發揚光大。興隆鎮是川北進出成都的咽喉之地,那裏常有武林高手來往。


    你搬到那裏去住,以便結交往來高手,這樣你的功夫會有很大提高。”


    智涵子忙道:“我不去,現在師父老了,身邊需要人照顧,我要搬回大鎮來,專心扶侍您老人家。”


    師父急道:“我身邊有你的師兄曾應奎、王良彬和冷春燕等人照顧,你放心去吧。”


    經過師父的耐心勸說,智涵子拜別了師父,從玄武觀搬到興隆鎮,在城隍廟裏住下來。


    興隆鎮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因場鎮位於形似梅花瓣的五座山中,故起名梅花鎮。


    張獻忠進軍川西北時,曾在梅花鎮安營紮寨,因嫌“梅”字與倒黴的“黴”同音,便改梅花鎮為興隆鎮。


    他解釋道:“老子這個人喜歡興隆發達,所以就把這裏改為興隆鎮。”


    興隆鎮位於中江縣與金堂縣交界的龍泉山脈下麵,自唐宋以來,即有驛道經此進出成都,因此興隆鎮是進出川北的門戶。


    興隆鎮附近的三王廟,正好在龍泉山驛道上兩縣的交界處,地勢極為險要。


    曆來是重要關隘,為兵家必爭之地。


    因此,三王廟又是武林高手隱身傳藝、聚會切磋的場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玄武奇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中雷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中雷明並收藏玄武奇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