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的繁盛期,是整個中國戲劇史中的黃金時代,也是世界戲劇史上有數的幾個黃金時代之一。
在人類藝術的發展曆程中,一部作品出現得或先或後,一個藝術家成就的或高或低,往往帶有較多的偶然性,但是,一個黃金時代的出現,卻總是包含著嚴格的必然性。所謂黃金時代,不僅是指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湧現的絕對數量之大,而且還意味著這些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整體水準之高,往往是前代不可與之比肩,後代也難於複現。這是一種宏大壯美的藝術現象,雲蒸霞蔚,吞吐萬匯,奇跡般地展現了人類文明的驚人力量。這種藝術現象,無論是產生的原因,還是產生的方式和規模,都絕不會是偶然的。
我們可以特別喜歡哪幾位元雜劇作家,而不喜歡甚至厭惡另外幾位。我們可以特別醉心於元雜劇中的一、兩個題材,而對某些題材側目相待。但是,我們不能幼稚地設想,元雜劇藝術家中最好能留下幾位,去掉幾位。我們不應天真地奢望元雜劇的天地中多產生幾個關漢卿和王實甫。我們也不應無端地遺憾和抱怨,元雜劇中竟然還有不少封建正統、神仙道化內容的作品。元雜劇
,本是一個嚴密而龐大的係統
,有著自身的邏輯結構,不能根據後人的好惡來增益或損減。後代的研究者,在表示自己的藝術取舍之前,應該首先考察組成元雜劇的各種作品、各種題材、各種精神傾向之間的互相聯係
,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作者的互相聯係,從而把這個藝術的黃金時代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構成體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從總體上了解元雜劇作為一種重大美學形態的曆史必然性
。然後,再進一步解析這一有機構成體內的縱橫層次
,評判各自優劣。
在審美的目光之前,拔地湧現一派壯麗的群巒疊嶂,我們怎能首先測量這些山峰的各自高度,甚至立即進入地質學的分析呢?我們為什麽不在整體上領略它們的氣勢,體味它們鬼斧神工般的天才組合呢?
在審美的目光之前,燦然展開了波湧浪卷的大海,我們怎麽會不去驚歎它的浩大氣象,而一下子落入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學的推導中去呢?
對戲劇藝術進行審美的把握,與社會學的把握和思想史的把握畢竟有著重大的區別。元雜劇中當然包括著不少可供社會學家和思想史家細細分析的內容,但是,它首先屬於審美領域。並不是關漢卿他們借著雜劇的形式,在分頭苦苦地研究著社會上的賦稅問題、婚配問題、娼妓問題、司法問題,而另一些劇作家則沒有選準課題。不,這是一種強加給古代藝術家的誤解。他們乃是一個多側麵的感應群體,各自傾吐著自己的心聲,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魂魄,在審美領域留下了交響樂般的豐美和聲。
一個偉大的民族經過千百年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終於在十三世紀掌握了一種能夠充分展現主客觀關係的感性形式
,這就是元雜劇這個龐大的藝術係統之所以產生的美學根源。
十三世紀,中國封建社會已越過了它燦爛的高峰。宋代雖然把封建的思想文化推到了空前精細的地步,但國計民生的江河日下,也發展到完全無力對付金元侵略者南下的程度。二帝被俘,朝廷南渡,抗金失敗,奸佞掌權,西湖歌舞,負帝蹈海……這些事,組合在一起,不能不給人們帶來深深的失望和惆悵。至高至尊的封建朝廷和封建理念,被還處於奴隸製社會的遊牧民族踏得支離破碎,整個民族產生了由漢代以來最深的鬱悶。南北朝時代的紛亂,安史之亂以後的黯淡,都不能與之相比。
杜甫描寫離亂的蒼涼筆觸,劉禹錫詠史的深切詩句,都已不能充分地排解十三世紀中華民族的心理鬱悶。辛棄疾、陸遊的慷慨言詞尚在耳側,然而,“沙場秋點兵”的,已是蒙古鐵騎,“但悲不見九州同”,已成為一種長久而苦澀的歎息。而那位緊蹙愁眉的女詩人的精雅吟唱,則更是顯得太微弱了。
總之,過於嚴峻的客觀生活,不僅僅向少數先進的鬥士,而是向整個中華民族提出了空前的挑戰,向封建時代廣大人士習慣了的理想、追求、觀念、秩序提出了空前的挑戰。換言之,十三世紀,在中國的大地上,出現了主觀目的性與客觀現實的普遍分裂。以往種種足以流行、傳世的藝術形態,都是反映當時當地主客觀關係的感性形式,此時此地顯然都已不足為用。在審美意義上說,它們已不能充分地表達人們的情緒,已引不起時代性的共鳴。
就個人而論,可以用種種消極的方法來處理這種主、客觀的矛盾。例如,有的知識分子決心不再為文,“斷其右指,雜屠沽中”。但是,整個民族不會如此,整個敏感的知識階層不會如此。他們總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調整自己的主觀目的性,使之足以與客觀現實相抗衡。他們很快就發現,隻有以更響亮的聲討,更完整的揭露,更深沉的謳歌,更直觀的呈示,更係統的展現,才能與內心巨大的鬱悶相應稱,才能與外界濃重的黑暗相應稱。這種新的平衡和協調,首先體現在審美關係上,所產生的感性形式就是元雜劇。
就這樣,詩情勃鬱的文人不再僅僅作個人情感的飄逸抒發,而是以自己藝術表現的才華點化出整塊的生活實象,來大幅度地把握客觀世界;舞台藝術也從根本上扭轉了以嬉戲娛樂為主旨的傾向,以自己新的度量變成人們進行主客觀較量的中介物。眾多的藝術家,無數的觀眾,聲息與共;一批批的劇團,一批批的新作,現於一時。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在以美的方式集中噴湧嗎?
整個元代雜劇,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十四世紀初年(更嚴格地說,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一三〇七年)以後,為後期。我們所說的元雜劇的黃金時代,是指前期雜劇。統觀這一時期的元雜劇,在精神上有兩大主調:第一主調是傾吐整體性的鬱悶和憤怒
,第二主調是謳歌非正統的美好追求
。
第一主調,著重於揭示使民族、人民和個人陷入困頓的客觀現實;第二主調,著重於重新確認和加固新的精神力量。當然,怒目逼視客觀世界的惡勢力時免不了也要出現謳歌的對象,笑顏稱頌正麵的精神力量時又難免要樹立對立麵,兩者交相融匯,不可分割;然而側重還是明顯的。第一主調大多表現惡勢力對善的侵淩,以悲劇和正劇為多;第二主調大多表現善對於惡勢力的戰勝,以喜劇為多。至此,長久閃爍在以往戲劇雛形中的悲劇美和喜劇美,才構成完整而成熟的實體。
在人類藝術的發展曆程中,一部作品出現得或先或後,一個藝術家成就的或高或低,往往帶有較多的偶然性,但是,一個黃金時代的出現,卻總是包含著嚴格的必然性。所謂黃金時代,不僅是指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湧現的絕對數量之大,而且還意味著這些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整體水準之高,往往是前代不可與之比肩,後代也難於複現。這是一種宏大壯美的藝術現象,雲蒸霞蔚,吞吐萬匯,奇跡般地展現了人類文明的驚人力量。這種藝術現象,無論是產生的原因,還是產生的方式和規模,都絕不會是偶然的。
我們可以特別喜歡哪幾位元雜劇作家,而不喜歡甚至厭惡另外幾位。我們可以特別醉心於元雜劇中的一、兩個題材,而對某些題材側目相待。但是,我們不能幼稚地設想,元雜劇藝術家中最好能留下幾位,去掉幾位。我們不應天真地奢望元雜劇的天地中多產生幾個關漢卿和王實甫。我們也不應無端地遺憾和抱怨,元雜劇中竟然還有不少封建正統、神仙道化內容的作品。元雜劇
,本是一個嚴密而龐大的係統
,有著自身的邏輯結構,不能根據後人的好惡來增益或損減。後代的研究者,在表示自己的藝術取舍之前,應該首先考察組成元雜劇的各種作品、各種題材、各種精神傾向之間的互相聯係
,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作者的互相聯係,從而把這個藝術的黃金時代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構成體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從總體上了解元雜劇作為一種重大美學形態的曆史必然性
。然後,再進一步解析這一有機構成體內的縱橫層次
,評判各自優劣。
在審美的目光之前,拔地湧現一派壯麗的群巒疊嶂,我們怎能首先測量這些山峰的各自高度,甚至立即進入地質學的分析呢?我們為什麽不在整體上領略它們的氣勢,體味它們鬼斧神工般的天才組合呢?
在審美的目光之前,燦然展開了波湧浪卷的大海,我們怎麽會不去驚歎它的浩大氣象,而一下子落入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學的推導中去呢?
對戲劇藝術進行審美的把握,與社會學的把握和思想史的把握畢竟有著重大的區別。元雜劇中當然包括著不少可供社會學家和思想史家細細分析的內容,但是,它首先屬於審美領域。並不是關漢卿他們借著雜劇的形式,在分頭苦苦地研究著社會上的賦稅問題、婚配問題、娼妓問題、司法問題,而另一些劇作家則沒有選準課題。不,這是一種強加給古代藝術家的誤解。他們乃是一個多側麵的感應群體,各自傾吐著自己的心聲,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魂魄,在審美領域留下了交響樂般的豐美和聲。
一個偉大的民族經過千百年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終於在十三世紀掌握了一種能夠充分展現主客觀關係的感性形式
,這就是元雜劇這個龐大的藝術係統之所以產生的美學根源。
十三世紀,中國封建社會已越過了它燦爛的高峰。宋代雖然把封建的思想文化推到了空前精細的地步,但國計民生的江河日下,也發展到完全無力對付金元侵略者南下的程度。二帝被俘,朝廷南渡,抗金失敗,奸佞掌權,西湖歌舞,負帝蹈海……這些事,組合在一起,不能不給人們帶來深深的失望和惆悵。至高至尊的封建朝廷和封建理念,被還處於奴隸製社會的遊牧民族踏得支離破碎,整個民族產生了由漢代以來最深的鬱悶。南北朝時代的紛亂,安史之亂以後的黯淡,都不能與之相比。
杜甫描寫離亂的蒼涼筆觸,劉禹錫詠史的深切詩句,都已不能充分地排解十三世紀中華民族的心理鬱悶。辛棄疾、陸遊的慷慨言詞尚在耳側,然而,“沙場秋點兵”的,已是蒙古鐵騎,“但悲不見九州同”,已成為一種長久而苦澀的歎息。而那位緊蹙愁眉的女詩人的精雅吟唱,則更是顯得太微弱了。
總之,過於嚴峻的客觀生活,不僅僅向少數先進的鬥士,而是向整個中華民族提出了空前的挑戰,向封建時代廣大人士習慣了的理想、追求、觀念、秩序提出了空前的挑戰。換言之,十三世紀,在中國的大地上,出現了主觀目的性與客觀現實的普遍分裂。以往種種足以流行、傳世的藝術形態,都是反映當時當地主客觀關係的感性形式,此時此地顯然都已不足為用。在審美意義上說,它們已不能充分地表達人們的情緒,已引不起時代性的共鳴。
就個人而論,可以用種種消極的方法來處理這種主、客觀的矛盾。例如,有的知識分子決心不再為文,“斷其右指,雜屠沽中”。但是,整個民族不會如此,整個敏感的知識階層不會如此。他們總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調整自己的主觀目的性,使之足以與客觀現實相抗衡。他們很快就發現,隻有以更響亮的聲討,更完整的揭露,更深沉的謳歌,更直觀的呈示,更係統的展現,才能與內心巨大的鬱悶相應稱,才能與外界濃重的黑暗相應稱。這種新的平衡和協調,首先體現在審美關係上,所產生的感性形式就是元雜劇。
就這樣,詩情勃鬱的文人不再僅僅作個人情感的飄逸抒發,而是以自己藝術表現的才華點化出整塊的生活實象,來大幅度地把握客觀世界;舞台藝術也從根本上扭轉了以嬉戲娛樂為主旨的傾向,以自己新的度量變成人們進行主客觀較量的中介物。眾多的藝術家,無數的觀眾,聲息與共;一批批的劇團,一批批的新作,現於一時。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在以美的方式集中噴湧嗎?
整個元代雜劇,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十四世紀初年(更嚴格地說,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一三〇七年)以後,為後期。我們所說的元雜劇的黃金時代,是指前期雜劇。統觀這一時期的元雜劇,在精神上有兩大主調:第一主調是傾吐整體性的鬱悶和憤怒
,第二主調是謳歌非正統的美好追求
。
第一主調,著重於揭示使民族、人民和個人陷入困頓的客觀現實;第二主調,著重於重新確認和加固新的精神力量。當然,怒目逼視客觀世界的惡勢力時免不了也要出現謳歌的對象,笑顏稱頌正麵的精神力量時又難免要樹立對立麵,兩者交相融匯,不可分割;然而側重還是明顯的。第一主調大多表現惡勢力對善的侵淩,以悲劇和正劇為多;第二主調大多表現善對於惡勢力的戰勝,以喜劇為多。至此,長久閃爍在以往戲劇雛形中的悲劇美和喜劇美,才構成完整而成熟的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