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雋被蕭淩從留園送回府,沒怎麽緩過來,大抵是前些日子累得狠了,便蒙頭大睡了兩日。第三天上午,宮裏下旨,六月初三聖上萬壽,因非整數之期,故隻著宗親貴族並四品以上在京官員中有誥敕在身者入宮賀壽。才送走傳旨的宮人,蕭淩便來了。
袁雋聽見稟告,想到了那日的勸勤閣,心下便有些慌,磨磨蹭蹭地到得花廳,見蕭淩是為送兩本“寫得詳實又有趣”的北地遊記而來,神情動作也回歸到那種隻長身子不長腦子的紈絝樣,反倒安定了下來。兩人閑話幾句,約定初三日一同入宮,蕭淩便起身告退,笑言“不敢耽誤安平公主作學問”。
袁雋的心情有兩分說不清道不明。
六月初三,蕭淩一早就繞道袁府來接袁雋,兩人入宮後,一路往順和帝起居的仁和殿而去,蕭淩與通傳的小太監交代了幾句,塞了荷包,小太監便悄然閃進了大殿。不多時,大內總管春和親自來迎了袁雋入內。
袁雋向順和帝行了禮,頌了幾句漂亮話祝壽,這副難得的討好模樣哄得聖上心情大好,抬眼掃了記大太監春和轉呈上的“賀禮”,打趣道:“朕平日裏賞下的東西可不少,安平這是小氣了。”
“陛下,安平公主今日特意早早來仁和殿獻禮,想來這盒內所呈之物定有說法。方才在殿外,老奴瞧著公主把錦盒護得緊,惹蕭世子伸了半天脖子呢!”
袁雋這幾日已將關於涪陵渡口的手稿細細修改過,認認真真謄抄成冊,裝在了錦盒裏。此時,見順和帝打開盒子取出冊子看,雖不如那日在勸勤閣緊張,終歸有些忐忑不定,隻低頭垂眸靜靜候著。
仁和殿內很靜,手指摩挲書頁的聲音清晰可辨,大約過了一刻,隨著順和帝暢快大喝一聲“好”,袁雋抬起了頭。
“安平,這是你寫的?都是你寫的?”春和日日伺候在順和帝身邊,卻很有些時日不見聖上如此激動了。
“回稟陛下,是。”
“都在這兒了?可還有其它?”
“回稟陛下,現下隻有這些。安平準備得匆忙,想著要趕在萬壽節呈上作賀,若能得陛下喜歡,也好求個恩典。”
“你要什麽恩典?”
“安平想修《北地誌》進獻陛下。”袁雋深深一拜,道:“祖母和母親留下北地征戰時的手記信劄,是為讓後人傳承衣缽守好大楚河山、驅除韃虜。安平自知資質遠不及祖母和母親,不可能領兵馬上陣殺敵,便想著盡己所能修《北地誌》,為保家衛國的大楚兒郎盡一份力。但安平所學所知畢竟有限,祖母和母親的親筆手書又不便交予外人,遂想求聖上恩旨,準安平入國子監修書,以便求教博士、翻閱典籍,鑒真校誤,使《北地誌》及早成冊,不負皇恩。”
“安平,你當真要修《北地誌》?”
“是!”
順和帝出神地望著目光炯炯、傲然站立的袁雋,再一次看見了妹妹舞陽。明明不一樣的容貌,卻跨過二十年歲月、跨過生與死,於這一刻,在他眼前,毫無偏差地重疊在一起。
大成十八年,北遼犯境,遼皇子親征,大楚沒了姚謙和姚家軍,西北戰事吃緊,先帝問諸皇子可有誰能領兵出征,紫宸殿內鴉雀無聲,長久靜默後,先帝長歎一聲,揮退諸子,隻留下當時還是太子的順和帝,說:“太子當作表率。”這時,紫宸殿殿門卻突然被打開,舞陽公主闖了進來,擲地有聲道:“舞陽願領兵戰遼,懇請父皇恩準!”
再然後,頒旨、授符、送征,一切順利成章,好似無人有“為何天家有一眾兒郎,卻偏偏送女兒去打仗”的疑惑。舞陽公主出征那日,順和帝送了很久很遠,最終仍忍不住問她:“舞陽,你當真要代我出征?”
“是!”一樣的目光炯炯,一樣的傲然之姿,“太子哥哥守好父皇守好家,等我凱旋,為我慶功!”
“舞陽……”
“太子哥哥,你要做的事情,我做不了,我隻能為父皇、為你盡這份力了。”
直到春和在旁小聲提醒著,太和殿外群臣皆已就位,隻等向聖上跪拜祝壽,順和帝才道:“安平,你很好!”
春和得了旨意,將袁雋送出仁和殿,態度比之先前更加恭敬,見蕭淩正搓手踱步很不安分地立在殿外,開口笑說:“世子可別再候著了,聖上有旨,讓您好生護著安平公主到皇後的坤和殿。二位請吧,老奴告退。”
往坤和殿壽宴的路上,袁雋神色莫名,不聲不響,蕭淩實在憋不住問:“聖上這是什麽意思?這算準了還是沒準?”
“誰知道!磨磨唧唧,一句痛快話沒有,不像個……”
“袁禕然!你不要命啦!”蕭淩見袁雋險些禍從口出,猛地在她腦袋上敲了一下,看著袁雋額角漸漸紅了起來,才後知後覺自己下手忒重了些。
袁雋不傻,知道自己險些闖下大禍,多虧了蕭淩才能及時懸崖勒馬,因此,雖被觸了逆鱗,卻大反常態,隻咕噥了一句:“哎呀!不要碰我的頭。”
這讓蕭淩很不適應。
當日的萬壽宴無甚波瀾,隻兩手空空而來的安平公主卻得了聖上最多的賞賜、最重的誇讚這一點,叫人摸不著頭腦。還有小薑後,聖上與其幾句耳語後,她看安平公主的眼神也變得很不一般。有資格赴宴的人精們反複揣摩,不得要領,隻能暗暗羨慕一番安平公主的好時運。
讓包括袁雋在內的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時隔五天,大楚出了件可載史冊的大事件。袁雋尚未等到初九日的蕭淩來信,卻接到了順和帝下給自己的聖旨,大太監春和親至袁府宣旨,不緊不慢地念了許久,多是些冠冕堂皇必須要有但又很不重要的場麵話,讓活了兩世的袁雋頭一次真心實意叩謝皇恩的隻有一句:
安平公主加佐著作郎職,入國子監,行修書事,可持令出入翰林院並鴻臚寺。欽此。
袁雋聽見稟告,想到了那日的勸勤閣,心下便有些慌,磨磨蹭蹭地到得花廳,見蕭淩是為送兩本“寫得詳實又有趣”的北地遊記而來,神情動作也回歸到那種隻長身子不長腦子的紈絝樣,反倒安定了下來。兩人閑話幾句,約定初三日一同入宮,蕭淩便起身告退,笑言“不敢耽誤安平公主作學問”。
袁雋的心情有兩分說不清道不明。
六月初三,蕭淩一早就繞道袁府來接袁雋,兩人入宮後,一路往順和帝起居的仁和殿而去,蕭淩與通傳的小太監交代了幾句,塞了荷包,小太監便悄然閃進了大殿。不多時,大內總管春和親自來迎了袁雋入內。
袁雋向順和帝行了禮,頌了幾句漂亮話祝壽,這副難得的討好模樣哄得聖上心情大好,抬眼掃了記大太監春和轉呈上的“賀禮”,打趣道:“朕平日裏賞下的東西可不少,安平這是小氣了。”
“陛下,安平公主今日特意早早來仁和殿獻禮,想來這盒內所呈之物定有說法。方才在殿外,老奴瞧著公主把錦盒護得緊,惹蕭世子伸了半天脖子呢!”
袁雋這幾日已將關於涪陵渡口的手稿細細修改過,認認真真謄抄成冊,裝在了錦盒裏。此時,見順和帝打開盒子取出冊子看,雖不如那日在勸勤閣緊張,終歸有些忐忑不定,隻低頭垂眸靜靜候著。
仁和殿內很靜,手指摩挲書頁的聲音清晰可辨,大約過了一刻,隨著順和帝暢快大喝一聲“好”,袁雋抬起了頭。
“安平,這是你寫的?都是你寫的?”春和日日伺候在順和帝身邊,卻很有些時日不見聖上如此激動了。
“回稟陛下,是。”
“都在這兒了?可還有其它?”
“回稟陛下,現下隻有這些。安平準備得匆忙,想著要趕在萬壽節呈上作賀,若能得陛下喜歡,也好求個恩典。”
“你要什麽恩典?”
“安平想修《北地誌》進獻陛下。”袁雋深深一拜,道:“祖母和母親留下北地征戰時的手記信劄,是為讓後人傳承衣缽守好大楚河山、驅除韃虜。安平自知資質遠不及祖母和母親,不可能領兵馬上陣殺敵,便想著盡己所能修《北地誌》,為保家衛國的大楚兒郎盡一份力。但安平所學所知畢竟有限,祖母和母親的親筆手書又不便交予外人,遂想求聖上恩旨,準安平入國子監修書,以便求教博士、翻閱典籍,鑒真校誤,使《北地誌》及早成冊,不負皇恩。”
“安平,你當真要修《北地誌》?”
“是!”
順和帝出神地望著目光炯炯、傲然站立的袁雋,再一次看見了妹妹舞陽。明明不一樣的容貌,卻跨過二十年歲月、跨過生與死,於這一刻,在他眼前,毫無偏差地重疊在一起。
大成十八年,北遼犯境,遼皇子親征,大楚沒了姚謙和姚家軍,西北戰事吃緊,先帝問諸皇子可有誰能領兵出征,紫宸殿內鴉雀無聲,長久靜默後,先帝長歎一聲,揮退諸子,隻留下當時還是太子的順和帝,說:“太子當作表率。”這時,紫宸殿殿門卻突然被打開,舞陽公主闖了進來,擲地有聲道:“舞陽願領兵戰遼,懇請父皇恩準!”
再然後,頒旨、授符、送征,一切順利成章,好似無人有“為何天家有一眾兒郎,卻偏偏送女兒去打仗”的疑惑。舞陽公主出征那日,順和帝送了很久很遠,最終仍忍不住問她:“舞陽,你當真要代我出征?”
“是!”一樣的目光炯炯,一樣的傲然之姿,“太子哥哥守好父皇守好家,等我凱旋,為我慶功!”
“舞陽……”
“太子哥哥,你要做的事情,我做不了,我隻能為父皇、為你盡這份力了。”
直到春和在旁小聲提醒著,太和殿外群臣皆已就位,隻等向聖上跪拜祝壽,順和帝才道:“安平,你很好!”
春和得了旨意,將袁雋送出仁和殿,態度比之先前更加恭敬,見蕭淩正搓手踱步很不安分地立在殿外,開口笑說:“世子可別再候著了,聖上有旨,讓您好生護著安平公主到皇後的坤和殿。二位請吧,老奴告退。”
往坤和殿壽宴的路上,袁雋神色莫名,不聲不響,蕭淩實在憋不住問:“聖上這是什麽意思?這算準了還是沒準?”
“誰知道!磨磨唧唧,一句痛快話沒有,不像個……”
“袁禕然!你不要命啦!”蕭淩見袁雋險些禍從口出,猛地在她腦袋上敲了一下,看著袁雋額角漸漸紅了起來,才後知後覺自己下手忒重了些。
袁雋不傻,知道自己險些闖下大禍,多虧了蕭淩才能及時懸崖勒馬,因此,雖被觸了逆鱗,卻大反常態,隻咕噥了一句:“哎呀!不要碰我的頭。”
這讓蕭淩很不適應。
當日的萬壽宴無甚波瀾,隻兩手空空而來的安平公主卻得了聖上最多的賞賜、最重的誇讚這一點,叫人摸不著頭腦。還有小薑後,聖上與其幾句耳語後,她看安平公主的眼神也變得很不一般。有資格赴宴的人精們反複揣摩,不得要領,隻能暗暗羨慕一番安平公主的好時運。
讓包括袁雋在內的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時隔五天,大楚出了件可載史冊的大事件。袁雋尚未等到初九日的蕭淩來信,卻接到了順和帝下給自己的聖旨,大太監春和親至袁府宣旨,不緊不慢地念了許久,多是些冠冕堂皇必須要有但又很不重要的場麵話,讓活了兩世的袁雋頭一次真心實意叩謝皇恩的隻有一句:
安平公主加佐著作郎職,入國子監,行修書事,可持令出入翰林院並鴻臚寺。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