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人發明了“追星族”這個名詞,用以專指將歌星明星作為青春偶像的青少年之後,輿論傳媒對這個“族”的譴責也隨之加劇。諷刺性的漫畫、小品、打油詩時時在報端出現,若幹資深訓導師還發了些危言聳聽的宏論,大有將其實為數有限、相對比例尤其有限、“發燒”為時也必將有限的這一些少男少女視作禍國殃民之源的意思。出現在銀幕熒屏上的追星人物,幾乎清一色地設計成了醜角。


    我可真為這些小朋友們叫屈。


    如果不是遺忘,更不是有意掩飾,誰在年青時沒有自己的青春偶像呢?你可能也曾擁有過追星的熱情,隻不過你同時又擁有很強的自控能力,不將那熱情膨脹為狂熱和癡迷而已。


    我想提醒一下那些忘卻了自己也曾有過幼稚的人:你愛讀名人傳記,你的偶像不就是那一個或者那一群名人嗎?你的案上、床頭、筆記本中、小皮夾子內頁珍藏著不知道從哪裏剪了下來的一個頭像、一襲側影,這難道還不足以證實你已經有了自己的偶像?你在眾多的任教老師中,獨獨對某一個老師的課最鍾情,專心致誌且不說,到後來連老師的說話腔調、老師的走路姿態、老師的頭發式樣,你都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了起來,你這不是把你的青春偶像定位到了這個老師的身上去了嗎?你或許還曾暗暗注意過你的一位鄰居,或者是高年級的一位同學,也可能是你的一名親戚,你確認他(或者是她)是你遇到的人中最有魅力的一個,你喜歡他(或她),暗暗把這個人當成你的榜樣,或者是理想的愛人,縱然因為小小年紀的你或者自尊或者自卑而無有任何行動,但是在你的心中,這個人不已經成了你的青春偶像了嗎?至於你愛好物理,立誌當個“居裏第二”;你喜歡足球,於是崇拜貝利;你會吹橫簫豎笛,常跑老遠去聽陸春齡的笛子獨奏;你偏愛江南絲竹,所以也曾有過如同現在的“追星族”一般的盯在徐玉蘭王文娟後麵求個簽名的經曆……這一切,難道不都是因為你也經過了那一段立個偶像心向往之的、幼稚的、偏執的、單純的、熱情的時光嗎?


    所以在我看來,少男少女們有個把青春偶像,並且因為了那推崇的熱情過於高漲而出現了一時裏的失控行為,不必要去興師動眾地大驚小怪甚至大事撻伐。


    更何況,真正到達了“失控”的程度的,能有幾人?大多數的,不就是愛聽、愛唱、愛去湊個熱鬧,往自己的小帳子裏貼幾張花花綠綠的相片兒嗎?


    偶像麽,不過就是偶像。偶像是有時效性的。過了那一段時光,少男少女會成熟起來。他們的文化品位在不斷提高,於是他們會發現這世上好聽的聲響遠不止流行歌曲,他們會去嚐試著聽別的,漸漸地愛上那些色彩更豐富的,內容更深廣的,技巧更複雜的;他們的知識在不斷地拓寬和加深,於是他們會不再滿足於看武俠小說,抑或是瓊瑤作品,他們會去涉獵古今中外經過曆史篩選而留存下來的精神富礦,慢慢地他們也就明白除了能歌善舞的英俊小生和純情狂放的港台靚女之外,自己似乎還大可以確立另一些追趕的對象;他們的人格在不斷地完善之中,於是他們即使胸中充滿了激情,也會學會有分寸、有節製、看場合、講影響,努力地控製住自己的行為,不去幹那種貽笑大方的小孩兒遊戲了。他們會有新的偶像。其中有的人還會不再迷信他人,而相信人的努力可以改變一切,偶像轉成了自身。到了這個時候,少男少女也就成了大男大女,或者叫老男老女,從經驗出發,足可以掉過頭來訓導後麵一茬的“追星族”了。


    這麽說起來,我們倒不妨多投點精力於對“追星族”的理解和疏導上,少來點譏刺、嘲笑甚至棍棒。說到底,這幾年裏“追星族”隊伍的壯大,又怎能盡歸咎於稚氣未脫的青少年?


    1994.3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曉玉隨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遠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遠廉並收藏曉玉隨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