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日複一日的爭吵,實在沒什麽新意……保持中立的吏部尚書張紞、戶部尚書鬱新、刑部尚書暴昭和都察院左都禦史練子寧都有些厭煩了。
每天早朝後,還要在武英殿耗費大量的時間……很多次都要熬到午後才能處理部務,偏偏五年大戰,南北多有破損,眼看戰事再起,部務極為繁重。
已經快七十歲的戶部尚書鬱新漠然的看著,聽著……他的名字是太組皇帝所賜,建文年間忠於李允炆,敵視燕王一脈,隻是建文二年因病告老返鄉。
今日還是在議領兵大將一事,李高熾提議耿炳文長子耿璿繼後軍都督,而徐輝組提出以丘福領燕軍北上為交換條件。
李高煦一點都不客氣,要直接一杆子捅翻鐵選……能入武英殿議事的,都是國之重臣,區區山東布政使有什麽資格入武英殿?
講道理,從任職上來說,鐵選的確沒資格入武英殿,兵部尚書隻不過是虛銜而已,他是以徐輝組親信的身份入內的。
外麵吵得紛紛擾擾,側殿內,李允熥今日沒有抄書,而是坐在徐氏身邊聽其講解六部遞上來的奏折。
“四嬸,外麵還在吵著呢,誰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出兵……”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徐氏搖頭道:“終歸是要出兵的,糧草需提前備好。”
“如今北疆亂戰,五年間南直隸北部、山東、保定府等地一片狼藉,糧草、撥款都需湖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籌集。”
“不過……”徐氏歎道:“本朝江南定稅極高,浙江、南直隸最過,籌集糧餉頗為不易。”
李允熥附和道:“四嬸說的是,之前五年皇兄一度削減浙江稅糧,但……”
李允炆得大量文臣擁戴,主要就是這方麵的原因,他對李元璋定下的嚴苛刑法、繁重稅賦進行了優化……雖然後者效果不大。
因為張士誠的緣故,李元璋對江南課以重稅,不許蘇州、鬆江人氏出任戶部尚書,李允炆對其進行了修改……但那時候,靖難之役正打的難分難解,朝廷需要大量糧餉。
“所以……”徐氏從奏折中抽出一本遞來。
李允熥打開看了幾眼,“閩地?”
“福建這些年遭朝中征集糧草不多,頗有餘力。”徐氏解釋道:“戶部已然決議,籌集糧餉以福建、湖廣、浙江為主,餘地為輔。”
“噢噢噢……”李允熥點點頭,“四嬸做主就是……不過侄兒記得,福建與浙江無大江相通,運送糧草……”
徐氏有些詫異,“陛下對山川地理倒是數知。”
李允熥打個哈哈,拖著長長的調子,“四嬸……侄兒欲遠遁江湖,自然是要打聽清楚的。”
徐氏輕笑一聲,解釋道:“陛下可知前元海運?”
“海運?”李允熥目光閃爍,這個名詞他怎麽可能不知道。
皇組父定都金陵,一方麵是因為這兒是龍起之地,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糧草就近,周圍都是糧倉,運輸便捷。
曆史上燕王奪位,不久後遷都北平,開鑿運河,從此之後,漕運就想攀爬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上的野藤一般,離不開它,但也丟不掉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漕運限製了這個國家的視線始終沒有正式投向海外。
“海途艱辛,必有漂沒,但算起來還是比水陸北上來的劃算。”徐氏笑道:“戶部倒是很有些能吏。”
這是理所應當的,現在的運河還不是曆史上那條南北大運河,彎彎繞繞非常的長,從杭州到鎮江後,逆流黃河到河南,經過陸運到淇門才入禦河,最後抵達天津,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陸並用,很不方便。
元朝雖然盛行海運,但也花了大力氣開鑿運河,主要是山東一帶的會通河,和天津到北平的通惠河,使得運河從鎮江就能徑直北上,不需要從河南繞行。
不過二十年前,黃河決口,會通河近半河道被毀,十多年前,通惠河泥沙堵塞河道,也難以通航。
所以,現在要從江南一帶運送糧草至北疆,要麽海運,要麽走河南的老運河,相比起來,還是海運比較劃算。
李允熥在心裏琢磨,其實運河還是有必要的……不得不說,元朝雖然操蛋,但在一些基礎設施上比明朝來的強。
低頭看看這封奏折,李允熥笑道:“不知是誰的手筆……”
“是戶部左侍郎夏元吉。”徐氏隨口道:“此人早年就極得戶部尚書鬱新賞識,又巡撫福建多年……”
“噢噢,聽說過。”李允熥臉上微變,他當然記得這位,永樂盛世的名臣夏元吉,擔任戶部尚書很多年,三朝老臣,治理水利很有一手。
對於這種曆史名人,李允熥做過資料收集工作,他在心裏默默回想,夏元吉和鐵選一樣是國子監出身,建文元年升任戶部右侍郎,隨後以此職兼采訪使巡撫福建,五年來一直沒有參與道削藩、靖難之役中,直到兩個月前自己登基稱帝……
想到這兒,李允熥臉色大變,他悄悄的看了眼徐氏,又轉頭看了眼隔壁……自己太大意了,覺得徐輝組不過爾爾,沒想到這廝玩的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如果戶部尚書鬱新真的如常寬密告一般準備告老還鄉,那接手戶部尚書的是何人?
不管從曆史軌跡分析,還是從現在的局勢分析,夏元吉都是繼任戶部尚書的第一人選。
在沒有額外幹預的情況下,夏元吉身為戶部左侍郎,理應遞補戶部尚書,而且鬱新對其頗為賞識……說的更過分點,如今朝中未必找得出比夏元吉更適合的人選。
會有額外的幹預嗎?
不會有……李允熥倒是想幹預,但他幹預不了,另一個能幹預的徐輝組……不會去幹預。
因為夏元吉已經投在李高熾門下。
電光火石間,李允熥聯想到了很多很多,比如徐輝組為什麽非要將丘福趕出金陵。
李高煦性情暴烈無常,所以需要李高熾對其製衡。
如果丘福領軍北上,在武英殿中,李高熾就能對李高煦取得優勢,這是後者不肯讓丘福出京的原因。
但如果萬般無奈之下,丘福最終領軍北上離開了金陵,李高煦雖然處於劣勢,但還勉強撐得住。
而如果這時候,戶部尚書鬱新告老返鄉,已經投向李高熾的夏元吉繼任戶部尚書,得以入武英殿議事。
那勢力對比就不同了,李高煦這邊隻剩下個右都禦史陳瑄,而李高熾這邊有禮部尚書蹇義、工部尚書嚴震、戶部尚書夏元吉。
四比二。
從明明占據絕對的優勢,甚至距離皇位隻有一步之遙,變成反而處於劣勢……李高煦還能忍得住嗎?
就算忍得住,徐輝組不會再使手段嗎?
等到李高煦按捺不住性子,會發生什麽?
會舉兵起事嗎?
丘福不再京中,又有三萬燕軍北上,李高煦如果起事……會不會掉入徐輝組設計好的圈套中呢?
全盤想通後,李允熥的視線變得冰涼……對他來說,勢力的平衡是立身之本,任何打破平衡的可能都是他不想看到的。
徐輝組這一手,明麵上針對的燕王一脈,或者說是李高煦,但實際上是試圖挑起李高熾、李高煦兄弟的內鬥。
“陛下?”
“四嬸。”李允熥冷漠的表情立即消失,臉上堆砌起笑容,“外麵也吵得累了,不管他們,咱們回去吃飯吧?”
“還有這麽多奏折!”徐氏皺眉訓斥道:“陛下不可懈怠!”
“好好好,都聽四嬸的。”李允熥有些心急,耐著性子等徐氏看完奏折,再在奏折上簽字蓋章,一直等到外麵吵架告一段落,才略微鬆了口氣。
看到李高熾、李高煦進來,李允熥笑道:“六哥,這兩天都不去取冰?”
李高熾看了眼徐氏,訕訕道:“陛下乃天下之主,不可……”
“昨晚又做了好些……要不六哥先去涼快涼快?”李允熥嘖嘖兩聲,“早上讓阿錦弄了冰鎮酸梅汁……中午四嬸、老九,都去我那邊吃吧。”
李高熾瞄了眼徐氏,擦著頭上層出不窮的汗,想了想才應下……對於一個兩百多斤的胖子來說,這樣的酷夏實在太折磨人了。
“母妃。”李高煦懶得管這些,坐在徐氏身邊,“反正鐵選不能出任後句都督,索性讓他和朱能統兵北上?”
徐氏歎了口氣,“和大弟商量過了……他執意讓丘福出京。”
“為何非要丘福出京?”李高煦煩躁的一甩手,發了半天牢騷後才起身,“母妃,孩兒先去坤寧宮。”
“四嬸,奏折送到坤寧宮去吧?”李允熥主動將奏折收拾起來,“六哥,你先去乾清宮,我和老九把奏折送去就過來。”
幾人一同出了武英殿,李高熾坐在抬轎上,李高煦一邊走一邊用鄙夷的眼神盯著前者,李允熥隻顧添徐氏,說待會兒讓宮人送來冰鎮西瓜、冰鎮綠豆湯、冰鎮酸梅汁……
到了後宮,李高熾徑直去了乾清宮,他要先去涼快涼快,李允熥殷勤的抱著奏折跟在徐氏身後,嘴裏還在招呼,“六哥,待會兒我和老九過來……”
“孤不去!”李高煦冷冰冰的說。
李允熥還真無所謂李高煦去不去,他隻是找個由頭將這兩兄弟分開……每日午飯,他們倆都是要陪著徐氏用飯的,而李允熥實在不想再拖時間了,雖然這個契機並不合適。
日複一日的爭吵,實在沒什麽新意……保持中立的吏部尚書張紞、戶部尚書鬱新、刑部尚書暴昭和都察院左都禦史練子寧都有些厭煩了。
每天早朝後,還要在武英殿耗費大量的時間……很多次都要熬到午後才能處理部務,偏偏五年大戰,南北多有破損,眼看戰事再起,部務極為繁重。
已經快七十歲的戶部尚書鬱新漠然的看著,聽著……他的名字是太組皇帝所賜,建文年間忠於李允炆,敵視燕王一脈,隻是建文二年因病告老返鄉。
今日還是在議領兵大將一事,李高熾提議耿炳文長子耿璿繼後軍都督,而徐輝組提出以丘福領燕軍北上為交換條件。
李高煦一點都不客氣,要直接一杆子捅翻鐵選……能入武英殿議事的,都是國之重臣,區區山東布政使有什麽資格入武英殿?
講道理,從任職上來說,鐵選的確沒資格入武英殿,兵部尚書隻不過是虛銜而已,他是以徐輝組親信的身份入內的。
外麵吵得紛紛擾擾,側殿內,李允熥今日沒有抄書,而是坐在徐氏身邊聽其講解六部遞上來的奏折。
“四嬸,外麵還在吵著呢,誰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出兵……”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徐氏搖頭道:“終歸是要出兵的,糧草需提前備好。”
“如今北疆亂戰,五年間南直隸北部、山東、保定府等地一片狼藉,糧草、撥款都需湖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籌集。”
“不過……”徐氏歎道:“本朝江南定稅極高,浙江、南直隸最過,籌集糧餉頗為不易。”
李允熥附和道:“四嬸說的是,之前五年皇兄一度削減浙江稅糧,但……”
李允炆得大量文臣擁戴,主要就是這方麵的原因,他對李元璋定下的嚴苛刑法、繁重稅賦進行了優化……雖然後者效果不大。
因為張士誠的緣故,李元璋對江南課以重稅,不許蘇州、鬆江人氏出任戶部尚書,李允炆對其進行了修改……但那時候,靖難之役正打的難分難解,朝廷需要大量糧餉。
“所以……”徐氏從奏折中抽出一本遞來。
李允熥打開看了幾眼,“閩地?”
“福建這些年遭朝中征集糧草不多,頗有餘力。”徐氏解釋道:“戶部已然決議,籌集糧餉以福建、湖廣、浙江為主,餘地為輔。”
“噢噢噢……”李允熥點點頭,“四嬸做主就是……不過侄兒記得,福建與浙江無大江相通,運送糧草……”
徐氏有些詫異,“陛下對山川地理倒是數知。”
李允熥打個哈哈,拖著長長的調子,“四嬸……侄兒欲遠遁江湖,自然是要打聽清楚的。”
徐氏輕笑一聲,解釋道:“陛下可知前元海運?”
“海運?”李允熥目光閃爍,這個名詞他怎麽可能不知道。
皇組父定都金陵,一方麵是因為這兒是龍起之地,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糧草就近,周圍都是糧倉,運輸便捷。
曆史上燕王奪位,不久後遷都北平,開鑿運河,從此之後,漕運就想攀爬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上的野藤一般,離不開它,但也丟不掉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漕運限製了這個國家的視線始終沒有正式投向海外。
“海途艱辛,必有漂沒,但算起來還是比水陸北上來的劃算。”徐氏笑道:“戶部倒是很有些能吏。”
這是理所應當的,現在的運河還不是曆史上那條南北大運河,彎彎繞繞非常的長,從杭州到鎮江後,逆流黃河到河南,經過陸運到淇門才入禦河,最後抵達天津,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陸並用,很不方便。
元朝雖然盛行海運,但也花了大力氣開鑿運河,主要是山東一帶的會通河,和天津到北平的通惠河,使得運河從鎮江就能徑直北上,不需要從河南繞行。
不過二十年前,黃河決口,會通河近半河道被毀,十多年前,通惠河泥沙堵塞河道,也難以通航。
所以,現在要從江南一帶運送糧草至北疆,要麽海運,要麽走河南的老運河,相比起來,還是海運比較劃算。
李允熥在心裏琢磨,其實運河還是有必要的……不得不說,元朝雖然操蛋,但在一些基礎設施上比明朝來的強。
低頭看看這封奏折,李允熥笑道:“不知是誰的手筆……”
“是戶部左侍郎夏元吉。”徐氏隨口道:“此人早年就極得戶部尚書鬱新賞識,又巡撫福建多年……”
“噢噢,聽說過。”李允熥臉上微變,他當然記得這位,永樂盛世的名臣夏元吉,擔任戶部尚書很多年,三朝老臣,治理水利很有一手。
對於這種曆史名人,李允熥做過資料收集工作,他在心裏默默回想,夏元吉和鐵選一樣是國子監出身,建文元年升任戶部右侍郎,隨後以此職兼采訪使巡撫福建,五年來一直沒有參與道削藩、靖難之役中,直到兩個月前自己登基稱帝……
想到這兒,李允熥臉色大變,他悄悄的看了眼徐氏,又轉頭看了眼隔壁……自己太大意了,覺得徐輝組不過爾爾,沒想到這廝玩的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如果戶部尚書鬱新真的如常寬密告一般準備告老還鄉,那接手戶部尚書的是何人?
不管從曆史軌跡分析,還是從現在的局勢分析,夏元吉都是繼任戶部尚書的第一人選。
在沒有額外幹預的情況下,夏元吉身為戶部左侍郎,理應遞補戶部尚書,而且鬱新對其頗為賞識……說的更過分點,如今朝中未必找得出比夏元吉更適合的人選。
會有額外的幹預嗎?
不會有……李允熥倒是想幹預,但他幹預不了,另一個能幹預的徐輝組……不會去幹預。
因為夏元吉已經投在李高熾門下。
電光火石間,李允熥聯想到了很多很多,比如徐輝組為什麽非要將丘福趕出金陵。
李高煦性情暴烈無常,所以需要李高熾對其製衡。
如果丘福領軍北上,在武英殿中,李高熾就能對李高煦取得優勢,這是後者不肯讓丘福出京的原因。
但如果萬般無奈之下,丘福最終領軍北上離開了金陵,李高煦雖然處於劣勢,但還勉強撐得住。
而如果這時候,戶部尚書鬱新告老返鄉,已經投向李高熾的夏元吉繼任戶部尚書,得以入武英殿議事。
那勢力對比就不同了,李高煦這邊隻剩下個右都禦史陳瑄,而李高熾這邊有禮部尚書蹇義、工部尚書嚴震、戶部尚書夏元吉。
四比二。
從明明占據絕對的優勢,甚至距離皇位隻有一步之遙,變成反而處於劣勢……李高煦還能忍得住嗎?
就算忍得住,徐輝組不會再使手段嗎?
等到李高煦按捺不住性子,會發生什麽?
會舉兵起事嗎?
丘福不再京中,又有三萬燕軍北上,李高煦如果起事……會不會掉入徐輝組設計好的圈套中呢?
全盤想通後,李允熥的視線變得冰涼……對他來說,勢力的平衡是立身之本,任何打破平衡的可能都是他不想看到的。
徐輝組這一手,明麵上針對的燕王一脈,或者說是李高煦,但實際上是試圖挑起李高熾、李高煦兄弟的內鬥。
“陛下?”
“四嬸。”李允熥冷漠的表情立即消失,臉上堆砌起笑容,“外麵也吵得累了,不管他們,咱們回去吃飯吧?”
“還有這麽多奏折!”徐氏皺眉訓斥道:“陛下不可懈怠!”
“好好好,都聽四嬸的。”李允熥有些心急,耐著性子等徐氏看完奏折,再在奏折上簽字蓋章,一直等到外麵吵架告一段落,才略微鬆了口氣。
看到李高熾、李高煦進來,李允熥笑道:“六哥,這兩天都不去取冰?”
李高熾看了眼徐氏,訕訕道:“陛下乃天下之主,不可……”
“昨晚又做了好些……要不六哥先去涼快涼快?”李允熥嘖嘖兩聲,“早上讓阿錦弄了冰鎮酸梅汁……中午四嬸、老九,都去我那邊吃吧。”
李高熾瞄了眼徐氏,擦著頭上層出不窮的汗,想了想才應下……對於一個兩百多斤的胖子來說,這樣的酷夏實在太折磨人了。
“母妃。”李高煦懶得管這些,坐在徐氏身邊,“反正鐵選不能出任後句都督,索性讓他和朱能統兵北上?”
徐氏歎了口氣,“和大弟商量過了……他執意讓丘福出京。”
“為何非要丘福出京?”李高煦煩躁的一甩手,發了半天牢騷後才起身,“母妃,孩兒先去坤寧宮。”
“四嬸,奏折送到坤寧宮去吧?”李允熥主動將奏折收拾起來,“六哥,你先去乾清宮,我和老九把奏折送去就過來。”
幾人一同出了武英殿,李高熾坐在抬轎上,李高煦一邊走一邊用鄙夷的眼神盯著前者,李允熥隻顧添徐氏,說待會兒讓宮人送來冰鎮西瓜、冰鎮綠豆湯、冰鎮酸梅汁……
到了後宮,李高熾徑直去了乾清宮,他要先去涼快涼快,李允熥殷勤的抱著奏折跟在徐氏身後,嘴裏還在招呼,“六哥,待會兒我和老九過來……”
“孤不去!”李高煦冷冰冰的說。
李允熥還真無所謂李高煦去不去,他隻是找個由頭將這兩兄弟分開……每日午飯,他們倆都是要陪著徐氏用飯的,而李允熥實在不想再拖時間了,雖然這個契機並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