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陛下說的也不錯。”
袁珙笑看著正在烹茶的道衍,“你的確算不上正經的和尚,袁某人索性就暫且歇身此寺吧。”
道衍麵無表情繼續烹茶,本朝太組皇帝廢茶餅,但流傳了數百年的茶藝並沒有消失,皇宮內庫中頗多龍團茶餅,如今大都在道衍的手中。
“又咬盞了,茶藝不減當年。”袁珙抿了口茶,看著枯幹老瘦的道衍,搖頭笑道:“若是當年肯隨我修行,如今……”
“罷了,罷了,當年初遇,便知你是個不安分的。”
“求僧官而不得,隨燕王就藩北平,終有時機席卷北地,但如今呢?”
“燕王身死,一朝全空,朝局混亂,彼此攻伐,蒙古南侵,這便是你想要的嗎?”
麵對袁珙拋出的這些問題,想起這三十多年的歲月,道衍也不禁黯然神傷,“天意如此,天意如此。”
袁珙長歎道:“說到底,你不甘心。”
是的,說到底,就是因為這三個字,不甘心。
姚広孝是長洲人氏,家族世代行醫,前元至正八年,十四歲的姚広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
那時候的道衍還是個普通的和尚,但隨後,他遇見了一位改變他一生的人,蘇州白鶴觀主持,道號子陽子的席應珍。
席應珍善小楷,通經史,工詩文,匯通儒、釋,尤精於《易》,在蘇州名氣極大,但他最精通的是陰陽術數、兵略。
所謂的陰陽術數,乃陳平、劉基之道……在拜席應珍為詩後,野心、欲望在一個法號道衍的年輕和尚的內心深處熊熊燃起。
但出身蘇州,截斷了道衍可能的道路……在本朝初年,太組皇帝猛攻盤踞蘇州的張士誠,雖最終破城,但死傷慘重。
終太組一朝,蘇州出身的官員少之又少,而且還承擔著極重的稅糧,道衍早在洪武八年就試圖以僧官入仕,可惜沒成功,直到洪武十四年才謀了個僧職,即使隨燕王李棣就藩北平,主要原因也不過是李棣夫婦信佛。
但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李標病逝,道衍那顆已經冰凍的心又開始劇烈的跳動起來。
不甘心,我不甘心。
我胸有韜略,腹藏良謀,我絕不甘心默默無聞的成為曆史長河中的一顆不起眼的沙子!
我一定能做到,我一定能撼動天下。
如今,道衍的確做到了,但最終的結局……或者最後的勝利果實卻在最後一刻不翼而飛。
李棣是死亡讓道衍痛苦萬分……我不是個試圖禍害天下的謀士,我並不想看到這樣的結局!
在趕赴金陵之後,道衍很快做出了判斷,如果局勢維持下去,終有一日,天下大亂……內有諸王奪嫡,外有蒙古虎視眈眈。
道衍在心裏無聲的怒吼……我想在曆史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但絕不可以是以這樣的方式!
“廷玉兄抵金陵已有多日,該見的都已經見過了。”道衍緩緩開口,“有新人,有舊人,觀之如何?”
袁珙笑道:“比如……”
“比如燕王。”
“頗有仁義之風。”
“比如趙王。”
“暴虐好殺,戰陣勇將。”
道衍眯著眼笑了,“往日廷玉兄相人,必詳加描述,連時日都絕無差錯,今日為何如此吝嗇?”
袁珙往日相人,都會給出確定的時間,比如程徐兩千日內失二美,李棣四十歲登基為帝等等。
剛才這幾句不僅沒有點出時日,而且說的很模棱兩可,評價燕王李高熾有仁義之風,評價趙王李高煦勇猛善戰,但沒說評價他們又沒有天子之相。
道衍沉默片刻,低聲問:“昨日,廷玉兄赴魏國公府,聽聞見了衡王、徐王?”
“溫文儒雅,有君子之風。”袁珙輕笑道:“難道袁某人言何人有天子之氣,和尚就要擇其為主?”
屋內死一般的寂靜,很久很久之後,盤腿坐著的道衍緩緩起身,對著袁珙鄭重的行了一個跪拜大禮。
“上月在江西,得山西友人之信,蒙古南侵,燒殺搶掠,慘不忍睹。”袁珙輕聲道:“和尚知錯了嗎?”
腦袋伏在地上的道衍身子微顫,悶聲道:“知錯,但不悔。”
“是啊,若前燕王登基,當為一代雄主。”袁珙長歎道:“但身死孝陵外,如何能怪罪先帝?”
“叔侄相殘,誰對誰錯……說這些有什麽意義呢?”
“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多少百姓妻離子散,多少百姓死不瞑目……”
“願為蒼生,不惜殘軀。”向來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道衍神色灰敗。
“起來吧。”袁珙略略抬手,“你姚広孝師承弘道法師,善於謀略,又在燕王一脈中極有聲望,在下不過一介相士,隻能盡述所見。”
道衍的神色略微恢複,起身盤腿坐下,神色凝重。
“所謂麵相,所謂命運,並非不可更變。”袁珙輕聲道:“當年前燕王的確有天子之氣,但如何能料見孝陵外驚天一爆……”
“五年前,於北平,袁某細察,世子頭角崢嶸,有蛟龍之相,但如今承燕王位,蛟龍伏地,龍首下垂,無奮起之相。”
“趙王暴虐好殺,如今更是凶煞近乎於實質,眼見白虎欲撲。”
道衍皺眉細想,李高煦有白虎相,那肯定沒有為九五之尊的福氣……這也符合道衍的判斷。
燕王李高熾有蛟龍之相,卻無奮起之態,能不能登基為帝……那是說不準的事。
道衍打點精神,又問了幾句衡王、徐王,突然話題一轉,“廷玉兄來金陵多日,可聽聞傳言……靖難一戰,或有太組皇帝手筆。”
袁珙眼睛微眯,“說來聽聽。”
正在評點人物,突然話題轉到流言蜚語了,顯然這和尚是有所指。
道衍用玩笑而輕鬆的口吻說起五毒教趣聞……當年李允熥那頓瞎扯淡,已經扯得不少人將信將疑,幾個月來,雖然沒有大肆傳播,但也不少人都知曉。
“太組皇帝……淮右布衣,但勤奮好學,並非漢高組之輩。”袁珙喃喃道:“漢高組分封諸王,後七王之亂,太組如何不知前車之鑒……”
道衍低聲道:“數月內,和尚遍查往日公文,洪武二十六年,太組皇帝命晉王節製山西,燕王節製北平,軍中大小事務均呈報晉王、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燕王第一次率大軍出征,麾下兵力雄厚遠邁前兩次出征。”
“洪武三十一年,晉王病逝,太組皇帝命燕王同節製山西、北平、遼東。”
“洪武二十六年……”袁珙神色有些驚惶,“記得洪武二十五年秋,懿文太子病逝,次月先帝被太組皇帝立為皇太孫。”
袁珙的額頭微有汗珠,越想越覺得有問題……太子病逝,燕王、晉王均有功勳,而李元璋第二個月就立李允炆為皇太孫,卻不停的加強燕王、晉王的勢力。
同時,又以藍玉案為由頭,大肆捕殺軍中宿將,開國功勳幾乎被殺了個幹淨,留下的郭英,耿炳文都是名聲不顯,能獨當一麵,但不能統領全局的人物……說到底,他們在軍事上的能力是不如晉王、燕王的。
這樣一來,建文帝、燕王、晉王、遼王……殺吧,反正到最後,還是我李氏子孫擁有天下。
袁珙的驚惶不是因為李元璋的手段,而是因為李元璋的狠心。
五年大戰,死了多少人?
李元璋以這樣的手段來挑選繼位者,堪稱狠辣。
道衍輕聲問:“廷玉兄可知,此言出自何人之口?”
袁珙漸漸平靜下來,盯著道衍的雙眼,“和尚書信一封,邀袁某來金陵。”
“袁某不過一介相士,所長不過相人。”
“燕王、趙王皆為舊識,何必再看?”
“所以,和尚相邀,實欲袁某人相看陛下。”
袁珙笑看著正在烹茶的道衍,“你的確算不上正經的和尚,袁某人索性就暫且歇身此寺吧。”
道衍麵無表情繼續烹茶,本朝太組皇帝廢茶餅,但流傳了數百年的茶藝並沒有消失,皇宮內庫中頗多龍團茶餅,如今大都在道衍的手中。
“又咬盞了,茶藝不減當年。”袁珙抿了口茶,看著枯幹老瘦的道衍,搖頭笑道:“若是當年肯隨我修行,如今……”
“罷了,罷了,當年初遇,便知你是個不安分的。”
“求僧官而不得,隨燕王就藩北平,終有時機席卷北地,但如今呢?”
“燕王身死,一朝全空,朝局混亂,彼此攻伐,蒙古南侵,這便是你想要的嗎?”
麵對袁珙拋出的這些問題,想起這三十多年的歲月,道衍也不禁黯然神傷,“天意如此,天意如此。”
袁珙長歎道:“說到底,你不甘心。”
是的,說到底,就是因為這三個字,不甘心。
姚広孝是長洲人氏,家族世代行醫,前元至正八年,十四歲的姚広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
那時候的道衍還是個普通的和尚,但隨後,他遇見了一位改變他一生的人,蘇州白鶴觀主持,道號子陽子的席應珍。
席應珍善小楷,通經史,工詩文,匯通儒、釋,尤精於《易》,在蘇州名氣極大,但他最精通的是陰陽術數、兵略。
所謂的陰陽術數,乃陳平、劉基之道……在拜席應珍為詩後,野心、欲望在一個法號道衍的年輕和尚的內心深處熊熊燃起。
但出身蘇州,截斷了道衍可能的道路……在本朝初年,太組皇帝猛攻盤踞蘇州的張士誠,雖最終破城,但死傷慘重。
終太組一朝,蘇州出身的官員少之又少,而且還承擔著極重的稅糧,道衍早在洪武八年就試圖以僧官入仕,可惜沒成功,直到洪武十四年才謀了個僧職,即使隨燕王李棣就藩北平,主要原因也不過是李棣夫婦信佛。
但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李標病逝,道衍那顆已經冰凍的心又開始劇烈的跳動起來。
不甘心,我不甘心。
我胸有韜略,腹藏良謀,我絕不甘心默默無聞的成為曆史長河中的一顆不起眼的沙子!
我一定能做到,我一定能撼動天下。
如今,道衍的確做到了,但最終的結局……或者最後的勝利果實卻在最後一刻不翼而飛。
李棣是死亡讓道衍痛苦萬分……我不是個試圖禍害天下的謀士,我並不想看到這樣的結局!
在趕赴金陵之後,道衍很快做出了判斷,如果局勢維持下去,終有一日,天下大亂……內有諸王奪嫡,外有蒙古虎視眈眈。
道衍在心裏無聲的怒吼……我想在曆史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但絕不可以是以這樣的方式!
“廷玉兄抵金陵已有多日,該見的都已經見過了。”道衍緩緩開口,“有新人,有舊人,觀之如何?”
袁珙笑道:“比如……”
“比如燕王。”
“頗有仁義之風。”
“比如趙王。”
“暴虐好殺,戰陣勇將。”
道衍眯著眼笑了,“往日廷玉兄相人,必詳加描述,連時日都絕無差錯,今日為何如此吝嗇?”
袁珙往日相人,都會給出確定的時間,比如程徐兩千日內失二美,李棣四十歲登基為帝等等。
剛才這幾句不僅沒有點出時日,而且說的很模棱兩可,評價燕王李高熾有仁義之風,評價趙王李高煦勇猛善戰,但沒說評價他們又沒有天子之相。
道衍沉默片刻,低聲問:“昨日,廷玉兄赴魏國公府,聽聞見了衡王、徐王?”
“溫文儒雅,有君子之風。”袁珙輕笑道:“難道袁某人言何人有天子之氣,和尚就要擇其為主?”
屋內死一般的寂靜,很久很久之後,盤腿坐著的道衍緩緩起身,對著袁珙鄭重的行了一個跪拜大禮。
“上月在江西,得山西友人之信,蒙古南侵,燒殺搶掠,慘不忍睹。”袁珙輕聲道:“和尚知錯了嗎?”
腦袋伏在地上的道衍身子微顫,悶聲道:“知錯,但不悔。”
“是啊,若前燕王登基,當為一代雄主。”袁珙長歎道:“但身死孝陵外,如何能怪罪先帝?”
“叔侄相殘,誰對誰錯……說這些有什麽意義呢?”
“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多少百姓妻離子散,多少百姓死不瞑目……”
“願為蒼生,不惜殘軀。”向來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道衍神色灰敗。
“起來吧。”袁珙略略抬手,“你姚広孝師承弘道法師,善於謀略,又在燕王一脈中極有聲望,在下不過一介相士,隻能盡述所見。”
道衍的神色略微恢複,起身盤腿坐下,神色凝重。
“所謂麵相,所謂命運,並非不可更變。”袁珙輕聲道:“當年前燕王的確有天子之氣,但如何能料見孝陵外驚天一爆……”
“五年前,於北平,袁某細察,世子頭角崢嶸,有蛟龍之相,但如今承燕王位,蛟龍伏地,龍首下垂,無奮起之相。”
“趙王暴虐好殺,如今更是凶煞近乎於實質,眼見白虎欲撲。”
道衍皺眉細想,李高煦有白虎相,那肯定沒有為九五之尊的福氣……這也符合道衍的判斷。
燕王李高熾有蛟龍之相,卻無奮起之態,能不能登基為帝……那是說不準的事。
道衍打點精神,又問了幾句衡王、徐王,突然話題一轉,“廷玉兄來金陵多日,可聽聞傳言……靖難一戰,或有太組皇帝手筆。”
袁珙眼睛微眯,“說來聽聽。”
正在評點人物,突然話題轉到流言蜚語了,顯然這和尚是有所指。
道衍用玩笑而輕鬆的口吻說起五毒教趣聞……當年李允熥那頓瞎扯淡,已經扯得不少人將信將疑,幾個月來,雖然沒有大肆傳播,但也不少人都知曉。
“太組皇帝……淮右布衣,但勤奮好學,並非漢高組之輩。”袁珙喃喃道:“漢高組分封諸王,後七王之亂,太組如何不知前車之鑒……”
道衍低聲道:“數月內,和尚遍查往日公文,洪武二十六年,太組皇帝命晉王節製山西,燕王節製北平,軍中大小事務均呈報晉王、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燕王第一次率大軍出征,麾下兵力雄厚遠邁前兩次出征。”
“洪武三十一年,晉王病逝,太組皇帝命燕王同節製山西、北平、遼東。”
“洪武二十六年……”袁珙神色有些驚惶,“記得洪武二十五年秋,懿文太子病逝,次月先帝被太組皇帝立為皇太孫。”
袁珙的額頭微有汗珠,越想越覺得有問題……太子病逝,燕王、晉王均有功勳,而李元璋第二個月就立李允炆為皇太孫,卻不停的加強燕王、晉王的勢力。
同時,又以藍玉案為由頭,大肆捕殺軍中宿將,開國功勳幾乎被殺了個幹淨,留下的郭英,耿炳文都是名聲不顯,能獨當一麵,但不能統領全局的人物……說到底,他們在軍事上的能力是不如晉王、燕王的。
這樣一來,建文帝、燕王、晉王、遼王……殺吧,反正到最後,還是我李氏子孫擁有天下。
袁珙的驚惶不是因為李元璋的手段,而是因為李元璋的狠心。
五年大戰,死了多少人?
李元璋以這樣的手段來挑選繼位者,堪稱狠辣。
道衍輕聲問:“廷玉兄可知,此言出自何人之口?”
袁珙漸漸平靜下來,盯著道衍的雙眼,“和尚書信一封,邀袁某來金陵。”
“袁某不過一介相士,所長不過相人。”
“燕王、趙王皆為舊識,何必再看?”
“所以,和尚相邀,實欲袁某人相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