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案上放著一盞燭台,幾樣小菜,兩個酒壺,王重和顧二坐在桌案兩邊,二人身前擺著酒杯,燭台上燭火閃爍,四周掛著燈籠,擺著燭火架子,屋內燈火通明。


    “說說吧,你那個外室是怎麽回事兒?”王重直接開門見山的說。


    顧二道:“不就是那年我回東京來,碰到幾個紈絝調戲曼娘,就出手把那幾個紈絝給趕跑了,還把為首的那個給揍了一頓,沒成想曼娘竟一路追我到了白鹿洞,她哥哥又得病死了,我看她一個人無依無靠的,就把她收了,曼娘也爭氣,沒兩年就給我生了一雙兒女。”


    說起朱曼娘一雙兒女的時候,顧二的臉上下意識就露出了笑容。


    王重真不知道該怎麽說了,是劇情的修複力?還是個中有別的什麽緣由?兜兜轉轉,顧二竟還是被朱曼娘給纏上了。


    “一雙兒女?”王重問道。


    顧二笑著道:“大的叫蓉姐兒,小的叫昌哥兒!”


    之所以隻說小名,自然是因為蓉姐兒和昌哥兒都是外室子,還沒有得到顧二的父親寧遠侯顧偃開的承認,更加沒有得到顧家的承認,尚未入顧家宗祠,沒能錄入族譜,自然沒有大名。


    王重有些感慨著道:“不想一別不過數年,仲懷竟已兒女雙全,叫人羨慕!”


    隻是不知是感慨顧二的速度太快,還是感慨顧二的命運。


    不過王重也沒有幹涉的意思,顧二這人,雖說天資橫溢,老天爺往他嘴裏喂飯吃,但性子太過浪蕩,而且有才者勢必自傲,顧二又有寧遠侯府嫡子這般顯赫的出身,若是不經一番磨難,難成大事。


    而且若是他一直這樣下去,遲早有一日,要折在他那個大哥哥和繼母小秦氏的手中。


    顧二也頗為唏噓的道:“我也沒有料到,事情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本是想在白鹿洞書院安安靜靜的讀書科考,以求入仕為官,一展抱負,未曾想卻陰差陽錯的收了個女子,還有了兩個孩子。


    顧二心裏很清楚,他父親寧遠侯絕不會容許曼娘這樣的人進寧遠侯府,是以顧二才要更加努力,早日中第入仕,成家立業,娶一個名門閨秀當大娘子,才好給朱曼娘母子一個歸宿。


    王重道:“世事難料,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


    顧二提起酒壺,二人身前的空杯續滿,說道:“不說這些了!這兩年你在泉州經營的好生興旺,我雖在白鹿洞,卻也沒少聽人提及你在泉州的事跡!”


    王重道:“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


    “若你這都算是小打小鬧,那其他地方的那些官員,不都是屍位素餐?”顧二一臉正色的拱手道:“子厚的《曬鹽法》一出,從今往後,鹽價隻會越來越便宜,黔首百姓,家家戶戶都能吃上精鹽,子厚之功,在千秋萬世。”


    王重卻搖了搖頭,說道:“家家戶戶都能吃上精鹽又有何用,若是遇上貪官汙吏,肆意盤剝壓迫,視百姓如豬狗,破家丟命不過尋常,鹽價便是再便宜,若有商賈大戶囤積居奇,低價攬貨,再以高價賣出,黔首百姓又能如何?”


    顧二聞言,臉上也不禁露出肅然之色:“這幾年我雖然一直都在白鹿洞苦讀,但也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江州左近,也有不少綠林盤踞,有些是殺人越貨的大盜,有些卻是被貪官汙吏,世家大族逼得活不下去的黔首百姓。”


    “當今官家雖然仁善,禦極多年,體恤百姓,皆輕徭薄賦,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都說流水的知縣,鐵打的豪強,地方豪強,和衙門中人勾結,沆瀣一氣,巧立名目,壓榨百姓,以達到兼並土地的目的!百姓們都成了佃農,田地都到了豪強們手中·······”


    說著說著,王重忽然一頓,無奈的苦笑一聲,擺了擺手,說道:“罷了,罷了,咱們好不容易相聚,說這些作甚!”


    顧二卻一臉正色,看著王重:“子厚這般感同身受,莫不是在泉州也遇到了這些事情?”


    王重喝了杯酒,眼中流露出幾分回憶之色,將在泉州所遇的往事娓娓道來。


    “我在泉州,初建鹽場之時,雇傭百姓為工,每日開出十文銅錢,兩頓幹飯的待遇,百姓報名者眾,開工之前,我便下了嚴令,但凡有克扣百姓工錢口糧者,立斬無赦。


    卻不想那群胥吏,表麵上對我畢恭畢敬,暗地裏卻陽奉陰違,巧立名目!自百姓手中搜刮他們辛苦掙來的血汗錢!”


    “子厚是如何處置那些胥吏的?”顧二好奇的問道。


    “首惡直接斬首示眾,其餘一幹涉案人員,皆關入大牢之中,將其家產查抄,充作勞工,每日發配到鹽場、碼頭幹活,沒有工錢,時間三年到十年不等。”


    “可惜也隻能治標,不能治本,若我一走,隻怕不用幾年,那幫胥吏又要固態萌生!”王重無奈的道。


    “這······”顧二也不知該怎麽回答王重,讀了這麽些年的書,也見了不少市麵,顧二已經不是幾年前那個和長柏、王重高談闊論的少年了。


    “子厚以為,如何才能杜絕這些亂象?”沉吟片刻後,顧二忽然問道。


    王重搖了搖頭,說道:“自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這問題便一直存在,隋朝時,煬帝楊廣三征高句麗,發百萬大軍,征民夫數百萬之眾,修長城,開運河,廣修行宮,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百姓這才紛紛揭竿而起。


    前朝魏征說過,君為舟,民為水,社稷次之,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今官家禦極數十載,廣施仁政,平息戰端,輕徭薄賦,使民生息,可並非人人皆能一心為公,隻要心中有私欲,便不缺這些蠹國耗民的蛀蟲!”


    顧二卻眸光微凝,一臉嚴肅認真的道:“子厚覺得,變法如何?”


    “變法?”王重故作沉吟,隨即點頭道:“若是變法,還有可能改變現狀,若不變法,長此以往,隻怕遲早會釀出禍端來!”


    “若是變法,子厚覺得當如何施行?”顧二問道。


    王重道:“若能改兩稅法,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征收銀錢,按畝折算繳納,如此一來,大大簡化了稅製,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亦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減少貪墨,進一步的增加財政收入。”


    顧二問道:“可若是將徭役與田賦和雜征合並,各州縣修築河堤、官道、灌渠等又該如何是好?”


    王重道:“各州縣府庫有了銀錢,便可似我在泉州那般,許以工錢,雇傭百姓為工,百姓應召與否,全憑自願!”


    顧二捏著下巴,微微頷首道:“聽著倒是可行。”


    王重說的,乃是明朝時在嘉靖朝確立的‘一條鞭’法,此法承上啟下,上承自唐時開始的兩稅法,下啟後世滿清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納糧。


    雖說‘一條鞭’法利弊皆存,但相對於這個時期而言,卻是一種難得的進步。


    二人就這麽一邊吃酒,一邊討論起來,不過大多都是顧二問,王重解釋。


    時間就在不知不覺間悄然流逝。


    翌日,王重一大清早便去了吏部,等了沒多久,宮裏就來了消息,嘉佑帝要召見王重。


    王重跟著內侍一路走到禦書房,見到了正在批閱奏折的嘉佑帝,一身月白龍紋錦袍,須發銀白,肉眼都能看出,較之幾年前,嘉佑帝又蒼老了不少。


    一番常規的行禮拜見後,嘉佑帝笑著說道:“這幾年泉州的財賦一年勝過一年,愛卿功不可沒啊!”


    王重不卑不亢的道:“臣隻不過是盡了微臣該盡的本分,泉州能有現在的光景,是因為陛下賢明,我朝開放海貿,鼓勵商人出海貿易,再者是因泉州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十分優越,又有泉州灣這等天然港口,過往的海商,自然願意在泉州灣停留休整。”


    嘉佑帝愈發高興,說道:“愛卿過謙了,愛卿去泉州之前,泉州知州換了一任又一任,卻沒有一人能夠像愛卿這樣,不過短短幾年功夫,就讓泉州發生這麽大的變化,財賦一年勝過一年。


    朕雖久在這深宮大內,卻也沒少聽人議論愛卿和泉州這幾年的變化,根據戶部和吏部那邊的統計,這幾年裏,僅晉江、南安兩縣的人口,就增加了三千多戶,近十萬人?”


    “回陛下!”王重拱手道:“是三千兩百四十二戶,十萬六千四百八十四人,其中,有自山中吸引來的山民,有自泉州其餘各縣遷徙而來的百姓,也有自發從左近州縣搬遷而來的流民,還有些是商賈、匠人。”


    “三千兩百四十二戶,十萬六千四百八十四人,愛卿當真是給了朕一個驚喜啊!”嘉佑帝感慨著道。


    “全賴陛下聖明,朝中、泉州上下一幹同僚齊心協力,百姓支持,才有這般景象!”王重仍舊一副不卑不亢的模樣。


    嘉佑帝道:“朕記得,愛卿上次送來的奏折裏頭提到,想讓朝廷在泉州增設市舶司?”


    王重道:“福建路境內山多田少,在民間素來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雖然能夠修建梯田,但適合開墾的地方著實不多,若是隻發展農桑的話,難有建樹,唯有另辟蹊徑,借助海貿的便利,方能見成效。”


    嘉佑帝道:“可泉州既不產瓷器、亦不產綢緞,水陸交通也不算便利,至於海路,北有杭州、明州兩處市舶司,南有廣州市舶司,分別可與東海、南海諸國貿易,再在泉州興建市舶司,會不會有些畫蛇添足了?”


    王重道:“回陛下,其實不論是杭州還是明州,與廣州相去至少有千裏之遙,中間州縣何止數百,僅僅福建一路,便有六州、二軍、四十七縣,更遑論與閩地接壤的州縣,若是能在泉州增設市舶司,勾連海陸,使海外的貨物,能夠更進一步的銷入內陸,隻要有貨物流通,便有利潤,朝廷便能自中收取賦稅。”


    “況且閩地山多,盛產茶葉,而今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曬鹽場已有七個,每月平均能產出精鹽數十萬斤,光是鹽、茶兩項,便能為閩地,為朝廷帶來巨額的賦稅!”


    “愛卿的意思是,將泉州鹽場出產的海鹽,售往海外?”嘉佑帝有些詫異的問道。


    王重道:“陛下聖明,臣正是這個意思,而今曬鹽之法,已逐漸在沿海地區普及,沿海各州縣紛紛設立鹽場,又有井鹽、湖鹽,食鹽產量已經大大提升,日後還會越來越多,鹽價也隻會越來越低,但曬鹽之法,乃我朝新創,他國未必會有,若能將鹽販至東海乃至南海諸國,定能帶來巨大利潤。


    而且如今江南等地,紡紗機、織布機已然遍布各地,大大降低了紡紗織布的成本,提高了產量,而且近幾年出海貿易的商人也越來越多,僅僅隻是泉州一地,去歲出海的商人便超過千人,隻杭州、明州、廣州三處市舶司已經供不應求!”


    最最主要的,還是不論杭州還是明州,亦或者廣州,距離閩地都不算近,閩地山多地少,不適合耕種,想要發展起來,隻有通過經商,出海貿易。


    嘉佑帝已經被王重說的動心了,“增設市舶司不是小事,朕得和諸公商議之後,再做決斷。”


    “陛下聖明!”


    嘉佑帝又問了不少王重在泉州時的經曆,和同僚們相處的是否融洽,沒一會兒,就讓王重離開了。


    自皇宮出來之後,王重先去了吏部,嘉佑帝召見是嘉佑帝召見,述職還是得去吏部。


    王重也沒急著去盛家,而是先讓餘初二將自己的拜帖送過去,翌日清晨,王重才帶著備好的禮物登門。


    盛維並不在家,接待王重的自然就成了長柏,長柏領著王重見過王氏之後,這也是因著王重和明蘭定了親,王氏怎麽說都是明蘭的嫡母,於情於理,王重登門了都該親自去拜會請安,不然的話,王重一個外男,還真不好拜見王氏。


    見完王氏,長柏就拉著王重徑直去了壽安堂。


    “仲懷跟你也就是前後腳,他回到東京沒兩日,你就到了!”長柏和王重並肩走著,臉上掛著微笑。


    “前日已經與仲懷見過了,還秉燭夜談,聊了許久!”王重道。


    長柏猶豫了一下,問道:“那仲懷的家眷,子厚可見過了?”


    王重道:“昨日晚間已經見過了,蓉姐兒乖巧,昌哥兒聽話,都很可愛!”


    長柏道:“也是,仲懷在甜水巷那院子,就在你家隔壁,沒成想仲懷回了東京,竟和你成了鄰居!”


    “這就叫世事難料!”王重笑道。


    長柏也笑了起來。


    王重忽然話音一轉,問道:“對了,年後就是春闈了,則誠準備的如何了?”


    長柏停下腳步,學著王重的模樣:“但盡人事,且聽天命!”


    “這麽看來,則誠是智珠在握,勢在必得了?”王重一臉調笑。


    “將來的事,誰說的準呢!”長柏卻搖了搖頭道。


    “不錯!”王重點頭道:“科舉之道,除了文章、才學、運道之外,心態也是最重要的,唯有擁有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心態,臨考之際,不知緊張為何物,便如平日完成先生布置的課業,方能發揮出全部的實力,則誠如此淡然,此番定能金榜題名!”


    “那就承子厚吉言了?”長柏拱手望著王重。


    二人四目相對,相視一笑。


    說話間,二人已經進了壽安堂。


    因著今日王重登門拜訪,長柏和明蘭都請了假,顧二也請了假,七個學生有一半都請了假,莊學究索性便讓學生們放一日假,自己出門訪友去了。


    壽安堂裏,盛老太太正坐在軟榻上,手裏拿著本經書,正在品讀,明蘭坐在一旁拿著針線練習刺繡!聽到說王重和長柏就在門外,盛老太太臉上露出笑容,先看了一眼明蘭,隨即才放下手中經書,讓人將王重二人叫進來。


    “給老太太請安了,數年未見,老太太的氣色倒是愈發紅潤了!”王重笑著給盛老太太行禮問安,言語間都透著親近。


    “你這嘴倒還是跟以前一樣甜!”盛老太太掃了王重一眼,臉上卻帶著微笑。


    王重笑著道:“重自泉州歸來時,途徑宥陽,正好趕上大老太太六十大壽,便在宥陽盤桓了幾日,順道給大老太太賀壽,討了幾杯水酒吃,大老太太可是經常提起您呢!”


    “時間過得可真快啊,轉眼她都六十了!”王重提及大老太太,盛老太太便不住一臉唏噓的感慨著,問王重:“我那嫂嫂身子如何?”


    王重搖搖頭道:“目前瞧著倒是健朗,隻是年輕時吃了太多苦,傷了根本,加之多年操勞,傷了元氣,怕是沒幾年光景了!”


    盛老太太愣了一下,有些不敢置信的看著王重:“怎會如此?”


    “生老病死,乃自然之理,非人力所能改!”好不容易見到盛老太太和明蘭,王重本不想說這些,可大老太太的身體確實不好,能活多久,還得看天意。


    “加之大老太太年紀太大,氣血衰敗,五髒也開始衰竭,此非藥石所能醫!加之近日來,為俗務所擾,憂心忡忡,於身體難免有所影響。”


    中醫雖然玄妙,但終究不能活死人,肉白骨。


    長柏也是一臉愕然,全然沒有料到,震驚的看著王重。


    倒是盛老太太,看著王重,問道:“可是因為淑蘭那孩子?”


    王重點頭道:“確實因為淑蘭姑娘,那孫誌高不過區區一秀才,卻屢屢大放厥詞,目中無人,到盛家也是頤指氣使,對伯父伯母乃至於大老太太都全無半點尊敬,大老太太沒少受他的氣,淑蘭姑娘在孫家也過得不好,大老太太憂心孫女兒,難免·······”


    “哎!”盛老太太歎了口氣,有些感懷:“維兒精明了半輩子,沒成想竟然在挑女婿的時候栽了跟頭,竟被孫誌高母子倆給糊弄了。”


    “祖母,此事也怪不得大伯伯和大伯母!”一旁的明蘭道:“那孫誌高沒娶淑蘭姐姐之前,不過是個窮酸秀才,孫家也是靠著孫母漿洗縫補才得以度日,外人瞧著,自然覺得孫誌高勤勉好學,天資聰穎,孫母孀居多年,撫育幼子,在外人眼中,她的一些缺點,自然也都被優點掩蓋過去了。


    隻是娶了淑蘭姐姐之後,得了淑蘭姐姐那豐厚的嫁妝,手裏有些錢財,孫誌高誌得意滿,忘乎所以,那孫母尖酸刻薄的本性也才顯露出來。”


    “六妹妹說的有道理!”王重道:“不過如今倒是不用擔心了,想來此刻,淑蘭姑娘應當已經和那孫誌高和離了!”


    “哦?”盛老太太眉梢微挑,明蘭也一臉興致勃勃的看著王重。


    王重便將那日宴席之上的經過,和晚上他給盛維等人出謀劃策的原委,一一道出。


    “以正合,以奇勝,子厚哥哥為了幫淑蘭姐姐,連兵法都用上了!”明蘭聽了之後,忍不住笑著說道,隻不過這話一出,卻惹得盛老太太瞪了一眼。


    明蘭不敢言語,長柏默然不語,盛老太太卻道:“和離了也好,那孫誌高趾高氣揚,傲慢無禮,著實不是良配,能早日和離,淑蘭那孩子也算是脫離苦海了。”


    “我那嫂嫂,年輕時吃了太多的苦頭!如今·······”說著說著,似是意識到自己失言,緊接著就搖了搖頭道:“罷了罷了,都是些往事了,不提也罷,不提也罷!”


    盛老太太一時有感而發,可聽在明蘭和長柏耳中,卻忍不住為之動容,大老太太為了淑蘭操勞,盛老太太又何嚐不是為了他們而操勞。


    盛老太太何等人,隻看明蘭和長柏的表情,便猜出了他們心中所想,當即便岔開話題,問王重道:“子厚此番回京,打算盤桓多少時日?”


    “還不清楚,得按吏部那邊和官家有沒有別的吩咐,若無意外的話,年後再走也無妨!”


    王重回京述職,因路途遙遠,朝廷給的期限是四個月,王重是九月中旬出發的,為了減少在路上花費的時間,特意走的陸路,再加上官員還有年假,而且來之前王重特意和陳浚打過招呼了,早幾日,晚幾日並無大礙。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光字片開始的影視諸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混亂不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混亂不堪並收藏從光字片開始的影視諸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