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博士課程第一節專業課
讀博的第一學期,還是要經常去上課的。不過發現博士培養計劃安排的課程挺少,幾乎一個學期就能把要求的學分修完。剛剛也是,四年本科、三年碩士、幾乎把專業課都學了一遍了,博士上課,無非是重複之前的課程內容再加深點罷了。而且博士是要開拓創新,探索知識海洋的未知領域的,更強調自學能力。課程的多少其實並不重要。作為在職讀博生,我在單位就請了一個學期的假,這學期就專門在交大上課,爭取把必修的學分修完。
可博士的專業課,上課的多數是資深教授,至少也是比較優秀的副教授。這樣才能鎮得住那些學業優秀的博士生們。其實上課的內容並不重要,誰來上課比較重要,為什麽這麽說呢。以博士的自覺能力,所有的上課內容幾乎都可以自學。可為什麽要來聽大教授上課呢,因為大教授們幾十年的科研心得是非常難得寶貴的,這是書上沒有的,聽他們講課,能聽出他對專業的深刻理解,以及和科研的熱門方向,以及有好的科研方法來。所以,我專門選修了學院的幾個大教授。
可是真正上課時,發現我原來的設想一半是對的,一半卻是不對。
大教授們一般非常的忙,各種項目出差,各種學術會議,有的還是行政領導,會議更多。一學期的課,可能也就上個三四次,經常興衝衝地跑到教室,遇到該教授的博士生在黑板上寫著:某某老師因公出差,無法上課,請假一次。久而久之,大家也習以為常,研究生的課程不像本科生那樣監督嚴格。漸漸的,博士生們也習慣,似乎博士課就應該這樣上,老師提點一下,學生自學為主。
可是也有例外,那就王遠老師,沒錯,就是開頭第一課出現的王遠教授。讓我感動的是,王老師一學期的課,場場不缺席,兩節課上滿九十分鍾,從來不早退。這在學院諸多教授裏簡直是個奇跡。近六十歲快退休了,可精神依然矍鑠,上起課來抑揚鈍銼的,沒有絲毫的老態。王遠老師是學院最早的一批教授,我讀本科是他就給上課,教學態度非常認真,給學生答疑也非常有耐心。聽別的博士生講,王老師有幾個研究生是外專業考研轉來的,對鐵路運輸一些專業課不懂,王老師還專門自己抽時間給他們免費補專業課呢。他還曾多次在學院研究生培養會議上指出,現在研究生擴招嚴重,而導師的數量又有限,有些博導帶二十多的研究生是常有的事,有的導師還有行政崗位,精力有限,所帶研究生過多,導致出現研究生培養質量嚴重不良,建議控製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他說的都是大實話,可是問題的解決談何容易。多帶研究生就有多的工作量和勞動報酬,誰不願意多帶呢。而指導研究生的質量並沒有很具體很嚴格的考核辦法,用心不用心,隻有導師自己知道。所以,遇上一個好的導師,對於想做學問的研究生來講,實在太重要了。我幾個本科同學讀研或者讀博跟著王老師的,後來在學術上做得都不錯,有的碩士就發了行業頂刊論文,有的三年就博士順利畢業的。王老師這樣的老師,真的是學院的良心教師!
朱老師是我們學院的第一任院長,在學院的建設發展上起著開天辟地、開疆擴土的作用。他從事交通運輸研究的時間比我的歲數還大,學院的九幾年拿了了博士點,他就是最早的博導之一。現在的學院領導也大多是他的學生,讀的他的博士。
聽朱老師的課很能感覺到他的那種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氣勢,他主攻是鐵路運輸,在鐵路運輸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專家。他上課沒有ppt的,是傳統的板書,有的時候則是座談,幾個博士坐下來,圍在他身邊,講他的科研經曆。
他給我們講他作為專家組組長,給南方某一線城市的新火車站確定選址方案的經曆。當初有三個選址方案,定不下來,鐵道部的某個領導打電話給我,“朱老師,你趕緊過來,給我們拿個主意。一群專家眾說紛紜,有一個在島上,有一個離市區太近,最後我確定了這一個,為什麽呢?島上肯定不行,將來得修多少座橋來解決對外交通,而且橋的通過能力肯定不夠,必然會長年擁堵。離市區這麽近又怎麽行,首先,站場建設用地就很緊張。另外這麽大的綜合交通樞紐,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夠帶動周邊的土地開發,建到市區完全沒必要的。最後就是定了現在這個選址。”這些話當年我聽得半懂半不懂,現在幾乎全明白了,心裏暗自佩服他的遠見和格局。有時我會想,作為一名知識分子,能做到科技報國是件多麽自豪的事呢。像朱老師這樣的大師,在參與交通設施選址決策,交通規劃指導的時候,對國家對地區,不是在做著若大的貢獻嗎。學以致用,指導社會實踐,這不就應該是我們這些求學者苦苦追求的嗎?
夏老師是學院的女明星老師,人長得漂亮,穿衣服也很有品味。夏老師依然是那麽亮麗,著裝依然那麽入潮。簡約的上衣配黑色的大裙,白色絲襪和高根皮鞋。夏老師是學院交通工程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更厲害的是她還在一些全國性的學術協會也有兼職,在國內公路交通領域是頗有名氣的專家,是真正的學術大牛。考研時報考她的學生也是擠破了腦袋。
走進教室時,一群學生圍在她身邊,手裏拿著發票等她簽字。我進來時,她抬頭看了我一眼,臉上是淡淡的微笑,是朝我嗎,我不是十分確定。三年沒見了,她未必還認得我,我心中猶豫著,有點不好意思,想打招呼,又怕人家不認識,便對她遠遠地笑了一笑。
夏老師上課的風格是上一節課,討論一節課,討論的時候,聊著聊著,大家漸漸聊開了,聊到專業外的事情。羅老師性格豪爽,對學生說話也真切實在。
她給我們分享她申請項目的經驗,“一定要有項目才談,沒有項目談什麽合作,搞什麽研究呢?當初往部裏申請科技計劃的時候,我們心裏也沒底,提前打電話去問了一圈,評委倒是都認識,說盡量照顧,後來聽說排名排到第四位,這樣我們心裏就踏實了。水平可以話,人家認識你照顧一下是順帶的。但是東西也能太差,人家這次勉強照顧了你,心裏也不舒服的。下次還好意思去找人家嗎,我這張臉還要在圈裏混的”
夏老師記性不錯,竟然還認識我,搞得我有點受寵若驚。我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情況,說在外麵上班現在學曆不夠用,回來繼續攻讀。她笑著說你們那邊學校待遇很好吧,比交大肯定要好了。我說待遇還馬馬虎虎,解決溫飽,就是科研上起不來,基礎太差了。她說這個得慢慢來,你們現在剛去一個新地方,其實很有機會做出成績的。
夏老師是國內最早搞公路交通研究的一批學者,她們當年本科學的道路工程,後來順應時代需要搞了公路交通管理。她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是多少知識份子可望而不可求的。想想她的成功,除了自身專業能力以外。其實和她的人際交往能力關係也很大。親切和藹,沒有架子,見人熟,所到之處,處處留下極好的口碑,加上這麽多年的經驗,自然在行業內有那麽多的影響力了。
讀博的第一學期,還是要經常去上課的。不過發現博士培養計劃安排的課程挺少,幾乎一個學期就能把要求的學分修完。剛剛也是,四年本科、三年碩士、幾乎把專業課都學了一遍了,博士上課,無非是重複之前的課程內容再加深點罷了。而且博士是要開拓創新,探索知識海洋的未知領域的,更強調自學能力。課程的多少其實並不重要。作為在職讀博生,我在單位就請了一個學期的假,這學期就專門在交大上課,爭取把必修的學分修完。
可博士的專業課,上課的多數是資深教授,至少也是比較優秀的副教授。這樣才能鎮得住那些學業優秀的博士生們。其實上課的內容並不重要,誰來上課比較重要,為什麽這麽說呢。以博士的自覺能力,所有的上課內容幾乎都可以自學。可為什麽要來聽大教授上課呢,因為大教授們幾十年的科研心得是非常難得寶貴的,這是書上沒有的,聽他們講課,能聽出他對專業的深刻理解,以及和科研的熱門方向,以及有好的科研方法來。所以,我專門選修了學院的幾個大教授。
可是真正上課時,發現我原來的設想一半是對的,一半卻是不對。
大教授們一般非常的忙,各種項目出差,各種學術會議,有的還是行政領導,會議更多。一學期的課,可能也就上個三四次,經常興衝衝地跑到教室,遇到該教授的博士生在黑板上寫著:某某老師因公出差,無法上課,請假一次。久而久之,大家也習以為常,研究生的課程不像本科生那樣監督嚴格。漸漸的,博士生們也習慣,似乎博士課就應該這樣上,老師提點一下,學生自學為主。
可是也有例外,那就王遠老師,沒錯,就是開頭第一課出現的王遠教授。讓我感動的是,王老師一學期的課,場場不缺席,兩節課上滿九十分鍾,從來不早退。這在學院諸多教授裏簡直是個奇跡。近六十歲快退休了,可精神依然矍鑠,上起課來抑揚鈍銼的,沒有絲毫的老態。王遠老師是學院最早的一批教授,我讀本科是他就給上課,教學態度非常認真,給學生答疑也非常有耐心。聽別的博士生講,王老師有幾個研究生是外專業考研轉來的,對鐵路運輸一些專業課不懂,王老師還專門自己抽時間給他們免費補專業課呢。他還曾多次在學院研究生培養會議上指出,現在研究生擴招嚴重,而導師的數量又有限,有些博導帶二十多的研究生是常有的事,有的導師還有行政崗位,精力有限,所帶研究生過多,導致出現研究生培養質量嚴重不良,建議控製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他說的都是大實話,可是問題的解決談何容易。多帶研究生就有多的工作量和勞動報酬,誰不願意多帶呢。而指導研究生的質量並沒有很具體很嚴格的考核辦法,用心不用心,隻有導師自己知道。所以,遇上一個好的導師,對於想做學問的研究生來講,實在太重要了。我幾個本科同學讀研或者讀博跟著王老師的,後來在學術上做得都不錯,有的碩士就發了行業頂刊論文,有的三年就博士順利畢業的。王老師這樣的老師,真的是學院的良心教師!
朱老師是我們學院的第一任院長,在學院的建設發展上起著開天辟地、開疆擴土的作用。他從事交通運輸研究的時間比我的歲數還大,學院的九幾年拿了了博士點,他就是最早的博導之一。現在的學院領導也大多是他的學生,讀的他的博士。
聽朱老師的課很能感覺到他的那種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氣勢,他主攻是鐵路運輸,在鐵路運輸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專家。他上課沒有ppt的,是傳統的板書,有的時候則是座談,幾個博士坐下來,圍在他身邊,講他的科研經曆。
他給我們講他作為專家組組長,給南方某一線城市的新火車站確定選址方案的經曆。當初有三個選址方案,定不下來,鐵道部的某個領導打電話給我,“朱老師,你趕緊過來,給我們拿個主意。一群專家眾說紛紜,有一個在島上,有一個離市區太近,最後我確定了這一個,為什麽呢?島上肯定不行,將來得修多少座橋來解決對外交通,而且橋的通過能力肯定不夠,必然會長年擁堵。離市區這麽近又怎麽行,首先,站場建設用地就很緊張。另外這麽大的綜合交通樞紐,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夠帶動周邊的土地開發,建到市區完全沒必要的。最後就是定了現在這個選址。”這些話當年我聽得半懂半不懂,現在幾乎全明白了,心裏暗自佩服他的遠見和格局。有時我會想,作為一名知識分子,能做到科技報國是件多麽自豪的事呢。像朱老師這樣的大師,在參與交通設施選址決策,交通規劃指導的時候,對國家對地區,不是在做著若大的貢獻嗎。學以致用,指導社會實踐,這不就應該是我們這些求學者苦苦追求的嗎?
夏老師是學院的女明星老師,人長得漂亮,穿衣服也很有品味。夏老師依然是那麽亮麗,著裝依然那麽入潮。簡約的上衣配黑色的大裙,白色絲襪和高根皮鞋。夏老師是學院交通工程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更厲害的是她還在一些全國性的學術協會也有兼職,在國內公路交通領域是頗有名氣的專家,是真正的學術大牛。考研時報考她的學生也是擠破了腦袋。
走進教室時,一群學生圍在她身邊,手裏拿著發票等她簽字。我進來時,她抬頭看了我一眼,臉上是淡淡的微笑,是朝我嗎,我不是十分確定。三年沒見了,她未必還認得我,我心中猶豫著,有點不好意思,想打招呼,又怕人家不認識,便對她遠遠地笑了一笑。
夏老師上課的風格是上一節課,討論一節課,討論的時候,聊著聊著,大家漸漸聊開了,聊到專業外的事情。羅老師性格豪爽,對學生說話也真切實在。
她給我們分享她申請項目的經驗,“一定要有項目才談,沒有項目談什麽合作,搞什麽研究呢?當初往部裏申請科技計劃的時候,我們心裏也沒底,提前打電話去問了一圈,評委倒是都認識,說盡量照顧,後來聽說排名排到第四位,這樣我們心裏就踏實了。水平可以話,人家認識你照顧一下是順帶的。但是東西也能太差,人家這次勉強照顧了你,心裏也不舒服的。下次還好意思去找人家嗎,我這張臉還要在圈裏混的”
夏老師記性不錯,竟然還認識我,搞得我有點受寵若驚。我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情況,說在外麵上班現在學曆不夠用,回來繼續攻讀。她笑著說你們那邊學校待遇很好吧,比交大肯定要好了。我說待遇還馬馬虎虎,解決溫飽,就是科研上起不來,基礎太差了。她說這個得慢慢來,你們現在剛去一個新地方,其實很有機會做出成績的。
夏老師是國內最早搞公路交通研究的一批學者,她們當年本科學的道路工程,後來順應時代需要搞了公路交通管理。她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是多少知識份子可望而不可求的。想想她的成功,除了自身專業能力以外。其實和她的人際交往能力關係也很大。親切和藹,沒有架子,見人熟,所到之處,處處留下極好的口碑,加上這麽多年的經驗,自然在行業內有那麽多的影響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