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睡過去的時候也是醒著的。靈魂在黑夜裏與人一樣騷動不安,它們同樣害怕黑暗。它們弱小、顫栗,有時不小心弄出了自己幽深的暗影,它們那樣似有若無,飄忽不定,讓人類對空間產生幻覺——魑魅魍魎——人們不加細究,就這樣粗率地統稱它們。
靈魂在白天的時候是快樂無憂的,它們通透、明媚,陽光一樣迷人,風一樣漫遊,水一樣溫柔。人們抬頭張望天空時,感覺天空並不是空著的,寬廣但不空曠,似乎有著無窮無盡的內涵。靈魂在與他們耳語,像萬物花開,人聽不見,隻感覺陽光的親切、溫馨,世界神奇、奧秘,讓人充滿奇異的幻想,每一根草每一顆石頭都富有深義。一切都那麽美好。
靈魂有自己哀悼的日子。那是它們集體沉湎於過去的曆史,它們以這樣的方式感知時間。靈魂哀悼的日子就是陰雨天氣。它們向著太陽哭泣
——我用一個上午來想象靈魂,進入一個冥思的時刻。
一個老人用同一個上午來與靈魂對話。他喃喃而語,心無旁騖。
陽光裏那些砂礫一樣閃現的光斑——神秘的粒子忽閃著。細碎的聲音又是什麽呢?不可知的事物,拂過村莊的上空,如雲影一樣捉摸不定。
這是白族人的村莊大理雙廊村。早晨,它偶然來到車外。在一個詩人的團體中,我覺得我仍然是獨立的。沒有任何招呼,我就脫離了團隊,獨自走進村莊。
洱海在雙廊村的南麵,波濤輕輕,不停頓地拍打、歎息;而村莊沉靜,如無物之物,如神的默想。
從哀牢山脈升起來的太陽,濯亮了洱海上的每一片波濤。
洱海的神靈波濤一樣多。這是萬物有靈的世界。每個村莊都有各自最崇敬的社神,白族人叫本主。本主可以是遠古的英雄、部落的領袖,也可以是自然的神靈,譬如一棵樹。
本主前的香火隨著太陽的上升嫋嫋而起,新的一天便又開始了。
人間萬物在太陽光裏白亮起來:人的衣服、帽子,房屋的牆壁,地上的波浪、雪峰、溪流,天空中的雲朵……驅散的黑暗不見蹤影了。天底下的白是那樣聖潔。它是太陽光的顏色,輕盈、歡快、明朗,如同人的心靈。
白族人對白色充滿崇拜的感情。家家戶戶在自己的院落留住一塊永久的“白”——一堵照壁,用它來照亮太陽、照亮日子。太陽馱著時間在上麵走,日子在上麵成形又失形。一堵牆就像一板蜂巢,太陽在上麵聚合了陽光的蜂蜜。大理的太陽是一張沒有弄髒的白紙。白族人用它裁了做成自己民族白色的服裝,做成風花雪月的帽子,用它做成四合院,坐西朝東,迎迓太陽,輝映華宇。
一個老人在他的村莊出現,或者村莊在老人的禱告中出現,在我的腦子裏是不分開的同一個事情。老人從本主廟燒過香後,就來到了廟前的一棵大樹下。對著大樹,跪下去又爬起來,爬起來又跪下去,雙手握拳,不停地上下揮動,不停地低頭抬頭,口中喃喃自語。
他的周圍,有一個中年男人在收拾樹蔭下的板凳碗盆;有一群麻雀像幾片樹葉飄過路麵;一個老嫗,走在馬路邊的粉牆根下,邁動的步子就像忘記了是自己在走路,我聽得到腳步踩痛砂粒的聲音。
老人的傾訴在我腦子裏成了唯一發生的事情。他的喃喃聲成了村莊的聲音,每一個牆角、每一條門縫都在相互傳遞著——他喘息了,他哀傷了,他言語迷糊了,聲調拖長了,快要哭出來了——都是雙廊村的表情。
正午來到村莊,陽光直射,像靜靜的瀑布砸向山坡,砸向大樹,濺起的光斑雨點一樣灑了一地。被岩石圍起來的古樹,樹幹也像石頭一樣沒有光亮,在陽光雨點之外,堅硬不朽。
聽不懂老人的語言,但聽得懂他的悲傷,懂得悲傷裏透著的老年不幸——他在向自己逝去的親人傾訴思念、憂傷、煩惱。老人不孤獨,因為一棵樹,也因為一座村莊。樹是他信賴的神靈——他可以忘情傾訴的親人。他身後的村莊站立在那裏,默默奉陪著他,一如永遠的鄉土鄉情。
一棵樹成了另一個世界的對象。古老生命自然生長出了神性。樹,曆經了多少代人的死和生,看到了靈魂的輪回。它是一個恒定之所在。在它的麵前,人的死亡隻是一次花謝。
如果人生看不到神靈,就失去了生命的鏈條,看到的隻是生存的巨大虛無——生命隻有一陣水流,在時間的容器裏注滿,然後不斷通過,像時間本身在流。
雙廊村,像在沉思默想,一片一片的粉牆,一片一片的青瓦,嵌入的一麵麵雕刻精細的木門木窗,它們全都成了時間的麵容。在一個充滿嶄新的鋼筋玻璃建築的世界,時間都停留到它們的身上了。古老年代,遙遠的氣息,一晃而過,又連綿不絕。
做工精細的院落,飽含了一種前人對生活的忠誠與懇切之情。我感受到了那個砌築房屋的人,他看到的時間全是凝固的。他看得見幾百年、幾十代,現在與過去,一切都是與自己連起來的。子孫們居住在他砌築的房屋裏,一磚一瓦所花費的心思就圍繞著他們,讓他們慢慢體會那些精細的手藝——伴隨著人度過一日又一日,一生又一生。
這是讓心靈多麽安詳的事業,建造一棟祖屋,心裏想到的是千秋萬代,他們完全不是為了給自己砌築。興建房屋對白族人來說非常神聖,每一項步驟都要請動神靈,舉行莊嚴的儀式。建起這樣的屋宇,他們在不在這個世界,又有什麽關係呢,他們相信自己的靈魂是在的。相對於現代人,他們建造房屋,房產證給出的時間最長也隻有70年。一切奢華的堆砌都是一次性的即時消費,他們為軀體找到了家,卻沒有給靈魂安家。他們生活的痕跡將隨著房屋的拆毀蕩然無存。而雙廊村的祖祖輩輩,他們與自己的子孫們就一直居住在一起。他們沒有心底上的浮躁,沒有與時間的衝突,眼裏呈現的都是恒定的東西,和諧、祥和。這種沉靜的心境,表達在民居的每一個細部,就是哪怕一口磚平放的角度,一片瓦相疊的寬窄,都是那樣精心考究,散發著對於生活的摯愛。你就是走馬觀花,這院落也能讓你感受到心靈上的寧靜。
時間把他們的麵容帶到了今天。
靈魂的冥想,占據了我的思維和情感,它們是另一種存在嗎?也許可以不被叫做靈魂,可以叫做與精神類似的東西。這些精神的東西不正在這些房屋上呈現嗎?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境,不一樣的趣味。
雙廊的古建築最看重的是大門,有的憑空而立,如同牌坊,圓形拱門之上,磚砌的鬥拱衝天而起,圖案繁複誇耀,簷角如飛,兩邊低落下來的簷脊如同一對鳥翅。其後也許是一條短巷,也許是一個院子。有的與牆相連,門楣上砌出二重門簷,厚厚的青磚牆,門角嵌入圓柱、圓礎、鏤空的磚雕,門框畫有水墨花鳥,飾有淺浮雕如意吉祥物,白色的卷草紋肥碩粗大,飾滿了半圓形門楣。鬥拱、砌出的畫框,華麗的塗上湖藍、朱紅、土黃等顏色,樸素的則全用青磚的凹凸砌出。最簡陋的門麵也以青磚砌出幾何圖案,用筒瓦出簷。各種各樣的造型,主人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和喜愛,不一樣的心情、心思,都那麽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來了。更明白一些的心跡他們就用楹聯表達,黑地金字的木板掛在門的兩邊,或為“水唯善下能成海,小不爭高若極天”,或為“浮舟洱湖水,立馬雲嶺巔”。有的在二重簷間寫上“德賢居”一類的門牌,是給自己的房屋命名,也是自己人生品格的自許。
山牆的純白,是喜好白色的雙廊人看重的。四合院裏,正房堂屋高、臥室低,山牆自然形成錯落的重簷效果。有的在屋脊吻獸處做文章,垂脊做成半圓形的,或者做成六邊形的,垂脊下重重黑直線造成厚實之感。山牆上黑白裝飾圖案集中在屋脊下,畫龍點睛。這些圖案與蒙古包圖案極其相似,當年忽必烈的蒙古軍隊打下大理國,沒想到蒙古包會在白族人的房屋上留下影響。有的屋頂出山牆,他們也不忘給出牆的木枋擋上一塊瓦片,用作裝飾。而長長的屋脊,被他們做成了兩頭微微上翹的拋物線,輕盈、靈動。整座房屋,除了門出現局部的五彩色外,全都是一派樸素寧靜親切的黑白世界。
熱鬧是有的,就像是這個靜靜的空間從天而降的一樣東西。但仔細聽時,那些響聲又像是從這寧靜中生長出來並潛伏著的,像牆頭突然竄出來的火紅的茶花,這響聲也來自時間的深處——銅的嗩呐、鈸,紫煙裏炸響的爆竹。正午過後,一隊人馬來到了街上,一路吹吹打打,沿街而行。在一個造型華麗的房門前停了下來,供品糖果、油餅、糕點、豬肉擺到了門檻上,幾個老人先自跪了下來,向著大門衲頭便拜,嗩呐依然勁吹,銅鈸徹徹,爆竹劈叭脆響,空氣中震蕩的聲波進入一個個花窗、木門。冥錢、高香燒起一股股白煙。一棟房屋也可以當作神靈來祭拜?因為房屋裏有祖先的靈魂吧。
又是吹吹打打,房屋前麵的一棵大樹,再次接受一輪朝拜。原來貼著的紅紙“佑我家幸福”撕下來了,新的紅紙貼在了樹幹上:“保我兒安康”、“佑保吾孫成長”。大樹旁邊一個土灶式樣的小廟,一位阿婆把供品擺好,高香點燃,便施以叩首三拜之禮,口中喃喃。
這是來向神靈報喜的,一個新生命誕生三天了,就在今天,全家族的人要給小孩取名字,他們首先要向神靈求名,獲得神靈的準允。家族裏的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計,為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送上祝福,一起分享新生的喜悅與幸福。
這節日般的喜悅也傳遞到了我身上——一個阿婆抓起一大把糖果花生往我手上塞,像慈祥的祖母一樣對我說:到我家吃飯吧。臉上的笑容像一朵燦然的秋菊。
我也笑了。雙手接住大把的甜蜜。
我不明白這麽多人忙碌著,它所包含的全部含義。許多意義不明的信息在傳遞著。一切都陽光一般明朗,一切又都視而不見。這是一個漢人與白族人最明顯的區分。局外人的感覺就這樣產生、自覺。
我看到的最普通的事情被賦予了深切的含義。那些常用的漢字“盛”、“壽”、“豐”,當它們用毛筆工工整整寫在一麵牆上,大得與人齊高時,文字獲得了一種悠悠歲月中才有的溫暖與溫情。一扇飛簷下的大門,推開它,卻推不開它深藏的一些空間。我走進一戶大門敞開的人家,一個年過半百的男人正在開敞的堂屋寫著對聯。在悄悄怒放的鮮花中,他給我念他寫的字,熱情留我吃飯。爬上他家的木閣樓,亮晃晃的照壁後麵,天空與湖水露出茵茵一色,像發光的藍寶石。我覺得自己是個夢遊者。
在一條條短巷穿行,一會遇到的是陡的山坡,一會是碧波萬頃的洱海。神靈們是見不到的,但他們又分明在參與雙廊人的日常生活。
問日雜店的青年,雙廊建村多少年了。他說祖祖輩輩就在這裏生活,不知道有多久了。再問他們祖先遷自何方,他依然搖著頭。抱起身邊的小孩,哄得他稍稍安靜一下,他就過去幫我問他的鄰居,那個中年婦女也答不上來。
遙遠的年代,他們的祖先翻過重重山脈,看到山下一片無涯的藍得如同天空的水,以為自己到了大海邊,他們驚呼著海、海、海。那個遙遠的年代已經到了比風的記憶更久遠的地方。一個高原湖泊就這樣被白族人叫做了洱海。
從洱海上尋找我脫離的團體,船出雙廊碼頭,我不斷回望,雙廊仿佛遺世獨立,一灣弧線之上,水中民居蕩著倒影,在汪洋的水中和藍色的山脈裏,蹤影越來越模糊。哀牢山與蒼山都低矮了。心中的一縷溫情彌漫,像輕籠的煙霧。這時太陽開始西斜。
靈魂在白天的時候是快樂無憂的,它們通透、明媚,陽光一樣迷人,風一樣漫遊,水一樣溫柔。人們抬頭張望天空時,感覺天空並不是空著的,寬廣但不空曠,似乎有著無窮無盡的內涵。靈魂在與他們耳語,像萬物花開,人聽不見,隻感覺陽光的親切、溫馨,世界神奇、奧秘,讓人充滿奇異的幻想,每一根草每一顆石頭都富有深義。一切都那麽美好。
靈魂有自己哀悼的日子。那是它們集體沉湎於過去的曆史,它們以這樣的方式感知時間。靈魂哀悼的日子就是陰雨天氣。它們向著太陽哭泣
——我用一個上午來想象靈魂,進入一個冥思的時刻。
一個老人用同一個上午來與靈魂對話。他喃喃而語,心無旁騖。
陽光裏那些砂礫一樣閃現的光斑——神秘的粒子忽閃著。細碎的聲音又是什麽呢?不可知的事物,拂過村莊的上空,如雲影一樣捉摸不定。
這是白族人的村莊大理雙廊村。早晨,它偶然來到車外。在一個詩人的團體中,我覺得我仍然是獨立的。沒有任何招呼,我就脫離了團隊,獨自走進村莊。
洱海在雙廊村的南麵,波濤輕輕,不停頓地拍打、歎息;而村莊沉靜,如無物之物,如神的默想。
從哀牢山脈升起來的太陽,濯亮了洱海上的每一片波濤。
洱海的神靈波濤一樣多。這是萬物有靈的世界。每個村莊都有各自最崇敬的社神,白族人叫本主。本主可以是遠古的英雄、部落的領袖,也可以是自然的神靈,譬如一棵樹。
本主前的香火隨著太陽的上升嫋嫋而起,新的一天便又開始了。
人間萬物在太陽光裏白亮起來:人的衣服、帽子,房屋的牆壁,地上的波浪、雪峰、溪流,天空中的雲朵……驅散的黑暗不見蹤影了。天底下的白是那樣聖潔。它是太陽光的顏色,輕盈、歡快、明朗,如同人的心靈。
白族人對白色充滿崇拜的感情。家家戶戶在自己的院落留住一塊永久的“白”——一堵照壁,用它來照亮太陽、照亮日子。太陽馱著時間在上麵走,日子在上麵成形又失形。一堵牆就像一板蜂巢,太陽在上麵聚合了陽光的蜂蜜。大理的太陽是一張沒有弄髒的白紙。白族人用它裁了做成自己民族白色的服裝,做成風花雪月的帽子,用它做成四合院,坐西朝東,迎迓太陽,輝映華宇。
一個老人在他的村莊出現,或者村莊在老人的禱告中出現,在我的腦子裏是不分開的同一個事情。老人從本主廟燒過香後,就來到了廟前的一棵大樹下。對著大樹,跪下去又爬起來,爬起來又跪下去,雙手握拳,不停地上下揮動,不停地低頭抬頭,口中喃喃自語。
他的周圍,有一個中年男人在收拾樹蔭下的板凳碗盆;有一群麻雀像幾片樹葉飄過路麵;一個老嫗,走在馬路邊的粉牆根下,邁動的步子就像忘記了是自己在走路,我聽得到腳步踩痛砂粒的聲音。
老人的傾訴在我腦子裏成了唯一發生的事情。他的喃喃聲成了村莊的聲音,每一個牆角、每一條門縫都在相互傳遞著——他喘息了,他哀傷了,他言語迷糊了,聲調拖長了,快要哭出來了——都是雙廊村的表情。
正午來到村莊,陽光直射,像靜靜的瀑布砸向山坡,砸向大樹,濺起的光斑雨點一樣灑了一地。被岩石圍起來的古樹,樹幹也像石頭一樣沒有光亮,在陽光雨點之外,堅硬不朽。
聽不懂老人的語言,但聽得懂他的悲傷,懂得悲傷裏透著的老年不幸——他在向自己逝去的親人傾訴思念、憂傷、煩惱。老人不孤獨,因為一棵樹,也因為一座村莊。樹是他信賴的神靈——他可以忘情傾訴的親人。他身後的村莊站立在那裏,默默奉陪著他,一如永遠的鄉土鄉情。
一棵樹成了另一個世界的對象。古老生命自然生長出了神性。樹,曆經了多少代人的死和生,看到了靈魂的輪回。它是一個恒定之所在。在它的麵前,人的死亡隻是一次花謝。
如果人生看不到神靈,就失去了生命的鏈條,看到的隻是生存的巨大虛無——生命隻有一陣水流,在時間的容器裏注滿,然後不斷通過,像時間本身在流。
雙廊村,像在沉思默想,一片一片的粉牆,一片一片的青瓦,嵌入的一麵麵雕刻精細的木門木窗,它們全都成了時間的麵容。在一個充滿嶄新的鋼筋玻璃建築的世界,時間都停留到它們的身上了。古老年代,遙遠的氣息,一晃而過,又連綿不絕。
做工精細的院落,飽含了一種前人對生活的忠誠與懇切之情。我感受到了那個砌築房屋的人,他看到的時間全是凝固的。他看得見幾百年、幾十代,現在與過去,一切都是與自己連起來的。子孫們居住在他砌築的房屋裏,一磚一瓦所花費的心思就圍繞著他們,讓他們慢慢體會那些精細的手藝——伴隨著人度過一日又一日,一生又一生。
這是讓心靈多麽安詳的事業,建造一棟祖屋,心裏想到的是千秋萬代,他們完全不是為了給自己砌築。興建房屋對白族人來說非常神聖,每一項步驟都要請動神靈,舉行莊嚴的儀式。建起這樣的屋宇,他們在不在這個世界,又有什麽關係呢,他們相信自己的靈魂是在的。相對於現代人,他們建造房屋,房產證給出的時間最長也隻有70年。一切奢華的堆砌都是一次性的即時消費,他們為軀體找到了家,卻沒有給靈魂安家。他們生活的痕跡將隨著房屋的拆毀蕩然無存。而雙廊村的祖祖輩輩,他們與自己的子孫們就一直居住在一起。他們沒有心底上的浮躁,沒有與時間的衝突,眼裏呈現的都是恒定的東西,和諧、祥和。這種沉靜的心境,表達在民居的每一個細部,就是哪怕一口磚平放的角度,一片瓦相疊的寬窄,都是那樣精心考究,散發著對於生活的摯愛。你就是走馬觀花,這院落也能讓你感受到心靈上的寧靜。
時間把他們的麵容帶到了今天。
靈魂的冥想,占據了我的思維和情感,它們是另一種存在嗎?也許可以不被叫做靈魂,可以叫做與精神類似的東西。這些精神的東西不正在這些房屋上呈現嗎?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境,不一樣的趣味。
雙廊的古建築最看重的是大門,有的憑空而立,如同牌坊,圓形拱門之上,磚砌的鬥拱衝天而起,圖案繁複誇耀,簷角如飛,兩邊低落下來的簷脊如同一對鳥翅。其後也許是一條短巷,也許是一個院子。有的與牆相連,門楣上砌出二重門簷,厚厚的青磚牆,門角嵌入圓柱、圓礎、鏤空的磚雕,門框畫有水墨花鳥,飾有淺浮雕如意吉祥物,白色的卷草紋肥碩粗大,飾滿了半圓形門楣。鬥拱、砌出的畫框,華麗的塗上湖藍、朱紅、土黃等顏色,樸素的則全用青磚的凹凸砌出。最簡陋的門麵也以青磚砌出幾何圖案,用筒瓦出簷。各種各樣的造型,主人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和喜愛,不一樣的心情、心思,都那麽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來了。更明白一些的心跡他們就用楹聯表達,黑地金字的木板掛在門的兩邊,或為“水唯善下能成海,小不爭高若極天”,或為“浮舟洱湖水,立馬雲嶺巔”。有的在二重簷間寫上“德賢居”一類的門牌,是給自己的房屋命名,也是自己人生品格的自許。
山牆的純白,是喜好白色的雙廊人看重的。四合院裏,正房堂屋高、臥室低,山牆自然形成錯落的重簷效果。有的在屋脊吻獸處做文章,垂脊做成半圓形的,或者做成六邊形的,垂脊下重重黑直線造成厚實之感。山牆上黑白裝飾圖案集中在屋脊下,畫龍點睛。這些圖案與蒙古包圖案極其相似,當年忽必烈的蒙古軍隊打下大理國,沒想到蒙古包會在白族人的房屋上留下影響。有的屋頂出山牆,他們也不忘給出牆的木枋擋上一塊瓦片,用作裝飾。而長長的屋脊,被他們做成了兩頭微微上翹的拋物線,輕盈、靈動。整座房屋,除了門出現局部的五彩色外,全都是一派樸素寧靜親切的黑白世界。
熱鬧是有的,就像是這個靜靜的空間從天而降的一樣東西。但仔細聽時,那些響聲又像是從這寧靜中生長出來並潛伏著的,像牆頭突然竄出來的火紅的茶花,這響聲也來自時間的深處——銅的嗩呐、鈸,紫煙裏炸響的爆竹。正午過後,一隊人馬來到了街上,一路吹吹打打,沿街而行。在一個造型華麗的房門前停了下來,供品糖果、油餅、糕點、豬肉擺到了門檻上,幾個老人先自跪了下來,向著大門衲頭便拜,嗩呐依然勁吹,銅鈸徹徹,爆竹劈叭脆響,空氣中震蕩的聲波進入一個個花窗、木門。冥錢、高香燒起一股股白煙。一棟房屋也可以當作神靈來祭拜?因為房屋裏有祖先的靈魂吧。
又是吹吹打打,房屋前麵的一棵大樹,再次接受一輪朝拜。原來貼著的紅紙“佑我家幸福”撕下來了,新的紅紙貼在了樹幹上:“保我兒安康”、“佑保吾孫成長”。大樹旁邊一個土灶式樣的小廟,一位阿婆把供品擺好,高香點燃,便施以叩首三拜之禮,口中喃喃。
這是來向神靈報喜的,一個新生命誕生三天了,就在今天,全家族的人要給小孩取名字,他們首先要向神靈求名,獲得神靈的準允。家族裏的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計,為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送上祝福,一起分享新生的喜悅與幸福。
這節日般的喜悅也傳遞到了我身上——一個阿婆抓起一大把糖果花生往我手上塞,像慈祥的祖母一樣對我說:到我家吃飯吧。臉上的笑容像一朵燦然的秋菊。
我也笑了。雙手接住大把的甜蜜。
我不明白這麽多人忙碌著,它所包含的全部含義。許多意義不明的信息在傳遞著。一切都陽光一般明朗,一切又都視而不見。這是一個漢人與白族人最明顯的區分。局外人的感覺就這樣產生、自覺。
我看到的最普通的事情被賦予了深切的含義。那些常用的漢字“盛”、“壽”、“豐”,當它們用毛筆工工整整寫在一麵牆上,大得與人齊高時,文字獲得了一種悠悠歲月中才有的溫暖與溫情。一扇飛簷下的大門,推開它,卻推不開它深藏的一些空間。我走進一戶大門敞開的人家,一個年過半百的男人正在開敞的堂屋寫著對聯。在悄悄怒放的鮮花中,他給我念他寫的字,熱情留我吃飯。爬上他家的木閣樓,亮晃晃的照壁後麵,天空與湖水露出茵茵一色,像發光的藍寶石。我覺得自己是個夢遊者。
在一條條短巷穿行,一會遇到的是陡的山坡,一會是碧波萬頃的洱海。神靈們是見不到的,但他們又分明在參與雙廊人的日常生活。
問日雜店的青年,雙廊建村多少年了。他說祖祖輩輩就在這裏生活,不知道有多久了。再問他們祖先遷自何方,他依然搖著頭。抱起身邊的小孩,哄得他稍稍安靜一下,他就過去幫我問他的鄰居,那個中年婦女也答不上來。
遙遠的年代,他們的祖先翻過重重山脈,看到山下一片無涯的藍得如同天空的水,以為自己到了大海邊,他們驚呼著海、海、海。那個遙遠的年代已經到了比風的記憶更久遠的地方。一個高原湖泊就這樣被白族人叫做了洱海。
從洱海上尋找我脫離的團體,船出雙廊碼頭,我不斷回望,雙廊仿佛遺世獨立,一灣弧線之上,水中民居蕩著倒影,在汪洋的水中和藍色的山脈裏,蹤影越來越模糊。哀牢山與蒼山都低矮了。心中的一縷溫情彌漫,像輕籠的煙霧。這時太陽開始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