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對於三楊來說,曆經五朝,位極人臣、聲望興隆,已成了他麵前的一座大山。
那時三楊之中,楊士奇和楊溥接連病倒,朝中隻剩楊榮一人苦力支撐,故而,楊榮不僅得天下文人傾慕,更得武將欽佩,連後起之秀於謙都與其交好。
王振苦楊榮久矣,巴不得將他淩遲處死,以以瀉心頭之恨。
為了獨攬大權,王振密令錦衣衛和東廠搜羅楊榮證據,想要將他一舉絆倒。
隻是楊榮清名在外,為人剛正不阿,更不取百姓一分一毫,錦衣衛和東廠暗中羅織了大半載卻連一點把柄也沒有,王振惱羞成怒,竟派人暗殺楊榮!
這樣隱秘之事,尋常人是不放心的,所以他命時任北鎮撫司千總的李四顧處理此事。
但那王振多留個心眼,隻說刺殺之人乃是朝廷之中瓦剌部的細作,不論年女老幼,寧錯殺一萬不放過一個。
曆經多年,蒙古部族依舊虎視中原,自開朝以來,曆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再經宣宗禦駕親征,終於還天下一片安寧。
但在百姓的骨子裏,提起瓦剌部還是深惡痛絕。
這命令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毫不猶豫的執行下去,但那李四顧又是何等精明之人,他一早便知王振心思不純,偷偷留了個心眼,暗中打探起來。
這一打探不要緊,牽扯出這般大的一件事,竟知曉王振口中那通敵叛國的人乃是當朝輔政楊榮楊閣老!
就算將李四顧的腦子全抽走了換成漿糊他也不信楊容會通敵叛國,再細一想,便知原委,眼珠一轉,是夜便著了夜行衣來到楊榮府中。
楊榮府邸並不難找,隔著皇宮僅有兩條街,這也是皇帝倚重楊榮,方便隨時傳召,特意命人建造的府邸。
但對於這位當朝輔政來說,他的府邸直可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幾字來形容。
外麵看似冠冕堂皇、一派繁華,內裏卻是窮酸的要命,幾間破敗的大房子中,除了書籍之外,都是些修了又修的桌椅板凳,似乎連一件像樣的物件都找不到。
這對於楊榮或許是一件壞事,但對於天下間的百姓卻是幸事,得官員清廉如此,天下百姓哪有不幸之理。
李四顧看著院落之中的一切,一股崇敬之心湧上心頭。
他飛簷走壁,來到了院落最深處的一間房子上,雖是夜半時分,但房間內燭光昏暗,一個佝僂的背影在淒淒燈光應在窗戶上,顯得分外的孤單又有一種強悍的堅韌。
不必想,那定是楊榮在挑燈夜戰,操勞國事。
李四顧歎了歎氣,“哎,楊大人這把年紀還在憂國憂民,可恨那王振!”
他四周看了看,並未發現有護院之人,這才放心落了下來,弄出些響動。
許是楊榮專心至極,那不小的聲響沒有影響到他分毫,捅破窗戶紙,見得他老人家麵色發白、兩眼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的寫著奏章。
他敲了敲窗,動靜奇大,這才將楊榮從政務中拉出,舉著油燈四處轉了轉,又舒展幾下筋骨,轉頭又回到案前坐下,自言自語道:“不知誰家的貓兒又來找食吃了。”
李四顧無奈,哪裏想的到楊榮大人竟專心至此。
他天生是個頑皮的性子,即便年近四十還是童心未泯,便想著試試楊榮的膽量!
這一次,他沒再客氣,使了武功,將窗戶推開,一躍而進,手中匕首寒光閃耀,直接比在他脖頸處
(本章未完,請翻頁)
。
“楊大人,若不想死,便將錢財交給我!”
楊榮愣了愣,旋即坦然的笑了出來,蒼老的手將毛筆輕輕放下,又用嘴吹了吹奏折將上麵的墨跡吹幹。
“不知哪路來的朋友,府中還有三石餘糧,盡數拿走便是。”
李四顧聲音變得陰冷,“餘糧?楊大人,堂堂當朝輔政一命就值這麽點糧食?”
楊榮緩緩道:“三石夠得幾十個災民吃上一年有餘,已算不少了!”
“......”
李四顧愣住,宋代明相範仲淹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早就知道楊榮崖岸高潔,聽到這番話仍舊不免心頭震顫。
但他還是不想死心,匕首近了一些。
“莫要騙我,堂堂朝廷一品大員,怎會剩下這些糧食?”
楊榮苦笑,身子忽而挺得筆直,正是這條脊梁撐起了大明的盛世、也正是這條脊梁在風雨飄搖之中挽救了大明。
“苗疆異族伺機叛亂、沿海倭寇蠢蠢欲動、北部瓦剌、韃靼等部對我中原虎視眈眈,我大明錢糧雖多強敵卻是環伺,難道要讓前線的將士餓著肚子?難道要讓邊關的百姓饑不擇食?我楊榮是朝廷命官不假,更是天下的父母官,哪能獨一人享受而棄百姓於不顧?!”
這句話說得義正言辭,從旁人口中說出來李四顧或許不信,但從他口中說出,便讓李四顧相信了一件事。
天下間貪官汙吏雖多、中飽私囊者不少,但絕不包括麵前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
楊榮見李四顧有些動容,神情一凜,坦然道:“東廠派你來的?不對,看你身手應該是錦衣衛。這樣吧,我一家老小的性命可以交給你,但煩你將這折子上呈給陛下!”
李四顧瞄了一眼,但見奏折上‘黃河水患’四個字分外顯現。
這四個字刺痛了他的心靈。
黃河水患,自古便有,帶走多少性命又使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他垂首片刻,忽而將匕首一轉,徑直跪了下來。
“楊大人忠肝義膽實乃我輩楷模,北鎮撫司李四顧懇請恕罪!”
楊榮淡淡笑著,將那奏折合上,輕輕扶起李四顧。
錦衣衛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親設而成,一開始為了糾察淮西將領和胡維勇等文官的罪證。
手段雖落了下乘,但見效其快,掃清寰宇更穩固了社稷。
然而,經過這些年,錦衣衛早就變了味道,名聲也逐漸臭了起來。
尤其永樂皇帝創立東廠之後,他們兩個已經成了一丘之貉。
但李四顧跟其子李孤行卻是個例外,乃是錦衣衛中忠肝義膽之輩,連楊榮對兩父子之事也有耳聞。
“李千總!失敬失敬!”
李四顧道:“楊大人有所不知,那王振陷害你不成,竟派了人手加害於你,時間就定在後日早朝十分。我見大人夙興夜寐為國事操勞,不忍動手,還請明日大人退避一二!”
楊榮歎了歎氣,多少年來朝堂之上黨同伐異從不缺席,自己曆經五朝早已看淡。
他活了這般大的年紀,死或不死早就不放心上,但為國家計、為江山計,他不能死,更不能死在王振手上!
“好,我答應你!”
他轉念一想,又道:“但你......”
李四顧道:“無妨!我自有對策!”
說罷,自窗戶飛身而出,
(本章未完,請翻頁)
自來處去。
二日淩晨,李四顧果然帶著精幹人等身著夜行衣與半路截殺楊榮。
王振將事情做絕,直言楊榮轎子之中坐著瓦剌的刺客,已化妝成漢人,要學荊軻刺秦王的戲碼,要在朝堂之上將皇帝刺殺。
這些執行刺殺人物的錦衣衛都不信楊榮會做出這等大逆不道的事來,但想到王振和皇帝極其親密的關係,這事情又顯得不那麽簡單。
畢竟王振被皇帝稱為‘伴伴’,以一個太監做到了現在這樣的高位,不僅東廠和錦衣衛兩大機構聽他號令,連朝中百官也依附到他的足下,認他坐了幹爹。
這樣的權勢、這樣的庇護,自然不會加害皇帝,故而他們心中一開始雖然不信,但經此一想,十有八九也信了。
所以,對‘格殺勿論’的命令再也沒有存疑,下手也不留餘地。
隻是,楊榮在李四顧的通稟下,當夜便住在了皇宮,那轎子之中空落落的,什麽人也沒有。
隻可憐了那四個轎夫,橫遭毒手!
一人問李四顧:“狡猾的老狐狸!怎讓他給逃了?”
李四顧道:“可能漏了風聲!”
另一人道:“那該如何?咱們辦砸了!”
李四顧將腰杆一挺,“怕個屁,我是千總,出了事我頂著!”
幾人默不作聲,紛紛看向李四顧,單膝一跪,叩首道:“千總帶兄弟們如此,兄弟們怎能讓千總獨自承擔?要有責罰,我等一起!”
隻是,他們誰也未曾想到,這一晚,誰也走不了。
刺殺當朝一品大員何等大事,王振怎可讓這些人活著回去。
還未等反應,便有另一群人將他們攔住。
雙方人馬都帶著麵具,隻是另一隊人胳膊上纏著紅綢帶用以區分。
李四顧明白,這是王振要斬盡殺絕,當即發下令來。
“兄弟們,咱們今生回不去了,四處突圍,若活下來找個偏僻之處度日!”
他說話言簡意賅,這些人同他在一起這般久也聽出了話裏的意思,有種天塌下來的感覺。
他們幾人雖逃了,但一家老小還在,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王振抓不到他們,指不定會對他們的家人動什麽手腳。
不過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要想護佑自己的家人,這一條性命是萬不能搭進去的,故而幾人戰的極勇。
但那一群人中,有一人武功高絕,以繡春刀施展劍法,長刀淩空而飛,竟將那些人在一瞬之間穿了個透心涼,一招便將眾人殺了個幹幹淨淨,唯獨剩下李四顧。
這一手劍法李四顧熟悉的不行,再看月光下一雙眸子,不是自家師弟駱勇還能是誰?!
“師弟?”
他心中念叨著,不敢出聲,更不敢顯露自家武功。
既然自己橫遭毒手,萬不能再將自家師弟牽扯進來。
一群人圍著李四顧進攻,而李四顧就算有通天的能耐也不敢使,一路打一路逃,最終逃到了京郊。
駱勇和李四顧武功相差不多,論起真章來,李四顧要高駱勇幾分,但他現在全然不用本門路子,自然敵不過駱勇,時間一久落了下風。
駱勇便是趁著這個機會,挺刀直上。
就在刀尖挨到李四顧身上的時候,忽而認出了他,繡春刀懸停半空。
然而他終究晚了一步,其餘的人抓準這個破綻,就在一瞬間的功夫,李四顧被捅成了馬蜂窩。
(本章完)
7017k
那時三楊之中,楊士奇和楊溥接連病倒,朝中隻剩楊榮一人苦力支撐,故而,楊榮不僅得天下文人傾慕,更得武將欽佩,連後起之秀於謙都與其交好。
王振苦楊榮久矣,巴不得將他淩遲處死,以以瀉心頭之恨。
為了獨攬大權,王振密令錦衣衛和東廠搜羅楊榮證據,想要將他一舉絆倒。
隻是楊榮清名在外,為人剛正不阿,更不取百姓一分一毫,錦衣衛和東廠暗中羅織了大半載卻連一點把柄也沒有,王振惱羞成怒,竟派人暗殺楊榮!
這樣隱秘之事,尋常人是不放心的,所以他命時任北鎮撫司千總的李四顧處理此事。
但那王振多留個心眼,隻說刺殺之人乃是朝廷之中瓦剌部的細作,不論年女老幼,寧錯殺一萬不放過一個。
曆經多年,蒙古部族依舊虎視中原,自開朝以來,曆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再經宣宗禦駕親征,終於還天下一片安寧。
但在百姓的骨子裏,提起瓦剌部還是深惡痛絕。
這命令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毫不猶豫的執行下去,但那李四顧又是何等精明之人,他一早便知王振心思不純,偷偷留了個心眼,暗中打探起來。
這一打探不要緊,牽扯出這般大的一件事,竟知曉王振口中那通敵叛國的人乃是當朝輔政楊榮楊閣老!
就算將李四顧的腦子全抽走了換成漿糊他也不信楊容會通敵叛國,再細一想,便知原委,眼珠一轉,是夜便著了夜行衣來到楊榮府中。
楊榮府邸並不難找,隔著皇宮僅有兩條街,這也是皇帝倚重楊榮,方便隨時傳召,特意命人建造的府邸。
但對於這位當朝輔政來說,他的府邸直可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幾字來形容。
外麵看似冠冕堂皇、一派繁華,內裏卻是窮酸的要命,幾間破敗的大房子中,除了書籍之外,都是些修了又修的桌椅板凳,似乎連一件像樣的物件都找不到。
這對於楊榮或許是一件壞事,但對於天下間的百姓卻是幸事,得官員清廉如此,天下百姓哪有不幸之理。
李四顧看著院落之中的一切,一股崇敬之心湧上心頭。
他飛簷走壁,來到了院落最深處的一間房子上,雖是夜半時分,但房間內燭光昏暗,一個佝僂的背影在淒淒燈光應在窗戶上,顯得分外的孤單又有一種強悍的堅韌。
不必想,那定是楊榮在挑燈夜戰,操勞國事。
李四顧歎了歎氣,“哎,楊大人這把年紀還在憂國憂民,可恨那王振!”
他四周看了看,並未發現有護院之人,這才放心落了下來,弄出些響動。
許是楊榮專心至極,那不小的聲響沒有影響到他分毫,捅破窗戶紙,見得他老人家麵色發白、兩眼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的寫著奏章。
他敲了敲窗,動靜奇大,這才將楊榮從政務中拉出,舉著油燈四處轉了轉,又舒展幾下筋骨,轉頭又回到案前坐下,自言自語道:“不知誰家的貓兒又來找食吃了。”
李四顧無奈,哪裏想的到楊榮大人竟專心至此。
他天生是個頑皮的性子,即便年近四十還是童心未泯,便想著試試楊榮的膽量!
這一次,他沒再客氣,使了武功,將窗戶推開,一躍而進,手中匕首寒光閃耀,直接比在他脖頸處
(本章未完,請翻頁)
。
“楊大人,若不想死,便將錢財交給我!”
楊榮愣了愣,旋即坦然的笑了出來,蒼老的手將毛筆輕輕放下,又用嘴吹了吹奏折將上麵的墨跡吹幹。
“不知哪路來的朋友,府中還有三石餘糧,盡數拿走便是。”
李四顧聲音變得陰冷,“餘糧?楊大人,堂堂當朝輔政一命就值這麽點糧食?”
楊榮緩緩道:“三石夠得幾十個災民吃上一年有餘,已算不少了!”
“......”
李四顧愣住,宋代明相範仲淹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早就知道楊榮崖岸高潔,聽到這番話仍舊不免心頭震顫。
但他還是不想死心,匕首近了一些。
“莫要騙我,堂堂朝廷一品大員,怎會剩下這些糧食?”
楊榮苦笑,身子忽而挺得筆直,正是這條脊梁撐起了大明的盛世、也正是這條脊梁在風雨飄搖之中挽救了大明。
“苗疆異族伺機叛亂、沿海倭寇蠢蠢欲動、北部瓦剌、韃靼等部對我中原虎視眈眈,我大明錢糧雖多強敵卻是環伺,難道要讓前線的將士餓著肚子?難道要讓邊關的百姓饑不擇食?我楊榮是朝廷命官不假,更是天下的父母官,哪能獨一人享受而棄百姓於不顧?!”
這句話說得義正言辭,從旁人口中說出來李四顧或許不信,但從他口中說出,便讓李四顧相信了一件事。
天下間貪官汙吏雖多、中飽私囊者不少,但絕不包括麵前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
楊榮見李四顧有些動容,神情一凜,坦然道:“東廠派你來的?不對,看你身手應該是錦衣衛。這樣吧,我一家老小的性命可以交給你,但煩你將這折子上呈給陛下!”
李四顧瞄了一眼,但見奏折上‘黃河水患’四個字分外顯現。
這四個字刺痛了他的心靈。
黃河水患,自古便有,帶走多少性命又使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他垂首片刻,忽而將匕首一轉,徑直跪了下來。
“楊大人忠肝義膽實乃我輩楷模,北鎮撫司李四顧懇請恕罪!”
楊榮淡淡笑著,將那奏折合上,輕輕扶起李四顧。
錦衣衛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親設而成,一開始為了糾察淮西將領和胡維勇等文官的罪證。
手段雖落了下乘,但見效其快,掃清寰宇更穩固了社稷。
然而,經過這些年,錦衣衛早就變了味道,名聲也逐漸臭了起來。
尤其永樂皇帝創立東廠之後,他們兩個已經成了一丘之貉。
但李四顧跟其子李孤行卻是個例外,乃是錦衣衛中忠肝義膽之輩,連楊榮對兩父子之事也有耳聞。
“李千總!失敬失敬!”
李四顧道:“楊大人有所不知,那王振陷害你不成,竟派了人手加害於你,時間就定在後日早朝十分。我見大人夙興夜寐為國事操勞,不忍動手,還請明日大人退避一二!”
楊榮歎了歎氣,多少年來朝堂之上黨同伐異從不缺席,自己曆經五朝早已看淡。
他活了這般大的年紀,死或不死早就不放心上,但為國家計、為江山計,他不能死,更不能死在王振手上!
“好,我答應你!”
他轉念一想,又道:“但你......”
李四顧道:“無妨!我自有對策!”
說罷,自窗戶飛身而出,
(本章未完,請翻頁)
自來處去。
二日淩晨,李四顧果然帶著精幹人等身著夜行衣與半路截殺楊榮。
王振將事情做絕,直言楊榮轎子之中坐著瓦剌的刺客,已化妝成漢人,要學荊軻刺秦王的戲碼,要在朝堂之上將皇帝刺殺。
這些執行刺殺人物的錦衣衛都不信楊榮會做出這等大逆不道的事來,但想到王振和皇帝極其親密的關係,這事情又顯得不那麽簡單。
畢竟王振被皇帝稱為‘伴伴’,以一個太監做到了現在這樣的高位,不僅東廠和錦衣衛兩大機構聽他號令,連朝中百官也依附到他的足下,認他坐了幹爹。
這樣的權勢、這樣的庇護,自然不會加害皇帝,故而他們心中一開始雖然不信,但經此一想,十有八九也信了。
所以,對‘格殺勿論’的命令再也沒有存疑,下手也不留餘地。
隻是,楊榮在李四顧的通稟下,當夜便住在了皇宮,那轎子之中空落落的,什麽人也沒有。
隻可憐了那四個轎夫,橫遭毒手!
一人問李四顧:“狡猾的老狐狸!怎讓他給逃了?”
李四顧道:“可能漏了風聲!”
另一人道:“那該如何?咱們辦砸了!”
李四顧將腰杆一挺,“怕個屁,我是千總,出了事我頂著!”
幾人默不作聲,紛紛看向李四顧,單膝一跪,叩首道:“千總帶兄弟們如此,兄弟們怎能讓千總獨自承擔?要有責罰,我等一起!”
隻是,他們誰也未曾想到,這一晚,誰也走不了。
刺殺當朝一品大員何等大事,王振怎可讓這些人活著回去。
還未等反應,便有另一群人將他們攔住。
雙方人馬都帶著麵具,隻是另一隊人胳膊上纏著紅綢帶用以區分。
李四顧明白,這是王振要斬盡殺絕,當即發下令來。
“兄弟們,咱們今生回不去了,四處突圍,若活下來找個偏僻之處度日!”
他說話言簡意賅,這些人同他在一起這般久也聽出了話裏的意思,有種天塌下來的感覺。
他們幾人雖逃了,但一家老小還在,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王振抓不到他們,指不定會對他們的家人動什麽手腳。
不過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要想護佑自己的家人,這一條性命是萬不能搭進去的,故而幾人戰的極勇。
但那一群人中,有一人武功高絕,以繡春刀施展劍法,長刀淩空而飛,竟將那些人在一瞬之間穿了個透心涼,一招便將眾人殺了個幹幹淨淨,唯獨剩下李四顧。
這一手劍法李四顧熟悉的不行,再看月光下一雙眸子,不是自家師弟駱勇還能是誰?!
“師弟?”
他心中念叨著,不敢出聲,更不敢顯露自家武功。
既然自己橫遭毒手,萬不能再將自家師弟牽扯進來。
一群人圍著李四顧進攻,而李四顧就算有通天的能耐也不敢使,一路打一路逃,最終逃到了京郊。
駱勇和李四顧武功相差不多,論起真章來,李四顧要高駱勇幾分,但他現在全然不用本門路子,自然敵不過駱勇,時間一久落了下風。
駱勇便是趁著這個機會,挺刀直上。
就在刀尖挨到李四顧身上的時候,忽而認出了他,繡春刀懸停半空。
然而他終究晚了一步,其餘的人抓準這個破綻,就在一瞬間的功夫,李四顧被捅成了馬蜂窩。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