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振,連孫太後這個皇帝的生母都沒了動靜,更何況其它的大臣。
先帝朱瞻基去世的早,自他兒子朱祁鎮幼年時起,王振就陪在朱祁鎮左右,甚至相對於自己這個母親來說,朱祁鎮更願意親近王振。
很多時候,孫太後恍惚覺得,很可能在朱祁鎮的心裏,王振已經取得了他心目中父親一般的地位,所以才會對王振言聽計從。
譬如這次出征,若不是王振在後麵推波助瀾,以朱祁鎮的性子斷不會違逆自己這個做母親的意思。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那個時候打仗,需要先行安排好行軍路線,隨後派一部分人沿著行軍的路線設置糧倉,故而稱作為「糧道」。
大軍忽然改道,牽一發而動全身,本來此番出征倉促的緊,更沒有什麽準備。
皇帝一張聖旨,朝廷上下無不忙碌,軍糧勉強湊夠十幾日,堪堪出征。
五十萬大軍每日消耗甚巨,就算舉全國之糧也未必夠這些前線征戰的士兵吃的。
故而孫太後和兵部的大臣商議,抓緊在後方籌措糧草,分批次趕赴前方囤糧,料想不會讓士兵餓著肚子征戰。
但這一改道,將她全部的計劃打亂,後方的糧草已經前赴後繼的運往前線,而大軍遲遲不來,定會造成糧食短缺的現象。
到時候大軍軍心不穩,影響士氣,還哪裏打得過瓦剌的悍勇兵將。
要知,這些人在一百多年前可蕩平了中原,揮鞭西方,打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般大大的疆土。
這樣的敵人,可不是單憑人數多少便能決定勝敗的。
況且,古往今來,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少,朱祁鎮帶領大軍孫太後本就是萬千擔心,現下又傳來突然改道的消息,令他駭的不行。
他眼前一黑,差點暈了過去,努力緩緩了緩神,斜靠在椅子上坐了一會兒,左手扶著額頭,有氣無力的問道:「到底是怎麽一回事,為何王振要改道?」
那人吞吞吐吐,麵露萬分難色,實在不敢將實情說出來。
他不單單是不敢,更有可能覺得羞恥,畢竟隨行的大臣中,論德高望重,首推英國公張輔,他乃是當世名將,在軍中甚有權威。而兵部尚書鄺野也是個頗有才幹的能臣。
而朱祁鎮名義上是自己帶兵打仗,實際上卻讓王振做大軍的統帥,一個太監做三軍統帥,便是三保太監鄭和也不敢說自己能當此大任。
大軍集結完畢,從京城一路走去懷來、宣府、大同,而王振的老家就在大同附近。
古往今來都有「榮歸故裏」一說,便是當年的楚霸王項羽,也想在平定天下之後回到楚國故地,身披銀白戰甲,騎著高頭大馬在楚國的父老鄉親眼前顯擺一回。
王振也是這般想的,他老家蔚州,距離大同不遠,自己好歹當上大明三軍總帥,威風至此,哪能悄無聲息的從家門前走過,於是便向皇帝提議,想要帶大軍去蔚州,令自己炫耀一番。
朱祁鎮哪裏知道大軍的行軍路線乃是牽一發動全身的事,在他心中自己堂堂天子,帶領五十萬大軍哪裏還有不所向無敵的道理,反正大同和蔚州很近,索性去一趟,了卻王振的心願也無不可。
那人自不敢在孫太後麵前隱瞞,躊躇了半晌將這件事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孫太後,差點將他駭暈了過去,口中低喃念叨著「混賬」兩個字。
李孤行在外聽得真切,也恨的壓根癢癢,這樣的昏君留著他到底有什麽用處,不如一刀斬了!
但自古以來,儒家思想教導大眾忠君愛國,君昏乃臣無能,並非君之過。
故而,李孤行又將這憤恨轉移道內閣那幫大臣身上,就是在他們孜孜不倦的教導下,朱祁鎮才成
了這樣的一個昏君,也就是在他們的縱容下,王振才敢這般為所欲為,竟置五十萬人的性命於不顧。
孫太後痛心疾首,立馬頒布懿旨,「傳我旨意,告訴朱祁鎮這混小子,立馬將大軍定在那,待我派人過去!!」
他旋即吼道:「於謙!於謙到哪了?!」
這一句喊得甚有威嚴,哪有人敢答應。
說來也巧,就在他吼的時候,敬忠太監急匆匆的趕來跪在門前,喜道:「太後、於謙於大人在宮外候著呢!」
「終於到了,快請!」
敬忠太監剛要動身,又聽孫太後直至道:「不!等等!我親自去!!」
皇家注重威儀,便是這等十萬火急的時候,孫太後仍舊不便以這般形象示人。
這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對於謙的不尊重。
敬忠太監十分有眼力,使了兩個顏色,便有許多宮女一湧而上,前呼後擁的喚了轎子,將孫太後拉回人壽宮。
李孤行心中安定,看來取那「傳世龍骨」的事情有著落了。
他悄悄跟在轎子後麵,一路隱匿在假山叢中,期間有些禁衛在那駐守,也被他以絕妙的輕功完美躲過,沒有露出半點蛛絲馬跡。
就這樣,沒過多久,便隨著孫太後一同來到了仁壽宮。
敬忠太監心疼孫太後,在他改換服飾的同時將那碗已經半涼的參粥端了上來,一勺一勺服侍孫太後享用。
孫太後隨口吃了吃,兀自問著敬忠太監。
「你說哀家這兒子如何?」
敬忠太監道:「倒是頗有先帝的風範。」
「胡扯,什麽時候連你也不敢說真話了。」
敬忠太監道:「太後息怒,畢竟是先帝與太後的親生兒子,況且他還年輕,許多事需要經曆過才有閱曆。」
孫太後翻了個白眼,沒再深究。
敬忠太監將話說的恰到好處,雖然朱祁鎮有些昏庸無道,但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母子連心,哪裏能聽得旁人說自家兒子不好。
孫太後略微寬心,道:「終究還是個孩子。」
宮女們動作極其麻利,不多時一個光彩照人、母儀天下的太後便浮現眼前。
在宮女們的簇擁下,孫太後上了轎,徑直向午門而去。
李孤行認了路,倒也不急於這一時半刻,他倒是很想知道孫太後和於謙會說些什麽,打暈了一個小太監,穿上他的衣服,一路小跑跟在孫太後轎子後麵。
夜裏,風很冷,與冬日的寒冷不同,夏夜的寒冷並沒有那麽徹骨,卻有種說不出的淒迷。
於謙著一身單衣站在冷風之中,神色淡然,一身傲骨使他的伎倆筆挺,也正是這樣的人才是大明真真正正的能臣。
孫太後本想責備於謙,可從轎子裏看到他那副神態之後,心中有了幾分不同的顏色。
「何苦為難這樣一個忠臣。」
於謙遙遙見到轎子,行了禮數,「罪臣於謙叩見孫太後。」
孫太後走下轎子,親自將他扶起,「於大人近來可好?」
他過的好不好孫太後比誰都清楚,這兩日急火交加,顛沛不已,哪裏說得上好,但於謙偏偏回道:「這樣的日子,臣懷念的很。」
孫太後麵上閃過一絲慍色,但他仍舊寵辱不驚,絲毫沒將這等在別人看來有些羞辱的話語放在眼中。
不過他多少還是有些不高興,畢竟作為堂堂皇太後,能這般親自迎接一個臣子,乃是他莫大的光榮,誰想他竟還這般恬不知恥,隨口揶揄。
但孫太後畢竟知道於謙心中有氣,就讓他揶揄兩句又能如何,終歸是為了老朱家的天下,
大明的朝廷。
孫太後道:「這樣的日子再好,我也不能讓你繼續這般閑雲野鶴了。」
於謙道:「不知臣這把老骨頭還能做些什麽。」
「你能做的事就一件,幫大明看護好朝廷!」
說完,他拉著於謙的手,像一個男人一樣,隨他一起走著。
「於大人有所不知,我兒子闖禍了!」
於謙一聽立時緊張起來,連忙行禮道:「不敢。」
孫太後用「我兒子」三個字而非「皇帝」足以說明已經將於謙當成了自己人。
孫太後道:「於大人,我可不是隨便說說,我兒子率領大軍出征的事你是如何看的?」
不知於謙心裏想著什麽,敢在朝堂之上麵對皇帝的他此刻竟也客套了起來。
「皇帝少年英豪,乃是國之服氣,年紀輕輕便能率領五十萬大軍遠征瓦剌。」
孫太後麵露薄怒,略帶嗬斥道:「說人話!」
於謙立馬拱手,「臣就是這麽想的。」
孫太後指了指於謙,搖頭道:「你啊你,就沒個說實話的時候。我那兒子是個什麽德行我還是知道的,你也不用在這裏惺惺作態的說些阿諛奉承的話,我聽膩了。我知道你心裏有氣,但畢竟他是君你是臣就連我這個太後也得聽這個皇上的。別說你不待見他,就連我有時候也是對他無可奈何。」
這通話並非是太後對皇帝說的,而是一個母親說自己的孩子,且說的鞭辟入裏,既不損皇家的顏麵,又順了於謙的性子。
於謙聽在耳裏,入了心上,也明白孫太後的一片苦心,終是說了實話。.
「依微臣看,此番出征雖然倉促,但咱們大明威武之師,想來是不會敗的。」
孫太後搖了搖頭,陡然間麵色變得無比的嚴肅,更有一股怒氣自眉宇之間噴湧而出,仿佛他麵前正站著一個敵人,一個威脅到大明朝廷和天下百姓的敵人。
他雖是這般怒極,但語氣依舊平緩,顯示出他極高的素養。
「剛剛軍報,大軍交由王振指揮,經皇帝同意,要自大同改路去蔚州老家。」
「什麽?!豎.......」
他本想說「豎子小兒,不足與謀!」但將皇帝比喻成豎子,恐孫太後治他一個大不敬的罪過,更非人臣的本分,話被他生生吞了回去,改成「豎橫都是這樣,該殺的王振!」
「所以我將你請了來,情況萬急,看在千萬百姓的份上,請於大人救救我!」
孫太後言辭懇切,眼眶中泛著淚花,很顯然,這是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太後被迫到了牆角。
於謙道:「太後且先行回宮,待我去內閣跟群臣商議個完全對策來!」
先帝朱瞻基去世的早,自他兒子朱祁鎮幼年時起,王振就陪在朱祁鎮左右,甚至相對於自己這個母親來說,朱祁鎮更願意親近王振。
很多時候,孫太後恍惚覺得,很可能在朱祁鎮的心裏,王振已經取得了他心目中父親一般的地位,所以才會對王振言聽計從。
譬如這次出征,若不是王振在後麵推波助瀾,以朱祁鎮的性子斷不會違逆自己這個做母親的意思。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那個時候打仗,需要先行安排好行軍路線,隨後派一部分人沿著行軍的路線設置糧倉,故而稱作為「糧道」。
大軍忽然改道,牽一發而動全身,本來此番出征倉促的緊,更沒有什麽準備。
皇帝一張聖旨,朝廷上下無不忙碌,軍糧勉強湊夠十幾日,堪堪出征。
五十萬大軍每日消耗甚巨,就算舉全國之糧也未必夠這些前線征戰的士兵吃的。
故而孫太後和兵部的大臣商議,抓緊在後方籌措糧草,分批次趕赴前方囤糧,料想不會讓士兵餓著肚子征戰。
但這一改道,將她全部的計劃打亂,後方的糧草已經前赴後繼的運往前線,而大軍遲遲不來,定會造成糧食短缺的現象。
到時候大軍軍心不穩,影響士氣,還哪裏打得過瓦剌的悍勇兵將。
要知,這些人在一百多年前可蕩平了中原,揮鞭西方,打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般大大的疆土。
這樣的敵人,可不是單憑人數多少便能決定勝敗的。
況且,古往今來,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少,朱祁鎮帶領大軍孫太後本就是萬千擔心,現下又傳來突然改道的消息,令他駭的不行。
他眼前一黑,差點暈了過去,努力緩緩了緩神,斜靠在椅子上坐了一會兒,左手扶著額頭,有氣無力的問道:「到底是怎麽一回事,為何王振要改道?」
那人吞吞吐吐,麵露萬分難色,實在不敢將實情說出來。
他不單單是不敢,更有可能覺得羞恥,畢竟隨行的大臣中,論德高望重,首推英國公張輔,他乃是當世名將,在軍中甚有權威。而兵部尚書鄺野也是個頗有才幹的能臣。
而朱祁鎮名義上是自己帶兵打仗,實際上卻讓王振做大軍的統帥,一個太監做三軍統帥,便是三保太監鄭和也不敢說自己能當此大任。
大軍集結完畢,從京城一路走去懷來、宣府、大同,而王振的老家就在大同附近。
古往今來都有「榮歸故裏」一說,便是當年的楚霸王項羽,也想在平定天下之後回到楚國故地,身披銀白戰甲,騎著高頭大馬在楚國的父老鄉親眼前顯擺一回。
王振也是這般想的,他老家蔚州,距離大同不遠,自己好歹當上大明三軍總帥,威風至此,哪能悄無聲息的從家門前走過,於是便向皇帝提議,想要帶大軍去蔚州,令自己炫耀一番。
朱祁鎮哪裏知道大軍的行軍路線乃是牽一發動全身的事,在他心中自己堂堂天子,帶領五十萬大軍哪裏還有不所向無敵的道理,反正大同和蔚州很近,索性去一趟,了卻王振的心願也無不可。
那人自不敢在孫太後麵前隱瞞,躊躇了半晌將這件事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孫太後,差點將他駭暈了過去,口中低喃念叨著「混賬」兩個字。
李孤行在外聽得真切,也恨的壓根癢癢,這樣的昏君留著他到底有什麽用處,不如一刀斬了!
但自古以來,儒家思想教導大眾忠君愛國,君昏乃臣無能,並非君之過。
故而,李孤行又將這憤恨轉移道內閣那幫大臣身上,就是在他們孜孜不倦的教導下,朱祁鎮才成
了這樣的一個昏君,也就是在他們的縱容下,王振才敢這般為所欲為,竟置五十萬人的性命於不顧。
孫太後痛心疾首,立馬頒布懿旨,「傳我旨意,告訴朱祁鎮這混小子,立馬將大軍定在那,待我派人過去!!」
他旋即吼道:「於謙!於謙到哪了?!」
這一句喊得甚有威嚴,哪有人敢答應。
說來也巧,就在他吼的時候,敬忠太監急匆匆的趕來跪在門前,喜道:「太後、於謙於大人在宮外候著呢!」
「終於到了,快請!」
敬忠太監剛要動身,又聽孫太後直至道:「不!等等!我親自去!!」
皇家注重威儀,便是這等十萬火急的時候,孫太後仍舊不便以這般形象示人。
這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對於謙的不尊重。
敬忠太監十分有眼力,使了兩個顏色,便有許多宮女一湧而上,前呼後擁的喚了轎子,將孫太後拉回人壽宮。
李孤行心中安定,看來取那「傳世龍骨」的事情有著落了。
他悄悄跟在轎子後麵,一路隱匿在假山叢中,期間有些禁衛在那駐守,也被他以絕妙的輕功完美躲過,沒有露出半點蛛絲馬跡。
就這樣,沒過多久,便隨著孫太後一同來到了仁壽宮。
敬忠太監心疼孫太後,在他改換服飾的同時將那碗已經半涼的參粥端了上來,一勺一勺服侍孫太後享用。
孫太後隨口吃了吃,兀自問著敬忠太監。
「你說哀家這兒子如何?」
敬忠太監道:「倒是頗有先帝的風範。」
「胡扯,什麽時候連你也不敢說真話了。」
敬忠太監道:「太後息怒,畢竟是先帝與太後的親生兒子,況且他還年輕,許多事需要經曆過才有閱曆。」
孫太後翻了個白眼,沒再深究。
敬忠太監將話說的恰到好處,雖然朱祁鎮有些昏庸無道,但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母子連心,哪裏能聽得旁人說自家兒子不好。
孫太後略微寬心,道:「終究還是個孩子。」
宮女們動作極其麻利,不多時一個光彩照人、母儀天下的太後便浮現眼前。
在宮女們的簇擁下,孫太後上了轎,徑直向午門而去。
李孤行認了路,倒也不急於這一時半刻,他倒是很想知道孫太後和於謙會說些什麽,打暈了一個小太監,穿上他的衣服,一路小跑跟在孫太後轎子後麵。
夜裏,風很冷,與冬日的寒冷不同,夏夜的寒冷並沒有那麽徹骨,卻有種說不出的淒迷。
於謙著一身單衣站在冷風之中,神色淡然,一身傲骨使他的伎倆筆挺,也正是這樣的人才是大明真真正正的能臣。
孫太後本想責備於謙,可從轎子裏看到他那副神態之後,心中有了幾分不同的顏色。
「何苦為難這樣一個忠臣。」
於謙遙遙見到轎子,行了禮數,「罪臣於謙叩見孫太後。」
孫太後走下轎子,親自將他扶起,「於大人近來可好?」
他過的好不好孫太後比誰都清楚,這兩日急火交加,顛沛不已,哪裏說得上好,但於謙偏偏回道:「這樣的日子,臣懷念的很。」
孫太後麵上閃過一絲慍色,但他仍舊寵辱不驚,絲毫沒將這等在別人看來有些羞辱的話語放在眼中。
不過他多少還是有些不高興,畢竟作為堂堂皇太後,能這般親自迎接一個臣子,乃是他莫大的光榮,誰想他竟還這般恬不知恥,隨口揶揄。
但孫太後畢竟知道於謙心中有氣,就讓他揶揄兩句又能如何,終歸是為了老朱家的天下,
大明的朝廷。
孫太後道:「這樣的日子再好,我也不能讓你繼續這般閑雲野鶴了。」
於謙道:「不知臣這把老骨頭還能做些什麽。」
「你能做的事就一件,幫大明看護好朝廷!」
說完,他拉著於謙的手,像一個男人一樣,隨他一起走著。
「於大人有所不知,我兒子闖禍了!」
於謙一聽立時緊張起來,連忙行禮道:「不敢。」
孫太後用「我兒子」三個字而非「皇帝」足以說明已經將於謙當成了自己人。
孫太後道:「於大人,我可不是隨便說說,我兒子率領大軍出征的事你是如何看的?」
不知於謙心裏想著什麽,敢在朝堂之上麵對皇帝的他此刻竟也客套了起來。
「皇帝少年英豪,乃是國之服氣,年紀輕輕便能率領五十萬大軍遠征瓦剌。」
孫太後麵露薄怒,略帶嗬斥道:「說人話!」
於謙立馬拱手,「臣就是這麽想的。」
孫太後指了指於謙,搖頭道:「你啊你,就沒個說實話的時候。我那兒子是個什麽德行我還是知道的,你也不用在這裏惺惺作態的說些阿諛奉承的話,我聽膩了。我知道你心裏有氣,但畢竟他是君你是臣就連我這個太後也得聽這個皇上的。別說你不待見他,就連我有時候也是對他無可奈何。」
這通話並非是太後對皇帝說的,而是一個母親說自己的孩子,且說的鞭辟入裏,既不損皇家的顏麵,又順了於謙的性子。
於謙聽在耳裏,入了心上,也明白孫太後的一片苦心,終是說了實話。.
「依微臣看,此番出征雖然倉促,但咱們大明威武之師,想來是不會敗的。」
孫太後搖了搖頭,陡然間麵色變得無比的嚴肅,更有一股怒氣自眉宇之間噴湧而出,仿佛他麵前正站著一個敵人,一個威脅到大明朝廷和天下百姓的敵人。
他雖是這般怒極,但語氣依舊平緩,顯示出他極高的素養。
「剛剛軍報,大軍交由王振指揮,經皇帝同意,要自大同改路去蔚州老家。」
「什麽?!豎.......」
他本想說「豎子小兒,不足與謀!」但將皇帝比喻成豎子,恐孫太後治他一個大不敬的罪過,更非人臣的本分,話被他生生吞了回去,改成「豎橫都是這樣,該殺的王振!」
「所以我將你請了來,情況萬急,看在千萬百姓的份上,請於大人救救我!」
孫太後言辭懇切,眼眶中泛著淚花,很顯然,這是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太後被迫到了牆角。
於謙道:「太後且先行回宮,待我去內閣跟群臣商議個完全對策來!」